著名正楷碑
Ⅰ 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魏碑等都是怎麼來了它們各自都有那些比較出名的碑貼
隸書是由秦彖來的,是由秦朝的一個隸卒發明的!著名的有漢簡、《內曹全碑》《張遷碑》,後容有劉春林發明了行書,之前還有《急就章》體是在隸書的基礎上快寫而來,行書名帖有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的《祭侄稿》、第三行書是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行書的基礎上有出現了草書,有王羲之的《十七帖》、懷素草書《千字文》、張旭的《自敘帖》等,後又楷書以唐楷最佳!著名的有:顏真卿的《多寶塔》、《勤禮碑》,柳公權的《玄秘塔》,歐陽詢的《化度寺》、《泉西銘》諸緒良《聖教序》等不一列舉!僅供參考
Ⅱ 中國古代著名的字帖
有:《蘭亭序》、《九成宮醴泉銘》、《多寶塔碑》、《玄秘塔碑》、《黃州寒食詩帖》等。
1、《蘭亭序》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
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
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威近臣,並以真跡殉葬。
2、《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徵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現存於陝西麟游縣博物館。
《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
《九成宮醴泉銘》結體修長,中宮收緊,四邊開張,左斂右縱,化險為夷。字形隨勢賦形,左右結構作相背之勢,上下結構上窄下寬,間架開闊穩定,氣象庄嚴。其布白勻整,字距、行距疏朗,為九宮最准者,全碑血脈暢通,氣韻蕭然。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
3、《多寶塔碑》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是唐天寶十一年(752年)由當時的文人岑勛撰文、書法家徐浩題額、書法家顏真卿書丹、碑刻家史華刻石而成,是楷書書法作品。現今保存於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滿行六十六字,內容主要記載了西京龍興寺禪師楚金創建多寶塔之原委及修建經過。整體秀美剛勁,清爽宜人,有簡潔明快,字字珠璣之感。
用筆豐厚遒美,腴潤沉穩;橫細豎粗,對比強烈;起筆多露鋒,收筆多鋒,轉折多頓筆。結體嚴謹道密,緊湊規整,平穩勻稱,又碑版精良,存字較多,學顏體者多從此碑下手,入其堂奧。
4、《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是唐會昌元年 (841年)由時任宰相的裴休撰文,書法家柳公權書丹而成,為楷書書法作品。現今保存於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敘大達法師在德宗、順宗、憲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紀念大達法師之事跡而告示後人。其結體緊密,筆法銳利,筋骨外露,陽剛十足,字跡如刀刻一般,且筆畫粗細變化多端,風格特點顯著。
《玄秘塔碑》為柳公權書法創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柳體」書法的完全成熟,歷來被作為初學書法者的正宗範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5、《黃州寒食詩帖》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
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Ⅲ 楷書四大家是誰
楷書四大家,是對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楷書四體,他們是: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 、元朝趙孟頫(趙體)。
歐陽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峻,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
唐朝歐陽詢(歐體) :其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世稱「唐人楷書第一」,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初學張旭,初唐四家,後廣收博取,一變古法,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
唐朝顏真卿(顏體) :其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世稱「顏體」,代表作《多寶塔碑》。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後世以「顏柳」並稱他們,成為歷代書法的楷模。他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
唐朝柳公權(柳體) :其楷書清健遒勁,結體嚴謹,筆法精妙,筆力挺拔,世稱「柳體」,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元鮮於樞《困學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
元朝趙孟頫(趙體) :其楷書圓潤清秀,端正嚴謹,又不失行書之飄逸娟秀,世稱「趙體」,代表作《玄妙觀重修三門記》。
歐陽詢
字信本,潭州臨湘人(今湖南長沙),唐朝著名書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所以人們稱他為「歐陽率更」。在隋代歐陽詢的書法享有較高的聲譽,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歐陽詢還在「宏文館」教授書法。歐陽詢早年學習王羲之的書體,傳說他曾以重金購得王羲之教子習字用的《指歸圖》,日夜揣摹、刻苦鑽研。還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見到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一塊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細心觀察描摹學習了3天,可見歐陽詢對書法愛好之深。後來他又廣泛地學習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時吸取了當地一些書家的長處,再融入隸書筆意,形成「剛健險勁,法度森嚴」的「歐體」(也稱「率更體」)。
(二)歐陽詢書法風格特點
歐陽詢的書法由於熔鑄了漢隸和晉代楷書的特點,又參合了六朝碑書,司以說是廣采各家之長。歐陽詢書法風格上的主要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主筆伸長,顯得氣勢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備,八面玲瓏,氣韻生動,恰到好處。點畫配合,結構安排,則是平正中寓峭勁,字體大都向右擴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穩固,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
歐陽詢楷書碑版多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禪師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九成宮醴泉銘》等。
(三)歐陽詢書法用筆特點
歐陽詢書法用筆方整,略帶隸意,筆力剛勁,一絲不苟。清包世臣曾說:「歐字指法沉實,力貫毫端,八方充滿,更無假於外力。」就是說歐字強調指力,寫出的筆畫結實有力,骨氣內含,既不過分瘦勁,又不過分豐滿。每一筆畫都
是增一分太長,減一分太短,輕重得體,長短適宜,恰到好處。歐字的用筆還講究筆畫中段的力度,一些橫畫看上去中段飽滿,得「中實」之趣;一些字的主筆都向外延伸,更顯中宮緊密,尤其是右半邊的豎畫,常向上作誇張延伸,顯示其超人的膽魄。這些都是歐字用筆的獨特之處。
(四)《九成宮醴泉銘》簡介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的代表作之一。銘文由魏徵撰,記載了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湧泉的事。歐陽詢奉敕書。
此碑書法,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筆畫似方似圓,結構布置精嚴,上承下覆,左揖右讓,局部險勁而整體端莊,無一處紊亂,無一筆松塌。明陳繼儒曾謂:「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所可方駕
也。」
原碑24行,1108字,由於年久風化,加之椎拓過多,斷損嚴重,後人又加以開鑿修補,以至筆畫鋒芒全失。傳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舊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顏真卿
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709年)——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終年77歲,琅邪臨沂(山東臨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時期的書法創新代表人物,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遭勁舒和,神彩飛動。他的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了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自成一幅,稱為「顫體」。宋歐陽修評論說:「斯人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宋朱長文《續書斷》中列其書法為神品。」並評說:「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
魯公是書史上居承先啟後地位的偉大人物,他的正書,向以博厚雄強著稱,「鋒絕劍摧,驚飛逸勢」,以顏世家廟碑為代表;至於摩崖大家,氣勢磅礴,以大唐中興頌最著;至最高境界,表現沖和淡遠之韻致者,則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勁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為第一。
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書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後輝映的,就是顏真卿了。他的書法,以楷書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書所寫之碑,端正勁美,氣勢雄厚。他生於楷書流行之際,與王羲之之典型相對,導開書法新風氣。
顏真卿是進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時始聞名於世。安祿山起兵范陽時,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顏真卿固守平原城,為義軍盟主,為唐朝盡力。最後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將李希烈處勸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更是提高其於書法界的地位。顏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終均用正鋒,因此所謂顏法的定型化筆法其藝術價值較少,但此筆法卻能充分發揮男性的沉著,剛毅。
中唐以後,由於藩鎮割據,兵連禍結,舊有的制度已經呈現瓦解之勢。顏真卿起而建立楷書新典範,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種心經呈理反映。但是,規矩森嚴的楷書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畢竟是有距離的,因此唐末以後,書法藝術的發展便集中表現在行草書方面,古典的典範終於讓位給個人主義的抒情作風了。
顏真卿的書法,號稱顏體,有他獨特的風格和筆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後世的書法家認為從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圓筆」的痕跡,和其他書法家的「方筆」不同。
顏真卿被使用圓筆的書法家奉為開創者。他和使用方筆的王羲之,都對後世產生既深且遠的影響。
顏真卿現存的書法作品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詩另一位以楷書成名的書法家柳公權,被人合稱為「顏柳」。
他的書跡作品眾多,據說流傳下來的有130多種。為後人重視的楷書有楷書《多寶塔》、《東方畫贊碑》、《麻姑仙壇記》、《郭家廟碑》,《顏勤禮碑》等,這些碑刻楷書,有個性,有特點,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險的氣勢,但筆畫橫細豎粗及捺腳空腹過大之處,在學習時應求其神韻,不應單純追求形似。他的行書《祭侄季明文稿》是懷著悲憤的心情創作出來的佳作,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書還有《爭座位帖》、《裴將軍帖》等。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楷書,岑勛撰文,徐浩題額。字體勻稱,豐腴。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25年)四月立。碑存陝西西安碑林。
柳公權
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終年88歲。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宮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初學王羲之並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後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雲:「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公為之改容,如其筆諫也。宋朱長文《墨池編》中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他初學王羲之筆法,以後遍閱近代書法,於是極力變右軍法,學習顏真卿,又溶匯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橫細豎粗的態勢,而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後世學書者不少以柳字為楷模。
他二十九歲進士及第,在地方擔任一個低級官吏,後來偶然被唐穆宗看見他的筆跡,一時機為書法聖品,就被朝廷召到長安,那時,柳公權已四十多歲。他的為人既有骨氣有一絲不苟,同樣地,他的字也顯露了他這部分的特質。也因為如此,提高了他在長安的聲望與地位,一般王公貴族都不惜鉅金爭相請他。
晚唐書法經歷盛中唐之後,盛極而衰,柳公權雖號一時中興,但與顏書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書法隆盛一時,至此已見式微。柳公權的楷書參有歐陽詢的筆法,往往將部分筆畫緊密穿插,使寬綽處特別開闊,筆畫細勁,稜角峻厲,雖用筆出自顏真卿,而與顏真卿的渾厚寬博不同,特別顯得英氣逼人。
柳公權享年八十歲,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後以太子少師死於任上。
他的傳世書跡很多,影響較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軍碑》、《金剛經》等。
1、《神策軍碑》:楷書,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是柳公權的代表作之一,較後世熟知的《玄秘塔》書體風格更有特色,結體布局平穩勻整,左緊右舒,也是較好的臨寫範本。
2、《柳書金剛經》:楷書,唐長慶剛年(公元824年),四月刻。原石毀於宋代。有甘肅敦煌石室唐拓孤本傳世,一字未損,今在法國巴黎博物院。評論家認為楷書金剛經,具備了鍾(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東之)各體之長,有很高藝術價值。
3、《玄秘塔碑》:楷書。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現存陝西西安碑林。此碑在傳世的書跡中,最為著名。是歷來影響最大的楷書範本之一。
趙孟頫
(公元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是元代最顯赫的畫家,也是在當時、並在後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的畫家。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宋滅亡後,歸故鄉閑居,後來奉元世祖徵召,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冠絕古今。著有《松雪齋集》。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
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
趙氏楷書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趙氏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他是趙宋一個沒落貴族,後來與元朝合作。趙孟頫等二十餘人是至元二十四年(公元一二八七年)第一批被徵召,其後,屢次徵召江南士大夫,也有通過趙孟頫而求得利祿職位的。趙孟頫受到元代皇帝的寵愛,「榮際五朝,名滿四海」,官至翰林學士,藝術上成為元代文人畫的領袖人物。
Ⅳ 為什麼用楷書寫碑文
因為楷書最適合碑刻。楷書字體端方,字畫規整,在雕刻過程中匠人不容易認錯筆畫。其次,碑文為了長久保存,楷書更容易讓後人讀懂。即便年代久遠碑刻被風蝕損壞,楷書也比其他字體更容易辨認、復原。其實隸書也常見於碑刻。
而其他字體比如草書,由於字體結構比較特殊,點畫撇捺之間手法輕重不一,對於碑刻家的技術要求過於嚴格,難以忠實體現原作的精髓。即便這樣,草書碑文還是有經典存世的,例如於右任的《草書抗戰碑文》。
Ⅳ 唐代最著名的楷書碑刻有哪些
顏真卿、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柳公權、柳公權的書法在唐朝當時極負盛名,民間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他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也由於他作品獨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權的書法有「柳體」之稱。歐陽詢、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勁,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其源出於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貼。楷書以《九成宮醴泉銘》等,行書以《夢奠帖》、《張翰帖》等為最著名。其他書體,也無一不佳,唐張懷瓘《書斷》中說:「詢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猶龍蛇戰斗之象,雲霧輕寵之勢,風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朽出於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然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水,潤色寡於虞世南。其草書迭盪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其跳駿,不避危險,傷於清雅之致。」~張旭、他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並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
Ⅵ 修改病句 柳公權是唐代著名書法家 玄秘塔碑 是其楷書代表作之一
柳公權是唐代著名書法家,《玄秘塔碑》是其代表作之一。
修改病句,去掉「之一」:
柳公權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玄秘塔碑》是其代表作。
Ⅶ 唐代最著名的楷書碑刻有哪些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褚遂良《道德經碑》
歐陽通《道因法師碑》
顏真卿《多寶塔感應碑》
顏真卿《臧懷恪碑》
顏真卿《郭公廟碑銘》
顏真卿《顏勤禮碑》
顏真卿《顏家廟碑》
柳公權《玄秘合碑》
艾居晦、陳玠等《開成石經》
Ⅷ 四大家之前的楷書碑文
四大家只是比較經典的範本,而不是最早的,楷書出現在魏晉時期,而且一般都把魏牌分在楷書版之列,是楷書的權一種,那這樣再找楷書的碑文就很多了,《張猛龍碑》《鄭文公碑》《龍門十二品》這些經典的魏碑自不用說,北魏《張玄墓誌》,隋朝《龍藏寺碑》等這些更像今天的正楷字,另外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也都是經典的楷書範本!
Ⅸ 唐碑楷書有哪些代表作品
唐碑書法是正楷書,從魏晉南北朝以來,漢隸逐漸演變成楷書,楷書的字形結構,統一版於唐代,所權以在書法史上有秦篆。嵩山嵩陽書院西南草坪上高達九米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書,刻於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二月,碑高9米,寬2.04米,厚1.03米。碑刻石質堅硬細膩,雕工極為精緻,是我國唐碑的優秀代表作之一,也是現存最大的唐碑 唐玄宗李隆基寫的《華山銘》 昭陵的《李績碑》,乾陵的《述聖頌》,
Ⅹ 書法問題--柳公權楷書字(碑)帖
1.《金剛經刻石》(年,四十七歲時) 柳公權正書,刻為橫石,共十二塊,每行十一字,原石毀於宋。唯一唐拓本發現於敦煌石窟,現藏巴黎博物館。此為柳書早期代表作(或雲此乃敦煌石窟經生託名柳公權所作,但屬柳體一脈無疑)。其下筆精嚴不苟,筆道瘦挺遒勁而含姿媚;結體縝密,以縱長取形,緊縮中宮,開展四方,清勁而峻拔。「柳骨」於此可初識,而柳集眾書於此亦可知。宋董逌雲:「誠懸書金剛經,柳玭謂備有鍾(繇)、王(羲之)、歐(陽旭)、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之體。今考其書,誠為絕藝,尤可貴也。」(《廣川書跋》)
2.《李晟碑》(829年,五十二歲時) 碑在陝西高陵縣,碑連額高一丈四尺二寸,寬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裴度撰,柳公權正書,並篆額。此碑明代已多漫漶,近拓石花滿布。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雲:「字雖剝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捫而得之也。」與《金剛經》相比,加強了斬釘截鐵、稜角分明、點畫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但是有些地方結字顯得拘謹,局促。
3.《回元觀鍾樓銘並序》(836年,五十九歲時) 石橫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鐫刻。1986年11月出土於西安市和平門外。此碑風神爍爍,一筆不苟,其用筆重骨力,以方筆為主,輔以圓筆,勁利清健。其結構往往錯位中求變化,比如左右結構的字「蹲」、「鍾」、「樓」等將左邊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長的結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韻趣。柳書向又一縱深漸進。
4.《馮宿碑》(837年,六十歲時) 王起撰,柳公權書並篆額,正書,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石存西安碑林。其書爽利快健,神采飛揚。似乎在預示一種更為精煉的「柳體」即將孕育而出。就在此後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軍》便相繼問世,成為千年楷書的典則。《庚子消夏記》引楊用修語雲:「誠懸《馮尚書碑》亞於(虞世南)《廟堂碑》。」《石墨鐫華》雲:「此碑柳書結字小差勝《玄秘塔碑》,尚不堪與薛稷雁行。楊用修雲亞於《廟堂碑》,過矣。」
5.《苻璘碑》(838年,六十一歲時) 李宗閔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邵建和鐫字。三十一行,行六十二字,碑高一丈,寬四尺五寸三分,為柳碑中最顯要者。石在富平縣,「十年動亂」中被毀。此碑歷代享有盛名,《金石錄》、玄秘塔碑《寶刻類編》、《集古求真》等均有著錄。此碑與《馮宿碑》字雖較小於《玄秘塔碑》,但同樣魄力雄渾,字法深厚,結構縝密,神理駿發。孫承澤《庚子消夏記》雲:「其書亦帶有嬋娟不勝羅綺之致。」此謂雄渾中有秀媚之色。
6.《玄秘塔碑》(841年,六十四歲時) 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邵建和、邵建初鐫刻。共二十八行,行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清王澍《虛舟題跋》雲,「誠是極矜煉之作。」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雲:「此碑柳書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矯健,筋骨特露,剛健遒媚;結字瘦長,且大小頗有錯落,巧富變化,顧盼神飛,行間氣脈流貫。全碑無一懈筆,可謂精絕。
7.《神策軍碑》(843年,六十六歲時) 此碑崔鉉撰文,柳公權奉敕書,記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軍事。碑立於皇宮禁地,不能隨便傳拓,因此流傳較少,北京圖書館藏有北宋之拓本。此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總體風格相近,法度謹嚴,精魄強健,然而也有細別。《玄秘塔》極勁健,此碑則雄厚;前者極露筋骨,後者凝煉溫恭;前者較遒媚,後者則較端重。此碑刻工也極精,或認為柳書傳世最佳者。孫承澤說:「書法端勁中帶有溫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筆。」柳公權的楷書中以《神策軍碑》、《玄秘塔碑》影響最深遠。
8.《劉沔碑》(848年,七十一歲時) 柳公權書,韋博撰,元度摹勒並篆額,楷書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此碑字體偏小,但書體勁秀。楊守敬《學書邇言》注意到其「淡雅」特點。細察其碑多用圓筆,如「國」字,右角轉換既圓,右直下也呈弓弩形。「司徒」之「司」,右側遽然下彎,有拙態,「神道」之「道」字的結體也錯互示拙。七十歲以後,柳公權書也在變化。此碑與其相近風格者如《苻磷碑》、《魏公先廟》、《劉沔》、《馮宿》均有「斂才就範,終歸淡雅」之風范。
9.《魏公先廟碑》(852年,七十五歲) 唐崔玙撰,柳公權書,正書三十六行,行六十字,原在西安。碑斷石散,磨泐不全,初拓僅五石。立碑年月不明,王昶《金石萃編》以為在咸通末(874),《寶刻類編》以為大中六年(852)。此碑崔文庄雅,柳書遒勁,細看已達淡雅之境。其筆畫頗有俯仰之態,如「上」字、「五」字之橫;結字頗取傾仄之勢,如「事」、「國」重心偏右;又如「食邑五百」這行,讓左避右,均可玩味。
10.《高元裕碑》(853年,七十六歲時) 柳公權書,蕭鄴撰文,在河南洛陽,碑高一丈一尺余,廣四尺,楷書三十三行,行七十九字。額篆書「大唐故吏部尚書贈尚書右僕射渤海高公神道碑」,四行,二十字。康有為曰:「《高元裕碑》有龍跳虎卧之氣。」(《廣藝舟雙揖》)清楊垃圾守敬《學書邇言》雲:「《高元裕》一碑,尤為完美,自斯厥後,雖有作者,不能自辟門戶矣。」「龍跳虎卧」是喻其書法之雄強有力。後者稱其完美,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
11.《復東林寺碑》(857年,八十歲時)
東林寺,在寺里齋堂地下發現了一塊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所寫的《復東林寺碑》,堪稱稀世之珍品。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