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活動課設計
A. 求心理健康活動課設計:如何幫助學生改善親子關系
現代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洩;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更甚者,由於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系。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一.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製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採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間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於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http://93304650.qzone.qq.com 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許多學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室,有的還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洩,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鬱、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製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咨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咨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於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 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http://93304650.qzone.qq.com 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系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改變評價方式。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後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被譽為 「德國普通教育之父」「德國教師的教師」的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嚴厲的面孔和訓斥、咒罵學生是一種惡劣的行徑」。我們應學習借鑒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贊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誇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贊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美國中小學參與心理咨詢的人員有如下幾類人:有關的醫療專家、健康專家、教育專家(包括教育專家、學科教師、特殊教職人員、資源人員)、行政人員、學生、家庭成員和學校協助部門等。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我分管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詢室了解情況,我發現我班學生×××徘徊在門外,我覺得應該幫助他。於是經常找他閑聊,了解到他因學習壓力過重,致使學習緊張、焦慮,成績下降,進而產生自卑心理,結果惡性循環。找出症結後就能「對症下葯」,我與他分析原因和尋找解決的辦法,他初中成績拔尖,父母期望過高,高中基礎不扎實,學習競爭激烈,一時無法擺脫失敗的困惑,便產生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無法靜下心來學習。我提出如下幾個解決辦法: 一、調整學習方法,夯實基礎; 二、樹立成功意識,不斷激勵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績; 三、調整心態,擺脫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慮成績的名次; 四、學會放鬆,到大自然中慢跑,釋放精神壓力,保持輕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狀態。經過多次的心理疏導,他的情緒終於較為穩定,成績也穩步上升, 2 0 0 2年高考總分取得631分的成績,各學科中最高分是語文659分,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欣慰!看來,中學生心理失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習造成的心理壓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會因素在此暫不談及。)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
B.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主要有七個步驟。 1.創設情境 情境是心理產生和發展的空間,這種空間的營造可以是真實的情境,也可以是虛擬的情境,但都需要創設。情境的創設可以靠任務來激起,如競爭的情境只需要提出一項有成敗有比較的任務即可;也可以靠語言來渲染,如編故事,只要故事有吸引力、有真實感,就可以讓學生進入情境之中;也可以靠環境來營造,如帶領學生到陵園墓地去討論自我與生命問題,自然就進入了這種情境中;也可以靠展示來創造,如讓大家表演自己放學回家後是如何和父母說話的。情境就是讓學生思維和情感聚焦在一個共同點上,這樣才可以進行相互交流和相互學習。情境的創設是否成功主要看能否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以「我是誰?」活動為例。在活動開始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印指紋"的小游戲,讓學生在紙上印下自己的指紋並觀察每個人的指紋有什麼不一樣,從而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第二步設計了一個「填寫個人小檔案"的活動,讓小朋友根據問題大聲地說出自己的個人小檔案:「我的姓名,我的樣子,我的喜好,我的優點,我的不足,我認為老師和同學們是怎麼看我的,我的願望……」通過這一步步活動讓學生從外貌、喜好、優缺點、他人的評價等方面來比較全面地認識自我。第三步則設計一個小品《小動物學本領》,由幾名同學來扮演兔子學鳥飛,魚兒學松鼠跳,鳥兒學馬跑,松鼠學魚游等。從而讓學生明白每一個人都是有自身特點和優勢的,我們應該更好地發揚自己的優點,同時正視缺點,並努力克服缺點,進而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評價。 2.心靈外化 創設情境是希望所有學生的心靈都對這一情境而打開。接下來就要一步步引導學生的全部心靈對情境全方位介入。這種介入可以是通過親身參與行動,在連續的行動中把自己的心理世界充分展開;也可以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事件,從而產生感同身受的心理移入。通過游戲、角色表演、行為演練、象徵性表達等形式把自己心靈的變化外化,用可觀察和驗證的行為表現出來。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多變的情緒》為例。對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情緒"這個概念是非常抽象、很難理解的,所以老師不談什麼是情緒,而是先問:人有哪些情緒表現?小學生們回答非常踴躍:激動、愉快、憤怒、輕松、驚訝、恐懼……然後老師通過游戲讓幾位同學即興表演,其他同學猜測表演的是哪一種情緒。第三步通過模擬幾個典型情景,如爸爸媽媽吵架時,孩子害怕的樣子;考試沒考好時,情緒低落的樣子。讓同學們了解到不良情緒給人們學習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後老師拋出問題:當我們心情不好時該怎麼辦?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並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歸納了幾條克服消極情緒的常見方法,如轉移注意力、尋找朋友傾訴等。整節課絲毫看不見抽象的情緒理論,但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麼是情緒。 3.情感體驗 當學生的情感充分介入後,就通過變化的情境來激發學生不同的情緒情感體驗,把學生平時壓抑在心中的情感釋放出來。這種情感可能是喜悅、歡呼、親切、感激,也可能是悲哀、自責、苦惱、絕望。小學生心理世界是隱蔽的、復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就是試圖去發現這樣的世界,去這樣的心理世界溝通。活動中要積極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進行體會、琢磨,產生共鳴。例如,「保持一份好心情」活動中,向學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鬧矛盾了,你的心情會怎樣?」「假如你學習上取得了好成績,你會怎麼想?」等問題,讓學生經歷內心的思考、內心的體驗,有感而發,反映出真實心態。通過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學生心靈頓悟,調適自己的心境。活動中,學生有不同的心靈感悟,要重視學生的內心體驗和心靈感悟,盡量做到對學生的回答不妄加評判,讓學生說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4.交流分享 交流分享的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發現自己的感受並不獨特,別人也有同樣的感覺,從而化解對問題的擔憂,增加與集體的一體感;二是讓學生相互學習,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吸取別人成功的經驗。要把真誠的表達和領會別人的表達培養成一種生活能力,讓我們的學生學會在彼此的交流中獲得心靈的成長。表達者應該真實、自然、個性化、有感而發,傾聽者應該接納、領會、無批評、有回應。所以,交流分享的過程既是獨特的情感體驗過程,又是生活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過程。 5.重新調整 重新調整是在對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入的了解之後,重新為自己的心理發展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最終要讓學生修正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使情感和行為發生良性變化。經過分享,學生在團體中相互評估每人的行為,就會進一步對效果不佳的方案進行重新評估和調整,建立新的行為模式。例如,有一位學生在「課前准備」訓練中,發現自己在下午第一節課老愛打磕睡的問題,也制定了調整生活習慣、早睡早起的計劃,但一周下來不見效,為此很煩惱。小組成員對此表示了很大的關心,與她共同探討,為她提出了十條建議。最後,她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設計了午飯後喝杯濃茶的方案,效果很好。 6.行為實踐 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僅僅是讓學生有所觸動和領悟。要讓他們將體驗、感悟的東西化為行動,還需要課後的行為實踐,並在實踐中進行反饋和調整。改變了的行為習慣必須要可持續執行,必須要有效果的支持,必須有自我反饋方式,必須有廣闊的團體監督體系。例如,學生可以制定行動計劃圖,將每天要做的事寫在圖上,進行分類,並告知家人、教師、同學等以作為強大的監督力量,對各項活動的成效進行自我評價,對自己的執行情況進行獎懲。有的同學在行為符合預定要求時,自己就往鉛筆盒裡投一枚硬幣,進行自我強化;有的同學堅持一周達標,就讓父母給自己買一架飛機模型。 7.泛化延伸 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設計活動課,並對學生進行輔導,目的並不僅僅是滿足活動課上學生的心理要求。它應該貫穿學生的始終,讓學生所感悟到的東西延伸課外,指導行為。把這種行為的變化在相關的思考方式、行為習慣、表現領域中表現出來。如在一個人身上學到的方法應用於另一個人,把學習領域的技能應用於人際交往領域。小學生形象記憶能力強,對活動中感興趣的內容銘刻在心,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上反映出來。當開展完 「不做『小拖拉』」這一內容的活動後,有些同學報告說:「我現在做事情可及時了,再也不拖拉了」。可見,學生們能用心理活動課中的感悟、體會來指導鞭策自己的行為,達到了心理活動的目的。 (五)活動效果評價 在活動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教育效果。在設計者的頭腦里,要有關於結果的明晰的效果圖景。設計者還要善於把這種圖景與所有參與活動的同學分享,使其成為大家共同為之努力的意願。同時,設計者要為評價活動效果准備一套測評方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活動效果測評在活動之後可以為這次活動提供反饋,從而准確估計活動的結果,改進以後的工作。但最重要的是,當活動的效果評價作為活動設計的一部分被充分考慮時,它就成了活動目標的一部分,為集體和個人的努力提供了壓力,讓成員對活動有更多的投入。當然,這種評價不是對成員表現的評價,而是對群體收獲和活動效果本身的評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所以不會產生傳統考試那樣對學生個體的壓力。 (六)參考資料 設計者在設計活動方案時,應附錄有關的參考文獻,如對教材的選擇和修改、對相關活動成果的綜述、對他人成果的借鑒、對理論問題的解釋等。這既提供了對這次活動設計的理論和實踐的支持,使活動的基礎更加堅實;也尊重了他人的知識產權,闡明了自己的創造性所在,有利於自己積累資料,也有利於別人借鑒。
C. 急:設計一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心裡的春天
自進入21世紀,很多不同階層的人都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心理問題,這是很多人感到苦惱 ,有的還因此而得了精神方面的疾病,重或者精神分裂,其實大都是因為自己職業壓力的問題,很少是因為基因怎麼不好。要使自己不至於成為一名精神病患者,就應該從小事做起,從 兒童抓起,建立一個很好的精神衛生機制,走進每個社區,讓沒有精神疾病的人接觸到這一方面的信息,意使自己在這方面是否有缺陷,很早的把精神疾病的萌芽給扼殺在搖籃里,也讓那些已經感染了精神疾病的患者充分了解到這一方面的文明,給他們信心,精神上給於安慰和鼓勵,從自己的身邊做起,最好有愛心大使廣而告之,徹底消除人們對精神疾病的種種誤會,給與他們一個明媚的春天,讓精神緊張的患者放輕松,從而改良他們周圍環境的氣氛,使原本受壓抑的他們嘗到新鮮的空氣,告訴不用避諱疾病,充分感受到自由的呼吸,從而使他們正視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也許是性格的缺點,也許是環境的不善,打破自己思想的格局,重新找到生活的重心,好好生活。心裡徜徉在明媚的春天裡,柔弱的小草都能在這樣的環境里發芽成長,何況我們堅強的善良的人類呢。期待人人心裡有春天,總是陽光那麼明媚.....
我身邊有很多的了精神分裂的朋友,他們都是那麼善良,可天有不測風雲,他們大都在二十幾歲就有了這種頑固疾病,有的直到白發蒼蒼也沒能擺脫掉頑症的折磨,很是凄慘,生活上拖累了很多人,以至於家庭總在一種陰暗的角落裡,受人歧視,而無法很好的生存,這其實是一種社會的悲哀,一種文化的拖累,我們作為普通人,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深深地為他們感到傷心,我想一個民族的改變,是文化的改變,是精神面貌的改變,因為俗話說得好,有啥也別有病,沒啥也別沒精神,但是我們很多人都在是自己的精神處於亞健康狀態,變態的人很多,所以我們不能歧視精神病患者,而更應該歧視那些造就這樣一個亞健康民族的政策,一些官員,一些當權者和有錢人。而那些的精神疾病的人我們何曾為他們做些什麼,精神,顧名思義,就是有景有神,還他們一個自由的呼吸,讓我們這個民族能生活在陽光下,讓太陽冉冉升起,多運動,多走進自然,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安慰和釋放,不能傷害別人,更不能傷害自己,希望民族的開放,是一個國家的生存之窗,精神的解放,是一個國家的利民之本,愛自己,愛他人,愛國家,愛民族,愛世界。
我也曾經接觸過一例很神奇的關於精神方面的案子。那是95年的事,那個女孩據說得了一種很奇怪的精神疾病,她晚上總是睡不好覺,夜裡聽到好像有人說話,剛開始她還以為是幻聽,到了醫院醫生給她診斷為精神分裂症,讓她在家吃葯吃了好些年,不過後來她嫁了一個很不錯的老公她老公對她很好,婆子也很偏愛他,雖然家庭狀況不如娘家好,但是她卻在這種愛的環境下而奇跡的恢復了,後來生了一個很白的男孩,世人見了都誇,她還對別人說,她是因為信佛,好像是佛祖在冥冥之中幫助了他,後來生活的很有福,並且幫助了很多鄰居發家致富,成了遠近聞名的名人......,且不管她是因為信仰還是因為環境的作用吧,但是她也提醒了我們,愛是人世間治癒精神疾病的良葯,只要心中有愛,光澤是會散發出奇異的光彩的,我們有了信仰,心靈上也實現了愛的另一種歸屬,因為我們可以奉獻愛,相信愛,有了愛與被愛的力量,我們才能在菩提樹下靜靜的焚香......
讓我們散播愛吧,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使我們的家園披上愛的霞衣,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堅信,愛的力量,當我們受不起風吹雨打時,請給自己一份愛的雨暖衣,讓每個善良的人堅強,讓每個堅強的人善良,愛你,愛我,愛自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從此霞光萬丈,從此一片晴朗。。。
D. 心理健康課的教案設計
換一種角度,換一種心情
——樹立正確看待、解決問題的觀念
教學目的:
1. 使中學生能正確認識各種事物、情緒(狂喜,悲傷)的發生,學會以不同的眼光(積極的)去看待它。
2. 幫助學生樹立以積極、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應如何看待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緒。
樹立正確的看待、解決問題的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樹立以積極、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解決問題
教學對象:處於青春期的初中,高中學生
教具:投影儀,電腦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活動學習
教學過程:
1.問題導入:給學生看兩張心理學上的兩歧圖。提問:為什麼一開始沒有發現其中的奧妙?
2.闡述課題——換個角度看問題。
3.舉例說明任何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樣的,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引發不同的情緒和心境。(舉古人-花的例子,或半杯水的例子)
半杯水:樂觀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會說:呵呵,還有半杯水啊,真好。
悲觀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會說:咳,只剩下半杯水了。
4.強化主題。對剛才的例子讓學生討論,說說其產生的原因。再次引出課題,對其強化。
5.怎麼換個角度看問題才是科學的?
積極的看問題 改變注意、認知的對象 注意觀察、把握生活(美好的方面) 創新性
5.活動:邀請四個學生(最好是男生)上來,要求四個人不能用腳支撐身體也可以使四個人同時比較穩當的支撐在地面上。 備註:較好的方法四個人用手支撐在地上,腳放在另一個人的身上。
6.活動的思考:此看來,我們如果換一種思考的角度,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我們要常常學會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
7.討論:怎樣樹立樹立正確的看待、解決問題的觀念
一是知足常樂。人生是否快樂,關鍵看你是否知足。俗話說欲壑難填,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種慾望滿足了還會有更多的慾望滋生,若慾望太多太高,則永遠得不到滿足和快樂。在各種滿足不了的慾望面前,我們需要換一個角度去理解。這樣會讓我們好過不少。
其次是心理換位。各執己見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矛盾沖突的重要原因。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與家人、朋友、同事、學生或者領導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分歧。這種矛盾和分歧會使人傷心氣憤,若矛盾雙方都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可能還會導致過激的言行,致使人際關系惡化,而人際關系惡化是非常有害於心理健康的。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需要心理換位:試著站到對方立場上去思考,你就會發現其實對方的觀點也不無道理。
第三是要學會轉移認知對象。當我們因某個問題而困擾,因某個偶發事件而過度緊張和焦慮時,不妨暫時將自己的注意力強行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有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煩惱,想得頭腦也僵化了,這時如果轉換一種活動內容,也就換了一種心情,你就有可能如釋重負。
第四是要合理宣洩。比如找人傾訴,當心裡感到困擾時,找個可以信賴的朋友說上一通,只要對方願意耐心傾聽,你的心理壓力就會減輕很多。又比如寫日記,當身邊沒有可傾訴的對象時,把滿腔的話語付諸筆端。另外,每個人總會有一些隱秘的東西是不能與人分享的,不妨拿出一紙一筆,在上面盡情揮灑,怎麼寫都不要緊,寫什麼都不要緊,寫出來的東西通順不通順都不要緊,寫完了,氣消了,寫下的「成果」 當場撕毀也好,留待日後細細咀嚼也好,都沒關系,但是你的心情卻可能輕松許多。再如聽聽音樂,唱唱歌,不過癮時大喊幾聲,以排遣心中久積的郁悶和慵怠。實在覺得沒法子,找個沒人的地方或者躲到被窩里大哭一場,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第五是自我安慰。魯迅筆下的阿Q雖然愚昧可笑,但他那種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卻使他雖然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卻感覺不到痛苦。當我們遭遇突如其來的沉重精神打擊時,為防止精神崩潰,我們可以學學阿Q,不妨也來一個自欺欺人,對自己說一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8.教師總結,再次點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