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⑴ 急!急!急!爬山虎的腳是不是 說明文,按什麼順序寫的謝謝了
1.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讀後使我們也產生了探究的願望,激起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課文第2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葉子。從剛長出來到長大,葉子的顏色從嫩紅變成嫩綠,長大後的葉子引人注目,並給人一種非常舒服的感覺。
課文的重點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卷須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它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它的形狀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顏色如新葉。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過「觸、變、巴、拉、緊貼」等一系列動詞,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牆的過程。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與牆的關系:它的腳要是沒觸著牆就會枯萎。
通過讀文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細致入微,而且是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致、連續地觀察事物的,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二是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准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2.詞句解析。
(1)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或順序;「鋪」在這里讀pū。這兩句話具體地寫出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先概括地寫出葉子綠得新鮮,看著舒服。令人驚嘆的卻是葉子長得如此整齊,鋪排得那麼均勻——「葉尖一順兒朝下」,沒有一片葉子是朝另一個方向的;「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畫家創作的一幅圖畫。
(2)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葉柄」是連接葉片和莖的部分。作者用這三句話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裡,形狀和顏色是怎樣的。中間的長句子是對第一句的補充,更具體地說明腳是長在莖與葉柄相連之處,而且是從葉柄的反面伸出來的,它由六七根枝狀細絲組成。作者又以蝸牛的觸角比喻每根細絲的形狀,寫得非常逼真,可見作者對事物的觀察十分仔細、認真。
二、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三、教學建議
1.如果有條件,課前可以布置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
2.本文的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選擇兩種不同的教學思路。一種思路是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落,研讀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牆的,然後再學習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葉尖一順兒朝下」與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系;另一種思路是按照課文的順序,先理清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逐一研讀爬山虎各部分的特點及爬山虎爬牆的過程。
3.對課文的重點段落,即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在教學時要採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懂,並充分交流讀書的收獲。
關於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以下步驟理解:(1)讀有關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2)動手畫一畫,看看理解得是否准確。(3)同桌互相看看畫的是不是像課文所寫的那樣。(4)再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5)課後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的腳觸著牆時的一系列變化:「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巴住牆就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特別要啟發學生體會「彎」「拉」「緊」等有因果關系: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生了拉力;由於產生了拉力,使它在牆上貼得很緊。為了突破這一理解上的難點,可以採取實物演示的辦法,或展示爬山虎緊貼著牆往上爬的課件,也可以讓學生用簡筆畫表現出爬山虎往上爬的情景。一邊畫,一邊講,通過直觀形象的手段弄清楚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課文的最後一部分,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沒觸著牆的,抓住「萎了」「痕跡」來理解;觸著牆的,抓住「變成灰色」「相當牢固」來理解。通過對比,了解爬山虎的腳觸著牆與沒觸著牆的不同結果,以及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系。
4.在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爬山虎葉子的葉尖為什麼一順兒朝下?建議學生把第2自然段和後幾個自然段聯系起來,弄清楚爬山虎的腳、莖、葉子之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
5.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一是細心觀察,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才能發現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及「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二是連續觀察,所以才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後來變彎了;才會發現沒觸著牆的腳「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才會發現「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教師要讓學生找出這些體現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語句多讀幾遍,藉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6.本課的生字詞可以分散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隨機進行。如,可以結合揭示課題認讀「虎」字,並指導書寫筆順和字形結構。在初讀課文時,重點放在指導讀准字音上,如,「均、勻」要讀准前鼻音;「重疊」的「重」是多音字,在這里應讀作chóng;「觸著牆」的「著」不讀zhe,應讀zháo,表示已經達到目的或有了結果。要求會寫的字中,「逐」是半包圍結構,要注意字形和結構特點;「疊」的結構比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橫;「莖」的第四筆是橫撇,不能分成兩筆寫。
7.學生熟讀課文之後,要引導學生把課文背誦下來,還可以有意識地進行積累語言的練習,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寫得好的句子抄寫下來。在學生抄寫之前,可以留出時間充分交流一下,說說自己為什麼認為這些句子寫得好,在相互交流中品味詞句,提高鑒賞力。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進行小練筆,如,用第一人稱寫寫「爬山虎腳的自述」,或是自己觀察一種植物後寫一寫。
8.課後可以布置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動物或植物,並做記錄;或是做個小實驗,連續觀察實驗中的變化。在開展活動之前,要認真讀讀「閱讀鏈接」的內容,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觀察是一種好習慣,並能有意識地運用於自己的生活實踐,也能留心觀察、寫觀察日記。
四、教學案例
教學設計:重點段的教學
1.默讀第3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它是什麼樣子的?要求邊讀書,邊畫一幅簡筆示意圖。
(1)學生交流。(學生出示簡筆畫,同時用自己的話口述;教師視學生理解和表達的情況進行評價和點撥)
(2)品味比喻句「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蝸牛的觸角與爬山虎的細絲有什麼相似之處?你能不能用別的事物來比喻這細絲呢?
2.默讀第4自然段,用筆圈點。
(1)畫出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
(2)理清爬山虎爬牆的過程,用自己的話把這個過程按順序說一說。
(先自行閱讀、准備,然後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最後指名在班上說。要求說話時有條理,可以邊說邊在黑板上圖示,或配合一些動作)
(3)齊讀第4自然段。
3.略讀第5自然段。
4.練習背誦第3至5自然段。
五、相關鏈接
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人,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學畢業後即開始當小學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1921年,他與沈雁冰、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發表了許多反映人民痛苦和悲慘命運的論文、小說、散文、新詩、童話。他先後創作、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葉聖陶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傾注了畢生的精力。他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70多個春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撰寫了大量有關教育教學的專論、專著和書簡。建國後,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有《葉聖陶集》和《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等著作。
爬山虎亦稱「巴山虎」「地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開花,花小,黃綠色,漿果紫黑色。常攀緣在牆壁或岩石上,廣見於我國各地。
爬山虎生性隨和,適應性強,喜陰、耐乾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長。爬山虎佔地少、生長快,綠化覆蓋面積大。一根莖粗2厘米的藤條,種植兩年,牆面綠化覆蓋面便可達30至50平方米。由於爬山虎的莖葉密集,覆蓋在房屋牆面上,不僅可以遮擋強烈的陽光,而且由於葉片與牆面之間的空氣流動,還可以降低室內溫度。它作為屏障,既能吸收環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飛揚的塵土。爬山虎的卷須式吸盤還能吸去牆上的水分,有助於使潮濕的房屋變得乾燥;而乾燥的季節,又可以增加濕度。
爬山虎與垂直綠化垂直綠化又稱攀緣綠化,是利用攀緣植物向建築物或棚架攀附生長的一種綠化方式。爬山虎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攀緣植物。正如《爬山虎的腳》中所說的,它依靠吸盤沿著牆壁往上爬。種植的時間長了,密集的綠葉覆蓋了建築物的外牆,就像穿上了綠裝。春天,爬山虎長得鬱郁蔥蔥;夏天,開黃綠色小花;秋天,爬山虎的葉子變成橙黃色;這就使得建築物的色彩富於變化。除爬山虎之外,牽牛花、紫藤等也可供垂直綠化。
看完。
⑵ 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凱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具准備:
1、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台。
2、學生准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瑰麗無比的五彩瑤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夾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
一、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麼?
2、有什麼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麼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採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後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麼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思考:光光的牆上為什麼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你們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⑶ 爬山虎的腳 ,一個課時上完整篇課文,求教案!!!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1、請同學們拿出爬山虎仔細觀察,與同學說說它的樣子。
2、板書課題,讀題。
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准字音,讀通課文。
2、再讀課文,在文中批註自己讀懂的和疑問。
3、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因此可以把課文分為幾個部分?
4、小組合作學習
利用字卡讀生字,想辦法快速記住字形。
認讀詞卡,討論詞義。
輪讀課文,互相正音
5朗讀展示:誰願意讀哪段就站起來朗讀。
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讀讀寫寫
1、出示生字卡,開火車認讀。
2、觀察田字格中生字字形,想想怎樣把字寫好?
3、教師范寫生字「虎、疊」。
4、生練習書寫。
課堂練習
多音字組詞。(空、重)
第二課時
研讀感悟
學習第三自然段。
1、默讀第三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它是什麼樣的?
2、合作學習,回答問題。(觀察實物、畫簡筆畫)
3、品味比喻句「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
提問啟發:爬山虎的腳究竟長得怎樣呢?如此細小柔弱的腳能爬牆嗎?
學習第四自然段。
自讀第四自然段,畫出描寫爬山虎怎樣往牆上爬的句子。
課件出示前三句,抽讀,提問:第三句話哪一個詞概括寫出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觸、吧、拉、貼)
課件演示「腳」的生長過程。提問:能將四個詞語交換順序嗎?為什麼?
小結:作者就是根據爬山虎的生長規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動詞,形象地給我們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長過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觀察是多麼細致。
課件演示爬山虎一腳一腳頑強地往上爬的情景。
理解比喻句。
學習第五然段。
讀讀第五然段,想想這段講什麼?
該段回答了哪兩個問題?(枯萎、牢固)
爬山虎的變化說明了什麼?
齊讀最後一句,理解含義。
總結問題:
我們了解了有關爬山虎在牆上一腳一腳頑強往上爬的情景,此時此刻,你們想對爬山虎說些什麼呢?
抄寫詞語、佳句。
第三課時
復習引入
1、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爬山虎的話。
2、本課題目是「爬山虎的腳」,那課文的前兩個自然段寫什麼,與腳又有什麼關系呢?
學習第一自然段。
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想想主要講什麼?這與爬山虎的腳有什麼關系?
齊讀第一自然段,感受「茂盛」。
學習第二自然段。
指名讀,批註疑問。
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著重點撥:為什麼用一個自然段來寫葉子?
指導朗讀,讀出葉子的美。
理解爬山虎的葉子與腳的關系。
總結收獲
想一想學習了課文,你有什麼收獲?
交流讀書收獲。
小結:正因為葉聖陶爺爺平時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描寫時注意抓住事物的特點,做到言之有序、用詞准確所以《爬山虎的腳》一文才會給我們流下深刻的印象。
課後練習
1、同步練習
2、學習作者的觀察、表達方法,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植物進行描寫。
⑷ 爬山虎的是以什麼教學設計與設計說明的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准備
1.實物展示台。
2.學生准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 出示實物,引入: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麼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聖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麼觀察的,又是怎麼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聖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麼特點?你有什麼感受?葉爺爺為什麼會把爬山虎寫得那麼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麼?
2.有什麼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麼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採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後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麼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