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設計
⑴ 如何認識設計中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1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既隨著社會進步而發展,又反作用於社會,對其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積極或消極的作用。
傳統文化,從廣義上講指中華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是指社會意識形態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就其形式而言,可分為物質形態(如文物、建築、器皿、衣物服飾等)和精神形態(如思想、道德、風俗、文化、文藝等)兩類。狹義中國傳統文化是指由中國長期社會歷史沿襲而形成的風俗、道德、思想、藝術、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質與精神文化現象的總和,其中大部分以傳統自然經濟為基礎,本質上是一種小農意識的反映,其核心以追求倫理道德為基本出發點,具有典型的封閉求同、消極迷信色彩。表現的基本形式是一種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農業文化,是一種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礎上的血緣文化。
現代文化是相對於傳統文化而言的,現代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創新。現代文化主要指由傳統社會向經濟富裕、政治穩定、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過渡中形成的文化。目前,由於種種原因,傳統文化至今仍然沒有完成向現代意識形態的全面轉型,而任何社會的轉型都將伴隨著原來占統治地位的傳統意識形態的轉型。現代化的迫切任務已經擺在人們面前,市場經濟體制已是無法迴避的選擇,它要求把人的主體性提高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強調在社會發展中人的能動性、創造性、自主性,強調個人的價值、權利、尊嚴,尊重個性、尊重人的創造性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
2 現代文化建設中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中國正在進行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方面推動著文化的進步,一方面又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作為現代化進程的文化背景,以小農經濟為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立在弘揚個性、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的現代文化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相背離,並以其特有的負面效應阻擋著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社會發展中現代文化的猛烈沖擊,並與其構成種種沖突。
現代文化對現代化建設起促進作用。在我國,現代文化要合乎中國人心理,反映時代精華,揚棄傳統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中之優秀,在各種文化因素的沖突與融合中,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文化。所以,現代文化的創建必須解決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等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並存,唯一的科學態度是繼承其精華排除其糟粕,可稱之「吐故納精」,既不能一概肯定,搞民族文化保守主義,又不可一概否定,搞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
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有「血緣」關系。任何一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會生成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這種文化伴隨著本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當一種新制度產生時,既會對舊文化中一些不相適應的部分進行批判和排除,又會使其精華得到遺留,經過「改造」使其升華,適應新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需要。
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已經從理論上作了系統、透徹地論述,概括起來就是這幾個字:「批判地繼承」。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遇,肯定會發生沖撞,因為它們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其結果必然是彼此發生變化。傳統文化從其主流上看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傳統主體文化,它產生的社會基礎是以小農經濟為特徵的農業經濟。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伴生的現代思想文化,它的特徵與要求決定著必然會帶來組織發展與人們活動在觀念、心理、行為上的很大變化,這樣就導致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文化的沖撞與對抗不可避免。
3 現代文化應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
中國傳統文化源於半封閉的大陸地理環境、農業自然經濟和宗法制度是祖先在以黃河流域為主遍及全國廣袤的土地上辛勤勞動的結晶。他們在從猿到人、從愚昧到開化再到文明的不斷進化過程中,在與自然界的斗爭及部落間的抗爭中,打下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家族為本位的傳統文化的最初基礎。歷史進入奴隸制社會,經過夏商周各族文化的沖撞融合,發展形成以《周易》和「禮樂」制為核心的商周文化。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始,中國逐步進入封建社會,隨著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發展,傳統文化形成儒、道、釋三大家,其中以儒家思想為主幹,處於主導和支配地位。特別是西漢以來,儒家吸收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思想,開始「獨尊儒術」,儒家學說「獨領風騷」。
這種以儒家學說為主幹的傳統文化,其核心結構是封建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政治和經濟制度以及人們的心理和思維方式。它的主體屬於封建時代,應當隨著封建制度的滅亡而衰亡,被時代需要的新文化所代替。事實上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傳統文化也在發展變化著,直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從主體上說,中國的封建文化,就被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所取代。我國的文化現代化任務並不是自今日始,而是說它尚未「最終」完成,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也將進一步推進現代文化的發展。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燦爛文化,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由於孕育傳統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歷史、文化自身發展的個性特徵,使中國傳統文化獨成一系,以其獨特風姿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以其巨大的魅力影響著世界文化的發展。我們應當十分珍惜和發展其精華,這種「血脈」和「精髓」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構成現代文化的主體。值得繼承與發揚的傳統文化精華主要有: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崇尚人的價值,注重和諧穩定;道德價值至上,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直觀整體思維,矛辨證分析;長盛不衰的傳統美德;和平友善,熱愛祖國。
4 現代文化應批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
中國傳統文化有輝煌的歷史,它的精華將永遠是中國文化的「基因」。然而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較低的生產力基礎上,主要是在封建社會形成並為封建制度服務的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而且隨著封建社會的腐朽沒落,傳統文化的「母體」受到「病毒」感染,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發展。雖經近代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及中共領導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洗禮,但其封建主義的「流毒」並沒完全排除。所以,那些把傳統文化說成是世界上「最偉大」、「最輝煌」,甚至把人類未來的希望寄託在「儒學文化的復興上」的崇古、復古論都是錯誤的。因此要反對民族文化的保守主義,主張「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
傳統文化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它的糟粕至今還與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築發生沖突,必須予以排除,為現代文化建設開辟道路。應該予以摒棄的糟粕主要有:綱常名教,尊卑等級;宗法觀念,小農意識;好古復舊,封閉保守;人身依附,壓抑個性;貶利禁慾,輕視科技;獨斷專制,缺少民主法制。
但是,批判和剔除封建性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並非傳統文化全部「腐朽」,那種要與之「一刀兩斷」、全盤拋棄的民族虛無主義也是錯誤的。任何民族文化都有時代性和連續性,任何新文化都不可能離開傳統的基礎憑空重建,必然是對傳統文化的揚棄與升華。從中國文化的整體看,封建時代的文化和社會主義時代文化,都是民族文化長河中的不同發展階段,它們既有相互排斥的對立性質,又屬於同族文化,有著相通的共同點。這種共同點,植根於我們民族的前後延續之中,是不會衰亡的。就是說,傳統文化並非純粹的封建文化,它是農民及勞動人民參與共同創造的文化,有反映勞動人民進步性的優秀內容,有著許多合理的、富有生命力的精華,毛澤東說:「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對現代文化建設危害極大。它們有人以傳統文化產生的地理環境和社會制度為根據,將傳統文化與落後保守、反動相等同,判定傳統文化的「黃色文明」落後於西方文化「藍色文明」;有人熱衷於傳統文化的劣根性,對其採取憎恨態度,極盡冷嘲熱諷,把它說成「醬缸」文化,中國人被醬成只會「窩里斗」、「失去了靈性的人」;有人持傳統文化「衰老」論、「滅亡論」,說它已毫無希望;「文革」對傳統文化採取「打倒」政策,傳統被當「四舊」而「橫掃」。這些錯誤觀點的存在與泛濫,必然導致對民族自信心的喪失,導致「全盤西化」的民族投降主義。事實上,已經有人從民族虛無主義出發,得出「中國人是劣等民族」,其素質、能力、道德和智慧等都是低下的荒謬結論;有人公開聲稱「不以做一個中國人為榮;有人提出只有把中國交給西方人管理,才能實現現代化的殖民地謬論。這與早些年那些入侵和瓜分中國的帝國主義分子,對中國人民的污衊極為相似。
作為人創造的文化,永遠不可能是被克隆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個錯綜復雜的矛盾體,它集積極面和消極面於一體,相互交織與滲透,無論是忠孝還是禮義等都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既有利又有弊,既有封建性也有民族性,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關鍵在於對其審視的角度、量與度的把握以及為那個階級所用。所以,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不能簡單化、搞形而上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歷史的辯證的階級的觀點進行科學分析,實事求是地作出評價。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所以,吸收、借鑒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使之為我所用,既能繼承,又能超越,也是人類自我超越的體現。
⑵ 淺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關系
傳統文化是現代藝術設計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沒有真切地把握傳統,就不能設計出真正具有文化內涵的作品,更不用談自立於世界設計之林了。不同國家、不同時代蘊藏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追求,表現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特徵,這種不同滲透並體現在現代藝術設計的各個領域及層面。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影響深遠,藝術設計作為一種綜合的藝術行為,又能彰顯和演繹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靈魂。
⑶ 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關系
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
本文稿是我研究現代藝術設計與傳統文化之間關系,以及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傳統文化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逐步產生並且積累起來的一些想法,這些想法使我感到,在所謂現代文化趨同和傳統文化危機論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們的現代藝術 設計,到底還以什麼為支撐?為什麼我們要滿世界地尋找最具民族特徵、地方特色的藝術設計珍品?為什麼美國人對我們自己津津樂道的上海浦東櫛比鱗次的建築群,僅僅給了一個「象紐約曼哈頓」的評價而不屑一顧?為什麼外國的學者對我們自己常常忽略的傳統文化與藝術如此流連往返……所以著一切,都與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依賴有關。於是,我開始徜徉在歷史與今天、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尋著它們與生俱來的天緣關系。
我將自己的研究和結論,借《設計在線》一方寶地發表,以求與更多於此感興趣的同仁們進行探討。文稿擬分為五個部分,陸續發表。文稿原本配有相應的插圖,以求讀者諸公對傳統文化現代藝術設計有更直觀的解讀,這里只發表文稿的文本部分,請大家見諒。文稿分部如下:
第一部分:導言:我們生活在傳統文化構築的世界裡
第二部分: 一:歐洲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
第三部分: 二:美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
第四部分: 三: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
第五部分:結論:傳統文化將繼續影響著世界發展
------------------------------------------------
導言:我們生活在傳統文化構築的世界裡
設計,是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產物,而藝術與科技,又同屬於廣義的文化范疇。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具有不可逆的傳承性。雖然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與設計師,總是企圖擺脫傳統文化的陰影,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藝術里程碑,但傳統文化還是如影隨形,到處可見。因此,我們可以說,任何傳統文化,都必然對藝術與科技的發展,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並且通過藝術與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間接,都對現代設計產生連帶的巨大影響。
什麼叫傳統文化?我們要有新的概念,人類昨天社會實踐活動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對於今天而言,都是傳統文化;今天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對於明天而言,也是傳統文化。所以,我們不能一提傳統文化,就聯想到落後。事實上,人類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早已經把那些落後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來的,對今天和明天能夠產生巨大影響的,那的確都是人類文化的精華。中國的仰韶文化距離今天已經是7000—5000年的事情了,其彩陶圖案豐富多彩,有魚紋、鳥紋和蛙紋等多種逼真的動物形態。你能說它落後嗎?古埃及文化,距離今天怕也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今天不還是嘆為觀止嗎?
所以,中國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就說:「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高超的造型藝術作品——陶罐,有什麼人敢於大膽地說可以超越它,比它進步呢!」所以他又說:「科學的規律是進步的規律,藝術是越來越繁榮、越豐富,藝術不用進步的說話。」(《黃永玉談藝錄》)
其實,人類在自己的發展中,從來不曾把傳統文化拋棄,在盜墓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考古學,就足以說明人類對傳統文化的青睞。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莊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關系,做過非常生動的說明。莊子在《莊子·外物》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中國儒家弟子,表面上詩書禮樂,仁義得很,風雅得很,但背地裡卻干著挖墳掘墓,偷珠盜寶的事情。某天夜裡,孔子領著自己的學生去盜墓。孔子在上面望風,學生在下面盜墓找寶。天快亮的時候,學生在下面還沒有盜竊完畢。孔子有些著急,就在上面說:「太陽快升起來了,事情進行得怎麼樣?」學生在墓下說:「下裙和內衣還沒有解開,口裡含著一顆寶珠還沒有摳出來。古詩上就說:青青的麥苗,長在山坡上。生前不願周濟別人,死了怎麼還含著寶珠!」孔子一聽說死者口中有寶珠,就急不可待地說:「衣服先不要管,先摳寶珠要緊。你擠壓他的兩鬢,按著他的胡須,再用錘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地分開他的兩頰,然後再把寶珠取出來。要輕輕地來,不要損壞了口中的寶珠!」
莊子講的這個寓言故事,是為了諷刺孔孟的儒家,說他們的學說,不過是從古人嘴裡摳出來的口水,但也說清了人類文化之間的傳承關系。其實,我們今天的許多知識,都是從古人嘴裡摳出來的口水。我們從今天所謂的現代藝術、現代設計之中,也常常看到傳統文化的影子。
現代設計,我們今天所承認的,大體上起源於西方的工業革命,那是18世紀的事情,現代設計作為工業革命的響應,開始走上歷史舞台。而後,作為一種文化運動,並且對今天仍然有著極強理論指導意義,或者實踐影響作用的,則是20世紀初期以來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
20世紀初期,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動盪不安,但又激動人心的時代,工業革命的直接成果——大量發明出來的新工業產品,包括飛機、汽車、遠洋輪船、電燈、電話、電報等等,對於新藝術風格和新設計方法的誕生,都產生了相當積極的影響;對於現代藝術與設計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這是科學技術對藝術與設計的推動力,也是對人類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時,社會的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直接促進了新藝術風格和新設計方法的產生。荷蘭的風格派、俄羅斯的構成派、義大利的未來派……對於現代藝術與設計的發展,功不可沒;斯堪的維亞的阿爾托(Alvar Aalto)設計、美國的流線型設計……推波助瀾,使現代設計運動朝著藝術與科技緊密結合的方向前進;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築》,把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推向了極至。柯布西埃是機械美學理論的奠基人,他強調機械的美,高度贊揚飛機、汽車和輪船等新科技結晶,認為這些產品的外形設計不受任何傳統式樣的約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設計成的,它們只受到經濟因素的約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柯布西埃說:「……在近50年中,鋼鐵與混凝土已經占統治地位,這說明結構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對建築藝術家來說,建築設計中老的經典已經被推翻,如果要與過去挑戰,我們應該認識到,歷史上的過往樣式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復存在,一個屬於我們自己時代的新的設計樣式已經興起,這就是革命。」
柯布西埃的這種說法,充分表明,處於工業革命高潮之中的藝術家與設計師,面對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是那樣按耐不住心中的沖動,盡管那沖動多少有些失去理智。的確,建築革命促發了新建築的出現,而新建築運動又與現代主義運動一脈相通,它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改變著歐洲延續了數千年的磚石建築。於是,到了1851年,倫敦世界博覽會的「水晶宮」,就成了世界新建築運動與現代主義運動的里程碑,從此,建築界開始走向新材料、新工藝、新設計的建築方法,各種建築流派不斷涌現。被稱為「現代建築三大支柱」的新建築發起者,德國的沃爾特·格羅披烏斯(Walter Gropius)、米斯·凡德洛(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瑞士的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在理論和實踐上,全面奠定了現代主義的設計基礎。
但是,在激情燃燒的現代主義藝術與設計運動中,也有對傳統文化的回顧和闡揚。德國弗蘭茲·薩雷斯·瑪雅在他的《裝飾藝術手冊》(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對裝飾的分類,表現了歷史主義和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偏愛。這本書曾經被翻譯成數種文字,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出版發行,並反復再版,被公認是裝飾藝術的經典名著之一,深受藝術家、設計師和廣大製造商的歡迎。該書的暢銷,就充分說明,即使是最前衛的藝術家和設計師,也認為傳統文化與藝術對於現代設計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傳統文化與藝術,給我們帶來了古埃及、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王權中心時代的文化與藝術信息。顯然,它們不但為我們提供了直接的設計資料,更可以激發我們的創造靈感。
誠然,由於工業革命席捲了整個西方世界,技術革命激發起來的新思潮,使投身現代設計運動的人不計其數,但是,如果我們回眸這場至今未果的現代設計運動,便會發現,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真正對我們今天的設計文化產生全方位巨大影響的,當屬德國的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對現代設計影響之深遠,不僅大大超過了它的創始人沃爾特·格羅披烏斯,而且也遠遠超出了它的國界——從德國走向歐洲,從歐洲走向世界。以至於在包豪斯的故事發生七十二年後,即1991年,重新向人們講述包豪斯故事的英國人弗蘭克·惠特福德(Flank whitford),在他的《BAUHAUS》一書的前言里就寫道:「很顯然,包豪斯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設計我們生活環境的那些人,還是繼續從包豪斯的作品當中汲取著靈感。而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許多藝術院校里,包豪斯的藝術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地影響著它們現在的教學。」
事實上,我們對包豪斯的眷戀,就已經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一點——進入信息時代的我們,不曾把傳統文化與藝術丟掉,甚至還到傳統文化與藝術中找尋能夠激發,或者指導我們今天藝術與設計活動的東西。其實,這種不廢傳統文化與藝術的思想,正是包豪斯一以貫之的文化精神。譬如,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披烏斯,主張藝術與技術統一,實踐能力與理論素養並重;強調設計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等等思想,就是源於古希臘—羅馬文化與藝術精神。現代設計講的「以人為本」,就是古希臘哲學強調的「人本主義」,更是源於中國古典哲學——老莊的「天人合一」、「以人為貴」的思想;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更是古希臘—羅馬文化與藝術唯美、求實、創新精神的體現。包豪斯這種立校精神,的確為現代主義運動開了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科學技術融合的先河。
由此可見,受著現代藝術與現代科技雙重製約的現代設計,無論怎樣的發展,都無法脫離傳統文化對它的深刻影響。也就是說,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會性和歷史性的傳統文化,不但無時不刻地影響著現代藝術運動,而且也直接影響著現代設計運動。
在歐洲,我們看到,積淀了數千年的歐洲文化,對現代設計產生的影響,並不亞於對現代藝術的影響,它的標志性參照物就是倫敦的水晶宮、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和著名的香榭里舍大道。「香榭里舍」,即「樂園」的意思,是從上古的愛琴文明引申出來的,曾經為愛琴文明做出過貢獻,創造了克里特文化(Crete)的克里特島人,把自己的生命視作一次快樂的機會,把埋葬自己的墓地,或死亡時舉行的超生儀式叫做「香榭里舍」。巴黎人直接把它當作自己城市的街名,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漫步在香榭里舍大道,你可以感受到古典與現代、豪華與氣派、高雅與華美、顯貴與朴實、喧囂與幽靜、人文與自然的魅力。在歐洲,巴黎算是它的城市文化與藝術的形象代表,在巴黎,目不暇接的各種藝術展覽、服裝設計大賽、五花八門的藝術節……使人們隨時感受到現代社會的物質文明;盡情領略到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神面貌。
在美國,雖然沒有象歐洲那樣厚重的文化積淀,但是,殖民文化、移民文化,統而言之的商業文化,對於現代設計的影響,也隨處可見。對於土著文化與藝術的探索,也在逐漸拂拭著殖民主義時代給美洲大陸帶來的身心創傷。在那裡,標志性參照物就是紐約的曼哈頓,那裡有遠渡大西洋、在紐約落戶的自由女神像;有高聳入雲、成為紐約巨大精神支柱,體現美國價值觀的世貿中心大廈,盡管它已經從地平線上消失。同時,我們也可以偶然見到,美國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對印第安文化的追尋。正如旅美學者高小剛在他的《圖騰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記》中描述的那樣:印第安人的藝術在美國十分走紅。博物館輪流展出印第安人的文物;印第安藝術家承接政府和大公司的項目進而成為巨富;每一處新的印第安遺址的發現都會引起不小的轟動;電視台不時播放以印第安生活為內容的電視劇……現今,連一般的美國人都承認,不寫印第安的歷史,美國的歷史就無從落筆;不談印第安文化,美國當代文化就缺少根基。通過印第安文化在與現代工業文明的磨合演變史,美國人已經深刻體會到,古老原始文明與現代先進文明最終融合並共同發展,這才是人類共同追求目標。
在中國,雖然沒有西方工業革命的經歷,但是,勤奮好學的中國人,卻早已積極主動地把現代設計思想、理論、方法引進中國,並且一直想以此——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振興中華民族,圓百年近代史上中國人的強國之夢。這種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文化藝術結合的標志性參照物,就是20世紀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築」;90年代的北京世紀壇;以及興起於80年代,至今還方興未艾,可圈可點的全國性「城市開發熱」。
西方文化與藝術,乘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東風,進入中國已經二十多年了,兩種文化的碰撞,反映在藝術上,是激烈的,其激烈程度,並不亞於歐亞板塊碰撞引起的造山運動。事實上,兩種文化的碰撞,早在帝國主義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的大門時,就已經開始了。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甚或直接採取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似乎都無大礙,也並不會引起激烈的爭論,但是,對於藝術——現代設計的另一層面文化,就不那麼簡單了。在藝術與設計界,我們常常聽到有關兩種文化與藝術碰撞引發的爭論。這種爭論,也常常影響到藝術與設計的實踐。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現代設計,藉此找尋出一條中西文化與藝術融合影響下的、現代設計的正確之路。
傳統文化之對於現代社會的影響,我們是隨時都能夠見得到的。譬如歐洲的「海洋文化」論,就一直影響著西方列強的擴張心態,軍事擴張、經濟擴張、政治擴張、文化擴張……無所不在的擴張。演變到今天,擴張就變成了所謂的「全球化」文本。全球化,實質上就是西方傳統文化影響下的產物。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對於藝術與設計的影響,同樣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在上面的個案分析中,已經清晰地看到,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與設計的影響十分深刻,所謂的「前衛」藝術家們,也到傳統文化與藝術中尋找創造的靈感,甚至常常直接把前人的藝術成果改頭換面成自己的創造。
藝術是需要不斷創新的,但是,我們也決不能因為要創新,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對傳統文化一概加以否定。創新,對傳統文化與藝術而言,是揚棄,不是否定!如果割裂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的聯系,那麼,現代藝術與設計也將黯然失色,甚至會自我窒息而亡。這不是聳人聽聞,也不是庸人自擾,而是歷史教訓。歐洲「黑暗的中世紀」,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反動,其結果使歐洲文化自我窒息而亡。最後,只能掀起一場廣泛深刻的文藝復興運動,使歐洲文化死而後生,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誕生和發展。
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常常見到這樣一種現象,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不論是外來侵略,還是自然延續——都是對原有歷史文化取積極傳承和闡揚態度的文化,譬如古希臘文化之對於古埃及文化和兩河文化;羅馬文化之對於古希臘文化,歐洲文藝復興之對於古希臘—羅馬文化;中華民族文化數千年之自立於世界文化之林……其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總是生活在傳統文化構築的世界裡。正如恩格斯在論述原始社會階段在人類歷史中具有的重大意義時所說的:「這個『太古時代』在一切情況之下,對於所有未來世代來說,總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時代,……因為它的出發點是人從動物界分離出來,而它的內容則是克服將來集體的人們所永遠不會再遇到的那些困難。」(恩格斯《反杜林論》)
(未完待續)
相關鏈接
-- 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四) (2003/08/01 14:11)
-- 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三) (2003/07/26 23:50)
-- 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二) (2003/07/20 22:32)
-- 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一) (2003/07/14 00:53)
http://www.dolcn.com/d/digest/20030810122218.html
⑷ 中國傳統裝飾與現代設計有何區別
《中國傳來統裝飾與現代設計(中國源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系列教材)》詳細介紹了中國傳統建築裝飾、中國傳統裝飾繪畫、中國傳統裝飾雕塑、中國傳統陶瓷裝飾、中國傳統金屬裝飾和中國傳統紡織品裝飾的基礎知識。並結合這些裝飾門類以大量的圖例講解了它們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解說了傳統裝飾元素如何在現代設計中「古為今用」的問題,此乃《中國傳統裝飾與現代設計(中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系列教材)》的特色。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藝術長河中燦爛的傳統裝飾藝術一直與人們的社會生產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作為現代的設計師,有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裝飾可以期望,並將其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創作兼具民族風格和時代感的設計作品。
⑸ 何為傳統設計和現代設計現代設計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為了抄反映設計思想和方法隨社會發展的變化,人們通常用「傳統設計」和」現代設計」這兩個術語。不難理解「傳統設計」和「現代設計」都只是相對概念。人們把當前認為先進的那部分系統稱為現代的,而其餘的都自然成為傳統的。若干年後目前的現代部分就可能被新發展了的東西所取代而成為傳統的
傳統的設計中靈感和經驗的成分佔有很大的比重,思維借有很大的被動性,但是今天,技術的加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激烈化,要求人們不斷地提出大膽的沒想和新的開發目標,要求運用現有的最新技術去創造前所未有的產品,並爭取第一代就非常完美成功
現代設計則要求把對象置於「人—機—環境」大系統中。 進行系統的設計,將預定功能在人、機、環境三者間進行科學的分配。
現代的有限單元法、斷裂力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強化了強度設計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現代產品設計的喉則。拓寬到產品涉及的更多領域。
⑹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大體離不開易學文化,離不開儒、道、釋文化,即儒學、道學和佛學。佛學之所以被稱為「釋」,是因為它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印度佛學,而是被漢化了的佛學,即經過中國千百年流傳、演化,被中華文化重新詮釋過的佛學。中國各種文化互相融通,數千年相安無事說明中華文化的巨大兼容性,因為這種兼容性,使中華文化達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易經和儒道釋這個主幹,是因為它們各自擔負著自己的使命,相互交叉作用,共同維持著這個社會的平衡和穩定。台灣學者南懷謹對儒、道、釋三家,有一種比喻,他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百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裡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南先生在這里沒有談到易經,如果把儒家比喻成糧食店;把佛家比喻成百貨店;把道家比喻成中葯店,那麼,易經就是超級市場。它幾乎成了中華文化的集散地,中華文化的任何一個支脈,都可以從它那裡找到根,並且可以藉此證明自己對中華文化的
⑺ 中國傳統裝飾與現代設計有何區別
《中國傳統裝飾與現代設計(中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系列教材)》詳細介紹了專中國傳統建屬築裝飾、中國傳統裝飾繪畫、中國傳統裝飾雕塑、中國傳統陶瓷裝飾、中國傳統金屬裝飾和中國傳統紡織品裝飾的基礎知識。並結合這些裝飾門類以大量的圖例講解了它們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解說了傳統裝飾元素如何在現代設計中「古為今用」的問題,此乃《中國傳統裝飾與現代設計(中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系列教材)》的特色。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藝術長河中燦爛的傳統裝飾藝術一直與人們的社會生產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作為現代的設計師,有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裝飾可以期望,並將其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創作兼具民族風格和時代感的設計作品。
⑻ 什麼叫現代設計方法與傳統設計方法相比,有什麼優點
「現代設計方法」就是以滿足市場產品的質量、性能、時間、成本、價格綜合效益最有為目的,以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為主體,以知識為依託,以多種科學方法及技術為手段,研究、改進、創造產品活動過程用到的技術群體的總稱。
與「傳統設計方法」相比,「現代設計方法」具有系統性、社會性、創造性、宜人性,設計過程智能化,設計與製造一體,設計周期短等優點。
(8)傳統與現代設計擴展閱讀:
傳統設計師以經驗總結為基礎,運用長期設計實踐和理論計算而形成的經驗、公式、圖表、設計手冊等作為設計的依據,通過經驗公式、近似系數或類比等方法進行設計。
參考資料:現代設計-網路
⑼ 現代設計和傳統設計的區別
一、區別
在發展時間上是有區別的:
中國傳統設計是指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已經發展的以手工製作為主的」傳統手工藝」,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華夏先民在生產工具的製作中對工具進行有意味的打磨和裝飾,如使其光潔,對稱等。
而現代設計的理念是在十八世紀後期工業革命爆發之後形成的,」現代」兩個字可以說就意味著蒸汽機的發明帶來的科技興盛,在這個基礎上才有現代設計。
價值取向的不同:
中國傳統設計發展中由於生產技術水平的限制,產品的價值更注重工匠手工技術是否精巧,形式上更講求裝飾性,樣式依賴於工匠的想像力與主觀上的審美情趣,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性。
而現代設計是在大工業時代的批量化、程序化、標准化的背景下,這種高經濟效益的模式對傳統手工藝美學沖擊很大,批量生產,向更多人提供設計簡潔的製品,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產品更多的發揮了實用價值。
二、聯系
設計理念的聯系:
人的審美,需求,隨著時代的變遷一直在改變,人不可能脫離時代而存在,更不能脫離歷史與民族。現代設計理念的進步意義雖然重大,但人們也願意回歸傳統,
設計本身的傳承:
設計本就是在民族性與時代性中尋找平衡,這也是兩者的聯系。
⑽ 現代設計與傳統設計最根本的區別
傳統藝抄術,現代主義是一個新的藝術創作觀念和表現語言體系。它否定了傳統藝術原則,不認為藝術的主要目標是由對客觀事物的模仿和共性理想美的顯現相結合,而是強調藝術主要是主觀創造的產物,是個性表現的產物。因此,它在畫面面貌上表現為強烈的個性形式和表現性。因此,在現代派藝術家的作品中,以客觀對象為原型的作品往往鮮明表現出了作者的藝術加工,如簡化、變形、誇張、分解、組合等;而從主觀意趣出發的作品,則更多地具有抽象構成、幾何化處理等特點。現代主義的作品由於強調通過形式的創新性、「陌生化」來彰顯創作者的藝術個性,因而一般較少使用主題性、情節性題材去表現具有社會意義的內容,而多是通過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靜物、風景等來創造具有視覺特點的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