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硯台
㈠ 中國硯台有名的有哪些
中國四大名硯:洮河硯、端硯、歙硯、澄泥硯
四、山西新絳縣和山東泗水的魯柘澄泥硯 澄泥硯最早起源於山西絳州,在唐朝和宋朝時期比較常見,主要以鱔魚黃、蟹殼青、豆砂綠、玫瑰紫、蝦頭紅、硃砂紅等顏色為珍品是所有文人雅士的珍寶是用沙泥燒煉而成的一種硯屬於陶瓷硯的一種。主要特點是耐磨容易發黑是中國四大名硯台之一。
三、安徽歙縣的歙硯 歙硯又稱龍尾硯和婺源硯等名稱產於江西婺源龍尾山,古代婺源屬於歙州地區所以取名為歙硯,這個硯台的特點是顏色如碧雲聲音有點像金子和石頭的聲音濕潤如玉,墨巒浮艷,這種硯台比較好用不拒墨容易干自古都是文人墨客常用的一種硯台。
二、廣東肇慶市的端硯 端硯原產地為廣東肇慶東郊的端溪,被稱為所有硯台之首主要特點是質剛而柔無纖響,溫軟嫩而不滑從唐朝時期發展至今受到很多文人雅士的青睞另外這種硯台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與古代的湖筆、徽墨、宣紙並稱為中國古代文房至寶。
一、甘肅洮州的洮河硯 洮河硯自古以來都是皇帝、太子、富商等人使用的非常的珍貴,曾經作為禮物贈送給國外的元首曾以政府名義贈送給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這種硯台的儲量最少最難採集據說在宋末就沒有了,所以現在得到一塊洮硯特級老坑石都相當於得到千年的古董一樣,
㈡ 我國什麼地方的硯最有名
中國四大名硯
即端硯、歙硯、洮硯和澄泥硯,為我國傳統的四大優質名硯。
硯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山東的紫金石硯和龜石硯,大汶口一帶的燕子石硯,即墨的田橫石硯和溫石硯,蓬萊的砣磯石硯,臨沂的薛南山石硯和徐公石硯,曲阜的尼山石硯,河南濟源的天壇(盤古)硯,安徽宿縣的樂石硯,江西修水的赭硯,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硯,四川合川的嘉嶺峽石硯,甘肅嘉峪關的嘉峪石硯,寧夏,青海的賀蘭石硯,浙江江山的西硯,湖南湘西的水沖硯等等。但自唐代起,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和紅絲硯便特具聲名。澄泥硯屬陶,其餘四硯皆為石硯。
端硯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東郊的端溪,世稱端硯為「群硯之首」。其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
歙硯
歙硯又稱「龍尾硯」、「婺源硯」,硯石產於江西婺源龍尾山,婺源古屬歙州,故名。其特點是色如碧雲,聲如金石,濕潤如玉,墨巒浮艷。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洮硯
洮硯產於甘肅藏族自治州佑潭縣,古稱洮州,故名。亦稱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特點是石質碧綠,整潔如玉,條紋似雲彩,貯墨不變質,十多天不幹涸。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保溫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稀少,解放後又恢復了生產。
澄泥硯
澄泥硯最早產於山西絳州,它不是石塊硯,是用沙泥燒煉製成的硯,質地類瓦,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除石硯以外,我國還生產過一些用其他原料製作的墨硯。漢代有瓦硯,陶硯,玉硯,鐵硯和漆硯,晉代有木硯,瓷硯,和銅硯,唐代有泥硯,宋代有水晶硯,石泥硯,磚硯和天然硯,明代有化石硯,清代有紙硯,而今有橡皮硯。
我國的墨硯出了使用價值以外還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漢代的硯,其側就刻有鳥獸圖案。隨時間的推移,雕刻工藝越來越精湛常是一個墨硯,就是一個絕妙的工藝品。以致有些硯台,專為觀賞而做。 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
㈢ 唐代有哪些聞名天下的硯台
唐代出現許多聞名天下的硯台。除端硯,還有歙硯、澄泥硯、易硯等眾多名硯。歙硯的石料取自於江西婺源龍尾山一帶的溪澗中,所以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歙硯一直保持名硯地位。
歙硯始采於唐代開元年間,在南唐時興盛起來,南唐李後主曾派硯務官製作官硯。歙硯還一度得到歐陽修、蘇東坡等人的推崇。眉子是羅紋的變異表現。它可分為:大眉子,一抹白雲,形如新月;對眉子,形體較小,多數橫而不曲;兩端略細,成雙成對。
眉子硯是歙硯中的珍品。金星指分散分布在硯面上的亮點,大如豆,小如黍,可分為兩點金星、金錢金星、魚子金星等幾類;金星融聚在一起成片雲狀、流雲狀,這就是金暈。就鑒賞來說,以金星滿面為貴;就實用來說,金星應在硯背或硯面四周,遠離墨堂。
一般來說,歙硯以浮雕線刻為主,不作立體的鏤空雕,所刻人物樓堂,手法較細膩,多能層次分明;而端硯一般崇尚深A雕刻,常作鏤空雕。
澄泥硯產於豫西黃河岸邊諸地,以製作工藝獨特稱著於世,為我國歷史四大名硯之一。與端、歙、洮硯齊名,史稱「三石一陶」。
澄泥硯屬於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它的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A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
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已有1000餘年歷史。澄泥硯質地細膩,堅實厚古,形制多樣,窯變奇幻,為歷代文人學士所珍愛。它的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
唐代時期的虢州已經成為了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易硯產於河北省易地。據史料記載,易硯始於春秋時代的燕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繼承松煙制墨的技藝,並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創制了「易水硯」。
唐代石質硯材有突出的發展,這些優質硯材自唐代問世起,雄踞硯林,奠定了我國名硯的物質基礎,歷經千年而不衰,仍有巨大的生命力。
㈣ 我國有哪些著名的硯台
中國四大名硯石的介紹
端硯
端硯以石質優良、細膩滋潤和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優點,被推為「群硯之首」,是著名的實用工藝美術品。用於書畫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端石制硯,以石質要達到「溫潤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無聲,儲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者」為佳品。
端石產於現在的廣東省肇慶市東南爛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帶。肇慶古稱端州,此處石料製成的硯台稱為「端硯」。端硯硯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間發現的,端硯石由於石質優良、細膩嫩爽、滋潤、具有發墨不傷毫和呵氣可研墨的特點。端石中的佳品長年浸於水中,溫潤如玉。《端溪硯史》稱之:「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歙硯和端硯並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據說歷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後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採用次之的歙石。
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為硯中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級。它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採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濱三、四里處,逐漸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龍岩、蚌坑等採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終年浸水,而硯石貴潤,所以下岩之質量最佳。
但浸在水裡的下岩想開采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時才可進入,潭水無出口,須七十個人排排座,一個個將裝水的瓮往上傳至岩口,如此做個月余,潭水始得涸,才能進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漲,則又得重新來過了。若非如此,下岩之石所做的硯豈能如此發墨,真是好的東西必須經過淬煉才能成材。但下岩到北宋時已開采凈盡,明朝以後另闢的新坑或中、上岩,質量就沒有那麼好了。
端石的開采是非常艱巨的,因此古代的硯石真是得來不易。從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在「端溪銘」中說:「千大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可看出採石過程是非常艱巨。唐代詩人李賀在「揚生端州青花紫石硯歌」中,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意思是說:贊石工攀登高處,鑿取紫色岩石來制硯,他贊美端石的名貴和頌揚了端州石工採石的高超技藝。
端硯還有另一個特徵,為「有眼」。如「鸚哥眼」、「了哥眼」等,據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也有以眼來發質量優劣的,最上為活眼,再來是淚眼、死眼等。
其實所謂「眼」便是硯上石紋,倒不一定和質量相關了。寫字時多個水靈靈的眼注視是不錯,又可增加硯的可欣賞性,但長出眼的地方不好,影響磨墨,卻不如不要的好。另外端石的顏色也被視為和質量有關,有紫、青、白等顏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端硯的優點,一是下墨,二是發墨,三是不損亳。
端硯的石質能達到緻密、堅實、幼嫩、滋潤,這與端硯的石品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系。端硯石品中有蕉葉白的,有火捺的,兼有青花。只要是硯石質地緻密、堅實、幼嫩、潤滑,發墨而不傷毫,就能成為一方好硯材。
端石石品繁多,真正好的名貴石品也是難得的。石品中有魚腦凍,是較名貴的石品,有如受凍的魚腦而得名。清吳蘭修《端溪硯史》中載:「一種生氣,團團圞圞,如澄潭月祥者,曰魚腦凍」。其質細膩、幼嫩、滋潤,一般產於水岩。
青花是名貴的石品,青花細致有如波面微塵,像輕紗,似水藻,隱約在紫石上面,秋之無形,沈入水中,方清晰可見。細潤如玉,叩磨無聲。蕉葉白是端石品中之一,形狀如蕉葉初展含露欲滴,上下四旁有火捺花紋裝飾。蕉葉白處細嫩,石質較軟,易於發墨,主要產於志坑。端石中還有天青、火捺、豬肝凍、金星點、金銀線、冰紋、石眼等品名。端石石眼,以其形似而定名,有鴝鵒眼、烏鴉眼、鸚哥眼、象眼等;按其神態之分有活眼、淚眼、瞎眼等,還有高眼、低眼、底眼之分,石眼在端石硯雕刻藝術中起著裝飾美化作用。具有欣賞價值,被文人視為珍寶。古代文人以石眼視為端石質地高潔、細潤有神,猶如人的眼睛,別具一格,以此認為鑒別端石質量高低的標准。其實,石眼對端石沒有直接價值,只不過起了裝飾效果,令古人稱寶,視為珍藏。
端硯製作過程較為復雜,工序繁多。主要分採石、維料、制璞、雕刻、配合、打磨(即磨光)、上蠟等等工藝過程。清代端石硯要求因材施藝,因石構圖,在題材、立意、構圖、造型、利用何種雕法都要精心推敲,刻劃得當。保持了端硯的古雅、朴實,古色古香、形態自然的特點。如北京故宮收藏的「端石雙龍硯」、「貓蝶硯」是端硯中的佳品。
歙硯
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產於現今江西婺源龍尾山西麓武溪,人稱「龍尾硯」又稱「羅紋硯」就是古歙硯,以硯石在古歙州府治(歙縣)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宋洪邁《歙硯譜》的記載,說明在唐朝開元年間,葉姓獵人逐獸至長城裡,見迭石如城,瑩潔可愛,攜歸成硯,自是歙硯名聞天下。據五代陶谷《清異錄》的記載,唐開元二年,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龍麟月硯各一,歙產也。歙硯初產時間,應是開元之前,大約公元700年左右。歙硯石質優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
歙硯的品種有羅紋、眉子、金暈、銀星、古屏、玉帶、紫雲等多種,尤以羅紋、眉子之奇特者為上品。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長約尺余的歙硯,硯前刻有山峰36座,大小間錯、延伸至邊,當中琢成硯池,池中碧水盪漾,妙趣橫生,他竟然以此硯換得蘇仲泰一座豪華宅邸!現在,歙硯多次被作為"國寶",送給外國貴賓。歙硯的名硯有"龍尾硯、眉子硯、龍潭石硯、金星硯、廟前青石、歙紅"等。歙硯聞名是在南唐時代,由於歙硯石色青瑩、石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元宗的喜愛,故歙州設置了硯務,並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專門搜羅佳石,為御府造硯。之後李後主所用的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石硯成為天下之冠。歙硯石質堅密細膩,色黑深沈,紋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為上品。
歙硯石品很多,大致分為眉紋,是歙硯石中花紋之一。眉紋石按其石紋可分為七種,以雁湖、對眉子最佳。歙石中還有羅紋,石紋如絲羅形狀,可分金花羅紋,操作數羅紋、松紋羅紋等。金星紋理也是歙石的一個品種,是硯石中融有穀粒的結晶物,撒布硯面,在光線照耀下,熠熠發光,猶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硯中的佳品。古代稱為,羅紋硯,石紋有如羅絲精細,其色青瑩,紋理緊密。刷絲羅紋硯,銀色刷絲,如發之密。眉子硯,石紋像甲痕如人畫眉,遍地成對。雨點金星硯,星如雨點,燦然遍地。
歙硯石質堅密細膩,色黑深沈,紋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為上品。
歙硯的製作與端硯的製作差不多。造型多樣化,工匠用心立意後取材,達到歙石端莊、設計美觀大方、渾厚特點。如北京故宮收藏的「歙石竹節硯」、「歙石魚子竹節硯」。
洮河石硯
因產於中國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故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材料於深水之中,所以非常難得,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清麗動人,有綠洮、紅洮兩種,而綠洮特別貴重。唐代洮硯製作比較盛行,與當時的端、歙、澄泥稱為全國四大名硯。紋理不多,傳世的作品也較少。洮河硯多為雕刻大面積的圖意,它以線刻後填黑,清晰感強,以浮雕、透雕、高浮雕手法,雕工質朴。如宋代「洮河石蓬萊山方硯」。
洮河硯是古稱,洮河硯之石材產於甘肅臨洮大河深水之底,現在被簡稱為洮硯。用以刻洮硯的岩石取自甘肅卓尼喇嘛崖,精品常卧深潭水底,取之極難,獲之不易。洮河石的石品高雅,常呈綠色,但不翠綠,多為淡綠泛藍,暈點片片,酷似薄雲晴天﹔石質溫潤如玉,叩之卻無脆聲,渾朴而無火氣。澀不損毫,滑不拒墨﹔發墨迅疾,久蓄不涸。總之,無論觀賞,抑或實用,均屬上乘,故被古代文人雅士共識為中國三大名硯之一,名列端、歙硯之後。嗚呼,此乃畫中窺美,欲親眼目睹精品洮硯,難矣。它雖位列第三,存世量卻遠寡於端、歙,何耶?可能是佳石難求吧。
澄泥硯
以過濾的細泥的材料製作的硯具。它並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燒煉而成,也是中國名硯之一。澄泥硯製作起源於唐代,至宋代興盛起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不損毫不耗墨,能與石硯媲美。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澄泥硯造型朴實無華、山東的魯概硯都屬於澄泥硯的一種。
澄泥硯始於晚晉唐初之山西絳州,是人工手作之陶類硯,製作方法沿革自秦磚漢瓦,經無數改良而精製所成。佳品堅實過於石,不涸水不傷毫。色多作鱔魚黃、蝦頭 紅、 朱沙紅、綠豆青等。真正澄泥硯製法因古人不輕易傳授秘方於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後來製成之作品多不屬佳品了。
㈤ 哪的硯台最出名
硯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的,又稱研。我國製造硯台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開始的硯台,是用顏料在上面塗,在石頭上進行研磨。到春秋時期硯台基本成型,到漢代硯台基本被接受,並從此拋開研石自成一體。
根據制硯原料的不同,漢代以來,硯台就有石硯、玉硯、陶硯、瓷硯、瓦硯、澄泥硯和銅、鐵、銀等金屬硯的不同叫法。但是從實用的角度,一般只有瓦硯和石硯兩大類。瓦硯按照製作的不同,分澄泥硯和磚瓦硯兩種;石硯按照產地,又分為端硯、歙硯、烏金硯、靈岩石硯、開化石硯、大沽石硯、沉州石硯、溪石硯、洮石硯、紫金石硯等十多個品種。
說起硯台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國的「四大名硯」即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作為收藏的重點,其中以端硯為諸硯之首。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市的端溪,端硯石品常見的有魚腦凍、盪青花、蕉葉白、天青、翡翠、金星點、水紋、金錢線和石眼等等。它的製作過程十分辛苦,從探察、開鑿、運輸、選材、雕刻、打磨、洗滌到裝盒,工序多而且細致。
歙硯:產於安徽歙縣,唐朝開元年間開始製作。它有天然生成的紋理,如金星、眉子、細羅紋、水浪紋等。「金星」融結在硯石之中,形狀很像穀粒,數量很多,有光澤;「眉子」像眉毛,有粗有細有疏有密,各不一樣;「水浪紋」像水的波紋,變化無窮。歙硯的雕刻藝術受徽州磚雕和木雕的影響,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渾朴,大方勻稱。
洮河硯:產於甘肅西南洮硯鄉的洮河水底,顏色墨綠,經過研磨後可看到黃膘水紋,如浪似雲。洮河硯在唐代就已名揚天下,它具有發墨快、耐用、蓄水持久、色濃保濕、利筆等優點。
澄泥硯:唐代以前,歙、端石硯還沒有出現,泥硯就成為古人作書作畫的唯一研墨器,其中山西絳縣和江蘇寶山燒制的澄泥硯十分出名。澄泥硯的好壞可以從顏色和斑點上看出:鱔魚黃顏色的最好,綠頭青次些;黃土有斑點,叫砂斑點,點大些的叫豆瓣砂,小的叫綠豆砂,一般大小斑點都有的是上等,很適合落墨。
名硯走俏市場古硯貴在有名
古代流傳至今的名硯,現已極為罕見,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行情日益看好。1992年香港拍賣市場上出現一方17世紀出品後由國畫大師張大千收藏的端硯,經眾多買家競爭,最終以38.5萬港元落槌。近幾年,硯台在國內市場上的行情也十分喜人,今年1月,在北京翰海舉行的一次拍賣會上,一方清康熙時期的綠端石夔龍紋硯估價為40萬至60萬元,結果被買家以176萬元拍走。
怎樣才能鑒定一方古硯的收藏投資價值呢?這其中確實有一些學問。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硯台收藏家張先琿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做大致判斷:
第一個就是材質。目前,國際藝術品市場上的我國古代硯台拍賣價較高,其中大多由端硯創造。第二就是它的雕刻工藝。第三就是它的造型品相,一般來說,方形、圓形的硯台要比不規則的硯台價格貴得多。張先琿說,人文背景對硯台的價值影響也非常大。俗話說,「硯貴有名,身價倍增」,指的是硯台上面的銘文,許多名人對硯台特別是久負盛名的端硯、歙硯更是備加喜愛,他們會在自己使用過的硯台上留下詩文或警句。2001年,上海拍賣的一件唐雲先生新刻書畫的「宋老坑端硯」成交價是8萬元;中國嘉德一件清初端石「井田硯」以12萬元被買走;2002年,中國嘉德以5萬元的價格拍掉一方清康熙菠蘿紋硯;一方「紀曉嵐銘」清端石日月長方硯的市場估價達7萬至10萬元。
張先琿指出,盡管年代的長短對於藏品的價值有一定的影響,但硯台卻非常獨特,它的價值就不一定是由年代來決定的。比如宋硯、唐硯甚至漢硯,在當時它們的硯台石質比較粗糙;明清以後,文人對於石質要求很高,所以明清以來的硯台價格是越來越高。而相反,唐以前甚至到漢代的硯台,盡管它的收藏價值很高,也很名貴,但是它的市場價格不見得很好。這也就是說,盡管目前漢硯的市場價格還不是很高,但是從研究的角度來看,仍然具有一定收藏價值。
另外,硯台收藏市場上的一些「新面孔」也值得關注,一些新石材的硯台也有較高的投資價值。今年7月,江蘇惠隆拍賣有限公司舉辦首屆藝術品拍賣會,拍賣會上,一件估價在百萬元以上的松花石硯吊足了收藏愛好者的胃口。一塊小小的硯台,起拍價定在了百萬元以上,這在國內拍賣業還很少見。
收藏硯台要有專業知識
投資選購硯台時可以從六個要點出發,優:材質要優良,端石、歙石、洮河石製成的硯台,均有收藏價值;古:年代要久遠;精:雕刻要深湛,明清時的雕刻工藝最好;名:有名人題款的硯台價值更高;特:有時代特徵的硯台最好;美:造型要美觀,硯體要完整。
張先琿認為,為了能夠使硯台收藏更加專業,收藏者有必要了解一些養護和收藏要訣。
首先要避光:硯如果放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會出現乾燥的跡象,日曬過久硯匣也容易乾裂。玩賞硯台時桌上最好鋪上毛氈,硯不要接觸金屬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在對硯台塗蠟時,有人將蠟塗遍硯身,有的還塗抹植物油,更有的塗沫墨,以為可以養硯,但這些做法並不妥當。蠟可以塗於硯四周,底部要薄而適中,最忌將蠟塗在硯堂磨墨的部分;硯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為植物油屬慢乾性油脂,硯面有油多招塵土,使硯污穢不堪,並散發出一種怪味或產生霉變。在硯匣保養時,應經常打蠟以保持硯匣光澤,防止潮氣侵入。如果遇到硯匣收縮,硯身放不下的情況,可用砂紙打磨硯匣的內側,讓它增寬易放。古硯匣如有破爛和損壞,可採用匣外配匣的方法對古硯匣進行收藏。
㈥ 中國十大名硯台有哪些
端硯:用 端溪硯石製作,產自廣東省肇慶市東郊斧柯山端溪之爛河山。石質細膩、幼嫩,有發墨不損筆毫和呵氣即可研墨的特點。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紋構成端石的「石品」, 如蕉葉白、魚腦凍、天青、火捺、豬肝凍、金星點、冰紋、石眼等。端硯的製作工藝非常講究,以古雅、朴實、精美、自然聞名於世,有「群硯之首」、「天下第一 硯」、「文房四寶中的寶中之寶」的美譽。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自唐代問世以來,便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 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故而升到我國石硯之首。
2.歙硯:始 於唐代,產於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縣、黟縣、休寧等地)以婺源的龍尾硯為優,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歙硯石質堅 韌、潤密,紋理美麗,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敲擊時有清越金屬聲,貯水不耗,歷寒不冰,呵氣可研,發墨如油,不傷 毫,雕刻精細,渾朴大方。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3.陶硯:山 西澄泥硯,出產於山西省新絳縣(古稱絳州),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硯之一,與端、歙、洮硯齊名。澄泥硯由於原料來源、燒制時間不同而有不同顏色,以 「硃砂紅、鱔魚黃、蟹殼青、豆綠砂、檀香紫、為上乘顏色,尤以硃砂紅、鱔魚黃最為名貴。澄泥硯不施彩釉,採用科學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葯物熏蒸,特殊的 爐火燒煉,使之自然窯變,同窯之中的澄泥硯幻變神奇、色彩各異。
4.洮硯:亦 稱洮河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一帶洮河深水處,洮河源於古時洮州,故名洮河石硯,簡稱洮硯。石質膩潤,色澤細麗,發墨快,貯墨時間長。洮河石分為綠洮和紅 洮兩種,綠洮石有「鴨頭綠、鸚哥綠」等名石,石紋如絲,清麗誘人。紅洮石呈土紅色,色純而細潤,頗罕見。洮河石硯傳世很少。
5.魯硯:以 山東省所產諸硯石製成的硯,山東紅絲石硯為魯硯代表,以其質地嫩潤,護毫發墨,色澤華縟,瑰麗多姿。魯硯石質、色澤、紋彩、天然形狀等方面各具特點。包括有紅絲石、淄石、尼山石,還有徐公石、浮萊石等十多個品種。這些硯材都具有沉透嫩潤,堅而不頑,膩而不滑,發墨而不損毫的特色。
6.淄石硯:又 名金星硯,產於山東省淄博市的淄川、博山一帶,已有千年的歷史。淄石顏色有綠、黃、紫等幾十個品類。綠色的有荷葉綠、竹竿綠、萵苣綠和沉綠;紫色的有夾山 紅、紫雲、紺紅等;黃色的有紺黃、柑黃、束瓤黃等。此外還有赭色、多彩、紺青等品種。淄石硯的珍珠斑、翡翠斑、冰凍紋、金銀星、色暈之類常現於硯面。
7.賀蘭硯:產自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麓筆架山。硯有深紫、淺綠兩種天然色彩,制硯以紫色為主,綠作點綴之用。硯石中帶石眼、玉帶、銀錢、眉子和雲紋者更是可貴。此硯質地細,發墨細,不滲不漏,不幹不臭,不損筆毫。
8.思州石硯:硯石出自貴州省岑鞏縣星台潭,石硯堅致細潤,發墨細,不滯筆,貯墨於硯中終日可用。如果無水時,呵氣硯中,能自出露液,並能用於書寫。石質堅潤如玉,呈黛色,具有「水石殊質,渾金璞玉,雲滋露液,惜墨惜筆」的優點。思州石硯的製作以浮雕為主,造型古樸厚重。
9.松花御硯:產於東北長白山區,色彩有紫紅、紫綠相兼、深綠、淺綠四種,間有黃色和刷絲紋,以深綠色刷絲為上品。石質堅實發墨,硬度比端石、歙石都高,研磨以後,用水沖洗不留痕跡。
10.易水古硯:河北傳統名硯,產於易州(今易縣),也稱易硯。取石於河北省易縣鍾南山,硯石色彩柔和,為紫色水成岩,石面上常點綴碧綠、淡黃或灰色的斑紋。硯石細膩光潤,質剛而柔,易發墨,儲墨久長,不滯墨。雕刻以龜硯、龍硯、琴硯、獸硯、棋硯等最為著名。
㈦ 端硯出名的品牌有哪些
您是要端石做的硯台還是別的石種
㈧ 為什麼說最有名的硯是端硯
端硯以石質優良、細膩滋潤和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優點,被推為「群硯之首」,是著名的實用工藝美術品。用於書畫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端石制硯,以石質要達到「溫潤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無聲,儲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者」為佳品。端石產於現在的廣東省肇慶市東南爛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帶。肇慶古稱端州,此處石料製成的硯台稱為「端硯」。端硯硯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間發現的,端硯石由於石質優良、細膩嫩爽、滋潤、具有發墨不傷毫和呵氣可研墨的特點。端石中的佳品長年浸於水中,溫潤如玉。《端溪硯史》稱之:「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歙硯和端硯並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據說歷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後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採用次之的歙石。 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為硯中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級。它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採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濱三、四里處,逐漸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龍岩、蚌坑等採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終年浸水,而硯石貴潤,所以下岩之質量最佳。 但浸在水裡的下岩想開采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時才可進入,潭水無出口,須七十個人排排座,一個個將裝水的瓮往上傳至岩口,如此做個月余,潭水始得涸,才能進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漲,則又得重新來過了。若非如此,下岩之石所做的硯豈能如此發墨,真是好的東西必須經過淬煉才能成材。但下岩到北宋時已開采凈盡,明朝以後另闢的新坑或中、上岩,質量就沒有那麼好了。端石的開采是非常艱巨的,因此古代的硯石真是得來不易。從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在「端溪銘」中說:「千大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可看出採石過程是非常艱巨。唐代詩人李賀在「揚生端州青花紫石硯歌」中,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意思是說:贊石工攀登高處,鑿取紫色岩石來制硯,他贊美端石的名貴和頌揚了端州石工採石的高超技藝。端硯還有另一個特徵,為「有眼」。如「鸚哥眼」、「了哥眼」等,據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也有以眼來發質量優劣的,最上為活眼,再來是淚眼、死眼等。 其實所謂「眼」便是硯上石紋,倒不一定和質量相關了。寫字時多個水靈靈的眼注視是不錯,又可增加硯的可欣賞性,但長出眼的地方不好,影響磨墨,卻不如不要的好。另外端石的顏色也被視為和質量有關,有紫、青、白等顏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端硯的優點,一是下墨,二是發墨,三是不損亳。端硯的石質能達到緻密、堅實、幼嫩、滋潤,這與端硯的石品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系。端硯石品中有蕉葉白的,有火捺的,兼有青花。只要是硯石質地緻密、堅實、幼嫩、潤滑,發墨而不傷毫,就能成為一方好硯材。 端石石品繁多,真正好的名貴石品也是難得的。石品中有魚腦凍,是較名貴的石品,有如受凍的魚腦而得名。清吳蘭修《端溪硯史》中載:「一種生氣,團團圞圞,如澄潭月祥者,曰魚腦凍」。其質細膩、幼嫩、滋潤,一般產於水岩。青花是名貴的石品,青花細致有如波面微塵,像輕紗,似水藻,隱約在紫石上面,秋之無形,沈入水中,方清晰可見。細潤如玉,叩磨無聲。蕉葉白是端石品中之一,形狀如蕉葉初展含露欲滴,上下四旁有火捺花紋裝飾。蕉葉白處細嫩,石質較軟,易於發墨,主要產於志坑。端石中還有天青、火捺、豬肝凍、金星點、金銀線、冰紋、石眼等品名。端石石眼,以其形似而定名,有鴝鵒眼、烏鴉眼、鸚哥眼、象眼等;按其神態之分有活眼、淚眼、瞎眼等,還有高眼、低眼、底眼之分,石眼在端石硯雕刻藝術中起著裝飾美化作用。具有欣賞價值,被文人視為珍寶。古代文人以石眼視為端石質地高潔、細潤有神,猶如人的眼睛,別具一格,以此認為鑒別端石質量高低的標准。其實,石眼對端石沒有直接價值,只不過起了裝飾效果,令古人稱寶,視為珍藏。端硯製作過程較為復雜,工序繁多。主要分採石、維料、制璞、雕刻、配合、打磨(即磨光)、上蠟等等工藝過程。清代端石硯要求因材施藝,因石構圖,在題材、立意、構圖、造型、利用何種雕法都要精心推敲,刻劃得當。保持了端硯的古雅、朴實,古色古香、形態自然的特點。如北京故宮收藏的「端石雙龍硯」、「貓蝶硯」是端硯中的佳品。
㈨ 比較出名墨硯台在哪個地方
徽墨,。。出自安徽的黃山一帶,。就是古代的徽州,。。歙硯,。也是那一帶,。歙縣的。。端硯,。出自肇慶。。
㈩ 哪些硯台有石眼
首屈一指的代表硯台是廣東肇慶的端硯,端硯中以梅花坑硯石的石眼最多,其他坑石也有石眼。其次就是雲南的苴卻硯,石眼也很豐富,不過苴卻硯的多彩更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