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設計 » 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0-11-21 03:23:20

A.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為幫助廣大教師實施好新教材的教學我們將從日常教學中經常接觸的教學設計、教案設計和說課設計三個方面出發,探討信息技術教育新教材的實施點滴。一、教學設計1、教學設計的概念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設計教學問題的過程,它包括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及方案、評價和修改教學設計直至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等幾個方面。教學設計要求從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出發,綜合考慮教師、學生、教材、媒體、評價等諸多方面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強調運用「整體---局部---整體」的思維方式,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使各教學要素相輔相成,提高和確保教學系統整體的最優效應。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是指微觀教學設計,包括單元教學設計、課時教學設計和微觀教學設計。其中課時教學設計是以某堂課的教學為設計對象,而此處的微觀教學設計則指以某個教學環節為設計對象。2、教學設計的操作步驟教學設計一般包括以下步驟:(1)、學習需求分析:從教材的角度出發,課程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2)、教學內容分析:課時教學目標是什麼?進行學習任務分析,要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必備、輔助的知識技能,要教哪些內容。(3)教學對象分析: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學習起點水平與學習特點。(4)、確定教學目標:根據課時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制定明確、詳細的教學目標。(5)、教學策略設計:主要解決「如何教、如何學」,要同時考慮目標、內容學生、時間、教學條件等要素,從爭取整體教學效益的角度正確選擇教學策略。如程度教學策略、發現式教學策略、認知教學策略、掌握學習策略、和諧教學策略等。(6)、教學媒體設計:根據學習目標、教學策略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適時使用恰當的教學媒體,在運用媒體上,主張恰如其分,和諧、統一,不要為使用媒體而用媒體,避免與整體教學過程的脫節。(7)、教學過程反饋、調控設計: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動態活動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預計學生將作出的反應,設計好另外的教學方法、問題和練習,一旦出現非常情況,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教學要求、教學策略和方法。(8)教學評價設計: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的評價,總結性評價是指在知識教學完成後的總體評價。 3、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設計 針對信息技術學科新大綱、新教材與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要求教師要從其學科特點出發,根據其教學規律進行教學設計。(1)、從課程特徵角度出發設置教學目標的原則隨著計算機技術及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變化,計算機的工具性越來越突出,對於中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教育是國家對公民開展的信息素養基礎教育,其任務是向學生傳授計算機文化的基礎知識,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所以教學一定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正確確立教學目標,注重教學的基礎性,反對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培訓化」。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角度出發並結合新大綱的要求,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目標分為認知領域目標、技能領域目標和情感領域目標三個方面,其目標的確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術學科的功用性。(2)、從課型的特點出發進行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課往往是認知和技能相結合,不同的課型側重點有所不同,從教材編寫來看,有理論課、操作技能課、綜合實踐三類。理論課主要讓學生了解計算機、機器人的作用,計算機和機器人的基本知識,對這類課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領域讓學生破除對計算機的神秘感,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興趣,教師可運用插圖、形象的比喻、進行直觀教學,教師可精心設計學生的教學活動,如分組討論、網路查詢等形式。在程序設計學習時,情感領域要注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對操作技能課讓學生掌握使用計算機工具的正確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操作技能,教師要注重規律性知識的講授,讓學生形成自學能力。技能訓練主要根據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映理論進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訓練組合也許是最初使用連續強化安排,然後固定間隔強化安排,最後是變化比例強化安排,隨著訓練期的推移,比例可進行變化,最終形成技能。如小學生的指法練習,教師在學生掌握正確的使用後,可在每課前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反復訓練。對綜合實踐課要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培養,讓學生在作品、成果中獲取成功感。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在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設計給教師預留了很大的空間,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內涵,如小學課本《龍宮尋寶》一課,某教師的導入環節設計如下:編制了一副孫悟空在龍宮舞動金箍棒的動畫軟體,在同學們津津有味欣賞的時候,教者伴隨講到:你們看孫悟空一會變大,一會變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轉,多麼神奇呀?這樣設計直接點中本節課的主題---扭曲與拉伸。如某教師在基礎練習環節將課後的練習題《小雞》和《春天》兩副作品引入到課程作為復制、粘貼的基礎練習,這不僅擴充教材訓練知識的不足,而且將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教學中要重視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設計,教學重點要重在將知識的「透」上,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消化,難點則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設計上。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點,由於信息技術教材在編寫上不是盡善盡美,需要教者適當將某些知識淡化與提升,如將一些知識變成自學閱讀,一些留為課後閱讀等,要做到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讓學生學透,同時要給學生預留充足的發展空間。練習部分的設計要重在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同時要重視過渡語、小結和板書的設計,克服語言的隨意性。在板書部分,我想雖然有了計算機展示工具,但板書的作用在於當教學結束時,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起到總結、點撥的作用,不應輕易拋棄,板書設計要講究平衡、美觀。由於信息技術學科目前的許多知識具有很強的工具性,所以教師要重視主題化的設計和教學評價的設計,在設計中要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題性和發展性環節的設計。除此之外,應注重教學模式、教法和學法的設計以及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基本要求的貫徹落實。 二、教案設計教案是教師上課的依據,是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計劃,經過充分考慮准備和慎重考慮所寫出的關於課堂教學的一切具體措施的方案。不僅是教師備課水平的標志,也決定了一堂課的好壞。1、 編寫教案的准備工作教師編寫教案前,首先要通讀教材,對照教學大綱和教學參考書,系統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來龍去脈,了解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對全局性關鍵性的一環,如果是新教師應對課後習題反復練習。在熟悉教材後,根據大綱要求設計好教學目標,對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明確,便於實施、檢測,對目前信息技術的課程,落腳點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視知識性和學科思想的滲透。根據確立的教學目標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分析組織教材,准確地確定教材中的難點和重點,對有些知識可以不講或略講。在確立教學重點和難點之後,要研究用什麼方法來突出重點,什麼手段來突破難點,要分析教材為什麼這樣安排,其意圖何在。在上述內容確立之後,應根據教學內容確立合適的授課地點,對於以知識性為主的教學應選擇教室教學,避免在機房上課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上機部分主要在於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選擇合適的教具,要注重示範性教具的選擇,某些課程可充分利用計算機系統的特點(如課件、同步教學系統等),充分展示其示範性,重點在於選好工具軟體,如職專DOS的FAT表教師根據教材選取了「諾頓」工具軟體作為教學工具使教學內容簡單化,並增加了教學導向性。2、編寫教案應考慮的問題:要復習哪些為新知識打基礎的舊知識;採用什麼形式導入新課,其形式是否新穎,關繫到是否啟發學生思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模式、教法和學法;時間分配;選取什麼例題,練習部分如何設計,如何進行;用什麼方法檢查和鞏固教學效果;什麼時候採用什麼教具效果最好;各環節如何過渡;課堂小結如何實施;是否布置作業,布置什麼樣的作業;要根據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可以不布置作業或以思考題的形式為宜。在設計時要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學習環境,構建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2、 教案的基本內容課時教學設計教案的基本內容應包括:授課教材、班級、時間、課題、教學目標、課型、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手段、教法、教具、授課地點、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其中教學過程應包括教學的各個環節及其銜接,教學提綱、教學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師生活動和時間分配的內容。教學環節一般可以包括:復習提問(設計問題及正確答案);導入新課(具體導入手段);講授新課(教授過程、學生怎樣做;哪些由學生回答,哪些由學生練習;重點如何講述、難點如何處理,哪些容易出錯,須防止、提醒,上機指導如何實現;如何設計練習和小結)。3、 編寫步驟:(1)、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制定要具體、明確,便於檢查和執行。要從學生的素質和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可能達到的教學目的。(2)、確立合適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是關鍵性的知識,解決這部分知識,其他問題將迎刃而解;而難點是相對的,是學生容易誤解和混淆的知識,對同一節課不同的學生其難點可以不同。(3)、設計課型、准備教具、設計教學手段與教法(4)、設計教學全過程、時間分配、師生雙邊活動和教具的使用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課堂提問、書寫例題時應看教案,防止題目錯誤,浪費教學時間;在講完一個段落後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個環節和重要內容,如果布置作業,應看教案。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可以適當調整更改教案,如出現由於對學生水平掌握不準出現教學設計過高、過低情況;出現突發事件,教案可適當更改,但不易更改過大。 三、說課設計說課這一形式目前已推廣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此項教學形式對於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教育理論水平造就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說課這一形式目前在許多教學活動中已經作為評課的一項指標,有些地區也因此延伸出「說片」、「說課件」等多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形式,那麼什麼是說課,怎樣說課,計算機學科在說課時應注意哪些方面,就這些與大家共同探討。(一)、說課的基本理論1、什麼是說課 說課就是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授課教師向評委或同行系統地闡述自己的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然後由聽者評論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屬於教師教學研究的范疇,它可以幫助教師認識備課的規律,提高備課的能力。教師說課要求用簡潔、准確的語言敘述備課中的思維過程,主要使用書面語言,並且主要是在於說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學理論指導實踐,說課的實施對象是教師,所以每一具體內容的設計上,不僅要說出做什麼,怎麼做,而且還要說出為什麼這樣做。既要把一個具體的課題進行全面系統的講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論性。2、說課的組成說課就是要教師口頭表達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即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後由聽者評說的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活動,說課包括四個方面: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設計,有上機操作時應做適當的上機操作。3、說課的特點(1)、深刻性:說課時應將具體課題寫成說課講稿,通過語言媒介展示出來,更深地剖析了課題。(2)、研究性:說課是面向廣大同行,由同行評,因此可以通過「評」取長補短,相互受益,是一個很好的集體教研活動,更注重於集體教研,是提高備課質量,教師業務水平的一條最佳方法。(3)、演練性:說課是教師備好課,先經同行評研,然後再反饋加工、創新直至滿意才給予學生上課,是在備課與上課之間重要的一環,實則是對象不同的教學活動,是備課的引申與發展,是對備課的檢查補充。(4)、理論性:說課不僅要求教師說出「怎樣做」,而且更要說出「為什麼做」的探究式研究。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深入鑽研大綱和教材,更要學習教育理論和學科教學精神與要求,並熟練地運用這些理論研究和探討說課的內涵和形式。4、說課的意義(1)、宏觀提高廣大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說課是一項教研活動,在說課的過程中,必須說出科學依據,要想說好課,必須自覺地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教育理論。因此,可以通過這種形式、機制,使廣大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教法、學法與教學程序,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水平,能促進課學教學三個體現,體現教材的重點、難點、特點,體現教材的思路,教課思路和學生學習的思路和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為原則。(3)、是最有效的備課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長補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說課有助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備課是教師已經對教材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學的處理,便易忽略教材內容為什麼這樣安排,教學時為什麼這樣處理,只有通過說課,才能被發現。通過說課可以鍛煉教師執行貫徹教學大綱、駕馭教材的能力,由於在對教學內容分析上,要說明教學目的的制定依據,重點,難點的分析,知識點之間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師對大綱理解,同進在有效的時間內,可以展現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同時將提高教師教學方式的運用和教學手段的設計能力,哪些內容講,哪些內容練,哪能此內容讀,怎能樣突破難點,用什麼手段訓練重點,怎能樣引導、啟發、怎樣培養思維品質,都通過說課來完成。(二)、怎樣說課說課一般要求教師說出自己對教材的分析處理。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說教材:交待課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單元及整個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與前面知識的聯系及新知識的影響;教學目標認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學的重點、難點及其理論設計依據。說教法:為實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和學生實際採用的教學方法及訓練手段及其依據。說學法:讓學生如何學,教給什麼樣的學習方法。說教學地點的選取(教室/機房),選用的教學工具。除此之外,應說明教學對象及課型特點(理論課、實踐課、綜合練習課)說教學過程:說教學過程部分總的要求是知識正確,線路清晰,相應的操作準確。首先說明教學線路,對每個環節要講明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同時強調設計意圖。對軟體演示和作品點撥等使用軟體的場合一定要配以相應的軟體操作。要充分考慮各環節的過渡語、小結語及導入環節的設計,在導入環節的設計上要自然、巧妙,立足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重點要講透、難點要突破,要注有檢驗環節的設計。以上我們從信息技術的教學設計、教案設計、說課設計三個方面談了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特點與要求,這些是教師上好信息技術課的關鍵與基本,是教師必須掌握的教學基本功。四、教師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學基本功外,作為教師應注重目前信息技術學科的幾個突出問題。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編寫的,任務驅動是一種符合信息技術教育層次性和實用性特點的教學方法,它為我們提供一條由淺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學思路,同時從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學的開展,適用於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關於任務驅動教學,教師應做到「有題—有線-有程—有果」,所謂有題是指課堂教學應提出主題,如課程整合、美麗的家鄉、保護環境、愛好和平等主題;所謂有線是指教學線路,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識點和技能點,注重創設情景,在情景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用意識和參與意識,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學生的分析、思考、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果是指學生不僅能夠主動完成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成就感,從而使學生在分析、思考、應用創新解決學習、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2、新教材是以實踐能力和信息素養作為培養目標,教師要挖掘教材的內涵、延伸教材,注重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依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選用適當的教法,營造教學情景,實施教學。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教師能動地運用教學過程的規律,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3、教師應認真開展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成敗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學設計至關重要。在開展教學設計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教學目標要依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條件確定,要明確、恰當,教學環節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難點與重點的確立要依據課型和學生實際確立,要求恰當、准確,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過程。突出重點就要講透---練透,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難點要講究採用怎樣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課按教材要求為新授課,如學生在小學階段基本上已經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那麼我們可以將重點放在知識綜合應用和能力培養上。教學結構要在考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結構設計從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兩個角度,要做到層次分明、各種教學活動搭配合理、組織緊籌、環環相扣、逐步深入,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對一些知識進行「提升、淡化」處理,切忌「平鋪直敘」。設計中要注重知識滲透、能力培養、創新、應用意識的培養,對導語、過渡語、小結、板書設計、習題常被看作「小環節「的地方不要輕視,切忌「隨意性」,要認真考慮對待。教師要從學科特點、課型特點出發進行設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軟體資源、多媒體同步教學系統等)在學科方面應注重突出信息素養培養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特點;在課型上要針對不同課型進行設計,如習題課應在練習的設計上體現目的性、階梯性、多樣性和實踐性。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規律,設計好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和要求,選取相應的教法,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並由此出發,兼顧新知識的特點,幫助學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識。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一堂成功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總之,評價一堂課關鍵在於「教」和「學」兩方面,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學設計。

B.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題材體裁.內容形式.結構背景.教學目標:教學目的:教學准備:CAI等多媒體內課件,教學方法容:引導法等.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1,課前准備2,師生問好二.導課,情景展示圖片學生觀看思考想像回答.三.進行新課:1,出示課題.2.教師採用圖片法.講解法.示範法.敘述法.談話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3,學生個別先掌握內容,分組掌握內容.全班掌握內容,學生在教師引導配合中進一步掌握內容.4.本節課內容難易安排合理,形式新穎不拘一格,結構緊湊不拖沓.分層分部分版塊進行.5,學生在教師引導配合中掌握全部知識內容.實現本節課教學目標.達到本節課教學目的.6,拓展延伸,二度創作.7小結反思.

C. 如何實施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教學設計

近年來,信息技術教育在廣大中小學迅速發展起來,已經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的具有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必修基礎課程,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密切、發展迅速、實踐性強、應用廣泛的學科。隨著教育改革逐步推進,國家教育部已將加強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新興學科在教學研究方面明顯滯後,其突出表現就是還未形成適合本學科個性特點的基本教學方法,沿襲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又不能適應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要求。為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我們每一位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我是一名在信息技術教學戰線上工作多年的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了一些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思路。藉此機會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認真分析一下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即教師、教材和學生的在教學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1、以教材為中心:傳統的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在課前,教師充分和教材對話,即鑽研教材;在課中,教師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分章、分節、分點、分面給學生授課;學生如裝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也是在教師指導之下和要求之下與教材對話
2、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興趣學習的基礎上,使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自我學習,自我發現,更有利於因材施教,個別教育。
3、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可能過多的展示自己的教學技能、個人魅力,從而淡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模式可能更多出現在教師優質課比賽方面。

D. 請教師就信息技術與本學科整合提交一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三垂線定理及其三垂線定理的逆定理;
2.通過對三垂線定理的探求過程,進一步滲透立體幾何證明中的轉化思想.具體體現在線線與線面垂直的辯證關繫上;
3.能初步掌握三垂線定理與三垂線定理逆定理的應用.注意培養學生對變異形式下三垂線定理的應用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三垂線定理的引入與證明,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探索能力;
2.變異位置下三垂線定理的應用.
教學設計過程
師:請同學回憶空間中的兩條直線具有什麼樣的位置關系?
(思維從問題開始,點明這節課是研究空間兩直線位置關系的繼續)
生:相交、平行或異面.
師:對.我們可把上述三種情況表述為
其中空間兩條直線平行,這種特殊位置關系我們已經研究過了.兩條直線相交與異面的另一特殊位置關系——空間兩直線互相垂直,值得作深入的研究.而相交兩直線的垂直問題,我們已經在平面幾何中作過系統的研究,現在我們重點研究異面直線互相垂直的情況.
(進一步點明研究空間直線和直線的垂直問題)
我們的問題是:如何判定兩條異面直線的垂直位置關系呢?
生:根據兩條異面直線互相垂直的定義來判定.即如果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為90°,則稱這兩條異面直線互相垂直.
師:回答得很好.實際上是根據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為直角來判定的.這是由兩條異面直線垂直的定義來判定,即定義法.但這樣歸結為定義判定往往在操作上不是很簡便,在今後的證明中運用也不太方便,能不能換一個角度考慮呢?有沒有判定兩條異面直線垂直的比較簡便的方法呢?
(進一步調動學生思維,拋開定義去探求新的判定方法)
生:可利用直線和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來判定.即如果一條直線垂直於一個平面,那麼它就和這個平面內的任何一條直線垂直,而平面內存在無數多條直線與該垂線異面,這樣就可以判定了.
師:很好!同學們已經掌握了證明線線垂直的基本思維方法.要證線線垂直,只需證線面垂直.
(為三垂線定理的證明埋下伏筆!)
如圖1,若l⊥α,a α,則l⊥a.
但這里l⊥α,情況太特殊了,如果l與a斜交呢?即l為平面α的斜線,能不能判定平面內的直線a與直線l垂直呢?
畫出圖2,a α,l∩α=O,(l α).這時你又如何判定a與l是否垂直呢?
(提出問題,請學生思考)
師:進一步啟發(分析圖2)根據線面垂直的定義,我們知道
如果直線a能垂直於過直線l的一個平面,那麼a⊥l.
於是,新問題是:如何找出這樣一個平面——過l且與a垂直的平面呢?我們知道,滿足條件的這樣一個平面必須有兩條相交直線(l當然不在其內)都與直線a垂直,能不能先解決一部分,即先作出一條與l相交的直線又與a垂直呢?
(啟而不發,由學生思考)
生:過l上一點P(異於點O),作PA⊥α於A,則由線面垂直的性質有a⊥PA.
師:很好!在圖3中,作出PA⊥α於A(此時不連結AO),並板書
由PA∩PO=P,確定平面PAO,要使a⊥l,只需a⊥平面PAO.故只要有平面PAO內的另一條直線與a垂直就行了!而平面PAO內的哪一條線用起來最方便呢?
板書上述思路
生:老師您應畫出AO.
師:對!提得很好!兩個平面相交要畫出交線(用紅筆作出直線AO.(如圖4)
生:顯然應填寫a⊥AO.
(水到渠成,這就是本課的核心所在)
師:非常好.這已經是一個完美的思維近路了.
師:我們共同探求到一條重要定理.請試敘述這條定理,可按思維通路的脈絡,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生:一條直線如果和這個平面的一條斜線在平面內的射影垂直,那麼它也和這條斜線垂直.
師:對嗎?請同學看是否正確?
生:不對,首先應刻畫「在平面內」的一條直線.
師:對!這非常重要(板書三垂線定理).試分析定理中的關鍵詞語,並用符號語言表述.
如圖4,PA⊥α於A,PO∩α=O,AO是PO在平面α上的射影.a α,若a⊥AO,則a⊥PO.
請寫出條件和結論.(板書)
已知:PA⊥α於A,PO∩α=O,(這里已隱含AO為斜線PO在平面α上的射影)a α,a⊥AO.
求證:a⊥PO.
(請學生完成證明過程.事實上通過前面的探求過程等於已把這條定理證明了.只要請學生到黑板板演,並訂正即可)
證明:
師:你能給這條定理起個名字嗎?
生甲:我從條件中發現有兩個垂直關系.我給他起名叫「兩垂線定理」.
(生鬨笑)
師:好!如果是你第一個發現這條定理的,可能今天就叫兩垂線定理了.結論中還有一個重要垂直呢?
生乙:最好叫三垂線定理吧!
師:好!這就是立體幾何中重要的三垂線定理.它是證明空間線線垂直的重要定理.
兩位同學總結了這三個垂直,哪個垂直是關鍵呢?顯然平面α的垂線PA是關鍵!我們如何記憶這條定理呢?
生甲:平面內一直線只要與射影垂直,則與斜線垂直.
生乙:我記憶為先有平面內垂直,再轉化到空間的垂直關系.
師:很好!兩位同學的記憶方法各有千秋,可按自己的習慣給予記憶.實際上兩位同學的本質是一樣的,還應強調PA⊥α於A的前提條件和a α內的關鍵詞語.
要深刻理解該定理的證明思路,證明中主要體現了什麼數學思想?
生:轉化的思想,即要證線線垂直,只要轉化為證線面垂直,就可以了.
師:請同學探求一下平面內的直線a就這一條嗎?
生:不止一條,因為在平面α內,只要與a平行的直線,就一定和射影垂直,則它必定和斜線垂直,這樣的直線是一組平行直線.
師:演示一組抽拉投影片.如圖5,只需將動片(含直線a的抽拉片)左、右抽動,即可顯示這一組平行直線.當且僅當a通過O點時a與PO是共面垂直,而其餘的都是異面垂直關系.
(圖中框片1為固定不動,片2可以抽拉,a畫在2上,左、右抽拉可顯示a的運動過程為一組平行直線)
師:你能構造三垂線定理的逆命題嗎?判斷它是真命題嗎?並證明.
(前面在三垂線定理的探求過程中,已把它的大前提、小前提及結論分析清楚,故在這里學生可比較順利地構造出它的逆命題)
生:只要把三垂線定理中的小前提a⊥AO,與結論中的a⊥PO互換一下就可以了.
(師把板書中的條件a⊥AO與結論a⊥OP互換)
是真命題嗎?
生:是!與三垂線定理的證明思路一樣.
例1 如圖6,PA垂直於以AB為直徑的圓O平面,C為圓O上任一點(異於A,B).試判斷圖中共有幾個直角三角形,並說明理由.
(這是立體幾何中一個重要圖形.既有線面垂直問題,又有線線垂直,既有三垂線定理的應用,又有平面幾何知識的運用)
生甲:兩個.分別是Rt△PAC,Rt△PAB.
生乙:三個.還應有Rt△PCB.
師:誰是直角?理由是什麼.
生乙:∠PCB,由三垂線定理可證.
師:你能敘述一下嗎?根據三垂線定理的操作程序敘述清楚.
生乙:因為PA⊥⊙O平面,PC∩⊙O面=C,因為∠ACB=90°,即BC⊥AC,所以BC⊥PC.
師:生乙證明中,什麼地方還應再強調一下.
生丙:BC 平面⊙O.
師:除這三個直角三角形外,還有嗎?
生:還應有一個Rt△ABC,因為直徑上的圓周角為直角.
師:好!這樣才全面認識了這個空間圖形.事實上圖形P-ABC是一個三棱錐.原來三棱錐的四個面可以都是直角三角形,請同學思考:你能再構造一個三棱錐,使它的四個面全是直角三角形嗎?(課下繼續思考)
師:通過例1,作出判斷的關鍵是什麼?
生:平面的垂線PA是關鍵,有它就能保證前三個Rt△.
例2 如圖7,PA⊥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且AB=3,AD=4,PA=3,求點P到CD,AB和BD的距離.
(此例的關鍵是用三垂線定理.作出它們的距離,再化歸為解Rt△的問題.可能有如下典型錯誤)
1.學生往往還是應用直角三角板,用平面幾何方法過P作PH⊥CD於H,使∠PHC=90°,如圖8.通過此例進一步說明用概念指導作圖的重要性.進一步闡述空間圖形中保平行不保角的規律,經啟發學生可發現只要連結PD,由三垂線定理可保證PD⊥CD於D,於是PD就是點P到直線CD的距離.
2.連結BD,AC,令AC∩BD=O,連結PO,則PO是P到BD的距離.這里誤認為ABCD為正方形了!
對第三個問題的分析,可說明既可利用三垂線定理構造點P到BD的距離.又可先作出距離PH.如圖9,再用三垂線定理的逆定理證明AH⊥BD.再通過解Rt△ABD,求出斜邊上的高AH,最後可解PH.
師:請給出完美的簡答.
生:如圖10,連結PB.
因為PA⊥平面ABCD,AB⊥BC,且BC 平面ABCD
所以PB⊥BC,於是PB為點P到直線BC的距離.
同理,連結PD,則PD為點P到直線CD的距離,解出PD=5,即點P到CD的距離為5;
在平面內過A作AH⊥BD於H,連PH.由三垂線定理有PH⊥BD,所以PH為點P到直線BD的距離.在Rt△ABD中,有AH=
(通過此例進一步闡述解立體幾何計算題,離不開必要的證明.解題的操作程序一般是:一找、二作、三證、四指、五計算,注意解題規范化的訓練)
例3 如圖11,正方體ABCD-A1B1C1D1中,下列各對直線是否垂直,為什麼?
(1)D1B與AC;
(2)D1B與A1C1;
(3)D1B與AB1;
(4)D1B與B1C.
(通過例3,培養學生能在變異形式下應用三垂線定理的能力)
生甲:(1)D1B⊥AC,連結BD,因為正方體AC1,所以AC⊥BD,AC 平面ABCD.D1D⊥平面ABCD.由三垂線定理,有AC⊥BD1.
生乙:(2)D1B與A1C1垂直,因為正方體AC1,所以A1C1‖AC,因為D1B⊥AC,所以D1B⊥A1C1.
師:好!還有不同的證法嗎?
生丙:可用三垂線定理證明,只要連結D1B1即可.因為BB1⊥平面A1B1C1D1,且A1C1⊥B1D1,由三垂線定理,有A1C1⊥BD1.
師:好!兩位同學從不同角度都能判定D1B⊥A1C1.
生丙同學能在變異形式下應用三垂線定理,這種能力我們要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和訓練.
師:D1B和AB1的位置關系呢?
生丁:還是垂直位置關系,這里D1A1⊥平面ABB1A1,連A1B,則由三垂線定理可證D1B和AB1垂直.
師:很好!這里基礎平面是ABB1A1,而面的垂線是D1A1,A1B是D1B在平面ABB1A1上的射影.於是構造出應用三垂線定理的條件,使問題得到解決.
那麼D1B與B1C呢?
生:當然還垂直了!依據的還是三垂線定理,這里基礎平面是BCC1B1,面的垂線是D1C1.
師:通過一組投影片,演示變異形式下三垂線定理的應用.(以正方體為載體)
(1)如圖12,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試判斷正方體對角線A1C和面對角線BD的位置關系.
顯然A1A⊥平面ABCD,A1C∩平面ABCD於C,則AC為A1C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又BD⊥AC,所以BD⊥A1C.(三垂線定理)
(2)如圖13,試判斷正方體對角線B1D與面對角線AD1的位置關系.
演示投影片,將正方體中局部旋轉成圖12下部分,於是問題就化歸為(1)的問題結論.最後再覆蓋上含輔助線與字母的圖形,如圖14,即化歸為三垂線定理的常規圖形.
對變異形式下三垂線定理的應用,是立體幾何中一個重要能力要求.
例4 有一方木料,右側面上有一點M,要經過點M在右側面畫一條直線和AM的連線垂直,應該怎樣畫.(如圖15)
(在前三個例題的基礎上,例4可較順利地得到解決)
生:連結BM,AM,因為AB⊥平面BCC1B1,所以BM為AM在平面BCC1B1上的射影.因此只需在平面BCC1B1上,過點M作BM的垂線EF即可,其理論依據是三垂線定理.
課堂教學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對「平面內是否存在與平面的斜線垂直的直線」問題的探討.具體方法是把問題轉化為「平面內的直線與平面的斜線在平面上唯一的直線——射影」的位置關系的研究,而得出三垂線定理.這充分體現了研究立體幾何的基本思想方法——降維轉化的思想方法,將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來解決.
對三垂線定理本質的理解有如下四點:
(1)從證明思路看
a⊥AO
a⊥平面AOP
a⊥PO
(2)三垂線定理及其逆定理是空間兩條直線垂直的判定定理.對證明線線垂直問題有著廣泛的應用.
(3)對「三垂線」的解釋
定理中涉及到五個空間元素(一面和四線):平面α,α的垂線PA,α的斜線PO,PO在α上的射影AO及平面α內的直線a.其中「三垂線」的解釋是多樣的.如:
也可理解為
後一種理解,本質上是應用三垂線定理的思維程序與操作程序.「一面四線」中面的垂線是關鍵,運用三垂線定理解題時,首先要確定平面α,再抓住面的垂線PA,其他直線即相應產生,即可在各種變式情況下分清各元素的關系.
(4)若研究了命題的充要條件,又可小結為:「平面內直線與平面的斜線垂直的充要條件是平面內的直線垂直於斜線的射影.」

E.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近年來,信息技術教育在廣大中小學迅速發展起來,已經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的具有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必修基礎課程,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密切、發展迅速、實踐性強、應用廣泛的學科。隨著教育改革逐步推進,國家教育部已將加強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新興學科在教學研究方面明顯滯後,其突出表現就是還未形成適合本學科個性特點的基本教學方法,沿襲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又不能適應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要求。為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我們每一位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我是一名在信息技術教學戰線上工作多年的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了一些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思路。藉此機會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認真分析一下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即教師、教材和學生的在教學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1、以教材為中心:傳統的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在課前,教師充分和教材對話,即鑽研教材;在課中,教師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分章、分節、分點、分面給學生授課;學生如裝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也是在教師指導之下和要求之下與教材對話
2、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興趣學習的基礎上,使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自我學習,自我發現,更有利於因材施教,個別教育。
3、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可能過多的展示自己的教學技能、個人魅力,從而淡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模式可能更多出現在教師優質課比賽方面。
以上三種教學模式在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經常出現,但我認為在教學實踐活動這個舞台上學生是主角是演員,而老師則是配角是主持人,應該以學生作為我們教學的中心,以此中心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二、深入理解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活動設計的前提。
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我們的信息技術課程要從這四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要有意識的圍繞這四個方面進行設計。
三、深刻理解教材的體系結構是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保證。
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全面把握教材的體系結構,知識分布。不僅是對於當前所學的這一冊的教學內容應該把握,還應該對整個中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由於這套教材採用的是螺旋上升的知識體系,為什麼會在這一冊這一課安排這樣的教學內容,是有著全盤考慮的。教師把握好所教內容在整個體系中的位置和前後聯系,有助於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更好地形成教學設計,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四、在把握好以上三點的情況下針對本節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雖然信息技術教材的可操作性很強,但不是說只要照本宣科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還需要信息技術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再加工,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我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
1、我了解自己的學生嗎?
教學設計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對學生的分析是確定教學起點的主要依據。
每一課的學習都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教材默認是學生對前面學習的知識已經掌握,但學生的實際情況怎樣,學生已經知道什麼?他們是否有能力應對即將學習的新課知識?如果不足,在教學設計中需要考慮採取什麼方法補足。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新課中的一部分知識,教學設計中應採取什麼方法加以提高和鞏固。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因素,預先設想種種教材教學內容以外可能出現情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取捨、補充、簡化、組合)把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已有的認知識結構很好地銜接起來,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
2、我教學設計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了嗎?
信息技術教學中提倡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教學設計中的任務設計是信息技術課中的重中之重,任務設計的成敗極大地影響著教學效果。設計好的任務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不光學知識,還可學方法。任務設計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進行。教材中已經體現出任務驅動的思想,提供了很多可供操作的任務,但任務的細化和具體實施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完成。設計的任務應做到教學是圍繞著學習展開的,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為學習而設計就是要把學生怎樣學、學什麼,教師怎樣指導學生學放在首位。
五、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需建立與教材教學內容適應的教學環境。
與其它學科不同,信息技術課前需要一定的教學環境,需要教師做較多的課前准備工作,由於學校軟硬體條件的和師資的差別,各校的信息教學環境是有很大的不同。條件好的學校可以實時高速地在網路上進行教學,條件差的學校可能至今沒上互聯網。信息技術教師需要思考:我的教學環境能適應課程需要嗎?如果不能,可以採用什麼方法來彌補。
六、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平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良好的教學習慣:
1、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收集教學素材的習慣。
硬體素材:計算機的壞舊硬體。特別是不容易見到的[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處理器,內存、硬碟、軟盤]
軟體素材:教師的優秀作品和學生的優秀作品
2、使用好每節課的閱讀材料、活動、和課後的探索活動
閱讀材料: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和信息量,每節課要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閱讀
活動設計:教材設計的活動都是 針對本節課重難點設計的,每個學生必須完成。
探索活動:課後的探索活動是針對本節課內容的外延,是要讓學生課後進行一些探索和社會實踐活動。
六、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關注國際信息技術發展動態。
我們老師應該站在信息技術的前沿,老師不僅要關注國際國內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態,也要讓學生關注。要了解其它國家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不斷進行比較,吸取別人的長處,以使我們少走彎路。
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時需考慮多方面因素,這樣才能優化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F.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的概念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設計教學問題的過程,它包括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及方案、評價和修改教學設計直至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等幾個方面。
2、教學設計的操作步驟教學設計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1)、學習需求分析:從教材的角度出發,課程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2)、教學內容分析:課時教學目標是什麼?進行學習任務分析,要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必備、輔助的知識技能,要教哪些內容。
(3)教學對象分析: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學習起點水平與學習特點。
(4)、確定教學目標:根據課時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制定明確、詳細的教學目標。
(5)、教學策略設計:主要解決「如何教、如何學」,要同時考慮目標、內容學生、時間、教學條件等要素,從爭取整體教學效益的角度正確選擇教學策略。如程度教學策略、發現式教學策略、認知教學策略、掌握學習策略、和諧教學策略等。
(6)、教學媒體設計:根據學習目標、教學策略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適時使用恰當的教學媒體,在運用媒體上,主張恰如其分,和諧、統一,不要為使用媒體而用媒體,避免與整體教學過程的脫節。
(7)、教學過程反饋、調控設計: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動態活動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預計學生將作出的反應,設計好另外的教學方法、問題和練習,一旦出現非常情況,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教學要求、教學策略和方法。
(8)教學評價設計: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的評價,總結性評價是指在知識教學完成後的總體評價。
3、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設計 針對信息技術學科新大綱、新教材與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要求教師要從其學科特點出發,根據其教學規律進行教學設計。
二、教案設計教案是教師上課的依據,是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計劃,經過充分考慮准備和慎重考慮所寫出的關於課堂教學的一切具體措施的方案。
1、 編寫教案的准備工作教師編寫教案前,首先要通讀教材,對照教學大綱和教學參考書,系統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來龍去脈,了解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對全局性關鍵性的一環.
2、編寫教案應考慮的問題:要復習哪些為新知識打基礎的舊知識;採用什麼形式導入新課,其形式是否新穎,關繫到是否啟發學生思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模式、教法和學法;時間分配;選取什麼例題,練習部分如何設計,如何進行;用什麼方法檢查和鞏固教學效果;什麼時候採用什麼教具效果最好;各環節如何過渡;課堂小結如何實施;
3、 編寫步驟:
(1)、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制定要具體、明確,便於檢查和執行。要從學生的素質和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可能達到的教學目的。
(2)、確立合適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是關鍵性的知識,解決這部分知識,其他問題將迎刃而解;而難點是相對的,是學生容易誤解和混淆的知識,對同一節課不同的學生其難點可以不同。
(3)、設計課型、准備教具、設計教學手段與教法
(4)、設計教學全過程、時間分配、師生雙邊活動和教具的使用
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課堂提問、書寫例題時應看教案,防止題目錯誤,浪費教學時間;

G. 如何在信息技術背景下進行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是當今最活躍,發展最迅速,變化最快,影響最廣泛的科學技術。它也是的滲透力最強的科學技術。信息技術課程是基於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基礎的一門新的學科。在新課程改革下,將滲透到數學、語文等其他學科。信息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養途徑、人才的鑒別方法等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也對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學習理論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逐漸發展起來,並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這就要求老師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下設計教學時,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我認為在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要遵循本學科的學習特點。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對於學生來說不僅要懂得操作技能,還要懂得相關的理論。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信息技術教學設計遵循的原則有別於其它學科,其原則有:(1)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注重學習者能力的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的的培養;教師是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引導、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2)充分利用軟體及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3)學方法主要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為主,學生自主進行學習。(4)調「協作學習」。這種協作學習不僅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也包括教師之間協作。⑸強調學習過程和學習過程的評價。
二、 「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
中學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進行計算機應用軟體的教學時,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非常適宜。然而,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關鍵是「任務」的選擇與設計。這些年來在高中教學實踐中,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針對教材規定的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一些不同類型的「任務」,要求教師在總體目標的框架上,將總目標細分成若干個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
例如,在WORD文字處理課程,當講到《給文檔插入圖片和藝術字》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到網際網路信息檢索、計算機圖文編排、計算機文件存儲等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個製作好版板頁——「任務」。在設計這個綜合性的「任務」時,要考慮到應該包圖文混排的一些知識。以及設計版板時製作所涉及的知識、方法與技能。然後將這個任務分解為幾個較小的任務,指導學生分步驟去完成。
任務」分解、編排要注意分解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每個「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學生的知識點的含量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前後「任務」之間的連接等多方面的因素,一點點、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三、在教學設計時要體現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素質教育已經提倡了好多年,但是任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是經常摸不著頭緒,放不開手,找不到下手點。而且還要明白人信息技術課不等同於「計算機」課,要在平時的理論及操作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講課時要靈活的運用課本,例如:在講解C語言的求一個班級的每個學生的總分和平均分。在講解循環語句時學生就已經知道這道題的程序設計思想。在講數組時,我便讓學生自行解決此問題。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充實素質教育所需的活動。這符合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最大目標——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通過信息技術的學習,培養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播的能力。
四、老師要有教學評價設計
傳統教學的評價重結論,輕過程,只注重教學設計的結果。評價的形式和要求各學科都一樣。這樣不適合新課改精神。在新課改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有學生學習在促進者,協作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知識的研究者。既然是知識的研究者就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教學評價,教師在教學評價時,不能一律統一的方法,要強調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表達能力,知識靈活運用能務,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教學評價不僅是教師評價學生,學生也可以評價教師。這體現評價的相互性。這樣師生可以更好的互動,教學評價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課改需要。
五、教師要注重教學模式的設計
目前,在各個學校佔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主的舊的教學模式。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地位。這不利於學生的自身的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我們應積極、大膽地嘗試和探索多種教學模式。比如:探索式學習,教師設置一些適合由學生來解決的問題,協作式學習,讓學生協作完成某個給定學習目標的教學方,任務驅動式教學。
改革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新的契機。做這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滲透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好地服務於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