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草圖設計
A. 用戶體驗草圖設計的介紹
本書著重強調設計過程前後兩端的均衡,前端重點做好草圖和設計創意(確保設計的正確),後端則保證可用性和工程兩方面(確保設計被正確實施)。本書目標是構建一種設計理念:將新技術轉化成一種既可以服務社會,又可以體現價值的產品形式。比爾·巴克斯頓基於自身的經驗和科學的研究成果,將激發讀者想像,鼓勵使用新的技術,給用戶體驗設計注入新的生命力 。
B. 用戶體驗草圖設計的目錄
第一部分:設計成就夢想
為曠野設計
個案研究:蘋果公司、設計及商業操作
奶牛規則
今日略覽
設計的作用
關於流程的草圖
創新的循環
設計之疑問
剖析草圖
清晰並非總能使人明了
效果圖的大家族
體驗設計VS界面設計
草圖互動
草圖不是原型
將用戶置於什麼位置
消極的人眼裡「只剩下半杯水……」
如果你創作的草圖沒有人看到……
分享的目的
註解——草圖上的草繪
設計思維和環境
可能發生的其次糟糕的事情是……
一條奔騰而過的河流
第二部分:方法與發狂的故事
從思考到行動
綠野仙蹤
變色龍:從魔法到「障眼法」
組合:將東西拼湊到一起
一個暴風雨的黑夜……
視覺故事講述
簡單的動畫
拍攝啞劇
示意移動方向的草圖
擴展互動:真實與假象
變焦展示
展望未來的視頻
與紙的交互
你在和我說話嗎
總結和尾聲
一些最終的思考
參考資料和書目
C. 對於UI及UE的設計基礎書籍,有哪些好的推薦
1.UI基礎篇,認知與設計:理解UI設計准則,UI設計黃金法則:
2.觸動人心的100種用戶界面
D. 如何構建自己的筆記系統
1. 筆記內容的來源
以下是我常用的來源以及應對方法
微博——行業名人的有用看法,工具推薦,思路分享之類的內容,用Pocket收藏
瀏覽網頁——使用Pocket記錄下優秀內容
博客——好的文章收藏至Pocket,如果優質內容很多就用Feedly訂閱
與人的交流——與優秀的人談話往往能讓自己有很大提升,回家後使用Weavi記筆記
讀書——書裡面蘊含著大量的智慧。會用Weavi寫讀書筆記
自己的思考——寫在Weavi
除了他人處借鑒來的內容外,自己每次的思考過程與結果,同樣十分重要。記錄下思考過程,可以使得在隔了一段時間遇到相似問題時,通過翻看原來的記錄,回憶起當時的思考過程,提高效率。
我本人每次都會把思考過程用素描本記錄下來,搞產品設計的可以參考《用戶體驗草圖設計工具手冊》 ,其他領域可以網路 Visual Thinking
2. 初步篩選之後
從看到內容到使用內容,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初步篩選信息
每個人都應該掌握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合理利用互聯網,包括牆外的google之類,VPN什麼的買一個也就十幾塊錢一個月,不算貴。
收藏與管理
收藏是為了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深加工。為了最大程度降低收藏內容的管理難度,我只用一個工具干這件事(各種產品自帶的收藏功能,我基本不會用,因為地方實在是太多了,根本記不住自己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收藏了什麼東西,就跟別提以後的仔細閱讀了)。挑選時優先考慮,我會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 閱讀時的體驗要好,包括字體,排版,功能交互等
- 支持多平台信息同步
- 會自動屏蔽網頁中的無關內容
- 有簡單的管理功能,比如加星,標記,存檔,協同管理等
- 收藏功能能夠在大多數產品中使用,比如桌面端瀏覽器,移動端瀏覽器,各種app中
曾經使用過Evernote剪藏,瀏覽器收藏夾,Pocket,email,其中 Evernote 和 Pocket 表現的都很優秀。
但是我最終選擇了Pocket。因為Evernote作為寫作工具和收藏工具的結合,而原創筆記部分我都是在 Weavi 中進行,Evernote的編輯部分對我也就是多餘的。至於為什麼不用Evernote來記筆記,我會在下文中進行描述。
相比之下,Pocket只為收藏和閱讀存在,並沒有「編輯」的相關功能,界面也就比Evernote簡潔很多。可以參考下圖
Pocket截圖
Pocket截圖
深度閱讀與記錄思考
這部分的目標是對篩選後的信息進行加工,轉化成原理,並進行內化掌握,為日後自己解決實際的問題提供支持。收集到的內容,究竟有多大程度能被自己利用,主要就是看這部分了。
我一般會把這部分時間安排在晚上或是周末,選擇一個利於進入沉浸閱讀思考狀態的時間與環境。旁邊會准備著紙,筆,隨時進行記錄。並且給自己提出一些問題,比如
- 「這篇文章實際上討論是關於什麼的問題?」
- 「這些內容可以被歸納到我所掌握的體系的什麼部分?」
- 「和這部分其他內容有什麼關系?」
- 「以後可能會被用於解決什麼問題?」
這個環節的產出物,一般是一些表明關系、內容的「地圖」,會比較像草稿。為了把思考結果系統化,會需要把這些內容轉化為文章。至於為什麼,可以網路「讀書筆記的好處」之類關鍵詞。
記錄的管理
人的一輩子會掌握眾多的原理和方法論內容,無論這些內容是存在在紙上,還是心裡,都在為幫助人解決問題而發揮作用。
我的看法是,一個人應該盡早形成自己的知識庫。內容可以是關於工作的,生活的,都可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掌握的東西是系統的,提出的方案是有效可行的,而不是像大多數的即興演講一樣經不起推敲。
所以,筆記內容的組織管理,實際上是一個長期並且動態的過程,隨著對一個領域的了解,無論橫向還是縱向上,都可能導致了內容的導航結構不斷變化。
下圖是我隨便在網上找的一張思維導圖
我想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誰也沒法一次性寫出什麼多內容。對多層級復雜內容管理能力來自於自身對這些內容的把握。而對某個領域的內容的全面掌握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說筆記系統是【動態的】
【有什麼工具適合干這件事?】
看了好多人回答這個問題,上來就會說用XX工具,個人覺得工具背後的思路,遠比工具選擇來的重要的多。以下是我關於選擇工具的想法。
根據「動態管理筆記」的思路,這個工具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 可以自由調整順序。不是按照創建的時間線排序,也不是按照內容的多少排序,而是可以隨意調整。
- 層級需要足夠的多
- 閱讀體驗優秀
- 編輯體驗優秀
- 最好私密和公開皆可。可以將筆記工具和博客合二為一,因為自己都要看。這個因人而異。
本人嘗試過以下工具
- 印象筆記
- 為知筆記
- 輕博客
- CSDN博客
- Medium
- Svblte
- Weavi
至於結果,簡單的說,印象筆記和Wiz之類的筆記產品,排序和層級是最大缺陷,編輯器用起來一般。Medium博客類,編輯器真的很優雅,但是管理功能很有限。Weavi算是綜合了二者。
下面具體聊下工具的選擇
關於筆記的順序。這個是我很關心的問題。比如在某個時間點上,我所創建的結構,二級目錄是「用戶研究」「人物角色與目標」「需求定義」「外形和行為細化」「設計的驗證」「設計案例」,這基本遵循了產品設計的邏輯思路,我希望我的結構目錄遵循這樣的順序。
如果使用其他工具,一般只能在標題前加上abcd這樣的字母,因為他們是按照首字母順序排列的。
關於層級。像我原來說的,筆記庫的積累是一個可能長達數年的事情,自己對某個領域內容的積累,我想兩三個層級肯定是不夠的。剛剛的那張英語時態的部分,不包含其他跟他並列的內容就已經超過5個層級了。
Weavi 可以創建無限層級的內容。
印象筆記的層級設計則是【筆記本組】【筆記本】【筆記】這樣的三層結構。
編輯與閱讀的體驗。這里放點截圖,大家看看吧。
Medium 博客
Medium 博客
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
Weavi
Weavi
關於私密和公開。我屬於比較樂於與別人分享的人,原來我是用Evernote寫筆記,用輕博客發表內容,後來覺得如果二者可以合在一起,自己能夠選擇哪些是公開的,哪些是私密的,會更加方便。因為基本上公開的內容也會在我的筆記里有備份,復制到博客中還需要重新排版。自己也嘗試過用博客的草稿功能,但是發現一般的博客只適合內容發布,而內容管理跟筆記類產品比起來真的弱爆了。相比之下,Weavi沒有這個問題。
關於工具介紹的一點說明
工具這部分內容,我沒打算寫成使用教程,如果感興趣,親可以自行嘗試(印象筆記之類教程網上都有,也有很多人寫過關於如何使用的個人心得,親可以自行網路之,關於Weavi的資料可能比較少,也是最近在某博客中讀到的,如果有需要的話我再補充我是如何使用的吧)。
最後總結一下
創建筆記系統:內容上包含了
原理 和 方法論 兩部分
完善系統的流程大致遵循了:
選擇信息積累方向——碎片化時間用來篩選信息——保存、管理(Pocket)——整塊時間的二次加工(可視化思考)——記錄(Weavi)——管理記錄內容(Weavi)
分享
E. 有什麼好的產品設計書嗎
我是學工業設計的,我覺得由美國克里斯蒂娜·古強里奇著的《設計的密碼:產品設計》就不錯,它詳細描述了產品的設計過程,包括構想 草圖,成品
還有比爾蓋茨親筆推薦版《用戶體驗草圖設計》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