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音樂會
『壹』 日本是世界第二音樂市場,有什麼著名的音樂會、音樂節嗎
FUJI ROCK FESTIVAL(富士搖滾音樂節)和SUMMER SONIC(夏日超音速音樂節),以下摘自日本旅遊局中文版。
2007年迎來10周年紀念的FUJI ROCK FESTIVAL每年會吸引近10萬名遊客,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搖滾樂節。從1999年開始,其會場已固定在現在的苗場滑雪場,此外還修改了日程,使會期達到了整整3天,並增設了舞台數。由於每年會有很多世界一流水平的樂隊來參演,因此倍受國外媒體的關注。另外,雖然被冠以搖滾樂節之名,但是,從搖滾界的大腕到新星、爵士樂樂隊、電子樂樂隊,參演藝術家的風格可謂是多種多樣。在廣闊的大自然中,在自由的氛圍中欣賞音樂是該音樂節最大的樂趣所在。另外,除音樂之外,舉辦方還以特設攤位的形式為遊客准備了美食坊、按摩營等各種休閑設施。
〔舉辦時間〕
會場:新潟縣苗場滑雪場(從JR越後湯澤站乘區間公共巴士約40分鍾)
期間:每年7月下旬 (連續舉辦3天)
~~~~~~~~~
始辦於2000年的SUMMER SONIC在人氣上與FUJI ROCK FESTIVAL平分秋色、是日本國內屈指可數的搖滾樂節之一。SUMMER SONIC是城市型音樂節,在幕張(千葉縣)與舞洲(大阪府)2個地區同時舉辦,為期兩周,採用參演藝術家巡迴演出制是其最大的特徵之一。
以能容納眾多觀眾的大型運動場級會場為代表的多個舞台群與其他的露天音樂節相比,各個舞台在距離上更近,因此更便於遊客前往各處觀看錶演。如果演出時間不沖突,遊客還可以一直不剪斷地看自己喜歡的藝術家演出。兩日最後一場演出結束後都會以盛大的煙火來迎來尾聲。
〔舉辦時間〕
會場:(千葉縣)千葉marinestadium運動場以及幕張MESSE(從JR海濱幕張站步行約2-3分鍾)
(大阪府)舞洲(從JR櫻島站乘區間公共巴士約10分鍾)
期間:每年8月第2個星期六和星期日(連續舉辦兩天)
目前,國內有直接去summer sonic音樂節的旅遊團,參團費用比較劃算,還可以順道去日本繁華中心的銀座、秋葉原等地。請自己搜索下「凱撒 夏日超音速」。
『貳』 世界四大音樂廳及其介紹
維也納金色大廳
維也納美麗的金色大廳
文字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
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1993年新年音樂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實況廣播,收看人數達10記以上。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箱,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
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 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1187年的首場演出,就是由協會同仁擔任演奏的。
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一睹「金色大廳」的風采。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里「安營紮寨」。「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之聲相得益彰,「世界第一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交相輝映。
與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大會堂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相比,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里,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卡內基大廳(Carnegie Hall)也稱作卡內基音樂廳,位於紐約市第七大道881號,第56大街和第57大街中間,占據第七大道東側。由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出資建於1890年,是美國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界的標志性建築。卡內基大廳以歷史悠久,外形美觀以及聲音效果出色而著稱。設有自己的藝術策劃、開發和市場部門,每季度演出100餘場;此外也出租給表演團體。目前無常駐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在1962年之前駐扎於此。
一、演出廳
卡內基大廳由三個結構截然不同的小廳組成,內部結構頗為特殊。三個廳分別是:主廳、獨奏廳和室內樂廳。
1、主廳
伊薩克.斯特恩禮堂(Isaac Stern Auditorium)共有5層2804個座位,1997年以小提琴家伊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的名字命名。
主廳的特點是聲音效果溫暖,真實。伊薩克.斯特恩曾說:「有人說這個音樂廳本身就是一件樂器」「它能感受到你的一舉一動,並將其升華」。主廳頂棚極高,觀眾到頂層觀眾席台需經過105級台階。當然也可乘座電梯。自主廳建立以來,幾乎所有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家都曾在這里表演過,主廳的休息室裝飾有簽名畫像和紀念畫。
2、小廳
贊克爾廳(Zankel Hall)設有559個座位,以慈善家朱迪和阿瑟.贊克爾(Judy and Arthur Zankel)夫婦的名字命名,原名獨奏廳。1891年4月首次對公眾開放。1896年修繕後改名為卡內基會堂。1898年出租給美國戲劇藝術學院,1959年左右改為電影院,1997年改造回禮堂。重建後的新廳於2003年9月開放。
威爾獨奏廳(Weill Recital Hall)設有268個座位,以卡內基大廳董事桑福德.I.威爾(Sanford I. Weill)和他妻子瓊的名字命名。自1891年大廳建成後投入使用,原稱「室內樂廳」(後改為卡內基室內樂廳);40年代後期改名卡內基獨奏廳,1986年最終定名為威爾獨奏廳。
3、其他設施
卡內基大廳檔案館(Carnegie Hall Archives),建於1986年。
玫瑰博物館(Rose Museum),1991年投入使用。
二、建築
卡內基大廳是由紐約宗教劇社團的業余大提琴手,並不出名的威廉.波奈特.杜斯爾(William Burnet Tuthill)設計的,設計成義大利文藝復興式樣,用磚和棕色砂石建成的。
卡內基大廳是紐約僅存不多的,完全沒有金屬構架的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建築之一,在20世紀初,由於要在演出廳添加一些樓梯,才增加了一些金屬構件。外部全是由「羅馬」式的窄磚構成,形成一種深棕色色調,細部是陶土和棕色砂石的雕塑。大廳避免了當時流行的巴洛克裝飾風格,採用了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建築師和雕塑家菲利坡.布魯奈爾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作品,帕奇禮拜堂高尚的風格:圓拱頂是由白色石膏和灰色石頭組成的和諧色彩,四外是科林斯式柱頭的壁柱支撐著連續的檐口,檐口上面,拱頂下面是一序列的半圓窗,組成著名的金色和白色的內部色調。
三、歷史
卡內基大廳以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名字命名,卡內基當年出資建造大廳是為了將其作為他董事會下的紐約宗教劇協會的會館。工程由伊薩克.A.霍伯(Isaac A. Hopper)及其公司承包,1890年破土動工。1891年投入使用,同年5月5日舉辦正式開幕音樂會,著名指揮家瓦爾特.達姆羅施(Walter Damrosch)和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出任指揮。一開始大廳的名字僅是簡單的「音樂廳」(建築正面華蓋上方有"音樂廳由安德魯.卡內基出資建造"的字樣),後來在紐約音樂廳公司(大廳最初的管理機構)董事會成員們的勸說下,卡內基同意用他的名字命名,大廳於1893年正式更名為卡內基大廳。大廳在1893—1896年間多次改建,增加了兩座藝術家工作室塔,並改造了建築下層的禮堂。
大廳的所有權在1925年之前屬於卡內基家族,卡內基去世後,他的遺孀將其賣給房地產開發商羅伯特.E.西蒙(Robert E. Simon)。西蒙於1935年過世,他的兒子接管了大廳。40年代中期,音樂界的風雲變幻促使西蒙將大廳出售給當時占據著大廳每年大部分演出檔期的紐約愛樂樂團,但因樂團正准備搬往林肯中心,交易未能成行。而那時候大家都認為紐約城無法擔負同時兩個大音樂場館。面對失去大廳最大客戶的危險,西蒙不得不計劃將其變賣。但隨著與一家廣告開發商談判的破裂,紐約愛樂樂團又遷往林肯中心,大廳面臨著為商業摩天大廈讓路將被拆除的命運。後來,在小提琴家伊薩克.斯特恩領導的團體的壓力下,政府通過特別法案,允許紐約市以5百萬美元將大廳從西蒙手中買下,並於1960年成立非盈利性質的卡內基大廳協會來管理大廳的運作。1964年,卡內基大廳被指定為國家歷史地標。
1983年到1995年間,大廳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修繕工程由詹姆斯.波爾夏克(James Polshek)負責,波爾夏克的成名作是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設計的的後現代派風格天文館。在此期間出現了爭議。在1986年對主廳的改造完成後,有批評說大廳著名的音場效果受到了影響。但官方拒絕重新改建,批評持續了九年。直到1995年發現罪魁禍首是舞台下厚厚的混凝土板。板子隨後被移掉。1987—1989年間,一座60層高的辦公塔在大廳旁邊拔地而起,名為卡內基塔。塔樓與卡內基大廳相連,具有後台及宴會廳等功能。2003年6月,紐約愛樂樂團計劃在2006年初重返卡內基大廳並與大廳進行商業合並;2003年晚些時候宣布計劃流產。
四、管理
現任大廳執行與藝術總監是克里夫.基林森爵士(Clive Gillinson)(2005年7月上任),他同時也是倫敦交響樂團的團長。
五、檔案館
1986年,出現了一件讓廣大愛樂者意想不到的事情,原來卡內基大廳一直沒有系統地保存過檔案。因為沒有地方保存,大廳的許多重要歷史文獻都已失散。1991年,為慶祝卡內基大廳落成100周年,卡內基大廳檔案館被建立了起來。廣告商和記者們在媒體上報到了卡內基大廳如何翻箱倒櫃地尋找歷史記錄。結果報道在保留著大廳節目單的人群中形成了極大反響:歷史文物從世界各地接踵而來。大量的材料被找回,其中包括12000分節目單,讓檔案館得以記錄下較完整的大廳歷史。
維也納美麗的金色大廳
文字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
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1993年新年音樂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實況廣播,收看人數達10記以上。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箱,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
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 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1187年的首場演出,就是由協會同仁擔任演奏的。
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一睹「金色大廳」的風采。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里「安營紮寨」。「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之聲相得益彰,「世界第一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交相輝映。
與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大會堂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相比,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里,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北京時間2008年1月1號,一年一度的柏林新年音樂會又准時傳遞到北京聽眾的耳畔。享譽世界的柏林愛樂樂團在音樂總監西蒙•拉特的指揮下,在柏林愛樂音樂大廳再次奏響優美的旋律。這也是北京音樂廣播第六次現場直播這一重大的音樂盛事。
每年一度的柏林新年音樂會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當時柏林愛樂樂團藝術總監卡拉揚親自創立的,它的主角就是世界著名的柏林愛樂樂團,音樂會當地時間12月31號下午5點開始舉行,正好是北京時間新年的零點。
迎接新年,歐洲有兩大音樂盛事,一個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再一個就是柏林新年音樂會。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年年都是以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為主,而柏林新年音樂會與之不同的是以某一位音樂家、某種音樂體裁或一部著名音樂作品為主題,每年風格迥異。比如1993年的《瓦格納之夜》、1999年是《偉大的終曲樂章之夜》、2000年是《威爾第之夜》、2003年是《經典美國音樂劇》,每年一個中心主題的演奏形式,形成了柏林新年音樂會獨具魅力的風格特點。
而今年柏林愛樂新年音樂會的主題是《俄羅斯之夜》。上半場演奏醫學博士出身的鮑羅丁的四幕歌劇《伊戈爾王》中的「波洛維茲舞曲」和他的《B小調第二「勇士」交響曲》。下半場演奏穆索爾斯基的《霍萬欣那》前奏曲和由拉威爾配器的《圖畫展覽會》。
5點15分,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柏林愛樂音樂總監,本場音樂會指揮西蒙•拉特精神飽滿地登上指揮台,《波洛維茲舞曲》的優美旋律在他的指揮棒下悠然奏響,弦樂和圓號奏出持續音組成的序奏,表現了波洛維茲民族音樂寬廣遼闊的特徵,接著,在持續音襯托下,長笛在小行板速度上奏出輕柔圓潤的音調,讓人陶醉,讓人痴迷。
西蒙•拉特指揮技藝精湛,他善於准確把握作品的時代風格,能深入挖掘樂曲中的思想內涵,並以果斷、生動、流暢而富於激情的指揮語言見長。他擅長指揮現代作品,但同時他的指揮曲目中又包含著不少古典樂派和早期浪漫派的作品。他擔任柏林愛樂樂團指揮後,曾獲得評論界的高度評價:我們幸運地進入了西蒙•拉特時代,他具有出色的智力、奉獻、探索、投入的精神,具有所有偉大指揮傢具有的領導這只樂團創造最好音樂的能力。
演出結束後,西蒙•拉特在觀眾的掌聲中獻上了新年祝詞,在持續不斷的掌聲邀請下,西蒙•拉特再次舉棒,加演肖斯塔科維奇的歌劇《黃金年代》中的波爾卡舞曲,本次新年音樂會也在這首舞曲的音樂聲中達到高潮,在熱烈的掌聲和觀眾「BRAVO」(義大利語:好哇)聲中,2007柏林除夕音樂會圓滿畫上了句號。音樂依然繚繞在耳邊,思緒卻已翱翔在天際。讓我們共同期待,明年的柏林新年音樂會帶給我們更美的音樂,以饗聽眾。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對眾多音樂愛好者來說是個熟悉的名字,這個音樂廳是世界最頂尖的音樂廳之一,當然能在這里演出的音樂家也是世界一流的。這里也是大名鼎鼎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大本營。音樂會中,400多人的小獨奏廳全場滿座。坐在二樓最後一排,哪怕是與鋼琴、大提琴重奏的時候。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實在是太好了,名不虛傳!
柏林音樂廳
連接所說的重建的柏林音樂廳,並不是柏林愛樂樂團現在這個「新」的音樂廳,而是毀於二戰的 「老戲院」,也叫柏林音樂廳。重建後也叫做老柏林音樂廳,是個傳統的矩形大廳,內部結構和裝修風格等,均與維也納金色大廳相似,有1600座,現成為當今可以媲美柏林愛樂的另一支著名樂團柏林交響樂團的駐地。柏林音樂廳的音質得到普遍好評,被認為演奏古典和浪漫時期作品時候,音質與世界上最佳名廳齊名。柏林愛樂大廳這種結構的出現,源於縮短音樂家與聽眾之間距離的思路。設想是讓聽眾圍坐在音樂家四周,音樂像噴泉一樣從中而來,理論上說這是最理想的結構。但實際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以星海音樂廳為例,其中一個不足就是每排位置聽感差異性較大。柏林愛樂大廳建成之後一度深得好評,由此也帶來巨大影響,各地出現不少仿效這種結構的音樂廳,如廣州的星海音樂廳,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等,其中音質最出眾的,當屬前東德萊比錫格萬特豪斯新音樂廳和日本東京三得利音樂廳。換個角度說,這二個廳的聲音,大大好於柏林愛樂大廳。柏林愛樂大廳,是柏林愛樂樂團在卡拉揚手上策劃新建的,1956年著手規劃設計, 1962年建成,1963年使用。據說建成之後因為音質不佳不得不改建。現在說的柏林愛樂大廳,有2個廳都很出名,一個是有2200多座的交響樂大廳,另一個是 1100多座的室內樂廳。他們都是以演奏現代派音樂而出色,都是樂池在中央的六角型結構。交響樂大廳因音質問題,頂部部分重新裝修過。有人提到因為資金問題,當初的設計和裝修有所妥協。劉仁陽介紹說,Decca把柏林愛樂大廳列為「差聲」場所,DG的工程師說主要問題出在中頻。北大教授嚴寶瑜在《愛樂》上先後多次回憶自己到柏林愛樂大廳的聽感,他的結論是「冷冰冰」。當然也有人說柏林愛樂新大廳聲音很好。關於這個分歧,有條件的可以自己去聽聽,或者聽聽阿巴多與柏林愛樂最後合作錄制的貝交。前8首是在義大利錄制的,最後一首第9,是回到柏林愛樂大廳錄制的,感興趣的可以對比聽一聽。
『叄』 音樂會上既有()的流行音樂,也有()的世界名曲
音樂會上,既有(膾炙人口)的流行音樂,也有(雅俗共賞)的世界名曲,一曲終了,(餘音繞梁),令人回味無窮
『肆』 邁克爾傑克遜最有名的一場演唱會,震撼世界的!
邁克爾傑克遜最有名的一場演唱會是布加勒斯特演唱會。
布加勒斯特演唱會是MJ最經典的一場演唱會,全場一共7萬2000人,整個運動場全部黑壓壓一片人,還有很多歌迷在球場聆聽,沒有進場。
離球場最近的街道交通全部是軍隊的人來維持次序。更為可貴的是,邁克爾將「Dangerous」巡演的收入全數捐給了他自己的「拯救世界基金會」和其他眾多慈善機構。
(4)世界著名音樂會擴展閱讀:
1992年,Michael Jackson展開了被譽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巡迴演唱會。無論哪場演唱會,只要跟Michael有任何關系,它的規模就肯定不會小。當然,危險之旅也不例外。
單是安裝演唱會的舞台道具,燈光,音響設備和激光系統就得花上3天時間。用於運送這些設施的卡車也達20輛之多。
在其規模上,危險之旅勝過了Michael於1987年9月到1989年1月進行的真棒之旅。由1992年6月開始1993年11月結束的危險之旅共演出69場,所到之地觀眾總人數達350萬。
『伍』 世界有哪些大型的古典音樂會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每年的當地時間1月1日上午(北京時間1月1日18:00),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廳——富麗堂皇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被鮮花裝點得分外秀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在全球的矚目下舉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及其家族的音樂作品,由世界歷史最悠久、素質最高超的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新年音樂會展示的是人類最文明、最歡快、最明亮的側面,高雅、輕松、豪華、熱烈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最大特點。
輕松優雅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當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歡快樂的旋律響起時,聽眾情不自禁地應和著節拍鼓掌。這時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很有想像力地轉過身來,示意觀眾隨著音樂的強弱和節奏來鼓掌,從此以後,每當音樂會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響起時,這個音樂家與聽眾水乳交融的鼓掌場面就成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節目。
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響起時,聽眾以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這時,指揮家卡洛斯·克萊伯中斷指揮轉過身來,向現場聽眾(同時也通過電視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觀眾)說:「讓我們迎來一個美好、歡樂與和平的新的一年」。於是以後的新年音樂會又多了一項內容: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被聽眾掌聲打斷時,指揮都會轉過身向廣大聽眾致辭,倒數第二句是他略顯生硬的漢語「新年好!」隨後是英文 「Happy New Year!」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紀念施特勞斯家族這些偉大的成員:老約翰·施特勞斯——施特勞斯家族的創始人,將圓舞曲從民間的舞場帶入高雅音樂廳的「圓舞曲之父」;小約翰·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輕喜劇帶入歌劇院的人,創作出傳世圓舞曲的「圓舞曲之王」;約瑟夫·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貝多芬的音樂手法融入圓舞曲的創作人;愛德華·施特勞斯——帶領「施特勞斯樂團」周遊世界,將家族音樂介紹給全世界的人。
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歡迎新年的到來,無論時代滄桑,人事變遷,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核心並沒有改變。
施特勞斯家族
提到「圓舞曲王朝」還是要從1804年至1916年以老約翰·施特勞斯及三個兒子的施特勞斯家族說起。歐洲的十九世紀被稱為「跳舞的世紀」,當時,老、少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父」和「圓舞曲之王」。
柏林森林音樂會
【柏林森林音樂會起源】
「柏林森林音樂會」由柏林愛樂樂團從1984年開始創辦,至今已經有20年多的歷史,其間許多世界著名指揮大師都曾在此登台獻藝。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出場地的全稱是「瓦爾德尼森林劇場」,這座森林劇場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送給音樂愛好者的一件禮物。露天劇場的所在地原來是一片森林,但由於自然生態的推移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塊約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發現了這塊地方,經過大膽的創意和藝術性的修整,就成了一個可以容納幾萬人的露天劇場。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儀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這一露天舞台被裝上了一個巨大的雙塔型白色頂棚,設有88排環型坐席,可同時容納22000名觀眾就座。與其周圍的自然森林景觀有機地融合,成為一個可以舉行大型戶外音樂會的理想場地。此後,這里隨著柏林愛樂一年一度的「森林音樂會」名揚世界。在這里舉辦音樂會,聽眾不用像到音樂廳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隨意。人們帶著毛毯、野餐盒來到這里,或躺或坐在劇場中,在夕陽西下時,一邊聽著世界上最著名樂團的精彩演奏,一邊點燃自己帶來的小蠟燭,與家人在燭光下共同品嘗紅酒的香醇,情調格外地別致。不僅如此,瓦爾德尼森林中的鳥鳴蟲叫和濕潤清新的空氣則更是讓聽眾感到輕松和快樂。由於該劇場與一些私人別墅相毗鄰,所以,除了偶爾放映一些電影外,每年在這里所舉行的音樂會最多不會超過18場。因此每場演出的門票非常緊俏,常常是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銷售一空。
「柏林森林音樂會」雖然是在露天劇場演出,但是聽音效果卻極其出眾。別看這么大的場地需要用音箱來加以輔佐擴聲,由於先進的音響擴聲技術的保障,通過音箱所發出的聲音不僅能夠很好地還原舞台的真實聲音效果,而且還音後的聲壓感與層次感也非常出色。即便坐在遠離舞台的最後一排,也不會因距離而產生聲壓不足的感覺。而相反,即便坐在距離音箱很近也不會感到震耳欲聾。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出現22000人的音樂會,不論你坐在什麼位置上觀看,票價都是統一價位的原因。這些感受卻只有到了瓦爾德尼森林劇場,才能真正親身體會到這其中的無盡奧妙!
盡管每年一屆的柏林森林音樂會觀眾人數眾多,但現場的氣氛卻絲毫也不亞於在室內音樂廳聆聽音樂。音樂會演奏時,這里只能聽到悠揚的音樂在瓦爾德尼森林上空回盪,只有當每首樂曲結束時,觀眾們熱情而慷慨的掌聲才讓人意識到這里竟然還有著那麼龐大的愛樂隊伍。熱情的觀眾在情感激盪的音樂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晃動,或掀起陣陣人浪,使劇場出現更加熱烈、歡快的場面。當夜幕降臨,在觀眾席中點燃起的一束束小煙花,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瑩閃爍,這靚麗的景緻,構成森林音樂會的特殊魅力。
【歷屆柏林森林音樂會主題】
1992年《法蘭西之夜》
1993年《舞曲與狂想曲之夜》
1994年《美國之夜》
1998年《義大利之夜》
2000年《舞韻與節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場曲之夜》
2003年《藍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俄羅斯音樂之夜》
2005年《浪漫法蘭西音樂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樂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樂之夜》
柏林森林音樂會特點】
與傳統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樣,每屆柏林森林音樂會的最後一首返場曲也是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樂作品作為結束。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的是具有濃厚奧地利維也納風格的老約翰·施特勞斯《拉德斯基進行曲》,而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奏的是讓全體柏林人最引以為自豪的《柏林的空氣》(「Berliner Luft」)。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柏林城有個特殊的地理環境——整座城市環抱在廣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氣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柏林這得天獨厚的森林大氧吧的清新空氣,使得柏林人的生活感到無比愜意和舒適。於是,作曲家保爾·林克以「柏林的空氣」為名創作出這首樂曲。這部曲調輕松、節奏熱烈、情緒歡快的作品,表現了柏林人樂觀向上的天性,也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贊美,深受人們的喜愛。從此,這首《柏林的空氣》就如同柏林市歌一樣在一些重大的場合和節日喜慶的音樂會中演奏。每當柏林森林音樂會在最後演奏到這首樂曲時,全場觀眾的情緒也被帶到熱烈的頂點。全場觀眾起立,隨著激盪的音符和跳躍的節奏,或吹口哨、或擊掌節拍、或歡呼雀躍、或搖擺舞蹈,指揮和樂隊也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頭,惹得全場嘩然大笑。此時音樂會的現場不論是柏林愛樂樂團還是22000名觀眾,全都融入進音樂所給人帶來的無限歡樂之中。而這種景象是在任何音樂廳中所根本不可能想像的,它給人們留下的是難以忘懷的印象和無盡的美好回憶。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登陸我們的網站,查詢全國各大城市最新、熱門演出信息
具體請點擊:http://www.chinaticket.com ^_^
『陸』 世界音樂會指定八大鋼琴品牌有哪些
貝森朵夫 奧地利
貝希斯坦 德國
斯坦威 美國或者德國
法其奧里 義大利專
布希戈爾茨 美國屬
梅森漢姆林 美國
哥特里安 德國
斯坦格列泊索納 德國
以上八個鋼琴品牌或許很多都沒見過,有的甚至沒有聽說過,這些都很正常,國內廣告宣傳泛濫所看到的未必就是真正的好琴,砸錢買知名度的商品而已
『柒』 你聽過哪些世界頂級的音樂會
中國交響樂團音樂會《神州頌》, 2007年4月10日,杭州劇院,其中聲樂部分由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演唱,女高音么紅,男中音孫礫。
『捌』 誰能介紹幾個世界著名的音樂會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每年的當地時間1月1日上午(北京時間1月1日18:00),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廳——富麗堂皇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被鮮花裝點得分外秀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在全球的矚目下舉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及其家族的音樂作品,由世界歷史最悠久、素質最高超的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新年音樂會展示的是人類最文明、最歡快、最明亮的側面,高雅、輕松、豪華、熱烈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最大特點。
輕松優雅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當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歡快樂的旋律響起時,聽眾情不自禁地應和著節拍鼓掌。這時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很有想像力地轉過身來,示意觀眾隨著音樂的強弱和節奏來鼓掌,從此以後,每當音樂會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響起時,這個音樂家與聽眾水乳交融的鼓掌場面就成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節目。
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響起時,聽眾以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這時,指揮家卡洛斯·克萊伯中斷指揮轉過身來,向現場聽眾(同時也通過電視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觀眾)說:「讓我們迎來一個美好、歡樂與和平的新的一年」。於是以後的新年音樂會又多了一項內容: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被聽眾掌聲打斷時,指揮都會轉過身向廣大聽眾致辭,倒數第二句是他略顯生硬的漢語「新年好!」隨後是英文 「Happy New Year!」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紀念施特勞斯家族這些偉大的成員:老約翰·施特勞斯——施特勞斯家族的創始人,將圓舞曲從民間的舞場帶入高雅音樂廳的「圓舞曲之父」;小約翰·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輕喜劇帶入歌劇院的人,創作出傳世圓舞曲的「圓舞曲之王」;約瑟夫·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貝多芬的音樂手法融入圓舞曲的創作人;愛德華·施特勞斯——帶領「施特勞斯樂團」周遊世界,將家族音樂介紹給全世界的人。
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歡迎新年的到來,無論時代滄桑,人事變遷,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核心並沒有改變。
施特勞斯家族
提到「圓舞曲王朝」還是要從1804年至1916年以老約翰·施特勞斯及三個兒子的施特勞斯家族說起。歐洲的十九世紀被稱為「跳舞的世紀」,當時,老、少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父」和「圓舞曲之王」。
柏林森林音樂會
【柏林森林音樂會起源】
「柏林森林音樂會」由柏林愛樂樂團從1984年開始創辦,至今已經有20年多的歷史,其間許多世界著名指揮大師都曾在此登台獻藝。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出場地的全稱是「瓦爾德尼森林劇場」,這座森林劇場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送給音樂愛好者的一件禮物。露天劇場的所在地原來是一片森林,但由於自然生態的推移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塊約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發現了這塊地方,經過大膽的創意和藝術性的修整,就成了一個可以容納幾萬人的露天劇場。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儀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這一露天舞台被裝上了一個巨大的雙塔型白色頂棚,設有88排環型坐席,可同時容納22000名觀眾就座。與其周圍的自然森林景觀有機地融合,成為一個可以舉行大型戶外音樂會的理想場地。此後,這里隨著柏林愛樂一年一度的「森林音樂會」名揚世界。在這里舉辦音樂會,聽眾不用像到音樂廳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隨意。人們帶著毛毯、野餐盒來到這里,或躺或坐在劇場中,在夕陽西下時,一邊聽著世界上最著名樂團的精彩演奏,一邊點燃自己帶來的小蠟燭,與家人在燭光下共同品嘗紅酒的香醇,情調格外地別致。不僅如此,瓦爾德尼森林中的鳥鳴蟲叫和濕潤清新的空氣則更是讓聽眾感到輕松和快樂。由於該劇場與一些私人別墅相毗鄰,所以,除了偶爾放映一些電影外,每年在這里所舉行的音樂會最多不會超過18場。因此每場演出的門票非常緊俏,常常是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銷售一空。
「柏林森林音樂會」雖然是在露天劇場演出,但是聽音效果卻極其出眾。別看這么大的場地需要用音箱來加以輔佐擴聲,由於先進的音響擴聲技術的保障,通過音箱所發出的聲音不僅能夠很好地還原舞台的真實聲音效果,而且還音後的聲壓感與層次感也非常出色。即便坐在遠離舞台的最後一排,也不會因距離而產生聲壓不足的感覺。而相反,即便坐在距離音箱很近也不會感到震耳欲聾。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出現22000人的音樂會,不論你坐在什麼位置上觀看,票價都是統一價位的原因。這些感受卻只有到了瓦爾德尼森林劇場,才能真正親身體會到這其中的無盡奧妙!
盡管每年一屆的柏林森林音樂會觀眾人數眾多,但現場的氣氛卻絲毫也不亞於在室內音樂廳聆聽音樂。音樂會演奏時,這里只能聽到悠揚的音樂在瓦爾德尼森林上空回盪,只有當每首樂曲結束時,觀眾們熱情而慷慨的掌聲才讓人意識到這里竟然還有著那麼龐大的愛樂隊伍。熱情的觀眾在情感激盪的音樂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晃動,或掀起陣陣人浪,使劇場出現更加熱烈、歡快的場面。當夜幕降臨,在觀眾席中點燃起的一束束小煙花,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瑩閃爍,這靚麗的景緻,構成森林音樂會的特殊魅力。
【歷屆柏林森林音樂會主題】
1992年《法蘭西之夜》
1993年《舞曲與狂想曲之夜》
1994年《美國之夜》
1998年《義大利之夜》
2000年《舞韻與節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場曲之夜》
2003年《藍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俄羅斯音樂之夜》
2005年《浪漫法蘭西音樂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樂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樂之夜》
柏林森林音樂會特點】
與傳統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樣,每屆柏林森林音樂會的最後一首返場曲也是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樂作品作為結束。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的是具有濃厚奧地利維也納風格的老約翰·施特勞斯《拉德斯基進行曲》,而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奏的是讓全體柏林人最引以為自豪的《柏林的空氣》(「Berliner Luft」)。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柏林城有個特殊的地理環境——整座城市環抱在廣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氣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柏林這得天獨厚的森林大氧吧的清新空氣,使得柏林人的生活感到無比愜意和舒適。於是,作曲家保爾·林克以「柏林的空氣」為名創作出這首樂曲。這部曲調輕松、節奏熱烈、情緒歡快的作品,表現了柏林人樂觀向上的天性,也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贊美,深受人們的喜愛。從此,這首《柏林的空氣》就如同柏林市歌一樣在一些重大的場合和節日喜慶的音樂會中演奏。每當柏林森林音樂會在最後演奏到這首樂曲時,全場觀眾的情緒也被帶到熱烈的頂點。全場觀眾起立,隨著激盪的音符和跳躍的節奏,或吹口哨、或擊掌節拍、或歡呼雀躍、或搖擺舞蹈,指揮和樂隊也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頭,惹得全場嘩然大笑。此時音樂會的現場不論是柏林愛樂樂團還是22000名觀眾,全都融入進音樂所給人帶來的無限歡樂之中。而這種景象是在任何音樂廳中所根本不可能想像的,它給人們留下的是難以忘懷的印象和無盡的美好回憶。
『玖』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大型音樂會比如,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月1日上午來,維也納新年音源樂會,維也納愛樂樂團
上半年不定期,歐洲音樂會,柏林愛樂樂團
5月,布拉格之春音樂節
6月,柏林森林音樂會,柏林愛樂樂團
7月,逍遙音樂節,其中最後一場演出是「最後的一夜」,BBC廣播交響樂團
7月,薩爾斯堡音樂節
12月31日晚,柏林新年音樂會,柏林愛樂樂團
『拾』 世界最有名的音樂會是什麼!
在中歐
奧地利地圖
http://www.webcargo.com.cn/webcargocn/informationcenter/map/austria.htm
母語是德語。
奧地利
國名: 奧地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獨立日:4月27日(1945年)
國慶日:10月26日(1955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正中是奧地利國徽圖案。此旗的來歷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時期,據說當時的巴本堡公爵在與英王理查一世激戰時,公爵的白色軍衣幾乎全被鮮血染紅,只有佩劍處留下一道白痕。從此,公爵的軍隊採用紅白紅為戰旗顏色。1786年約瑟夫國王二世把紅白紅旗作為全軍戰旗,1919年正式定為奧地利國旗。奧地利政府機構、部長、總統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駐外機構均使用帶國徽的國旗,一般場合不用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為一隻鷹。黑色的雄鷹頭戴金冠,兩爪分別握著金色的錘子和鐮刀,胸前的盾面上為國旗圖案,鷹爪上還套有被打斷的鎖鏈。鷹是奧地利的標志,璧形金冠象徵市民,鐮刀和錘子象徵農工,鎖鏈被打斷象徵奧地利人民獲得自由、解放。
國歌:《讓我們拉起手來》
國花:火絨草
國鳥:家燕
國石:貴蛋白石
國家元首:總統海因茨·菲舍爾(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職;聯邦議會議長安娜·伊麗莎白·哈澤爾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83858平方公里。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山地佔全國面積的70%。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格羅克納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為全國最高峰。東北部是維也納盆地,北部和東南部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境內,長約350公里。有與德國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奧匈邊界的新錫德爾湖。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700毫米。
人口:811萬(2000年),絕大多數為奧地利人,其中外國人75.8萬人,佔9.3%。少數民族有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約占人口的0.52%。官方語言德語,98%的人講德語。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維也納 (Vienna) ,人口156.3萬人(2000年)。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9個州,15個有自主權的城市,84個區和最低一級的2355個鄉鎮。9個州是:布爾根蘭、克恩頓、上奧地利、下奧地利、薩爾茨堡、施蒂利亞、蒂羅爾、福拉爾貝格、維也納。州以下設市、區、鎮(鄉)。
簡史:公元前400年,克爾特人在此建立了諾里孔王國。公元前15年被羅馬人佔領。中世紀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亞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這一地區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書中第一次提及「奧地利」。12世紀中葉巴奔堡家族統治時期形成公國,成為獨立國家。1276年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1278年,開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40年的統治。1699年獲得對匈牙利的統治權。1804年弗朗茨二世採用奧地利皇帝稱號,1806年被迫辭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稱。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0—1866年向君主立憲制過渡。1866年在普奧戰爭中失敗,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聯。翌年與匈牙利簽訂協議,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軍戰敗,帝國隨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國。1938年3月被納粹德國吞並。二次大戰中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同盟國軍隊解放奧地利後,奧地利於1945年4月27日成立臨時政府。同年7月,德國投降後,奧地利又被蘇、美、英、法軍佔領,全境劃分為4個佔領區。1955年5月,4國與奧地利簽署條約宣布尊重奧地利的主權和獨立。1955年10月佔領軍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奧地利國民議會批准《歐盟憲法條約》。
政治:現行憲法於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後通過兩項附則。1934年憲法被廢除。1945年奧重建後宣布1920年憲法和兩個附則繼續有效。憲法規定,奧地利為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由普選產生,任期6年。議會為兩院制,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國民議會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4年。聯邦議會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議員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選派。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聯合組成聯邦會議,主要職能是接受總統就職宣誓以及在必要時決定對外宣戰。總理為政府首腦。
經濟: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奧地利的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其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主要工業部門是采礦、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電力、金屬加工、汽車製造、紡織、服裝、造紙、食品等,采礦業規模相對較小。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奧地利化學工業原料豐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氣和煤焦油等,為化工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要化工產品有纖維素,氮肥和石化產品。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工業機械成套設備,如水輪發電機、多鑽頭採煤機、鐵路築路機、木材加工機和鑽探設備等。汽車工業是奧地利機械製造業的又一主要部門。主要生產載重汽車、越野車、拖拉機、牽引車、裝甲運輸車及散件等。采礦業是奧地利的傳統工業,主要開采鐵礦、褐煤、鎢、膏、菱鎂礦、大理石、滑石、高嶺士、石英。礦產主要有石墨和鎂,另有褐煤、鐵、石油和天然氣等。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2%,有林場400萬公頃,木材蓄積量約9.9億立方米。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產品自給有餘。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勞動力總數的56%,其中旅遊業是最重要的服務行業,主要旅遊點是蒂羅爾州、薩爾茨堡州、克恩頓州和維也納市。奧地利對外貿易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費品。農業發達。
新聞出版:2000年全國有各類報紙186種,其中日報28種,主要報紙有:《新皇冠報》、《信使報》、《新聞報》、《標准報》、《薩爾茨堡消息報》、《維也納日報》。主要雜志三種:《新聞周刊》、《規格》周刊、《側面》周刊。奧地利通訊社1946年建立,以向奧報紙和電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訊社的消息為主,有時也發布奧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廣播電台。1999年共有4家電台,並用德、英、法、西四種語言對外廣播。1957年開播電視節目。
文化:談起奧地利,無人不知其音樂和歌劇。奧地利歷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中,為奧地利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奧地利薩爾斯堡音樂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節之一。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可謂世界上聽眾最多的音樂會。建於1869年的皇家歌劇院(現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劇院之一,而維也納愛樂樂團則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
奧地利學齡兒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均由國家負擔。凡持有高中畢業文憑者可免試上大學。著名的維也納大學創立於1365年,系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
在奧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應邀赴宴,可著深色裝,也可著淺色裝;較正式的重要場合(例如有較重要的人物參加)應著深色裝,以示莊重,參加婚禮或生日慶祝活動可著淺色裝;聽音樂會、看歌劇須著深色裝。奧地利的餐館以"鴿子"作為餐館的星級標志。"鴿子"越多,餐館越高級,最高為四星級。宴請可分為工作宴請和私人宴請兩種。如系工作宴請禮物可免;私人宴請則需帶禮品。 趣聞: 日食五餐的奧地利人>>>
名勝: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建於1869年,原是皇家宮廷劇院,其前身是17世紀維也納城堡廣場木結構包廂劇院,1869年遷到市區的環行街旁。1918年宮廷劇院變為國有,稱國家歌劇院。二戰時被炸得只剩下幾處斷垣殘壁,戰後重建,整修10年,恢復舊觀。外貌古色古香,整個舞台區完全現代化,配有最先進的音響設備。1955年11月以演出貝多芬的費德利奧慶祝再生。歌劇院為羅馬式宏偉建築。前廳和側廳都用大理石徹成,內部繪有精美壁畫和掛有大音樂家和名演員照片。觀眾席共有6層,可容有座觀眾1600多人。
維也納音樂廳(Music Hall Vienna):奧地利維也納最古老也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室,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 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櫃,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協會擁有會員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
薩爾茨堡(Salzburg)是奧地利西北部薩爾茨堡州首府,瀕臨多瑙河支流薩爾察赫河,是奧地利北部交通、工業及旅遊中心。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樂藝術中心」之稱。薩爾茨堡1077年設市,公元8世紀—18世紀為天主教大主教駐地和活動中心。1802年薩爾茨堡脫離宗教統治,1809年,根據《舍恩布龍條約》歸巴伐利亞,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決定歸還給奧地利。這里的建築藝術堪與義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相媲美,有「北方羅馬」之稱。城市分布在薩爾察赫河兩岸,偎倚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峰之間。城市被蒼郁的陡山圍繞,充滿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爾亨薩爾茨堡(11世紀),歷經900年風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歐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紀城堡。本尼狄克隱修道院建於7世紀末,長期以來是當地佈道活動的中心。聖方濟會教堂建於1223年。模仿羅馬聖教堂的大教堂建於17世紀初,是奧地利第一座義大利式的建築。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紀的一座文藝復興式宮殿。米拉貝爾宮原是17世紀為薩爾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宮,18世紀又經擴建,現在是包括宮殿、教堂、花園、博物館等的游覽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紀建造的皇家花園,以「水的游戲」著稱。花園內建築物的門旁檐下,道路兩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時噴射,水花飛濺,雨簾霧障。走進花園內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發出了26種鳥鳴的聲音,組成一曲悅耳動聽的空山鳥語。在一處由機械裝置控制的舞台上,通過水流的作用,156個活動小人再現了這里300多年前小鎮生活的情景。走進薩爾茨堡,無處不見莫扎特的蹤跡。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糧食街9號。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為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