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議駁回視為復議維持法律
『壹』 復議駁回後誰是訴訟被告
行政復議法復議決定中並沒有「駁回申請」一種,只有行政機關在受理時發現不屬於本行政機關的復議事項應「不予受理」。但是根據該行政復議決定的內容判斷,該「駁回申請」屬於行政復議決定中的復議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應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原機關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但是,河北省法制辦怎麼會是復議機關?他連行政主體的資格都沒有,本就無權受理對河北省勞動廳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復議申請。法制辦的答復不能視為復議決定,你本應向河北省政府或者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申請復議的。如果你的復議申請是向河北省政府提交的,但他們推給法制辦來答復你,60天復議期滿後視為省政府行政不作為,你如不服原河北省勞動廳的具體行政行為,以勞動廳為被告。不服河北省政府的行政不作為,以河北省政府為被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總是的解釋》第22條:"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內不作復議決定,當事人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當事人對復議機關不作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復議機關為被告。"
以誰為被告,要看你復議申請是否由省政府受理,60天內是否有加蓋省政府公章的行政復議決定書,如果沒有復議決定書,你願意告誰就告誰。
『貳』 行政復議維持原處罰決定,應向哪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誰作為被告
根據你的行政復議決定書,即上級公安機關製作的行政復議決定書,向住所地法院來受理你的行政訴訟,以縣級公安機關為被告向法院起訴。《行政訴訟法》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因此,不服該處罰決定,應以縣公安局為被告向其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
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原告只起訴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復議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另一機關列為共同被告。
(2)復議駁回視為復議維持法律擴展閱讀:
行政復議有以下四個特點:
1、提出行政復議的人,必須是認為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的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2、當事人提出行政復議,必須是在行政機關已經做出行政決定之後,如果行政機關尚沒做出決定,則不存在復議問題。復議的任務是解決行政爭議,而不是解決民事或其他爭議。
3、當事人對行政機關的行政決定不服,只能按法律規定,向有行政復議權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
4、行政復議,主要是書面審查,行政復議決定書一經送達,即具有法律效力。只要法律未規定復議決定為終局裁決的,當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的,仍可以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請訴訟。
『叄』 對財產保全的復議予以駁回的,法院是用「駁回復議通知」還是用「駁回復議申請通知」
一般用「復抄議決定書」
×××人民法院
復議決定書
(駁回XXXX申請的復議)
(××××)×××字第××號
×××:
你方不服本院(××××)×××字第××號XXXXX申請的決定,於××××年××月××日向本院申請復議。提出:……(當事人申請復議的請求?和理由)。
經審查,本院認為,……(人民法院作出復議決定的理由)。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十九條的規定,決定如下:
駁回申請,維持原決定。
××××年××月××日
(院印)
說明:
本決定書送達申請人。
『肆』 行政訴訟中維持復議決定變成駁回訴訟請求的意義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
維持判決應當同時滿足以下五個條件:
證據確鑿、內
適用法律法規正確、容
符合法定程序、
沒有超越職權、
沒有濫用職權。
而駁回訴訟請求的判決只需滿足以下條件中的一個:
1,起訴被告不作為理由不能成立的;
2.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問題的;
3.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因法律、政策變化需要變更或者廢止的;
4.被告改變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撤訴,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
5。復議機關受理了不該受理的復議申請作出中止復議決定,申請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認為該終止決定正確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伍』 提出了行政復議復議機關維持行政判決書怎麼寫
1、一般認為針對行政重復處理行為是不能提起行政訴訟的。
具體的根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一條第二款第(五)項規定「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2、行政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處罰決定,不屬於重復處理行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第(五)項規定來看,它所明確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重復處理行為是指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上面所提到申訴在行政訴訟層面上一般是指是指當事人、被害人及其家屬或者知道案件情況的其他公民,認為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有錯誤,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要求依法處理,予以糾正的行為。而行政復議則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即行政申訴與行政復議並不是一回事。行政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處罰決定,並不屬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一條第二款第(五)項中所規定的「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3、根據《行政復議法》第5條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是法律規定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的除外。《行政訴訟法》第17條規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第25條第2款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根據上述法律規定,除法律、法規規定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不得提起行政訴訟的以外,相關當事人對復議機關作出的維持原行政處罰決定的復議決定仍然不服時,可以以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向最初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陸』 經復議機關復議,復議機關維持原具體行為的,誰是被告
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專同被告。
法律屬依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柒』 ,刑事案件駁回復議是口頭的違法嗎
駁回是書面通知,口頭駁回沒有法律規定,不違法,也沒有法律效力。可以不理會口頭【駁回】,因為無法生效。
『捌』 駁回復議申請的決定和駁回訴訟請求的判決在適用上的不同
一,駁回復議申請
(一)實然性規定:行政路徑
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的作出直接意味著整個行政復議程序的終結。為了防止行政復議機關濫用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權,強化對這一行政復議監督權的監督[4],《實施條例》通過第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了行政化的監督路徑。即行政復議申請人可以依據《實施條例》第四十八第二款的規定向行政復議機關的上級機關進行投訴,上級行政機關也可依據職權主動對行政復議機關的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進行行政監督,如認為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的理由不成立的,可以責令行政復議機關恢復審理。
(二)應然性展望:司法路徑
行政復議決定作為行政復議權力的載體,它是判斷一個行政復議機關是否客觀、公正地處理行政爭議的核心要素。筆者認為,我們除可以從行政系統內部監督的視角出發,來進一步確保行政復議決定的客觀、公正性外,還可以通過與行政復議制度相銜接的司法監督路徑來迫使行政復議機關自覺樹立中立意識,努力抵制影響公正性的非正常干擾,客觀、公正、獨立地處理行政爭議,切實保障行政復議申請人的合法權益,發揮其作為救濟制度的權利保障價值。
駁回行政復議決定作為一種新的行政復議決定方式,它在豐富行政復議決定製度的同時,也給行政訴訟的實踐帶來了新的課題。其中,最為核心也是事關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這兩種救濟制度能否有效銜接的一項內容即駁回行政復議決定是否具有可訴性的問題,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是否具有可訴性,《實施條例》並沒有回答這一問題。筆者認為,下述理由決定了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是具有可訴性的:
1.行政職權性:司法監督的邏輯起點
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的作出,行政復議機關一般需要考察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即該行政復議申請是否屬於本機關管轄、是否屬於行政復議受案范圍、是否在行政復議的申請期限內、申請人主體資格是否適格、被申請人職權依據等方面。行政復議機關對於這些內容的審查與判斷蘊含了行政復議機關對上述諸要素的主觀價值判斷,筆者認為,這些要素判斷中只要有行政復議機關自我主觀價值的成分,就不能完全排除行政復議機關對這些要素判斷的任意與濫用,因為「一切有權力的人很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經驗。因此從規范、約束、監督行政權的角度出發,將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納入到司法審查的范圍,賦予其可訴性,既具有理論意義,又具有實踐的意義。
行政復議機關對於行政復議申請是否符合受理規定的審查雖然從表面上是屬於形式審查的范疇,但從本質來說整個審查過程卻蘊含了行政復議機關諸多法律價值、法律觀念的主觀判斷。在行政復議申請人和行政復議機關就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產生爭議時,行政復議申請人如只能通過非嚴格程序保障的信訪、申訴等救濟渠道來對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進行監督的話,筆者認為這種制度設計難以對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進行正規而有效的監督,因此行政復議申請人通過此程序也就無法獲得有效的行政救濟。所以,從有效保障行政復議申請人行政復議救濟權的角度出發,只有通過將此類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納入到司法審查的范圍,在行政復議申請人享有充分的程序權利保障並在嚴格的證據規則的約束情況下,通過正規的庭審、質證等審判程序,讓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接受嚴格的司法審查,唯有如此,行政復議申請人的合法的行政復議救濟權才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保障。
2.自律機制內在缺陷:司法監督必要性之所在
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運用行政層級監督權對行政行為進行監督,達到當事人利益保障的一種行政救濟制度。就其本質而言,它是行政系統內的一種自我監督機制,屬於自律范疇。筆者認為,一項監督制度只要是屬於自律范疇;它就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監督主體與被監督主體之間利益關聯性的問題,這些利益關聯性問題的存在就容易導致諸多監督不公正問題。在行政復議程序中,行政復議機關首先是被申請人的上級行政機關,然後才是監督者。行政復議機關與被申請人之間具有共同的行政化背景。實踐已充分說明,在行政復議程序中,行政復議機關與被申請人背景同一性的特點是一把刃劍。一方面,他們之間共同的行政化背景非常有助於行政復議機關與被申請人在行政復議程序中的溝通與交流,而溝通與交流的順暢顯然是有利於行政爭議的快速、高效解決。但另一方面,這種共同的行政化背景如被不當利用,則有可能會成為「官官相護」、違法復議的誘因。因此,加強對行政行為的監督,除了依靠行政復議這一自律機制外,還要強化對行政復議這一自律機制本身的監督。
基於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的可訴性,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擁有了訴權,這種訴權的擁有並不必然要求權利人現實地行使,但是它卻是一種潛在的力量,它可以潛在地約束行政復議機關擺正自己的位置,自覺規范自身的行政復議行為,依法作出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
3.駁回起訴裁定的可上訴性:可供借鑒的範式
從內容來看,無論是針對理由不成立的不作為案件還是不當受理的案件,行政復議機關作出的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都是針對行政復議申請人行政復議申請權所這一「門檻權」作出的否定性評價。從階段上來看,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是在行政復議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之後作出的。因此,基於這兩點,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在本質上趨同於行政訴訟程序中的駁回起訴裁定。而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行政訴訟原告如對駁回起訴裁定不服是可以通過正規的上訴途徑來進行救濟的。因此,參照行政訴訟的做法,行政復議申請人不服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也是可以提出「上訴」的。但一級復議體制決定了單純行政復議體制內沒有再次復議的「上訴」機制。因此,行政復議申請人如果不服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則可以通過行政訴訟的司法救濟機制來替代行政復議內的「上訴」機制進行正規的權利救濟。
4.行政訴訟司法解釋:可訴性依據
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通常承載兩種功能,一種功能就是行政復議機關對正在進行的行政復議程序所作出的終結宣告;另外一種功能就是行政復議機關通過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向行政復議申請人書面表明對於行政復議申請的不予受理態度。盡管,行政復議機關對於行政復議申請不予受理的態度是通過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的形式體現出來的,但這仍然不能改變其不予受理的本質。因此,根據行政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三條第二款「復議機關不受理復議申請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的規定,駁回行政復議申請的決定應當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而此時司法審查的標的從本質上來說則是行政復議機關行政復議不受理行為。因此,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為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的可訴性提供了法律依據。
5.司法最終:將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納入司法審查的意義
美國早期著名憲政學家漢密爾頓指出,「國家與其成員或公民間產生的糾紛只能訴諸法庭,其他方案均不合理。」[5]這就是說,一切爭議最終只能通過司法途徑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解決。根據我國學者的研究和歸納,司法最終裁決原則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一切因適用憲法和法律而引起的法律糾紛和相應的違憲違法行為由法院進行裁決;一切法律糾紛,至少在原則上應通過司法程序即訴訟程序解決;法院對於法律糾紛以及相關法律問題有最終的裁決權[6]。比較而言,行政糾紛的處理更需要司法機關的介入,因為行政爭議中當事人雙方的地位並不對等,一方是擁有強大公共權力和優越地位的行政主體,另一方是作為社會弱者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行政復議盡管也是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救濟途徑,但它畢竟是行政系統內的一種自我監督、層級監督,是「自己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如果行政復議機關自身不受來自系統外的「異體」監督,或者說受到的監督是柔性的,是很難有效地保證復議機關公正合法地履行監督職責。而司法監督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在於它是一種「異體」監督,更重要的是,司法機關有一系列公正且嚴謹的程序以及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和職業專長的法官隊伍,從而有效地保證了司法活動的中立性、客觀性、公正性和有效性。當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將面臨可能的司法審查時,行政復議機關出於避免在行政訴訟中承擔不利的訴訟後果的考慮,自然會更加謹慎、合理地行使其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權。可見,行政復議作為一種具有監督特質的行政行為,只有全面地接受司法監督,才能充分發揮行政復議制度的監督功能,維護行政復議制度的威信,切實維護行政復議申請人的合法權益。
基於此,筆者認為,當前可以結合《行政訴訟法》修改之際,以完善對行政復議決定的監督為支點,進一步強化司法對行政復議決定的監督。鑒於我國目前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司法監督規范的缺失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在《行政訴訟法》中明確規定「行政復議申請人如不服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以此來強化司法對行政復議決定的全面監督。
綜上所述,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方式作為行政復議制度的一大創新,它具有一定製度價值,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立法缺憾,而對駁回行政復議申請決定的監督除了通過行政路徑以外,還應當通過賦予這一決定可訴性的方式以強化其司法監督。
二,駁回訴訟請求
對駁回訴訟請求的概念,我國民事訴訟法也未作明確的規定。筆者認為,所謂駁回訴訟請求,是指人民法院在依照實體法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後,認為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無正當理由或法律依據而以判決形式予以拒絕的司法行為,可以全部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也可以部分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它具有以下特點:1、駁回訴訟請求本質上是對當事人實體意義上的訴權的否定,採用書面判決形式;2、適用對象上,駁回訴訟請求是經實體審理並已審結的案件;3對駁回訴訟請求的判決不服可以上訴;4、駁回訴訟請求可以阻止當事人再次起訴,具有既判力。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110條、138條均有關於「訴訟請求」的規定,訴訟請求是指原告通過人民法院向被告提出實體上的要求、被告提出反訴對原告的實體要求或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原、被告提出的實體上的要求。雖然,「駁回訴訟請求」在司法實踐中屢見不鮮,但是這一裁決形式卻一直未得到民事訴訟法的明確規定。只是在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見》第153條中有所涉及:「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起訴的,人民法院應子受理。受理後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
『玖』 復議機關不予受理是復議維持嗎
你好,不受理不等於維持。維持復議是受理後,經審查,仍然認為需要維持。至於不受理怎麼處理,你要看復議機關給的是什麼理由不受理、
『拾』 對復議機關維持原處罰決定不服,能否對該復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1、一般認為針對行政重復處理行為是不能提起行政訴訟的。
具體的根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一條第二款第(五)項規定「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2、行政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處罰決定,不屬於重復處理行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第(五)項規定來看,它所明確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重復處理行為是指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上面所提到申訴在行政訴訟層面上一般是指是指當事人、被害人及其家屬或者知道案件情況的其他公民,認為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有錯誤,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要求依法處理,予以糾正的行為。而行政復議則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即行政申訴與行政復議並不是一回事。行政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處罰決定,並不屬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一條第二款第(五)項中所規定的「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3、根據《行政復議法》第5條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是法律規定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的除外。《行政訴訟法》第17條規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第25條第2款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根據上述法律規定,除法律、法規規定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不得提起行政訴訟的以外,相關當事人對復議機關作出的維持原行政處罰決定的復議決定仍然不服時,可以以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告,向最初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