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設計
① 波普設計的定義是什麼
波普藝術(pop
art),簡單的說就是流行或通俗文化藝術。20世紀50年代產生於英國,60年代在美國達到版高潮。波普權設計是一個反現代主義的設計運動,反對現代主義設計的重功能、重理性、嚴謹而呆板的特點和研究完美、整潔、高雅、形式單一的傳統。
② 波普設計對現代設計有什麼影響以及其評價.
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當時流行的主要是功能主義設計,這也就是當時形成的國際主義風格。因為在這一時期,設計包括工業設計所主要滿足的是當時人們急需的生活日用品的設計。當時許多國家幾乎是在一片廢墟上重建自己的家園,因此在建築上流行的是功能主義風格的現代建築,包括後來的國際主義風格。由於當時人們急需的是生活用品,因此在日用品的設計上也是一樣。從40年代後期到50年代是歐洲經濟包括亞洲經濟的恢復時期,但是歐洲經濟恢復的非常快,另外還包括日本等戰敗國,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了50年代後期,人們的生活基本安定下來。從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期,戰後出生的年青一代成為消費的主體,這些年青人慢慢成為領導消費潮流的人(他們是引導日用品和服裝潮流的一批人)。隨著歐洲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此對於40年代後期到50年代後期的功能主義設計,人們已經開始不在滿足其簡單的功能設計。另外,在60年代出現了一系列反正統文化的潮流,尤其是在當時美國出現的搖滾樂,反對越戰等,這些都成為了反對主流文化的一些重要事件和現象。反主流文化也影響到了繪畫,這就是在美國60年代出現的波普藝術運動。其是伴隨著搖滾樂而出現的繪畫,也包括雕塑的藝術流派。它主要是把藝術大眾化,這種大眾化主要是在描繪的方法、內容和題材上將藝術大眾化。無論是古典藝術,還是現代藝術,都很難說其是大眾藝術,因為古典藝術主要是服務於宮廷的,因此該藝術往往與大眾沒什麼關系。而在現代藝術里,包括立體派、表現主義、印象派、抽象派等等,這些藝術也不是大眾藝術,而且很多大眾都認為這些藝術看不懂,因而現代藝術只是一小部分人,一個小藝術圈內人的藝術,而非大眾藝術。藝術真正能為大眾接受和認可的是從波普藝術開始的,因為波普藝術本身就是以大眾文化作為自己描繪的主要內容,它將日常生活作為題材表現在繪畫中。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沃霍爾。他曾為貓王、可口可樂等做過設計,這些設計都是大眾一看就懂的作品。波普藝術主要是描繪當時的流行文化,因此可以說其是美國人當時生活的一種真實反應,其主要描繪了美國的生活內容。歐洲在戰前曾是經濟強體,但經過一戰和二戰的摧殘,經濟已大不如從前,戰後一直處於恢復中。而此時的美國經濟卻發展了起來,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他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成為其他國家年輕人所嚮往的,尤其是歐洲的英國。美國的影星、歌星、體育明星、生活日用品、汽車等都成為美國式生活的體現。美國的生活方式開始被歐洲的一些人嚮往,他們嚮往的是組成美國式生活的東西,也就是影星、歌星、汽車等等。60年代的歐洲青年人開始把美國的地下雜志、日用品、服裝引進國內,並將其放到日常生活中來,因此在英國最早開始了一次波普設計運動。波普運動帶有濃厚的美國文化痕跡,另外還有反對傳統文化的特點,這種反對也包括對其父母一代所使用的日用品的否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厭倦了那些枯燥、乏味且功能簡單的日用品,他們希望生活不再象父輩一樣單調而沒有色彩,所以他們開始動手設計一些自己喜歡的日用品,這些作品形式多樣、色彩鮮艷,這些設計形成了60年代後期的一次波普浪潮。
波普設計在當時並非有意識的反對現代設計,而只是受當時流行文化的影響所產生的,不象後來的後現代設計,它明確反對現代設計,並在對現代設計的反思和反省中產生。而波普設計並不是在明確觀念下所產生的設計運動,這些設計主要是青年人希望日用品與父輩不同,通過日用品來反映他們反對傳統文化的個性,因此這一時期的設計多種多樣,造型獨特、色彩艷麗。60年代是波普設計流行的時期,也是由現代設計往後現代設計發展的轉折點。波普設計啟發了後現代設計思想的產生,也正是波普設計首先產生出與功能型、國際主義風格不一樣的設計品出來,因此理解波普設計是理解現代設計往後現代設計發展的關鍵內容。由於波普設計的造型獨特、色彩豐富,至今仍然受到許多人的歡迎,它也為平凡的生活增加了幾分色彩。
波普設計產生的背景:
1. 波普設計處於反文化、反正統的大背景下。
2. 年輕人不滿足於功能型的設計用品。
3. 表現與父輩不一樣的觀念,表達自己與父輩不同的個性。
4. 戰後年輕一代的設計師,他們有著與消費者一樣的心理,所以才能設計出迎合消費者的作品。
該時期設計受到當時整個文化背景的影響,受到重大事件(登上月球)、流行藝術的影響(波普藝術、光效應藝術)。波普藝術是當時整個反傳統文化潮流的一個方面,通過不同的造型、色彩反應出對傳統、正統文化的反抗情緒。但是在設計上波普文化是現代設計向後現代設計發展的重要轉折點,而且波普設計極大的發揮了設計師的想像力和創造才能,強調了設計的趣味性,使設計脫離了早期設計的形式單調,色彩單一的毛病,將設計往豐富多彩的方面發展。波普藝術在設計上的意義是非常的,其對啟發後來的設計,啟發設計師的靈感與創造力都具有一定的影響與作用,因此波普藝術雖然出現於60年代,但在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波普設計的作品,這些作品仍然豐富著我們的生活。
從早期的威廉·莫里斯到波普藝術運動,現代設計的觀點已經開始產生變化,在審美趣味上也形成了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審美趣味。正是由於波普藝術打破了傳統的功能型設計,才啟發了後來的後現代設計的出現。我們很難把波普運動後期的產品與後現代設計區分開來,因此經常有人問波普設計與後現代設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我們很難把波普藝術與後現代藝術在形式上進行區分。我認為波普藝術不是建立在後現代設計的思想觀念基礎上的,它其實只是形成了當時流行文化的一個內容,一個方面,即成為當時反正統、反傳統文化的內容,而後現代設計帶有很明顯的反現代設計的思想,所以波普設計是後來產生後現代設計的一個重要設計潮流。波普藝術本身雖帶有反功能主義的特徵,但沒有明確提出後現代設計,它只是強調了設計的趣味性、色彩感,希望擁有色彩豐富、趣味性強的生活用品,而且這些用品正好迎合了當時青年人的審美情趣,成為60年代反正統文化的一個內容,一個組成部分。它與當時的波普文化、波普藝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60年代的設計是極為豐富多彩的,它既有受波普文化影響的波普設計,又有受光效應文化影響的光效應設計,即在畫面上產生平面構成視覺效果的設計。同時設計還會受到重大事件的影響(太空時代的來臨),太空時代的圖片、觀念也影響到了當時的設計風格,出現了包括在服裝、產品、廣告上用一些跟太空時代人們審美觀念基本一致的設計用品,甚至包括口紅這種女性味很濃的廣告也出現在太空的實驗室。因此理解波普設計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後現代思潮的產生,理解其成為現代設計往後現代設計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③ 什麼是波普風格 波普風格怎樣設計
波普藝術的興起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圖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二戰以後出生的新一代對於當時冷漠缺乏人情味/風格單調的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十分反感,他們希望有自己的設計風格,代表心得消費觀念,新的文化認同立場,新的自我表現中心。
他們喜愛的是明快突出的色彩,強烈的對比。
從波普藝術的時代背景中就可以看出,在藝術形式上,波普藝術的表現方式會很豐富,並不會拘泥於某種單一的表現方式,並且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
波普藝術是首個與商業藝術接軌的藝術類型,這就造就了波普藝術的功利性,會有意識的向著大眾最受歡迎的方面靠攏,贏得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從波普藝術對現代廣告招貼,服裝設計有很深的影響,這是波普藝術流行性的體現。
波普藝術的發展深受現代大眾文化的影響,這使得波普藝術更親民。但同時他也具有大眾文化的某些特點,節奏快,可復制性強,大眾化 ,低成本。
之前因為作業關注過一些波普藝術的東西,我理解的暫時就這些,希望可以幫到你。
流行的(面向大眾而設計的),年輕人的(以青年為目標),廉價的,批量生產的,魅惑人的,大商業,性感的,惡搞的,詼諧風趣的,轉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隨意消耗的(易忘的)。
這是我查到的關於波普藝術的開創者理查德漢密爾頓總結的波普藝術。
④ 什麼是波普藝術
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
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
英國畫家理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曾把波普藝術的特點歸納為:普及的(為大眾設計的)、短暫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對象是青年),浮華的、性感的、騙人的玩意兒,有魅力和大企業式的。
(4)波普設計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1、波普藝術是從1950年代中後期開始,首先在英國由一群自稱「獨立體」(Independent Group)的藝術家、批評家和建築師引發,他們對於新興的都市大眾文化十分感興趣,以各種大眾消費品進行創作。
2、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3、美國波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1965年在密爾沃基藝術中心舉辦的一次波普藝術展覽即以「波普藝術與美國傳統」為題。
⑤ 波普設計的藝術理解與認識
這種以當時最流行的形象為題材的藝術在20世紀中期由羅伊·里奇特斯坦等藝術家首次創造出來,這些人被稱做「波普藝術家"。
羅伊.里奇特斯坦是第一位選擇20世紀50年代流行於美國的漫畫里的形象為創作主題的畫家.這個作品的名字是《傑作》.創作於1962年。
人民的藝術
這種取材於流行文化的藝術形式被稱做「波普藝術」。
1: 「波普藝術」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已開始在美國和英國盛行。波普藝術家們通常選擇人人都熟悉的事物作為他們作品的主題。
2: 他們的畫作或雕塑作品都是取材於當時人們每天都會見到的東西。如湯罐頭、爆米花這些家庭中常見的產品或是紙幣、加油站、路標、旗幟等等。
3: 他們選擇經常在報紙、雜志、電視和電影上出現的東西作為自己的題材,比如演員、歌手、歹徒、牛仔、甚至還有卡通人物。
波普藝術風格
波普藝術的風格不是統一的。
1:如里奇特斯坦這樣的波普藝術家喜歡用平滑的筆觸和很多單色塊來模仿那些在廣告和漫畫中常見的藝術風格。
2:而像安迪·沃霍爾則喜歡把電影明星和食品包裝上的形象印在畫布上。
3:還有一些藝術家。如羅伯特·勞森伯格,則喜歡把粗線條拼湊在一起。
所有波普藝術家都堅信,他們要呈現的是人們生活著的當今社會,而不是過去的社會..
藝術發展史上的很多時期,都會有一些藝術家以相似的主題、風格或靈感進行創作,被稱之為「藝術運動」。波普藝術和印象派就是藝術運動的實例。如果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把藝術家用這種「運動」來加以區分是很容易的。在那個時期。藝術家們都是獨立工作。他們在不同的地方進行藝術創作,不會互相抄襲作品。他們可能並不把自己看做是運動中的一分子。事後我們區分不同的運動是為了了解藝術的發展過程。
新運動
為什麼波普藝術在20世紀50年代 得到了發展呢?那時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知道,歐洲的許多國家都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始著手恢復國家的生產,但是
美國和英國卻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期。這種繁榮推動了社會各領域的變革,藝術界的波普運動也由此產生。
20世紀60年代紐約的百老匯,許多波普藝術家都從這里明亮的,誘人的廣告以及其他流行的形象中獲得過靈感。
後戰爭時代的變革(方便快捷新穎漸成主流)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和英國已經轉型為消費社會。工業發展十分迅猛,人口激增,人們也變得越來越富有。與以往相比,他們為自己家人和家庭買的東西更多了。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的目標也變得現代和時髦,比如,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購買更大的汽車、電視、新款式的傢具和電動剃須刀。像圓珠筆這種只用幾次就被丟掉的一次性產品也第一次被擺上了商店的櫃台。
人們也開始購買在戰爭時期買不到的食品。這種新型食物在食用之前幾乎不需要特別加工,比如漢堡包和袋裝冷凍食品(電視快餐)。這些產品都可以在變得越來越大的超級市場中買到,而在私人開的商店裡卻很難買到。
商用藝術的興起
因為人們的購買力越來越大,商家開始為賣出更多的產品而彼此競爭。他們需要有繪畫技巧的人創造出商業藝術。這種藝術包括對產品的設計和能誘惑顧客購買商品的廣告。廣告業並不是新興事物,但是在戰後,商家都試圖獲取更高的營業額,商標名稱和容易識別的廣告形象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許多商品都在超市裡被碼放在一起;廣告不僅出現在廣告牌和招貼板上,而且出現在五顏六色的雜志中和電視屏幕上。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廣告業和設計業的藝術工作者通常要從在藝術學校學習傳統藝術課程開始,這些課程包括在過去的藝術大師的畫作中學習油畫的繪畫技巧。在20世紀50年代,一種不用學習傳統藝術課程的新型藝術學校成立了,這種學校是專為培養平面設計師而開設的。學生們在這里為日後能從事與商業藝術相關的職業作準備。
便捷成主流
在20世紀50年代的新型消費社會中,人們想擁有一種便捷的生活方式。從超級市場里堆放的各種各樣的商品.到直接從冰櫃里拿出的冷凍速食晚餐,都暗示出人們對「便捷」的渴望。商業藝術家需要為這些產品設計廣告和包裝。
在20世紀50年代,廣告商都急於想出精煉、響亮的廣告語,這些廣告語與產品圖像結合起來可以使消費者更容易記住他們的產品。這段時期的著名廣告語有:
她用了?她沒用?(伊卡璐發膠.1957年)
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麥斯威爾咖啡,1959年)
只溶在口,不溶在手。(M&Ms巧克力,1954年)
下面這幅牆上的畫作看上去就像是一張被放大了很多倍的漫畫的一部分。畫中人物的面孔是由很多小圓點組成的,就像你通過放大鏡來觀察報紙上登載的漫畫一樣。但實際上這並不是一部漫畫中的一幅圖,而是美國藝術家羅伊·里奇特斯坦1962年創作的一幅畫作。這幅漫畫風格的作品模仿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漫畫書中或是報紙上流行的圖像。這種以當時最流行的形象為題材的藝術在20世紀中期由羅伊·里奇特斯坦等藝術家首次創造出來,這些人被稱做「波普藝術家"。
羅伊.里奇特斯坦是第一位選擇20世紀50年代流行於美國的漫畫里的形象為創作主題的畫家.這個作品的名字是《傑作》.創作於1962年。
人民的藝術
這種取材於流行文化的藝術形式被稱做「波普藝術」。
1: 「波普藝術」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已開始在美國和英國盛行。波普藝術家們通常選擇人人都熟悉的事物作為他們作品的主題。
2: 他們的畫作或雕塑作品都是取材於當時人們每天都會見到的東西。如湯罐頭、爆米花這些家庭中常見的產品或是紙幣、加油站、路標、旗幟等等。
3: 他們選擇經常在報紙、雜志、電視和電影上出現的東西作為自己的題材,比如演員、歌手、歹徒、牛仔、甚至還有卡通人物。
波普藝術風格
波普藝術的風格不是統一的。
1:如里奇特斯坦這樣的波普藝術家喜歡用平滑的筆觸和很多單色塊來模仿那些在廣告和漫畫中常見的藝術風格。
2:而像安迪·沃霍爾則喜歡把電影明星和食品包裝上的形象印在畫布上。
3:還有一些藝術家。如羅伯特·勞森伯格,則喜歡把粗線條拼湊在一起。
所有波普藝術家都堅信,他們要呈現的是人們生活著的當今社會,而不是過去的社會..
藝術發展史上的很多時期,都會有一些藝術家以相似的主題、風格或靈感進行創作,被稱之為「藝術運動」。波普藝術和印象派就是藝術運動的實例。如果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把藝術家用這種「運動」來加以區分是很容易的。在那個時期。藝術家們都是獨立工作。他們在不同的地方進行藝術創作,不會互相抄襲作品。他們可能並不把自己看做是運動中的一分子。事後我們區分不同的運動是為了了解藝術的發展過程。
新運動
為什麼波普藝術在20世紀50年代 得到了發展呢?那時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知道,歐洲的許多國家都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始著手恢復國家的生產,但是
美國和英國卻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期。這種繁榮推動了社會各領域的變革,藝術界的波普運動也由此產生。
20世紀60年代紐約的百老匯,許多波普藝術家都從這里明亮的,誘人的廣告以及其他流行的形象中獲得過靈感。
後戰爭時代的變革(方便快捷新穎漸成主流)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和英國已經轉型為消費社會。工業發展十分迅猛,人口激增,人們也變得越來越富有。與以往相比,他們為自己家人和家庭買的東西更多了。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的目標也變得現代和時髦,比如,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購買更大的汽車、電視、新款式的傢具和電動剃須刀。像圓珠筆這種只用幾次就被丟掉的一次性產品也第一次被擺上了商店的櫃台。
人們也開始購買在戰爭時期買不到的食品。這種新型食物在食用之前幾乎不需要特別加工,比如漢堡包和袋裝冷凍食品(電視快餐)。這些產品都可以在變得越來越大的超級市場中買到,而在私人開的商店裡卻很難買到。
商用藝術的興起
因為人們的購買力越來越大,商家開始為賣出更多的產品而彼此競爭。他們需要有繪畫技巧的人創造出商業藝術。這種藝術包括對產品的設計和能誘惑顧客購買商品的廣告。廣告業並不是新興事物,但是在戰後,商家都試圖獲取更高的營業額,商標名稱和容易識別的廣告形象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許多商品都在超市裡被碼放在一起;廣告不僅出現在廣告牌和招貼板上,而且出現在五顏六色的雜志中和電視屏幕上。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廣告業和設計業的藝術工作者通常要從在藝術學校學習傳統藝術課程開始,這些課程包括在過去的藝術大師的畫作中學習油畫的繪畫技巧。在20世紀50年代,一種不用學習傳統藝術課程的新型藝術學校成立了,這種學校是專為培養平面設計師而開設的。學生們在這里為日後能從事與商業藝術相關的職業作準備。
便捷成主流
在20世紀50年代的新型消費社會中,人們想擁有一種便捷的生活方式。從超級市場里堆放的各種各樣的商品.到直接從冰櫃里拿出的冷凍速食晚餐,都暗示出人們對「便捷」的渴望。商業藝術家需要為這些產品設計廣告和包裝。
在20世紀50年代,廣告商都急於想出精煉、響亮的廣告語,這些廣告語與產品圖像結合起來可以使消費者更容易記住他們的產品。這段時期的著名廣告語有:
她用了?她沒用?(伊卡璐發膠.1957年)
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麥斯威爾咖啡,1959年)
只溶在口,不溶在手。(M&Ms巧克力,1954年)
美國波普藝術之前的藝術
從大約l942年到20世紀50年代,在波普藝術初始前後,美國主要的藝術運動是抽象表現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
1:有些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家,如馬克·羅斯科,用幾種豐富的深顏色浸滿整塊畫布。
2:而傑克遜·波洛克等其他藝術家開創了「行為藝術」,他們把顏料滴、潑或塗抹在畫布上。
3:這種作品是抽象的,因為它沒有描繪出明顯的、現實的主題。它是表現主義的,
4:因為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是一種深層次的情感。
1941年l2月,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遭到偷襲,美國軍隊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隨即抽象表現主義運動也開始發展起來。這是許多美國人第一次窺見歐洲大陸上戰爭的恐怖,因此一些藝術家認為
現實主義的藝術形式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他們迷亂的心緒。
迷亂 迷 迷亂亂 迷亂
抽象表現主義是20世紀40年代一種新的藝術運
動。以傑克遜·波洛克為代表的藝術家。創造了一種有表現力的圖像,用以表達他們對身邊不斷變化的世界的一種信仰。
反傳統藝術的誕生
有些美國藝術家認為抽象表現主義太難於理解,於是開始在另外的藝術道路上尋求發展。比如艾倫·卡普洛和羅伯特.勞森伯格就認為比起一件已經完成的繪畫或者雕塑作品,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發生的事情更加令人興奮。
藝術創作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藝術創作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藝術創作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在20世紀50年代末,卡普洛組織了「偶發藝術」運動,
1:在這種藝術形式里觀眾可以參與創作。
2:在一些偶發藝術中,從椅子、食品到煙和舊襪子,藝術家可以用任何東西創作出藝術品。
藝術家可以用任何東西創作出藝術品
3:而在另一些偶發藝術中,藝術家只描繪常見的場景,比如在街上購物或是掃大街。
反傳統藝術的關鍵點在於觀眾可以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對偶發藝術作出反應。
4:一些其他曲藝術家,比如雷德·葛魯姆的偶發藝術就像是奇怪的戲劇。觀眾成員有劇本,這些劇本可以指導他們在這個作品中應該幹些什麼。
偶發藝術被稱做「新達達主義
偶發藝術經常出現在畫廊里,但在街道上、停車場里和其他不可思議的地方也會發生。這種反傳統藝術的運動有時被稱做「新達達主義」,因為這些藝術家的信仰和20世紀20年代達達主義藝術家的信仰十分相似。
那麼什麼是達達主義呢
下面是達達主義的鏈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95e98f0100pacj.html
重新定義英國文化
l951年5月,英國節開始了。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英國的許多城市依然還是百廢待興。英國節的設立強調了英國人的自我身份及其工業的發展,它給予了民眾一種國家正在復興的信念,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英國各地都舉辦展覽,科學發明的展品炫耀著英國所取得的成就。最主要的展覽集中在倫敦南岸新建的藝術中心裡
但是這時人們
需要一個真正的代表未來的東西
於是 因為下面的原因 波普藝術誕生了
與此同時,許多年輕人都希望重新定義英國文化,這種文化能反映出現代社會中人們的興趣和生活方式。
1:年輕的英國藝術家,如彼特.布萊克和理查德·漢密爾頓認為流行的形象,如新車的設計圖、模特的照片、科幻漫畫上的圖片和電影場景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都比博物館里和畫廊里的傳統藝術更有意義。
2:漢密爾頓曾說:波普藝術是通俗的、廉價的、能大批量生產的、年輕的、聰慧的、性感的、好玩的、迷人的,同時也是一個大生意。」
向西看美國對歐洲產生重大影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對歐洲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美國在戰後成為一個超級大國,這種影響也不斷延伸到更多的地方。與美國軍隊的接觸和美國雜志、報紙的影響,使得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對美國的影星和搖滾、藍調等音樂形式產生了興趣。
在歐洲人眼中,美國被視為是一個無階級的社會,在這里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他們自己的技巧和才能取得成功。這與只有出生在富裕家庭並認識有權勢的人才能成功的傳統歐洲社會正好相反。
英國藝術家開始對美國的文化感興趣。漢密爾頓和愛德華多·保洛齊等藝術家組成了「獨立小組」,他們從1952年開始在倫敦的新當代藝術中心定期會面。在這里這些藝術家互相展示美國雜志上色彩斑斕的圖像,他們也組織展覽展出用這些圖像製作的拼貼畫。
第一件波普藝術作品是什麼?
許多人都認為第一件波普藝術作品是理查德·漢密爾頓1956年的一部拼貼畫。它表現了一個「現代"的室內場景。這部作品的名字是《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
大約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獨立小組"在倫敦的一次會議上,藝術家們開始正式採用「波普"這個
詞。藝術評論家勞倫斯·阿洛威在1958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大眾流行藝術』這個概念。雖然他指的是包括從電影到建築學所有的藝術形式。而不是單指繪畫藝術,但是「波普藝術"這個概念開始作為
藝術領域的一次獨特的運動被接受並保留了下來。
美國波普藝術大爆炸
在美國,流行商業藝術比英國更早地出現在廣告牌以及雜志、漫畫和報紙上。20世紀初期藝術家的作品中就出現了商業藝術的形象。比如,在20世紀20年代斯圖爾特·戴維斯畫了一幅漱口水瓶子的靜物畫。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藝術家開始對作為消費主義和工業發展的符號出現的流行圖像的意義和重要性產生了興趣。為了使這些符號更加明顯,藝術家們喜歡用現實的藝術手法表現它們,而不是用藝術性很強的手法來表現。
羅伯特·勞森伯格和賈斯伯·瓊斯常被認為是美國最早的波普藝術家。瓊斯有一件以箭術中的靶子為象徵的作品。那些在商業藝術上更有經驗的藝術家從新達達主義和偶發藝術中獲取靈感。這些藝術家,如安迪·沃霍爾、羅伊·里奇特斯坦和克拉斯·奧頓伯格嘗試在他們的作品中包含一些流行的物品。成了波普藝術運動的核心。
一切皆美--所有存在的東西都可以是藝術品,只是呈現和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95e98f0100p2db.html
⑥ 何謂波普藝術設計
波普藝來術
POP Art
西方現代美術思源潮。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R.漢密爾頓。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廓)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動員的拼集作品是什麼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往常、如此豐富多采?,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E.保羅齊、J.蒂爾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瓊斯。
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⑦ 波普設計(名詞解釋
波普風格這個詞來自英語的Popular(大眾化),最早起源於英國。
波普風格是一種流行風格,它以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誕生於英國,又稱「新寫實主義」和「新達達主義」,它反對一切虛無主義思想,通過塑造那些誇張的、視覺感強的、比現實生活更典型的形象來表達一種實實在在的寫實主義。波普藝術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圖形。
(7)波普設計擴展閱讀
波普風格主要體現在年輕人的相關日常生活用品上,如怪異的傢具、迷你裙、流行音樂會等。總之,它具有以下特點:
追求大眾化、大眾化的趣味,強調新穎性和獨特性,採用強烈的色彩處理。這些設計都具有游戲色彩,具有憤世嫉俗的青少年心理特徵,像流行歌曲一樣,以其靈活性和消費性走出英國,進而形成了一場世界性的設計運動。
從設計的角度看,流行風格不是簡單一致的風格,而是多種風格的混合體。他追求大眾趣味,反對現代主義自命不凡的高雅,強調設計的新穎性和獨特性,大膽運用華而不實的色彩。
⑧ 什麼是波普設計特點是什麼時間地點
波普設計產生的背景:
1. 波普設計處於反文化、反正統的大背景下。
2. 年輕人不滿足於功能型的設計用品。
3. 表現與父輩不一樣的觀念,表達自己與父輩不同的個性。
4. 戰後年輕一代的設計師,他們有著與消費者一樣的心理,所以才能設計出迎合消費者的作品。
⑨ 什麼是波普設計運動
(Pop Design)一場風格前衛而又面向大眾的設計運動,20世紀60年代興起於英國並波及歐美。波普(名詞解釋):一詞源於英語的「大眾化」(Popular)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於1954年起源於英國,這話「大眾化」藝術的思想根源來自於英國的大眾文化,代表新達達、新寫實主義等流派藝術家所創造的完全生活化、大眾化、甚至垃圾化的藝術。它反映了當時西方社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觀、消費觀及其反傳統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趣味。它受到美國20世紀50年代大眾文化和20世紀60年代波普美術的影響,認為藝術不應僅供少數人享用,而應走向普通大眾,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因此要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打破一切傳統的審美觀念。波普設計打破了二戰後工業設計局限於現代國際主義風格的過於嚴肅、冷漠、單一的面貌,代之以詼諧、富於人性和多元化的設計,它是對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具有戲謔性的挑戰。設計師在室內、日用品、傢具、服飾和平面設計等方面的設計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形式:誇張、奇異、富於想像力的造型;色彩單純、鮮艷;材料多選用塑料或廉價的纖維板、陶瓷等。其設計掙脫了一切傳統束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其市場目標是青少年群體,迎合了現代青年的桀驁不羈、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及其標新求異、用畢即棄的消費心態。波普設計運動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時裝界有:英國的瑪麗·奎特所設計的迷你裙,在全世界風靡十幾年;法國的古亥熱的宇宙服,表現出最新科技觀念而使當代人驚喜。傢具設計有:科蘭的廉價、鮮艷、奇異的傢具,深受青少年歡迎;穆多什以英文字母為裝飾圖案的纖維板椅子和羅傑·丁的如玩具般的吹塑椅子,都極受歐洲消費者青睞。在包裝、書籍裝幀、廣告等平面設計上,也都出現了醒目的波普風格。波普設計出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又稱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新達達主義,代表著流行與大眾化的品味。它的鼎盛時期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主要活動中心在英國和美國。它代表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工業設計追求形式上的異化及娛樂化的表現主義傾向。波普藝術的設計師在現實社會尋求發展,他們把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搬進藝術——以大眾商業文化為基本特色的波普藝術應運而生。波普藝術的手法是利用現成的工業、商業產品。從飲料、化妝品的廣告、商標、電影宣傳畫,到汽車燈、車窗、家用電器,等等,把它們加以改造、加工,然後重新組合和拼貼,賦予一定的社會思想意義,有此構成一件新的藝術作品。由於波普設計主要是面對青年市場,產品必須廉價,因而質量無法表證。波普設計反對現代運動的「少即是多」的主旨,這也導致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激進設計。它從新藝術、裝飾藝術、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光效藝術、幻覺藝術、東方神秘主義、太空主義中汲取營養,並在大眾傳媒的助長下茁壯成長。
⑩ 波普設計有什麼特點
看看著個就有思路了
如何理解現代設計
■對於現代設計的理解,還要從現代主義設計運動說起。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是指一批建築師、設計師和理論家開始探求20世紀的新的審美觀的運動。對大多數持這一審美觀的實踐者來說,它不單是風格,而是一種信仰。現代主義的主要特點是理性主義,以及從19世紀突然崛起的客觀精神。除此之外現代主義另外一個關鍵的含義是:『形式服從功能』。這一口號反映了此項運動理性的、有秩序的現代設計方式。
■進行現代運動的設計師想通過大規模的生產最終得出反對裝飾風格的純幾何形式。最鮮明的代表就是包豪斯設計學校。他們致力於從事最新觀念和最先進的設計,他們強調一種單一的現代運動的設計方法,即利用現代材料和工業生產技術,以原色紅、藍、黃和圓形以及方形為基礎形成純幾何形式。在後來的發展中,現代設計也被稱為國際風格。這是因為這一新方向產生的巨大影響而予以的美稱。
■在現代設計運動中有一部分人是服從現代設計的規則的。而在同時期還有部分人並不願意完全的服從這一當前比較流行的規則。
■服從規則的突出的代表有荷蘭的風格派,俄羅斯構成派,斯堪的那維亞的阿爾多和阿斯普朗德的設計,還有 美國的流線型設計。盡管這些設計和製作展示出了復雜和多變性,但是他們其中始終有著共同的聯系。例如,荷蘭藝術和設計運動中的風格派,提倡嚴格的審美觀,在創作中使用原色,平面和立體的造型都嚴格按照幾何的式樣。此次運動中法國和義大利也有傑出的代表。義大利未來派把自己和左翼法西斯意識形態聯系在一起,要利用工業文化建立一個全新的現代國家。法國勒.柯布西埃的建築設計藝術也是把純粹的現代主義精神具體化的傑出代表。
■其他國家的設計沒有完全服從這一規則。例如瑞典和美國,創造了一種為一般民眾所接受的流行的現代風格。斯堪的那維亞和英國更是不大喜歡走極端的方式,在材料的選擇上,他們一般更喜歡使用天然的材料而不大喜歡過於幾何形的。由於20年代後期的經濟大蕭條,美國出現的一小批工業設計先鋒,把機械時代的設計應用到諸如火車、冰箱、真空吸塵器和汽車這樣一批的產品上。
■雖然裝飾的概念是現代設計運動極力反對的,但是在這段時期里裝飾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
■流行設計經常使用建築上的幾何形式語言,創造了一種取得高度成功的風格。(如紐約克萊斯勒大廈)因為1925年巴黎的一個名字為『裝飾藝術展』的展覽,這一風格被命名為裝飾藝術。雖然評論家對次褒貶不一,但這並不影響裝飾藝術在30年代的風行。但,即使是這樣,現代主義者還是把它開除在外,並給它起了另外一個名稱:Moderne 。Moderne指的是介乎藝術裝飾風與現代主義之間的一種風格。
■在這個時期中,現代設計的思想已經成為了設計師的一種思維模式。這種思維體現在一切的生產和生活中。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當一個事物或一種思想不適合於當時的時代背景或是經濟環境的時候。那麼它就要被時代所遺棄了。所以,到了戰後,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代主義和它的價值受到嚴峻的挑戰。現代主義使用的方法太有限了,以至無法設計,它對機械的崇拜壓制了人類思想的發明創造力。同時它忽略了給予物體個人的感情和復雜的意義,認為只有一種設計方法是對的和適當的,這種觀念無疑是錯誤的。
■由於戰後經濟的停滯和人們需求的變化,在戰爭的壓力下英國出現了實用主義。實用主義設計意味著給每個人相同的選擇,按嚴格控制的定量計劃消費。而歐洲其他地方則受到了納粹和義大利法西斯提倡的古典風格的影響。納粹分子把現代運動和同猶太人和公產主義象徵聯系起來,所以現代運動在此時是不可接受的。與此同時為了恢復經濟,各國都制定了相應的計劃。在這些恢復經濟的計劃中,關鍵的戰略是設計,是它在增加出口、促進貿易和生產中的作用。
■50年代的設計受到戰爭的影響,人們還處於物質短缺和定量配給的狀態,但此時的設計觀念卻發生了全新的變化。人們把變化後的設計稱為『當代風格』,它不僅是一種新設計風格,更代表著未來的圖景。戰爭給人們留下了重建未來的共同目標和事業,所以這種『當代風格』並不是一種時髦的設計風格,而是實實在在為人服務的設計。同時這種設計也因為其形式借鑒於美術的發展而被稱為『有機設計』。這樣的設計形式呈現出了新的面貌,變得靈活多變,由曲線裝飾,而且具有表現意味。
■50年代設計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變化是重新出現明亮的色彩和粗獷的構圖,這是對戰爭帶來的物質短缺,定量供給以及束縛限制的自然反映。另外,科學的作用以及戰後新的審美和新技術的應用也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設計師們被科技進步帶來的嶄新的未來景象所打動,這種對技術新個態度促使了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採用,也使設計從科學中吸取了營養得到了動力。此時,在20世紀初期支配國際設計局面的國家,如法國、德國,到了如今逐漸被義大利、美國和斯堪的那維亞國家代替了。斯堪的那維亞和義大利的設計有飛速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相比之下美國的成就更為突出。在50年代末期的美國一種異樣的文化力量開始滋生,波普文化將推翻50年代設計的價值。
■60年代,設計文化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設計由消費者的願望和技術第一的思想左右著。
■從30年代起就占據世界主導地位的現代設計傳統這時大勢已去,不得不讓位給了波普設計。現代設計運動主張設計要著重功能,少用或者不用裝飾,要經久耐用。50年代,年輕一帶的設計理論家和實踐者從倫敦發起,要推翻這些規則。『獨立團』的出現使:設計價值可以不必普遍化,應該合理少注重些功能,多注重消費者的願望和需求。這種主張開始流傳。波普在美國獨立的發展,後來傳播到世界各地,從藝術領域傳播到設計領域。倫敦卡拉比街禮品和服裝的銷售說明了波普設計的優勢,它是瞬間的、可消費的,聰明而具有諷刺意味的。
■所謂技術第一的思想,是原於科學家們對未來的許諾:要讓技術使一切發生變化。60年代的太空旅遊給設計師們又灌輸了新鮮的思維力量。此時在日本、美國、義大利等國家紛紛出現了優秀的技術產物。
■波普藝術對現代主義設計做了重新的修整,但當後現代主義代替了波普的時候,對現代主義的批判才真正開始了。
■1973年的石油危機有效的結束了60年代設計的樂觀主義實驗。波普設計巧妙的短暫價值,實驗性的視覺風格,不適應新的保守主義方式。廠商和消費者不在有信心或金錢來主持實驗性的設計。後現代主義最早的起點是對現代主義原則和價值的批判性立場。戰後新的一代感到現代主義方式太嚴格刻板,現代主義觀念排斥裝飾、大眾化口味以及人類俗望的癖好。後現代主義打開了一系列的設計方式:復興的觀念,材料和意像——這些都是過去被現代主義者否決的。直到後來,這些思想還一直被運用到設計中去。新時代的設計方向有了新的主題,即綠色環保和新技術的發展。
■90年代,由於世界經濟的衰退加強了限制,並給予設計重新考慮方向的機會。我們受到更為嚴峻的考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設計事業可謂蒸蒸日上。受到世界范圍的影響,不論是在建築還是在工業設計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也得到了不小的成就。但當我們還在追求設計的簡約淡雅時,設計比較先進的國家卻重拾了復雜鮮明的設計風格。當我們還把現代設計運動的原則運用到我們的作品中去的時候,也許並沒有意識到它的時代性已經不存在了。設計是時間的輪回,時代的產物,是依靠經濟的發展作為後動力量。也許有人會說,因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並不能達到世界的水平,所以中國設計的滯後性是理應出現的。但歷史證明,設計與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在前面所說的戰後各國的經濟復甦計劃中,設計是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的。雖然不得不承認設計在中國的地位也在逐步的提高,但由於中國的歷史和原有制度對人們觀念的限制,若在短時間內達到世界水平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時代是不斷發展的,新技術和新思想不斷充實著我們的思維和生活,也使我們面臨更大的挑戰。只要我們把握住時代的脈搏,世界進步的范疇便不會將我們棄置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