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沉池設計
❶ UASB後面需要設計二沉池嗎
1平流沉砂池,2,UASB,3生物接觸氧化,4二沉池對COD,BOD,SS的去除率與停留時間有關,找常規專來看,如下:屬
1.平流沉砂池去除率COD:10%以下,BOD:10%以下,SS:10%以下
2.UASB去除率COD:40-60%-,BOD:30-50%,SS:10%以下
3.生物接觸氧化去除率COD:30-50%-,BOD:40-60%,SS:增加兩倍
4.二沉池去除率COD:5%以下,BOD:5%以下,SS:99.5%以上
❷ 污水處理廠一般設計多少座二沉池
影響因素很多,首先要看你的進水水質,和出水水質要達到的要求,場地面積,處理水量,運行資金等,不過整個污水處理系統二沉池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只設一個,視具體規模定
❸ 二沉池課程設計如何計算
運行方式和處理效果。
二沉池是以沉澱、去除生物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獲得澄清的處理水為其主要目的。二沉池有別於其它沉澱池,其作用一是泥水分離(沉澱)、二是污泥濃縮,並因水量、水質的時常變化還要暫時貯存活性污泥。
通常處理系統的建設費用是和系統處理構築物的容積大小成正比的,所以二沉池的設計計算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整個生物處理系統的運行處理效果和建設費用的大小。
一般二沉池有輻流式、平流式、豎流式三種形式,池型有圓形、方形。在過去多年中,對沉澱池的研究較為欠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設計單位(水處理公司)都有自己的標准或方法,這些技術並不總是有明確的理論論證,常常也會發生矛盾。
目前世界范圍內都要求在經濟負荷下,提高出水質量標准,由此對沉澱池的作用進行了重新研究,並對過去已經承認了的參數產生了疑問。
1影響二沉池運行設計的幾個主要因素
二沉池運行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因素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沉澱過程中的影響因素有:(1)污水:流量、水溫;(2)沉澱池:表面積和出流量、池高度、溢流堰長度地點和負荷、進水形式、池型、污泥收集系統、水力條件、水波和自然風影響;(3)污泥:負荷、區域沉澱速度、污泥體積指數、硝化程度;(4)生物處理情況:活性污泥模式、BOD負荷;
在濃縮過程中的影響因素有:(1)污水:混合液流量;(2)池體:池表面積、池高、污泥收集系統;(3)污泥:沉速(ZSV)、SVI、混合液濃度和負荷、迴流比、污泥槽高度。
欲獲得滿意的二沉池運行效果,就必須適當的滿足二沉池運行的諸多的條件,就目前研究的情況,設計中主要考慮因素有如下幾點:
1.1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
在生物處理系統中,活性污泥的特性,特別是污泥的沉降性能,直接影響著二沉池的工藝設計與運行。
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參數有二個:一是污泥指數SVI(mL/g);二是污泥沉降比:SV%。
SVI的物理意義是:曝氣池出口混合液經30min靜沉後,每克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澱污泥所佔的容積(mL)。
SV%又稱30分鍾沉降比,混合液在量筒內靜置30 分鍾後所形成的沉澱污泥的容積占原混合液容積的百分率。
SVI、SV%與混合液污泥濃度MLSS(g/L)之間有下列關系:
SVI=SV / MLSS (mL/g) (1-1)
或SV=SVI×MLSS (mL/L)
SVI值能反應出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澱性能,過低說明泥粒細小,無機物含量高,污泥缺乏活性;過高則說明污泥沉降性能不好,並具有產生膨脹現象的可能。其沉降性能一般區別如下:
SVI< 100 沉降性能好;
100 < SVI< 200 沉降性能一般;
SVI > 200 沉降性能不好。
從式(1-1)可看出:要想獲得適當的SVI值,則需在設計時選用適當的污泥濃度(MLSS)值,當進入生物反應器中的有機物量一定時,污泥濃度愈高,則污泥負荷(F/M)愈小,所以在設計時必須正確選擇污泥負荷(F/M)。
污泥濃度(MLSS)、污泥負荷(F/M)與曝氣池體積(V)之間有下列關系:
F/M= Q•S0/V•MLSS
式中: Q — 污水流量(m3/h);
S0— BOD5濃度(kg/m3);
V — 曝氣池體積m3。其它同前。
在設計中一般根據污泥負荷(F/M)選擇確定污泥指數(SVI),此數據一般採用運行值或試驗值,可根據表1選取,混合液污泥濃度可根據處理工藝從表2中選取。
表1 污泥指數值
數據污水種類
SVI ml/g
F/M > 0.05 kg/(kg•d) F/M < 0.05kg/(kg•d)
混有少量有機工業廢水的生活污水
100-150 75-100
混有大量有機工業廢水的生活污水
150-180 100-150
表2 曝氣池混合液污泥濃度值
處理工藝
MLSS(kg/m3)
帶初沉池 無初沉池
無硝化有硝化(和反硝化)除 磷 2.5-3.53.0-3.52.7-3.0 3.5-4.53.5-4.5/
對大多數廢水, F/M在下述范圍內: 0.3<F/M<0.6。
1.2迴流污泥、迴流比、迴流污泥濃度、濃縮時間
在生物處理系統中必須保持足夠且恆定的生物群體,因此在二沉池中所沉澱的生物固體(污泥)一部分必須返回到曝氣池,另一部分從二沉池中排放掉。返回到曝氣池的生物量,是用來維持系統所要求的污泥濃度,降解進入系統中的有機物質。有機物越多,需要的生物量越大,要想維持系統所要求的污泥濃度,就必須保證迴流污泥的量。
在生物系統物料平衡中有如下關系式存在:
X= Xr•R/(1+R)
式中:R ---污泥迴流比%;
Xr---迴流污泥濃度kg/m3;
X ---混合液污泥濃度MLSS kg/m3
由此式可看出:(1)想要得到預期的X(MLSS)值,就必須保證有一定的迴流污泥濃度和迴流污泥量;(2)X<Xr。迴流污泥量,一般用迴流比控制。對於平流式和輻流式二沉池一般採用R≤1.5;豎流式沉澱池R≤2.0,因為較大的迴流比會加大二沉池分離區紊動程度,而影響沉澱過程。
迴流污泥濃度在很大程度上與活性污泥的性質和二沉池內污泥濃縮條件有關,活性污泥的濃縮性能不僅取決於SVI,還受到濃縮區高度、停留時間的影響。濃縮區的高度和停留時間與下列因素有關:固體負荷;二沉池進、配水方式;刮泥機種類與性能;污泥迴流量及二沉池的池型等。
在我國一般認為,混合液在量筒中沉澱30min後形成的污泥濃度基本上可代表混合液在二沉池所形成的污泥濃度,也即為迴流污泥濃度。迴流污泥濃度(Xr)與SVI之間有下列關系:
Xr=r•106/SVI(mg/l)
式中的r是考慮污泥在二沉池中的停留時間、池深、污泥層厚度等因素有關的系數,一般取1.2左右。
德國在二沉池豎向設計中研究較多,並提出了二沉池底流污泥濃度(XB)與濃縮時間(tE)之間的關系式:
XB=(103/SVI)•(tE)1/3 (kg/m3)
式中:SVI—污泥指數(L/kg);
tE—污泥濃縮時間(h)。
由此式看:污泥濃縮時間越長,底流污泥濃度則越高,迴流污泥濃度越高,迴流比R則可越小;另一方面活性污泥在二沉池濃縮區和刮泥區的停留時間應盡可能短,以免二沉池內污泥中的磷再次釋放以及因脫氮而造成的污泥上浮現象。但是要精確的確定最佳濃縮時間和影響系數,還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濃縮時間的確定對二沉池的計算特別重要,設計可根據表3經驗數據選取:
表3 濃縮時間取值表
處理工藝
濃縮時間(h)
傳統活性污泥法 1.5-2.0
生物脫氮活性污泥法 1.0-2.0
生物除磷活性污泥法 1.0-1.5
迴流污泥濃度因受刮泥系統的影響,其濃度一般低於底流濃度,其減少值與所採用的刮泥系統有關。
採用刮泥時:Xr≌0.7XB
採用吸泥時:Xr≌0.5-0.7XB
以上二式適用於機械刮吸泥式二沉池。
1.3污泥體積負荷和表面負荷
污泥體積負荷(qv)和表面負荷q′是設計計算二沉池表面積的參數。二者有如下關系:
q′=qv/(MLSS×SVI)
在處理水量一定時,沉澱池表面面積與表面負荷成反比,A =Q/q′,為了保持較低的出水SS值和BOD值,我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J14-87(1997)中規定活性污泥法二沉池表面水力負荷1.0-2.5m3/(m2.h) ,德國對水平流態的二沉池(平流、輻流二沉池)規定:q′≯1.6 m3/(m2.h);qv≦0.45m3/(m2•h),對豎流式沉澱池,因存在著污泥層的過濾作用和活性污泥的絮凝作用,污泥體積負荷較大q′≯2.0 m3/(m2.h)、qv≦0.6m3/(m2•h)。
2目前國內二沉池常用計算方法
2.1二沉池表面積計算方法
計算二沉池沉澱部分水面常用方法有表面負荷法和固體通量法,固體通量法在理論上與污泥濃縮過程更為貼切,更是用於濃縮池的計算。
在許多沉澱池的設計計算中,依據試驗測得的污泥沉降曲線給人以精確和復雜的印象,但對於大多數的設計來說,並沒有條件對處理工藝所生成的污泥進行沉降試驗,因此二沉池的設計一般都採用經驗值。
一般設計中沉澱池的面積確定在我國簡化為A =Q/q′,《室外排水設計規范》中不僅規定了表面水力負荷值,而且規定了二沉池的徑深比。
英國WRC出版的TR11和TR144(STOM用戶手冊)對於面積計算都很簡單,且為工藝核查提供了圖表,使沉澱池面積計算大為簡化,同時,此表格還是一種比較沉澱池運行情況的方法,通過表格也可清楚的看到沉澱池微小變化影響著MLSS和SVI。
2.2二沉池的高度設計
我國目前《室外排水設計規范》規定,沉澱池的有效水深宜採用2-4米,設計手冊和教科書對二沉池高度設計,只作了二沉池有效水深和二沉池污泥區容積計算二項描述。
有效水深按沉澱時間計算,一般沉澱時間取1-1.5h。而污泥區容積按2h貯泥量計算。
事實上這一規定是無法進行二沉池高度的詳細計算的,例如:污泥區與池邊高度的關系。
國內某些設計研究院對輻流式二沉池總高度計算採用:超高、有效水深、緩沖層高度、刮泥板高度、沉澱池底錐體部分高度之和。其中有效水深計算沉澱時間一般採用3小時,水力表面負荷採用我國設計規范所規定的1-1.5m3/m2.h。緩沖層高度取0.5米。(除去池底錐體部分高度,其它均為池邊深度)在生產運行中取得良好效果。
英國WRC設計最大的缺陷同樣是缺少沉澱池的高度數據,但在歐洲一般採用德國ATV(污水處理協會)高度分區方法加以補充。
德國ATV制定的設計規范(A131)規定的二沉池深度計算,把二沉池深度方向按其作用分為4個區:清水區、分離區、儲存區、濃縮及刮泥區。
(1)清水區(h1)
為安全保證區,減輕風、密度差、溢流堰對污泥絮體的抽吸作用和不均勻界面沉降等不可避免的影響因素。h1 = 0.5m
(2)分離區(h2)
混合液在分離區泥水分離,該區存在絮凝和沉澱二個過程,分離區的沉澱過程會受進水的紊流影響。
分離區計算停留時間0.5h。
計算公式:h2 = 0.5•Qmax(1+R)/[1-(SVI×MLSS)](m)
式中:SVI——污泥指數(m3/kg);
MLSS—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kg/m3)
R———迴流比(%);
Qmax——污水設計流量(m3/h)
(3)儲存區(h3)
作用是在雨季儲存污泥,以免曝氣池中污泥濃度大幅度下降,造成處理效果下降,儲存區與分離區是連續一體的。儲泥區所儲存的污泥可保證雨季曝氣池中污泥濃度不低於旱季污泥濃度的70%,其差值ΔMLSS=0.3MLSS。儲存區的大小,應滿足雨季時在1.5h內能接納從曝氣池內多流出的污泥量,污泥體積濃度按500L/m3計(經驗數據),在此期間,污泥在儲存區進行濃縮,並分布於整個二沉池面積上,二沉池污泥量的增加量為:
ΔN=ΔMLSS•SVI•Qmax•(1+R)•1.5 (L)
ΔN的體積V3 = ΔN/500 (m3)
h3 = 0.45•qv•(1+R)/500(m)
式中:500L/m3 — 污泥體積濃度。
ΔMLSS—污泥濃度變化值 = 0.3MLSS(kg/m3)
SVI——污泥指數(L3/kg);
qv——污泥體積負荷(L/m2•h);
qv =q′•MLSS•SVI。
(4)濃縮及刮泥區(h4)
濃縮區是保證污泥底流濃度的區域。
h4 = qv•(1+R)tE/C(m)
式中:tE—濃縮時間h,一般0.5-2.0h;
C—濃縮區污泥濃度值(L/m3);
C = 300•tE+500
濃縮區內污泥可視為由一層層的等濃度層疊加在一起的,該濃度為單層濃度的平均值,單層濃度為Cn =(103/SVI)•(tE)1/3。
二沉池總深度 h = h1+ h2+h3+ h4 (m)對輻流式二沉池計算總池深為其水平流程2/3處的池深,如圖1所示。同時還應滿足池邊深度hmin≥2.5m,計算總池深h≥3.0m,中心斗邊深度hmax≥4.0m。
3結論
1.二沉池是目前活性污泥系統中使用最廣泛的構築物,但其設計計算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理論和實際上的不完善,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2.輻流式二沉池豎向設計計算方法建議採用一下二種方法:
(1)德國分區計演算法計算,我國規范數據校核;
(2)用上述某設計院計算方法計算,按我國設計規范規定深度與德國深度規定相結的方法進行校核。
3.據國外報道,已有集漂浮和沉澱與一體的構築物也開始使用,漂浮物作為迴流活性污泥被迴流,節省了常規迴流污泥泵的揚程,並有污泥濃度比較高,池子直徑比較小的優點。
膜技術和微濾法也可作為常規沉澱池的替代,現在此技術正在發展中,他們的優點是佔地面積小。
❹ 二沉池的設計要求是什麼
這是中進周抄出輻流式二沉池的襲設計要求,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a.沉澱池的直徑一般不小於10m,當直徑小於20m 時,可採用多斗排泥;當直徑大於20m 時,應採用機械排泥;
b.沉澱池有效水深大於3m,池子直徑與有效水深比值不小於6;.
c.池子超高至少應採用0.3m;
d.池底坡度不小於0.05;
e.用機械刮泥機時,生活污水沉澱池的緩沖層上緣高出刮板0.3m,工業廢水沉 池的緩沖層高度可參照選用,或根據產泥情況適當改變其高度。
❺ 初沉池和二沉池分別設計在污水處理工藝流程中的那個環節
通俗點說:開頭和末尾。
你指的應該是市政污水處理廠,就以城市污水廠為例吧回
一般流程是:格柵-初沉池答-厭氧池-好氧池-二沉池。就算是別的工藝流程,初沉池和二沉池也基本都有,個別可不設二沉池
這是活性污泥法,初沉池沉澱的是原水中的懸浮物;
二沉池沉澱的是好氧池的污泥,沉澱下來一部分迴流到好氧池或者厭氧池,以保持系統污泥濃度,一部分排到污泥濃縮池作為剩餘污泥處理掉。
簡單的說就是上面的了。
污水廠也是個污染單位,水中的污染物一部分降解,還有一部分會轉化成固態污染。
❻ 廢水處理中的初沉池與二沉池有什麼區別,設計計算上有什麼不同
廢水處理中的初沉池與二沉池的區別:
1、處理對象不同
初沉池處理對象主要是懸浮物,部分有機物。二沉池處理對象是活性污泥混合液,它具有濃度高、有絮凝性、質輕、沉速較慢等特點。
2、處理作用不同
初沉池的作用是去除可沉物和漂浮物,減輕後續處理設施的負荷;使細小的固體絮凝成較大的顆粒,強化了固液分離效果;對膠體物質具有一定的吸附去除作用。
而二次沉澱池的作用是澄清(固液分離),保證出水水質;污泥濃縮,使迴流污泥的含水率降低,保證迴流污泥的。
3、處理原理不同
初沉池原理是自由沉澱、顆粒在沉澱過程中互不幹擾,其形狀、尺寸、質量均不改變,下沉速度也不改變。而二沉池原理是沉降利用成層沉降與壓縮沉澱原理沉澱過程中絮凝的懸浮物形成層狀物,呈整體沉澱狀,形成較明顯的固液界面。
(6)二沉池設計擴展閱讀:
初沉池主要作用:
1、 去除可沉物和漂浮物,減輕後續處理設施的負荷。
2、使細小的固體絮凝成較大的顆粒,強化了固液分離效果。
3、對膠體物質具有一定的吸附去除作用。
4、 一定程度上,初沉池可起到調節池的作用,對水質起到一定程度的均質效果。減緩水質變化對後續生化系統的沖擊。
5、有些廢水處理工藝系統將部分二沉池污泥迴流至初沉池,發揮二沉池污泥的生物絮凝作用,可吸附更多的溶解性和膠體態有機物,提高初沉池的去除效率。
6、還可在初沉池前投加含鐵混凝劑,強化除磷效果。含鐵的初沉池污泥進入污泥消化系統後,還可提高產甲烷細菌的活性,降低沼氣中硫化的含量,從而既可增加沼氣產量,又可節省沼氣脫硫成本。
❼ 二沉池的沉澱面積和有效水深的計算有哪些方法
沉澱池表面抄積 A=3600Q/t
2沉澱襲池有效水深 h=qt
3沉澱池有效容積 v=Ah
4沉澱池長度 L=3.6vtQ-設計流量(m3/h)
q-表面負荷(m3/m2.h)(相當於沉澱速度)
v-沉澱池設計流速
N-設計人口數
T-兩次清污泥時間間隔
其它參數不需要講了吧,你的描述了已經表達了。比如說沉澱池表面積A之類的。
另外,污泥區容積的這個公式只能用於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污泥區容積需要根據進沉澱池對ss的去除率和加量來計算。
5沉澱池總寬度 B=A/L
6沉澱池個數 n=B/b
7污泥區容積 v=SNT/1000
解釋為(注意大小寫哦~~)
列:S為每人每日污水量,L/(人#822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