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logo
① 文言文有哪些帶標志性詞''於''卻不後置的狀語
首先,你要理解什麼是定語,什麼是狀語.定語後置:中心詞+之+定語+者,如:馬專之千里者,一食或屬盡粟一石中心詞+定語+者,如: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中心詞+之+定語,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中心詞+定語.這些基本要清楚啊
② 中國古文分段標志也是空兩格嗎
古文未來曾見有分段的,源只有句讀。古書中,一般都是紅點標記分句。後來的分段,是後人根據文章段意分出來的。
如果說古文中有分段,不是在文章中,而是在奏摺、上表中,不是空兩格,而是頂格突出。豎排寫的時候,遇到「聖上」「天子」等詞,一定要寫在某列第一,並突出一個字。
③ 語文古文賓語前置標志
簡而言之:
不」、「未」、「無」、「毋」、「莫」「弗」
具體來說: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鍾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④ 古文中何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否定句和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都會提前,何是疑問代詞,所以經常會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正確語序是『有何陋之』
⑤ 古詩十九首是什麼成熟的標志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古詩」,是魏晉以後人們對漢末專流傳下來的一批無屬主名五言詩的總稱。據梁朝鍾嶸言,他所見者猶有五十九首。
梁昭明太子蕭統纂集《文選》,從流傳的古詩中選出十九首載入書中,而冠以《古詩十九首》,後人沿之,遂成為這十九首詩的專名。原詩亦無題目。後人為區別之,採用《詩經》等慣用的標題方法,取每篇的首句為目。
(5)古文logo擴展閱讀:
這十九首詩均出於漢末文人之手,抒寫著遊子思婦的離愁別恨、時光無情而人生多艱的感憤喟嘆,以及縱情肆欲、及時行樂的曠放與悲哀,情調抑鬱而傷感,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在黑暗而動盪的社會中的士人心態。
這批抒情詩,語言朴實而生動傳神,寫景言情,映發相融,形式精煉而情蘊深厚,標志著五言詩體的成熟,也代表了漢末五言詩創作的最高成就,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詩歌藝術的發展。
⑥ 關於古老的標志——狼鉤
北歐古文字「魯納」(Rune)中的「狼之鉤」(wolfsangel),其據說可以賜予持有者神秘的力量嚇走荒野中的狼群,所以也被看做為是捕狼陷阱的標志。在15世紀的農民反抗德國國君麾下雇傭兵的戰斗中,被作為起義軍的標志,盡管它曾經在歷史上的公元1618~1648的」30年戰爭」中以「殘暴專制之章'('Zeichen der Willkür')而聞名,但是仍然被看做是自由和獨立的象徵。另簡介一下北歐古字的來由:在北歐,文字首先出現在丹麥,這種文字充滿神秘性,就是神話里由大神「Odin(奧丁)」所創的魯那(rune)文字。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碑、器具(如號角)上,或是紀念某事、或是戀愛之詞、或是頌神之語,或是各種未知咒語。這也是古日爾曼人最初使用的文字,但是他們把其當作是一種帶有魔力的咒文,如果把語言定性為文字,等於將神秘力量傳授給敵人,總共有大約26個。黨衛軍各作戰師的標志大多數都是這種文字。
⑦ 標識的古文解釋誰知道
1. 記號,符號或標志物。用以標示,便於識別。
三國 魏 嵇康《聲無哀樂論》:「夫言非自然內一定之物,五方容殊俗,同事異號,趣舉一名以為標識耳。」一本作「摽識」。 宋 郭彖《睽車志》卷一:「嘗夢入冥,吏引至一處,若官府,兩廡皆大屋,貯錢滿中,各以官為標識。問之,曰:『此俸祿也。』」《醒世恆言·賣油郎獨占花魁》:「把盛油的桶兒,一面大大寫個『秦』字,一面寫『汴梁』二字,將油桶做個標識,使人一覽而知。」 蕭紅《王阿嫂的死》:「在村裡, 王妹子 、 愣三 、 竹三爺 ,這都是公共的名稱。是凡傭工階級都是這樣簡單而不變化的名字,這就是工人階級一個天然的標識。」
2. 標明;做出標志。
標識(標志)的詞義標志」與「標識」,在現代漢語中是等同的。他們具有相同的讀音,即biāozhì。「標志」與「標識」是同音、同義、異形詞。
《現代漢語詞典》中,【標識】biāozhì 同「標志」。
識(zhì)<書>①記:博聞強識。②記號:款識│標識。
標志:是一個事物的特徵。
標識:是一個讓你認識的特徵。
⑧ 文言文里發議論的標志詞是啥
文言文里發議論的標志詞有:「夫」、"若夫"、"故夫"、"且夫"、"蓋"等。例如:
1、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回—王羲之《蘭亭集序》
2、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宋· 歐陽修
《醉翁亭記》
3、且答夫天下非小弱也。——漢· 賈誼《過秦論上》
4、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以上這些虛詞,用在段首引發議論,是發語詞,可不譯。
⑨ 一篇古文里,怎麼看是不是義疏體,有沒有什麼標志不要百度百科的,希望能有大佬教一下怎麼辨別
義疏,就是「疏義」,對前人經典著作的原義、原注以疏解,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書內。因此,「義容疏體」本身就表現為註解體例,這就是標志,類似於現代人對古文的註解、翻譯、賞析等等。
「義疏體」大多為書冊形式,鮮見「一篇古文」可以獨立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