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注冊
Ⅰ 端午節被哪個國家注冊了
端午節被韓國和中國注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內文組織宣布為「人容類傳說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韓端午之爭」瞬間成為炙手可熱的焦點。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中國端午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四年之後,中國端午節終於成功登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躋身「世界遺產」。
(1)端午節注冊擴展閱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由驅毒辟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
各種活動因地域差別而略有不同。端午節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
Ⅱ 韓國什麼時候把我們中國的端午節注冊成他們的了
韓國端午祭成功申遺 我國端午節仍然有機會
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這一消息在國內引起強烈反應,網友在各大社區紛紛留言,稱「這是嚴重的文化侵略!」、「我們已經把祖宗給忘記了!」「『端午』被韓國『端』走了」……
韓國江陵端午祭和我國的端午節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對我國端午節「申遺」有沒有影響?我們應得到什麼啟示?
巴黎傳來韓國江陵端午祭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息,各大網路論壇上馬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評論,大多數網友對韓國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遺」難以接受」。民俗學家則表示,韓國「申遺」成功,不會影響我國端午節「申遺」。兩國「申遺」之爭屬盲目炒作,我國建立傳統文化保護機制才是根本。
網友:愧對屈原愧對列祖列宗
專家:不存在兩國「申遺」之爭
「屈原如果還活著,他肯定會說:我以後是韓國人了!真是愧對屈原啊!」
「現在我們過洋節,穿洋裝,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傳統,失去了自己的節日,就快失去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了!我們已經把祖宗給忘記了!!!」
「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被韓國人搶注而默哀!!!!」……
這些都是在韓國「申遺」成功後,在各大網路社區出現的網友的帖子。
當然也有一些網友進行了深刻反思:「看看我國現在一些『申遺』成功的地方,他們利用祖宗留下的遺產干什麼了?無非就是門票漲價,地方政府收入增加,他們有對遺產做保護了嗎?還是不要一窩蜂去爭這個世界遺產了吧,實實在在地做好遺產的保護工作吧!」
與網友的激烈反應相比,民俗學家的反應顯得平靜了很多。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宋俊華博士表示,其實,韓國江陵端午祭與我國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申遺」成功後,我國的端午節仍可「申遺」。因此,不存在兩國的「申遺」之爭,以及韓國「勝出」的概念。「媒體似乎是在有意炒作這個話題,以此吸引眼球。」
韓國友人:保護傳統文化是根本
民俗學家:「申遺」不是搶注商標
金向相是在中國生活了多年的韓國人。他說,韓國政府和民眾對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孔孟文化在韓國相當流行。韓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相當於副總統級別,由此可見韓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
金向相說:「現在中國人對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的反應是正常的,這與此前韓國人對日本將韓國特產泡菜出口到全世界的反應很類似。泡菜是韓國特產,但世界上第一個將泡菜出口的國家卻是日本。當時韓國民眾非常氣憤,但韓國人還是理智地吸取教訓,開始重視韓國傳統文化的宣傳和保護。中國人也應理智看待這一問題。」
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的消息傳出來之後,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北大社會學系教授高丙中的電話就一直響個不停,作為致力於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民俗學會的秘書長,高教授對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的反應比較平靜。
高教授反對將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看作是文化掠奪。他認為,這種說法一是誤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目的,二是把「申遺」和注冊商標混為一談,「『申遺』是把文化的代表作品提出來,讓全世界都能知道和分享。這與商標注冊是兩碼事,不是說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後中國人再過端午節就要交費了。」
高教授說:「文化是大家可以共享的,不像麵包,你要是多咬了一口,我就會少咬一口。千萬不能拿看待麵包的眼光來看待文化遺產。」
宋俊華博士也表示,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這種民族的東西有可能存在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比如,在我國內蒙古流行的馬頭琴,去年已被蒙古國申報為該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皮影戲,也被印度尼西亞申報為該國的文化遺產。
反思:為何民俗「失去」才知珍貴
啟示:建有效機制保護傳統文化
不過,無論專家怎麼解釋,韓國人的「申遺」行動仍刺痛了中國人的自尊心。「為什麼外國會對我們的民俗節日感興趣?而國人又為什麼只有在這時才意識到珍貴呢?」新浪社區上一個網友的提問引發了許多人的思考。
對此,宋俊華博士認為,國人把傳統的東西看作是我們的文化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這一點很可貴。但是我們不能單純地認為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是搶奪了中國的文化遺產,關鍵在於我們應該建立有效機制,保護民族傳統文化。
宋博士說,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該更充分考慮傳統文化的延續。他介紹說,目前國家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將出台相關的法律和政策,加大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兩國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中國端午節:端午節又俗稱端陽節、端五節、天中節,除漢族外,還有滿、蒙、藏、苗、彝、畲、錫伯、朝鮮等約28個少數民族慶祝這個節日。我國的端午節很早就傳入了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端午節源於我國遠古的祭龍日,用龍的威懾力驅除所有的災疫邪祟。以後才漸漸加入了紀念地方性名人的內容,例如長江中游湖南、湖北楚地紀念屈原。
韓國江陵端午祭:江陵端午祭是韓國江陵市市民祈求豐收和安康,舉行摔跤、盪鞦韆等游戲的大型民俗活動。據韓國學者考證,端午祭的內容在「朝鮮時代」南孝溫的《秋江集》就有表述,因此江陵端午祭的由來可追溯到1000年前。
中國人的春節也是韓國人的春節,是同一天。但韓國春節的傳統風俗與中國有區別。在韓國,春節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
春節在韓國叫「舊正」,也就是農歷新年。「舊正」在韓國是僅次於中秋節的全民族節日。每逢春節,全國都沉浸在一片喜悅和祥和的氣氛之中。
過春節時,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韓國人祭祖有嚴格的說法,僅供桌的擺法就有「魚東肉西」、「頭東尾西」、「紅東白西」、「棗栗梨柿」、「生東熟西」、「左飯右羹」等規則,祭祀的程序也很嚴格。
每年春節一到,韓國婦女都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裝,從早到晚都要在廚房裡忙活,嫁到韓國的外國姑娘也要同韓國婦女一樣從早忙到晚。
祭祀了祖先,晚輩就要給長輩拜年了,長輩要給拜年的晚輩壓歲錢。春節期間,平輩人見面的寒暄是「新年多福」。春節時總有不能回家過年的人或者露宿街頭無家可歸者,政府和市民團體就組織起來為他們過春節,讓他們在春節期間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韓國人春節往往都要互贈禮物,禮物的范圍很廣,如牛排、黃花魚、傳統點心、健康食品以及午餐肉、香油、蘑菇、柿餅、日用品等等,禮物都要包裹起來,而包裹的顏色以嫩粉色居多。
韓國春節的第一道風景是「歸省」———回家探親。每年除夕之前,就會出現一幅數千萬人大流動的回家探親壯觀場面。昔日車水馬龍的首爾,突然清靜起來,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馬路上成串的汽車,變得稀少了許多。然而,在全國各條高速公路上,在各機場、火車站、汽車站里,卻是人山人海。人們利用各種交通工具,趕在大年初一之前回到故鄉。韓國是一個汽車發達的國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汽車,每逢春節,300多萬輛私家車,擁擠在各條高速公路上,形成數百公里長的車流。此時,韓國交通台是最忙碌的,不斷報道路況,引導車流,以便讓歸心似箭的人們早一點歸省全家團聚。
Ⅲ 端午節是否已被日本注冊
二戰前,抄日本的端午節又稱兒童節,是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豎起鯉魚旗,吃粽子和柏葉餅來祝賀。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望子成龍」的意思。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游。另外,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將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說到避邪,還有著這么一段傳說:從前,有個叫平舒王的君主,誅殺了一個不忠之臣,這個奸臣死後化為一條毒蛇,不斷害人。有個有智謀的大臣,頭戴紅色的蛇頭,身上灑滿菖蒲酒與之激戰,最終制服了毒蛇。從此,在端午節時,插菖蒲、熏艾葉、喝菖蒲酒,就流傳開來,成為傳統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 端午的習慣是在日本的平安時代以後由中國傳入日本的。
Ⅳ 為什麼中國的端午節被韓國注冊了
我們應該好好反思,起源於中國的節日會被別國注冊。那是因為別人在各方面做的比我們好!
Ⅳ 韓國把端午節注冊對我們有什麼影響有什麼損失
中國人過端午節,這個誰也搶不走
韓國人申請通過的是端午節那一天的他們傳統的一個祭祀慶祝活動而已,不是端午節本身。放在中國,就相當於我們中國申請了端午節劃龍舟一樣。只是活動
不過也要引起我們的警惕,我們國家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還是有些問題的。
Ⅵ 端午節被哪國注冊了
韓國
ps
不過韓國貌似說是為了紀念屈原
但是據聞一多文章記載在屈原之前我國就已經有端午節了,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所以,我們國家的端午節啊可以再去注冊
Ⅶ 端午節被韓國注冊沒啊
悲劇啊!不幸 成功 了!
Ⅷ 端午節被誰注冊《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申遺失敗不是"壞事"?
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時間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然而,專家稱這不是壞事。 「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麼沖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這是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25日上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
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從去年開始已經上演,受到廣泛關注。人們所期盼的當然是中國的端午節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目的是加大我國的傳統文化保護力度。而如今韓國獲勝,多少有一種失望的感覺。兩國都希望自己能獲取勝,如果從端午節起源來看,我國的端午節最應該被批准。因為端午節起源於中國。
端午節俗稱端陽節、端午節、天中節,除我國漢族外,還有滿、蒙、藏、苗、彝、畲、錫伯、朝鮮等約28個少數民族都慶祝這個節日。我國的端午節很早就傳入了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這些國家至今還在歡度端午佳節。實際上,韓國所獲勝的江陵端午節本來就源於我國遠古的祭龍日,它的遠古文化蘊涵是用龍的威懾力驅除所有的災疫邪祟。從時令上看,「端午」為「陽極之日」,故《風土記》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時為天中節,故作種種物辟邪惡。」
端午節起源於我國是不爭的事實,應該說,此前普遍認為亞洲國家是絕對不可能申請成功的(當然這是後話)。因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需要具備惟一性、完整性和真實性這三個特點。其他國家的端午節不滿足前兩個條件。而如今韓國的江陵端午節被批准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多少有點出乎意料。然而,韓國的申請成功憑借的就是自己的保護與重視程度,從這點來看,我們是不能比的。
韓國申請成功「不是壞事」,原因如專家所說: 「江陵端午祭其實與我們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的端午祭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這倒不見得,復旦大學文博系民俗學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就有不同看法:「 『端午節』和『端午祭』並沒有本質區別。文化包括核心部分和影響部分,在傳播過程中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在這期間,往往是核心部分保留了下來。端午節在中國本來就是祭祀活動,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部分就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雖然在韓語中,『祭』和『節』的意義有所差別,但是在『申遺』時,無論端午節還是端午祭,都應該用英文的FESTIVAL(節日)表示。」
無論說法如何,端午節起源於我國是不爭的事實!祖宗留下的遺產落敗了,我們以何顏面笑談「這不是壞事」?說出口還真有一種心虛的感覺。在去年韓國開始申請江陵端午祭為世界遺產,在前不久韓國某公司將「端午節.cn」這一中文域名搶先注冊時,都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不是滋味」,而今韓國申遺成功,也許大多數人也是——「不是滋味」。如果說好處在於它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並得到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那麼,我們的端午節(而不是某國端午節)達到國際認同還有一段漫長沉重的路子要走。我們不由的去思考,我們的落敗其實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反省我國情況就會發現,我國節日體系的文化特色顯得不足,洋節日侵襲嚴重,人們多是追捧外來節日文化而對自己民族的卻缺少認識,更談不上喜愛和保護。這次韓國申遺成功的板子剛好打在我們的臉上,猶如韓國的影視劇將我們的專利賣給中國一樣——這板子打得好,也打得不是滋味。
筆者覺得,端午節不因外來節日文化而被忽視,也不因感情深淺而被漠視,也不因文化開放的借口而忽視文化的民族性,不管對端午節的感情是深是淺,不管全球化中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都要堅決捍衛屬於我們的傳統節日! 在申請之前,我們可以不必為韓國的申請行為「義憤填膺」,因為結果還沒出來,還有希望,也因為韓國保護江陵端午祭的經過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對本土文化態度的轉變有多麼可貴。因此,韓國的申請也是一種激勵,激勵國人去保衛祖宗的「遺產」,去體悟它們的彌足珍貴。而韓國申請成功之後呢?我們還只能說,韓國的成功仍然是一種激勵吧。我們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其他的傳統文化上,寄託在實實在在的愛護和保護各種傳統文化上,包括端午節。如果韓國申遺成功能引起有關部門的反思,提升國人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那麼它就有了積極的意義。
Ⅸ 端午節被韓國注冊了嗎
韓國想注冊,但沒成功。
Ⅹ 為什麼我們的端午節會被別國注冊
我國從去年才啟動非物質遺產的保護,而韓國在1961年已公布了無形財產保護法。端午專節作為一個節日屬,1967年通過了韓國的國家級保護,每年在端午節期間去韓國看龍舟的遊客都有上百萬。其實很多國家都過端午節,端午節並不是我國的專利,我國如果不及早申報,被他國申報是遲早的事。
我們並不能怪別人搶了自己的東西,只能怪自己不夠重視。有報道去年10月,聯合國通過了28個文化遺產,我國的古琴被列入其中,在報刊上也只是一塊小豆腐,毫不起眼。但在國外,那些自己的文化遺產被列入進去的國家則舉國歡騰,熱熱鬧鬧。
申請是它們的權利,但批不批準是聯合國的權利。
某國要聯合國批准必須在申報中體現其過端午節的原創性和單一性,但端午節發源於中國,中國
以端午節來紀念屈原,有它特定的意義,而且在屈原出生以前,據聞一多先生考證中國就有劃龍舟的習俗,並把端午節這一天定為龍的節日。
世界和平理事會在1953年定下了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中之一就是屈原,我們有這么多的歷史積淀,端午節在我國有這么多的意義,其它國家是搶不去的。
貌似你說的搶注這個屬於誤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