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農村
Ⅰ 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第一次,從城市到農村:
受俄國十月革命和共產國際的影響,從1921年中共成立到1927年底,我黨的工作重心在城市。中共「一大」確立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中共成立之初,領導了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大革命失敗後,中共發動了南昌、秋收、廣州等武裝起義,攻佔敵人力量占優勢的廣州、長沙等大城市的意圖連連受挫,說明「城市中心」的道路不符合我國的國情,是行不通的。毛澤東率領隊伍走上了井岡山,在1928年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
毛澤東及時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提出了中國革命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這說明我黨的工作重心開始從城市到農村。
此後,雖然由於王明的「左」傾錯誤,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但在抗日戰爭中,我黨仍把工作重心放在農村,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有利地推動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發展。
第二次,從農村到城市:
1949年初,隨著三大戰役的勝利,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中共解放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佔領了北方許多大中城市,民主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城市的建設和管理問題日趨顯得重要。
這樣,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從現在起,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這次工作重心的轉移,為民主革命的最後勝利和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三次,從經濟建設到階級斗爭:
建國初期,隨著祖國大陸的基本解放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大運動的勝利,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更加鞏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採取多種措施振興經濟,到1952年,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1953年,我國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的初步基礎,並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
1956年中共八大關於主要矛盾、總任務和經濟建設方針的內容表明,黨的工作重心仍是經濟建設。1957年,一五計劃經濟建設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但在1957年的整風運動中,由於極少數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乘機向黨和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大肆進攻,以致中共發動了反右派斗爭。
由於中共中央對當時的階級斗爭形勢估計得過分嚴重,使反右派斗爭嚴重地擴大化。此後,逐步改變了中共八大關於我國社會矛盾的科學論斷,認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共的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階級斗爭上來。
後來,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我國周邊的國際局勢趨於緊張,中共對世界戰爭形勢估計過於嚴重,在國內開展反修防修運動,「左」傾錯誤逐步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最終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生,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損失。
第四次,從階級斗爭到經濟建設:
「文化大革命」給我國的國民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按正常發展計算,損失總計約5000億元。文革結束後,「左」傾錯誤並沒有得到完全糾正。1978年,思想理論界開展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打破了長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
這樣,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1)logo農村擴展閱讀:
現在黨的工作重心
經濟建設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指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中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工作重點。是興國之要,是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中共八大鑒於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指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這一論斷,已含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
但不久就為毛澤東所否定,直至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鄧小平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間,強調: 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1980年1月16日在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正式指出: 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
參考資料:
網路-中國共產黨
Ⅱ 牆角處畫紅色的三角型符號是什麼意思
牆角處畫三角形是為測量做標記。
根據這些標志的用途,可確定它們的結構要求。在整個觀測期間能長久地保存。因此,這種標志應採用鋼筋混凝土或金屬等材料製成,同時,還應防止標志被腐蝕和被機械破壞。
控制點的空間位置應在給定的范圍保證穩定不動。因此,應選擇適當的位置,並將標志的基礎埋設到可靠的深度,同時採取專門的結構。觀測時,測量儀器和設備能以要求的精度進行安置和對中。
在控制點上作業或彼此間聯系方便。確定標石的高度要適當,埋設點的外形美觀,圍繞標石可以走動,標志之間必須通視等。
(2)logo農村擴展閱讀:
第一條:為了加強測量標志的保護和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設置的測量標志。
第三條:測量標志屬於國家所有,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科學研究的基礎設施。
第四條:本條例所稱測量標志,是指:
(一)建設在地上、地下或者建築物上的各種等級的三角點、基線點、導線點、軍用控制點、重力點、天文點、水準點的木質覘標、鋼質覘標和標石標志,全球衛星定位控制點,以及用於地形測圖、工程測量和形變測量的固定標志和海底大地點設施等永久性測量標志;
Ⅲ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三次工作重心轉移是什麼
第一次工作重心轉移由城市轉向農村,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第二次工作重心轉移由農村轉移到城市。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開了黨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決定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問題;
第三次工作重心轉移是將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978年,在北京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決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3)logo農村擴展閱讀:
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轉移,是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體現了理論聯系實踐的原理。
中國革命最後的勝利,證明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這一革命方針的正確性。體現了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的原理。
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體現了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道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辦好中國的事情,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務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目標。「十一五」期間,堅持把發展作為主題,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堅持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堅持把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結合起來。
Ⅳ 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各自的代表字母是什麼
國道代表字母為G、省道代表字母為S、縣道代表字母為X、鄉道代表字母為Y。
道路編號的規則我國道路按其行政等級主要分為國道(含國道主幹線)、省道、縣道三級,由國、省、縣三字漢語拼音首字母G、S、X作為它們各自相應的標識符,標識符加數字組成編號。
鄉道由大寫字母Y開頭,後面加三位數字組成,如Y017鄉道、Y342鄉道等。
(4)logo農村擴展閱讀:
高速公路名稱及編號、樁號、出口編號規則
數字1開頭表示以北京或者省會為起點的放射線,2開頭表示南北走向,3開頭表示東西走向,0開頭表示是「五縱七橫」主幹線。例外情況:鄉道的編號可能會出現4位;國道主幹線的開頭是兩個字母GZ。
高速公路是由「一位大寫字母+1/2/4位數字」組成,這是與國道、省道的明顯不同。因此,看到編號是一個字母(G表示國家級,S表示省級)+1/2/4位數字的,就可以判定它是高速公路。
例外情況:對於根據高速公路標准建設的城市快速路,允許使用三位數編號,如S105南沙港快速路,S303華南快速,S110廣清高速,S209清平高速。
高速公路包括主線、並行線、聯絡線、地區環線以及城市繞城環線。並行線基本平行,作為國家高速的復線;聯絡線則與各主要高速相交或重疊,起到無縫鏈接的作用。
高速公路主線為:
首都放射線編號為1位數,編號區間為1~9,如G4京港澳高速。
縱向路線編號為2位奇數,編號區間為11~89,如G15瀋海高速。
橫向路線編號為2位偶數,編號區間為10~90,如G60滬昆高速。
地區環線的編號區間為91~99,如G94珠三角環線高速。
以下是並行線、聯絡線、繞城環線:
並行線的編號在主線編號後加英文字母「E」、「W」、「S」、「N」,分別表示並行線在主線的東、西、南、北方位,如果有多條並行線,則在末尾加上順序號。如G4W廣澳高速,是位於G4京港澳高速公路西側的第一條並行線,相當於是G4W1;
G4W2是許廣高速,是許昌至廣州的;G4W3則是廣樂高速,韶關樂昌至廣州,原來在廣東省內的編號是S1,後來被編入國家高速,作為G4京港澳高速粵境段的復線。
聯絡線的編號為4位數,由主線編號+數字「1」+聯絡線順序號組成。如G9411莞佛高速,包含著或曰聯絡著以下高速公路的某些區段:常虎、廣深、虎門大橋、廣珠北(與G4w共線)、廣州繞城高速、珠三角環線南環、廣明高速。
繞城環線的編號為4位數,由主線編號+數字「0」+城市繞城環線順序號組成,如果該主線是G1至G9,則要在主線編號前補0,如G0401長沙繞城高速。同一條國家高速穿越多個城市,在不同城市允許出現相同的繞城環線編號,如沈陽繞城高速、上海繞城高速、廣州繞城高速的編號都是G1501。
高速公路指路標志上的箭頭方向有不同的含義,如果箭頭向上,則指示車輛前進方向而非專指某一車道的方向;如果箭頭向下,則是用來指示特定車道的用途或行駛目的地。
高速公路的里程樁號
高速公路設有里程碑,上面註明從起點開始的公里數,這就是樁號。樁號一般會顯示在路牌上。如G15瀋海高速沈陽方向K758+350,指的是從海口去往沈陽方向的路段;如果是G15瀋海高速海口方向K758+350,則指的是從沈陽去往海口方向的路段。樁號可直接寫成小數:758.350。
要知道樁號的傳遞規則,就必須清楚高速公路的走向,也就是要知道其起點和終點。比如在G15瀋海高速上,從深圳往汕頭方向走,其樁號會越來越小,因為是從終點走向起點方向;而如果在G15上從廣州往茂名、湛江方向走,樁號就會越來越大。
如果在廣深高速上G15瀋海高速和G4京港澳高速共線的路段,按規定應以小編號的國家高速公路的里程碑作為重合段的里程進行編排,也就是此段應顯示G4的樁號,而不顯示G15的樁號。
若重合段為城市繞城環線,里程碑則顯示城市繞城環線的里程。
如國家高速公路與省級高速公路重合,則顯示國家高速公路的里程樁號。
Ⅳ 農村裡地上村道路口路面有紅藍三角顏色標記是什麼意思
這個應該是一些交通的標志吧?,代表交通規則
Ⅵ 農村地上畫有紅色直角符號什麼意思
畫直角的步驟如下: 1、畫一個點,以這一點為端點,畫一條射線、 2、用量角器的原點和標版注的頂點重合權,0刻度線和射線重合,在量角器的90°刻度線的延長 線上點上點。 3、過射線的端點和剛作的點,畫射線。
Ⅶ 標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理論基本形成餓毛澤東的著作是什麼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一)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三個主要法寶(常考點)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
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他還說:「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這就是三者的相互關系。」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
首先,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武裝斗爭,是戰爭解決問題。中國共產黨是在長期的革命戰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沒有武裝斗爭就沒有共產黨的一切。
其次,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統一戰線必須以人民軍隊和勝利的革命戰爭作為支柱。同時,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政治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處理好統一戰線中的復雜關系,對黨的建設有積極作用。
最後,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黨掌握和領導下的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只有把黨的建設搞好,不斷壯大黨的隊伍,提高黨的水平和戰鬥力,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才能夠取得成功和勝利。
(二)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
(1)內沒有資本主義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外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罷工的合法權利,因而中國革命不能走經長期合法斗爭再進行起義的道路,而應一開始就進行武裝斗爭。
(2)中國的反動統治者異常強大,異常兇狠,憑借強大的反革命武裝對人民實行殘暴、恐怖的軍事專政。敵人的強大,人民軍隊的相對弱小,規定了中國武裝斗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3)帝國主義和國內各派軍閥之間的矛盾、國內反動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以及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態,規定了中國革命的武裝斗爭將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
(4)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
第一,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力量,是中國革命的最廣泛的動力,是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
第二,農民是中國軍隊的基本來源,不同時期的中國人民的武裝力量絕大部分是穿著軍裝的農民。
第三,農村是革命的戰略基地,可建成先進的根據地,農民游擊戰爭是主要的武裝斗爭形式,它與以往農民武裝斗爭的根本區別在於有無共產黨的領導。
(三)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依據(常考點)
1928年到1930年,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著作中論證了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及條件。1936年到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戰爭和戰略問題》、《〈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著作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
(1)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必要性:第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革命只能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第二,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第三,中國革命的敵人非常強大並長期占據著城市。因此,中國共產黨必須開展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政權的道路。
(2)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可能性:中國國情為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性。第一,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地方性的農業經濟和帝國主義分裂剝削政策,造成統治階級內部的長期分裂與戰爭;第二,經過大革命影響的地方,具有建立紅色政權的群眾基礎;第三,引起中國革命的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並且日益激化;第四,有相當數量的正式紅軍存在;第五,有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四)「工農武裝割據」是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由之路(重要考點)
(1)含義:在共產黨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國民革命失敗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沖破了教條主義「城市中心論」的模式,決定放棄進攻城市,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革命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開始實行工農武裝割據。
(2)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三者的關系: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統一體,缺一不可。土地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可以廣泛動員組織農民參加武裝斗爭,鞏固擴大根據地;武裝斗爭是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強有力工具和根本保障;根據地是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斗爭的基礎和依託。
(3)中國革命的必由之路:工農武裝割據可以保存、鍛煉、積累、發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敵人力量;當力量對比發生轉變時,攻取中心城市,進而奪取全國政權。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五)黨指揮槍是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原則、軍隊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1)性質和宗旨:人民軍隊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緊密聯系的新型軍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惟一宗旨,它是由人民軍隊的無產階級性質決定的,是新型人民軍隊建軍原則的基石和人民軍隊一切行動的出發點,也是人民軍隊生存的基礎和力量的源泉。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通過人民軍隊的三大任務,即打仗、做群眾工作、籌款(抗日戰爭時期改為生產)體現出來的。
(2)黨指揮槍的原則: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包括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領導。
第一,思想領導就是要加強黨對軍隊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
第二,政治領導主要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領導。
第三,組織領導,就是人民軍隊必須絕對服從黨的命令,聽從黨的指揮,執行嚴格的革命紀律。
(3)黨指揮槍的理由:無產階級的軍隊,必須服從無產階級的意志,在復雜斗爭環境中,使軍隊不斷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保持先進性,使軍隊能忠實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執行革命政治任務。
(4)黨對人民軍隊的領導。1927年9月的三灣改編,從政治、組織上開始確定共產黨對工農革命軍的絕對領導,奠定了新型人民軍隊的初步基礎。1929年12月古田會議規定了紅軍的性質、任務和政治工作原則,強調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基礎。
(5)黨對軍隊思想上的領導,主要是加強黨對軍隊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政治領導主要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領導。組織領導,就是人民軍隊必須絕對服從黨的命令,聽從黨的指揮,執行嚴格的革命紀律。
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和寬待俘虜。與政治工作原則相一致,人民軍隊內部還實行政治、經濟和軍事三大民主。
(六)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1)人民戰爭的含義。毛澤東在《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等軍事著作中,總結了中國長期革命戰爭的經驗,系統地提出了建設人民軍隊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軍隊為骨幹,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建立農村根據地,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
(2)人民戰爭思想的要點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充分依靠人民群眾;有一支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人民軍隊作骨幹;以革命根據地為戰略基地,為依託,善於根據情況的變化,進行游擊戰和運動戰;實行正規軍、地方軍與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
(3)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制定的依據是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大國,敵人強大,人民軍隊相對弱小;共產黨的領導和土地革命。毛澤東關於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的要點是:第一,把游擊戰爭提到了戰略的地位,認為中國革命戰爭在很長時期內的主要作戰形式是游擊戰和帶游擊性的運動戰。第二,論述了要隨著敵我力量對比的變化和戰爭發展的進程,正確地實行軍事戰略的轉變。第三,為革命軍隊制定了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實行戰略的持久戰和戰役、戰斗的速決戰,把戰略上的劣勢轉變為戰役、戰鬥上的優勢,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一系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Ⅷ 脫貧的標准到底是什麼
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2014年現價脫貧標准為2800元。綜合考慮物價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現價計算的標准。按每年6%的增長率調整測算,2020年全國脫貧標准約為人均純收入4000元。折算成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
脫貧原則標准:《扶貧剛要》規定:2020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即: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貧困縣脫貧的主要標准為:貧困縣貧困發生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等達到國家規定標准。實現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8)logo農村擴展閱讀:
農村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原則標准:《扶貧剛要》規定:2020年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即: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貧困戶 「八有」:一是有安全住房;二是有安全飲水;三是有基本農田;四是有增收產業;五是至少一人有技能資質證書;六是有基本社會保障;七是實現家裡有餘糧;八是實現手頭有餘錢。
打攻堅戰,實打才有勝算;啃硬骨頭,實干方能破局。這既是源於實踐的經驗,也是進一步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要求。然而,在一些地方,精準識貧、扶貧異化成了繁瑣表格,各種展板報表滿牆掛,各種評比檢查不停息,不僅基層幹部苦不堪言,許多群眾也被弄得雲里霧里。這種只顧「面子」、不要里子的形式主義之風,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加以糾正。
Ⅸ 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是在
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中共七大,標志毛澤東思想成為了黨的指導思想或者說體系成熟。
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
第一階段,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初步相結合(1921、7-1927、7)
毛澤東思想萌芽時期代表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理論成果:一是指出中國革命的任務,開始認識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開始提出無產階級領導權和工農聯盟的思想;三是初步分析了中國資產階級,開始認識到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
第二階段:毛澤東思想基本形成(1927、7-1935、1)(土地革命時期)
代表作:《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三篇文章標志農村包圍城市的理論初步形成)、《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標志黨的建設理論開始形成)、《反對本本主義》(標志黨的思想路線開始提出)
理論成果::第一,初步創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論;第二、提出了正確的黨的建設的原則;第三、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第四,提出新型人民軍隊建設的理論和軍事戰略戰術思想;第五、制定了正確的土地革命路線。
第三階段:毛澤東思想達到成熟(1935、1-1945.8)
主要標志是新民主主義理論科學體系的形成。
Ⅹ 毛澤東思想基本形成的標志是農村包圍道路提出的嗎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以鄉村為中心思想的確立和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