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餅教學設計
㈠ 如何圍繞新課程目標進行教學設計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即復習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即使在學習環節中注重了「預習」,也是為了更好地「講授新課」,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致於喪失了創造力。因此,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1、教學設計的特徵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設計過分強調預設、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師生的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而現在新頒布的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實現結論與過程,認知與情感、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因此,符合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教學設計應該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1整合性
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有機整合;在設計的各個教學環節中,應緊緊圍繞目標,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1.2交互性
課堂師生交互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完整化。教學本是師生雙方在同一時空中共同參與的傳授活動,雙方互動,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貫穿著教學的全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不僅應體現教師如何教,同時也應體現學生如何學,以促使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情感互動和思維的碰撞,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1.3開放性
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上,應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上,應從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向師生交往,互動開放,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在教學方法上,應從灌輸式、填壓式的教學向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開放;在練習的設計上,應從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條件、問題演算法和結果的不唯一開放,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4實效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實效。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所有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選定,教學情境的創設,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等,都必須注重實效,並摒棄與實現目標無關的內容,方法和形式,扎實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2、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策略
課堂教學設計反映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反映著教師教學的軌跡。在新的課改實驗中,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課堂教學結構,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角色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無疑教學設計應與時俱進。其主要策略是:
2.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參與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份。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包括大腦處於最活躍狀態,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備。可見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形成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以激發學生參與興趣。教學中,教師可採取講故事、猜謎語、念兒歌、開展游戲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實際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別具匠心地創設了情境,使學生在愉快而又緊張的氛圍中學會這一抽象的知識。剛上課,教師給學生講一個「猴子分餅」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一天,做了3個大小同樣的餅,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塊,給猴甲1塊。猴乙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8塊,給他2塊。猴丙更貪心,說:「我要3塊」,猴王又拿出第三個餅平均分成12塊,給他3塊。「小朋友,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會兒,學生都說:「同樣多」。於是,教師追問:「聰明的猴王是用什麼辦法來滿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正當學生聚精會神地聽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領時,老師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就知道了!」在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之下進行了新課。在教師引導下,大家通過比較、綜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數基本性質的內涵後,教師風趣地激活學生的思路:「現在你們知道猴王是用什麼規律來分餅了吧!」「如果猴丁要4塊,你們想猴王該怎麼辦?要5塊呢……」學生們信心十足地回答出來,此時老師充分表揚大家:「你們真比猴王還聰明!」既鞏固了新知識,又滿足了學生求知慾望,整個40分鍾學生始終在愉悅、歡樂但又緊張的氣氛中學習,體現在「在愉快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愉快。」
2.2精心設計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新課標主要的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動式教學,教師通過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學生認識的不平衡,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
2.3注重過程,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現成的知識結論,更重要的目的是將可得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㈡ 幼兒中班數學 熊媽媽分餅教案
一、活動目標: 1、幼兒能用重疊法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2、能找出一組物體多出的部分,並從左至右擺放物體。 3、幼兒喜歡參與數學活動,並能從中得到快樂。 二、活動准備: 1、每位幼兒大圓片4個,小圓片3個。 2、圖片:小熊4個,餅干 3個,老鼠、貓頭飾若干。地上圓圈4個,每個圓圈能容納幼兒7人。 三、活動過程: l、問題倒入:出示圖片小熊和餅干,師:我們給小熊分餅干吃,1隻小熊只能分1個餅干,小朋友看看,是小熊多,還是餅干多?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教師在黑板上示範:將小熊卡片逐個放在黑板上,讓幼兒注意老師是怎樣擺放小熊卡片的,(手的動作從左至右)然後將餅干逐個放在小熊上面,每放—個,說一聲:「給你一個餅干。」並讓幼兒注意教師手動作的方向,師:小熊和餅干哪個多,哪個少?請把多餘的拿出來。 2、幼兒操作。讓幼兒兩手各拿大小圓片,看一看,大小圓片哪個多,哪個少,還是一樣多?然後逐—將大圓片擺在桌子上,將小圓片逐一放在大圓片上,(注意手的擺放方向)說出大圓片和小圓片,哪個多,哪個少?將多的拿出來給大家看。 註:教師再提問問題的時候,要鼓勵幼兒參與回答,並及時表揚表現積極的幼兒。 3、游戲:貓抓老鼠。 給幼兒戴上頭飾,音樂響,每4隻貓、3隻老鼠圍著圓圈跳舞。音樂一停,每隻貓迅速抓住一隻老鼠,然後說出貓與老鼠,誰比誰多,誰比誰少,讓多的站出來。 注意:貓和老鼠只能在各自的圈內活動;重新玩游戲時老鼠比貓多一隻。 四、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進行操作的同時,感受到數學活動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㈢ 跪求,大班數學教案《整理好,留下來》
課時內容:整理好,留下來(數學)
活動目標:
1、 根據物品的數量,按2個、3個、4個、5個一組進行計數。
2、 知道離園之前要將活動室里的物品整理好,用簡單的圖示進行標記並記錄數量。
活動准備:
1、 各種整理盒、收納盒,標簽貼紙若干;雪花片若干;記錄筆。
2、 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39頁《和夥伴分餅》。
活動過程:
一、 為什麼整理
1、 出示離園倒計時牌,請幼兒一起數數還有幾天就要離開幼兒園了。
2、 在離開幼兒園之前,我們應該為幼兒園里的弟弟妹妹們做些什麼?
3、 幼兒講述要做的事情,並說出為什麼要做,如:整理活動室,把有用的圖書、玩具等留給弟弟妹妹們。
二、 活動室里有什麼
1、 幼兒說說活動室里有什麼,哪些物品的數量比較多。
2、 這么多的東西要怎麼整理?幼兒分組交流整理的方法。如,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分組整理不同區域的物品。
三、 玩具大盤點
1、 教師出示雪花片,這里有一筐雪花片,我想知道雪花片的數量,有什麼辦法可以很快數出來?
2、 每組一小筐雪花片,幼兒嘗試各種方法進行計數。
3、 說說不同的計數方法,選擇比較快的方式嘗試計數。如:5個5個數,並說出總數。
4、 出示整理盒,將數好的雪花片裝進去,引發幼兒思考:如果整理盒都一樣,我想很快找到裝雪花片的盒子,有什麼好辦法?
5、 幼兒說出自己想到的辦法,引導幼兒嘗試用簡單圖標表示。
6、 分小組操作,小組長分配任務:每人整理若干種物品,將物品裝入整理盒中,並在標簽貼紙上畫出物品的圖示及數量。
四、 和夥伴分享
1、 翻開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39頁《和夥伴分餅》,幼兒根據提示語,學習按2個、3個、4個、5個一組進行數數,看看哪盤剛好數完,哪盤還有剩或不夠。
2、 在完成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幼兒能否根據小朋友的人數將相應數量的餅干圈起來。
㈣ 公開課教案 識字 狐狸分餅
日常教案一般就是:1、目標 2、准備 3、過程 4、反思
公開課的教案一般是:1、對象 2、領內域 3、目標容 4、准備(精神准備和物質准備) 5、過程
反思需要單獨寫在一張紙上。
對象是指你要帶的班級是小班、中班還是大班;
領域是指你的課是健康、藝術、社會、語言還是科學;
目標就不用說了,指你這次活動要達到的目的,教會幼兒什麼,一般分為能力目標(就是幼兒能夠怎樣、學會什麼)和情感目標(就是幼兒喜歡什麼、感知什麼)
准備是指你的課前准備,分精神准備(就是幼兒已有的經驗)和物質准備(筆、紙等教具)
過程就要把你所上的活動的每一步都寫清楚,從開始到結束,尤其是公開課的教案這一塊幾乎要寫一到兩張紙。
反思是指你上完這次活動後有什麼體會,幼兒有哪些表現,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以及你的處理。
㈤ 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分餅教案
新世紀(版)數學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
新世紀(版)小學數學教材編寫組
本冊教材是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編寫的,體現了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二學段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現形式。為使老師們能熟悉、用好本冊教材,下面結合教學內容,作一些具體分析和說明。
第一部分 本冊教材的整體介紹
一、主要教學目標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倍數與因數」
結合具體情境,經歷探索數的有關特徵的活動,認識自然數,認識倍數和因數,能在100以內的自然數中找出10以內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倍數,能找出100以內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知道質數、合數;經歷2、3、5的倍數特徵的探索過程,知道2、3、5的倍數的特徵,知道奇數和偶數;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探索數的特徵的過程中,體會觀察、分析、歸納、猜想、驗證等探索方法,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
2、第三單元「分數」
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正確用分數描述圖形或簡單的生活現象;認識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進行分數的大小比較;能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能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會正確進行約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運用分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第四單元「分數加減法」
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並能正確計算;能理解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並能正確計算;能把分數化成有限小數,也能把有限小數化成分數;能結合實際情境,解決簡單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二單元「圖形的面積(一)」
知道比較面積大小方法的多樣性;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並能運用計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探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中,獲得探索問題成功的體驗。
2、第五單元「圖形的面積(二)」
在探索活動中,認識組合圖形,並會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能正確運用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能估計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大小,並能用不同方法計算面積。
三統計與概率
第六單元「可能性的大小」
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設計相關的方案,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獲得設計方案成功的愉悅。
四綜合應用
本冊教材安排了「數學與交通」、 「嘗試與猜測」 「數學與生活」三個綜合應用內容,通過活動,使學生樹立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積累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經驗和方法,感受數學知識間的相互聯系,並能進一步認識數學在實踐中的作用。
二、本冊教材編寫的意圖
根據數學課程標准第二學段的具體內容目標,本冊教材在繼承前面八冊教材的編寫特點的基礎上,又研究了國內外大量的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材,汲取了各種教材改革的成功經驗,同時,充分考慮到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力求形成以下幾個編寫特點:
1.提供具有豐富現實背景的題材,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重視多種操作活動的安排,關注知識、方法的形成過程, 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和統計意識。
3.引導學生經歷數學探索的全過程,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重視通過「綜合運用」,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5.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對所學內容的總結與反思,學會條理化和系統化。
第二部分 各單元內容介紹與教學建議
數與代數領域
核心目標是結合生活情境,發展學生的數感。
第一單元 倍數與因數
一、單元學習內容的前後聯系
二、課時安排建議
教學內容
建議課時數
數的世界:倍數與因數
4
探索活動(一):2,5的倍數的特徵
探索活動(二):3的倍數的特徵
找因數
3
找質數
專題活動:數的奇偶性
2
三、單元教材的編寫特點與教學建議
1、利用乘法引導學生認識倍數和因數
教材在揭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時,沒有象原來的教材那樣,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認識倍數和因數。而是讓學生根據現實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體會倍數和因數是相互依存的。在找一個數的倍數時,也是讓學生運用乘除法的知識,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在找倍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有序思考,並逐步讓學生領會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同時要向學生說明:在研究倍數和因數時,范圍限制為不是零的自然數。
2、分散編排,減少術語,適當降低學習的難度
本冊教材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習的內容進行重新研究與整合,以體現數學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系。「倍數和因數」知識內容多,概念多,安排在一個單元里學習學生接受比較困難,所以教材採用分段學習的安排。本單元先學習倍數、因數、2、3和5的倍數的特徵以及找質數、合數等知識。在第三單元中,將結合分數的約分、通分前,再學習公因數和公倍數等知識。這樣安排將有利於學生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體會前後知識學習的必要性。
同時,根據課程標准具體內容目標的要求,本冊教材在具體內容的安排上,適當降低了知識的難度。如找倍數和找因數都在100以內。又如與原來教材的內容相比,減少了一些數學術語,以減少學習過程中的死記硬背現象,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如教材沒有呈現整除、互質數、質因數、分解質因數等概念。
3、注重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探索數的特徵
在認識3的倍數的特徵時,經過了鼓勵學生猜想並嘗試,觀察3的倍數的特徵,引導學生發現、歸納、驗證規律的過程,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探索數的特徵。也可通過直觀學具的操作,認識3的倍數的特徵。教材非常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在活動中探索、發現數的特徵。如在探索2、5和3的倍數的特徵時,都是先讓學生在100以內數的表格中圈出2、5或3的倍數,再通過分析、歸納、猜想、驗證等方法發現它們的倍數的特徵;又如在學習「找因數」、「找質數」時,都是先組織學生開展拼小正方形的活動,逐步發現規律,這與原有教材相比應該說是一個明顯的變化。
4.通過數形結合,理解質數與合數
教學時,可組織開展「拼小正方形」的活動,邊拼邊寫,寫出拼成的長方形數和小正方形個數的因數。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並提出問題: 「幾個正方形拼在一起,有的只能拼成一種長方形,有的能拼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長方形。這是什麼原因呢? 」隨後,組織學生觀察、比較、分析,逐步發現特徵。並把這幾個自然數分類,在分類中認識質數與合數,再通過「篩法」尋找百以內的質數。
5、在活動中,了解數的奇偶性
教材提供了多個數學活動題材,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或游戲探索發現規律的策略,運用數的奇偶性解決問題,並探索加法中奇偶性的變化規律。
案例片斷與討論:找質數
案例片斷:
1、組織學生開展拼長方形的活動,邊拼邊記錄。
2、引導學生觀察並提出問題:幾個正方形拼在一起,有的只能拼成一種長方形,有的可以拼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長方形,這是什麼原因呢?
3、把這幾個自然數分類,揭示質數和合數的意義。
案例討論:
為理解質數與合數,教學中開展了拼小正方形的活動,並列表觀察,你認為這樣做對概念的理解有什麼幫助?
——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溝通數的特徵與圖形直觀的聯系。
——便於引導學生觀察、操作、歸納。
——有助於多種角度理解概念。
——既有利於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又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第三單元 分數
一、單元學習內容的前後聯系
二、課時安排建議
教學內容
建議課時數
分數的再認識
6
分餅:真分數與假分數
分數與除法
找規律:分數大小不變的規律
1
找最大公因數
3
約分
去少年宮: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
3
分數的大小:大小比較、通分
三、單元編寫特點與教學建議
1、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理解分數,體會分數的相對性
教材通過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豐富學生對分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分數,體會分數的相對性。分數相對性就是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感受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它所對應部分的大小或具體數量的多少是不一樣的。在教學中,對學生來說,不需要出現「分數相對性」這樣的專門術語,只要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就可以了。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分數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鉛筆」等多個情境活動,教學時,教師要聯系這樣的實際情境,引導學生藉助直觀展開充分的交流。
在進一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數與假分數的認識,n在「分\餅」活動中具體體會真分數與假分數的產生過程及其實際含義,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概念教材都只給出了描述性定義,要讓學生自己說說真分數與假分數的特點。對於帶分數的概念教材用介紹的方法,與真分數、假分數分開處理,有利於學生理解假分數與帶分數的關系,避免造成錯覺。
2、在觀察比較中發現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
除法計算不能整除時,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是表示除法結果的需要,也是假分數與帶分數互化的基礎。教材通過具體情境引出除法算式,並根據分數的意義表示出結果,然後引導學生比較幾個算式,探索發現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兩數相除的商或把分數表示成兩數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因為帶分數的計算在學生的後繼學習和生活實踐中應用不是很多,所以學生只要能理解互化的方法並會正確進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練程度上不要作過高要求。
3、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探索分數大小不變的規律
分數大小不變的規律是約分和通分的基礎,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計算的重要基礎,因此,理解分數大小不變規律顯得尤為重要。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與這部分知識緊密聯系,是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基礎。
探索分數大小不變的規律,關鍵是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地觀察和發現,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規律。教材安排了兩個學習活動讓學生尋找相等的分數,分別是「用分數表示圖中的陰影部分」和「在折紙活動中找到與3/4相等的分數」,通過兩個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分數的大小關系,為觀察、發現分數大小不變的規律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然後,引導學生觀察這兩組相等的分數,尋找分子、分母的變化規律,並展開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礎上,歸納分數大小不變的規律。教材最後歸納呈現了規律,而沒有給出「分數的基本性質」這樣的「術語」,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並直接記住規律的具體內容,而不是去記憶專門的「術語」。
4、在探索活動中理解公因數與公倍數的含義,掌握約分與通分的方法
本冊教材對公因數、公倍數的知識與約分、通分的知識進行了整合。在分數單元學習約分、通分前,安排學習公因數和公倍數等知識,這樣有利於學生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根據課程標准要求,本冊教材對知識掌握的要求進行了適當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數是兩個數限制在100以內、,求最小公倍數是兩個數限制在10以內等。為了幫助學生體會「公倍數」的實際意義,教材還安排了「去少年宮」等實際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體會「公倍數」的實際意義。在探索和掌握找公因數、找公倍數的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約分和通分。
案例片斷與討論:分數的再認識
案例片斷:
請兩位同學分別從一盒鉛筆中拿出全部鉛筆的1/2 ,結果兩位學生拿的鉛筆不一樣多,一位學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學生拿出的是3支。
師:你發現了什麼現象,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
生:他們拿出的支數不一樣多,一個是3支,一個是4支,這是為什麼呢?
師:他們兩人都是拿全部鉛筆的1/2 ,拿出的鉛筆支數卻不一樣多,這是為什麼呢?請想一想,然後小組交流。
師:現在請台上的兩位同學把所有的鉛筆都拿出來,告訴大家你的這盒鉛筆的總支數是多少支?
生1:我這個盒子里全部的鉛筆是8支,全部鉛筆的1/2是4支。
生2:我這個盒子里全部的鉛筆是6支,全部鉛筆的1/2是3支。
師小結:真的是總支數不一樣多,一盒鉛筆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鉛筆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但由於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以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多。
案例討論:
1、在教學中,通過取1/2鉛筆的活動,對學生理解分數有什麼價值?
2、除了教材提供的情境,你還可以利用哪些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相對性?
第四單元 分數加減法
一、單元學習內容的前後聯系
㈥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應注意的哪幾個問題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即復習新課-講授新課-練習鞏固。即使在學習環節中注重了「預習」,也是為了更好地「講授新課」,為了更好、更快地讓學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的依賴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以致於喪失了創造力。因此,新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1、教學設計的特徵
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設計過分強調預設、封閉,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師生的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而現在新頒布的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實現結論與過程,認知與情感、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統一。因此,符合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教學設計應該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1整合性
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有機整合;在設計的各個教學環節中,應緊緊圍繞目標,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1.2交互性
課堂師生交互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完整化。教學本是師生雙方在同一時空中共同參與的傳授活動,雙方互動,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貫穿著教學的全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不僅應體現教師如何教,同時也應體現學生如何學,以促使師生之間的知識互動,情感互動和思維的碰撞,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1.3開放性
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上,應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上,應從單向的教師教,學生學向師生交往,互動開放,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在教學方法上,應從灌輸式、填壓式的教學向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開放;在練習的設計上,應從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條件、問題演算法和結果的不唯一開放,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4實效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實效。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所有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選定,教學情境的創設,課堂教學結構的安排等,都必須注重實效,並摒棄與實現目標無關的內容,方法和形式,扎實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2、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策略
課堂教學設計反映著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反映著教師教學的軌跡。在新的課改實驗中,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課堂教學結構,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角色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無疑教學設計應與時俱進。其主要策略是:
2.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參與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份。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促使各種感官包括大腦處於最活躍狀態,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備。可見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形成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以激發學生參與興趣。教學中,教師可採取講故事、猜謎語、念兒歌、開展游戲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實際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需求。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別具匠心地創設了情境,使學生在愉快而又緊張的氛圍中學會這一抽象的知識。剛上課,教師給學生講一個「猴子分餅」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一天,做了3個大小同樣的餅,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塊,給猴甲1塊。猴乙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8塊,給他2塊。猴丙更貪心,說:「我要3塊」,猴王又拿出第三個餅平均分成12塊,給他3塊。「小朋友,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會兒,學生都說:「同樣多」。於是,教師追問:「聰明的猴王是用什麼辦法來滿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正當學生聚精會神地聽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領時,老師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就知道了!」在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之下進行了新課。在教師引導下,大家通過比較、綜合、抽象、概括,逐步得出分數基本性質的內涵後,教師風趣地激活學生的思路:「現在你們知道猴王是用什麼規律來分餅了吧!」「如果猴丁要4塊,你們想猴王該怎麼辦?要5塊呢……」學生們信心十足地回答出來,此時老師充分表揚大家:「你們真比猴王還聰明!」既鞏固了新知識,又滿足了學生求知慾望,整個40分鍾學生始終在愉悅、歡樂但又緊張的氣氛中學習,體現在「在愉快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愉快。」
2.2精心設計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新課標主要的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動式教學,教師通過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學生認識的不平衡,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
2.3注重過程,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現成的知識結論,更重要的目的是將可得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讓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㈦ 幼兒教案怎麼寫小班
一、選擇合適的教材
我們選擇教材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一節課的內容深了、淺了、多了、少了,都是不恰當的,只有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能引發幼兒興趣的教學內容,才能先發制人,從根本上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制定明確的活動目標
目標的制定原則上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一個活動目標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確定:
1、認知
2、能力
3、情感
如兒歌《過橋》的目標是:
1、學習口齒清楚、聲音自然地朗讀詩歌。
2、嘗試簡單地仿編。
3、體驗活動的樂趣。
目標1:學習朗讀、學習兒歌是知識層面的,是知識的積累和鞏固;
目標2:嘗試簡單地仿編是能力層面的,是能力的提高和鍛煉;
目標3:體驗活動的樂趣是情感層面的,是情緒的體驗和表達。
當然,在確定目標時雖然基本是從以上三個方面來考慮,但也不是說每個活動設計都是這樣三條目標,有時候也可以結合起來,而且可以根據每個活動的側重點來安排目標的前後。如兒歌《太陽和月亮》的目標就是這樣的:
1、能積極地參與活動,體驗詩歌帶來的樂趣。
2、嘗試創編詩歌,激發幼兒的創造精神。
目標1:中參與和體驗就包含了知識和情感兩方面的內容,參與活動就是在活動中學習兒歌,完成知識上的學習和積累;體驗樂趣就是情感方面的感受。
目標2:中的創編和激發就是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幼兒的創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創造精神也有了開拓。而且在兩個目標中顯然體驗是更為重要的,因此放在第一目標中。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活動中,有時候是知識目標最為重要的,有時候是情感目標最為重要的,而有時候是能力目標最為重要的,可以在目標的排序中體現出來。如果是三者並重的,那就可以按照知識、能力、情感來排列。
三、設計恰當的活動流程
流程的安排正如做菜的順序,是先放主料還是先放佐料,放佐料時是先放姜蒜還是先放酒醋都是有講究的,放得好放得適時則色美味鮮,入口回味無窮;若放料放得不好則食慾全無,再好的營養再好的材料也是付之東流,失去應有的價值。
一堂課能不能在第一時間引發幼兒的興趣,開場的第一環節很重要。引題能不能先聲奪人,對一堂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這第一炮一定要打響打好而且要打得准確,把孩子的注意力最大力度的吸引過來。
一般在引題後就是重點內容的學習了,這里有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過程。也就是說要教之有法,要讓幼兒學得開心,學有所得。而怎麼教、怎麼學就看你活動過程怎麼去設計。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還有老師的許多隱性因素滲透在設計中,自己的心中一定要明白這個環節要安排在哪裡,要如何安排,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只有做到設計時的心中有數,才能做到上課時的運用自如。
在活動的最後,我們很容易犯一個低級錯誤,即認為反正課已經完了,趕緊收場了事,殊不知這樣做很容易造成頭重腳輕、牛頭蛇尾的感覺,所以在最後的環節也一定要從容不迫、有始有終,最好能與開場相呼應,使整個活動有圓滿的感覺。而且在整個活動設計中要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使整節課條理清晰,不要中餐西餐滿堂彩,一會兒用筷子一會兒用刀叉,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在每一個活動中都有一個學習、鞏固、提升、遷移的過程。一個好的活動設計在結束時也是留有懸念的,一節好課上完了也不應該是嘎然而止,而應該是餘味無窮,意猶未盡。
四、准備適當的道具
教具是為教學服務,所以宜精不宜多,宜巧不宜花,每一件教具都要用在刀刃上。教具的設計和准備即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更要考慮課的需要。
教具的份量要足,但不要多了,多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教具的製作要精巧,但不要花俏。可以利用現成的實物,也可以利用廢舊物品製作,但絕不可粗製濫造,以免給人造成不負責任的感覺。但也不必太多花俏,既浪費時間,又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力,甚至有時候會中看不中用。
在寫教案時只要把本課有關的教具寫清楚就好了,當然,教案里寫到的准備並不單單只是教具的准備,還包括幼兒的知識准備,如有一些特殊的活動還要有天氣准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