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監察官
A. 求羅馬帝國著名人物介紹
1、西塞羅
馬庫斯·圖留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雄辯家、法學家和哲學家。
出身於古羅馬Arpinum的奴隸主騎士家庭,以善於雄辯而成為羅馬政治舞台的顯要人物。從事過律師工作,後進入政界。
開始時期傾向平民派,以後成為貴族派。公元前63年當選為執政官,在後三頭同盟成立後被三頭之一的政敵馬克·安東尼(Marcus Antonius,公元前82年—前30年)派人殺害於福爾米亞。
2、馬克·安東尼
馬克·安東尼(Mark Antony),全名馬爾庫斯·安東尼斯·馬西·費尤斯·馬西·尼波斯(Marcus Antonius Marci Filius Marci Nepos)。
約前83年1月14日出生於羅馬,逝世於前30年8月1日,是一位古羅馬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凱撒最重要的軍隊指揮官和管理人員之一。
前33年後三頭同盟分裂,安東尼在羅馬內戰中戰敗,前30年馬克·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一同自殺身亡。
3、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7月12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史稱愷撒大帝,又譯蓋厄斯·儒略·凱撒、加伊烏斯·朱利葉斯·凱撒等。
羅馬共和國(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區)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並且以其優越的才能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奠基者。
愷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
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在8年的時間里征服了高盧全境(今法國一帶),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49年,他率軍佔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制定了《儒略歷》。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享年56歲。愷撒死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並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4、蓋烏斯·屋大維
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拉丁語:Gaius Octav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圖里努斯(Gaius Octavian Thurinus)。
後三頭同盟之一,羅馬帝國的第一位元首(Princeps),元首政制的創始人,統治羅馬長達40年,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
屋大維是愷撒的甥外孫,公元前44年被愷撒指定為第一繼承人並收為養子。公元前43年,愷撒被刺後登上政治舞台,與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
公元前42年與安東尼在腓力比之戰中打敗共和派首領布魯圖和喀西。公元前36年,他剝奪雷必達的軍權,後在阿克提姆海戰打敗安東尼,消滅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成為羅馬內戰的勝利者。
公元前30年,被確認為「終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獲得「大元帥」(Imperator,又譯」皇帝「)稱號;
公元前28年被元老院賜封為「奧古斯都」(意為神聖偉大)。並改組羅馬政府,給羅馬世界帶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
屋大維曾先後獲得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等職銜,實為羅馬皇帝。為加強統治,對軍隊進行改革,實行雇傭兵制度;建立禁衛軍,駐守羅馬和義大利。
對外繼續擴張,向西完成對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進至多瑙河、萊茵河一線。他善於審時度勢、進退有節,處事機智果斷、謹慎穩健。
他所採取的一系列順乎形勢的內外政策,開創了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為帝國初期的繁榮打下基礎。公元14年8月19日去世。死後,他被羅馬元老院列為「神」,直至392年冷河戰役後才被廢除。
5、圖拉真
圖拉真(Trajan,全名馬爾庫斯·烏爾皮烏斯·涅爾瓦·圖拉真努斯 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53年9月18日-117年8月9日),古代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第二任皇帝,98年至117年在位。五賢帝中的第二位。
圖拉真在位期間,對內鞏固了經濟和社會制度,對外發動戰爭,將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張到歷史上最大范圍。由於其功績卓著,獲得了羅馬元老院贈予的「最佳元首」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塞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克·安東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蓋烏斯·屋大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圖拉真
B. 中外戰爭史上有哪些著名戰將 簡介
中國戰國四大名將 白起,李牧,廉頗,王翦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
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勛赫赫,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今河北隆堯)人,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廉頗,生卒年不詳,嬴姓,廉氏,名頗,山西太原(一說山西運城,山東德州)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曾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晉陽,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後,又擊退了燕國的入侵,斬殺燕國的栗腹,並令對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戰勝燕軍,任以為相國,封為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大梁和楚國,奔魏居大梁,後老死於楚,葬於壽春。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並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歐洲四大名將,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拿破崙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前323年)】,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帝國皇帝,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後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葯殺水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亞歷山大東征雖給被征服地區帶來一定危害,但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亞歷山大死後,亞歷山大帝國分崩離析。
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北非古國迦太基名將,軍事家,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一。年少時隨父親哈米爾卡·巴卡進軍西班牙,並在父親面前發下一生的誓言,終身與古羅馬為敵,自小接受嚴格和艱苦的軍事鍛煉,在軍事及外交活動上有卓越表現。現今仍為許多軍事學家所研究之重要軍事戰略家之一。被譽為戰略之父。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7月13日-前44年3月15日),羅馬共和國末期的軍事統帥、政治家,儒略家族成員。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花了八年時間征服了高盧全境(大約是現在的法國),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49年,他率軍佔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制定了《儒略歷》。公元前44年,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享年58歲。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天才。1804年5月18日,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稱帝。他多次擊敗保王黨的反撲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頒布的《民法典》更是成為了後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藍本。他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形成了龐大的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事奇跡。1812年兵敗俄國,元氣大傷;1813年被反法聯軍趕下台。1815年復辟,隨後在滑鐵盧之戰中失敗,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1821年病逝,1840年屍骨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納河畔。
C. 誰能幫忙找到羅馬著名軍事家(凱撒,龐培,屋大維,安東尼,漢尼拔……)的生平和各個戰役過程(詳細)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又譯蓋烏斯·朱利葉斯·凱撒、朱利亞斯·凱撒),即愷撒大帝,羅馬共和國(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區)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愷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BC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在8年內征服了高盧全境(今法國一帶),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BC49年,他率軍佔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制定了《儒略歷》。BC44年,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享年58歲。愷撒死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並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BC74年,返回羅馬,並繼承奧萊利烏斯·科塔的職位,成為祭司。BC72年,獲軍事保民官。[1]BC70年,再次參與選舉,並當選BC69年的財務官,任期一年,自動獲得元老院議員的資格。愷撒於BC69年前往西班牙赴任,作為總督副手,主管行省的財政。各城市巡迴審案期間,請求解除職務,離開西班牙。[2]返回羅馬後,BC66年愷撒被委任以「阿庇亞大道管理人」的頭銜,負責維護這條連接羅馬和布林迪西的通衢大道。後自薦就任次年的新市政官的職位並當選。主要負責城市的公共設施(特別是神廟)的建設和維護,管理市場和其他羅馬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的事務。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
為取悅平民階層,愷撒為公眾提供了許多競技比賽,新改建許多公共建築,帶著榮耀結束了一年的市政官任期,但卻負債數百塔蘭特。[1]BC63年是西塞羅的執政官任期年,與平民階層決裂,結果任期中無所作為。相反,愷撒節節勝利。此時,羅馬的祭司長皮烏斯(Quintus Caecilius Metellus Pius)去世,愷撒參加競選,並順利當選這一終身職位。稍後,又獲得另一職位—大法官。同一年,愷撒與蘇拉的孫女龐培亞(Pompeia Sulla)成婚。愷撒與龐培亞離婚理由是「愷撒之妻不容懷疑」。[2]BC61年,大法官任期屆滿,愷撒得到遠西班牙行省總督職位。同時,龐培從東方返回羅馬。愷撒又一次陷入經濟困境,克拉蘇不得不為他償還貸款。抵達伊比利亞,愷撒發動了對盧西坦人和加拉埃西人的進攻,這次行動帶來了豐厚的戰利品。恢復行省秩序後,匆匆地離開了行省返回羅馬,同時提出兩個要求:凱旋式和執政官職位。最終放棄了凱旋式,換取執政官候選人資格。[1]BC60年(一說BC59年),愷撒被森圖利亞大會選舉為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愷撒遠征高盧和不列顛
此時,龐培爭取安置他的退伍老兵的土地,遭到失敗;克拉蘇(Marcus Licinius Crassus),也正在為獲得對抗帕提亞所需的軍隊控制權而犯愁;而執政官愷撒也正好需要龐培的聲望和克拉蘇的金錢。因此,愷撒成功使兩人言歸於好(龐培和克拉蘇在BC70年那次共掌執政官之後結怨)。三人於BC60年訂立盟約,目的是使「這個國家的任何一項措施都不得違反他們三人之一的意願」(蘇維托尼烏斯語)。歷史學家將這個聯盟稱為「前三頭同盟」。為了鞏固這一政治聯盟,50歲的龐培還娶了愷撒年僅14歲的獨女茱莉婭。三人結盟後,勢力大增。畢布路斯作為執政官退出所有政治活動,直到任期結束。愷撒大權獨攬,「畢布路斯和愷撒執政之年」成了「尤利烏斯和愷撒執政之年」。完成執政官任期後,愷撒被授予作為總督管理山北高盧(今法國南部)和伊利里亞(今巴爾干半島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五年(BC58年-53年)的權力。剛到任,便發動了高盧戰爭(BC58年-49年)。作戰9年時間里,愷撒奪取了整個高盧地區(約相當於今天的法國),並把以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塞文山、萊茵河和羅納河為界,周長超過3000英里的地區(除了部分同盟者的城市),變成了一個行省(高盧行省),後者還被規定每年上繳大量錢財。愷撒成為第一個跨過萊茵河,到對岸(日耳曼尼亞)去進攻日耳曼人的羅馬人。[1]愷撒遇刺
高盧戰爭讓龐培感到不安。加上BC53年,東征帕提亞的克拉蘇戰敗身亡,三頭政治不穩,元老院拉攏龐培。BC49年,元老院向愷撒發出命令撤回羅馬,愷撒回信希望延長高盧總督任期,元老院拒絕並發出最終勸告,表示如果不立刻回羅馬,將宣布愷撒為國敵。愷撒帶軍團到國境線盧比孔河(Rubicon),並渡過盧比孔河。愷撒的舉動震動龐培以及元老院共和派議員,帶著家當逃離義大利半島。愷撒不流血進入羅馬城,要求剩餘的元老院議員選舉他為獨裁官。接著,征討西班牙、希臘,在BC48年的法爾薩拉斯(Pharsalus)會戰中徹底擊敗龐培追擊到埃及。埃及人刺殺龐培後,將龐培人頭獻給愷撒。愷撒宣布埃及王位由托勒密十三世與他的姐姐克利奧佩脫拉(Cleopatra,即埃及艷後)共享。此舉惹惱埃及人,爆發亞歷山大戰役。愷撒帶領第六軍團加上援軍,徹底擊敗埃及軍,托勒密十三世陣亡,克利奧佩脫拉登上埃及王位。會戰期間,愷撒士兵所發射的火箭命中亞歷山大城大圖書館,60多萬本書毀於一旦。戰役結束後,愷撒與克利奧佩脫拉進行為期兩月的尼羅河之旅,接著征討破壞與羅馬之間協約的潘特斯王國。BC46年,愷撒回羅馬後召集軍隊,攻打逃至北非與努米底亞王猶巴結成同盟的龐培余黨,於塔爾索斯會戰中獲完全勝利。之後,愷撒回到羅馬,進行長達十天的凱旋式。[2]回到羅馬的愷撒推動各項改革,包括給予北義大利和西西里島人民羅馬公民權、請專家製作儒略歷、建立和平廣場等。在BC45年,龐培兩個兒子逃到西班牙發動叛亂,愷撒再次遠征西班牙,於孟達會戰中擊敗叛軍,龐培長子勞斯陣亡,次子流亡西西里。愷撒回國之後,於BC44年宣布成為終生獨裁官。[1]凱撒之死電影《愷撒大帝》截圖(11張)BC44年,為拯救卡萊會戰中被俘虜的9000名羅馬士兵,愷撒宣布將遠征帕提亞。但是,當時的占卜師說「只有王者才能征服帕提亞」,此舉更加深共和派議員的不安,認為愷撒終將稱王。二月,在一項典禮上,執政官安東尼將花環獻給愷撒,並稱呼愷撒為王。雖然愷撒拒絕,反愷撒一派更為恐懼,於是策劃謀殺愷撒。參加反對愷撒的陰謀的大約有60多人,為首的是該尤斯·卡西烏斯、馬可斯·布魯圖斯、德基摩斯·布魯圖斯。他們稱自己為解放者(Liberators),這些人在刺殺愷撒前曾和卡西烏斯會面,卡西烏斯告訴他們說如果東窗事發他們就必須要自殺。BC44年3月15日,一群元老叫愷撒到元老院去讀一份陳情書,陳情書是元老寫來要求愷撒把權力交回議會。可是這陳情書是假的。當馬克·安東尼從一個叫做卡斯卡的解放者那裡聽到消息,他趕緊到元老院的階梯上要阻擋愷撒。可是這些參與預謀的元老在龐貝興建的劇院前先找到了愷撒,把他領到了劇院的東門廊。愷撒在讀這假的陳情書的時候,卡斯卡把愷撒的外套給脫開然後用刀刺向他脖子。愷撒警覺到卡斯卡,轉過身抓住卡斯卡的手,用拉丁語說:「惡人卡斯卡,你在作什麼?」被嚇到的卡斯卡轉向其他元老,用希臘話說:「兄弟們,幫我!」。一下子包含布魯圖斯的所有人都開始刺向愷撒。愷撒想要脫逃,可是因為血流太多眼睛看不見所以摔倒,最後這些人在他倒在地上的時候把他殺害了。根據史學家尤特羅匹斯(Eutropius)的說法,當時有60多人參與這謀殺。陰謀者本想把他的屍體投入台伯河,但是懾於執政官馬克·安東尼和騎兵長官雷必達而沒有這么做。愷撒的遺囑是按照其岳父的要求,在馬克·安東尼的家中啟封宣讀的。這份遺囑是在前一年的9月13日立下的,並一直保存在維斯塔貞女祭司長手裡。在這份遺囑中,愷撒指定自己姐姐的三個孫子為自己的繼承人:給屋大維四分之三的財產,其餘四分之一由魯基烏斯·皮那留斯和克文圖斯·佩蒂尤斯分享;為自己可能出世的孩子指定了監護人,其中幾個竟是參與陰謀的兇手;還指定屋大維為自己的家庭成員,將自己的名字傳給他,並規定德基摩斯·布魯圖斯為第二順序繼承人;此外,他還把台伯河的花園留給人民公用,並贈予每個公民300塞斯特爾提烏斯。陰謀刺殺他的人中間,幾乎沒有誰在他死後活過3年的。所有人都被判有罪,並以不同方式死於非命:一部分人死於海難,一部分人死於屋大維和其他愷撒部將隨後發動的戰爭,有些用刺殺愷撒的同一把匕首自殺。愷撒死時58歲,死後被按照法令列入眾神行列,被尊為「神聖的尤利烏斯」。[1]凱撒的死有另一種說法。他拒絕了王位,作出一些不太讓元老滿意的舉動都是故意的,而且他身患重病,他只有唯一一個兒子奧古斯都,雖不是親生的。所以他既不想讓自己在史料上留下重病死的一筆,想留下光輝形象,又想讓奧古斯都進行磨難後,將那些元老殺死,自己在百姓面前正當地當上「王」。他才會出此下策。龐培公元前106—前48),古代羅馬共和國末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貴族出身。前91~前88年17歲的龐培隨父參加同盟者戰爭嶄露頭角。前83年投靠貴族派首領蘇拉,先後在西西里、北非作戰,征討G.馬略余部。前71年參與鎮壓馬略部將領導的塞多留起義,並協助克拉蘇鎮壓斯巴達克起義。翌年當選執政官。前67年受命清剿地中海海盜,採取分區進剿、剿撫並重方針,速見成效。前66~前65年征服本都,結束米特拉達梯戰爭,繼而吞並敘利亞和猶太人居住地區,於前61年凱旋羅馬。翌年與克拉蘇和凱撒結為「前三頭同盟」,左右羅馬政局。前53年克拉蘇死,同盟趨於解體。前50年與元老院聯合反對凱撒。前49年1月凱撒進軍羅馬,他率軍退守希臘。龐培被凱撒窮追不舍,在法薩盧與凱撒的決戰中慘敗,並逃向埃及向托勒密求援。托勒密親自到海岸歡迎他,但是埃及國王和他的朝臣們早已決定不冒觸怒勝利者凱撒的風險。當龐培舉足踏上陸地的時候,就遭到背信棄義的突然襲擊,遇害身亡。埃及人割下他的頭顱,焚化了他的屍體。公元前53年克拉蘇死於帕提亞戰爭,這宣告了「三頭同盟」的結束。龐培和愷撒的關系因尤里婭的死亡也告斷絕。兩人之間爭奪獨裁的內戰勢在必發。當時,羅馬政局動盪不安,社會秩序空前混亂,對抗元老院的情緒日益增強。元老院為了平定騷亂,開始物色稱職官員,而當時只能在龐培與愷撒之間挑選一人。元老院意識到龐培絕非理想的人物,因為他不是真正貴族派人物,為實現個人野心,善於投機鑽營。然而愷撒在騎士、平民中的深厚基礎,以及他軍事力量的激增所給予脆弱共和政體的威脅,使元老貴族更具戒心。元老院不得不與龐培修補舊痕,言歸於好。元老院授權龐培為唯一執政官任期兩個月,其權力幾乎和「狄克推多」[獨裁官]相似。龐培上任後,迅速從義大利調集軍隊鎮壓平民的暴動。為了維護貴族派利益,他於公元前53年頒布法令,反對暴力,反對官員受賄,改革訴訟程序,重新審查法官名單,並宣布任何人都可提出對前70年至52年間官吏的指控。他利用職權,把鋒芒指向愷撒,提出執政官和行政長官在羅馬任職和任滿後出任行省總督之間,應有五年間歇期的法律。他在第二年又阻止愷撒延長高盧總督的任期,限於公元前49年3月任滿解職。於是,龐培和愷撒最後公開決裂。公元前49年1月,新的內戰幟幕終於拉開。元老院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宣布愷撒為公敵,命令龐培在義大利招募新的軍團,龐培把愷撒的擁護者和兩名保民官逐出城外。1月10日,愷撒以「保衛人民夙有權力」為名,渡過盧比孔河,迅速迫近羅馬,此時龐培徵兵工作尚未完成,因此他和大部分元老封閉國庫,倉皇逃往巴爾干。龐培放棄義大利後,寄希望於他的海上部隊和隸屬於羅馬的東方各國國王、部落顯貴,企圖從希臘組織反攻。他在那裡集合了11個軍團,7,000騎兵以及由600艘戰艦組成的艦隊。愷撒在佔領義大利,鞏固政權,肅清西班牙等地龐培的勢力之後,在公元前48年發動與龐培爭奪東方行省的戰爭。他率領10個軍團,10,000名高盧騎兵出征龐培。開始,龐培軍隊占據優勢,在著名的季拉基烏姆戰役中,龐培兩次大敗愷撒,大大挫傷愷撒軍隊的士氣。公元前48年8月9日,著名的法薩盧戰役是龐培和愷撒進行的最大的也是最後一次決戰。戰爭伊始,龐培集中所有的騎兵打擊愷撒騎兵。愷撒見此情景,立即向早已埋伏的3,000步兵發出進攻信號,於是伏兵突然進擊,舉起長矛向龐培騎兵的臉上猛刺。龐培騎兵難以招架,狼狽而逃。龐培軍左翼徹底潰散,其餘軍團看到左翼已敗,也不戰而退。結果全軍覆滅。龐培在失敗之後,企圖在埃及尋求藏身之所。公元前48年9月28日,就在他乘坐的小船靠岸之時,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二世的侍從揮劍向他的脊背刺去,結果了他的性命,終年58歲屋大維蓋烏斯·屋大維(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元首政制的創始人,統治羅馬長達43年,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凱撒的甥孫,公元前44年被凱撒收為養子並指定為繼承人。凱撒被刺後登上政治舞台。公元前1世紀,他平息了企圖分裂羅馬共和國的內戰,被元老院賜封為「奧古斯都」,並改組羅馬政府,給羅馬世界帶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奧古斯都憑極大膽的手腕奪取了政權,用極審慎的智慧統治著羅馬。羅馬給了他近乎絕對的權力,他給了羅羅馬帝國疆界
馬四十年的國內和平與持續增長的繁榮,史稱「羅馬和平」(Pax Romana)。他創立了羅馬第一支常備軍(包括海軍),並把軍團駐扎在邊境,以防止他們干預內政。另創立禁衛軍(Praetorian Guard)衛戍京畿並保衛皇帝本人。他還改革了羅馬的財政與稅收制度。奧古斯都沒有發動過大規模戰爭。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19年的北西班牙山區戰役以順利征服該地而告終。經歷高盧騷亂的反復,阿爾平地區亦被征服。羅馬的疆域擴展至多瑙河的自然疆域,加拉提亞省被羅馬佔領。公元後9年,條頓堡森林伏擊戰羅馬失利。自此羅馬向西部日耳曼的擴張停止。此後他接受萊茵河為帝國的最終邊界。在東方,羅馬吞並了亞美尼亞和高加索,而擴張中止於帕提亞帝國的邊境。在內政上,奧古斯都使用從帝國聚斂來的巨大財富提供給軍隊優厚的待遇;他裝潢首都,大興娛樂活動以愉悅羅馬市民。其自誇「一座磚城在我手裡變成了大理石的城市」。他建造了新的元老院會所(Curia),建造了阿波羅神廟與尤利烏斯神廟。他還在大角斗場(Circus Maximus)附近建神龕。據載,卡披扥里烏姆(Capitoline)神廟和龐培劇院(建時未署此名)俱為奧古斯都營造。其建立了交通部,並完成了一個龐大的交通網,促進了帝國的通訊、貿易及郵政。奧古斯都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消防隊。其還在羅馬建立了一支常規警力。羅馬統治者通常對經濟無知,奧古斯都也不例外。包括奧古斯都在內的羅馬皇帝都把從農業上征來的重稅花費在軍隊、廟宇及娛樂方面。一旦帝國不再擴張,沒有戰掠品,經濟就開始停滯並最終衰退。奧古斯都之治按這個視角看來也就是帝國權力與繁榮的最高點。奧古斯都曾試圖安置老兵務農以復興農業,但收效甚微。首都仍依賴埃及進口的糧食。屋大維畫像(8張)奧古斯都強烈鼓勵對羅馬神祇的崇拜,尤其是阿波羅。其把羅馬戰勝埃及敘述為羅馬神戰勝埃及神。其贊助維吉爾的埃涅阿德就是懷著提高羅馬先人聲望之目的。奧古斯都還整頓世風,贊美婚姻、家庭與生育;攻擊奢侈、豪庶婚、濫交(包括賣淫和同性戀)和通姦,但成效不大。(不過其女兒就是因此被放逐和賜死。)奧古斯都還是文藝保護人。他幫助詩人、藝術家、雕塑家與建築家。他的統治時期是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在其保護下,賀拉斯、李維、奧維德與維吉爾脫穎而出。這些人士贊美其天才,以接近其標准,以免被逐。奧維德就因傷風化(奧古斯都的標准)而被放逐。他贏得了幾乎整個羅馬知識界的贊譽,盡管很多人私下仍追念共和國。他運用娛樂和慶祝其本人與其家族節日的手段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奧古斯都死時,羅馬已經不可能回到共和國,唯一的問題是誰繼承奧古斯都。奧古斯都的權力控制,遍及整個帝國,是如此絕對,以致被允許自行指定繼承人,羅馬自從共和國建立以來的民主習慣
屋大維雕像(9張)已被拋棄與嘲笑。起初,其屬意其姊妹的兒子瑪爾凱路斯,此人曾經迎娶奧古斯都的女兒朱莉婭·凱撒里絲。可是,瑪爾凱路斯在公元前23年死於食物中毒。後來歷史學家批評這個中毒事件,以及其後來的去世,是因為奧古斯都的妻子莉薇婭下毒,但並不能證明為實。瑪爾凱路斯去世之後,奧古斯都將其女兒嫁與其左右手,馬爾庫斯·阿格里帕。兩人生了五個孩子,三個兒子與兩個女兒:蓋烏斯·凱撒,路奇烏斯·凱撒,維普撒尼婭·朱莉婭,大阿格里皮娜,以及波斯圖姆斯·阿格里帕,如此命名因為這些孩子生於瑪爾庫斯·阿格里帕死後。奧古斯都領養最先兩個孩子作為他自己的兒子時,他明顯有計劃使他們作為他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十分愛護其養子。而與莉薇婭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孩子,尼祿·克勞狄烏斯·杜路蘇斯·日耳曼尼庫斯與提貝里烏斯·克勞狄烏斯,奧古斯都亦甚為重用,讓其兩人去征服一大部分的日耳曼。在公元前12年阿格[1]里帕死後,莉薇婭的兒子提貝里跟自己的妻子離婚,而且迎娶阿格里帕的遺孀。提貝里分擔奧古斯都的保民官職權,但是不久之後退隱。蓋與路奇分別在公元前4年與公元前2年逝世,以及他的弟弟杜路蘇斯逝世(公元前9年)之後,提貝里被召回羅馬,並被奧古斯都所領養。在公元後14年8月19日,奧古斯都逝世。波司圖姆斯·阿格里帕與提貝里曾經被指定為共同的繼承人。然而,波司圖姆斯卻被放逐,而且在不久後被處死。誰下令將其處死並不為人所知,但是對提貝里來說,這清除了其繼承養父權力道路上的阻礙安東尼馬克·安東尼(約前83-前30年)是一位古羅馬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凱撒最重要的軍隊指揮官和管理人員之一。凱撒被刺後,他與屋大維和雷必達一起組成了後三頭同盟。前33年後三頭同盟分裂,前30年內戰失敗的馬克·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一同自殺身亡。
前54年,馬克·安東尼加入了凱撒在高盧的參謀部。在高盧戰役中他再次體現了他超眾的軍事才能,但他本人的性格則到處製造麻煩。據說凱撒本人就多次因為他的舉止而發怒。從此平步青雲,成為凱撒的得力干將。
前44年3月15日,凱撒被他的親信卡西烏斯和布魯圖斯為首的一群元老們謀殺。在凱撒的葬禮上,馬克·安東尼作為凱撒多年的副官、助手和親戚是理所當然的致悼詞的人。在他的悼文中他指責謀殺的罪行,發誓與謀殺者誓不兩立。他顯示了他的辯論的天才,扯下覆蓋著愷撒屍體的寬外袍來顯示凱撒身上的傷痕。當晚羅馬市民襲擊刺殺者的住居迫使他們逃亡。
凱撒之死帶來了一個政治空白:共和國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而另一場內戰一觸即發。此時凱撒的養子屋大維登上了政治舞台。作為凱撒的名稱和財產的繼承人他立刻就獲得了羅馬民眾和軍團的支持。而屋大維也准備與另外兩位競爭者爭奪權力:馬克·安東尼和騎兵長官雷必達。經過數個月困難的協商三人決定組織後三頭聯盟。前43年這個名為「組織民眾的三頭聯盟」正式成立。通過一個法規這個三頭聯盟獲得了此後五年中所有的權力。為了鞏固這個聯盟,屋大維與馬克·安東尼的養女結婚。三頭聯盟的第一個行動是追捕逃往東方的刺殺者和殺留在羅馬的刺殺者的追隨者。西塞羅是這場大迫害中最著名的犧牲者。卡西烏斯和布魯圖斯戰敗自殺後三頭聯盟的權力達到了頂點。
他們的敵人被消滅後三頭聯盟將羅馬世界三分,雷必達統治西部省份,屋大維統治義大利並負責為老兵分配土地——這是一個重要的任務因為這樣他可以保證軍團對他忠心。馬克·安東尼統治東部省份,撲滅猶地亞的***和試圖征服安息。或許命運使然,安東尼註定難逃劫數,在這次使命中他於前41年在塔爾蘇斯遇到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並一見鍾情。從此,他的厄運開始了。
克里奧佩特拉一開始是愷撒的情人,年方18歲。當愷撒遇刺時,她不過24歲,年輕貌美的埃及女王確實是一個政治手腕相當高明的人,她依靠她的美貌與智慧周遊於當時地中海各個強權之間,維護著已經搖搖欲墜的埃及帝國。這個時候羅馬共和國聲勢最旺的人是安東尼,雷必達此時已經退出了爭奪,而屋大維的名聲還遠沒有後來他成為皇帝時那麼大。於是埃及與羅馬打交道的時候,不可避免女王將與統治東部羅馬的安東尼見面。這一見面便一發不可收拾,已經半老的安東尼發了瘋般愛上了年輕的女王,幾乎沉浸於她的溫柔鄉中。克里奧佩特拉不愧是西方古典四大美女之一,硬是把安東尼牢牢拴在埃及長達兩年。這兩年,恰好是屋大維運籌帷幄,建功立業,在羅馬聲勢日漲的兩年,當安東尼和克里奧佩特拉的第一個孩子降生的時候,屋大維已經在羅馬超越了安東尼,成為羅馬共和國實際上的統治者。
前31年戰爭終於爆發了,這場戰爭的結果,不言而喻,屋大維是最後的勝利者。由於屋大維在軍團中的聲望很高許多省份(包括希臘)都倒向屋大維。在亞克提姆的海戰中,女王一時害怕,竟自主先行逃回了埃及,正在指揮大軍與羅馬軍團作戰的安東尼掛念妻子的安危,身為統帥居然也臨陣脫逃,導致整個軍隊軍心不穩,被屋大維一舉擊潰。愛江山,更愛美人。這是安東尼的真實寫照,如果沒有埃及女王的出現,相信憑借公元前35年前後安東尼在羅馬的勢力,收拾一個小小的屋大維是沒有問題的。可是他卻偏偏遇上了女王,為了她,他斷送了整個前程,成為羅馬歷史上悲情的失敗者。
屋大維不給他們喘息的機會。前30年8月他在優秀部將阿格里巴的幫助下入侵埃及。馬克·安東尼無處可逃拔劍自殺,克里奧佩特拉將他安放在黃金鑄就的棺材內,抬著棺材面見屋大維,當著屋大維的面用毒蛇自殺。這一對情人,就以這樣一種極其悲壯的方式終結了自己的生命和他們的曠世絕戀。
馬克·安東尼之死使屋大維清除了通向權力和榮耀巔峰的最大也是最後的障礙,成為羅馬實至名歸的最高統治者。前27年元老院授予他奧古斯都·凱撒的稱號。他逐漸地將羅馬行政、政治和軍事權利集中於一身,創立了後來深刻影響世界的元首制(第一公民)。他完成了他的養父和外祖父(屋大維是凱撒姐姐的孫子)凱撒為之付出生命也沒能完成的歷史使命,名正言順的成為羅馬帝國開國皇帝。羅馬共和國終於壽終正寢,在它的廢墟上古代西方世界最強大的羅馬帝國誕生了,世界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漢尼拔網路網址http://www..com/s?tn=98010089_pg&cid=qb7.zhuye&ie=utf-8&wd=%E6%B1%89%E5%B0%BC%E6%8B%94
D. 求羅馬帝國著名人物介紹
西塞羅
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前43。古羅馬政治家、雄辯家、法學家和哲學家。
出身於奴隸主騎士家庭,以善於雄辯而成為羅馬政治舞台的顯要人物。開始時期傾向平民派,以後成為貴族派。公元前63年當選為執政官,在後三頭政治聯盟成立後被三頭之一的安東尼(Marcus Antonius,公元前82—前30)所殺。
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的代表作是《國家篇》和《法律篇》。認為國家是人民的事務,是人們在正義的原則和求得共同福利的合作下所結成的集體;君主、貴族和民主三種政體都是單一政體,理想的政體應是「混合政體」,即以當時羅馬元老院為首的奴隸主貴族共和國。
早在羅馬帝國初期法學家興起以前,他就系統地論證了自然法和實在法之間的關系,認為自然法代表理性、正義和神的意志,是普遍適用、永恆不變的,它在國家產生以前早已存在;實在法必須符合自然法,否則根本不配稱為法律。
安東尼
中文名稱: 安東尼
生卒年: 公元前82~前30
國別: 古羅馬帝國
生平簡介
古羅馬統帥。公元前54年在凱撒麾下任財政官。在對龐培的戰斗中,追隨凱撒並參加過法薩羅之戰 。公元前44年任執政官,同年凱撒遇刺後與奧古斯都(即G.屋大維 )發生權力之爭,不久言和,並聯合M.A.李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對共和派進行大清洗。公元前42年,安東尼、屋大維率軍入希臘,追殲謀刺凱撒的共和派領袖M.J.布魯圖、G.喀西約·龍基納。在馬其頓東南部菲利皮城下兩軍相遇。雙方各投入數十個軍團,安東尼、屋大維指揮有方,喀西約·龍基納、布魯圖陷於困境,相繼自殺。公元前40年,安東尼獲得對東部行省的統治權。公元前36年發動對安息(帕提亞)的戰爭失敗。屋大維坐鎮羅馬,統治西部地區(公元前36年解除李必達兵權),與安東尼形成對峙。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里奧帕特拉七世結婚,深居亞歷山大宮廷,儼然以帝王自命,並宣稱將羅馬東部一些領土贈給她的子嗣。因而激起羅馬元老院的強烈不滿,也造成屋大維反對安東尼的良機。公元前32年雙方關系破裂,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宣布安東尼為「祖國之敵」,並以克里奧帕特拉七世侵吞羅馬人民財產為由向其宣戰。公元前31年9月,安東尼與女王在亞克興海戰中敗於屋大維,狼狽逃回埃及,次年安東尼又被屋大維打敗,途窮自盡。
蓋厄斯·儒略·凱撒
公元前100~前44
著名的羅馬軍事和政治領袖蓋厄斯·儒略·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出生在一個政治大動亂的時期。
公元前二世紀,羅馬人在第二次戰勝迦太基之後,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這次勝利使許多羅馬人大發橫財,但是連綿不斷的戰爭擾亂了羅馬的社會體制和經濟體制,許多農民的財產被搶奪一空。最初的羅馬元老院只不過是個小城市的元老院,實踐已經證明它已經不能合理地治理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政治上腐化墮落,貪污受賄到處盛行,整個地中海周圍地方都因羅馬人的昏庸統治而遭災受難。約從公元前133年起,就在羅馬出現了一場長期的動亂。政治家、軍事將領和民眾領袖相互間鉤心斗角、爭權奪利。游擊隊(如公元前87年馬留的游擊隊和公元前82年索拉的游擊隊)經常在羅馬神出鬼沒,東襲西擾。雖然昏庸的統治這一事實路人皆知,但是大多數羅馬公民希望繼續維持共和制政體。儒略·凱撒也許是第一位重要的政治領袖:清楚地認識到這個民主政體不值得挽救了,因為它已經達到了不可救葯的地步。
凱撒出生在一個有悠久歷史的貴族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年青時就步入政壇,有關他所擔任過的各種職務、結過的各種聯盟和政治崛起的詳細情況紛繁復雜,在此不打算加以敘述。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58年,他42歲時被任命為羅馬所轄的三個行省的總督。這三個行省是阿爾卑斯山南側的高盧(位於義大利北部)、伊利里可姆(在今南斯拉夫沿海地區)和納博尼茲高盧(法國南部沿海地區)。那時他統帥四個羅馬軍團,大約有兩萬將士。
在公元前58年到前51年期間,凱撒率領這四個軍團,入侵並征服了高盧所有其餘的地區,大體上包括今日法國和比利時以及瑞士、德國、荷蘭的部分地區。雖然他的部隊在數量上還不及他的對手,但卻戰勝了高盧地區的部落,把直到萊茵河畔的所有領土都納入了羅馬的版圖。他還派遣兩支部隊渡海到英國,但未取得永久性的戰果。
當時業已成為一個重要政治人物的凱撒,由於征服了高盧,回到羅馬後即成了一位受到普遍愛戴的英雄,他深得民心;強大至極,但他的政敵則對他嫉恨不已,當他完成軍事指揮後,羅馬元老院下令讓他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即不許帶部隊返回羅馬。凱撒感到憂慮不安,如果他不帶部隊返回羅馬,他的政敵就會利用這個機會幹掉他,他的這種想法不無道理。於是在公元前49年1月10日至11的夜晚,凱撒率領他的部隊越過義大利北部的盧比孔河,長驅直入抵達羅馬城,以表示對元老院的蔑視。這種明顯的不法舉動引起了一場內戰,一方是凱撒的軍團,一方為忠實於元老院的部隊。這場內戰持續四年,以凱撒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最後一戰是在公元前45年3月7日在西班牙曼達進行的。
凱撒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他自己最適合擔當建立羅馬所需要的有效而開明的專制制度的任務。公元前45年10月他返回羅馬,不久就成為終身獨裁者。公元前44年2月有人要為他加冕,被他拒絕了。但由於他是一個軍事獨裁者,所以這並未給擁護共和制政體的反對派消除疑慮。公元前44年3月15日(著名的三·一五),在一次元老院會上凱撒被一夥陰謀者暗殺。
凱撒在他的晚年期間,開始籌劃一場生氣勃勃的改革運動。他計劃在整個羅馬帝國內重新調配軍隊元老,讓羅馬的貧民到新社區去重新安家落戶。他把羅馬公民權擴大到新征服的幾個民族中去。他計劃在義大利城市中建立起統一的市政體制,還計劃了一個龐大的建築工程和羅馬法典的編纂,還實行了許多其他改革。但是他未能為羅馬建立一種令人滿意的立憲政體,也許這是使他早歸西天的主要原因。
由於凱撒在曼達的勝利和在羅馬遇刺之間僅有一年的時間,所以他的許多計劃從未得到貫徹執行,因此很難說假如他沒有遇刺,他的政府究竟會怎樣開明,怎樣卓有成效。在他所有的改革中,最有持久影響的一項是實行一種歷法①。他實行的歷法從那時起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修改。
儒略·凱撒是歷史上聰明絕頂的政治人物之一,具有多方面的天賦。他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傑出的將領,優秀的演說家和作家。他的描寫征服高盧的《高盧戰記》一書長期被看作是一部第一流的文學作品,許多學生認為在所有的拉丁文學著作中它最通俗易懂,最動人心弦。凱撒果斷勇敢,雄姿颯爽,瀟灑倜儻。他是一個風流公子,即使按當時的標准來看,他也是一個荒淫無度的好色狂(他最聞名的風流韻事是與克麗佩脫拉之間的著名羅曼史)。
人們常常指責凱撒的人格,他極欲獲得權力,當然就利用職權大發橫財。但是與大多數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不同,一般說來他既不虔誠也不虛偽。在同高盧人的戰爭中,凱撒凶暴殘忍,但是對被打敗的對手卻特別寬宏大量。
德國的皇號Kaiser和俄國的皇號Czar都源自「Caesar(凱撒)」一詞,這是他的名字所享有的威望。他的名聲一直都比他的甥孫——羅馬帝國的真正創始人奧古斯都·凱撒顯赫得多。但是儒略·凱撒對歷史的影響並不等於他巨大的聲望。他在推翻羅馬共和國中無疑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誇大他在這方面的重要性,因為羅馬共和政體本來已搖搖欲墜,瀕於覆滅。
凱撒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征服了高盧,他所征服的領土差不多被羅馬統治了五個世紀。在此期間,這些地區已經完全羅馬化了,實行了羅馬的法律、風俗和語言,以後還實行了羅馬基督教,當今的法語基本上是來源於拉丁語的口語。
凱撒征服了高盧,對羅馬本身也有重要的影響,確保了義大利幾個世紀不受來自北方的侵略,其實對高盧的征服也是確保整個羅馬帝國安全的一個因素。
如果沒有凱撒,羅馬人遲早也會征服高盧嗎?羅馬人在數量和技術上都不比高盧的部落優越。但是羅馬在凱撒征服高盧以前和以後的一個時期里都在迅速地擴大。由於當時羅馬部隊的戰鬥力強,羅馬到高盧的距離近,還有高盧各部落之間的不和,看來高盧沒有什麼保持獨立的可能性。但是無論如何,凱撒是打敗龐大的賽爾特部隊、征服高盧的將領,他入此冊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這個成就。
注釋:
①指儒略歷,現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陽歷的前身,公元前46年儒略·凱撒決定採用,故名。每年平均長度365.25日,歷年中的平均年為365日,4年1閏,閏年366日;每年12月,單月31日,雙月30日,只有2月平年29日,閏年30日。其繼承人奧古斯都從 2月減去 1天加在 8月(因 8月的拉了名即他的名字奧古斯都),又把 9月、11月改為小月,10月12月改為大月。儒略歷歷年比回歸年長11分14秒,積累到十六世紀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 3月11日。後經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Gregorius X Ⅲ)於1582年命人加以修訂,而成現今通用的公歷
愷撒之死
公元前44年,愷撒被推舉為終身獨裁官。元老院、公民大會和各種職官形式上雖然保存,但實際上一切聽命於愷撒。他的出身被神化,他已經成為羅馬世界至高無上的主宰者。
在愷撒獨裁統治期間,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鞏固統治基礎,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這些改革措施,愷撒一方面加強了羅馬帝國與其它帝國的聯合,另一方面,提高了各行省的地位,而削弱了元老貴族的勢力。所以,愷撒的獨裁和改革遭到一部分元老貴族的堅決反對,其代表人物是布魯圖和卡西烏斯。而布魯圖是愷撒的主要政敵龐培的部下,現在又被凱撒寬恕,並繼續信任和重用。
愷撒和龐培早年曾經擔任執政官。當愷撒在羅馬帝國西部打仗的時候,龐培在帝國東部(今天土耳其和敘利亞的一部分)也屢建戰功。龐培雖然是愷撒的親密朋友,卻十分嫉妒愷撒。愷撒征服的地方越來越多,在士兵中的威信又日益增高,使龐培深感不安。公元前49年,他慫恿元老院解除愷撒的兵權,命令他立即從高盧返回羅馬。
愷撒接到命令,知道這是龐培的陰謀。他反復考慮,決定帶領軍隊打回羅馬,利用這次機會在羅馬建立獨裁政權。
愷撒帶領軍隊,走到一條叫做盧比孔的小河邊。羅馬法律規定:任何將軍沒有接到命令,不得帶領軍隊越過這條小河。否則,就要當作謀反來治罪。愷撒當機立斷,對著部下大聲喊道:「骰子已經擲下去了!」他跨上戰馬,躍進溪流,大軍緊緊跟隨在後,很快就越過了盧比孔河。
龐培沒有料到愷撒會這樣果斷地進軍羅馬,迎戰不及,只得帶著2.5萬人倉皇逃往希臘。愷撒進入羅馬後,迫使元老院同意他成為羅馬的「獨裁者」,隨後又得到了統治整個義大利半島的權力。等羅馬局勢稍稍穩定以後,愷撒立即進軍希臘,討伐龐培。龐培被打敗,逃到了埃及。愷撒也跟著追到埃及。埃及國王為了討好愷撒,派人刺殺了龐培,把血淋淋的人頭送到愷撒面前。誰知愷撒卻把臉一沉,轉過頭去。這個高傲的獨裁者不願意看到他的政敵被別人殺害,他下令處決了殺死龐培的人。
這個時候,埃及托勒密王朝正發生爭奪王位的糾紛,愷撒支持了以美貌聞名的女王克婁巴特拉,並且在她的深宮里住了半年之久。
接著,他的軍隊又進入小亞細亞,只用5天的時間,就平定了龐培部下本都王子的叛亂。他用最簡潔的拉丁文寫了一份捷報送回元老院,上面寫的是:「Veni, vidi, vici」(意思是「我來了,我看見了,我打勝了」)。這個戰報充分顯示了愷撒用兵神速的特點。再過兩年,愷撒從北非轉戰西方,又在西班牙撲滅了龐培兩個兒子的反抗。但他寬恕了龐培手下的將領,把他們收為自己的部下。其中最被重用的就是布魯圖。
愷撒的凱旋受到羅馬人熱烈的歡迎。有些人想擁戴他當皇帝。從公元前509年塔克文被趕走以後,羅馬就沒有過帝王。羅馬人仇視帝王,反對恢復帝王的職位。愷撒雖然內心十分想當皇帝,也不敢輕舉妄動。在一次節日盛會上,執政官安東尼突然把一頂皇冠戴在愷撒頭上。可是只有少數人鼓掌,大多數人都在嘆息。愷撒一看這種情況,認定還不到稱帝的時候,就取下王冠扔在地上。安東尼連忙拾起皇冠又給他戴上,他又扔掉了。人們看到愷撒一再拒絕戴上皇冠,就歡呼起來,紛紛向他致敬。
愷撒雖然沒有當上皇帝,卻已經擁有許多尊貴的稱號:「終身保民官」、「祖國之父」等等。法律規定他坐在黃金象牙寶座上處理公務,他的畫像同天神放在一起。他獲得了無限期的獨裁權力。
有些人看出,愷撒的權力愈來愈大,總有一天會戴上皇冠的。因此,他們組織了陰謀集團,決心除掉他。這些陰謀者當中,有一個就是那位受到愷撒信任的布魯圖。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元老院舉行會議。愷撒單身一人來到會議廳。雖然他事先已經得到警告,說有人這天要謀刺他,但是他仍然拒絕帶衛隊。他說:「要衛隊來保護,那是膽小鬼乾的事。」愷撒大步走進大廳,坐到黃金寶座上,笑著說:「現在不就是3月15日嗎?」這時候,陰謀者都身藏短劍,像朋友一樣圍在他身邊。其中的一個人跑到他面前,抓住他的紫袍,像是有什麼事要請求他似的。原來這就是動手的暗號。眾人一擁而上,用短劍刺向愷撒。愷撒沒帶任何武器,他奮力奪下紫袍,進行反抗。他的腰部中了一劍。接著,一劍又刺進了他的大腿。他看見這一劍正是他最信任的布魯圖刺的,不由得驚呼:「啊,還有你,布魯圖!」他放棄了抵抗,頹然倒下,用紫袍蒙面,聽任他的仇敵亂刺、亂砍。他一共被刺23處。其中3處是致命的,恰巧死在龐培雕像的腳下。
在出席元老會的前一天,愷撒和他的騎兵長雷必達一起用餐時,突然提出一個問題,「怎樣一種死法是最好的?」大家紛紛發表意見,最後,愷撒表示,他願意突然而死。誰料想,第二天他的預言就應驗了。
愷撒被殺死以後,布魯圖說:「我愛愷撒,但我更愛羅馬!」可是羅馬的平民沒有一個人對愷撒之死表示高興。當兇手們手提著血淋淋的短劍走出元老院的時候,和他們所預料的歡呼場面相反,看到的只是表情冷漠、充滿懷疑目光的人群。
屋大維
羅馬傑出的政治家、羅馬帝國的創始者。出身於騎士家庭,父親是元老院的元老。屋大維是凱撒的甥孫,被凱撒收為養子,使其繼承了大部分財產。公元前44年凱撒被刺後,繼之而起的是執政官安東尼、騎兵長官雷必達和屋大維的三人同盟,史稱「後三頭」。三人間不斷明爭暗奪,不久雷必達失勢,到公元前30年,屋大維打敗了安東尼,獲得最後勝利,成為羅馬的軍事獨裁者。屋大維在國家制度上保存著共和的外衣,沒有恢復公開的軍事獨裁製度。他把自已稱為「第一公民」,意即元首。元首政治開始於公元前27年1月13日。元老院覺得屋大維有能力鎮壓奴隸和保衛奴隸主的利益,就贈給他「奧古斯都」的稱號,意為神聖、庄嚴、偉大。在元首制下,元老院實際上受元首的控制,屋大維本人是元首、統帥、終身執政官、首席元老、大祭司長,獨攬軍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權,實際上是皇帝。所以,屋大維樹立的元首制實質上是一種隱蔽的君主制,屋大維統治羅馬是羅馬帝國的開始。
--------------------------------------------------------------------------------
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出現了許多著名政治人物的青銅雕像。其中有一座全身人像高大魁梧,身著華麗的盔甲,左手執權杖,右手向上舉起,食指指向前方,好像在指揮千軍萬馬奮勇向前。整體形象強勁有力,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他就是軍事獨裁者愷撒的侄孫及養子屋大維的雕像。
屋大維的外祖母是愷撒的姐姐,愷撒死前不久收屋大維為養子,並在遺囑里立為自己的繼承人。愷撒遇刺時,他正在亞得里亞海邊的阿波羅尼亞城接受訓練。當時,執政官安東尼和騎兵長官雷必達的軍事實力最強。他倆都是愷撒的部將。起初,安東尼根本沒把19歲的屋大維放在眼裡,不僅佔有了屬於屋大維的遺產,而且反對屋大維當選保民官。安東尼的這些做法,引起了許多人的反對。連元老院也心存疑忌,不願支持安東尼。
屋大維回到羅馬後,依靠繼承下來的遺產和富豪親友的資助,在元老院的支持下,迅速募集了一支軍隊,在高盧地區的穆提那打敗了安東尼。軍隊的威脅解除之後,元老院對屋大維採取了輕蔑和敵視的態度。這時,屋大維和安東尼的士兵都不想互相殘殺,因為他們都是愷撒的老兵,他們希望聯合起來為愷撒報仇。在這種形勢下,屋大維和安東尼、雷必達公開結成同盟,共同獲得統治國家五年的權力。為了區別愷撒和克拉蘇、龐培的「前三頭同盟」,這「三頭」稱為「後三頭同盟。」
接著,屋大維等三人在為愷撒復仇的口號下,發布公敵宣告,實行大屠殺。在公敵的名單上,有殺害愷撒的兇手,也包括三頭的私人仇敵和普通富豪。那時,凡是殺死公敵的人,都可憑頭顱獲得重賞,奴隸還可以獲得自由和公民權。一時之間,羅馬城內外一派陰森恐怖,有300名元老貴族和2000名騎士被處死和沒收財產。公敵中的許多人逃到西班牙和希臘。屋大維和安東尼率軍追趕,在希臘的腓力比打敗共和派的武裝力量,刺殺愷撒的首謀布魯圖和喀西約在絕望中被迫自殺。
三頭之間本來就不是鐵板一塊,這時安東尼的妻子和弟弟在義大利發動反屋大維的運動,被屋大維迅速平息。屋大維這時擁有40個軍團的優勢兵力,但國內外形勢還沒有完全穩定。所以,暫時還不能拋棄另「兩頭」。針對他們之間的新矛盾,公元前40年他們重新協商,劃分了各自的勢力范圍。安東尼統治義大利東部地區,屋大維統治義大利西部地區,雷必達統治非洲的阿非利加。暫時縫補了他們之間的裂痕。
不久,屋大維在他的勢力范圍內打敗龐培的兒子小龐培,挫敗雷必達對西西里島的覬覦,恢復了義大利本土及地中海大部分地區長期以來被破壞了的和平。屋大維的羽翼已經豐滿。隨著雷必達的兵權被剝奪,屋大維的對手就只剩下安東尼了。
安東尼原來同屋大維一起在希臘打敗公敵後,到了小亞細亞,對那裡一些城市支持公敵興師問罪,其中包括埃及的克莉奧佩特拉女王。不料,他被女王的美色迷住,竟隨同她一起到了埃及。後來乾脆拋棄原配,同女王結了婚,並允諾把羅馬的東方行省贈送給女王及其子女。消息傳到羅馬,引起各階層人士普遍不滿。屋大維抓住機會,竭力反對安東尼,趕走了近300名元老院中擁護安東尼的元老,又用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名義,宣布安東尼為「祖國之敵」,並向埃及女王宣戰。
公元前31年9月2日,屋大維率領海陸軍在希臘西北部的阿克興海角展開大戰。開始,戰斗不分勝負。但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女王突然撤退到埃及。安東尼見女王離去,也追隨而至。剩下的軍隊被屋大維消滅。後來,屋大維趕到埃及,在亞歷山大里亞擊敗安東尼。安東尼想同屋大維單獨決斗,屋大維覺得沒有必要,勸安東尼用其它方法結束生命。安東尼被迫自殺。
像愷撒一樣,屋大維成為「三頭」中的全勝者。元老院授給愷撒的榮譽,屋大維都得到了。他步愷撒的後塵,建立了個人的軍事獨裁統治,獨攬國家的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大權。不過,他沒有用獨裁和君主的稱號,而自稱為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這種統治形式叫元首政治。從公元前27年起,屋大維被元老院奉為神聖,授給他「奧古斯都」的尊號。奧古斯都是神聖、庄嚴、偉大的意思。後來成為西方帝王的一種頭銜。
屋大維開創的元首制,是隱蔽的君主制,君主隱藏在共和國的外衣之中。他是事實上的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帝,只不過沒有採用皇帝的稱號而已。直到300多年以後的戴克里先當政時,才公開採用君主專制的統治形式。
屋大維統治羅馬40多年,這是古羅馬經濟上最富裕的時代,又是古羅馬文學上的「黃金時代」,所以後來「奧古斯都時代」一詞成了黃金時代的同義語。
西庇阿(大)(約公元前235~前183),古羅馬統帥。一譯斯奇皮奧。出身名門貴族。少年時代即顯示出軍事才能。
前218年隨其任羅馬執政官的父親,參加在提契諾河阻擊迦太基軍的戰斗。前216年作為軍事保民官參加坎尼之戰。前210年受命指揮駐西班牙的羅馬軍隊。次年攻佔迦太基在西班牙的主要基地新迦太基城,繳獲大量裝備和糧秣,並聯合土著西班牙人共同反對迦太基。前208年在巴埃庫拉擊敗漢尼拔之弟哈斯德魯拔。前206年佔領西班牙西南部地區,基本結束迦太基在西班牙的統治,切斷漢尼拔的後路,為羅馬人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條件。同年返回羅馬,當選為第二年的執政官。他主張與迦太基西鄰努米底亞人結盟,並提出進攻迦太基本土的計劃。在獲得元老院有限同意後,赴西西里島籌備出兵事宜 。前204年率軍約 3.5萬人在北非烏提卡附近登陸。迦太基施緩兵之計向西庇阿求和,同時從義大利召回漢尼拔。前202年扎馬之戰中,在努米底亞騎兵協同下擊敗漢尼拔,結束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01年凱旋羅馬,獲「阿非利加西庇阿」稱號。前199年當選監察官。前194年再任執政官。前190(或189)年與其弟L.C.西庇阿率軍入侵小亞細亞,取得馬格尼西亞之戰的勝利,結束安條克戰爭。因其軍功卓著引起疑忌,被反對派指控有接受安條克賄賂之嫌,從此失意。晚年隱居庄園。
E. 介紹凱撒大帝的家族歷史,還有羅馬共和國末期著名的家族。謝謝!
愷撒(前100一前44),古羅馬共和國領袖和軍事統帥。他帶兵打仗幾十年,指揮過幾十個戰役,大都是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他的戰略思想和戰術原則為西方許多著名軍事統帥諸如拿破崙等所效法,對西方軍事學術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曾與幕僚共同著書立說,主要有(高盧戰記)、(內戰記)、(亞歷山大戰記)、(阿非利加戰記)等。
愷撒出身於貴族世家。公元前78年開始政治活動,起初被選為軍事護民官,後歷任支官、市政官、大法官、羅馬遠征西班牙行省總督等職。愷撒為了競選執政官成功,需要龐培和克拉蘇這兩位在當時最有影響的人的支持,於是,他決意與龐培和克拉蘇建立友好關系。公元前60年,龐培、克拉蘇、愷撒這三位有著巨大影響的政治家達成了相互支持的秘密協議,歷史上稱之為「前三頭同盟」。為了鞏固這一同盟,愷撒把他年僅14年歲已經和別人訂了婚的女兒嫁給了年近50的龐培。在龐培和克拉蘇的一致支持下,愷撒於公元前59年當選為執政官。愷撒經過一系列的政治活動,已經獲得了廣大平民和騎士階層的支持,成為與龐培、克拉蘇齊名的強有力的人物。
公元前58年,愷撒出任高盧總督。他統率大軍,經過3年的征戰,到公元前56年底,基本上並吞了整個高盧。然而他在高盧的統治並不鞏固,高盧地區接連爆發反羅馬人的起義。公元前52年春,高盧全境爆發了一場反對羅馬統治的大起義。起義軍主力在高盧北部的阿利細亞城紮下了堅固的營寨。這是一座幾乎攻不破的城堡,羅馬人除了進行長期的包圍之外,別無其它辦法。愷撒把所有的部隊都調到這里,20萬高盧起義軍也雲集在阿利細亞城下,雙方一場惡戰不可避免。戰役開始之前,羅馬人環繞阿利細亞城築起一道堅固的壁壘。愷撒寄希望於這些復雜而堅固的工事能夠阻止高盧人的進攻,用以補充自己兵力的不足。高盧起義軍首先從內外兩側同時向羅馬人堅固的工事發起了進攻。在盾牌的掩護下。一隊接一隊的高盧人像螞蟻一樣往上沖。在戰斗中,羅馬各軍團由於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士氣開始低落。尤其在羅馬人的旗手被砍倒後,羅馬人的陣腳開始顯得有些混亂。一位年青的羅馬士兵張煌失措,突然發現愷撒剛剛站立過的塔樓上已經空無一人,同時位於營寨右邊的羅馬騎兵放棄了陣地,以全速急馳而去。這位年青人絕望了。突然,堅守在柵欄後面的羅馬士兵發現高盧人的攻勢猛然削弱了,剛才還在向羅馬工事沖擊的高盧人停止了沖鋒,他們的隊伍散開了,出現在羅馬人視線中的竟是他們自己的騎兵。原來,愷撒指揮他的騎兵抄襲到高盧人的後方,給了他們致命的一擊,短短幾個回合之後,高盧人便開始由進攻改為逃竄。爾後,高盧人全部投降。阿利細亞之戰就這樣出乎意料地結束了。愷撒以6萬軍隊與高盧人將近萬萬人的大軍相峙,竟以一支騎兵的偷襲扭轉了戰局,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愷撒、龐培、克拉蘇的「三頭同盟」是不可能持久的,他們是互相利用的關系。克拉蘇在戰爭中陣亡,使原來成鼎足之勢的三人同盟變成了愷撒、龐培兩雄並立的局面。這時,消撒的女兒去世,這就意味著愷撒與龐培的聯姻關系中斷,兩人之間為了權力的爭斗已勢所難免。於是奴隸主兩派發生了內戰。
凱撒的家族非常顯赫。從父系方面,他的父親朱里烏斯(G.Julius)擔任過公元前100年左右的財政官和大法官,還曾出任小亞細亞的總督,他的叔父塞克斯都·朱里烏斯(Sextus Julius)是公元前90年的執政官,他的姑母朱里婭(Julia)是擔任過七次執政官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馬略(G.Marius)的妻子;從母系方面,他的母親奧勒里婭(Aurelia Cotta)來自權勢很大的奧勒利·科塔家族,他的外祖父盧西烏斯·奧勒里烏斯·科塔(Lucius Aurelius Cotta)也曾在公元前119年擔任執政官。
凱撒的第一次婚姻是在公元前84年,時任朱庇特神祭司的凱撒在姑父馬略和姑母朱里婭的安排下,娶著名的馬略派領袖秦納(C.Cinna)的女兒科涅莉婭(Cornelia Cinnilla)為妻,後來生下了女兒朱里婭(Julia)。前59年,凱撒把年僅14歲的女兒朱里婭嫁給了比自己大6歲的龐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將軍。五年後,朱里婭因難產而死,龐培拒絕了凱撒提出的又一個聯姻的建議。
前70年,凱撒當選前69年的財政官。這時他的姑母朱里婭去世,凱撒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在蘇拉死後第一次公然將馬略像展示在公眾場合,以次向蘇拉派進行政治示威,同時擴大自己的影響。同年,他的妻子科涅莉婭去世,凱撒也為她發表了一篇動情的演說。凱撒從西班牙回到羅馬後,他與蘇拉的外孫女龐培婭(Pompeia Sulla)結婚,而龐培婭的父親魯福斯(Pompeius Rufus)和當時最顯赫的龐培將軍是遠親。不過,這樁政治婚姻並沒有維持多久,就因為一起丑聞而結束了,凱撒自稱離婚的原因是「凱撒的妻子不容被懷疑」。
凱撒的第三次婚姻是和卡爾普爾尼婭(Calpurnia Pisonis)。這次發生在前65年的婚姻只不過是當時政壇要人們一系列換婚活動中的一個項目而已。對此,當時的著名政治家小伽圖(Cato)曾大聲疾呼「那些人通過婚姻奪取最高權力,用女人這一方式在權力、軍隊和行省方面互相幫助是不可容忍的」,並憤憤地說「帝國變成了一個單純的婚姻介紹所」。
龐培的出身是騎士階層,這是介於元老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階層。具體不清楚
克拉蘇也是貴族出身但名氣不大
西庇阿家族該家族是古羅馬著名貴族氏族科爾內利烏斯氏族的一個支系。他的祖先中有好幾位擔任過執政官職務。他的曾祖父,盧基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大鬍子」)是前280年的貴族監察官。科爾內利烏斯氏族是古羅馬六個最顯赫的貴族氏族之一(其它五個是曼利烏斯氏族,費邊氏族,埃米利烏斯氏族,克勞狄氏族和瓦萊里烏斯氏族),而在大西庇阿生活的時代,西庇阿家族正處於其權勢的顛峰,是科爾內利烏斯氏族中最有力的分支。
大西庇阿是前218年的執政官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的長子,與父親同名。他的母親龐波尼婭出身於羅馬的一個著名平民氏族,可能屬於騎士等級。他有一個弟弟盧基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征服亞洲的」)也是羅馬的著名將領。關於大西庇阿出生家庭的其它情況,人們知道的很少。
lz 一些東西只有在專門的學術著作上才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