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學設計
『壹』 將相和講了哪三個小故事
講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
「完璧歸趙」是「澠池之會」的原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是「負荊請罪」的原因,「負荊請罪」是「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結果。
完璧歸趙
藺相如本趙國一門客,廉頗乃武將。危難之時,藺進入秦國,將秦王欲霸佔的和氏璧給拿回來。有膽有謀回趙國後陞官。
澠池之會
趙王秦王澠池相會,藺相如以「五步之內血濺大王」要挾秦王,使秦王欲詆毀趙王的奸計不得逞。陞官為相,位居廉頗之上。負荊請罪廉頗不服藺相如,認為藺相如憑嘴舌之功,不可居其上,並稱「見必辱之」,藺相如卻躲著他。
負荊請罪
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1)將相和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將相和詳述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璧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
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一顆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貳』 將相和的主要內容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將相和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東周時期王道廢弛,秦朝毀棄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貴圖書典籍散失錯亂。漢朝建立後,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品學兼優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詩》《書》等被毀棄的古書亦不斷在各地被愛好文學的人士搜尋並獻出。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隋書·經籍志》載:「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遷之父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
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
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
《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叄』 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有哪些課
第一單元
1.《草原》教學設計
2.《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3.《白楊》教學設計
4.《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教學設計
《語文園地一》整體教學設計
第二單元
5.《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6.《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設計
7.《祖父的園子》教學設計
8.《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9.《兒童詩兩首》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教學設計
《口語交際·習作二》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二》教學設計
第三單元
10.《楊氏父子》教學設計
11.《晏子使楚》教學設計
12.《半截蠟燭》教學設計
13.《打電話》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教學設計
《口語交際·勸說》教學設計
《習作·發言稿》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三》教學設計
第四單元
14.《再見了,親人》教學設計
15.《金色的魚鉤》教學設計
16.《橋》教學設計
17.《夢想的力量》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教學設計
《口語交際·習作四》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四》教學設計
第五單元
18.《將相和》教學設計
19.《草船借箭》教學設計
20.《景陽崗》教學設計
21.《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教學設計
《口語交際·習作五》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五》教學設計
第六單元
《信息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課教學設計
《利用信息,寫簡單的研究報告》教學設計
第七單元
22.《人物描寫一組》教學設計
23.《刷子李》教學設計
24.《金錢的魔力》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口語交際·習作七》
《回顧·拓展七》教學設計
第八單元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
26.《威尼斯的小艇》教學設計
27.《與象共舞》教學設計
28.《彩色的非洲》教學設計
《詞語盤點》《口語交際·習作八》教學設計
《回顧·拓展八》教學設計
『肆』 《將相和》、《景陽岡》、《猴王出世》的教學資料
13*景陽岡
一、教材說明
《景陽岡》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改寫的。課文記敘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內開懷暢飲後,趁著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機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先講武松進店飲酒,不聽勸告,執意過岡;接著講武松上岡,見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決定繼續上岡;然後講武松赤手空拳與猛虎搏鬥,終於打死了老虎;最後講武松一步步挨下岡來。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這部分,是課文重點,也是教學重點。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學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武松豪放倔強、勇敢機智的英雄性格。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如有條件,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讀《水滸傳》的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後的一些事情:武松急著趕路,是回清河縣尋找哥哥武大郎,打死老虎後,被陽谷知縣看中,做了步兵都頭。
這樣做,一是能激發起學課文的興趣,二是更便於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比較吸引學生。但篇幅較長。教學時,要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
充分自讀自悟,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哪幾段具體描寫了打虎?除了打虎,課文還寫了哪些內容,它們跟打虎有沒有關系?武松是個怎樣的人?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在酒店喝酒和上岡這兩部分,不僅是故事情節的需要,而且表現了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和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為下文寫他勇猛打虎作了很好的鋪墊。
3.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一段寫得非常精彩,集中反映了武松的機敏和勇敢。教學時,可以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那種驚險緊張的打鬥場面,讀出老虎「一撲、一掀、一剪」的來勢洶洶和武松「一閃、一閃、一閃」的沉著機敏和打虎時的竭盡全力。有條件的,可放映武松打虎的電影片段,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4.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神態和動作的描寫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武松的性格特點。如,武松與店家的兩段對話。一段是關於酒的。當武松吃了三碗酒後,店家勸他不要再喝,原因是「三碗不過岡」。武松卻說:「原來這樣。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別胡說!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就這樣,武松一連吃了十八碗。另一段是關於虎的。武松吃完酒,提著哨棒就走。店家又一次勸阻,告訴他景陽岡上有隻吊睛白額大蟲,經常出來傷人,必須湊足三二十人,才能過岡。武松聽了,笑道:「我是清河縣人。這條景陽岡少說也走過了一二十遭,幾時聽說有大蟲!……就有大蟲,我也不怕。」這兩段語言表現了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
課文還寫了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動。第一次,武松想:「轉身回酒店吧,一定會叫店家恥笑,算不得好漢,不能回去。」第二次,他細想了一回,說道:「怕什麼,只管上去,看看怎麼樣。」第三次,他一面走,一面自言自語道:「哪兒有什麼大蟲!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這些心理活動突出了武松無所畏懼的氣概。
5.「有的同學說,現在要保護老虎,武松打虎這樣的故事不該再讀了。你同意嗎?說說你的看法。」這個思考題,是根據學生思想實際安排的。通過討論,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討論時,要鼓勵學生聯系課文,結合現實,各抒己見。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就兩個方面稍做點撥。一是關於打不打老虎,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古時候,人還不能主宰自然,老虎等猛獸常常傷人性命,為了自衛,人只能打老虎。現在,老虎已瀕臨滅絕,為了保護生態平衡,就應該保護老虎。二是該不該讀武松打虎這樣的文章。讀《景陽岡》,並不是要學武松也去打虎,而是要學武松勇敢無畏的精神,這種精神任何時候都是需要的。當然,學《景陽岡》,還在於接觸我國優秀的古典名著,學習語言等。
6.課文雖在原作基礎上進行了改寫,但仍保留著原作的語言風格,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詞。教學時,不必要求學生逐詞理解,有些詞語通過多讀,能夠意會即可。
下面一些文言詞語的解釋供教師參考。
篩:斟。篩酒,即斟酒,倒酒。
客官:舊時店家對顧客的尊稱。
如何:這里是「為什麼」的意思。
但凡:凡是,只要。
榜文:官府的告示。榜,古代指文告。
印信:印章。
豈不枉送:難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
請勿自誤:請不要使自己受傷害。誤,受傷害。
平生氣力:全身的力氣。平生,一般指一生。
卻把大蟲嚇唬我:卻用老虎嚇唬我。把,用。
四、參考資料
水滸傳元末明初產生的優秀長篇章回小說。作者施耐庵。小說以北宋宣和年間的宋江起義為歷史依據,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水滸故事基礎上加工而成。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形象地揭示了「官逼民反」這一起義根源,歌頌了起義英雄的斗爭,也反映了起義失敗的原因。《水滸傳》在藝術上最傑出的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武松、魯智深、林沖、李逵等眾多英雄形象。
景陽岡 位於陽谷縣城東16公里張秋鎮境內。傳為《水滸傳》中描述的武松打虎處,也是龍山文化城遺址所在地。總佔地面積33.3公頃,其中水面10公頃。景區內沙丘起伏,莽草叢生,林蔭蔽日,一派荒野景象。其主要景點有三碗不過岡酒店、鄉民告示處、縣衙告示處、山神廟、武松打虎處、石碑、虎嘯亭、武松廟、湖心島、釣魚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場等20餘處。 「武松打虎處」石碑為南宋時期所立。山神廟:已有200餘年的歷史,共3間,建在長30米、寬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磚灰瓦。廟內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廟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舒同題寫的「景陽岡」石碑,右前方立有著名書法家楊萱庭書寫的高3米的 「虎」字碑。虎嘯亭:位於景區西部,六角單檐,由徐悲鴻的夫人、書法家廖靜文題名。碑林:在山神廟以北。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廣為流傳,故到景陽岡參觀旅遊的學術界名人大都在此題詞、賦詩、作書、繪畫。有關人員整理後,刻石立碑。多年積累,碑林漸成規模,到2001年底,有碑刻46碣。武松廟:在北岡之巔。門匾額「武松廟」為趙朴初所書。園內東亭內為武松打虎處碑,西亭內為新鑄大鍾。大殿系五開間三進深歇山式建築。殿內正中為武松塑像,像上懸「勛業昭彰」四字匾。牆內飾有國家一級美術師和民間藝術家合作的多幅木質彩刻壁畫。「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佇立在山岡前。由著名畫家劉繼卣創作。象徵著除暴安良、見義勇為的武松精神。「天下第一虎」石:位於景陽岡南部,傳為武松打死的那隻老虎的化身。著名書法家劉藝曾為景陽岡題字:「景陽春曉」。現位於景陽岡南端的一塊神奇的巨石,它形體美妙,正看如一「山」字。2001年,景陽岡被定為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
《將相和》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難點
准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麼聯系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繫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後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小結。
①這個故事為什麼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什麼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麼聯系,與全文有什麼關系。(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並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學習本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內容及藺相如的特點。
二、講讀第二大段
1.說出本段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是寫誰的。
2.默讀,並理清故事情節,抓人物特點。
3.討論:澠池會上發生了什麼事,藺相如是如何斗爭的?表現了藺相如什麼品質?趙國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4.思考,暫不作答。這個故事還是寫藺相如,與其他故事有什麼聯系,與「將相和」有什麼關系。
三、講讀第三大段,先小聲朗讀後討論
①這是一個什麼故事。主要寫誰,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
②從藺相如對廉頗的步步退讓中,進一步看出他有什麼特點,他為什麼能這樣做。
③廉頗為什麼能負荊請罪,廉頗這個人有什麼特點?
④故事的結果怎樣。
四、討論(搞清聯系)
1.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2.總結本課學習方法。
3.練習歸納中心思想。
五、作業
1.熟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
2.復習生字,練習要求聽寫的詞語。
第三課時
一、復習各部分內容及小標題,進一步明確各部分間,各部分與整篇的關系。
二、通讀全文,准確歸納中心思想及人物特點。
1.中心思想:課文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以及他們從國家利益出發,加強團結的精神。
2.人物特點:
三、字詞練習
1.講講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的理解,練習造句。
2.聽寫詞語。
四、作業
1.復習本文,重點復習人物特點和文章各部分的內在聯系,以及學習類似文章的方法。
2.預習下文,要會讀,並考慮課後問題。
猴王出世教學建議:
1、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學讀好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基本理解課文內容後,組織學生分組交流討論不懂的問題。
3、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
4、引導學生進行課後閱讀。
詞語注釋
名曰:名字叫。
腹目:閉上眼睛。
石碣:石碑。
鐫:刻。
拱伏無違:伏在地上,朝上禮拜。
序齒:按年齡的大小順序。
遮陰:遮擋陽光。
造化:課文中指福氣;運氣。
家當:家產。
石竅:石頭邊隙。
力倦神疲:指人太累了而全身無力,精神不好。
天造地設: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喜不自勝:歡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興。
抓耳撓腮:亂抓耳朵和腮幫子。形容焦急、忙亂或苦悶得無法可施的樣子。
返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
迸裂——裂開 炎熱——酷熱 呼喚——召喚 安身——安家
食——吃 飲——喝 覓——找 與——和
反義詞:
炎熱——寒冷 歡喜——難過 寬闊——狹窄 避暑——取暖
抬頭——低頭 閑——忙
文章導讀:
本文是根據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的一個片段改編的,敘述了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一段傳奇經歷。
句段賞析: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這一段描寫了小猴的機靈、勇敢。作者運用了排比,語言簡練,寥寥幾筆就寫出了石猴出世後自由自在的生活。為後文石猴敢於進洞埋下了伏筆。
文章結構:
全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段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況。
第二部分:石猴和群猴一起尋找山澗源頭,來到瀑布旁,石猴第一個跳進瀑布,竟發現了水簾洞。
第三部分:群猴進入水簾洞,拜石猴為王。
寫作特點:
1、運用動作、語言、神態等多種描寫,使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2、將人的特點和猴的特點融為一體。
中心思想:
本文敘述了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一段經歷,贊揚了石猴英勇堅強的精神。
教學設計示例
14*猴王出世
一、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1.學習生字詞,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二)能力訓練點
繼續練習引導學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後果。
(三)德育滲透點
理解「石猴」勇敢頑強、一心想著大家的品質,從中受到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想像力。
二、學法引導
(-)教師教法
導讀法。
(二)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體會美猴王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品質。
(二)難點
讀通讀懂句子,培養閱讀古典小說的語感。
(三)解決辦法
通過小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結合朗讀課文理解問題。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設計
1.從介紹我國古典名著入手,激發學生興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後果。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已查找資料,自學課文,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並靠自己弄懂課文的內容。
2.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通過朗讀,加深對古典文學的認識。
五、教學步驟
(一)揭示課題
1.你們誰看過《西遊記》,在這部小說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個人物?(孫悟空)
2.談談你對孫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孫悟空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新課文,了解孫悟空變成美猴王的經過。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掃清文字障礙
1.大聲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2.邊讀邊想,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件什麼事?
(三)交流自學情況
1.文章講的是一件什麼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決字詞問題,掃清文字障礙。)
(四)自由讀課文
你喜歡哪些句子,畫下來,說說你喜歡的理由,並把它們有感情的讀出來。
(五)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
說說為什麼喜歡這些句子,並有感情地朗讀這些段落。
交流時教師相機點撥,讓學生領悟古典名著的語言特色。
1.四面更無樹木遮陽,左右倒有芝蘭相襯……通靈之意
(這幾句交待頑石生成的環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朝游峰洞之中。
(這幾句寫石猴活動,機靈可愛,語言對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
(這一段寫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愛。)
『伍』 《將相和》的段落大意
本文主要講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
中心思想:故事表達了「海納百回川,有容乃答大;將相和,平天下」這個中心思想。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1~10)自然段,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
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秦王約趙王在澠(miǎn)池會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
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5)將相和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人物品質
廉頗: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於改過,知錯就改。後以國家利益為重。
藺相如 :勇敢機智,寬容大度,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
趙王:雖膽小,知人善任,能聽取別人意見的人。
負荊請罪的故事發生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至今在邯鄲市區內還有一條廉頗巷的保留街道。
『陸』 閱讀課文《將相和》讀什麼,教什麼,怎麼教 教學設計
本課是第十冊教材第五組以「中國古典名著」為專題的第一篇課文。《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是小學學習的最高、最後階段。隨著對小學教育的不斷適應,這一時期的學生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學時的兒童穩定,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學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態度,並且隨著主體意識的覺醒,自我意識、自我主張、自我控制能力進一步加強。本組課文在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謬比較突出,學生對這兩方面內容也比較感興趣。通過體會,達到感受名著的魅力,為學生打開學習古典名著的大門,激發學習興趣,創造一個交流學習古典名著的平台。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廉頗、璧、侮辱」等7個詞語。
2、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品味「完璧歸趙、絕口不提、理虧、示弱、能耐」等重點詞語的意思;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
四、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五、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六、教具准備:
藉助課件、投影儀、課本劇等輔助教學。
七、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整體感知
出示課題《將相和》,通過預習讓學生了解:
1、課題中的「將」指誰?(相機教學生字「廉頗」)「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教師介紹時代背景。讓學生圍繞課題,提一些問題。
(設計意圖:1、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如何。2、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3、是突出題眼「和」字,使整篇課文的教學有所依傍。課題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讓三個故事最終說明一個道理。)
2、教師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看課文中哪個段落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原因。學生可從第16小節中找到答案:「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
(設計意圖:從課文題目切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課文內含的矛盾沖突。整個學習過程將圍繞著「廉頗的話說得是不是有道理,藺相如該不該陞官」這個問題展開。)
3、讓學生再讀課文,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並請學生上台板書小標題,思考課文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而「負荊請罪」則是寫了兩人如何從「不和」到「和」的過程)再根據小標題,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練說。
『柒』 《將相和》中廉頗和藺相如是怎樣的人,寫出5句以上,寫好批註,謝謝了!
《將相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生字:璧、允、廉、頗、侮辱、拒。
2.新詞:理屈、示弱、抵禦、推辭、侮辱、拒絕、無價之寶、絕口不提、完璧歸趙、同心協力、負荊請罪。
3.重點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過程與方法
1.給課文分段,並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
4.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藺相如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於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重點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主要通過默讀分析、討論、交流解決。
2.本文的難點是弄清故事之間的聯系。主要是在反復朗讀課文、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的基礎上,分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突破難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加點詞語。
2.初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3.再讀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激趣導入,板書課題。課前同學們齊唱《黃河頌》。聽到同學們雄壯有力、氣壯山河的歌聲,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歷史上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的新課《將相和》,就是一個流傳千百年的動人故事。板書課題。
2.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並存。秦國最強大,要統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生字:(要求讀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出示幻燈,組詞:)
(2)解詞: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誠意:真心。
絕口:因迴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抵禦:抵擋,抵抗。
推辭:謙讓不幹。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虧。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3)質疑問難,教師巡視、點撥。
4.初讀課文,學生自悟。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不足。
(2)速讀課文,討論交流。
①在書上畫出「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麼意思?(「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本文主要講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6.學習第一個小故事。
(1)指名朗讀第一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學生各抒己見,歸納整理:
(起因: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
經過:藺相如機智勇敢斗秦王。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整理:
①語言:「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機智)
行動:當滿朝文武為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
②語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③語言:「我看你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行動: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7.看圖講述,訓練表達。
打出幻燈片,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1,發揮想像,說說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歸趙的故事。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復述故事能力。進一步了解藺相如是個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人。
8.小結: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9.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個故事。
(四)總結、擴展
1.總結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1)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2)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擴展: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做到了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被趙王封為上大夫,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為趙國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課下請同學們預習「澠池之會」。
(五)課堂練習
簡要復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後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檢查。
(1)「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麼意思?本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是由哪幾個小故事組成的?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根據第一個故事,說說藺相如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過渡:藺相如完璧歸趙後,被趙王封為上大夫,那麼,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是怎樣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三個小故事。
(1)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按照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學習第二個故事。
自學提綱:
①讀第二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討論、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趙王,要趙王鼓瑟,並且叫人記錄下來。
經過:藺相如針鋒相對地逼秦王擊缶,維護了趙國尊嚴。
結果:秦王沒佔到便宜,只好放趙王回國,相如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
②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a.畫出人物言行。
(語言:「請您為趙王擊缶。」;「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行動: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為趙王擊缶,叫人記錄下來。)
b.思考:藺相如為什麼逼秦王擊缶?表現了他什麼性格特點?秦王擊缶後,為什麼「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討論、交流、點撥:
因為秦王讓趙王為他擊缶,並且讓人記錄下來,這實際上是秦王侮辱趙王,貶低了趙國的地位,所以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為了維護趙王與趙國的尊嚴,逼秦王為趙王擊缶。表現了藺相如為了國家的榮譽、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
(秦王擊缶後,不敢拿趙王怎麼樣,是因為廉頗大將軍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秦王只好放趙王回去。)
③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小結過渡:在澠池會上,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藺相如維護了趙國、趙王的尊嚴,被趙王封為上卿,是當之無愧的。可廉頗卻很不服氣,認為藺相如只是靠一張嘴上去的,而且職位還在自己之上,於是將相之間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是怎樣解決的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個小故事。
(2)學習第三個小故事。
①默讀第三個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②畫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點撥:
①起因: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藺相如,將相之間產生矛盾。
經過:藺相如處處迴避、忍辱退讓。
結果: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②分析藺相如的語言、行動:
(語言:「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將軍嗎?……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表現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行動:「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③再讀藺相如的語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燈片,閱讀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a.藺相如這樣說,是不是自我吹噓?為什麼?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
(不是自我吹噓,因為這是在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他的情況下說的。)
b.這段話包括幾層意思?
(包括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藺相如迴避廉頗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另一層意思是說將相和與不和對國家安危的重大關系: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品質。)
c.「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句話說得對嗎?文中什麼地方證明他說的話是對的?
(說得對。從澠池會見之後,秦王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廉頗已經在邊境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說明廉頗在保衛趙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的語言,體會人物的特點。
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
①畫出人物的語言、行動的句子,說說廉頗的性格特點。
(語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頗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點。)
(行動: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反映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性格特點。)
②出示幻燈片,觀察第二幅插圖,想像人物當時的言行,說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學生可以展開合理想像、各抒己見,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頗為什麼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討論、交流、點撥:
(因為廉頗聽到了藺相如說的話,知道了藺相如處處迴避他,並非膽怯,而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而自己卻居功自傲,一心只為自己著想,真不應該,於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這說明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改過。)
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廉頗的語言、行動,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總結、擴展
1.通過學習,你了解到藺相如、廉頗各有哪些高尚品質?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你更喜歡誰?為什麼?
(藺相如有不畏強暴、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品質。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他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愛國。喜歡誰可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說明理由。)
2.思考:三個故事之間有什麼聯系?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詳細說出因果聯系;愛國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課堂練習
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了解三個故事間聯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二)重點、難點、疑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點撥,突破難點、解決疑慮:
(1)分角色朗讀全課,課文講了哪三個小故事?表現了藺相如、廉頗的什麼品質?
(表現了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表現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知錯就改、勇於改過的精神,贊揚了兩人愛國的好品質。)
(2)課文的三個小故事敘述了誰和誰的矛盾?根據矛盾性質的不同,這些矛盾可以歸納為哪兩種矛盾?
(討論、交流、點撥:敘述了秦國與趙國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敵我矛盾;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的矛盾是個人矛盾。)
(3)貫穿兩種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誰?(藺相如)藺相如在這兩個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別採取了怎樣不同的解決辦法?
(討論、交流、點撥:對秦國敵我矛盾採取堅決斗爭、針鋒相對的解決辦法;對同廉頗的內部矛盾採取顧全大局、求和、團結的解決辦法。)
(4)三個小故事間有什麼聯系?
(討論、交流、點撥:師:三個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藺相如有完璧歸趙之功,才會有澠池之會的隨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後是果。師:而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兩次奇功卻是廉頗與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負荊請罪」是果,前兩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個故事是因果關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個故事的總的起因,如果沒有這個原因,也就不會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而最後藺相如忍辱退讓,廉頗受感化,負荊請罪,主要是由於他們看到了大敵當前,有共同抗秦的愛國之心,這是促成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本文通過記敘將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現了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表現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於改過的精神,贊揚了將相愛國的好品質。)
(三)總結、擴展
本文通過典型事件來刻畫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使讀者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下請同學們自讀歷史故事「刎頸之交」,進一步學習將相團結一致、全力合作的愛國主義精神。
六、布置作業
1.形近字組詞:
2.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3.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學了本文後的感想。
(可根據將相的高尚品質來談感想,如果在學習、生活中同學之間都能向將相學習,以班級利益、學校利益、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那麼,我們一定會把國家建設得更好,成為真正的二十一世紀的主人。)
【教學反思】
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會遇到較長篇幅的課文,然而,由於受教學時間的影響,我們需要長文短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六單元課文《將相和》就是一篇長課文。教學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長文短教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發揮的效應要長。
將蘊涵事情意義的文字或人物關鍵細節要作為教學重點。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或記事(包括場面描寫),或寫人。抓住人物描寫的關鍵性細節,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點。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就能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為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二、教學時間
教師的指導要短,學生的實踐要長。
1、教師的指導要短
問題要集中。要切實做到長文短教,首先問題要集中。在教學時,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和廉頗為什麼不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層層展開學習。他們從故事的發展中知道這兩員大將之所以不和的最終原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那藺相如又是怎麼「爬到」廉頗的頭上呢?學生通過閱讀很快會找到結果:是因為藺相如聰明機智,以國家利益為重,幫楚王解了圍。
2、學生的實踐要長
1、初讀感知,讀書時間要長:
課文的初讀,留給5分鍾甚至更長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把課文讀一遍。使學生能比較充分的感知課文。
2、點上深入,思考交流時間要長:
在尋找藺相如和廉頗為什麼不和時,我騰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復讀書、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才是班上的反饋、指導。教學效果還不錯。
長文短教,是個老問題,又是個新問題。新課程語文,長課文多而課時總量少,長文短教顯得尤為迫切。
總之,長文短教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摸索實踐,最終用最短的時間上好較長的課文,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知識和
『捌』 <<將相和>>教學設計
《將相和》教學設計
第一篇:《將相和》教學設計
重慶市高新區森林小學 陳李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難點
准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麼聯系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繫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後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小結。
①這個故事為什麼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什麼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麼聯系,與全文有什麼關系。(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並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學習本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內容及藺相如的特點。
二、講讀第二大段
1.說出本段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是寫誰的。
2.默讀,並理清故事情節,抓人物特點。
3.討論:澠池會上發生了什麼事,藺相如是如何斗爭的?表現了藺相如什麼品質?趙國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4.思考,暫不作答。這個故事還是寫藺相如,與其他故事有什麼聯系,與「將相和」有什麼關系。
三、講讀第三大段,先小聲朗讀後討論
①這是一個什麼故事。主要寫誰,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
②從藺相如對廉頗的步步退讓中,進一步看出他有什麼特點,他為什麼能這樣做。
③廉頗為什麼能負荊請罪,廉頗這個人有什麼特點?
④故事的結果怎樣。
四、討論(搞清聯系)
1.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2.總結本課學習方法。
3.練習歸納中心思想。
五、作業
1.熟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
2.復習生字,練習要求聽寫的詞語。
第三課時
一、復習各部分內容及小標題,進一步明確各部分間,各部分與整篇的關系。
二、通讀全文,准確歸納中心思想及人物特點。
1.中心思想:課文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以及他們從國家利益出發,加強團結的精神。
2.人物特點:
三、字詞練習
1.講講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的理解,練習造句。
2.聽寫詞語。
四、作業
1.復習本文,重點復習人物特點和文章各部分的內在聯系,以及學習類似文章的方法。
2.預習下文,要會讀,並考慮課後問題。
『玖』 將相和怎樣分段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9)將相和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故事介紹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局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局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