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經象義證書評
⑴ 單位要搞個書評會比賽,有什麼可以推薦的書籍嗎要內容思想健康,積極向上的- -謝謝了
修譜師馮志亮先生評《周易史詩》
這是一本並不難讀懂的書,而且越讀越使人興趣盎然,倍感歡愉!
《周易史詩》,由楊廣宏老師編著,作為獻給北京大學哲學系百年華誕的一份禮物。這本書將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上最為璀璨的明珠,可以尊稱為中華民族之根本的史詩般巨著——《周易》,用白話詩的形式演繹成一部人人可以讀懂,能說能唱的敘事長詩。通讀全書之後,必能感受到其用詞造句之簡潔凝練,故事描寫之繪聲繪色,層次脈絡之清晰明朗。全景式的再現了《周易》史詩,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增強了可讀性,適合現代人的閱讀口味。可見作者在研究《周易》的時候,不僅通過強有力的學術研究去反復考證歷史,更是通過藝術上的再現去營造史詩意境,力求讓《周易》通過一種全新的方式回到人民中間來。
《周易》堪稱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內容豐富多彩,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多個領域。古往今來,對《周易》的研究也是流派紛呈,曾一時也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大局面。最主要的兩家當屬象數、義理兩派,尚有史詩派等。作者正是從史詩的角度去研究、探索《周易》,並有新發現,新認識。
本書開篇作者向讀者介紹史詩派的存在、演變及發展過程,也講到史詩派遇到的困惑。後經作者考證研究《周易》的內在過程邏輯與其他典籍的聯系得到重大發現,認為《周易》也可以還原為一部史詩,而且是能說能唱的敘事長詩。
作者重構《周易》文本所行成的史詩結構,發現與荷馬史詩的結構有驚人的相似。《周易史詩》共分五篇,有序曲、結尾曲,中間的三篇:龍的傳說、原始人類三部曲和鄰邦之歌,前後一貫,彼此關聯,曲折跌宕,動人心弦。《周易》同世界上的偉大史詩一樣,具有共同的結構和模式。《周易》也同古希臘荷馬史詩一樣,是世界上的偉大史詩。作者重構史詩結構之後,加以嚴謹的論證,賦予藝術的表現手法,通過白話詩的形式,給讀者展現出史詩巨著不一樣的一面。作者把《周易》史詩當做詩歌、音樂、舞蹈和戲劇四位一體的混成藝術品來加工製作,在結構上也大膽追求創新,採取篇、樂章、樂段和小節的形式,在一些樂章或樂段加了引子。通過作者大膽的藝術創作,讓我們近距離閱讀欣賞這本書時,我們就會被作者巧妙構思的史詩意境所感染,被簡潔有趣的文字魅力所懾服,這時候讀者完全會沉浸在奇幻的史詩意境中而達到忘我的境界。
最後,正如作者自己所講:「以史詩詮釋《周易》,是解開《周易》的方向,也是一個持續和不斷深化的過程。」《周易》史詩,博大精深,精美絕倫,沒有一點兒膚淺、粗俗,是中華文化的精典,也是世界文化的一塊瑰寶。而且《;周易》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全面記述了史前文化的偉大史詩,它是中華民族的一座寶庫,它是史前文化的網路全書。但是楊廣宏老師的這本現代白話詩版本的《周易史詩》不僅僅是送給北大哲學系百年華誕的一份禮物,更是開啟了一種新的風范,引領了新的方向,啟發我們更多的作者和讀者運用新的形式來繼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文化歷史經典,讓中華文化流傳千古,延綿不絕!
⑵ 周易中的象數和義理
義理、考據、辭章
所周知,義理、考據、辭章是桐城派三位一體的論學論文術語。姚鼐首次系統地提出和闡述了義理、考證(考據)、文章(辭章)三者相統一的觀點,樹立了桐城派文論的綱領和旗幟。義理、考據、辭章相統一包含三層意思:一是三者作為構成「學問」、「文章」(「且夫文章學問一道也」,姚鼐《謝蘊山詩集序》)的一部分,各有存在的需要和價值,不可偏廢;二是三者應該互相吸收和補充,以使各自更加豐富和完善;三是三者的關系是有層次的,「義理為干,而後文有所附,考據有所歸」(王先謙《續古文辭類纂序》)。但姚鼐所謂義理,主要是指程朱理學。姚鼐談義理以端正立言之旨,談考據以充實作文內容,都是站在古文家的立場上,從如何寫好文章的角度來說的,這是作為文章家(「辭章家」)的姚鼐與理學家(「義理派」)、學問家(「考據派」)相異的地方。但在論學層面上,義理、考據、辭章的統一仍然沒有超越漢學、宋學的藩蘺而上升到方法論層面,使之重新整合,交相為用,因此,在姚鼐和桐城派那裡,義理、考據、辭章的意義還比較狹窄,沒有根本的創新和突破。不過,姚鼐和桐城派古文家要求把鮮明的思想觀點、確鑿的事實材料、精練的文字表達相統一,實是一種嚴謹踏實的學風,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桐城派提出的義理、考據、辭章相統一的觀點對於思考和總結現代學術研究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本文將嘗試借用這三個概念來探討現代人文學術研究的理路範式。在現代人文學術研究方法論的視野中,考據指現代人文學術研究中的實證性研究方式,如校勘、考證、釋義、定量分析與統計、中西比較等語言文獻研究方法;辭章則包括定位學術研究的視界,建構其邏輯框架,調試其論證理路,權衡斟酌其表述方式等,這屬於學術研究表述形式的層面;義理則主要是指學術層面上的文本內涵解讀以及相應的人文批評與表達。三者之中,考據貢獻材料,辭章設定方法,義理整合內容,三位一體,相輔相成。
不含戀愛意味的巧克力,在日本稱作」義理巧克力」.
收到」 義理巧克力」的人,一定非回禮不可.而給的對象通常是上司
《周易彖象義理探微》
本書共分四章,分別名為「彖傳義理」、「大象傳義理」、「小象傳義理」、「彖傳、大象傳、小象傳之比較」。如作者所說「本書撰作之目的,乃是據義例以言象數,據辭義以明哲理」,故每章均包括「闡釋義例」與「分析哲理」兩部分。闡釋義例,作者著力於「正諸家之誤釋」及「補舊說之未備」。以為,「上」、「下」、「往」、「來」之說實為反覆卦之義例,而舊說每以爻變或爻之升降說釋之,誤也!又以為,「六二」、「九五」居中得正,其應者每多以「凶」、「吝」,故所謂 「正」、「應」之吉,亦須視乎其他因素。此等均一一辨誤以正之。又以為,「志行」之說,諸家多未有釋,偶有論及,則率以「應」或「不應」釋之。
⑶ 《周易》有價值嗎
《周易》
儒家重要經典之一。一名《易》,又稱《易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本是占筮書,其基本因素為陽爻(―)、陰爻(),把三爻重疊起來, 構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離,坎,兌、巽。八卦再重疊起來,構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經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辭、爻辭四部分。卦辭是解釋全卦的含義,爻辭是解釋每一爻的意義。《易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經從乾到離,凡三十卦;下經從咸到未濟,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經《周易》即如此劃分,知漢以來傳本未變。
《易經》中傳的部分稱為易傳,司馬遷稱為《易大傳》,以區別於漢代其他各家易傳。《易大傳》是最早解釋《易經》的著作易傳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七部分共十篇,稱為《十翼》。翼者羽翼,輔助之意,表明十翼旨在解釋闡述《易經》。《彖傳》是以卦象爻象來判斷每一卦的意義。《象傳》是解釋卦象和卦辭爻辭的,分為《大象》和《小象》解釋卦象和卦義的稱為《大象》,解釋爻象和爻義的稱為《小象》,因其以卦象、爻象為根據,故曰《象傳》。《系辭傳》是《易經》的通論,以闡述《易》理及其作用為主,系於經之後,故曰系辭。《文言傳》是解說乾坤二卦的卦辭和爻辭的,有《乾文言》一章,《坤文言》一章。《說卦傳》的前一部分很簡要地說明《易》的卦爻為觀變窮理,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後一部分解說八卦所象的事物。《序卦傳》說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順序和意義。《雜卦傳》將性質相對或其義相近的卦組合起來說明其卦義,因不按照《易經》六十四卦的順序,錯雜而述之,故名。
[帛書《易經》]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由《易經》到《十翼》,源遠流長。舊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易》,重之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雖未可盡信,但並非毫無根據。一般認為八卦大體起於上古,卦辭爻辭形成於西周初期。至於《易傳》,雖與孔子有密切關系,但傳統的說法認為《十翼》皆孔子之作,則欠確切。一些學者經過研究,認為《易傳》並非一人一時之作;它導源於孔子而由儒家後學在戰國時寫成。因其成書於戰國,所以其中雖以儒家思想為主,但也受到了道家、陰陽家的影響。大體上說,《彖傳》成書較早,《象傳》次之,《系辭》《說卦》、《文言》又晚於《象傳》,《序卦》、《雜卦》最晚,可能成於戰國末。《易》的經與傳原來各自別行,不相雜廁。鄭玄注《易》將《彖傳》和《象傳》分隸於各卦之下,王弼注《易》又將《文言》分隸於乾、坤二卦之後,以便於閱讀,今皆從王弼本。
關於《易》學的傳授,據《史記》《漢書》儒林傳說:孔子授《易》於商瞿,六傳而至田何,田何授丁寬,丁寬授田王孫,田王孫授施孟喜、梁丘賀。漢代《易》學有施、孟、梁丘、京氏立於學官。費氏《易》以《十翼》解說上下經,流行於民間。施氏、梁丘氏《易》衰而孟京《易》盛行,孟京《易》衰而鄭玄王弼之《易》盛行。施氏 梁丘氏《易》亡於西晉。孟京《易》無傳者,清代鄭氏易微而王弼注盛行唐朝修《五經正義》,《易》宋王弼、韓康伯注而鄭氏《易》衰,王氏獨盛。
歷來注釋解說《易經》的書,不下千種,在群經中是最多的,大致可以分為象數和義理兩派。漢代《易》學偏重象數,孟京《易》學以卦氣陰陽災變講《易》,宋代劉牧作《易數鉤隱圖》,邵雍以圖書數理解《易》,都屬於象數派。漢代《易》學遺存者有《易緯》、《京氏易傳》。清代治漢《易》的如惠棟之《易漢學》、《周易述》,江藩《周易述補》,張惠言之《周易虞氏義》、《易茵錄》等,都是講漢《易》的重要著作。《易》本卜筮之書,但孔子、荀子皆不重占筮而注重義理。魏王弼注《易》,晉韓康伯注《系辭》、《說卦》、《序卦》、雜卦,一掃漢《易》象數之學,《易》、《老》結合,以玄言解《易》,宋代程頤的《程氏易傳》摒斥象數,皆屬義理一派。也有兼取象數、義理的,如孔穎達《周易正義》以玄學義理為主,但不完全排斥象數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以象數為主,但對玄學義理亦有所揚棄,其中採集漢魏南北朝《易》注三十餘家,荀爽、虞翻等漢《易》遺說賴以保存,頗為難得。朱熹的《周易本義》以義理為主,但亦不排斥象數宋代楊萬里作《誠齋易傳》參證史事以解《易》。現代學者以《易》考史,以史證《易》,郭沫若引《周易》卦爻辭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聞一多撰《周易義證類纂》,胡樸安著《周易古史觀》,亦為近世治《易》學的新流派。
《易》一名而含三義:變易、不易、簡易。變易說明運動變化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規律,不易是說事物相對的穩定性,簡易是以一持萬,執簡馭繁之道。《易》以道陰陽,推天道以明人事,故《易》理貫通天人,富於辯證法思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除哲學外還涉及天文、地理、歷數、樂律、兵法、爐火煉丹、醫卜星相、堪輿數術,甚至現代的科學均援《易》為說。凡此皆可視為《易》外別傳,《易》學旁支。
就近現代科學而言,有些人曾經津津樂道,說計算機的鼻祖、德國哲學家和數學家萊布尼茲,因為《周易》的啟發而發明了二進制。從現在公布的萊布尼茲和當時在中國的歐洲傳教士的通信來看,萊布尼茲是因為掌握了二進制而能夠讀懂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他說:「即使我自己,如果未曾建立我的二元算數的話,對於伏羲圖研究良久也未必能夠理解。」萊布尼茲很希望當時的康熙皇帝和中國學者能夠依據他所設計的二進制,了解「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的「真正含義」。他認為「這事並非無關緊要,它應能使中國人增加對歐洲科學的敬仰,進而增加對我們的宗教的敬仰」。實際上,他之前的利瑪竇早就有這樣的居心。而萊布尼茲的二進制也是在兩百多年以後才藉助於資訊理論和控制論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
陶醉於《周易》是二進制鼻祖當中忘乎所以,的確是自欺欺人。但是,《周易》的二進制的關系說明人類的思維方式其實是相通的,但是因為外部環境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其表現方式和側重點又是不盡相同的。任何思維方式都不可能單獨促進或者阻礙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很難說一個民族只有某種思維方式而沒有另外的思維方式,古代當代都是這樣。
一種思維方式從文字元號形式的萌芽轉化為生產工具和消費產品,往往會經歷漫長的過程,它產生於某個民族,並不意味著這個民族就一定會因為它而興盛或者因為它而衰落,東方西方都是這樣。
有人說,蘊含二進制思想的《周易》被用來算命,而西方的二進制則是計算機發明的基礎。實際上,計算機同樣可以裝載算命的程序,更可以成為犯罪的利器。近現代科學技術在中國沒有產生,並不意味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不可救葯,我們還是有後來居上的機會———前提是負起自己的責任而不要怨天尤人。
⑷ 關於歷史類書籍的書評 2000字左右不是讀後感!!!求大神們幫幫忙不要轉帖
《史記》讀後感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住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園前91年完成的曠世巨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里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以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實在刺客才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四周的衛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往無回。固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 「風蕭蕭兮易水冷,壯士一往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斗勇的,還有那些有著頑強意志的說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說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往游說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往游說各國,終極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說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說,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氣力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這樣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很多,看了後讓我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盡唱。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十分悠久。作為新世紀青少年的我,當然要好好的了解我們中華民族最為驕傲的時段。為了了解這些歷史,我選擇了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盡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由於平時,我們所熟悉的指鹿為馬、完璧回趙等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均來源於《史記》。《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天子時期,它先容了黃帝的由來、發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堯、舜、禹的功績,然後禹建立了夏朝,《史記》還講述了夏、商、周、秦興盛和終極衰敗得原因,在天子和漢武帝時期,發生了許很多多的事件,《史記》都逐一記述下來,還講解了其中30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史學家,生於公元前145年西漢時期的夏陽,他的父親司馬談時漢武帝的***令。在父親的熏陶和影響下,司馬遷20歲時就開始游歷全國,考證歷史遺跡、了解風土人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為司馬遷以後寫《史記》積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歲時,發生了一件影響司馬遷至深的事:漢朝大將李陵進攻匈奴,由於寡不敵眾,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罰李陵族人,司馬遷沒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樣爭相附和,而是為李陵辯護,希看天子寬恕。因此司馬遷受到牽連,被處以腐刑。出獄後,司馬遷立志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代。經過了20餘年的專心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通過閱讀《史記》,我了解了很多歷史知識,還讓我熟悉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讓我知道了很多平時根本就沒有聽說過的歷史典故,而且在《史記》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還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傳,既豐富又詳實,使得人們閱讀完它之後,感覺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識,它的豐富、充實性,也使得人們百看不厭。之所以有《史記》這本著作,是由於作者司馬遷的不懈努力,他敢於大膽地評論漢武帝的功過,肯定陳勝、吳廣反抗暴秦的首創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惡,就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史記》真實性的要求。
《史記》的經典之處也就在於文章的真實性。由於在古代,每個朝代的吏官由於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幾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們將皇室貴族的醜陋的一面都不將記載或美觀化,使得歷史不真實,但司馬遷卻不是這樣,司馬遷不僅將漢武帝的功過逐一記錄下來,還在《史記》中將漢朝以前發生的歷史事件用自己對其的評價寫下來,使得後人對古代的歷史有了正確的了解。
《史記》從文字上看,文筆簡潔,語言生動,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同樣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明史》讀後感
中華古籍經典按照經、史、子、集分四類。我對中國歷史情有獨鍾,而其餘三類幾乎沒有太多涉獵,僅在十餘年前讀過《周易》。當時,由《周易》而至南宋邵節康《梅花易數》,最後至當今易學大師西安邵偉華《周易預測學》、《四柱預測學》。孔子讀《易》,緯篇三絕。可是,我卻誤入了周易預測學的迷宮,知其大學,未敢深窺,悄然早退。
然而,中國歷史,卻讓我從一開始就喜歡上。
記得還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自己每天從早飯錢和零花錢中省吃儉用,在高二的時候,就花58元買了中華書局的豎排繁體字版全套《資治通鑒》(20冊)。當時,我母親還向我要發票,說把這套書退到她們單點陣圖書室,讓後一本一本地交替借出來給我讀。當時,我嚴正地跟母親說,《資治通鑒》是我要讀一輩子的書,不準她這么做。由此,《資治通鑒》成為我書櫃中第一套史書。逐漸至今,又先後買了《史記》、《漢書》、《周書》、《宋書》、《南史》、《舊唐書》、《宋史》、《金史》、《明史》、《清史稿》(剛買不久》。按照順序,剛剛讀完《明史》。
我是在2006年10月9日開始讀《明史》。我的讀史習慣是每天必讀2頁,除非看到非常精彩的時刻,一般每天也不多看,以保持持久的興趣。我讀史,也不是遍讀:
本紀部分,由於是皇帝更替,基本是編年記述,因此這部分是通讀;
志部分,一般只看看地理志、職官志和兵志,其餘像天文志、五行志、歷志、禮志、樂志、輿服志、選舉志、食貨志、河渠志、刑法志、藝文志,由於這些太專業化,我又沒有興趣,因此基本不看。
表部分,基本是一個時間表,因此,也是迅速跳過。
列傳部分,這是最精彩的,往往把人物和事件講述得比較詳細,這也是我次重點看的篇章,特別是彪炳史冊的人物列傳,如陳友諒、張士誠、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劉基、宋濂、藍玉、方孝孺、解縉、於謙、李東陽、胡宗憲、俞大酋、戚繼光、徐階、高拱、張居正、海瑞、顧憲成、李成梁、楊嗣昌、袁崇煥、史可法、鄭和、魏忠賢、胡惟庸、嚴嵩、李自成、張獻忠等等等等,看得最細致認真。
讀完《明史》後,讓我感嘆和遺憾的地方比清末更加多。
首先,明朝開創性地建立了內閣首輔制,國家的日常性事務由內閣處理。嘉靖、萬曆兩朝皇帝甚至可以常年深居內宮,不理朝政,國家機器照常運轉。這可以說,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君主立憲制的一個很好嘗試。
其次,明朝制度化地建立了對內閣政府的常設檢察機構。雖然說錦衣衛、東廠、西廠濫殺無辜,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也的確對當時的貪官污吏起到了很好的震懾和監督作用。只是,這樣的特務機構所作所為超出了正常的范疇,有些過頭。
第三,明朝中晚期,作坊式經濟出現,甚至逐漸成為國庫收入的重要依賴對象。這樣的情況,大大地超出了以前朝代對農業收入的依賴。
第四,明朝末年,已經意識到火炮在戰爭中超乎尋常威力。只是,由於當時認識不充分,使得居然擁有先進火炮的熱兵器部隊,被冷兵器的清朝騎兵給打敗。
第五,明朝人體現出漢人清晰的個性和氣節。如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永樂皇帝)居然把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給推翻,當了皇帝;明英宗被蒙古人抓住了,明朝居然不接受要挾,另立新帝,繼續抵抗;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在北京面臨李自成和皇太極的兩面夾擊,明知抵抗不了,也不遷都南京,或是暫時逃亡迴避一下,而寧願自盡煤山。
第六,明朝末年的流寇張獻忠為患四川,《明史》記載:獻忠性狡諛,嗜殺,一日不殺人,則悒悒不樂。川中自遭獻忠亂,列城內雜樹成拱,狗食人肉若猛獸虎豹,吃人死則棄去,不盡食也。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久,遍體皆生毛。
如果明朝還能多存在100年,則中國有可能在世界文明史上再一次領先,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⑸ 書評的格式
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編排格式
(A4型紙,默認頁面設置)
標題
小二號宋體加粗,居中,如有副標題另排一行,三號楷體。
(空一行)
作者姓名
小三號宋體,居中。
(空兩行)
摘要
五號宋體,「摘要」二字黑體,空兩格,提行頂格。摘要應客觀反映論文的主要內容,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不用報道語式,不分段,要求在200字以內。摘要應避免出現「本文論述了……對……有重要意義」之類的用語。
關鍵詞
五號宋體,「關鍵詞」三字黑體,空兩格。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要內容的名詞性術語,一般選3-8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末尾不用標點。
(空一行)
正文
小四號宋體,每段開頭空兩格;小標題居中,宋體加粗或黑體;全文行距為1.5倍或適當調整。
(空兩行)
參考文獻
五號宋體,「參考文獻」四字黑體,單行,左頂格,文獻按序分列,序號加方括弧,左頂格。若有外文文獻,按中文在前、外文在後的順序分別排列,並以第一作者姓氏的漢語拼音及外文字母為序;外文書刊名用斜體字。
參考文獻是作者寫作論文時所參考的文獻書目及引文出處等,參考文獻的序號應與正文中標注的序號一致,每一參考文獻條目的末尾均以「.」結束。具體項目和格式如下:
1. 參考引用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類的格式:
[序號]主要責任者.(多個責任者之間用逗號「,」隔開)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頁碼. 例:
[1]周振甫.周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15-16.
2. 參考引用期刊文章的格式: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 起止頁碼. 例:
[5]何齡修.讀顧城《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167-173.
3. 參考引用論文集中析出文獻的格式:
[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原文獻類型標志]//原文獻主要責任者.原文獻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獻起止頁碼. 例:
[3]瞿秋白.現代文明的問題與社會主義[G]//羅榮渠.從西化到現代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21-133.
[18]鍾文發.非線性規劃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應用[C]//趙瑋.運籌學的理論與應用—中國運籌學會第五屆大會論文集.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468-471.
4. 參考引用報紙文章的格式: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例:
[5]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10).
5.引用電子文獻:
[序號]作者.題名[文獻類型標志/文獻載體標志].文獻出處,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獲取和訪問路徑. 例:
[1]傅剛.大風沙過後的思考[N/OL]. 北京青年報,2000-04-12(14)[2002-03-06].
http://www.bjyouth.com.cn/Bqb/20000412/GB/4216%5ED0412B1401.htm.
6.文獻類型標識方式:
根據 GB 3469規定,以單字母方式標識以下各種參考文獻類型:
參考文獻類型 普通圖書 會議論文 報紙文章 期刊文章 學位論文 報告 標准 專利 匯編 參考工具 字典及其它未說明的文獻
文獻類型標志 M C N J D R S P G K Z
電子文獻載體類型標志如下:磁帶 MT,磁碟 DK,光碟 CD,聯機網路 OL。
引文標注的格式:
在引文處按論文中引用文獻出現的先後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於方括弧[ ]內,上標置於右上角[ ];若一種參考文獻在論文中只引用一次,其頁碼只在文後參考文獻表中註明。
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獻被多次引用時,在正文中標注首次引用的文獻序號,並在序號的角標外著錄引文頁碼,文後參考文獻表中不再標注頁碼。例:
主編靠編輯思想指揮全局已是編輯界的共識[1],然而對編輯思想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故不妨提出一個構架……參與討論。由於「思想」的內涵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2]1194,所以「編輯思想」的內涵就是編輯實踐反映在編輯工作者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中國青年》雜志創辦人追求的高格調——理性的成熟與熱點的凝聚[3],表明其讀者群的文化的品位的高層次……。「方針」指「引導事業前進的方向和目標」[2]354。 ……
參考文獻:
[1]張忠智.科技書刊的總編(主編)的角色要求[C]//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建會十
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學術委員會,1997:33-34.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K].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劉徹東.中國的青年刊物:個性特色為本[J].中國出版,1998(5):38-39.
注釋的格式:
若對文章某一特定內容需要另作解釋或說明,可在當頁下或參考文獻前加註釋,標注序號用①②……。注釋不能與參考文獻重復,字型大小與參考文獻同。
⑹ 有沒有對<易經>的解讀 詳細點的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並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從其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看,是占卜用書。本條目討論寬泛的易經,即包括《易經》和《易傳》在內;在古籍里僅提到名字的「連山」、「歸藏」(無論是否事實存在)則不予討論。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偷偷將《易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
關於其作者,《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於成書很早,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
有人認為,占卜之書的性質並不能掩蓋《易經》作為一部偉大著作的價值。占卜起源於人類解釋世界的渴望,哲學的萌芽從原始宗教中生發出來,《易經》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證。中國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剋、對立統一的基礎理論,便是根植於《易經》。後人從《易經》中發展出了復雜的哲學系統,儒家和道教的學說均明顯受到《易經》的影響。今人更是從《易經》中解讀出哲學、政治、歷史、軍事、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根據《周禮》的記載,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經》只是其中之一,另兩部《連山》、《歸藏》均已失傳。
《易》被其後的諸多研究者所推崇,許多易學研究者都是當時公認的淵博學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注重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東漢王弼、北宋程頤,後者如西漢京房、北宋邵雍。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現在流傳下來的《周易》有兩部分組成:
《易經》: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詞、爻題、爻辭。形象地說,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畫如同每章的序號;卦辭如同每章的題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個小節,爻題如同每節的序號;爻辭如同每節的內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為首的兩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條爻辭。
《易傳》:有十篇,又稱「十翼」,是對《易經》的注釋。《十翼》包括:一、彖上傳(《周易》每卦有「象辭」,《彖傳》就是解釋「彖辭」的話),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系辭上傳,六、系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
在唐朝之前,《十翼》一般都認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歐陽修首先提出疑問,朱熹則深信不疑,現在已證明非孔子所作。呂紹綱先生說道:「《易傳》已經是《周易》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離開《易傳》研究《周易》,像漢人那樣另搞一套,是一條絕路,沒辦法走通。」
《易經》包含一套獨特的符號系統,用陽爻「—」(一個長橫)和陰爻「--」(兩個短橫)三個一組相疊構成八卦,六個一組相疊構成六十四卦。八卦分別象徵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以及這八種事物內涵的特質,並藉由以上特質可以取類比像萬事萬物。
《易經》六十四卦的順序絕非隨意排列,而是象徵了事物的發展過程,每卦的卦畫也富有深意。首兩卦乾和坤各象徵天地,又不僅止於天地,抽象出了世界初始狀態中純陽和純陰的性質。接著陰陽相盪,化生萬物,接下來的一卦便是「屯」,描述了世界初生時混沌的狀態......
至第六十三卦為既濟,其卦畫是陰爻與陽爻均勻分布,並且陽爻居於奇數位(陽位),陰爻居於偶數位(陰位),意思是陰陽已發展至完全調和的平衡態,似乎世界歸於靜止了。但《易經》令人嘆服的是以「未濟」作為第六十四卦來結尾,在看似平衡的靜止之後,體現出世界本質上是運動不息的。
如同六十四卦的順序一樣,每卦中六爻的順序也反映事物在某細節發展階段的規律,這種規律因該爻所處的卦的主旨、該爻的具體位置(從下至上六個位置中的哪一個),以及該爻的性質(陰還是陽)等因素綜合而決定。
易經六十四卦, 以自古流傳的「上下經卦名次序歌」來簡述為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⑺ 王振復的著作書評
經典閱讀與中國文化精神的重建
——讀王振復教授新著《周知萬物的智慧:周易文化百問》
文/王宏超
[內容摘要]
人文精神的重建,首先應以對傳統經典的閱讀和闡釋為基礎。作為「群經之首」的《周易》,乃是塑造中華文化傳統的重要典籍,在當前時代對之進行深入的閱讀和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王振復教授新著《周知萬物的智慧:周易文化百問》,以文化隨筆的手法,從巫筮文化、人文根基、卦爻符號、命理文化、文化超越、當代啟示諸方面拈出一百個問題分別加以闡說。該書既綜攝歷代易學研究之精華,又擷取時下易學之熱點;既對《周易》基礎知識有詳盡之解說,又有對時下社會文化問題精闢之點評。它立據於作者深厚之易學修養,但又舉輕而包重、以簡言而達旨。經由嚴肅的經典解讀之作使我們接近古人的智慧,從而重建中國文化之精神,乃是中國文化走向未來的希望所在。
[作者簡介]
王宏超,1977年生,河南新鄭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2003-2009),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學、聖塔克拉拉大學耶穌會神學院等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美學、比較美學、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
知識分子與社會責任
19世紀以來西方現代學術建制的形成,造成了知識分子身份的變化,通識型的知識分子被專家型的知識分子所取代,知識分子的身份也從「立法者」轉為「闡釋者」[1],繼而成為「零餘者」。在現代中國,這一歷程被概括為「知識分子的邊緣化」[2]。專業化乃是學術進步的標志之一,但對於世道人心關懷意識的消退,則是現代知識分子精神萎靡的表徵。在《知識分子論》中,薩義德如此寫到:「今天的知識分子很可能成為關在小房間里的文學教授,有著安穩的收入,卻沒有興趣與課堂外的世界打交道。……這些人的文筆深奧而又野蠻,主要是為了學術的晉升,而不是促成社會的改變。」[3]所以,薩義德強調應以「業余態度」(即一種通識視野和責任意識)來取代「專業態度」,以喚起知識分子的社會關懷意識。在我看來,比知識分子固守「專業立場」更值得憂思的乃是外在因素對於知識分子精神的侵蝕,借用班達的話來說,這就是「知識分子的背叛」[1]。揆諸時下方興未艾的「國學熱」,和「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文化市場」,班達之言決非危言聳聽。於是,我們面對的問題是,知識分子如何擺脫外在的干擾,獨立承擔文化薪火相傳的重任?知識分子又如何在堅守專業立場的同時,兼顧「向大眾言說」的責任?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在王振復教授的新著《周知萬物的智慧——周易文化百問》之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王振復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易學、佛學、中國美學和建築文化等諸多領域,在每一領域都有多種專精的著述。王振復教授數十年淡泊自甘、寂寞自守,追求出世與入世、內心與外在的結合,其為人、治學深具古雅氣質。《禮記·經解》言,「深於《易》者」之特質乃「潔靜精微」,實在是王振復教授人格精神之寫照。這里介紹著者的學術背景與人生哲學,乃是想讓讀者了解王振復教授寫作此書的用意之所在。
該書以文化隨筆的手法,從巫筮文化、人文根基、卦爻符號、命理文化、文化超越、當代啟示諸方面拈出一百個問題分別加以闡說。該書既綜攝歷代易學研究之精華,又擷取時下易學之熱點;既對《周易》基礎知識有詳盡之解說,又有對時下社會文化問題精闢之點評。它立據於作者深厚之易學修養,但又舉輕而包重、以簡言而達旨。較諸時下名目繁多的經典闡釋之作,確有其特出之處。
經典的閱讀
王振復教授指出,當下時代存在著「不閱讀」(與「深閱讀」、「淺閱讀」相對而言。該書第24頁。下文引述該書內容只標注頁碼)這一令人沮喪的現象,頗有警示意味。而近代以來,中華文化受到西潮的沖擊,漸趨於邊緣地位,近幾十年又受到經濟至上思想的侵蝕,遂更受冷落。雖說近年頗有「復興傳統文化」的說法,但多是資本主導下的「生意」,往往流於「精神按摩術」,少見真正的卓識之作,「干貨」(第3頁)太少。
人文精神的重建,首先應以對傳統經典的閱讀和闡釋為基礎。經典乃是塑造一個文化傳統的基本思想資源,有時我們感覺經典距離我們的生活較遠,那是因為經典已經化為一種集體無意識而滲透進每個人的思維之中。每個時代當面對精神和文化危機之時,就需要我們轉回到經典之中,重新思考時代問題,以重建時代的文化精神。卡爾維諾說:「一部經典作品的特別之處,也許僅僅是我們從一部在文化延續性中有自己的位置的、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的作品那裡所感到的某種共鳴。」[5]強調的就是經典在「文化延續」中的價值。
另一方面,經典解讀者的知識背景也非常重要。時下不少「文化名人」,常會出現備受大眾追捧、卻受圈內學者批駁的尷尬。原因一是某些「大師」本不具「專家」的基礎,卻常發出「出位之語」,結果出現許多常識性錯誤,鬧出不少笑話。二是這些頗通權勢和資本之道的「文化偶像」常會為名利而故意迎合「上帝」的口味,而導致內容淺薄化、低俗化,喪失了一個學者起碼的獨立精神。陳寅恪先生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6]王振復教授即是自覺於「脫心俗諦」學者,他在二十年前的文字中就曾寫道:「惟願靜靜讀書,思考與筆耕,無所滯累系礙,陶鈞意志,澡雪精神。」[7]這也是他一直堅守的文化立場。
作為「群經之首」的《周易》,乃是塑造中華文化傳統的重要典籍,在這個文化荒蕪的「不閱讀時代」,對之進行深入的閱讀和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四庫總目提要》曰:「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可見《周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周易》包含的知識門類廣博,由是,正如該書所指出的那樣,易學研究領域「可以說三教九流,良莠不齊,最為嘈雜。」(第1頁)
王振復教授將該書的寫作理念歸結為:思想深度、知識准確、當下關懷和通俗生動。他尤其注重前兩者,「力求通俗生動,是我們的努力方向。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所謂的通俗生動,而沒有什麼思想深度與准確知識的含量,那是不可取的。」(第32頁)這其實也是本書與時下許多通俗著述的區別。
文化易的路向
王振復教授把當代易學研究總結為七種路向:傳統易、考古易、歷史易、思維易、科學易、預測易和文化易。而他的研究路向為文化易學:「『文化易』是運用文化人類學關於巫術的理念與方法,對《周易》的象數、義理及其繁復的人文聯系、豐富而深邃的人文內容,進行綜合的文化學意義的研究。『文化易』在理念上,打破現代新儒學所謂『《易》乃哲學之書』的治易域限。不是從《易傳》開始研究《周易》本經;而是從《周易》本經開始,研究《周易》巫筮文化及《易傳》的文化內容與意義。」(第15頁)這可謂是王振復教授對自己易學立場的簡要概括。
把《周易》歸於原始巫術文化,乃是恢復經典原初面貌的做法。古典學家思想家列奧·施特勞斯曾說:「思想史家的任務是恰如過去思想家理解自身那樣去理解他們,或者依據他們的自我闡釋令其思想再現生機。一言以蔽之:相信自己的或自己所處時代的進路高於過去的進路,對於歷史理解來說具有致命性。」[8]以其所是地去理解經典,乃是經典研究的通則。長期以來《周易》的闡釋被籠罩在《易傳》的影響之下,過分地強調其中包含的哲學與理性,避免涉及其「迷信」和「落後思想」的巫術文化,這種「以今度古」的做法實在是曲解了《周易》。
其實,貶傳尊經的做法在晚明以降來華傳教士那裡就開始盛行,例如白晉[9]、理雅各[10]等人,但他們的作法乃是希望在中國最古老的典籍中找到「上帝」的信息。而在文化人類學影響下的「文化易學」,則是揭開了覆蓋在《周易》身上的層層神秘外衣,達到了對《周易》趨於本真的理解。「巫術被界定成了人類最早的思維方式。它無疑曾以純粹的狀態存在過,以巫術的方式思考是人類最初的思考方式。……巫術是原始人整個神秘和科學體系的基礎。它是人類自己選擇的——或者甚至是自己想像的——人類思維進化的第一個階段。」[11]作為原始巫筮文化的代表之作,《周易》無疑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所在。近年來諸多學者都開始通過巫術向人文轉型的研究,來理解中國思想文化形態的起源[12]。王振復教授的易學研究,即是這一學術潮流的早期探索之一[13]。
歷史與當下
王振復教授的學術研究,處處體現著邏輯與歷史、專精與廣博、傳統與當下的統一。《周知萬物的智慧》一書出版後,《文匯報》發文曾對該書有如下評述:「作者浸淫易學數十載,以文化人類學的理念與方法,研治易理之學,同時運用批評的利器,剖析和點評當下的中國社會所涌現的文化現象,精彩處,入木三分,不讓時評。」[14]此論頗為精審。該書在考索《周易》義理的同時,特別注重於對時下社會、文化現象的評論。
比如針對民眾特別重視的「預測」功能,該書就在多處指出要弄清哲理與迷信、游戲功能與精神迷失之區別。「『預測』之所以捕獲人心,並非是它本身有什麼『神通』,而是因其適應了人們由於處境不佳而勾起的對於未來、對於命運的神秘嚮往、企盼或者恐懼心理。」(第14頁)「信」的發生乃是主體意識之迷失(第156頁),其邏輯乃是「因果互逆互順」。(第135頁)「《周易》巫文化,實際上是一種『信』文化」(第136頁。)作者曾沿此理路進而推衍出,在真、善、美的人類心理三結構中,還應增加「信」的維度,即真善美信,其分別對應真假、善惡、美醜與吉凶。[15]作者還進而指出,「《周易》的巫筮之目的,是趨吉避凶,實際上則是『趨生避死』,這是原始巫學意義上的『易』的根本意義。」(第209頁)把吉凶觀引申到生死觀,進而與《周易》重「生」思想相聯結,實際上也是為中華文化的生命意識找到了思想源頭。「《易傳》所說的易理,存在多個方面與層次,《易傳》講變化、講陰陽、講時位、講仁義、講美醜,其中的人文思想與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可謂一言難盡,但貫穿其間的只是一個字,那就是『生』,指人的生命的無限歷程。」(第209)學者謂中國人「淡於宗教」(梁漱溟語),注重「內在超越」(余英時語)而非西方的「外在超越」,不能不說是中華原始巫筮文化影響的結果。
該書還特別提到《周易》重「時」的問題。如果說時間的內涵經歷過神性時間、巫性時間和人文時間的話,《周易》的時間意識就處於巫性時間向人文時間轉型的過程之中[16]。《周易》中的「時」,「最顯在的意義是指天文學上的時令、四時;其次是指巫學意義上的人的時運;而最深層的意蘊,是屬於文化哲學層次上的時機、時勢,是中華民族文化思維中最獨有的時間觀念和時間哲學。」[17]《周易》「因時而變、循時而化」(第250頁)的時間觀念,已成為中華文化智慧中重要的維度。
其實,也可以用這一時間觀來看待《周易》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中的作用,每個時代都可以從中找到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它也從而能一直存留在中國人的思想和現實之中。如同本書所言:「《周易》不僅僅是老古董,其實,它也頑強地『活』在當代及未來的漫長歲月里。《周易》原巫的人文之魂,它那繁復、深邃的易理,依然在當代中華的大江南北、田頭街巷游盪不已。」(第4頁)
要之,這是一部「淺入深出」的睿智之作,既有專精的研究又有廣博的視野,既有對易學史的精熟的了解,又有對學界新知的敏銳把握,足以啟人開悟之處所在多有。在這個一些人崇尚「淺閱讀」甚至「不閱讀」時,經由嚴肅的經典解讀之作使我們接近古人的智慧,從而重建中國文化之精神,乃是中國文化走向未來的希望所在。
注釋:
[1][英]鮑曼(Bauman,Z.)著.洪濤譯.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見:二十一世紀.總第6期,1991
[3][美]愛德華·W.薩義德著.單德興譯.陸建德校.知識分子論.北京:三聯書店,2002.63頁
[4][法]朱利安·班達著.佘碧平譯.知識分子的背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意]伊塔洛·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黃燦然譯.見氏著同名文集.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7頁
[6]陳寅恪著.陳美延編.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246頁
[7]王振復著.周易的美學智慧.「後記」.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500頁
[8][美]施特勞斯(LeoStrauss).如何著手研究中古哲學?.見:潘戈(Thomas L. Pangle)編.郭振華等譯.古典政治理性主義的重生.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279頁
[9][德]柯蘭霓(Claudiavon Collani)著.李岩譯.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與著作.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10]TheI Ching(The Book of Change), 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Preface」,DoverPublications, Inc, New York, 1963
[11][法]馬賽爾·莫斯著.楊渝東譯.巫術的一般理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1頁
[12]如李澤厚、陳來的研究。見: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見: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
[13]見諸「智慧二書」——王振復.巫術:周易的文化智慧.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王振復.周易的美學智慧.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晚近的研究見王振復.中國美學的文脈歷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周知萬物的智慧》一書對此也有所闡發。
[14]書評.文匯報,2011-4-2
[15]另見王振復.論崇拜與審美.見:中國美學思問錄.沈陽:沈陽出版社,2003
[16]關於《周易》時間問題的探析,見:王振復.周易時間問題的現象學探問.學術月刊,2007(11)
[17]王振復.周易的美學智慧.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107頁
(《美與時代》,2011年7月下旬刊。)
⑻ 幫忙推薦幾本解釋周易的書
易圖: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先天自然之圖: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河圖: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洛書: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先天八卦方位: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後天八卦方位: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八卦取象歌: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八卦解:http://api.photoshop.com/home_/adobe-px-assets/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歷代都受到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們的關注,春秋末期
《易傳》對《易經》進行了注釋及發揮。《易經》及《易傳》合稱《周易》,易理精湛
,是我國哲學及自然科學的胚基。因此,歷代探索《周易》者甚多,從先秦至近代注釋
發揮《周易》之著作竟三千餘部,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國的易學史系統。其淵博的易理
對中國的哲、史、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歷代哲學家、文史學
家,自然科學者們無不奉以為圭臬。
《易經》是《周易》的本經,團屬儒家的經典,故稱為經,為六經之首。凡六十四
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每卦六爻,卦又有卦名與卦辭,爻有爻題與爻辭,因是以筮
占形式成書,故未被秦始皇燒毀而得以保留下來。本書主要通過卦、爻辭占卜人事吉凶
,客觀上是對上古社會的反映,蘊含有一定的哲學雛形。《易傳》是繼《易經》之後最
為閃光的著作,是易林中的明珠,中同文化的瑰寶。《傳》對《經》的注釋大大地超過
了《經》原有的水平,《經》《傳》交相輝映,合三千多《周易》系列書籍文獻,組成
了一部交融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的偉大文獻系列,成為炎黃文化的寶貴財富。
第一節《周易》的流派及其成就
《易》學是「經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周易》的研究,從漢代開始,大致分為
象數派及義理派兩大流派,《易傳》多以象數解「經」,而《論語》、《呂氏春秋》、
《戰國策》等則為義理派不談象數。受上述影響,對《周易》的研究歷代皆分為兩大派
,漢代為象數派的開山,魏、晉朝為理義派的先河。所謂象數派是以取象(即取八卦所
象徵的各種物象)來闡述卦辭和爻辭,加「乾」取象為天,「坤」取象為地。在漢代以
《易緯》為代表,《京氏易傳》及《周易章句》、《焦氏易林》等亦為取象派的典型。
取義派是以卦意來解釋卦辭及爻辭的,如對坎卦,不取水象而取「陷」義、「險」義,
以一陽陷二陰之中;乾卦不取天象,而取「健」義、「剛」義;坤卦不取地而取「柔」
,此說以魏晉王弼《周易注》為代表,兩派各有特色,對《周易》的研究皆具有積極的
意義。宋代大儒朱熹把義理和象數相互發揮,對《易》學的研究起到了互補作用。中醫
學偏於象數派,但也滲入了理義觀點,明.張景岳《類經圖翼》著名的《醫易義》便是
以象數及理義互參立論的典作。
對《周易》的研究,以漢代和宋朝為兩大代表時期,漢代偏重於訓詁,注釋而少發
揮,比較墨守原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宋代則不然,敢於大膽發揮,其特點為象義並重,
自魏晉王弼擇重取義後,受其影響宋朝即分為取象派及取義派兩大流派。元明以來,象
數派與理義派發生對峙,客觀上推進了易學的發展。
漢代是易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出現了許多易學的重要著作,如孟喜的《周易章句》
、焦贛的《焦氏易林》、京房的《京氏易傳》、苟爽的《周易注》、虞翻的《周易注》
等,皆為漢代易學的主幹。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及鄭玄所注《易緯》八種,亦都是漢
代《周易》研究的重要成就,總稱為漢易,漢易的特點為以象數解義,故屬於象數派。
漢代對《周易》研究的主要成就為《易緯》系列問世,「緯」是對「經」的佐翼,
六經皆有緯,《易經》之緯為《易緯》,成書於西漢,為易經疏注的名著,經傳之羽翼
,對《周易》影響很大。惜已佚。後經東漢.鄭玄注主要有:《易緯.乾鑿度》、《易
緯.乾坤鑿度》、《易緯.坤靈圖》、《易緯.稽覽圖》、《易緯.乾元序制紀》、《
易緯.通卦驗》二卷、《易緯.辨終備》一卷。其中以《易緯.乾鑿度》、《易緯.乾
坤鑿度》、《河圖緯》、《易緯.坤靈圖》等最為有名,《易緯》也是象數派,是《易
經》的羽翼,在易學史及哲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中陰陽理論對中醫學的影響較大。
《易緯.乾鑿度》、《乾坤鑿度》、《坤靈圖》,被漢代經師列為《易經》的翼佐(十
翼之一),說明該書在易林中的地位(十翼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易傳》:《錄》上下,
《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東漢《易緯
.乾鑿度》、《易緯.乾坤鑿度》、《易緯.坤靈圖》)。漢代除《易緯》之外《京氏
易傳》對《周易》的影響亦較大。
除系辭、彖、象之外,《說卦》、《序卦》、《雜卦》及東漢《易緯.乾鑿度》,
《易緯.乾坤鑿度》、《易緯.坤靈圖》等在「易林」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總之,漢代對《周易》的主要貢獻是鄭玄注的《易緯》系列珍籍,以及京房、孟喜
、焦贛、虞翻、苟爽、魏伯陽等的《京氏易傳》、《周易章句》、《焦氏易林》、《周
易往》、《周易參同契》等著作,其影響都很大。此外唐.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宋
代大儒朱熹的《周易本義》、程頤的《易傳》、元朝.寶巴的《周易奧義》,明清時期
王夫子《周易內傳》及《周易外傳》都是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獻。
魏晉時期易學的主要功績是大易學家王弼《周易注》擇重取義,對易理派的發展起
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王弼的《周易注》還保留了漢代費直及鄭玄的象數觀點,並把經
傳合為一冊,對《周易》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唐代易學又稱唐易,其主要影響是孔穎達接受了王弼的易理觀點,著《周易正義》
,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匯聚了易理派的成就,使易理派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此外,需要提及宋易,宋代是研究易學的一個重要時期。在此階段大批研究《周易
》的書涌現於世,對《周易》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朱熹的《周易本義》之外
(該書為宋以前《周易》研究之集大成),還有程頤的《易傳》,司馬光的《溫公易說
》,趙善舉的《易說》,林粟的《周易經傳集解》,李杞的《周易祥解》,邵伯溫之《
易學辨惑》,吳沆的《易璇璣》,項世安的《周易玩辭》,周以夫的《易通》,蔡淵的
《易象意言》、魏了翕的《周易要義》、董楷的《周易博義》、丁易東的《周易象義》
等對《周易》的研究皆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宋代.邵雍《皇極經世》,承接了陳摶道士的學術。並有了新的發展,邵氏注重圖
說,故又稱圖數之學。邵氏並奉獻了先天圖(六十四卦序圖)。北宋遂以圖說易之風盛
行,這和邵氏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義理派以程熙為代表,其著《易傳》為《周易》傑作
之一。宋.大 儒朱熹易理派及象數派入《周易本義》為宋代以來易學之集大成,乃
象數易合著之傑作。明.《五經大全》,採用了程、朱之說,一直沿用至清代。
另外,清朝也是易學研究的輝煌時期,研究易學的書籍輩出,而且大多有新的見地
。如陳夢雷的《周易淺述》,杭辛膂的《周易筆談》,朱軾的《周易傅義》,查慎行的
《周易玩辭集解》,惠棟的《周易述》,謝維獄的《易象數理分解》,尚秉和的《周易
尚氏學》,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學》,李光地的《周易觀象》,黃宗義的《易學象數論
》,任啟運的《周易洗心》,表明《周易》的研究正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上述除了漢、宋、清朝是《周易》研究的三大高峰之外,唐朝也有七十六家《易》
(記載於《唐志》)。元朝、明朝也有不少名作,如元朝.胡震的《周易衍義》,明朝
.胡廣的《周易大全》,蔣士龍的《周易心燈》。明朝還以圖解《周易》為著稱,如劉
定之的《易經圖解》,呂懷的《周易卦變圖傳》,都說明了歷代研《易》之著層出不窮
。
此外,宋.劉牧的《易數勾隱圖》首載河圖洛書,以及宋元時期對《周易》的考校
,訓估等,如宋.蔡淵的《周易經傳訓解》,元朝.趙訪的《周易文詮》,明.董守諭
的《卦變考略》都說明歷代對《周易》研究極為重視。
近代高亨的《周易古經今注》、《周易大傳今注》,李鏡池的《周易探源》,馮友
蘭主編的《中國哲學史新編》,張立交的《周易思想研究》,劉大鈞的《周易概論》等
都是研究《周易》的傑作,其中有不少新的發揮。
總之,《周易》歷代名著甚眾,說明炎黃子孫對《周易》是極其注重的。進一步發
掘和探索《周易》,是繼承發揚祖國文化遺產的重要任務。
第二節《周易》歷代重要著作
一、《周易》研究,側於注釋的歷代著作選列
《子夏易傳》 為說易之書最古老,真本已佚,春秋.卜商撰。
《易傳》 相傳為春秋孔子所撰。
《周易注》 鄭康成注一卷,漢.鄭玄撰。
《周易注》 魏.王弼。
《周易正義》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
《周易口訣義》 唐.史徵。
《周易釋文》 唐.陸德明。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
《易傳》 宋.程頤。
《溫公易說》 宋.司馬光撰。
《周易新講義》 宋.耿南仲。
《周易本義》
宋.朱子撰。
《易說》 宋.趙善譽。
《周易經傳集解》
宋.林栗。
《周易祥解》
宋.李杞。
《周易淺述》 清.陳夢雷。
《周易函書約注》 清.胡煦。
《周易傅義》 清.朱軾。
《周易玩辭集解》 清.查慎行。
《周易述》 清.惠棟。
《周易章句證異》 清.翟均廉。
《御纂周易折中》
清.康熙五十四年。
《周易稗疏》 清.王夫之。
《周易尚氏學》 清.尚秉和
《周易解故》 清.丁晏。
《周易姚氏學》 清.姚配中。
《周易古經今注》 近代.高亨。
二、《周易》研究,側於發揮的歷代著作選列
《易緯.乾坤鑿度》 漢.鄭玄注。
《易緯.乾鑿度》 漢.鄭玄注。
《易學辨惑》 宋.邵伯溫撰。
《易小傳》 宋.沈該撰。
《易璇璣》 宋.吳沆撰。
《易原》 宋.程大昌。
《周易義海撮要》 宋.李衡。
《周易玩辭》 宋.項安世。
《周易總義》 宋.易祓。
《易通》 宋.趙以夫。
《易象意言》 宋.蔡淵。
《周易要義》 宋.魏了翕。
《易說啟蒙小傳》 宋.稅以權。
《易學啟蒙》 宋.胡方平。
《周易傅義》 宋.董楷。
《周易象義》 宋.丁易東。
《易原奧義》 元.寶巴。
《周易衍義》 元.胡震。
《周易爻變義蘊》 元.陳應潤。
《周易大全》 明.胡廣。
《易用》 明.陳祖念。
《易象》 明.黃道周。
《易象解》 明.劉濂。
《六交原義》 明.金瑤。
《周易生生真傳》 明.俞國人。
《易燈傳》 宋.無撰名氏。
《易解心燈》 明.蔣士龍。
《易學象數論》 清.黃宗羲。
《周易洗心》 清.任啟運。
《讀易辨疑》
清.李開先。
《易象數理分解》 清.謝維岳。
《周易現象》 清.李光地。
《周易筆談》 清.杭辛齋。
三、周易圖解選列
《周易鉤隱圖》 宋.劉牧。
《易圖說》 宋.吳仁傑。
《易圖通辨》 宋.雷思齋。
《周易圖說》 元.錢義方。
《易緯.坤靈圖》 漢.鄭玄
《周易旁註圖說》 明.朱升。
《易經圖釋》 明.劉定之。
《周易卦變圖傳》 明.呂懷。
《伏羲圖贊》 明.陳弟。
《易圖親見》 明.來集之。
《易芪圖說》 清.潘咸。
《易圖疏義》 清.劉鳴坷。
《周易後天歸圖》 清.黎由高。
《易圖明辨》 清.胡渭
四、河洛專著選列
《太極圖說》 宋.周敦頤。
《易數勾隱圖》 宋.劉牧。
《河洛定儀贊》 明.俞國人。
《河洛真傳》 明.俞國人。
《河圖發微》 明.陳士槐。
《河圖洛書原舛編》 清.毛奇齡。
《河洛先天圖說》 清.劉天真。
五、周易考略、訓詁、占筮選列
《周易經傳訓解》 宋.蔡淵。
《古易音訓》 宋.呂祖謙。
《周易文詮》 元.趙訪。
《卦變考略》 明.董守渝。
《古周易訂估》 明.何楷。
《讀易考原》 元.蕭漢中。
《卦變考略》 明.董守諭。
《周易象訓》 清.姚球。
《周易校勘記》 清.阮元。
《周易策辭考》 近代.李鏡池。
六、周易占筮之書
《易林》 漢.焦延壽。
《京氏易傳》 漢.京房。
《玄珠密語》 唐.王冰。
《觀象玩占》 唐.李淳風。
《皇極經世》 宋.邵子。
《周易筮述》 清.王宏。
《春秋占筮書》 清.毛奇齡。
《周易古佔法》 宋.程迥。
《奇門遁甲符應經》 宋.楊維德。
《易塞通變》 宋.雷思。
《遁甲演義》 明.程道士。
《奇門遁甲占驗》 明.程道士。
《星學大成》 明.萬民英。
《星佔三卷》 明.劉孔照。
《星命總括》 明.耶律純。
《奇門遁甲》 明.無名氏。
《黃帝奇門遁甲圖》 明.無名氏。
《通佔大象歷星經六卷》 明.無名氏。
《易學筮貞》 清.趙世時。
《六壬大全》 郭御青著。
《六壬指南》 陳公獻著。
《六壬大全》 無撰著人名氏
⑼ 周易講的是什麼
《周易》是一部古抄老而襲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然而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學方法之前所依託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雖然有些理解與科學相符,那是因為這個理解正好有科學合理性,但就不能因為說它是科學的。只能當它是一種文化
⑽ 任選一本歷史方面的書籍,看完後寫一篇2000字左右的書評,最好是史記
給你提供 二個 歷記和明記
《史記》讀後感
《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住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園前91年完成的曠世巨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里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以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實在刺客才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四周的衛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往無回。固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 「風蕭蕭兮易水冷,壯士一往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斗勇的,還有那些有著頑強意志的說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說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往游說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往游說各國,終極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說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說,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氣力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這樣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很多,看了後讓我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盡唱。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十分悠久。作為新世紀青少年的我,當然要好好的了解我們中華民族最為驕傲的時段。為了了解這些歷史,我選擇了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盡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由於平時,我們所熟悉的指鹿為馬、完璧回趙等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均來源於《史記》。《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天子時期,它先容了黃帝的由來、發生在天子四周的事情和堯、舜、禹的功績,然後禹建立了夏朝,《史記》還講述了夏、商、周、秦興盛和終極衰敗得原因,在天子和漢武帝時期,發生了許很多多的事件,《史記》都逐一記述下來,還講解了其中3000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史學家,生於公元前145年西漢時期的夏陽,他的父親司馬談時漢武帝的***令。在父親的熏陶和影響下,司馬遷20歲時就開始游歷全國,考證歷史遺跡、了解風土人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為司馬遷以後寫《史記》積累了大量素材。在他47歲時,發生了一件影響司馬遷至深的事:漢朝大將李陵進攻匈奴,由於寡不敵眾,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想重罰李陵族人,司馬遷沒有像其他朝中大臣那樣爭相附和,而是為李陵辯護,希看天子寬恕。因此司馬遷受到牽連,被處以腐刑。出獄後,司馬遷立志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代。經過了20餘年的專心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通過閱讀《史記》,我了解了很多歷史知識,還讓我熟悉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讓我知道了很多平時根本就沒有聽說過的歷史典故,而且在《史記》中先容了很多的世家故事,還描述了很多的名人列傳,既豐富又詳實,使得人們閱讀完它之後,感覺得到了很多曾不知道的知識,它的豐富、充實性,也使得人們百看不厭。之所以有《史記》這本著作,是由於作者司馬遷的不懈努力,他敢於大膽地評論漢武帝的功過,肯定陳勝、吳廣反抗暴秦的首創精神,指斥暴臣酷吏的罪惡,就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史記》真實性的要求。
《史記》的經典之處也就在於文章的真實性。由於在古代,每個朝代的吏官由於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幾乎都把握在天子的手中,所以他們將皇室貴族的醜陋的一面都不將記載或美觀化,使得歷史不真實,但司馬遷卻不是這樣,司馬遷不僅將漢武帝的功過逐一記錄下來,還在《史記》中將漢朝以前發生的歷史事件用自己對其的評價寫下來,使得後人對古代的歷史有了正確的了解。
《史記》從文字上看,文筆簡潔,語言生動,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同樣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明史》讀後感
中華古籍經典按照經、史、子、集分四類。我對中國歷史情有獨鍾,而其餘三類幾乎沒有太多涉獵,僅在十餘年前讀過《周易》。當時,由《周易》而至南宋邵節康《梅花易數》,最後至當今易學大師西安邵偉華《周易預測學》、《四柱預測學》。孔子讀《易》,緯篇三絕。可是,我卻誤入了周易預測學的迷宮,知其大學,未敢深窺,悄然早退。
然而,中國歷史,卻讓我從一開始就喜歡上。
記得還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自己每天從早飯錢和零花錢中省吃儉用,在高二的時候,就花58元買了中華書局的豎排繁體字版全套《資治通鑒》(20冊)。當時,我母親還向我要發票,說把這套書退到她們單點陣圖書室,讓後一本一本地交替借出來給我讀。當時,我嚴正地跟母親說,《資治通鑒》是我要讀一輩子的書,不準她這么做。由此,《資治通鑒》成為我書櫃中第一套史書。逐漸至今,又先後買了《史記》、《漢書》、《周書》、《宋書》、《南史》、《舊唐書》、《宋史》、《金史》、《明史》、《清史稿》(剛買不久》。按照順序,剛剛讀完《明史》。
我是在2006年10月9日開始讀《明史》。我的讀史習慣是每天必讀2頁,除非看到非常精彩的時刻,一般每天也不多看,以保持持久的興趣。我讀史,也不是遍讀:
本紀部分,由於是皇帝更替,基本是編年記述,因此這部分是通讀;
志部分,一般只看看地理志、職官志和兵志,其餘像天文志、五行志、歷志、禮志、樂志、輿服志、選舉志、食貨志、河渠志、刑法志、藝文志,由於這些太專業化,我又沒有興趣,因此基本不看。
表部分,基本是一個時間表,因此,也是迅速跳過。
列傳部分,這是最精彩的,往往把人物和事件講述得比較詳細,這也是我次重點看的篇章,特別是彪炳史冊的人物列傳,如陳友諒、張士誠、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劉基、宋濂、藍玉、方孝孺、解縉、於謙、李東陽、胡宗憲、俞大酋、戚繼光、徐階、高拱、張居正、海瑞、顧憲成、李成梁、楊嗣昌、袁崇煥、史可法、鄭和、魏忠賢、胡惟庸、嚴嵩、李自成、張獻忠等等等等,看得最細致認真。
讀完《明史》後,讓我感嘆和遺憾的地方比清末更加多。
首先,明朝開創性地建立了內閣首輔制,國家的日常性事務由內閣處理。嘉靖、萬曆兩朝皇帝甚至可以常年深居內宮,不理朝政,國家機器照常運轉。這可以說,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君主立憲制的一個很好嘗試。
其次,明朝制度化地建立了對內閣政府的常設檢察機構。雖然說錦衣衛、東廠、西廠濫殺無辜,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也的確對當時的貪官污吏起到了很好的震懾和監督作用。只是,這樣的特務機構所作所為超出了正常的范疇,有些過頭。
第三,明朝中晚期,作坊式經濟出現,甚至逐漸成為國庫收入的重要依賴對象。這樣的情況,大大地超出了以前朝代對農業收入的依賴。
第四,明朝末年,已經意識到火炮在戰爭中超乎尋常威力。只是,由於當時認識不充分,使得居然擁有先進火炮的熱兵器部隊,被冷兵器的清朝騎兵給打敗。
第五,明朝人體現出漢人清晰的個性和氣節。如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永樂皇帝)居然把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給推翻,當了皇帝;明英宗被蒙古人抓住了,明朝居然不接受要挾,另立新帝,繼續抵抗;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在北京面臨李自成和皇太極的兩面夾擊,明知抵抗不了,也不遷都南京,或是暫時逃亡迴避一下,而寧願自盡煤山。
第六,明朝末年的流寇張獻忠為患四川,《明史》記載:獻忠性狡諛,嗜殺,一日不殺人,則悒悒不樂。川中自遭獻忠亂,列城內雜樹成拱,狗食人肉若猛獸虎豹,吃人死則棄去,不盡食也。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久,遍體皆生毛。
如果明朝還能多存在100年,則中國有可能在世界文明史上再一次領先,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