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著名
Ⅰ 南京有哪些著名景點
1、中山陵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鍾山風景區內,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面積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2、明孝陵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鍾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後的合葬陵墓。因皇後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後」,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3、明城牆
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現完整保存25.1公里。
4、玄武湖
玄武湖,位於南京市玄武區,東枕紫金山,西靠明城牆,北鄰南京站,是江南地區最大的城內公園,也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被譽為「金陵明珠」,現為國家重點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5、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也是中國四大文廟,為中國古代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築群,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
6、紫金山
紫金山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又稱鍾山,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金陵毓秀」的美譽,是南京名勝古跡薈萃之地,全國生態文化示範地、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首批國家5A級景區鍾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紫金山南麓。
7、雞鳴寺
雞鳴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又稱古雞鳴寺,始建於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譽,是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
8、閱江樓
閱江樓位於南京市鼓樓區獅子山巔,屹立在揚子江畔,飲霞吞霧,是中國十大文化名樓、江南四大名樓之一,也是南京閱江樓景區的主要景點、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江南第一樓」之稱。
9、總統府
南京總統府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292號,是中國近代建築遺存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也是南京民國建築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遺址。
Ⅱ 南京著名風光
中山陵風景名勝區: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中山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風景名勝區內,紫金山東峰茅山的南麓。鍾山古稱金陵山,漢代開始稱鍾山,東晉時開始稱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主峰為北高峰,其餘分別為西為天堡山和東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於此。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築,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
孫中山逝世後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鍾山的遺願,南京民國政府在紫金山選址建造中山陵。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也有稱:警世鍾)式圖案榮獲首獎。「鍾」含有警示之意,象徵了孫中山先生對革命的貢獻。呂彥直的方案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的精華,庄嚴簡朴,別創新格。南洋大學校長凌鴻勛在評判報告中稱贊呂彥直的設計圖案「簡朴渾厚,最適合於陵墓之性質及地勢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鍾形,尤有木鐸警世之想」。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還沒有最後完工,呂彥直就因為患肝腸癌而去世了,年僅36歲。為了表彰他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後來,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內為呂彥直建了一塊紀念碑。碑的上部是呂彥直半身像,下部刻於右任所書的碑文:「總理陵墓建築師呂彥直監理陵工積勞病故,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於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議決,立石紀念。」。
中山陵自1926年1月動工,至1929年主體建成。1929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柩由北京運抵南京。三天公祭結束後,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中山陵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環繞中山陵的主體建築,還有一系列紀念性建築,如為便於孫中山先生家屬守靈而在陵墓後上方建造的永慕廬、存儲奉安大典紀念物品的奉安紀念館以及寶鼎、音樂台、流徽榭、仰止亭、光華亭、行健亭、藏經樓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孫先生逝世後,他的遺體歷經了磨難,在守靈人盡職護衛下,才免遭不測。本來,孫中山逝世前,曾經吩咐葬禮儀式和棺木式樣仿照列寧的格式,讓民眾瞻仰遺容。可當孫先生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只好暫時安放在酉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石塔之中。當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久殮半個多月了,由於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後人瞻仰,只好改為土葬。1929年5月26日,遺體從北京遷往南京,當時就在這卧像下5米左右處安放了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曾想將遺體遷往台灣,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於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內。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
沿墓道前行為陵門,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徵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再進為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一塊高約9米的碑石上刻著由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譚延闓(另三位是於右任、胡漢民和吳稚暉)。手書的「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孫中山當年以袁世凱保證清帝退位為條件,答應薦袁以自代,辭去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所以是以國民黨總理的名義下葬)的鎏金大字。字為顏體。1928年葬事籌備處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祭堂是仿宮殿式的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崗石建造。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祭堂建有三道拱門,門額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代表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朗特斯基在法國巴黎用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的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全文。堂後有墓門兩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此像系捷克斯洛伐克雕刻家高崎按遺體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卧像。
音樂台在中山廣場南面。舞檯面積近250平方米,台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寬16.7米,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台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餘人。
藏經樓又名孫中山紀念館。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樓專為收藏孫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樓為宮殿式建築,外觀又像一座寺院樓,共三層,底層為講經堂,並有夾樓聽座;二樓為藏經、閱經及研究室;三樓為藏經室。樓後有迴廊式建築,長125米,壁面鑲砌的是馮玉祥將軍捐贈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塊,"三民主義"學說全文碑刻,共十六講,計15萬5千餘字。每講分別由當時的書法家張乃恭、陳天錫、連聲海、李啟琛、葉恭綽、鄭洪年、陳仲經、蔡允、胡滌、彭醇士、王宜漢、李宣倜、王賢、鄧糞翁等人書寫,是一組書刻俱佳的珍貴文物。
美齡宮系蔣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齡下榻的別墅,正式名稱是「國民政府主席官邸」。1984年起,這座富麗堂皇,典雅秀美的別墅正式對外開放,並稱為「美齡宮」,成為中山陵附近的一處著名景點。
1949年之後,劉伯承任南京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里。1960年12月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陪同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等貴賓晉謁中山陵。那時,為了支援農業,有關部門向陵園索取木材,紫金山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周總理指示「中山陵園不僅是南京市的、江蘇省的,也是全國人民的,一定要保護和管理好」。第二天,採伐工人就全部撤出。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郁蔥蔥,景色優美。2005年04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抵達南京中山陵,舉行拜謁儀式。這是自1949年兩岸分隔56年來,中國國民黨主席首次親臨謁陵。
中山陵兩側,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雲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和國民黨政要等。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址改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在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的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鍾山北麓,還有座庄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
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夫子廟秦淮河風景區地處南京城南,秦淮河東起東水關淮清橋秦淮水亭,越過文德橋,直到中華門城堡延伸直西水關的內秦淮河地帶。
一千八百年以來,這里始終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之一,美稱「十里珠簾」。風景區以夫子廟為中心,具有明清風格、是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旅遊勝地。
秦淮風光最著名的是盛行於明代的燈船。河上的船,不論大小,都一律懸掛著彩燈,凡游秦淮河的人,必乘燈船為快。朱自清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對此就有很好的敘述。
經過修復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古建築群、白鷺洲、中華門城堡,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景觀,可謂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情趣和魅力。
游覽夫子廟秦淮風光的中心地帶,可先乘車至明遠樓,然後步行至貢院西街,入孔廟大成殿參觀,大成殿現辟為南京鄉土文化博覽館。參觀後,可去附近的東市及西市選購一些旅遊紀念品,並在貢院西街一帶品嘗一下各種小吃。然後到魁星閣下的碼頭,乘仿古畫舫游覽秦淮河,船上有導游向遊客介紹十里秦淮的兩岸風光及歷史故事。全程約45分鍾。下船後,可再到李香君故居和烏衣巷等地參觀。
玄武湖:位於南京市東北城牆外,由玄武門和解放門與市區相連。1909年辟為公園。當時稱元武湖公園,還曾稱五洲公園、後湖等。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長約10公里,佔地面積437公頃,水面約368公頃。湖內有5個島,把湖面分成四大片,各島之間有橋或堤相通,便於游覽。湖水深度不超過2米,湖內養魚,並種植荷花,夏秋兩季,水面一片碧綠,粉紅色荷花掩映其中,滿湖清香,景色迷人。
玄武湖古稱桑泊。原來只是一塊因斷層作用而形成的沼澤濕地,湖水來自鍾山北麓。三國時吳王孫權引水入宮苑後湖,玄武湖才初具湖泊的形態。因為玄武湖玄武湖位於燕雀湖和宮城之北,故又名「後湖」或「北湖」。秦始皇滅楚後改金陵為秣陵縣,玄武湖更名為秣陵湖,因漢時秣陵都尉蔣子文葬地湖畔,孫吳時孫權為避祖父孫鍾名諱,遂名「蔣陵湖」。劉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對玄武湖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疏浚,挖出來的湖泥堆積在一起,成了露出水面的小島。其中最大的為「蓬萊」,「方丈」,「瀛洲」三島,合稱「三神山」,或許這就是今天玄武湖中梁洲、環洲和櫻洲的前身。傳說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湖中兩次出現「黑龍」(很可能是現在的揚子鍔),因而又改稱玄武湖。
珍珠泉風景區:位於南京市浦口定山西南麓。距浦口火車站及浦口輪渡7公里,鼓(樓)珍線公交車直達景區。本景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景區四季景色宜人:春季桃紅柳綠,夏季林木蔥郁,秋季天高氣爽、層林盡染,冬季紅梅傲雪。全年適宜旅遊。
區內丘陵起伏蜿蜒,為老山東延的一部分。主要由白雲岩、石灰岩組成,怪石嶙峋,山峰嵯峨。妙高峰、獅子峰、芙蓉峰矗立於北側,最高峰為妙高峰,海拔255.5米。山峰環合,林木蔥蘢,谷深幽峻,碧水漣漣,泉逐雲影,明珠萬斛,情趣橫逸。以山秀、石美、水麗、泉奇之雅譽著稱。
早在南朝時期,梁武帝為高僧法定建定山寺於獅子峰下,香火繚繞,珍珠泉即始於斯時。後印度僧人達摩折葦渡江至定山寺,面壁數載。明清時代以珍珠泉為中心建樓、台、亭、閣三十餘座,已形成了融山水園林為一體的優美景觀,遊人絡繹不絕,被譽為「江北第一游觀之所」。
1984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重建景區,並列為江蘇省重點七發旅遊項目——南京珍珠泉旅遊度假區,度假區以「金陵四十景」之一的珍珠泉風景區為中心,佔地區14.76平方公里。區內除有諸多南朝、明清等文化遺跡,還有為人們所欣賞及正在開發建設的景點及娛樂場所:珍珠泉源頭,鏡山湖遊船、竹筏,觀魚、垂釣,媚澤亭,春風亭,梅海凝雲,野趣及林下活動區,高爾夫球場,揚子鱷養殖園,跑馬場,射箭場,木屋,石窟,幸運游樂宮,萬國山莊,定山閣餐廳等。
珍珠泉風景區對於生活在日益擁擠喧囂的城市人來說,環境的清新與寧靜已是金錢難買之物了。景區內的湖光山色,足以將紛亂繁雜的心緒濾凈,讓人獲得少有的靜謐與清鮮,似有一種回歸大自然母親懷抱的溫馨舒適感。她是南京市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旅遊觀光、休閑娛樂、度假療養為一體的好去處。
莫愁湖:莫愁湖位於水西門外橋西,得名於一個美麗的傳說。
莫愁是一位勤勞,善良,美麗,聰明的河南洛陽貧家女子。15歲那年,父親病死,為葬父只好賣身。正巧,家住建康石城湖邊的盧員外在洛陽,見莫愁美麗聰明,就買為兒媳。莫愁葬父後,揮淚辭母南下,不久,北方邊塞受到敵軍侵犯,丈夫應征戌邊,誰料一別十載杳無音訊。純朴的莫愁把心思寄託在幫助鄰里扶危濟難的善行之中,深受鄰里稱頌。但遭公公反對,莫愁不堪誣陷凌辱,投石城湖而死,以示反抗。後人懷念莫愁,便把她住過的地方和石城湖改稱莫愁湖。
莫愁湖,六朝時稱橫塘。全園面積54公頃,湖面約33。3公頃。在宋、元時即有盛名,明朝定都南京後更盛極一時。清乾隆年間,在園內建鬱金堂,築湖心亭,遂成「金陵第一名湖」。解放後,莫愁湖畔原有建築整修一新,並擴大了游覽園地,增建了長廊、水榭、湖心亭、露天舞台等設施,遍植花木。今日莫愁湖,松林掩映,繁華似錦,成為南京的一座大型古典花園。現園內有勝棋樓、鬱金堂、粵軍陣亡將士墓等。公園兩端為花卉盆景區,每年4月舉行海棠花會,遊人如織,熱鬧非凡。莫愁湖內
湖面寬闊,盛產蓮藕,蓮花十頃更是六代名湖引人入勝之處。遠在明清,莫愁湖就栽植了大量蓮花,每逢炎夏,蓮花盛開,翠蓋紅花,香風陣陣,恍若絕代的凌波仙子,出淤泥而不染。
莫愁湖公園從日本引進的大批鳶尾花卉,自2002年五一起,在鳶尾專類園於遊客見面。鳶尾專類園坐落在院內北圩水榭周邊,是國內首家品種最多、栽植規模最大的菖蒲專類園。該園佔地15畝,園中菖蒲遍植,以道路為界劃分為黃菖蒲栽植區、燕子花栽植區、溪蓀栽植區、品種栽植區。園內花卉品種豐富、色彩艷麗、花瓣各異、花型多變,形成了美麗的自然景觀。
南京雨花台風景區 雨花台風景名勝區位於南京中華門外1公里處,面積為153.7公頃,綠地覆蓋率達90%以上。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集體、全國保護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單位,並通過ISO9001/14001認證。年遊客量達200萬人次以上。
雨花台,三國東吳時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時,佛教盛行,傳說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因說法虔誠所至,感動上蒼,落花如雨,始得名。明、清兩代,景區內的"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為江南著名風景游覽勝地。
雨花台是一座松柏環抱的秀麗山崗,高約100 米、長約3.5公里,頂部呈平台狀,由3個山崗組成。東崗又稱梅崗,中崗也稱鳳台崗,西崗延伸至安德門外,無別名。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難處,在這里遇難的人和革命群眾達10萬之多。
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由名勝古跡區、烈士陵園區、雨花石文化區、雨花茶文化區、游樂活動區和生態密林區六大功能區組成。近年來,新、復建了雨花閣、二忠祠、木末亭、乾隆御碑亭、方孝孺墓、辛亥革命人馬冢、甘露井、曦園、怡苑、梅崗等20餘處名勝古跡和樓台亭閣館。如今,這里有氣勢雄偉全國規模最大的烈士紀念建築群,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鬱郁蔥蔥的山林,四季應時的花草,以及馳名中外的雨花石和聞名遐邇的雨花茶等,已成為集教育、旅遊、休閑、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風景名勝區,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熱忱歡迎國內外賓客前來觀光.
南京棲霞山風景區
棲霞山古稱攝山,又名傘山,地處南京市東北郊,位於南京市太平門外22公里處,三面環山,北臨長江,風景區總面積860公頃,主峰鳳翔峰海拔286米。被乾隆皇帝稱為「第一金陵明秀山」。棲霞山古跡名勝很多,奇岩怪石不少,因之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自明代以來就有「秋棲霞」之說,「棲霞丹楓」為金陵新四十景之一,棲霞紅葉種類很多,尤以楓香為主,包括紅楓、雞爪槭、三角楓、羽毛楓、櫸樹、黃連木等,每到深秋,山中漫山紅遍,猶如晚霞棲落,蔚為壯觀,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觀賞,為我國四大紅葉觀賞風景區之一。山有三峰、東峰如龍稱龍山;西峰似虎稱虎山;主峰三茅宮又稱鳳翔峰、海拔286 米。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每到深秋,滿山紅遍,景色十分迷人,是棲霞山吸引遊人的主要景緻。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景點名「彩虹明鏡」。向東有月牙池,然後就是棲霞寺大門。
從棲霞寺南側圍牆外山路向東行不遠,就可看到舍利塔,該塔用白石砌成,五層八面,高約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態生動傳神。塔基上刻著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遊、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磐。
千佛岩在舍利塔東邊,依山而建,據統計共有佛龕294個,佛像515尊。大部分佛龕中有一尊主佛,兩旁是其弟子或菩薩。其中最大的一尊是無量壽佛,連底座高達11米。佛像有坐有立,姿態各異,造型精美。但由於長期風化,雕像中許多細微部分都已剝落或模糊,甚為遺憾。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色岩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岩」,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岩」、「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足以吸引四方遊人。
棲霞山古跡遍布,山景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素有「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譽。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臨棲霞山,其中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棲霞山,風景區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多處,歷史古跡遺址80多處。薈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綠色文化、名人明俗文化、地質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山中險峰、奇石、名泉、深澗與蒼松、翠柏、桃花、紅葉渾然一體,自然天成。隋舍利塔、唐明徵君碑、千佛窟,禹王碑、乾隆行宮、萬松山房、般若台、太虛亭、話山亭、陸羽茶莊等拱佑名藍。千年古剎,佛學「三論宗」祖庭,佛教「四大叢林」之一的棲霞古寺就座落在棲霞山西麓,經聲悠揚,晨鍾暮鼓,宛如人間仙境。
棲霞山的地學內涵也極為豐富,古生物化石眾多,是許多地學名稱的命名地,被專家稱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地學教科書」。
近年來,風景區在景點建設、園林綠化、文物保護、生態保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逐步使這一融自然山水、石林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第一金陵明秀山」成為觀光、旅遊、朝聖、科考為主要功能的旅遊勝地。
中華門城堡
南京的中華門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城堡,為明初都城的正南門,後稱「聚寶門」,1931年改為中華門。明洪武二至八年(公元1369至1375年)在南京建康府城南門的基礎上擴建而成。中華門城堡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總面積15168平方米,高20.45米,三道瓮城由四道拱門貫通。
各道門內原均有上下可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現僅存閘槽和門位痕跡。整個瓮城有藏兵洞27個,能藏兵3000餘人。瓮城兩側各有坡道,可騎馬登城。這種藏軍設施,在古代戰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遇有敵人強攻時,可將敵兵放進城門,然後關起各道城門,把敵軍截為三段,分而殲之,似如「瓮中捉鱉。」
中華門規模巨大,雄偉壯觀,結構復雜,設計巧妙,是我國古代防禦性的建築,在世界城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華門,明代稱聚寶門,為明初都城的正南門,1931年改用今名。
明代的南京城垣,是明太祖朱元璋聽取朱升關於"高築牆"的建議,自公元1366年至1386年興建的。城垣沿用南唐都城的南面和西面的城牆,並擴建東、北兩面城牆而成,周長33.676公里,高14-21米,下寬14.5米左右,上空4-9米。城垣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為我國古代第一大城。
中華門是南京城垣十三個城門中最大、最雄偉的一個城門。它位於南京城南,是在南唐都城南門的故址上重建的,整個瓮城南北長128米,東西寬118.5米,佔地面積15168平方米。它的南面有雨花台作為天然屏障,門前後有兩支秦淮河水橫貫東西,前臨長千橋,後倚鎮淮橋,地勢險要,為城南交通咽喉所在。
中華門共建有三道瓮城,由四道拱門(券門)貫通,各門均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現閘、門均無存,僅存閘槽和門位遺跡。在第二道拱門至第四道拱門上方建有木結構絞關亭(閘亭,現已無存),在首道拱門二層藏兵洞的南端東西兩側牆體上,尚存絞關石柱一對。
城門外壁高20.45米,除箭垛以外,全部用巨型條石砌成。首道城門上下共分三層,最上層原築有一座三檐歇山頂敵樓,用以瞭望。據記載,公元1520年,明武宗南幸,曾於正月迎春日,在此坐觀百藝,可見當年此門形制之宏大。清嘉慶年間,敵樓倒塌,籌款重修後,形制已縮小。1937年,重修後的敵樓毀於侵華日軍攻佔南京的戰火中。
中層磚石結構(上磚下石),面北築有藏兵洞7個;下層正中築拱門通瓮城,面北左右各築藏兵洞3個。瓮城東西兩側築有寬11.5米、長86.1米的馬道,馬道陡峻壯闊,是戰時運送軍需物資登城的快道,將領亦可策馬直登城頭。
中華門瓮城上下兩層分布有13個藏兵洞,加上東西兩側馬道下方的14個藏兵洞,共計27個,可藏兵三千。首道拱門二層面北的中洞進深45米,寬6.85米,高6.32米,居各洞之首。這些藏兵洞在戰爭期間對於軍需物資的儲備和兵源的設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門建築宏偉,結構復雜,設計巧妙,別具匠心。它的興建前後歷時21年,採用巨型條石、大磚與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後砌成。砌城牆所用城磚,每塊長約40-50厘米,寬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上下,每塊重15-20公斤,這樣厚重的城磚,燒制技術的難度是相當大的。城磚的製作由南京工部、京師駐軍及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共125個縣承擔,燒成後由水路運送到南京。
為了保證城磚的質量,採取了嚴密的檢驗制度,每塊磚上都在側面印有制磚工匠和監造官員的姓名,一旦發現不合格製品,立即追究責任。所以城磚的質地細密堅實,雖經六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仍然完好如初,可見當時沿江人民為了建造這座宏偉的京城曾經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勞動。
八十年代以前,中華門城堡常年廢棄,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1980年正式開放後,在國家旅遊局、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園林局及秦淮區人民政府等單位領導和規劃下,採用邊開放、邊維修、邊完善內部設施的辦法,相繼設立了中華門史料陳列室、盆景園等,完成了城堡四周居民和多家商店工廠的搬遷以及大量積土亂石的清運平整,全面整修了二層朝北牆體,並著意綠化、美化環境。到目前為止,除敵樓、絞關亭外,基本上恢復了古城堡的原貌。
Ⅲ 南京有什麼著名的景點
太多了
中山陵
玄武湖
夫子廟
雨花台
植物園
靈谷寺
雞鳴寺
。。。。。
現在比較適合到棲霞寺看紅葉
Ⅳ 南京十大有名景點是指哪些
南京十大有名景點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牛首山世凹桃源景區、南京夫子廟儒學文化中軸線、瞻園(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國家5A級)、紅山森林動物園(國家4A級)、南京總統府(國家4A級)、玄武湖公園(國家4A級)、鍾山明孝陵、鍾山中山陵。具體如下:
1、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位於原日軍大屠殺遺址之一的萬人坑,是一處以史料文物、建築、雕塑、影視等綜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殺」慘案的專史陳列館。展館分為廣場陳列、史料陳列、遺骨陳列三個部分。
廣場陳列有記錄大屠殺事件的十字架形標志碑、刻著遇難者名字的「哭牆」、記載大屠殺史實的浮雕、大型石雕母親像、「萬人坑」遺址等。在平頂半地下墓室形的史料陳列廳內,有《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勝利1945》等展覽。
展出的史料包括當年日軍屠殺現場照片、如《拉貝日記》等記錄大屠殺的文獻及報道、倖存者名冊及證詞、大屠殺時日軍使用的軍用品、犯下罪行的日軍官兵日記及供詞等。展廳中設有數個影視廳,用於播放有關南京大屠殺和抗戰題材的紀錄片、影視片
5、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國家5A級)
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以夫子廟古建築群為中心、十里秦淮為軸線、明城牆為紐帶,串聯起眾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儒家思想與科舉文化、民俗文化等為內涵。
集自然風光、山水園林、廟宇學堂、街市民居、鄉土人情、美食購物、科普教育、節慶文化於一體,是南京歷史文化薈萃之地,也是中國著名的開放式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這里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4)南京著名擴展閱讀:
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
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 ,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的美譽,明清時期中國一半以上的狀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貢院。
截至2018年,南京各類高等院校71所,其中111計劃高校9所及學科25個,僅次於北京;211高校8所、雙一流高校12所、兩院院士81人,均穩居中國第三;全球科研城市50強排名,南京位列全球第12、中國第3。
Ⅳ 南京有哪些著名景點
以下是南京的著名景點:
1.中山陵
位於南京市區,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要到紀念堂需爬上392級台階,民國建築中西合璧,大氣而庄嚴。
Ⅵ 南京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在古代,南京籍的狀元有20餘位,其名單如下: 南唐的盧郢; 北宋的葉祖洽、秦檜、秦熺、俞栗; 南
宋的吳潛、張孝祥;明朝的黃觀、焦竑、朱之蕃。明清的武狀元有周旋、袁士、文質、尹鳳、董永遂、
解元; 清朝的胡任輿、秦大士、黃思永、林本直(武狀元)。(清朝的任長華,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回
族探花);太平天國的傅善祥,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狀元。 ...
中華偉大文學巨星、《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於康熙50年(1771年)出生在江寧織造府(今南京市內);
唐朝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王昌齡,生於南京,是寫作七言絕句的聖手。和李白同為唐詩七絕之冠,被譽
為"詩家天子王江寧";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他兒子王獻之譽滿古今,祖籍臨沂(今山東臨沂),出生
於南京烏衣巷王氏的高門大族;清朝的秦大士,江寧人,雙料狀元(文狀元、武狀元),著名書法家。
乾隆二十七年,充任福建鄉試正考官;江南的花鳥畫始於南唐畫家徐熙,他是南京人,創立了"水墨淡彩
"的風格;五代、宋初畫家巨然,江寧人,善山水畫,與董源"淡墨輕嵐"為一體,畫史並稱"董巨";現代
江蘇書壇,影響最大的是被稱為"四老"的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適、肖嫻,其中林散之是南京江浦人,
胡小石祖籍浙江嘉興,生於南京。林散之的書法名重當代,尤以草書成就最著,有"草聖"之譽;南京師
范大學唐圭璋,地道的南京人,畢生研究詞學,成績斐然,被稱譽為"當代中國詞壇宗匠"。
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巨匠祖沖之(生於南京)。他最長於數學和天文學。他對園周率的研究,遠遠超過
了我國古人,比歐洲科學家的推算也早一千年,在數學史上放射著燦爛的光輝;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
,"女子無才便是德",可是江寧(南京)人王貞儀刻苦努力,才華出眾,成為清朝女天文學家。對某些
地區,特別是對家鄉天氣預測,其准確率達到驚人的程度;丹陽秣陵(今南京)人陶弘景,南朝齊、梁
間道教理論家、醫葯學家。齊高帝時為堵王侍讀,拜左衛殿中將軍,封為奉朝請。齊永明十年(492),
辭職隱居句曲山(今句容茅山)修道。後來,梁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庭每有徵討大事,總是向他咨詢,
他總是耐心解答,獻計獻策,有"山中宰相"之稱。
在現代,有被稱為"東南大學之父"的江浦人郭秉文;被稱為"台灣現代催生者"的南京人李國鼎;生於南京
Ⅶ 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哪些最出名
南京抄著名的旅遊景點太多了,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歷史文化太悠久,人文景觀很多,比如說,總統府、夫子廟、中山陵,雨花台,明孝陵,靈谷寺,其中,夫子廟和中山陵都是5A級景區,4A級的景區也特別多,除了剛才說的,還有中華門城堡,中山植物園等。
Ⅷ 南京有哪些著名的寺廟
1.雞鳴寺,位於南京玄武區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又稱古雞鳴寺,始建於西晉內,是南容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譽,是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
Ⅸ 南京有什麼著名的建築物
南京圖書館,原名中央圖書館、江南圖書館,中國最大的圖書館之一。
南京博物院,原名中央博物院,中國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代表景點夫子廟: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
新街口:中國最大的購物消費圈,有「中華第一商圈」之稱。
玄武湖: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
莫愁湖:古稱「江南第一湖」,「金陵第一名勝」。
大報恩寺琉璃塔: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景觀之一。
閱江樓:六百年「有記無樓」傳奇樓。
明城牆: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牆。
明孝陵:明清皇家陵墓的始祖,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陵寢。
中山陵:中國最宏偉的現代陵墓。
雞鳴寺:「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
靜海寺:中國古代外交史和近代外交史重大事件的見證化身,建有鄭和下西洋主題的鄭和紀念堂和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主題的靜海寺紀念館(除靜海寺紀念館外,南京另有反映現代國難主題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朝天宮:江南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
中華門城堡:中國最大的古城門。
瞻園:江南著名園林。
煦園:與瞻園同列「江南五大名園」。
江南貢院:自古江南文化中心象徵,清朝一代走出了全國半數以上的狀元。
總統府:中華共和的象徵建築,含原臨時大總統府、兩江總督署總督府遺址。中國近現代歷史博物館雨花台棲霞山燕子磯紫金山秦淮河
Ⅹ 江蘇省南京市八大著名人物都有哪些呢
南京作為六都古都,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也造就了無數名人,例如傅善祥、餘光中、曹雪芹、鄧廷楨、陶弘景 、趙仁愷 、董明珠、惠若琪等,他們對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一、在既然是歷史古城,那我們就先說文化方面的名人,傅善祥、王羲之、曹雪芹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傅善祥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狀元,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南京人,可謂是家喻戶曉;被譽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 ”的餘光中則是藝術至上的擁護者,其文學成就深深的影響著兩岸同胞。
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的名勝古城,其出名的歷史人物當然不止這些。只是作為一個外地人,我認為這幾個人更優秀更有代表性而已。你們覺得呢?歡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