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著名故事
❶ 京劇中有什麼著名的故事
太多了!!!!
三國:幾乎所有著名內容都有啊!傳統劇目大概按時間順序如下:捉放曹專、呂布戲貂嬋、鳳屬儀亭、讓徐州、轅門射戟、長板坡、龍鳳呈祥、白帝城、失空斬……,還不包括無數衍生的摺子戲。還有著名的新編歷史劇《曹操與楊修》。
水滸:坐樓殺惜、野豬林、武松打虎、李逵探母、三打扈家莊……
西遊:大鬧天宮……
紅樓:紅樓二尤……
隋唐:秦瓊賣馬、鎖五龍、對花槍、羅成叫關……
三言二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鏡花緣:廉錦楓……
包公戲:軋美案、遇皇後、打龍袍、探陰山……
……………………………………
太太太太太多了,我打不完了,……
❷ 四大名著中的著名故事(急急急~~~~)
覺得花落以後埋在土裡最干凈.說明她對美有獨特的見解.她寫了葬花詞,以花比喻自己,在紅樓夢中是最美麗的詩歌之一.寶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時候有一段對話,成為紅樓夢中一場情人之間解除誤會的絕唱.在紅樓夢中是最經典的片段之一.看過紅樓夢的人都對這一段過目不忘
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寫,那麼這一段也為讀者刻畫出一個美麗如花,清潔自愛.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
讀來令人氣短.也是我最欣賞的紅樓名句之一.
再寫幾句.
孤標傲世懈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浦露庭霜何寂寞,雁歸穹病恐相思!
淡極始知花更艷
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
博得嫦娥應自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入世冷挑紅雪去,迎面香割紫雲來
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賈府乃至整個封建社會比喻為污淖,她不甘沉滅,又無力擺脫封建惡勢力.憐花就是憐自己,她看到鮮花的凋零就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將來.
林黛玉在賈府中,雖有寶玉的照顧,賈母的疼愛,但按照當時的禮教觀念,畢竟是外孫,寄人籬下的滋味還是有的,父母雙亡,無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觀,總覺風刀霜劍嚴相逼,自憐之心常在,見落花而感身世,不覺滿目凄涼.
查看全部4個回答
找圖書名著,就上阿里巴巴。
關注阿里巴巴的人也在看
圖書 名著采購批發,盡在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匯聚海量商機信息,提供便捷在線交易!
杭州易宏廣告有限公司廣告
❸ 左傳中著名的故事,給大約20個
1、唇亡齒寒
僖公五年,晉獻公又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宮之奇勸誡虞公說:「虢國是咱們虞國的外圍,虢如果滅亡了,虞國必然會跟著被滅國,不能啟發晉國的野心,不可疏忽這支晉國軍隊。上一次借路已經是很嚴重的錯誤了,咱們可以再來第二次呢?俗話講:『臉頰和牙床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沒有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這就是虞國和虢國的關系啊!」
2、假途滅虢
而虞公天真的以為自己和晉國是同宗,覺得晉國不會害自己,就把道路借給了晉軍。宮之奇沒辦法就帶著自己的族人離開了虞國。待到十二月,晉國滅亡了虢國,晉軍回國,駐扎在虞國,趁機攻擊並滅亡了虞國。俘虜了虞公和大夫井伯,還有著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將其作為秦穆姬的陪嫁隨從。後來這個百里奚輔佐秦穆公成就了一番霸業。這就是假途滅虢這個成語故事的出處。
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這年夏天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同齊國的隰(xi)朋立了晉侯,是為晉惠公。晉惠公要殺里克為自己洗脫嫌疑。在即將殺里克時,派人跟里克說:「如果沒有您,我就當不上國君。即便如此,您畢竟殺了兩個國君和一個大夫,做您的國君確實太難了。」
里克回答說:「要是不廢掉奚齊、卓子,您怎麼可能繼位?要給一個人加上罪名,難道還怕沒有理由嗎?我聽命便是。」於是自刎而亡。那時丕鄭出使秦國,是為了推遲送禮而且道歉的,因此沒涉及到他。晉惠公也改葬了太子申生。晉惠公為什麼要殺里克呢?當年驪姬之亂後,各公子出逃,晉獻公也曾派兵殺到他們的駐地,他們只能繼續往其他國家流亡。
後來晉獻公重病,他和驪姬所生的奚齊還年幼,於是託付大夫荀息擁立奚齊繼位,並輔佐他。沒想到晉獻公剛死,晉國大亂,里克殺死了奚齊,死時僅十四歲。荀息又立晉獻公和少姬的兒子卓子為國君,又被裡克殺死,荀息眼看兩個少主人都沒保住,也自殺殉主了。這才有後來的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當了國君。
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這年冬季,秦國鬧災荒,派人到晉國買進糧食,晉國人不賣。慶鄭說:「背棄恩惠就沒有親人,慶幸別國的災禍便是不仁,貪圖所愛惜的東西就會不吉祥,使鄰國發怒就是不義。四種道德都喪失了,用什麼來守衛國家呢?」
虢射說:「皮已經不存在了,毛還依附在哪兒?」慶鄭說:「丟棄信義,背棄鄰國,誰來撫恤患難?沒有信義,禍亂便會發生,沒有援救就會滅亡。便是這個道理。」
虢射講:「給了糧食也不會減少怨恨,反而增加了敵人的實力,不如不給。」慶鄭講:「丟棄恩惠,慶祝別人的災難,這應該是民眾唾棄的行為。親近的人尚且仇恨,何況是怨恨的敵人呢?」晉惠公不聽。慶鄭退下來講:「將來國君一定會後悔此事。」晉惠公的忘恩負義導致了後邊一系列戰爭,以及繼承人被廢黜的故事。
5、痛心疾首
秦國在秦穆公時期曾幫助晉惠公、晉文公登上國君的位置,兩國互通姻親,後世用成語「秦晉之好」來形容這一時期的兩國邦交之深,但是畢竟兩國接壤,都要發展的話,戰爭就是不可避免的。這年四月初五,晉厲公派呂相與秦國絕交。呂相先稱贊秦穆公時期的兩國的盟國關系,又說秦晉餚之戰(故事6里有過描述)、令狐之戰以及河曲之戰使兩國關系極度惡化。
他對秦桓公說:「你們拉攏狄國打我們,又拉攏我們打狄國。對於楚國也是如此。我們國君討厭秦國的反復無常。因此把事情公開,來懲戒用心不專一的人。諸侯們聽到這些話,痛心疾首,都來和我們親近。您要是願意還可以結盟,我們諸侯軍隊就撤退,如果不願意,那諸侯聯軍就不會退後了。還請您的左右執事權衡利弊吧。」
秦桓公召來狄國和楚國與晉國聯軍在麻隧作戰,結果戰敗。這一戰秦國的成差和不更女父被抓,曹宣公死在了營中。
6、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晉悼公率領諸侯聯軍在鄭國東門示威,鄭國人派王子伯駢求和,晉國的趙武進城會盟。再後來,鄭國的子展出城跟晉悼公結盟,並贈送了很多禮品,包括大小鍾、磬,能歌善舞的美女十六人,還有戰車一百乘等。晉悼公將樂隊的一半賜給魏絳,對他講如果沒有他,自己不能跟各部落戎人講和,也不會九次回合諸侯,這些都如同音樂一樣和諧,讓他盡情享用。
魏絳謝絕說:「這些都是您賢明,我有什麼功勞呢?《尚書》中講:『處於安全時要想到危險。』想到了就會有防備,有了防備便沒有禍患。我只是以此來勸諫您。」晉悼公說獎賞是國家的典章制度,不可以廢除,還是贈給了他。魏絳從此有了金石之樂,這也是合乎禮制的。沒過多久晉國軍隊與秦國在櫟之地打仗,由於晉軍輕敵,被秦軍戰敗。
7、曹劌論戰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庄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去見魯庄公。曹劌問:「您憑借什麼作戰?」
魯庄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庄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
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庄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魯庄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庄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庄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
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打了勝仗後,魯庄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
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裡設有伏兵。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8、鄭伯克段於鄢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到庄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太叔京邑,庄公答應了,讓他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牆超過三百方丈長,那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牆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許,恐怕對您有所不利。」
庄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庄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台,你姑且等著瞧吧。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於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背叛歸為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現在您打算怎麼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麼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給,那麼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生疑慮。」庄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要遭到災禍的。」
太叔又把兩屬的邊邑改為自己統轄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公子呂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庄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他也會垮台的。」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備好兵馬戰車,將要偷襲鄭國。
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庄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於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
9、燭之武退秦師
(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鄭國同時依附於楚國與晉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
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
(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麼害處。
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
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裡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
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10、子產不毀鄉校
鄭國人到鄉校休閑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 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麼樣?」子產說:「為什麼毀 掉?人們早晚幹完活兒回來到這里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
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以減少怨 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容 易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
不如我 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葯。」然明說:「我從現在起 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 恐怕鄭國真的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於我們這些臣子!」 孔子聽到了這番話後說:「照這些話看來,人們說子產不仁, 北打下如估。」
11、馬首是瞻
這年夏天,晉悼公為報櫟之戰的仇,率領諸侯聯軍攻打秦國。到了涇河邊,軍隊都不願先渡河。後來鄭國的子蟜和衛國的懿子說服諸侯各軍,才渡過涇河駐守到對岸。秦國人在涇河的上游投毒,聯軍很多人中毒而死。聯軍行至棫林,依然沒能迫使秦國屈服求和。晉大夫荀偃下令:「你們明天早上雞叫時駕好戰車,填平爐灶,跟隨我的馬走就行了。」
另一位晉國大夫欒黶(yan)說:「晉國還從沒有下過這樣的命令,我的馬頭可是往東走的。」於是他回國了,下軍也跟著他走了。左史對魏絳說:「我們也不等荀偃了嗎?」魏絳回答:「是他命令我們要服從主帥,欒黶是我的主帥,我只能跟隨他。服從主帥,也就是服從荀偃。」荀偃說:「是我的命令有誤,後悔也來不及了,只能讓秦國再勝利一次。」
於是下令全部撤退。晉國人稱這次戰役是「一場拖拖拉拉的戰役」。這一時期,秦、晉之間相互征伐,各自又有楚、齊等助戰,但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就像孔子說言:春秋無義戰。從各國的表現來看,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敢幹,同時也把人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12、齊晉案之戰
齊晉鞌之戰發生於公元前589年。當時,晉國的執政卿士郤克為報齊國戲辱之仇,借魯、衛求援之機,發兵攻齊。主戰場為鞌,故史稱「鞌之戰」。這場戰爭以晉國勝利而告終,但大大消耗了交戰雙方的實力
13、鞭長莫及
宋國人派樂嬰去晉國告急求援,晉景公想援救宋國。伯宗說:「不行,古人說過:『雖鞭之長,不及馬腹。』上天正在保硝楚 國,不能同它爭斗。
晉國雖然強盛,怎麼能違背天意?俗話說:『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納污穢,山林草莽隱藏著毒蟲猛獸,美玉隱匿著瑕疵,國君也可以含恥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規。君王還是等一等吧。」晉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14、爾虞我詐
楚莊王派申舟到齊國訪問,說:「不要向宋國借路。」同時,楚莊王又派公子馮到晉國訪問,也不讓公子馮向鄭國借路。申舟因為在孟諸打獵時得罪了宋國,就對楚莊王說:「鄭國是明白的,宋國是糊塗的;去晉國的使者不會受害,而我卻定會被殺。」楚王說:「要是殺了你,我就攻打宋國。」申舟把兒子申犀託付給楚王後就出發了。
申舟到了宋國,宋國就把他扣留了。宋國執政大臣華元說:「經過我國而不向我們借路,這是把我們的國土當成了楚國的邊邑。把我國當成楚國的邊邑,就是亡國。殺了楚國的使臣,楚國一定會攻打我們。攻打我們也是亡國,反正都是一樣亡國。」
於是便殺了申舟。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身來往外跑,隨從人員追到寢宮甬道上才追上他讓他穿上鞋子,追到寢宮門外才讓他佩上劍,追到蒲胥街市才讓他坐上車子。這年秋天九月,楚莊王派兵包圍了宋國。
15、事君不避難
公元前572年六月的雞澤之盟會上,晉悼公的弟弟揚干擾亂隨從儀衛軍隊的行列,掌管軍法的魏絳就依法殺了揚乾的車夫。可見魏絳很稱職,可是晉侯卻覺得此事有辱於他的弟弟,非常憤怒,聲稱要殺魏絳。
找來魏絳的上司、中軍尉佐羊舌赤(伯華)交代:「我會合諸侯是為了增添榮耀,現在我的親弟弟居然被人欺負,還有比這更大的恥辱嗎!我一定要殺了魏絳,你去把它抓來,千萬別讓他跑了!」
羊舌赤力勸晉侯說:「魏絳一心事君,毫無叛逆之心,事奉國君不避危難,有了罪過不逃避懲罰,我想他會主動來找您解釋的,何勞您下此命令呢?」話剛說完,魏絳來了,把信交給僕人,准備抽劍自殺。下軍副將士魴、中軍候奄張老勸阻了他。
晉悼公讀他的上書,說:「以前君王缺乏使喚的人,讓下臣擔任司馬的職務。下臣聽說『軍隊里的人服從軍紀叫做武,在軍隊里做事寧死也不觸犯軍紀叫做敬』。君王會合諸侯,下臣豈敢不執行軍紀軍法?君王的軍隊不武,辦事的人不敬,沒有比這再大的罪過了。下臣畏懼觸犯死罪,所以連累到揚干,罪責無可逃避。
下臣不能夠事先教導全軍,以至於動用了斧鉞,下臣的罪過很重,豈敢不服從懲罰來激怒君王呢?請求回去死在司寇那裡。」讀了信,晉侯赤腳而出表示歉意,並自己承擔責任。晉侯認為這個人能夠「以刑佐民」就任用了他。
魏絳後來就為晉侯提出「和戎」的謀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魏絳從國家大局出發,沖破傳統偏見的束縛,積極主張和戎,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漢族爭取團結少數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實施後大見成效,用幾年後晉侯的話說是「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八年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
16、不貪為寶
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玉,把它獻給子罕,子罕卻不接受。獻玉的人說:「我把它拿給雕琢玉器的人看,雕玉的人認為這是寶物,所以小人才敢將此玉獻給您。」子罕跟這個人說:「我以『不貪』這個品德為寶,而你以這塊玉為寶。你要是把這塊玉給了我,那我們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了。我們都還是繼續各自擁有自己的寶物吧。」
獻玉的人行禮後說:「小人身懷此玉,不敢外出,我交出這塊寶玉來請求可免於一死。」子罕聽後,便把這塊玉放在鄉里,讓雕琢玉器的人為他雕琢,使這個人富裕後讓他回到原來的地方。
17、德為國之基
晉國范宣子執政,諸侯向晉國繳納的貢品很重,鄭國人深為這件事所苦。
二月,鄭簡公到晉國去,子產托隨行的子西帶去一封信,將這事告訴范宣子,信上說:「您治理晉國,四鄰諸侯不聽說您的美德,卻聽說收很重的貢品,僑對此感到困惑。僑聽說君子掌管國家和大夫家室事務的,不是為沒有財貨擔憂,而是為沒有美名擔憂。
諸侯的財貨聚集在晉國國君的宗室,諸侯就離心。如果您依賴這些財貨,晉國人就會離心。諸侯離心,晉國就垮台;晉國人離心,您的家室就垮台,為什麼沉迷不悟呢?那時哪裡還需要財貨?說到美名,它是傳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國家和家室的基礎。有基礎就不致垮台,您不也應當致力於這件事嗎?有了德行就快樂,快樂就能長久。
《詩經·小雅·南山有台》說:『快樂的君子,國家的基石』,說的是有美德啊!《詩經·大雅·大明》說:『上帝監視著你,不要使你的心背離』,說的是有美名啊!用寬恕的心來顯示德行,美名就會載著德行走向四方,因此遠方的人聞風而至,近處的人也安下心來。
寧可讓人說,『您的確養活了我們』,而能讓人說『您榨取了我們來養活自己』嗎?象有牙齒而毀滅了它自身,就是由於財貨的原故。」范宣子很高興,於是減輕了諸侯的貢品。
1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二十五年春季,齊國的崔杼率領軍隊進攻魯國北部邊境,報復孝伯那次進攻齊國。魯襄公擔心,派人向晉國報告,孟公綽說:「崔子將要有大志,不在於困擾我國,一定很快回去,擔心什麼?他來的時候不劫掠,使用百姓不嚴厲,和平日不同。」齊軍空來了一趟而退兵。
19、立德、立功、立言
晉國大夫范宣子到郊外迎接並問叔孫豹古人說的死而不朽是什麼意思,叔孫豹未及回答,范宣子又問:「我的祖先在虞舜以前稱陶唐氏,在夏朝稱為御龍氏,在商朝稱為豕韋氏,在周朝稱作唐杜氏,晉國稱霸中原後,又稱范氏,這樣的世代相襲,大概就是不朽吧。」叔孫豹答道:「以我所知,您說的這些叫世祿而不能稱為不朽。
我們魯國從前有個大夫叫臧文仲,他雖然死去,但是他的主張沒有廢絕,這才稱得上不朽。我聽說,一個人的偉大之處首先是道德高尚,堪為後人表率;其次是建有功勛,再次便是立言,或以主張,或以著述,教育啟迪後人。這些才能稱為不朽。如果只能保住貴族身分,維持宗廟,世代相襲,哪個國家都有這樣一批人。世代相襲時間長久和官俸優厚的人,是夠不上不朽之稱的啊。」
20、風馬牛不相及
(僖公)四年春季,齊桓公率領魯僖公、宋桓公、陳宣公、衛文公、鄭文公、許穆公、曹昭公各諸侯的聯軍入侵蔡國。蔡軍潰敗,齊桓公就接著進攻楚國。
楚成王派遣使者來到軍中,說:「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哪怕是我們兩國走失的牛馬也不會到達對方的境內。沒有想到君王竟不顧路遠來到我國的土地上,這是什麼緣故?」
管仲回答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賜給我們的先君征伐的范圍,東邊到大海,西邊到黃河,南邊到穆陵,北邊到無棣。你不進貢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漉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昭王南徵到楚國而沒有回去,我為此而來責問。」
使者回答說:「貢品沒有送來,這確是我君的罪過,今後豈敢不供給?至於昭王沒有回去,君王還是問水邊上的人吧!」諸侯的軍隊前進,駐扎在陘地。
❹ 史記中有哪些著名的故事
1、負荊請罪
趙國的藺相如因「完璧歸趙」有功,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本就看藺相如不順眼,這下看他被封上卿,立馬就火冒金星,不服氣了,並且暴跳如雷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狠狠羞辱他!」
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於是他拉下老臉,脫下戰袍,心甘情願的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門上「負荊請罪」。
2、鴻鵠之志
秦朝末年,有個叫陳涉的人,是當時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陳涉小時候家裡很窮,經常被人僱傭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時,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越想越是氣憤。
就對一塊休息的人說: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富裕了,一定不會忘記你們的。同伴聽了他的話,都譏笑他是異想天開,白日作夢。他不禁嘆息說:唉,燕雀怎能理解鴻鵠的遠大志向呢!
3、毛遂自薦
毛遂是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自動請求跟著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沒有結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後來用「毛遂自薦」借指自己推薦自己。
4、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當時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巨鹿,趙王連夜向楚懷王求救。項羽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二萬人渡過漳河,援救鉅鹿。戰爭只有一些小的勝利,陳余又來請求增援。
項羽就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船隻全部弄沉,把鍋碗全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毀,只帶上三天的干糧,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決死戰斗,毫無退還之心。部隊抵達前線,就大敗秦軍,俘虜了王離。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這時,楚軍強大居諸侯之首,前來援救鉅鹿的諸侯各軍築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兵出戰。
楚軍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戰栗膽寒。項羽在打敗秦軍以後,召見諸侯將領,當他們進入軍門時,一個個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5、韋編三絕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
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
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❺ 史記中有名的故事
1.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拚死奮戰。
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2.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
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3.王侯將相
秦朝末年,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造成民不聊生。為了修築北方的長城,募集許多勞工。陳勝、吳廣等因為大雨延誤行程,按律當斬,他們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於是揭竿而起,其他豪傑也蜂擁而起,起義軍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4.取而代之
項籍是下相人,字羽。當初起兵反秦時,年紀二十四歲。他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大將項燕,是被秦國將領王翦(jian)殺死的。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將領,封在項地,所以姓項。項籍年輕時,學習文字知識沒學成,離開,去學劍,又沒學成。
項梁很生他的氣。項籍說:「學文字能夠記寫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學劍只能對抗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對抗萬人!」於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很高興,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沒學完。項梁曾經因罪案受牽連,被櫟(yuè,悅)陽縣逮捕入獄,他就請蘄(qí,齊)縣獄掾(yuàn,願)曹咎寫了說情信給櫟陽獄掾司馬欣,事情才得以了結。
後來項梁又殺了人,為了躲避仇人,他和項籍一起逃到吳中。吳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項梁。每當吳中有大規模的徭役或大的喪葬事宜時,項梁經常做主辦人,並暗中用兵法部署組織賓客和青年,藉此來了解他們的才能。
秦始皇巡遊會稽,渡過浙江,項梁與項籍一起觀看。項籍說:「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亂說話!這是要滅族的!」項梁因為這件事認為項籍很不一般。項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舉起大鼎,才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的子弟,全都畏懼項籍了。
5.坐觀成敗
漢武帝晚年懷疑有人要謀害他,派江充去調查。江充借機殺了競爭對手,並把矛頭指向太子劉據。劉據忍無可忍殺了江充,漢武帝發兵捉拿劉據。劉據向任安求救,任安假裝接受但不出兵,被漢武帝知道後以他坐觀成敗有二心而治罪。
(5)中著名故事擴展閱讀
史記影響
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中國古代,史學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後。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後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西晉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
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 。
其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列入小學生語文實驗教科書第18課《將相和》。
❻ 安徒生童話故事其中那些最著名
他最著名的童話故事有《小錫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和《紅鞋》等。
《安徒生童話》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創作的童話集,共由166篇故事組成。該作愛憎分明,熱情歌頌勞動人民、贊美他們的善良和純潔的優秀品德;無情地揭露和批判王公貴族們的愚蠢、無能、貪婪和殘暴。
《安徒生童話》已經被譯為150多種語言出版發行。他的童話故事還激發了大量電影、芭蕾舞劇、舞台劇以及電影動畫的製作。
(6)中著名故事擴展閱讀:
安徒生童話的題材很廣,在他眾多的童話中,悲劇性故事佔有相當份量,從他創作中期的《海的女兒》到其晚期創作的《老約翰尼講的故事》,悲劇無所不在。
這些作品以人對理想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希翼的破滅,人的精神追求的失敗,美的心靈的被踐踏,還有善良的勞動者的被迫害或被奴役為結局。
在這些作品中,美的、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了,然而在作者歷書寫的形形色色的悲劇人生中,讀者卻感受到這位偉大的作家用美的顏色,為悲慘的人生,痛苦的心靈印上一層柔美,雋永而典雅的色彩。
❼ 求四大名著中的幾個著名故事
我只熟悉三國,說一下吧,著名戰役:虎牢關之戰(人物:劉關張三英戰呂布劇情)版,董卓軍VS十八權路諸候)官渡之戰(曹操VS袁紹,曹操興起的關鍵性戰役),赤壁之戰(曹操軍VS孫劉聯軍,三國鼎立的局面由此打開)西城之戰(蜀軍諸葛亮VS魏軍司馬懿,著名的空城計戰役
)
❽ 史記中的有名故事
鴻門宴
大禹治水
荊軻刺秦王
趙氏孤兒
將相和
韓信的故事
屈原投江
齊桓公與管仲等等
❾ 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故事有: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英戰呂布、關羽敗走麥城和舌戰群儒等:
1、諸葛亮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2、孔明草船借箭
周瑜刁難諸葛亮,令其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卻立軍令狀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動,暗中叫魯肅備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個。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霧迷漫,諸葛亮率船到曹軍水寨前擂鼓吶喊佯攻,曹軍怕中計,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這一妙計使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任務。
3、三英戰呂布
東漢末年,各諸侯帶各路兵馬討伐董賊。董卓派華雄迎戰,被關羽殺了。董卓聽說華雄被殺,派呂布迎戰。張飛沖殺上去,連戰五十回合。之後關羽、劉備也上陣,三個人把呂布圍在當中,走馬燈般的輪流廝殺,呂布畢竟難敵三人,漸漸覺得難以招架,拍馬沖出了包圍圈逃了。
4、關羽敗走麥城
孫權見關羽實在無禮就決定趁關羽和曹軍交戰的機會,奪回荊州。他的大將呂蒙把戰士化裝成商人的模樣,騙過了關羽的江邊守軍,順利渡江,趁關羽毫無防備,沒傷一兵一卒就佔領了荊州。
在呂蒙渡江的同時,曹操派大將徐晃帶大隊人馬攻打關羽。徐晃的兵比關羽多,他把關羽包圍起來。關羽退到荊州城外的一個小城——麥城。這時,呂蒙又把麥城緊緊圍住。之後,關羽突圍不成功,在麥城被捉,因不肯投降,孫權殺之。
5、諸葛亮舌戰群儒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❿ 水滸傳中的著名故事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
「林沖雪夜上樑山」
「林沖火並王倫」
「武松打虎」
「宋公明三敗答喬術版清」
「黑旋風水戰浪里白條」
「花和尚大鬧野豬林」
「黑旋風殺四虎」
「時遷火燒翠雲樓」
「宋公明衣錦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