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設計 » it頂層設計

it頂層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2-12 07:18:07

『壹』 DCIM為什麼是數據中心運維管理系統的頂層設計

DCIM 全稱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是數自據中心基礎設施一種全面管理方式和方法,處於各專業化子系統的上層,即目前數據中心運維管理系統的頂層設計。
DCIM主要價值就是在於打通場地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硬體層)的組織和信息斷層,整合數據中心的各個專業化子系統,統一管理平台提供基於實時數據的基礎設施全面可視性管理。DCIM更加關注各個專業子系統數據匯集後的大數據模型標准化和定製化、業務邏輯等,根據提取的信息來分析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運行的各種影響因素,提供從規劃、調優、預測和變更等多個維度的數據支撐,從而降低日常管理數據中心的壓力。
更多數據中心信息,點擊www.xdcplus.com

『貳』 IT售前工程師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具體工作內容是什麼

有很多剛畢業找工作,或想換行的同學在網上咨詢:「售前是做什麼的?」,有的售前老鳥用了精闢的兩個字——「忽悠」。我覺得這是對後進者的誤導,也是對萬千愁白了頭、忙禿頂了的售前同仁的詆毀。

什麼是售前

售前人員有多種稱呼,如售前工程師、解決方案專家、售前咨詢工程師、技術顧問、售前技術支持工程師等等。

實際上,售前正是對售前階段參與人員廣義上的稱呼。

那售前是什麼階段呢?

一個IT項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大體分為售前、售中、售後3個階段。

售前,是指與客戶簽合同前的階段。大致包括線索獲取、客戶交流、提供技術方案、應標、簽合同等流程。

售中,是指與客戶簽單後的階段。大致包括需求評審、設計、開發、實施等流程。

售後,是指項目交付後的階段。大致包括維護、使用培訓、技術支撐等內容。

售前人員,主要是做售前階段的技術支撐,但一個IT項目,通常都要考慮延續性,所以售前人員,也會參與到售中、售後工作中。

售前與其他IT人員的關系

售前vs銷售

銷售(客戶經理)為公司承攬業務,需要從事尋找線索、拜訪客戶、維護客情等商務活動。

但在一個項目的簽單過程中,需要很多技術性和文檔工作。比如與客戶進行技術交流,編寫技術文檔等工作。這些工作,通常由售前人員去做。

所以有人說:客戶經理是商務型銷售,售前工程師是技術型銷售。

售前vs研發

為什麼不讓研發來支撐銷售呢?因為,研發雖然懂技術,但是不懂業務。

軟體開發人員來說,他也許懂java語言、C語言、Oracle資料庫、Hadoop架構,但不一定了解客戶的業務,比如金融業務、醫療業務,甚至貨幣理論、醫療技術。這些就是業務,技術是要建立在業務基礎上的。

售前,就是IT公司中,最懂客戶業務的那群人。售前把客戶的業務需求轉化為技術人員能理解的語言。

售前vs產品經理

聽上去,售前和互聯網公司中的產品經理概念很相似。實際上,在IT公司中,也有產品經理的角色。那售前與產品經理有什麼區別呢?

共同點是:二者都要與客戶交流、調研需求、寫需求文檔。

區別是:售前的使命是簽單,產品經理的使命是打造產品。售前想的更多的是如何開拓市場,簽更多的項目。產品經理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打造更好的、更有市場的產品。

售前的類型

在回答售前具體做些什麼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售前類型。根據有無產品、歸屬總部還是區域,可將售前分為4個種類。

產品型售前&方案型售前

產品型售前是最容易理解的,即公司有了產品以後,協助銷售將產品推銷給客戶的售前。硬體公司,如伺服器、交換機廠商中,主要是產品型售前。

很多企事業客戶想要的產品,市面上並沒有,廠商要做的,就是提供解決方案。這種售前就是方案型售前,如在集成廠商中,主要就是方案型售前。

產品線售前&區域售前

很多大型IT廠商有多條研發產品線,同時,在全國各地有很多區域中心。於是出現了產品線售前和區域售前的分類。

產品線售前通常專注於某一行業甚至某一類業務,對產品有前瞻性的考慮和布局,面對全國市場。

區域售前更貼近客戶,更了解客戶需求。區域售前需面對本區域的多個客戶甚至多個行業,對業務了解的深度不如產品線售前,但廣度要超過後者。

在這類公司中,產品型售前與區域售前,往往需要相互取長補短,同時出馬。

售前的崗位職責

售前的基本職責是協助銷售完成項目簽單,售前的工作主要圍繞項目生命周期開展。

售前階段

  • 解決方案規劃:售前需發掘行業訴求、問題和痛點,整理行業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進行解決方案規劃、設計;

  • 技術交流:協助銷售同目標客戶進行技術交流,講解公司現有的解決方案和案例,並在交流中了解客戶的需求;

  • 編制解決方案:基於客戶需求編寫解決方案。

  • 方案講解:負責為客戶講解、演示方案,並引導用戶認同技術方案;

  • 編寫技術文檔:如方案被用戶接納,在投標之前,還有很多環節需要提供技術文檔,如:技術規范書、可研材料、工作量評估材料等等;

  • 投標支撐:負責協助銷售完成投標工作,主要負責技術分冊、商務分冊的編制,並到投標現場進行述標、答辯等工作。

  • 售中階段

  • 需求調研:項目簽單後(經常在簽單前),首先要進行需求調研、分析,並編制頂層設計、需求規格說明書,並對需求進行管理;

  • 需求交底:負責項目從售前到售中的需求交底,協助交付團隊做好需求確認工作,提供項目實施相關的文檔資料和知識轉移;

  • 配合交付:配合交付經理完成整體項目的交付;由於在公司中,售前擅長編寫材料,所以經常要幫助交付人經理或客戶編寫工作匯報、工作總結、技術創新等材料;

  • 售後階段

  • 售後服務:如產品技術培訓、材料支撐工作;

  • 需求收集:在售後階段(經常在售中),售前需要收集用戶新的需求,當需求較多時,要爭取促成客戶再立一期項目;

  • 對於大型IT公司來說,這些職責通常會分散到不同類別的售前身上,如解決方案專家、售前負責人、產品線售前、區域售前。

    售前的能力體系

    (本節不展開細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IT售前圈」的其他文章。)

    售前的技能

  • 懂產品:售前必須對自家公司的產品、方案非常熟悉,尤其是自己所負責的產品、項目;並對友商的產品、方案有所了解;

  • 懂商務:售前要熟悉簽單、招投標流程;要了解客戶單位的組織架構、決策流程、關鍵人等情況;

  • 懂業務:售前要對自己負責的行業有所了解,對具體服務的客戶業務要非常熟悉;

  • 懂技術:售前要掌握基本的硬體、網路、軟體開發、資料庫等知識;並且經常對可能涉及的新技術進行學習,如雲計算、區塊鏈、AI、AR、5G等;

  • 懂需求:需求工作是售前的基本功,售前需要掌握需求調研、需求分析 、需求方案編制、需求評審、需求交底、需求挖掘等技能。

  • 知趨勢:售前要了解業界最新進展和發展方向,了解行業痛點和訴求;對行業有較強的洞察力和敏感度。

  • 會規劃:高級售前、解決方案專家、解決方案架構師等,需要會規劃產品、會做頂層設計;

  • 能寫:售前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寫材料。所以要具備文字表達能力,能夠撰寫各種類型的文檔;

  • 會說:售前要會講方案,並且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能與客戶、團隊有效溝通;

  • 售前的能力

    除去上面提到的技能,售前還需具備以下能力:

  • 學習能力:單是上面提到的售前技能,就需要售前花很長時間去學習,並且不斷提高自己和更新知識;

  • 抗壓能力:售前有時一周要跑很多城市,要見多個客戶,還要同時准備多個標書;必須具備良好的抗壓能力。

  • 協調能力:面對艱巨任務,售前需要協調領導、同事、後方、合作夥伴等來共同完成;

  • 應變能力:售前在與客戶交流過程中、在其他工作中,要具備應變能力;

  • 引導能力:售前需要具備咨詢引導能力,能夠獲得客戶支持和認可。

  • 售前常用軟體工具

    售前沒有、也不需要專業性很強的軟體工具,但掌握一些常用軟體,對售前工作很有幫助:

『叄』 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方案需要哪些數據

一、「頂層設計」的來源和內涵

「頂層設計」原是一個工程學術語,是源於自然科學或大型工程技術領域的一種設計理念,指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局的角度,對某項任務或者某個項目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統籌規劃、多緯度設計,以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

頂層設計要求注重規劃設計與實際需求的緊密結合,強調設計對象定位上的准確、結構上的優化、功能上的協調和資源上的整合,是一種將復雜對象簡單化、具體化、程式化、規范化、相關因素一體化的設計方法,不僅需要從系統和全局的高度,對設計對象的結構、功能、層次、標准進行統籌考慮和明確界定,而且十分強調從理想目標到現實的技術化、精確化建構,目的是要在目標與實踐之間鋪展「藍圖」。

「頂層設計」理念提出後,被廣泛應用於信息科學、軍事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個領域,並成為各領域制定發展戰略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頂層設計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注重戰略目標的整體性:在根據任務需求確定核心或終極目標後,「頂層設計」一定要完整地考慮各方面、各層次問題,形成一整套解決方案,調動各方面、各層次資源圍繞全局目標,有序地、漸進地落實和推進,才能最終產生頂層設計所預期的整體效果。

二是注重戰術目標的科學性:戰略目標確定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本著先基礎後表層、先共性後個性的科學步驟。尤其要注重解決我國長期以來政務信息社會復雜需求復雜實現、簡單需求簡單實現的模仿建設模式,優化升級為復雜工作簡單實現,簡單工作規范實現的模型式工作方法。

三是具有縝密的邏輯思維:「頂層設計」是「自上而下」的設計,但其中的「上」並不是憑空建構,而是源於實踐再經過提煉優化後高於實踐,是對實踐經驗和感性認識的理性提升。頂層設計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夠通過縝密的全局的邏輯思維,在理想與實現、可能性與現實性之間繪制一張精確、可控的全局「藍圖」,實踐者依據「藍圖」按工作重要性分期分批建設,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種風險,保障建設工作順利進行。

四是強調執行力保障:「頂層設計」的整體戰略、科學戰術和「藍圖」繪就以後,如果沒有到位的、全局的、基礎的詳細設計的精準執行,戰略目標依然是海市蜃樓,「藍圖」也將成為牆上的廢紙。「頂層設計」的執行過程是精細化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的體現,規劃設計要真正落地生效,必須強調執行、注重細節,注重各環節之間的互動與銜接。

二、當前政務信息化領域頂層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問題表現

十多年來,我國各級黨政機關在推進信息化建設時反復強調要做好「頂層設計」,卻屢屢收效甚微,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片面地理解了「頂層」,僅按字面意思將「頂層設計」理解為最上層、最權威、最宏觀層面的設計,將「頂層規劃設計」及「專項初步設計」當成頂層設計的全部,而缺乏後面更重要的全局性基礎性頂層初步設計、全局頂層詳細規劃銜接和強有力的執行。

一個政務信息化的「頂層設計」方案,重點應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要理順全局的體制機制,即理清建設主體,制定數據資源共享、投融資長效機制,至少要涵蓋兩個層面,一是制度機制層面的頂層設計,通過機制設計解決傳統體制機制、法規標准不匹配、不協調的問題,減少上下推進、橫向溝通之間的阻礙,保障建設順利開展;第二,理順全局的客體,即信息分類體系及數據字典體系,再分清層次,合並同類項;第三,理順全局的三定方案及各層級崗位職責以及每個部門每個人處理工作的責任清單,即銜接主體與客體的許可權形成及分配策略體系;第四,理順技術實施層面的頂層設計,對基礎設施、共性支撐軟體產品、各類應用系統建設、數據資源交換與共享等方面進行全局性的初步設計與詳細設計,為形成數據要素流通的技術、平台、系統壁壘奠定基礎。

在形式和內容上,全局性基礎性的頂層設計至少要包含「全局規劃設計、全局初步設計和全局詳細設計」三個部分,即形成「全局頂層三設計」。

對政務信息化而言,全局即指黨委及政府所屬各單位、單位所屬各部門分管業務之和,基礎則是指規劃設計出各類信息應用系統均可復用的管理與服務業務、數據、技術、安全、保密業務與標准單元。完成「全局頂層三設計」的標志則是形成共性政務業務與技術總體需求規范、背景信息(元數據)與數據結構規范、軟硬體產品與應用系統介面規范,業務功能、兼容安全可控環境測評規范等全套技術文檔。以電子政務為例,如圖2所示,實施層面的「全局頂層三設計」在傳統的可研報告、初步設計基礎上,至少還應包含以下內容:

圖1 電子政務實施層面「全局頂層三設計」的主要內容示意

就像建大樓、地鐵、高速和大橋前必須要有詳細設計圖紙一樣(如圖2),政府信息化建設項目在開工前也應該完成真正意義的「全局頂層三設計」,並將其作為信息化工程驗收的主要依據和必需文檔。然而現實是目前我國政府信息化建設領域依然嚴重缺乏這一完整環節。多年來,我國各級政府組織實施的政務信息化項目,多數只有某個子系統的規劃設計或初步設計,開工前的詳細設計基本沒有,更沒有「全局頂層三設計」。

圖2 智慧大廈模型

(二)客觀原因

一是盡管信息化建設已經開展二十多年,信息人才仍然缺乏,特別是既懂政府管理業務、服務業務、辦公業務、安全保密業務,又懂技術實現業務與標准提煉的復合型人才更是嚴重缺乏,政府用戶和IT企業均不知如何做全局詳細設計,只能將工作設想寫成項目建議書,加上一些計算機原理與沒有提煉與優化的功能要求組裝成可研報告,再加上一些公司非標準的解決方案與產品介紹寫成初步設計。

二是在現行信息化預算管理中,一直沒有明確的規劃設計費用預算,尤其是規劃詳細設計費用預算,這樣也是導致部分用戶單位無法開展此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於是過去幾年智慧城市工程領域,各大企業打著給政府免費設計的名義,紛紛跑馬圈地,政府官員本著不投入或少投入即取得大政績的想法與各大企業簽訂協議

三是在技術層面,長期以來我國各類政務信息化系統建設模式多是IT企業基於國外IT企業或開源社區提供的基礎層軟體產品、支撐層常用工具軟體,定製一些技術含量不太高的應用層各類信息應用系統,負責開發企業往往無法真正掌控這些軟體產品的技術細節與設計架構,也就無法形成全局的詳細設計。

(三)主觀因素

一是由於IT公司眾多,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傳統IT公司往往將屬於詳細設計工作內容作為商業秘密保護,不希望用戶單位開展此項工作、了解詳細內容,以期達到長期控制用戶的目的;同時各類大企業為了佔領更多市場,往往打著各種合作和免費設計的名義,在設計過程中將企業私有的、不成規模、不成體系的解決方案與產品推銷給政府用戶。

二是政府部門嚴重缺乏復合型人才,特別是缺少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人才,在項目規劃階段、設計階段與建設階段往往容易被企業誤導。

(四)無全局頂層詳細設計的後果

缺乏全局詳細設計的直接後果就是,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各級政府規劃建設了數以十計、百計、千計的大小不等的、獨立的信息系統,在所有城市建成眾多的技術孤島、數據孤島,形成眾多的邏輯棚戶區(如圖3),各類信息系統以及形成的數據體系無法直接互聯互通、安全交換與共享,無法根據需求以任意維度切片分析利用。

圖3 無全局頂層詳細設計的傳統模式

三、「頂層三設計」是新型智慧城市政務信息化建設的基礎

當前社會已經進入信息社會,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發展趨勢,新型政務信息系統、新型智慧城市、「互聯網+」等發展理念及安全自主可控替代發展要求,面對新型信息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統一標准,特別是業務需求標准、數據格式標准與服務標準是關鍵。國家層面的相關文件如《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國家電子文件管理十三五規劃》、《「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也都對政務標准化、集約化、一體化提出了更高的、具體的要求。政務信息化,尤其在智慧城市中樞管理服務平台體系等建設領域,「頂層三設計」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

比如,雲計算技術就要求數據的集中(物理或邏輯集中,實際更重要的是邏輯集中)和數據格式統一標准。

物聯網技術同樣要求標準的統一:對狹義物聯網而言,需要統一各類儀器儀表及各類感測器通信介面標准與屬性代碼授證中心統一標准以便於數據交互、集中共享;對廣義的物聯網而言,需要統一各類IT硬體設備、各類數據記錄格式(關系型與非關系型)與記錄的ID與標識標准,以便數據交換、集中與共享。

大數據、智慧城市、自主可控要求同樣需要統一的標准。要將政府既有的幾十、幾百、幾千個共性與個性政務管理與服務類信息應用系統分別形成的數據,必須按統一標准實現各類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按照統一標准進行數據的清洗、匯總、整合與升級,以便政府各級領導及工作人員以各維度切片分析、鑽取、分析等大數據應用,才能真正達到提升政府決策的科學化、管理的精準化、服務的高效和便捷化,實現簡政放權,變成「智慧」的政府,提升公眾獲得感的目標。

而要實現統一的數據服務格式標准,只有統一各領域業務管理與服務需求規范,才能形成統一的業務架構與技術架構,統一的技術實施方案、統一的元數據及數據格式規范,開展全局性的「頂層三設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智慧城市中樞管理與服務平台體系方面,亟需通過「頂層三設計」,才能真正推進智慧城市和政務信息化建設的標准化、集約化、一體化。

金鵬信息安全可控新型智慧城市研究中心,與國家信息中心、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國家標准委等合作,致力於安全可控新型智慧城市的研究、規劃、設計及建設工作,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深度支撐和服務。

中心主任任錦華: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信息辦副主任、國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信息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國標委全國政府大廳標准化工作組委員。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肆』 做IT技術售前需要哪些知識

什麼是售前

售前人員有多種稱呼,如售前工程師、解決方案專家、售前咨詢工程師、技術顧問、售前技術支持工程師等等。

實際上,售前正是對售前階段參與人員廣義上的稱呼。

那售前是什麼階段呢?

一個IT項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大體分為售前、售中、售後3個階段。

售前,是指與客戶簽合同前的階段。大致包括線索獲取、客戶交流、提供技術方案、應標、簽合同等流程。

售中,是指與客戶簽單後的階段。大致包括需求評審、設計、開發、實施等流程。

售後,是指項目交付後的階段。大致包括維護、使用培訓、技術支撐等內容。

售前人員,主要是做售前階段的技術支撐,但一個IT項目,通常都要考慮延續性,所以售前人員,也會參與到售中、售後工作中。


售前與其他IT人員的關系

售前vs銷售

銷售(客戶經理)為公司承攬業務,需要從事尋找線索、拜訪客戶、維護客情等商務活動。

但在一個項目的簽單過程中,需要很多技術性和文檔工作。比如與客戶進行技術交流,編寫技術文檔等工作。這些工作,通常由售前人員去做。

所以有人說:客戶經理是商務型銷售,售前工程師是技術型銷售。

售前vs研發

為什麼不讓研發來支撐銷售呢?因為,研發雖然懂技術,但是不懂業務。

拿軟體開發人員來說,他也許懂java語言、C語言、Oracle資料庫、Hadoop架構,但不一定了解客戶的業務,比如金融業務、醫療業務,甚至貨幣理論、醫療技術。這些就是業務,技術是要建立在業務基礎上的。

售前,就是IT公司中,最懂客戶業務的那群人。售前把客戶的業務需求轉化為技術人員能理解的語言。

售前vs產品經理

聽上去,售前和互聯網公司中的產品經理概念很相似。實際上,在IT公司中,也有產品經理的角色。那售前與產品經理有什麼區別呢?

共同點是:二者都要與客戶交流、調研需求、寫需求文檔。

區別是:售前的使命是簽單,產品經理的使命是打造產品。售前想的更多的是如何開拓市場,簽更多的項目。產品經理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打造更好的、更有市場的產品。


售前的類型

在回答售前具體做些什麼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售前類型。根據有無產品、歸屬總部還是區域,可將售前分為4個種類。

產品型售前&方案型售前

產品型售前是最容易理解的,即公司有了產品以後,協助銷售將產品推銷給客戶的售前。硬體公司,如伺服器、交換機廠商中,主要是產品型售前。

很多企事業客戶想要的產品,市面上並沒有,廠商要做的,就是提供解決方案。這種售前就是方案型售前,如在集成廠商中,主要就是方案型售前。

產品線售前&區域售前

很多大型IT廠商有多條研發產品線,同時,在全國各地有很多區域中心。於是出現了產品線售前和區域售前的分類。

產品線售前通常專注於某一行業甚至某一類業務,對產品有前瞻性的考慮和布局,面對全國市場。

區域售前更貼近客戶,更了解客戶需求。區域售前需面對本區域的多個客戶甚至多個行業,對業務了解的深度不如產品線售前,但廣度要超過後者。

在這類公司中,產品型售前與區域售前,往往需要相互取長補短,同時出馬。


售前的崗位職責

售前的基本職責是協助銷售完成項目簽單,售前的工作主要圍繞項目生命周期開展。

售前階段

  • 解決方案規劃:售前需發掘行業訴求、問題和痛點,整理行業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進行解決方案規劃、設計;

  • 技術交流:協助銷售同目標客戶進行技術交流,講解公司現有的解決方案和案例,並在交流中了解客戶的需求;

  • 編制解決方案:基於客戶需求編寫解決方案。

  • 方案講解:負責為客戶講解、演示方案,並引導用戶認同技術方案;

  • 編寫技術文檔:如方案被用戶接納,在投標之前,還有很多環節需要提供技術文檔,如:技術規范書、可研材料、工作量評估材料等等;

  • 投標支撐:負責協助銷售完成投標工作,主要負責技術分冊、商務分冊的編制,並到投標現場進行述標、答辯等工作。

  • 售中階段

  • 需求調研:項目簽單後(經常在簽單前),首先要進行需求調研、分析,並編制頂層設計、需求規格說明書,並對需求進行管理;

  • 需求交底:負責項目從售前到售中的需求交底,協助交付團隊做好需求確認工作,提供項目實施相關的文檔資料和知識轉移;

  • 配合交付:配合交付經理完成整體項目的交付;由於在公司中,售前擅長編寫材料,所以經常要幫助交付人經理或客戶編寫工作匯報、工作總結、技術創新等材料;

  • 售後階段

  • 售後服務:如產品技術培訓、材料支撐工作;

  • 需求收集:在售後階段(經常在售中),售前需要收集用戶新的需求,當需求較多時,要爭取促成客戶再立一期項目;

  • 對於大型IT公司來說,這些職責通常會分散到不同類別的售前身上,如解決方案專家、售前負責人、產品線售前、區域售前。

    售前的能力體系

    (本節不展開細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IT售前圈」的其他文章。)

  • Word:大概只有售前這類文案人員才能體會到Word的博大精深;

  • Excel:主要是管理線索、管理需求時用到;在售前這里,這個軟體大材小用;

  • PPT:段位越高的售前,PPT做(講)的越好。

  • Visio:常用於畫流程圖、網路架構圖;

  • PS:冷不丁就會用到,此處不細說;

  • 思維導圖軟體,如MindMaster:幫助梳理工作、材料思路;

  • Axure:主要是軟體售前使用,用於界面設計;

  • 筆記:如有道雲筆記、OneNote等,用於記事、記學習筆記、收藏資料。

『伍』 頂層設計,用法語怎麼翻譯還有這么課在法國有什麼專業會涉及有相關鏈接給一個更好謝謝!

您說的「頂復層設計」是制哪個領域的概念? 是政治經濟領域還是建築行業的頂層設計? 如果單從字面意義上翻得話 法國人會說 conception plus haut niveau, 我認為星辰的回答沒有把「頂」的概念翻譯出來。 如果您是指建築行業的頂層設計的話 我認為應該翻譯成 閣樓設計 或是房頂設計吧 閣樓是 grenier 也就是 conception de grenier, 房頂是toit 也就是 conception de toit. 您這個 「頂層設計」給我的感覺是 您自己對它的理解都不是很清晰, 如果您是指建築專業的話,應該在 conception et réalisation des bâtiments這個專業里。而政治上和經紀上的概念的話 就該是在縣官專業里, 沒有 那麼細化的專業方向的。

『陸』 IT信息整體解決方案可分為哪些

整體架構秉承頂層設計原則,分為網路核心、計算中心、存儲中心、容災中心、安全管理中心、對外發布區域、移動接入與第三方接入區域、分支接入區域、邊界防護區域、終端辦公區域等十大區域。

『柒』 智慧城市頂層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區別

一、「頂層設計」的來源和內涵

「頂層設計」原是一個工程學術語,是源於自然科學或大型工程技術領域的一種設計理念,指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局的角度,對某項任務或者某個項目的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統籌規劃、多緯度設計,以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

頂層設計要求注重規劃設計與實際需求的緊密結合,強調設計對象定位上的准確、結構上的優化、功能上的協調和資源上的整合,是一種將復雜對象簡單化、具體化、程式化、規范化、相關因素一體化的設計方法,不僅需要從系統和全局的高度,對設計對象的結構、功能、層次、標准進行統籌考慮和明確界定,而且十分強調從理想目標到現實的技術化、精確化建構,目的是要在目標與實踐之間鋪展「藍圖」。

「頂層設計」理念提出後,被廣泛應用於信息科學、軍事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個領域,並成為各領域制定發展戰略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頂層設計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注重戰略目標的整體性:在根據任務需求確定核心或終極目標後,「頂層設計」一定要完整地考慮各方面、各層次問題,形成一整套解決方案,調動各方面、各層次資源圍繞全局目標,有序地、漸進地落實和推進,才能最終產生頂層設計所預期的整體效果。

二是注重戰術目標的科學性:戰略目標確定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本著先基礎後表層、先共性後個性的科學步驟。尤其要注重解決我國長期以來政務信息社會復雜需求復雜實現、簡單需求簡單實現的模仿建設模式,優化升級為復雜工作簡單實現,簡單工作規范實現的模型式工作方法。

三是具有縝密的邏輯思維:「頂層設計」是「自上而下」的設計,但其中的「上」並不是憑空建構,而是源於實踐再經過提煉優化後高於實踐,是對實踐經驗和感性認識的理性提升。頂層設計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夠通過縝密的全局的邏輯思維,在理想與實現、可能性與現實性之間繪制一張精確、可控的全局「藍圖」,實踐者依據「藍圖」按工作重要性分期分批建設,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種風險,保障建設工作順利進行。

四是強調執行力保障:「頂層設計」的整體戰略、科學戰術和「藍圖」繪就以後,如果沒有到位的、全局的、基礎的詳細設計的精準執行,戰略目標依然是海市蜃樓,「藍圖」也將成為牆上的廢紙。「頂層設計」的執行過程是精細化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的體現,規劃設計要真正落地生效,必須強調執行、注重細節,注重各環節之間的互動與銜接。

二、當前政務信息化領域頂層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問題表現

十多年來,我國各級黨政機關在推進信息化建設時反復強調要做好「頂層設計」,卻屢屢收效甚微,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片面地理解了「頂層」,僅按字面意思將「頂層設計」理解為最上層、最權威、最宏觀層面的設計,將「頂層規劃設計」及「專項初步設計」當成頂層設計的全部,而缺乏後面更重要的全局性基礎性頂層初步設計、全局頂層詳細規劃銜接和強有力的執行。

一個政務信息化的「頂層設計」方案,重點應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要理順全局的體制機制,即理清建設主體,制定數據資源共享、投融資長效機制,至少要涵蓋兩個層面,一是制度機制層面的頂層設計,通過機制設計解決傳統體制機制、法規標准不匹配、不協調的問題,減少上下推進、橫向溝通之間的阻礙,保障建設順利開展;第二,理順全局的客體,即信息分類體系及數據字典體系,再分清層次,合並同類項;第三,理順全局的三定方案及各層級崗位職責以及每個部門每個人處理工作的責任清單,即銜接主體與客體的許可權形成及分配策略體系;第四,理順技術實施層面的頂層設計,對基礎設施、共性支撐軟體產品、各類應用系統建設、數據資源交換與共享等方面進行全局性的初步設計與詳細設計,為形成數據要素流通的技術、平台、系統壁壘奠定基礎。

在形式和內容上,全局性基礎性的頂層設計至少要包含「全局規劃設計、全局初步設計和全局詳細設計」三個部分,即形成「全局頂層三設計」。

對政務信息化而言,全局即指黨委及政府所屬各單位、單位所屬各部門分管業務之和,基礎則是指規劃設計出各類信息應用系統均可復用的管理與服務業務、數據、技術、安全、保密業務與標准單元。完成「全局頂層三設計」的標志則是形成共性政務業務與技術總體需求規范、背景信息(元數據)與數據結構規范、軟硬體產品與應用系統介面規范,業務功能、兼容安全可控環境測評規范等全套技術文檔。以電子政務為例,如圖2所示,實施層面的「全局頂層三設計」在傳統的可研報告、初步設計基礎上,至少還應包含以下內容:

圖1 電子政務實施層面「全局頂層三設計」的主要內容示意

就像建大樓、地鐵、高速和大橋前必須要有詳細設計圖紙一樣(如圖2),政府信息化建設項目在開工前也應該完成真正意義的「全局頂層三設計」,並將其作為信息化工程驗收的主要依據和必需文檔。然而現實是目前我國政府信息化建設領域依然嚴重缺乏這一完整環節。多年來,我國各級政府組織實施的政務信息化項目,多數只有某個子系統的規劃設計或初步設計,開工前的詳細設計基本沒有,更沒有「全局頂層三設計」。

圖2 智慧大廈模型

(二)客觀原因

一是盡管信息化建設已經開展二十多年,信息人才仍然缺乏,特別是既懂政府管理業務、服務業務、辦公業務、安全保密業務,又懂技術實現業務與標准提煉的復合型人才更是嚴重缺乏,政府用戶和IT企業均不知如何做全局詳細設計,只能將工作設想寫成項目建議書,加上一些計算機原理與沒有提煉與優化的功能要求組裝成可研報告,再加上一些公司非標準的解決方案與產品介紹寫成初步設計。

二是在現行信息化預算管理中,一直沒有明確的規劃設計費用預算,尤其是規劃詳細設計費用預算,這樣也是導致部分用戶單位無法開展此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於是過去幾年智慧城市工程領域,各大企業打著給政府免費設計的名義,紛紛跑馬圈地,政府官員本著不投入或少投入即取得大政績的想法與各大企業簽訂協議。

三是在技術層面,長期以來我國各類政務信息化系統建設模式多是IT企業基於國外IT企業或開源社區提供的基礎層軟體產品、支撐層常用工具軟體,定製一些技術含量不太高的應用層各類信息應用系統,負責開發企業往往無法真正掌控這些軟體產品的技術細節與設計架構,也就無法形成全局的詳細設計。

(三)主觀因素

一是由於IT公司眾多,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傳統IT公司往往將屬於詳細設計工作內容作為商業秘密保護,不希望用戶單位開展此項工作、了解詳細內容,以期達到長期控制用戶的目的;同時各類大企業為了佔領更多市場,往往打著各種合作和免費設計的名義,在設計過程中將企業私有的、不成規模、不成體系的解決方案與產品推銷給政府用戶。

二是政府部門嚴重缺乏復合型人才,特別是缺少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人才,在項目規劃階段、設計階段與建設階段往往容易被企業誤導。

(四)無全局頂層詳細設計的後果

缺乏全局詳細設計的直接後果就是,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各級政府規劃建設了數以十計、百計、千計的大小不等的、獨立的信息系統,在所有城市建成眾多的技術孤島、數據孤島,形成眾多的邏輯棚戶區(如圖3),各類信息系統以及形成的數據體系無法直接互聯互通、安全交換與共享,無法根據需求以任意維度切片分析利用。

圖3 無全局頂層詳細設計的傳統模式

三、「頂層三設計」是新型智慧城市政務信息化建設的基礎

當前社會已經進入信息社會,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發展趨勢,新型政務信息系統、新型智慧城市、「互聯網+」等發展理念及安全自主可控替代發展要求,面對新型信息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統一標准,特別是業務需求標准、數據格式標准與服務標準是關鍵。國家層面的相關文件如《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國家電子文件管理十三五規劃》、《「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也都對政務標准化、集約化、一體化提出了更高的、具體的要求。政務信息化,尤其在智慧城市中樞管理服務平台體系等建設領域,「頂層三設計」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

比如,雲計算技術就要求數據的集中(物理或邏輯集中,實際更重要的是邏輯集中)和數據格式統一標准。

物聯網技術同樣要求標準的統一:對狹義物聯網而言,需要統一各類儀器儀表及各類感測器通信介面標准與屬性代碼授證中心統一標准以便於數據交互、集中共享;對廣義的物聯網而言,需要統一各類IT硬體設備、各類數據記錄格式(關系型與非關系型)與記錄的ID與標識標准,以便數據交換、集中與共享。

大數據、智慧城市、自主可控要求同樣需要統一的標准。要將政府既有的幾十、幾百、幾千個共性與個性政務管理與服務類信息應用系統分別形成的數據,必須按統一標准實現各類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按照統一標准進行數據的清洗、匯總、整合與升級,以便政府各級領導及工作人員以各維度切片分析、鑽取、分析等大數據應用,才能真正達到提升政府決策的科學化、管理的精準化、服務的高效和便捷化,實現簡政放權,變成「智慧」的政府,提升公眾獲得感的目標。

而要實現統一的數據服務格式標准,只有統一各領域業務管理與服務需求規范,才能形成統一的業務架構與技術架構,統一的技術實施方案、統一的元數據及數據格式規范,開展全局性的「頂層三設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智慧城市中樞管理與服務平台體系方面,亟需通過「頂層三設計」,才能真正推進智慧城市和政務信息化建設的標准化、集約化、一體化。

金鵬信息安全可控新型智慧城市研究中心,與國家信息中心、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大學、國家標准委等合作,致力於安全可控新型智慧城市的研究、規劃、設計及建設工作,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深度支撐和服務。

中心主任任錦華: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信息辦副主任、國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信息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國標委全國政府大廳標准化工作組委員。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頂層設計

『捌』 最近一直以來有個問題想請教一下大俠,特別是搞醫療和IT的朋友們,你們說什麼是一個平台,什麼是一個系

國家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背景及其對衛生信息化建設的要求
國家推出新醫改方案,實際是基於現在服務模式不能完全滿足居民健康的需要,大家都知道現在整個的情況是看病難、看病貴,為什麼造成這樣的現象呢?就是我們所有的患者幾乎都在大醫院尋求醫療衛生服務,所以導致我們看病難、看病貴,這是一個基本的認識。那麼怎麼樣來改變這樣的一個現狀呢?我們必須對整個衛生服務的模式有一個調整。
國家要建立新的服務模式來滿足居民健康的需要和需求,我們把患者進行分類以後發現不同的人群是需要不同的服務來滿足的,這樣就要我們的醫療體制必須與老百姓健康需求相適應,建立一種新的模式來滿足看病就醫的需要。總的是要以人為中心,通過不同層次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不同的服務,患者到醫院,然後一般的人群可以通過健康管理來給他提供服務,還有一些高危人群也可以通過一些特殊的服務滿足他們的需要。這實際涉及到服務模式的改變,這是按照需求進行調整。
根據這么一個設想,我們國家提出來一個「三步走」中國衛生發展戰略。第一步是2010年初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基本衛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國進入實施全民醫療衛生保健國家的行列。通過去年一年的努力,我們醫療保障的覆蓋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擴大,以前在城鎮只有職工享受基本醫療保險,現在城鎮沒有就業這些居民可以通過享受居民的醫療保險來減輕他負擔的壓力。另外,基本上每一個農民都享有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來為他們解決看病的負擔。第二步,到2015年使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和保健水平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前列。第三步,到2020年保持我國在發展中國家前列的地位,東部地區的城鄉和中西部的部分城鄉接近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基於這個規劃,去年發布了醫療衛生改革指導意見以及近三年實施的方案,國家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框架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保健制度,這個保健制度它是作為一個公共的產品向全體居民提供的。這個框架的頂是要覆蓋城鄉,它有四個梁,實際是我們的四個服務體系,第一個是醫療服務體系,第二個是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第三個是醫療保障體系,第四個是葯品供應保障體系。八柱有管理、運行、投入等等,其中信息系統也是我們這次醫改很大的亮點,把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一個高度,使我們的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擁有了一把「尚方寶劍」。以前搞信息化都需要做開發領導的工作,現在有上面的認識下面就是具體執行工作的問題了,這是醫療信息化遇到良好的發展機遇。
為什麼把這個信息化列到這么一個高度?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大家都知道信息化帶來整個社會的變革,現在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電子服務等等方面,實際信息化促進了社會組織的變化,所以把信息化提到這么一個高度,它不僅僅是一個手段,而且它更是一個改變組織變革的力量,所以我們要這么理解我們的信息化。有這么高的地位它不僅僅是一個手段,它是為了改變組織模式,改變管理構架,所以它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
我們的衛生改革實際是要建立一種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制度,實際是要實現幾個目標的。第一個目標叫看得起病,第二個是要看得上病,光擴大保障覆蓋沒有人給你服務也不行,所以要增加衛生資源,而且要增加基層衛生服務的資源,同時要增加大醫院的資源。第三個是看得好病,這是需要我們加強人才隊伍的培養,使我們的醫生有更高的水平為患者服務,另外從公共衛生的角度減少疾病的發生、減少患病的人群。
根據這幾個目標,三年改革有五個具體的改革措施。第一個是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第二個是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保障群眾安全用葯和用葯便宜,所以通過定點定向的采購和生產流通,來保證老百姓用的葯是安全的、有效的安全。第三個是建立健全基層衛生服務體系,保障衛生服務可及性。第四個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逐步均等化,服務跟你的收入、你的職業都沒有關系,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到服務。第五個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逐步回歸公益性,實際這也是這次改革的難點,為什麼是試點?就是因為醫院的改革太難了,涉及眾多的利益群體,涉及眾多醫務人員,所以採取這種漸進穩妥的策略是要逐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使它回歸公益醫院性質。
那麼,醫葯衛生信息系統如何起到支撐、手段和目標的作用?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呢?我們整個醫葯衛生系統基於醫改要求的目標是什麼?總的一句話叫大力推進以近衛生信息化建設。以推進公共衛生、醫療、醫保、葯品、財務監管信息化為著力點,整合資源,加強信息標准化和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逐步實現高效統一、互聯互通。我們的建設原則是惠及居民、服務應用;政府主導、合理建設;統籌規劃、資源共享。
在國家發布的醫改的文件里,把它歸納總結出來有16個字指導信息化建設。第一個叫「統一高效」,是要強調信息化的規劃,強調我們頂層的設計,這個頂層設計不僅僅是最高的衛生部的頂層設計,實際在每一個層面都有自己的頂層設計。第二個強調「資源整合」,實施信息系統之前要把需求、資源搞清楚,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設計。第三個是「互聯互通」,我們要通過信息技術、網路技術使達到達到互通。第四個是「信息共享」,沒有標准和規范我們的信息是很難共享的。
除了這16字方針,我們還有一些觀念的轉變,這三個轉變是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饒克勤主任總結的。第一個叫「建設目的的轉變」,這個轉變是由面向衛生業務系統的信息化建設轉到以人為本,面向居民的信息化建設上來,這樣與醫改整個目標相適應。第二個是建設方法的轉變,要由注重信息技術手段的發展轉移到加強信息資源規劃、流程再造、信息標准和規范上來。第三個是信息化建設重點的轉移,是由強調垂直的業務信息系統建設,轉移到扁平的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和綜合管理信息平台上來。用友醫療衛生信息系統有限公司組織全國衛生行政主管領導和全國各大醫院院長來召開這樣一個會也是要充分體現區域衛生信息平台發展的趨勢。
完成這三個轉變還要樹立三個觀點,當前,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建設面臨很好的歷史機遇,以前是沒有人關注,現在一下關注的人太多也不行,就有點亂了,所以要樹立三個觀念。第一個觀念叫復雜性的觀念,信息系統建設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一樣,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件簡單而容易的事情。比如說對象的復雜性,就是我們衛生服務的技術、服務的規範本身很復雜,它導致我們系統的復雜性,所以一定要把這件事想的復雜一點,它絕對沒有那麼簡單。第二個,它的復雜性決定它的專業性,雖然是專業機構綜合衛生信息系統的建設,我們都知道業務垂直的需求,沒有一個專業部門整合,所以做的東西肯定是各自為政,所以我們現在需要一個專業的機構把不同的信息進行整合。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專業隊伍、專業人員實施信息化建設。第三個觀點是動態的觀點,就是我們的信息系統建設不是一個階段性的,一定是動態的,今天解決這個問題,明天那個問題又出來了,就是一個階段解決一個目標、解決一個任務就夠了,絕不可能說今年幹完三年或者十年不管它了,為什麼有專業人員動態維護呢?跟交通一樣,一會堵一會不堵,信息系統也一樣,永遠在動態的過程之間,所以別想太簡單。我們一定要樹立這樣一個觀點,才能夠使我們的信息化建設在一種正常的環境下發展,不要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雖然今天我們信息化建設突然得到這么多關注,但是我們自己要冷靜。
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建設大概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叫機構的信息化階段,是每個機構編小軟體滿足自己的需要。第二個階段是業務系統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在SARS以後建立很多垂直的業務系統。第三個階段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正在籌劃要建設的面向人群的信息系統階段,這個階段是區域衛生平台信息化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存在的問題有系統的問題、流程的問題、需求的問題,導致信息孤島、理論研究薄弱、資源投入不足、人才短期等等。
衛生部在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建設整體確定這么一個思路。第一個叫「打好三個基礎」,首先要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標准,要加強居民健康檔案標准和規范研究,開發制定統一的、適應各方面需求的居民健康檔案標准和規范。其次,國家電子病例基本架構,根據居民健康在適合我國中西醫特點的電子病例基本內容和應用規范。第二個叫「建好三個平台」。它的目的是要提升現有各個實際面向老百姓服務系統的能力或者效率或者提升它資源整合的能力。業務系統有這么多,要達到共享共贏的局面。
近來年,衛生部為醫療信息化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組織專家制定了國家的標准規范、建設方案等。2009年5月15日發布《健康檔案基本架構與數據標准》。2009年5月11日又發布《基於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建設指南》。12月25日又發布《基於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平台信息技術解決方案》。12月16日衛生部發布《省部級綜合衛生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設指南》。2009年12月31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聯合發布了《電子病例基本架構與數據標准》,在新醫改的要求下完成了這么一個浩大的工程。

健康檔案、電子病例的基本架構與數據標准
健康檔案是覆蓋從出生到死亡生命過程裡面的一些健康信息的集合。第一塊是兒童保健,第二塊是婦女保健,第三塊是疾病控制,第四塊是醫療服務,第五個是疾病管理,中間還有一塊是個人基本的信息,這是健康檔案六個域,健康檔案主要來源於個人在接受醫療衛生保健服務活動時候裡面的一些記錄。
健康檔案的信息標准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叫數據源標准,這個地方的標准核心是對業務流程、業務過程、業務內容的標准,包含業務技術的規范、系統功能規范、集中內容的規范等。第二個叫數據元的標准,就是我們要把業務系統記錄的數據元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我們按照標準定義的數據元,然後我們要把每個數據元按照統一的屬性對它進行標准化。那麼在這個標准化的過程裡面要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叫標準的標准。我們整個健康檔案信息標准包括這三個,一個是源頭的標准,一個是數據元的標准,一個是制定數據元的標准。按照業務領域分為三個一級類目,一共是32個數據集的標准,每一個數據集的標準是獨立的單行本,每一個單行本都是國家行業的標准。
第二個是公用數據元的標准,每個數據集裡面很多數據元是重復使用的,把這些重復使用去掉以後,把真正不重復的數據元叫做公用數據元,每一個數據元的取值范圍是什麼我們都有標准。公用數據元是不同業務領域之間進行無岐義信息交換和數據共享的基礎,共包括1163個數據元,191個數據元值域代碼表。
然後是電子病例的基本內容。電子病例是由醫療機構以電子化方式創建、保存和使用的,重點針對門診、住院患者臨床診療和指導干預信息的數據繼承。是居民個人在醫療機構歷次就診過程中產生和被記錄的完整、詳細的臨床信息資源。電子病例是居民健康檔案的主要信息來源和重要組成部分。健康檔案對電子病例的需求並非全部,具有高度的目的性和抽象性,是電子病例在概念上的延伸和擴展。電子病例是診療過程全部記錄,但是健康檔案是結果信息的抽取,所以健康檔案和電子病例有一定的相同也有一定的不同性。
電子病例的內容主要有五個方面。第一,把醫院各種各樣的服務活動進行歸納,歸納出醫院服務的活動,就是醫院里那麼多記錄到底有多少類別進行歸納。第二,建立了中國醫院電子病例的數據模型,這個模型是我們臨床文檔的數據模型,臨床文檔的數據模型引用國外的方法和技術,但是在這裡面核心一塊數據組是衛生部研發出來的。
臨床文檔的組件中每一個文檔組件分兩塊,一個是文檔頭,另一個是文檔段。數據元是可以重用的,數據組可以埫塎,就組成各種各樣臨床業務的文檔。一共我們歸納了76個數據組,電子病例所有的各種各樣的模板都是由76個數據組組合的。實際在健康檔案1163個公用數據元的基礎上,我們又新增465個數據元,在做電子病例的時候把健康檔案的公用數據元都用上不夠,還增加了465個,90個代碼表,一共就是281個代碼表,所以這個體系是相當龐大的。
另外,臨床文檔基礎模板是17個,數據集一共19個,每一個基礎模板它對應很多的表單,像綠的13個模板叫住院病程記錄基礎模板,非常復雜。關鍵是要把醫院的業務活動分析清楚,根據我們的一些組件就能構成各種各樣臨床的記錄和共享的文檔模板。

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建設的總體思路
區域信息平台建設處於一個剛剛起步的階段,中國有300多個地級市,還有數千個縣。從統計數據來看,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建設主要集中在一些發達的地方開展,比如廣東最多,有15個地方開展了。用友醫療在陽江市進行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建設試點,也是在廣東進行的。另外是江蘇也比較多,浙江有3個。總的來說,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建設主要是在發達方,由於建設與發展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所以非常需要按照一個統一的標准化、規范建設指導。
跟中國一樣,美國的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建設處於一種剛剛發展的階段,2008年還只是零星一些點,到2009年大概有200個試點。當然美國的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建設是一種自由經濟的模式,它建設的時候每一個地方的特點都不一樣,有的是就為一件事,有的是管幾件事,統一規劃時候特性少一點。美國制定自己國家信息化戰略規劃,它的規劃以患者為中心來進行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這點跟中國一樣。在英國有專門的機構負責信息化建設,它的信息化建設是政府統一推動,不像美國各個州自己建,英國是找幾家公司統一開發軟體部署。加拿大也是政府主導,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來推動國家和各地的衛生信息化建設。
從各個國家的比較來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首先目標是一樣的,它提供區域衛生信息平台的建設提高質量,信息共享以便於提供高質量服務、減少錯誤、控制的費用。另外是政府高度介入,美國成立專門的機構來推動它的標准規劃的使用。就是某一個公司、某一個產品用了標准化,政府給你補助,美國以前信息系統單個機構很先進,但是不能實現信息共享,因為每一個制定很多標准,所以它為了推動標准化建設專門成立國家級的機構,還有資金配套保障保證標準的實施。區域衛生信息平台的建設投入比較大,還要重視病人的隱私保護,防止信息共享後的信息泄露。
中國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將按照以下一些策略來進行。第一,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建設是鏈接區域內的醫療衛生機構基本業務信息系統的數據交換的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統間進行信息整合的基礎和載體。從業務角度來看,平台可支撐多種業務,而非僅服務於特定應用層面。基於這個標准,衛生部完成了基於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台技術解決方案。
信息共享是一件很復雜的事,因為患者在中國分布在不同的機構,如果我們採取一種比較傳統的方式,都通過介面的技術解決,兩個結構就要做這么多介面,點對點的互聯互通非常復雜。我們的患者到了二十個機構看了病,每一個機構信息要給其他所有機構共享,這就是復雜的點對點的共享模式,這種模式是做不出來的。為什麼要區域衛生信息平台要扁平化呢?實際就是要有一個中心,其他的機構都跟它相連,全世界都是這么解決的。
信息共享的關鍵是業務流程的梳理規范,業務流程規范了以後我們才有可能使我們收集到的信息是共享的,所以業務流程的規范是業務分析的關鍵。第一,我們要對我們的機構,我們在從事衛生服務每一個機構干什麼事我們要收理。第二,我們要對業務活動進行規范,那麼多業務活動和業務表單,經過分析把它進行結構化和構建化,把衛生服務活動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實體的衛生服務的活動,實體衛生服務的活動到底有哪些機構構成我們要分析出來,經過抽象以後把裡面相同的東西抽出來,叫業務建模,就是通過我們基本活動的抽取、定義、規范,然後通過基本活動再組合以後形成實體的衛生服務活動。舉個例子,把健康檔案抽取成28個基本活動,這28個基本活動分成八個大類]。比如有注冊維護、觀察、干預等。像產前保健是一個具體實體業務活動,一個完整的產前保健可能由七個基本活動構成,登記、問詢和幾個檢查、醫學指導和轉診等。
中國的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建設有以下一些特色呢。第一個,基本活動的採取是不一樣的。你看我們是全的,我有錢的地方能做影像檢查,我在裡面可能做一二三,六七就不做了,就是我的基本活動採取是可以靈活定製的。第二個,我的頻率是可以改變的,比如我一年就做一次,一年做兩次三次也可以,所以通過活動基本單元的取和活動頻率的因素一變,就形成了一個具有特色的具體業務活動。實際業務建模把流程規范化、構建化。第二步,每個活動裡面到底有哪些數據元來描述呢?這又是標准問題,這個描述怎麼保證它的一致性?主要通過信息模型來解決每個業務模型需要描述的。第三步,數據元描述以後可能裡面代碼不一樣,那麼通過什麼方式解決?通過以前數據元標准化解決。這是我們業務分析的關鍵,第一步要分析提供服務的機構跟角色,第二步要對業務流程進行規范化的處理。第三個,在業務流程規范化以後要對它所描述的數據元進行定義,每個數據元又進行標准化,信息共享的基礎問題都解決了。
然後通過我們統一數據交換格式成一個CDA的文檔,文檔的結構也是標准化,文檔裡面這些數據元是通過模型來約束的,模型約束數據元的定義由數據集進行標准化,所以CDA文檔是標准化的東西,這樣每一個地區只要是一個相同的CDA的東西它裡面的內容標准化都是一樣的。通過這個思路來解決信息共享。如果每個地方數據元裡面的描述代碼不一樣,它也不能共享,這是在技術平台解決方案業務部分最核心的內容,實際就是四塊的思路,形成信息共享。
接著介紹一下通過技術的手段使我們上面講的臨床文檔能夠達到共享,要採取什麼樣的技術架構來實現。整個平台分一個中心三個層,上面平台數據中心層,下面是區域內各個衛生機構。平台核心的內容也四大塊,第一塊叫注冊系統,所有的人員、被服務對象和機構都要進行注冊,保證信息提供產生交換的時候保證每一個信息它的唯一來源,可以保證它的唯一性。第二個,平台裡面一個很重要的資料庫,一個是CDA的資料庫,還有一個是CDA解開以後根據業務的需要形成二維關系性的資料庫。數據完了以後是服務層,還有一些配置層,整體是四塊。
全民電子健康公共服務平台是現在正在研究的一個服務模式,這個平台到底有什麼用呢?科技部要發展全民的電子健康服務,它要基於公共服務平台,這個公共服務平台上面又構建一些第三方服務的內容,使我們這個平台可持續發展,所以這個平台的應用層在數據的支撐上面有四層應用。第一層滿足機構業務協同,第二是滿足個人業務需要,第三是滿足衛生管理的需要,最後是滿足構建第三方服務的需要。這也是衛生部下一步要研究發展的方向,這個平台一定要使各方獲得,這樣才能夠保證平台建好以後能夠可持續發展。
未來國家基於健康檔案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建設的總體建設規劃是要用兩年的時間爭取在全國的48個地級市建立健康檔案公共信息平台和16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建立電子病歷的信息系統。我們要在32個省自治區每一個省選一個條件好的地市開展基於健康檔案的區域衛生信息平台的建設試點,在16個公立醫院改革城市既要建立這個平台,同時還要建立公立醫院的基於電子病歷和醫院管理信息系統,16個城市裡面有107個醫院進行電子病歷的系統的改造。

『玖』 美雲智數IT咨詢規劃是什麼

基於成熟的方法論體系,融合世界500強美的集團成功的經營管理經驗和能回力,立足戰略解碼,全方位,多答維度支持企業戰略落地:架構頂層設計,涵蓋組織架構、分權手冊、考核與激勵機制;聚焦端到端全價值流,構建敏捷、智能供應鏈生態;融入先進管理理念的數字化轉型咨詢規劃。

『拾』 為什麼電子政務頂層設計需要企業架構

電子政務建設是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因而需要頂層設計,這個觀點越來越得到政界、版學界和IT行業的權一致認可,《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可以看作這方面的一個例證。
頂層設計起源於應用系統的總體設計,由於信息技術在政府領域的大規模、深層次、跨組織應用,對於行政體制改革和服務型政府建設已經上升到戰略支撐層面,面向應用系統的總體設計方法已經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頂層設計方法必須上升到戰略管理和IT治理的高度,才能適應這種變化。
電子政務建設的頂層設計,核心是業務和IT之間的互動關系,要回答三個核心問題:
(1)業務戰略是什麼
「業務驅動IT,IT支撐業務」是頂層設計的第一個基本原則。
(2)業務戰略怎樣驅動IT戰略
IT戰略必須與業務戰略保持動態的一致,這是頂層設計的第二個基本原則。
(3)IT戰略怎樣支撐業務戰略
IT戰略必須保證業務戰略實現的效率和效果,這是頂層設計的第三個基本原則。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