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設計 » 機制設計理論

機制設計理論

發布時間: 2020-11-20 20:11:16

❶ 機制設計理論的詳細內容

機制設計理論是最近二十年微觀經濟領域中發展最快的一個分支,在實際經濟中具有很廣闊的應用空間。有觀點認為,機制設計理論可以看作是博弈論和社會選擇理論的綜合運用,假設人們的行為是按照博弈論所刻畫的方式,並且按照社會選擇理論對各種情形都設定一個社會目標,那麼機制設計就是考慮構造什麼樣的博弈形式,使得這個博弈的解最接近那個社會目標。

詳見網路
http://ke..com/view/1203217.htm

❷ 城市機制理論的主要觀點

「城市更新」是一個源於西方的 概念,初始意義上的更新源自從誕生之日起,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不斷進行的自我完善與發展。近代意義上的城市更新源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產生了強大的科技 和物質推動力,使人們對城市的規劃和布局、人居環境的改善、傳統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等問題的認識都超過了以往,達到了一個新境界。城市更新的概念在上世紀 50年代由西方學者提出,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相適應,在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實踐的不斷檢驗和推動下,城市更新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擺脫了當初的 對於城市更新簡單化的定義後,城市更新被認為是城市內部多種因素復合驅動的過程,其中既有政治、經濟也有文化、社會因素。而城市更新的內容也從單純「硬 性」的物質和形體更新擴散到社會文化網路、鄰里關系乃至人們的心理認同等「軟性」更新。 本文在過往城市更新研究的認識和總結基礎上,以機制設計理論為理論工具對當前我國的城市更新運行機制進行了分析。除去緒論外,第二章詳細介紹了機制設計理 論的思想淵源、其基本理論概括以及機制設計理論對於我們分析城市更新運行機制所起的基礎性作用。接下來,本文通過機制理論的基本觀點來分析當前中國城市更 新運行機制中的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過程。具體來說,主要就利益主體及其互動關系、城市更新現象下的驅動力以及城市更新的決策及執行過程進行了分析和說 明。第四章,以當前城市更新運行機制的失衡問題為出發點,就當前我國城市更新運行機制中暴露出來的信息失衡、激勵問題、利益分配沖突、評估過程失效、以及 其他制約因素進行分析。本章的重點在於揭露城市更新運行機制失衡的原因,為以後的優化管理找到根源。第五章,本文在上一章節機制失衡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優 化管理的策略,主要從社區參與、政府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城市更新目標的設定、輔助手段、城市更新規劃方案以及對於「公共性」的回歸這幾方面提出了相關的 建議。本文的創新點在於,首先運用機制設計理論分析城市更新的運行機制。以新的理論工具作為方法論,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機制的特性並有能力將具體的問題進行 深層次的分析。其次,立足於我國城市更新中出現的實踐情況,通過原因要素分析,指出城市更新問題的根源在於公共性的缺失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的漠視。

❸ 機制設計理論 詳細內容

制設計理論起源於赫爾維茨1960年和1972年的開創性工作,它所討論的一般問題是,對於任意給定的一個經濟或社會目標,在自由選擇、自願交換、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決策條件下,能否設計以及怎樣設計出一個經濟機制,使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個人利益和設計者既定的目標一致。從研究路徑和方法來看,與傳統經濟學在研究方法把市場機製作為已知,研究它能導致什麼樣的配置有所不同,機制設計理論把社會目標作為已知,試圖尋找實現既定社會目標的經濟機制。即通過設計博弈的具體形式,在滿足參與者各自條件約束的情況下,使參與者在自利行為下選擇的策略的相互作用能夠讓配置結果與預期目標相一致。
機制設計通常會涉及信息效率和激勵相容兩個方面的問題。信息效率(Informational efficiency)是關於經濟機制實現既定社會目標所要求的信息量多少的問題,即機制運行的成本問題,它要求所設計的機制只需要較少的關於消費者、生產者以及其他經濟活動參與者的信息和較低的信息成本。任何一個經濟機制的設計和執行都需要信息傳遞,而信息傳遞是需要花費成本的,因此對於制度設計者來說,自然是信息空間的維數越小越好。激勵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是赫爾維茨1972年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他將其定義為,如果在給定機制下,如實報告自己的私人信息是參與者的占優策略均衡,那麼這個機制就是激勵相容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每個參與者按照自利原則制訂個人目標,機制實施的客觀效果也能達到設計者所要實現的目標。
現實世界中的信息分散於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他們各自擁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因而信息具有不完全特徵。在市場競爭機制下,參與者分散決策,依賴於供需信息的交換傳遞來做出生產和消費決策。機制設計理論從信息的觀點出發,把經濟機制看成是一個信息交換和調整的過程,在統一的模型和信息框架下研究了經濟機制以及各種經濟機制的信息成本問題。機制設計理論認為實踐中可以從一個經濟機制信息空間維數的大小來評價機制的好壞。從這個角度出發,機制設計過程就是針對想要實現的既定社會目標,尋求既能實現此目標,又要信息成本盡可能小的設計過程。比如設定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為社會目標時,競爭的市場機制就保證了此目標的達成。然而,競爭的市場機制是否是經濟信息效率最高的呢?在給定的新古典經濟環境下,是否存在其他的分散決策機制能夠利用更少的信息成本來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呢?赫爾維茨在1970年代的研究成果證明,在純交換的新古典經濟環境中,競爭的市場機制用最少的信息達到了有效的配置。在放鬆對新古典經濟環境的假設之後,機制設計理論還對於商品不可分、偏好或生產可能性集非凸等並不滿足新古典經濟環境條件下,能夠導致最優資源配置的分散決策的經濟機制進行了探討。赫爾維茨證明了這種機制是存在的,但卻是以非常高的信息成本為代價的。
什麼是激勵相容呢?我們知道,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定是每個人在主觀上都追求個人利益,按照主觀私利行事。機制設計理論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將該假定進一步深化,認為除非得到好處,否則參與者一般不會真實地顯示有關個人經濟特徵方面的信息。赫爾維茨(1972)給出了著名的「真實顯示偏好」不可能性定理,他證明了即使對於純私人商品的經濟社會,只要這個經濟社會中的成員的個數是有限的,在參與約束條件下(即導致的配置應是個人理性的),就不可能存在任何分散化的經濟機制(包括競爭市場機制)能夠在新古典類經濟環境下導致帕累托最優配置並使每個人有激勵去真實報告自己的經濟特徵。。當經濟信息不完全並且不可能或不適合直接控制時,人們需要採用分散化決策的方式來進行資源配置或做出其他經濟決策。這樣,在制度或規則的設計者不了解所有個人信息的情況下,他所要掌握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所制定的機制能夠給每個參與者一個激勵,使參與者在最大化個人利益的同時也達到了所制定的目標。這就是機制設計理論的激勵相容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假定機制設計者(委託人)有某個經濟目標作為社會目標,比如資源帕累托最優配置、社會福利最大化或者是某個經濟部門或企業主追求的目標,設計者採用什麼樣的機制或者制定什麼樣的游戲規則就能保證在參與者參與,並且滿足個人自利行為假定的前提下,激勵經濟活動參與者(包括企業、家庭、基層機構等)實現這個目標。
很顯然,機制設計理論提出的激勵相容概念是非常深刻的。因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不一致是一種常態,並且信息不完全、個人自利行為下隱藏真實經濟特徵的假定也是符合現實的。在很多情況下,講真話不一定是占優均衡策略,在別人都講真話的時候,可以通過虛假顯示自己的偏好來操縱最後結果以便從中得利。赫爾維茨(1972)一般性地證明了在個人經濟環境中,在參與性約束條件下(即導致的配置應是個人理性的),不存在一個有效的分散化的經濟機制(包括市場競爭機制)能夠導致帕累托最優配置,並使人們有動力去顯示自己的真實信息。也就是說,真實顯示偏好和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是不可能同時達到的。因而在機制設計中,要想得到能夠產生帕累托最優配置的機制,在很多時候就必須放棄占優均衡假設,這也決定了任何機制設計都不得不考慮激勵問題。由此,激勵相容成為機制設計理論,甚至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成為實際經濟機制設計中一個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
如果做一個簡單的概括,機制設計理論就是在把機制定義為一個信息交換系統和信息博弈過程之後,把關於機制的比較轉化成對信息博弈過程均衡的比較。在研究初期,赫爾維茨主要是集中在機制的信息和計算成本方面,而沒有考慮激勵問題,馬斯金等(1972)提出的團隊理論(theory of teams)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此外,1970年代顯示原理(revelation principle)的形成和實施理論(implementation theory)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機制設計理論的深化。顯示原理大大簡化了機制設計理論問題的分析,在Gibbard(1973)提出直接顯示機制之後,邁爾森(1979)等將其拓展到更一般的貝葉斯納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上,並開創了其在規制理論和拍賣理論等方面的研究。針對顯示原理沒有涉及多個均衡的問題,馬斯金(1977)從中引申出了實施理論,目前該理論已經在包括社會選擇、不完全契約等多個研究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機制設計理論不僅讓研究者能夠在相對不嚴格的假定下系統地分析和比較多種制度,而且可以將很多現有的研究,如拍賣理論、規制理論、社會選擇理論等納入到統一的現代分析框架中。如在拍賣理論中,Vichrey(1961)提出了常見拍賣形式的收入等價原理,而邁爾森(1981)藉助顯示原理,證明了一個更加一般化的拍賣形式的收入等價原理。再如,壟斷企業規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問題,針對原有理論對規制過程做出過多武斷假定的局限,邁爾森(1982)等將規制過程看做是不完全信息的博弈過程,壟斷者擁有管理者不知道的私人信息,從而對這一問題做出了開創性的研究。還有,在社會選擇理論中,針對能否設計一個機制,或者說一個投票程序來誘使投票者真實顯示自己偏好的問題,機制設計理論也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總之,機制設計理論將制度定義為非合作博弈,根據這些博弈形式的均衡結果,比較了不同的制度,從而使經濟學家能夠相對於某個最優標准來評價不同制度的表現。
上述應用之外,機制設計理論還為許多現實問題提供了理論解釋,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經濟政策和市場制度。由於用一個統一的模型把所有的經濟機制放在了一起進行研究,機制設計理論的研究對象大到整體經濟制度的一般均衡設計,小到某個經濟活動的局部均衡設計;其研究范圍涵蓋了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以及各種混合經濟機制。同時,機制設計理論中「設計者」的概念也是非常廣泛的,既可以是宏觀經濟政策制定者或制度設計者,也可以是微觀經濟單位的主管領導。這使得機制設計理論具備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將大到宏觀經濟政策、制度的制定,小到企業的組織管理問題納入到統一的分析框架中,對現實問題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和應用價值。比如對於實踐中一些出發點很好的規章制度卻得不到有效貫徹執行,甚至參與者還利用既有政策來最大化個人利益,從而造成巨大效率損失的問題,機制設計理論認為這不僅僅是因為物質和技術等的約束,最主要的還是設計的制度不滿足激勵相容,因而無法保證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同時實現。

❹ 「制度」與「機制」有什麼區別

制度institution、機制mechanism在微觀經濟學中有時是通用的,但體制則是一個明顯中國特色的詞語。
通常認為,制度指比較根本性的規則,比如政治和經濟制度;
機制則一般指較微觀的制度,並且是可以「設計」出來的,故有「機制設計」理論。
比如,拍賣可以看作一種制度,也可以看作一種機制,是典型的可以設計的。
然而,即便最保守的經濟學家,也會承認根本性的制度(如社會基本制度)是長期演化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經典博弈論適合解釋機制設計,而演化博弈論適合解釋長期制度變遷或非正式制度演變。非正式制度是不可以設計的,否則就「正式」了。

❺ 求教:中國博弈論和機制設計的牛人

機制設計理論屬於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的范疇,它也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一種方法.赫維茨是機制設計理論的開創者,機制設計理論的提出回答了應該制定怎樣的規則和機制,使得由不對稱信息所造成的成本能夠最小化.馬斯金和邁爾森則是在赫維茨的基礎上將機制設計理論進一步發展,馬斯金將博弈論引入到機制設計理論,而邁爾森則是將博弈論引入政治學領域,研究投票體制等.機制理論的提出與發展,有助於人們制定出最佳最有效的資源分配方式.
機制設計理論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40年代哈耶克—米塞斯與蘭格—勒納之間的著名論戰.後來赫維茨在數篇文章中提出了一個分析制度問題的一般化框架.近幾十年來,機制設計理論一直是現代經濟學研究的核心主題,有眾多經濟學家在這個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簡單地講,經濟機制設計理論是研究在自由選擇、資源交換、信息不完全及決策分散化的條件下,能否設計一套機制(規則或制度)來達到既定目標的理論.
由赫維茨開創並由馬斯金、邁爾森進一步發展的機制設計理論極大地加深了我們對在這種情況下優化分配機制屬性、個人動機的解釋、私人信息的理解.這種理論使我們能區分市場運作良好的市場和運作不好的市場.它幫助經濟學家確定有效的貿易機制、規則體系和投票程序.機制設計理論今天已在經濟學的許多領域和政治學的一些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機制設計理論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信息成本問題,即所設計的機制需要較少的關於消費者、生產者以及其他經濟活動參與者的信息和信息(運行)成本.任何一個經濟機制的設計和執行都需要信息傳遞,而信息傳遞是需要花費成本的,因此,對於制度設計者來說,自然是信息空間的維數越小越好.
二是機制的激勵問題,即在所設計的機制下,使得各個參與者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能夠達到設計者所設定的目標.在很多情況下,講真話不滿足激勵相容約束,在別人都講真話的時候,必然會有一個人,他可以通過說謊而得到好處.
按照瑞典皇家科學委員會在頒獎公告中的說法,機制設計理論「通過解釋個人激勵和私人信息,大大提高了我們在這些條件下對最優配置機制性質的理解.該理論使得我們能夠區分市場是否運行良好的不同情形.它幫助經濟學家區分有效的交易機制、管制方案以及投票過程」.正是因為在這方面的突出貢獻,赫維茨、馬斯金和邁爾森才共同獲得了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殊榮.他們在這方面的原創性成果包括赫維茨1960年的論文「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信息效率和最優化」和1972年的論文「論信息分散系統」,前者載於阿羅(Arrow)等主編、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社會科學的數學方法》,後者載於Radner和McGuire編輯的《決策與組織》;馬斯金在1977年提交給夏季巴黎經濟學會、後於1979年發表在《經濟研究評論》上的論文「納什均衡與福利最優化」;以及邁爾森於
1981年發表在《運籌學研究》上的論文「最優拍賣設計」.

❻ 機制設計理論的內容是什麼

有興趣的請閱讀《機制:決定企業成敗的鐵血法則》一書,本書是世界第一部系統揭示機制原理和機制規律的原創著作,對於機制設計在企業經營管理、經濟運行、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及其他相關領域中的應用有詳細的論述。讀後相信你會有無窮的收獲。

❼ 什麼是制度設計

是一本書名

內容提要:
一直以來,政策學者十分關注對政府可以用來實現其目標的各種基本工具或用具的理解。他們的興趣從最初的歸納性創建有關通用性工具的廣泛列表以供政策分析者使用,轉移到對工具的各組成元素的更節劍的、但仍然有用的規范的發掘努力上。從通用性工具到完全規范化政策的轉移,需要設計者不僅僅了解基本的組成元素。例如,使外部性內部化的庇古稅至少應該規定該稅收適應的稅基和稅率,以及征稅所依賴的行政性工具,等等。設計者也許要設定用以指定這些細節如稅基、稅率的准則,而不是直接地規定它們。這些規則和規格的創建就可以看做是制度設計。我期望政策分析者通過更好地理解制度設計是這個問題的最初原動力,從而能夠知曉如何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
但是,你很快就會發現,這項工程涉及到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依賴於其嵌入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這些背景因素提供了一種為制度設計提供機會和製造障礙的現有制度環境。對制度設計的根本性理解需要有關制度和制度變遷的理論。近年來,隨著社會學者對制度的興趣復燃,不斷涌現出了大量的可能的理論來源。
本書的貢獻者利用各種資源來確認理解制度設計的意義。盡管它在實際應用方面的貢獻遠不如我原先預期的那樣大,但我仍然認為,無論對政策分析者還是制度經濟學領域的學生業講,它提供了某些有價值的東西,並邁出了比較謹慎的一步。
[編輯本段]目錄
企業理論:合同論視角的回溯(代譯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制度設計:概述
1.1 引言
1.2 制度研究的議程
1.3 公共政策和制度設計
1.4 結論
第二章 制度設計:代理理論的角度
2.1 引言
2.2 基本模型和承諾問題
2.3 隱藏行動和風險分擔
2.4 額外信息的價值
2.5 團隊生產
2.6 結論
第三章 購者自慎:制度、合同和俄羅斯的商品交易所
3.1 引言
3.2 新制度主義和合同強制執行
3.3 蘇聯和俄羅斯的商品交易所
3.4 制度設計與合同
3.5 第三方強制執行
3.6 制度和可信的承諾
3.7 俄羅斯交易所的現狀
3.8 結論
第四章 制度的理性選擇理論:對設計的意義
4.1 引言
4.2 有變化的重復博弈及其對制度設計問題的適用性
4.3 制度中的合用:重復的囚徒困境博弈
4.4 制度中的協調:性別戰博弈
4.5 更復雜的模型:變化和交流
4.6 更復雜的模型使博弈適合於真實的政策問題
4.7 結論
4.8 附錄:有變化的重復博弈的正式模型
第五章 制度設計中的慣例和規范
5.1 引言
5.2 慣例、習慣和文化
5.3 規范、品德和團體
5.4 規范的闡述對制度設計的意義
5.5 結論
第六章 貿易糾紛的解決制度:加拿大——美國自由貿易協議的案例
6.1 引言
6.2 糾紛解決制度和貿易政治
6.3 FTA下的糾紛解決制度結構
6.4 NAFTA下的小組審議議程
6.5 結論
第七章 制度設計的兩種慣例:對話和決策
7.1 引言
7.2 理性和設計的概念
7.3 道德前提和制度
7.4 制度設計的兩種慣例
7.5 結論
第八章 政策網路系統和治理
8.1 引言:制度主義和網路系統
8.2 政策網路系統:主要特點
8.3 戰略治理
8.4 網路系統管理和重建的方法
8.5 結論

❽ 運用激勵機制設計原理解釋為什麼大鍋飯會被代替

激勵機制設計理論所包含的思想與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分析、解釋中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中可能出現的許多問題。比如公有制下國營企業生產公共商品的成本分擔、在所謂「大鍋飯」體制下如何調動國營企業廠長、職工積極性、醫療改革、國企拍賣、產權判定甚至包括國家幹部腐敗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均可以通過制定一個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來解決。但是,不可否認,長期以來,激勵問題在中國並未得到充分的重視,中國仍有許多經濟政策與制度無法滿足激勵相容約束條件。我國的許多改革制度如醫改制度都是在市場體系尚未完善的條件下引入的,激勵與競爭機制的缺乏使很多改革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而,提高我國經濟機制激勵相容度,建立一個有效的激勵機構以調整成員目標使其與制度目標相一致,對我國目前的各項經濟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最重要的是產權改革,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在產權不明晰的情況下,任何激勵機制都難以發揮效用。而隨著產權改革的深入,強化經理人的聲譽激勵,如建立企業家業績檔案、資質認證制度等,完善人才市場的競爭機制等等也就成為了必要,這些措施符合「激勵相容」原則,可幫助我國的諸多經濟改革達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❾ 機制設計理論的理論代表人物

羅格·邁爾森1951年出生於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曾以最優異的成績獲取學士學位,回後於1973年和1976年分別獲哈佛大學答應用數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題為「合作博弈理論」。畢業後進入西北大學(NorthwesternUniversity),擔任管理經濟學和決策學的助理教授,1979年升為副教授,1982年成為教授後到2001年一直在該校任教。在此期間,他曾於 1978~1979年在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做訪問學者,並於1985~1986年和2000~2001年兩度進入芝加哥大學做訪問學者。2001年,邁爾森正式進入芝加哥大學,成為芝大的經濟學教授。邁爾森對博弈論有極為深入的研究,著有《博弈論:矛盾沖突分析》以及《經濟決策的概率模型》等著作,目前他還是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以及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的成員。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