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三國演義的著名戰役

三國演義的著名戰役

發布時間: 2021-01-17 04:20:41

⑴ 《三國演義》中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有:(至少4個);

1.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2.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3.兗州之戰——兗州之戰是曹操對黃巾軍的戰役,是曹操以數萬兵力迫降黃巾軍30萬大軍,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兗州之戰發生在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幹部隊,為曹操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4.官渡之戰——中國東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

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余,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5.合肥之戰——公元215年8月,孫權乘曹操用兵西北,率軍10餘萬人進攻合肥。曹將張遼率部7000餘人駐屯合肥(今安徽合肥北)御守。張遼不畏強敵,待敵雲集合肥時,不消極防禦,率精兵800人主動出擊,挫敗吳軍銳氣,然後回城固守。吳軍圍攻10餘日,始終無法攻下合肥城,遂引兵撤退。張遼乘機追擊,大敗吳軍於逍遙津(今安微合肥東)。

(1)三國演義的著名戰役擴展閱讀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曹操的失誤: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赤壁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沖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對於此戰,歷代名臣、學者也給予各種評價:

曹操評價赤壁之戰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諸葛瑾、步騭認為赤壁之戰:「揚國威德,華夏是震。「

韋昭曾作《伐烏林》,言魏武既破荊州,順流東下,欲來爭鋒。孫權命將周瑜逆擊之於烏林而破走也。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勝席捲,遂南征。劉氏不睦,八郡震驚。眾既降,操屠荊。舟車十萬,揚風聲。議者狐疑,慮無成。賴我大皇,發聖明。虎臣雄烈,周與程。破操烏林,顯章功名。

陸機《辨亡論》:魏氏嘗藉戰勝之威,率百萬之師,浮鄧塞之舟,下漢陰之眾,羽楫萬計,龍躍順流,銳騎千旅,虎步原隰,謀臣盈室,武將連衡,喟然有吞江滸之志,一宇宙之氣。而周瑜驅我偏師,黜之赤壁,喪旗亂轍,僅而獲免,收夡遠遁。

裴松之評價說:「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然則魏武之東下,非失算也。」

⑵ 三國演義有哪幾場著名戰爭

1.赤壁之戰來----周瑜VS曹操.火攻源之計大破百萬曹兵.
2.官渡之戰----曹操VS袁紹.一戰成就北方定數.
3.夷陵之戰----劉備VS陸遜.火燒連營兵敗白帝城.
4.合肥之戰----孫權VS張遼.霸氣文遠威懾江東.
5.雒城之戰----劉備VS張任.成就蜀漢帝業.
6.虎牢關之戰----聯合軍VS董卓.三英戰呂布廣為流傳.
7.定軍山之戰----黃忠VS夏侯淵.平定漢中重要一役.
8.上方谷之戰----諸葛亮VS司馬懿.火燒仲達怎奈天公佑護.
9.西涼之戰----馬超VS曹操.割需棄袍孟起英勇無敵.
10.五丈原之戰----諸葛亮VS司馬懿.假諸葛嚇退真司馬傳為佳話.

⑶ 三國演義幾個著名戰役分析

1、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曹操占據黃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區,控制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優勢,勢力迅速發展。

公元199年,北方的最大軍閥袁紹率10萬精兵南下攻許(今河南許昌東),企圖一舉消滅曹操。當時,曹操兵少將寡,率主力2萬北上迎敵。

第二年,袁、曹兩軍相峙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決戰迫山眉睫。當時,袁紹的軍隊佔有明顯的優勢。曹操採用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奇襲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南)袁軍,斬袁紹的大將顏良。然後,曹操又誘敵深入,斬袁紹的大將文丑。

兩戰皆敗,損失兩員大將,袁軍士氣非常低落,但袁紹自恃兵多糧足,定要同曹操決一死戰。監軍沮授勸袁紹說,曹操兵少糧缺,只求速戰,難於持久,不如跟曹軍長久相持,等曹軍兵疲糧絕,再進行攻擊。

袁紹不聽,決意急速進攻,謀士許攸獻計說:曹兵固守官渡,後方必然空虛,可分兵偷襲許,一定會成功。袁紹又不聽,坐失了良機。許攸獻計不被採納,又遭到袁紹的排斥,就投奔了曹操,向曹操獻計,建義偷襲袁紹屯集軍糧的烏巢(今河南延津縣東南),說如果此舉成功,不出三天,袁紹就會大敗。

同年農歷十月,曹操率5000人馬,偽裝成袁軍,偷襲烏巢,把袁紹的軍糧全部燒毀。袁軍聽說軍糧被燒,頓時大亂,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殲滅袁軍7萬多人,袁紹僅帶800奇拴逃脫。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袁軍主力,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2、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表病重,孫權於是加緊時機向荊州進攻;投靠劉表、駐扎新野的劉備也借口抵禦曹操和孫權,把所屬軍隊擴充到幾萬人,並命令關羽於樊口大力訓練水軍,准備搶奪荊州;劉表長子劉倚為後母蔡氏家族所逼,進駐夏口。

8月,劉表病死,次子劉宗在實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張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荊州牧。曹操於是率領大軍迅速從葉、宛的小路南下,擊敗劉備守軍,佔領新野;劉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議下投降曹操。

劉備企圖佔領南郡(江陵),依靠那裡大量的物資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劉備意圖後,自己親自率領5000精銳騎兵星夜追擊劉備,由於大量百姓跟隨劉備南下,曹軍於當陽長坂為追上劉軍,而關羽、諸葛亮已經事先撤退到夏口,劉軍大敗,劉備、趙雲等「僅以身免」。

劉備無奈只好改變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後,又攻取、招降了荊州8郡,受降劉宗水、陸軍達10萬人;劉備於是派諸葛亮與孫權結盟,孫權在聽取了周瑜、魯肅、諸葛亮的分析後,決定抗曹,並命令周瑜、魯肅、程普帶3萬多水軍與劉備回合。

曹操10餘萬大軍,敗給了只有5——6萬的孫劉聯軍,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蟲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軍隊喪失了戰鬥力,而曹操過於驕傲輕敵是主要的主觀原因;而聯軍充分的利用了各個有利的條件,所以贏得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赤壁之戰,曹操的所有水軍全部喪失,而劉備、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實力大大增強,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中國的機會,對後世的影響相當大。

3、夷陵猇亭之戰

三國時期決定蜀國命運的彝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兵敗猇亭,這次戰役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

後漢末年,三國鼎立。吳、羅兩國,實力不相上下、魏國最強。劉備為報東吳襲取荊州、殺死關羽的仇恨,不聽諸葛亮、趙雲的勸告,起兵七十多萬,親征東吳。

孫權先派年輕的孫桓、 後派年老的甘寧等將領阻擋劉備, 都被劉備打敗。 孫權急得沒有辦法, 就把殺害張飛的兇手范疆、 張達送給劉備,還願讓出荊州求和。劉備不答應, 非要滅了東吳不可。之後,孫權便任命陸遜為大都督。

劉備的部隊從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沒打敗東吳主力,當時正是盛夏季節,天氣異常炎熱,蜀軍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氣,叫苦連天。

劉備只得讓水軍離船上岸,和陸軍一起,靠著溪溝山澗、樹林茂密的地方,紮下互相連接的四十多座軍營,以便躲避暑熱,休整軍隊,等到秋涼後再向吳軍大舉進攻。

馬良感到不妥,勸劉備說:「這樣安營,是不是徵求一下丞相的意見?」劉備說:「我很懂兵法,何必問孔明。

4、漢巴之戰

公元215年,曹操以張郃、朱靈為先鋒,帶5000兵馬在前面開路,自己帶領帶領10萬大軍從陳倉出發。張魯提議投降曹操,其弟弟張衛與大將楊昂等實力派堅決反對,張衛、楊昂率數萬人堅守陽平關;曹軍多次強攻不下。

於是決定假裝退兵迷惑張衛,張衛遂減少守軍。曹操馬上命令乘夜強攻,由於守軍兵力薄弱並戒備鬆懈,陽平關於是失守,楊昂戰死;曹軍繼續攻擊其他的營寨,驚動了山上的幾千隻夜糜,夜糜沖進張衛大營,引起人喊馬嘶,曹操以為張衛反擊。

於是命令夏侯惇、許褚等將領主力大舉進攻,張衛不敵,遂投降,奪取陽平關集中體現了曹操的軍事指揮藝術才華。張魯再次提議投降,遭到閻圃的反對,張魯於是封藏而前往巴郡。

曹操知道張魯有心投降,於是用高官收買了巴族七姓首領,張魯無奈投降。曹操又命夏侯淵、徐晃、張郃攻下三巴,同時關中的程銀、侯選等叛將也投降曹操,曹操於是占據了漢中、巴郡。

5、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

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不過數次也未有勝負。

208年十一月,曹操 於赤壁之戰 大敗,但大軍仍駐扎於荊州北部。十二月,孫軍將領周瑜 正攻打江陵的曹仁 ,而孫權 則親自進攻合肥,想開拓西、北兩邊戰線。當時合肥太守為揚州(與今日之揚州市無關)刺史劉馥,孫權隊圍住合肥,另派張昭 進攻九江的當塗 ,但不成功。

曹操接到消息後,派張喜 帶兵解圍。至209年,合肥城久攻不下。孫權想率輕騎親自突擊敵人,不過張紘 進諫道:「夫兵者凶器,戰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暴之虜,三軍之眾,莫不寒心。雖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

願抑賁、育之勇,懷霸王之計。(用兵是一件凶器的事,戰爭是一件危險的事。現今我軍麾下恃著盛壯的氣勢,忽然以強暴般的戰斗,三軍的士兵,莫不心寒。

雖然可能斬殺敵將、奪取敵旗,威震敵場,但這是偏將的任務,不是主將宜做的事。希望你能抑止賁、育之勇,懷有霸王的計謀。」孫權 便不再想突擊。

⑷ 三國演義的著名戰役有哪些

三國戰役: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漢中爭奪戰,博望坡之戰
官渡之戰:曹操對袁紹,曹操兵馬5~6萬,袁紹大約16萬,因為袁紹謀士許攸投曹操,獻計火燒烏巢,將袁紹打敗,此戰奠基了曹操統一北方;
博望坡之戰:曹操對劉備,曹操十萬,劉備三千多,一把火燒走曹軍,這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戰;
赤壁之戰:曹操對孫劉聯軍,曹操80萬,孫劉聯軍3萬,黃蓋用苦肉計成功,周瑜火燒赤壁,曹操敗走華容,奠基了日後三分天下局面;
漢中爭奪戰,雙方兵力不知,曹操應該多,黃忠定軍山斬了夏侯淵,曹操為報仇,打劉備,劉備在諸葛亮,法正的幫助下奪下漢中,稱漢中王。奠基了漢中成為以後蜀國的重要兵鎮之城;
夷陵之戰,劉備對孫權,蜀軍有70萬大軍,陸遜軍5萬,孫權援軍10萬,劉備為報關羽,張飛仇,不顧別人反對,劉備不聽馬良之言,建營在兵家大忌的地方,結果被陸遜火燒聯營打敗,奠基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供參考。

⑸ 三國演義里的著名戰役

①官渡之戰        袁紹率十萬大軍進駐官渡,企圖消滅曹操的軍隊。謀士許攸遭疑投降曹操,並且提供了許多情報。曹操得知袁紹在烏巢囤積了大量糧草,立即親率精銳軍隊連夜奔襲烏巢。袁紹只派少量騎兵救援烏巢,仍然留主力進攻官渡。由於烏巢糧草被燒光,袁軍上下恐慌,官渡前線的大將亦投降曹操。 ②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北方後,決定南下一舉統一。劉備派諸葛亮舌戰群儒,在周瑜、魯肅支持下,孫權決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慣水戰及發生疾病等弱點,定下火攻策略,並實施苦肉計,派黃蓋詐降。曹操輕信,登上用鐵索連在一起的戰船。諸葛亮借來東風,黃蓋順風直撲曹軍水寨。曹操大敗北還。 ③夷(彝)陵之戰        劉備為替關羽復仇,親率大軍討伐東吳。孫權起用青年將領陸遜,赴獍亭前線指揮作戰。陸遜力排眾議,決定堅守,避免交戰。由於天氣燥熱,蜀軍將士疲憊不堪,戒備鬆懈。陸遜及時抓住戰機,下令採用火攻,燒盡蜀軍40多座軍營。蜀軍全線崩潰。劉備逃回白帝城。不久羞愧發病而死。 ④水淹七軍        公元219年秋季,關羽在襄陽、樊城抗曹。關羽仔細考察地形,發現襄江與白河水勢甚急,又發現曹軍駐扎在山谷之內,於是派人堵住各處水口,趁夜晚風雨大作之際,放水淹沒曹軍。大意的於禁則沒有採取防範措施,全軍覆沒,於禁投降,龐德被擒。 ⑤漢中爭奪戰        曹操奪取漢中,令曹洪、夏侯淵鎮守。張飛打敗張邰奪取瓦口隘,黃忠奪取天盪山,並聽從法正的計策在定軍山半山以逸待勞斬殺夏侯淵。從許都趕來的曹操戰局不利,發布雞肋軍令,借故斬殺楊修,不久退兵。劉備奪取漢中,進位漢中王。

⑹ 《三國演義》中的十大戰爭是哪些

分別為:北方統一戰、江東統一戰、西川統一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潼關之戰、合肥之戰、漢中之戰、荊州之戰、夷陵之戰。

1、北方統一戰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的戰爭。

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並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2、江東統一戰

江東統一戰是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的一場戰爭,發生於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建安元年(196年)。

發生原因為袁術多次失信於孫策,使孫策有自立門戶的方向,並以助袁術攻劉繇為藉口,得到袁術派出的兵馬,在發生戰爭前,孫策擁有士兵五六千人,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孫策最後把在江東的諸割據勢力消滅,成功統一江東,為日後孫權建立東吳作了基礎。

3、西川統一戰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從張松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襄助自己對付張魯,法正、龐統在此時勸劉備圖取益州。

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期間張松、法正、龐統皆勸劉備襲殺劉璋,劉備以初來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輕舉妄動為由拒絕。

劉璋上表推薦劉備代理大司馬,兼領司隸校尉,配給劉備士兵,督白水軍,令他攻擊張魯。劉備北至葭萌,駐軍不前,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劉備依龐統提出的計謀,召白水軍的楊懷到來並將其斬殺,吞並其部隊。派黃忠、卓膺率軍南下進攻劉璋,佔領涪城。

建安十八年(213年), 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在涪阻擊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吳懿投降。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統帥綿竹諸軍阻擊劉備,李嚴率眾投降。

劉備軍力益強,分軍平定各縣。同時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張任、劉循退守雒城,劉備率軍進攻,張任出擊,被劉備軍斬殺,劉循遂堅守不出,龐統率軍攻打雒城時為流矢所中戰死城下。

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時劉備派建寧督郵李恢說降馬超。

馬超來到成都,劉備命他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備於是派簡雍勸降了劉璋,遂領益州牧,啟用蜀中諸多人才。至此劉備一統西川。

4、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5、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6、潼關之戰

潼關之戰是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擊破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的作戰。當時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所以決定向涼州拓展。

馬超、韓遂等受消息影響,起兵抵抗,在關中潼關、渭南與曹軍發生大戰,最後曹操用計取勝,壓制關中。渭南之戰是一場講求深謀遠略,靈活用兵以智取勝的精彩戰役。

7、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以顧雍為合肥長。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後曹操表劉馥為揚州刺史, 劉馥佔領合肥。

自後孫權屢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滿寵更治新城。終吳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

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

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勝,東吳敗逃。在208年、233年、234年,東吳攻城不克,從容撤軍,未分勝負。

8、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

交戰雙方主帥分別為劉備、曹操。劉備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曹操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

此戰劉備占據漢中,領土得到擴張,進而稱王。

9、荊州之戰

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

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於禁前來救援樊城,卻遭遇了「霖雨」、「漢水泛溢」,發生了水淹七軍。

關羽趁機乘船進攻,俘獲於禁等人,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

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還導致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10、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十大戰役

⑺ 三國演義的主要戰爭有哪些

比較有名的
以少勝多的戰役:官渡之戰,夷陵之戰,赤壁之戰
其他的比較出名的版戰役:樊城之戰(關羽權水淹七軍威震中華);長坂坡(趙雲七進七出);虎牢關戰役(三英站呂布);合肥戰役(滿寵);南蠻平定戰(七擒孟獲);渭南之戰(馬超差點殺了曹操);曲陽之戰(黃巾滅);定軍山戰役(黃忠戰夏侯);祁山(諸葛亮六處祁山,打了六次);襄陽戰役(走麥城殺關羽);定蜀中(劉備確定根據定);定吳郡(孫家軍確定根據地)

⑻ 三國演義中5個著名戰役及其勝敗原因

1、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略決戰。東漢獻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紹擁兵20萬南下,進攻許昌,想一舉消滅曹操。不久,袁紹便帶兵渡過黃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當時兵力只有4萬)決戰。

當時的袁紹不管是在兵力、糧草、佔有地盤等方面,都大大優於曹操。但袁紹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又對謀士猜忌多疑,屢誤戰機。

曹操則雄才大略、多謀善斷,取得主動。曹操採納許攸(原袁紹謀士,後遭袁紹猜忌改投曹操帳下)建議,出奇兵偷襲烏巢,放火焚燒袁紹的糧草,致使袁紹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曹操則全線出擊,殲滅袁紹的主力。最後,袁紹只帶了800名殘兵敗將渡過黃河,逃回河北。

2、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3、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4、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以顧雍為合肥長。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

後曹操表劉馥為揚州刺史, 劉馥佔領合肥。自後孫權屢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滿寵更治新城。終吳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

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

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勝,東吳敗逃。在208年、233年、234年,東吳攻城不克,從容撤軍,未分勝負。

5、火燒連營

火燒連營指的是三國時期吳蜀之間的一場戰爭,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

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

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

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8)三國演義的著名戰役擴展閱讀:

官渡之戰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並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

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綉等。

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占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並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

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曹操則是處於四戰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綉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

盡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綉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後,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於曹的方向變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內郡太守張楊欲出軍救援呂布時卻為部下楊丑所殺,曹操解除進攻徐州呂布的後顧之憂,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張楊舊部眭固殺楊丑,欲北投袁紹,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范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六月,袁術病死,十一月張綉投降曹操 。劉表坐觀成敗,孫策保守江東。局勢變得更加明朗。

⑼ 三國演義的10個故事和著名戰役

桃園三結義
三英戰呂布
長板坡
空城計
溫酒斬華雄
千里走單騎
三顧茅廬
刮骨療傷
三氣周愈
甘寧百
騎劫曹營
三國最重要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夷陵之戰

⑽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有名的戰役

《三國演義》中有名的戰役:

虎牢關 三英戰呂布
官渡之戰 曹操勝袁紹內
新野 諸葛亮火燒新野
赤壁之戰 孫劉抗曹操
荊州 諸葛亮用兵奪四郡
潼關 馬超戰曹容操,阿瞞割須棄袍
渭河 許褚裸衣斗馬超
巴郡 張飛義釋嚴顏
葭萌關 馬超戰張飛
合肥 張遼威震逍遙津
樊城 關羽水淹七軍
彝陵之戰 陸遜火燒七百里
雲南 諸葛亮七擒孟獲
街亭 馬謖失守
綿竹 諸葛瞻戰死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