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敖包
『壹』 最著名的民歌
茉莉花
嘎達梅林
南泥灣
我和我的祖國
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瀏陽河
阿里山的姑娘
拔根蘆柴花
楊柳青
絲線牽橋妹敢過
把你畫在眼睛上
和來捏作一個人
小白菜
青藏高原
東方紅
在那遙遠的地方
成都印象
走西口
草原之夜
康定情歌
你的眼神
贊歌
好日子
搖籃曲
陽光中國
敖包相會
掀起你的蓋頭來
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烏蘇里船歌
月光下的鳳尾竹
牧歌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出塞曲
阿拉木汗
北京的金山上
北國之春
蒙古人
小河淌水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洪湖水浪打浪
半個月亮爬上來
新疆好
北風吹
和平陽光
珠穆朗瑪
思鄉曲
蝴蝶泉邊
美麗的姑娘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邊疆處處賽江南
三十里鋪
九九艷陽天
紫竹調
誰不說俺家鄉好
長城謠
蘭花花
草原夜色美
月亮走我也走
龍船調
想親親
星星索
在銀色的月光下
深深的海洋
回娘家
畢業歌
鳳陽花鼓
黃土高坡
鄉戀
走進西藏
對花
請到天涯海角來
花兒與少年
八月桂花遍地開
采檳榔
采紅菱
沂蒙山小調
漁光曲
小背簍
太陽島上
毛主席的光輝
送情郎
高天上流雲
森吉德瑪
孟姜女
二月里來
牡丹之歌
辣妹子
冰山上的雪蓮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青春舞曲
草原戀
達坂城的姑娘
天涯歌女
下四川
紅豆詞
馬兒啊你慢些走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月牙五更
馬鈴兒響來玉鳥唱
小放牛
逛新城
人說山西好風光
桃花紅杏花白
親疙蛋下河洗衣裳
太陽出來喜洋洋
大紅公雞毛腿腿
和平陽光
『貳』 敖包會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敖包節是蒙古族的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節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歡聚一起,歡度此節日。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頭堆。"敖包"蒙古音譯,意思是"堆"。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叫《敖包相會》,很好聽。
『叄』 敖包相會中的敖包指的是什麼
敖包不是住人的,抄是祭神的石頭堆。「敖包」蒙古音譯,意思是「堆」。
敖包本源於薩滿教,瑪尼堆源於苯教,佛教傳入西藏之後和苯教在斗爭中結合,形成當地特色佛教叫做藏傳佛教,瑪尼堆就是一個例子。藏傳佛教在蒙古大地上盛傳之後,敖包崇拜也與瑪尼堆崇拜有了相似之處。例如都會插經幡、樹枝,人們路過的時候會跪拜、轉敖包轉瑪尼堆祈福。在標志性地形上面,會有敖包或瑪尼堆。蒙古民族會在遼闊的草原上砌一個敖包,藏族會在湖邊、山口上堆一個瑪尼堆。
所不同的是,敖包是專門修葺的,一次建成,一般會比較高,整齊,而瑪尼堆比較隨意,是人們希望得到神的保護時找塊石頭加上去的。特別是路邊的瑪尼堆,都是藏民一塊一塊石頭堆起來,路過的人多了,瑪尼堆就越來越大了,例如著名的加昂瑪尼堆(青海玉樹州新寨),東西100米,南北40米,體積約1萬多平方米。但是你仍然可以看見很多很多的不到膝蓋高的小瑪尼堆,那不知道是哪些轉山朝聖的人途中所堆吧。在村落裡面的瑪尼堆會比較高大和精緻,因為可以看見堆著的石頭上也精心刻上了六字真言。
敖包有單個的,也有成組的,成組的敖包數目為單數。例如錫林郭勒十三敖包。據說十三敖包與日本十三冢都有親緣關系。
『肆』 敖包是干什麼的是談戀愛的地方嗎
到草原旅遊,經常會被帶去看敖包,其實草原上的敖包非常多,大多數不是用來祭祀的,也不是用來約會的,它的作用很多,你都知道嗎?
不同盟市舉行敖包祭祀的時間也不完全相同,大多集中在農歷的五月至七月之間,冬季的時候比較少,不過近幾年有冬季那達慕,會有敖包祭祀的活動,參加正宗敖包祭祀,感受游牧文化,熱愛旅遊的你,參加過哪些有趣的敖包祭祀呢?歡迎留言,謝謝!
『伍』 為什麼敖包山上有13個敖包有什麼意義
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亦作「鄂博」,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為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特別加以崇拜。由於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敖包以象徵,從而敖包就成了人們的崇拜物。人們通過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牛羊興旺,國泰民安。祭敖包的時間不固定。蒙古貞地區多在農歷七月十三日。祭祀時,先在敖包上插一樹枝或紙旗,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旗上寫經文。儀式大致有四種: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血祭是把宰殺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以為牛、羊是天地所賜,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報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鮮奶、奶油、奶酒灑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籠一堆火,將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塊投入其中,人們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們以最心愛的玉器當供品祭祀。這些祭祀方式,都是表示對天地的虔誠,祈求天地給人們以平安和幸福。
祭敖包的規模、形式多種多樣。旗有旗敖包,村有村敖包。祭祀時,不論官吏還是平民一同進行禮儀活動。先請喇嘛燒香點火、誦經說文,大家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走三圈並叩拜。禮儀結束後,舉行歡宴。在高興之餘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和歌舞等盛大的那達慕活動。
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頭堆。「敖包」蒙古音譯,意思是「堆」。
敖包本源於薩滿教,瑪尼堆源於苯教,佛教傳入西藏之後和苯教在斗爭中結合,形成當地特色佛教叫做藏傳佛教,瑪尼堆就是一個例子。藏傳佛教在蒙古大地上盛傳之後,敖包崇拜也與瑪尼堆崇拜有了相似之處。例如都會插經幡、樹枝,人們路過的時候會跪拜、轉敖包轉瑪尼堆祈福。在標志性地形上面,會有敖包或瑪尼堆。蒙古民族會在遼闊的草原上砌一個敖包,藏族會在湖邊、山口上堆一個瑪尼堆。
所不同的是,敖包是專門修葺的,一次建成,一般會比較高,整齊,而瑪尼堆比較隨意,是人們希望得到神的保護時找塊石頭加上去的。特別是路邊的瑪尼堆,都是藏民一塊一塊石頭堆起來,路過的人多了,瑪尼堆就越來越大了,例如著名的加昂瑪尼堆(青海玉樹州新寨),東西100米,南北40米,體積約1萬多平方米。但是你仍然可以看見很多很多的不到膝蓋高的小瑪尼堆,那不知道是哪些轉山朝聖的人途中所堆吧。在村落裡面的瑪尼堆會比較高大和精緻,因為可以看見堆著的石頭上也精心刻上了六字真言。
敖包有單個的,也有成組的,成組的敖包數目為單數。例如錫林郭勒十三敖包。據說十三敖包與日本十三冢都有親緣關系。
參考資料:http://www.blogcn.com/User4/pureliu/blog/4345368.html
『陸』 祭拜敖包要怎麼做 出門的時候路上看見敖包想拜祭一下 有沒有什麼一系列的動作講究 要純正蒙古族的做法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載體。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薩滿教隆重的祭祀之一。蒙古族傳統的敖包祭祀形式大致有三種:
一是血祭,即宰殺壯牛肥羊供奉在敖包前以祭祀神靈。
二是灑祭,就是「灑注禮」 ,即在敖包前滴灑鮮奶、奶油、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到了近代,還增加了白酒、點心等祭物。
三是火祭,即在敖包前堆干樹枝或干牛馬羊糞點燃,祭祀者排隊繞火三圈,邊轉圈邊念著自家的姓氏;然後供上祭品,把全羊投入火堆里。火燒得越旺越好,因為這象徵家族各業興旺。
除祭祀禮俗外,由敖包祭又衍生出了一些特殊的禮俗。現代蒙古族人祭祀敖包,實質上就是傳統祭祀神靈賜福消災習俗的傳承。敖包一般由土石與樹枝組成。敖包之所以多數選擇石頭和樹枝建築,是與蒙古族的崇石、崇樹的習俗密不可分的。蒙古族有人自石出的神話傳說。將石頭與生命聯系在一起,這說明蒙古人自古以來就有崇石的習俗。蒙古族先民還崇拜各種樹木,特別是崇拜那種樹干挺拔、綠蔭蔥郁的大樹。
關於祭敖包的時間,一般選擇在農歷五月或七月。每年農歷五月,綠草遍野,燕子北歸,本旗蒙古族開始祭敖包活動。牧民從四面八方雲集於敖包下,用松柏、紅柳、五彩花卉將敖包裝飾起來,在敖包前擺設奶食品、「阿木蘇」、糕點等供品,正面桌上擺放全羊。祭奠儀式由深孚眾望的長者主持,主持人親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獻哈達,唱祭歌,並請喇嘛念太平經。此時,漫山遍野前來祭祀的人們跪伏於地,三拜九叩,默禱「山神保佑風調雨順,五畜興旺,無災無病,萬事吉利」。 祭奠儀式完畢,主持人將供品分送大家享用。同時開始游戲,主要項目為「男子三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蒙古族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祭敖包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牧人在舉行了傳統的祭祀儀式後,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唱歌等多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娛樂活動,並開懷暢飲,盡興狂歡。其間,老年人要取出聖水給畜群灑注;青年男女往往藉此溜出,登山遊玩,相互追逐,談情說愛,約訂終身。著名的蒙古族歌曲《敖包相會》中所唱的,就是這種青年男女在敖包前約會的情景。
「敖包」一般是用石頭、石塊壘起來的,但也有用土堆起來的,還有用柳樹枝條圍建的。內蒙古東部地區的敖包,一般呈圓椎型,西部地區呈塔型。過去,比較富裕的人家還有自設的「家敖包」。外圍有12個小堆圍繞中間一個大堆而構成的敖包,在內蒙古各地比較常見。中間大的為主體,兩旁各陪襯六個小的,或者按東南西北的方位各陪襯三個小的。主體敖包的底層中還放置了五金、五穀、五帛、五寶等實物。敖包大多數都築在山頂或丘陵上,一般呈圓形,高約數丈,頂端植有柳樹枝條或者榆樹枝條,其形狀好似烽火台,遙遙望去,直入雲天,顯得十分神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敖包頂上,一般都插有三根「瑪尼桿」,掛著部落的旗幟,正面緊靠敖包安放著一把明晃晃的三股鋼叉,包前有石制的貢桌。
敖包的出現,在草原上逐漸形成了許多不成文的規矩: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是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一路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加幾塊石頭或者幾捧土,然後才跨馬上路。牧羊人在放牧時路過這里,總要往「敖包」上添加一塊石頭,以保佑人畜兩旺。
祭祀敖包,是蒙古民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祭祀敖包的歷史很悠久。據《漢書·匈奴傳》記載:「歲正月,諸長小會單於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蒙古人祭敖包就是延續這種古俗而來。清朝時期,隨著喇嘛教在蒙古地區社會上傳播開來,才開始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祭祀一般都是在農歷五月中旬舉行。屆時,還要請來眾多的喇嘛誦經。祭祀會一般要繼續三四天,如同過節一樣,遠遠近近的牧民,無論男女老少,都前往參加。
在希拉穆仁草原上,也有眾多的敖包。據有關史料記載,規模較大的敖包有:距離希拉穆仁鎮所在地以北一公里的阿日文敖包、鎮南的額爾登敖包、以西25公里的白音查干敖包、以東15公里的大文公敖包、東北方15公里的希日哈達敖包。此外,還有毛德林敖包、胡雅格圖敖包、阿都來敖包、小文公敖包、白音敖包、巴格喜敖包和毛墩敖包。
按照普會寺二百多年的規矩,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舉行喇嘛祭奠敖包活動,農歷五月十八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舉行規模盛大而又隆重的祭奠敖包活動。從政府所在地出發往北,一條6米寬的平坦大道直通紅格爾山,公路兩邊,草場上,山坡下,星星點點,到處是一個個蒙古包群落,大大小小的旅遊度假浩特(村)讓人目不暇接。到達紅格爾山下,抬頭望去,紅格爾敖包高高聳立在海拔1690米的紅格爾山頂,氣勢宏大,庄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沿著坡道一直走向上去,到了敖包跟前,您會看到,這是一座9米高的大型敖包,分上、中、下三層,底層圓周直徑15米、高2米。希拉穆仁旅遊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鎮政府於公元2001年6月投資18000元將敖包加高加大,以便供絡繹不絕的中外遊客前來參觀和祭祀。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紅格爾敖包都要布置得威嚴肅穆。敖包頂上的瑪尼桿,掛著書寫有喇嘛教經文的經旗,旗為白色綢子製作。敖包的四角立著4根3米高的三刃鋼叉。從敖包頂部到鋼叉頂部,一根根繩子上,五顏六色的綢緞布條和紙條耀人眼目。敖包的正面(南面),安放著一把巨大的、明晃晃的鋼刀,用馬鬃和綢緞做成的纓穗隨風飄舞,用各種色綵綢緞製作的祿馬風旗迎風招展。石制的貢桌早已擦洗得乾乾凈凈。一切都已就緒,單等著五月十八那天的到來
相傳「祿馬風旗」來源於成吉思汗的軍旗。當年,成吉思汗征戰歐亞大陸,軍隊的軍旗是天藍色的,旗面上綉著一匹奔騰如飛的黑駿馬。軍隊打到,就把軍旗舉到那裡。晚上宿營,將軍旗豎在營賬前面。後來,成吉思汗遠征西夏,歿於疆場,這旗幟便立於他的靈帳門前。蒙古人爭相仿製,成為風俗。一直到今天,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或住房門前,大都有一泥台,埋著一根高高的桿子,桿頂安有明晃晃的三刃鋼叉,這就是「瑪尼桿」。一般都在桿上系長方形的旗幟,旗中畫有一匹奔馬,形體較大,旗的四角用獅、虎、龍、鳳作為陪襯,這就是「祿馬風旗」。蒙古語稱之為「嘿毛利」,意思是「命運之馬」。
「祿馬風旗」是表示蒙古民族興旺和尊嚴的標志。喇嘛教傳入蒙古地區以後,對祿馬風旗作了一些改動,變原來的一根桿為兩根柱子,中間拉一條繩子,祿馬風旗掛在繩上,而且一般都是紅、黃、藍、白、綠五面旗幟,代表天地萬物的顏色,此外還增添了七珍、八寶、二十八宿等等。基本圖案沒有改變,只是更加氣魄了。蒙古人家逢年過節,娶妻生子,都要更新祿馬。打仗、出門、祭祀之前,都要先供奉祿馬。戶主以上的人去世,要下降祿馬風旗以致哀。任憑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騎馬從祿馬風旗下通過。
『柒』 敖包相會里的敖包是啥意思
「敖包相會」里的抄「敖包」是指是祭神的石頭堆。
『捌』 敖包節的由來
敖包節源於薩滿教。
具體由來:
敖包本源於薩滿教,瑪尼堆源於苯教,佛教傳入西藏之後和苯教在斗爭中結合,形成當地特色佛教叫做藏傳佛教,瑪尼堆就是一個例子。藏傳佛教在蒙古大地上盛傳之後,敖包崇拜也與瑪尼堆崇拜有了相似之處。
例如都會插經幡、樹枝,人們路過的時候會跪拜、轉敖包轉瑪尼堆祈福。在標志性地形上面,會有敖包或瑪尼堆。蒙古民族會在遼闊的草原上砌一個敖包,藏族會在湖邊、山口上堆一個瑪尼堆。
所不同的是,敖包是專門修葺的,一次建成,一般會比較高,整齊,而瑪尼堆比較隨意,是人們希望得到神的保護時找塊石頭加上去的。特別是路邊的瑪尼堆,都是藏民一塊一塊石頭堆起來,路過的人多了,瑪尼堆就越來越大了,例如著名的加昂瑪尼堆(青海玉樹州新寨),東西100米,南北40米,體積約1萬多平方米。
(8)著名敖包擴展閱讀:
敖包節的意義:
蒙古族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認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內容、形式方面都有了變化。
敖包節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縮影,與此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和禮儀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創造力。敖包節作為一種文化空間,包含了許多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對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發掘、搶救、保護敖包節,對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也有重要意義。
『玖』 敖包會是什麼
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頭堆。「敖包」蒙古音譯,意思是「堆」。
敖包專本源屬於薩滿教,瑪尼堆源於苯教,佛教傳入西藏之後和苯教在斗爭中結合,形成當地特色佛教叫做藏傳佛教,瑪尼堆就是一個例子。藏傳佛教在蒙古大地上盛傳之後,敖包崇拜也與瑪尼堆崇拜有了相似之處。例如都會插經幡、樹枝,人們路過的時候會跪拜、轉敖包轉瑪尼堆祈福。在標志性地形上面,會有敖包或瑪尼堆。蒙古民族會在遼闊的草原上砌一個敖包,藏族會在湖邊、山口上堆一個瑪尼堆。
所不同的是,敖包是專門修葺的,一次建成,一般會比較高,整齊,而瑪尼堆比較隨意,是人們希望得到神的保護時找塊石頭加上去的。特別是路邊的瑪尼堆,都是藏民一塊一塊石頭堆起來,路過的人多了,瑪尼堆就越來越大了,例如著名的加昂瑪尼堆(青海玉樹州新寨),東西100米,南北40米,體積約1萬多平方米。但是你仍然可以看見很多很多的不到膝蓋高的小瑪尼堆,那不知道是哪些轉山朝聖的人途中所堆吧。在村落裡面的瑪尼堆會比較高大和精緻,因為可以看見堆著的石頭上也精心刻上了六字真言。
敖包有單個的,也有成組的,成組的敖包數目為單數。例如錫林郭勒十三敖包。據說十三敖包與日本十三冢都有親緣關系。
『拾』 中國十大民歌
1、《茉莉花》
《茉莉花》流行於全國各地,是我國民歌的經典之作,有各種各樣的版本。歌曲通過贊美茉莉花,借花抒情。
2、《紫竹調》
《紫竹調》是廣泛傳播於吳語區(蘇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等)的傳統小調歌曲,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歌。經過歷代藝人的傳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調》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節的處理上有所不同。
3、《在那遙遠的地方》
《在那遙遠的地方》是電影《小城之春》的插曲,由王洛賓創作。這首歌既有哈薩克民歌的特色,又有青海藏族民歌的風格,是王洛賓最珍視的歌,也是王洛賓歌曲中藝術評價最高的歌曲,被贊為「藝術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
4、《半個月亮爬上來》
《半個月亮爬上來》是王洛賓根據西北地區民間音調創作的一首民歌。既保留了新疆維吾爾族民歌的質朴無華,又顯現了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段,因其曲調優美、意境深遠、易於學唱而流傳全國。
5、《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四川康定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漢族民歌,經江定仙編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後《康定情歌》在全國流傳,而且聲名遠揚海外,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6、《敖包相會》
《敖包相會》是電影《草原上的人們》的插曲。這首歌不僅描繪了草原夜空的遼闊、明朗,同時也訴說著人世間美好的愛情故事。歷經半個多世紀,依舊傳唱不衰。
7《天涯歌女》
《天涯歌女》是1937年中國電影《馬路天使》的主題歌之一,由田漢作詞,賀綠汀作曲。
8《蝴蝶泉邊》
《蝴蝶泉邊》是電影《五朵金花》的插曲,由季康作詞,雷振邦作曲。歌曲以對歌的形式,描繪了大理美好的自然風光,並以此來表達男女間純真的愛情。
9、《草原之夜》
《草原之夜》誕生於1959年,是電影紀錄片《綠色的原野》中的插曲,由張加毅填詞,田歌作曲。這首歌被稱為「東方的小夜曲」,是我國經典的草原民歌,至今久唱不衰。
10《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是著名作曲家雷振邦為老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創作的一首插曲,它由塔吉克民歌改編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