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誰設計的
李冰是我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學家,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中外馳名的都江堰位於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它的規模宏大,地點適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跡。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確保了當地農業生產。
李冰的身世鄉里、生卒年代和當時修建都江堰的情況都已經不可詳考。只知道大約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後,親眼看到當地嚴重災情: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里,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到任不久,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為了使岷江的水能夠東流,首先把玉壘山鑿開了一個二十米寬的口子,叫它「寶瓶口」。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後人稱做的「離堆」。此外,還採取了在江心中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在修築分水堰的過程中,採用江心拋石築堰失敗後,李冰另闢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後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於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築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涌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乾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靠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
以後,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也用竹籠裝卵石堆築,堰頂做到適宜的高度。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沖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沉積。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節,內江水量大約佔六成,外江水量大約點四成。洪水季節,內江超過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飛沙堰自行溢出。寶瓶口是節制內江水量的口門。為了控制內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為觀測水位的標尺,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李冰還作石犀,埋在內江中,作為歲修時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標准。歲修的原則是「深淘灘,低作堰」。「深淘灘」是說淘挖淤積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內江水量過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說飛沙堰堰頂不可修築太高,以免洪水季節泄洪不暢,危害成都平原。 後人把這六字訣刻在內江東岸為紀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廟的石壁上,很是醒目。歲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時節,在魚嘴西側,用榪槎(就是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江,然後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積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後,外江歲修完畢,把榪槎移到內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後再淘挖內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歲修工程。清明節前,內江歲修完畢,撤除榪槎,開始放水灌溉。榪槎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臨時性截流裝置,是由三根大木樁用竹索綁成的三腳架,中設平台,平台上用竹籠裝卵石壓穩。把適當數量的榪槎橫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橫、豎木頭,圍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擋住水流,不致滲漏。
都江堰的修成,不僅解決了岷江泛濫成災的問題,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從此,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還主持興辦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如對發源於蒙山的沫水(又名青衣水),李冰組織百姓開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還對管江、汶井江、洛水進行過疏導,又引綿水出紫岩山到資中一帶灌溉稻田。另據《華陽國志》記載,李冰還在蜀郡修築橋梁,在廣都主持開鑿了鹽井,為開發成都平原,發展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李冰千百年來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稱為「川主」,各地還修有「川主祠」,以表達對他的懷念。
B. 都江堰的設計師是古代的誰呀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2)都江堰誰設計的擴展閱讀: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運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壘山的東側,讓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擾,而北半壁又免於乾旱之苦。
幾千年來,岷江在這里變害為利,造福農桑,將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並進而促進了整個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這項工程主要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進水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等問題。
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1998年灌溉面積達到到66.87萬公頃,灌溉面積已達40餘縣。
C. 都江堰是哪朝代誰人設計修建的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
都江堰風景(2張)
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D. 都江堰是誰設計
是李冰父子設計的.下面是一些都江堰的知識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為什麼稱都江堰,都江是哪條江呢?《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編輯本段]修建過程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四川北部高山地區。每當春夏山洪暴發的時候,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於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發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許多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葯,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堤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准。
E.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誰設計的
是李冰父子設計的。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許多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葯,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堤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准。
F.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誰設計的
李冰,中國古代科學家,其身世和生卒年代已經無法詳考。只知道約在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李冰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此外還流傳有他父子二人興建都江堰的故事。
水利是農業的根本命脈,我們的老祖先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並開始致力於水利工程建設和研究。於是春秋之際在中原地區建設了四大水利工程:河北漳水十二渠、關中平原鄭國渠、安徽壽縣的芍陂、四川灌縣都江堰。這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要數都江堰,這是因為它至今基本上仍是當初原貌,李冰設計的都江堰,用今天的科學來分析,也仍然是無懈可擊的。
都江堰是世界歷史罕見的水利工程。
李冰採用人工的辦法,在距離玉壘山稍遠的江心,築起一道分水堰,迫使岷江流到玉壘山前分成兩股,讓其中一股流人寶瓶口。在波濤洶涌的江中築成如此的大堰,何其難也。當時用鵝卵石築,石頭太小,水一沖即垮;用開鑿寶瓶口的大石塊築,投入水中,仍被沖得東搖西晃。李冰從多次失敗的試驗中,終於採用漫山遍野的竹子,編成竹籠,再裝上鵝卵石,形成一個整體,一舉獲得成功。這個簡單而有效的辦法,形成水利史上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一直為後來的水利工程所廣泛採用,直到今天築堤修堰時常用的「鉛籠」,也是根據這個原理製作的。
都江堰是我國古代農田灌溉系統的傑作,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其規模之大,建築之早和收益之宏,在古代世界是沒有先例的。
都江堰由分水「魚咀」、「飛沙堰」和「寶瓶口」三項主要工程組成。分水「魚咀」是中流作堰,把岷江一分為二。東邊是內江,是岷江的別流;西邊是外江,是岷江的主流。「飛沙堰」是調節入渠水量的溢洪道,而「寶瓶口」是總進水口。李冰採用「分流守江,築堰引水」的辦法,使這三項工程互相依賴,互相調節,互相制約,構成了一個設計周密、布局合理的水利樞紐工程,具有灌溉、防洪和航運等多種效益。
都江堰以其高度的科學性和創造性的完美結合,一直使用了兩千多年,灌溉了內江兩岸的千里沃野,至今完好。因此李冰和他所興建的都江堰受到無數中外科學家的一致贊譽。
G. 都江堰是誰設計的
戰國時期,秦昭襄王末年蜀郡守李冰及其子李二郎,共同設計
麻煩採納,謝謝!
H.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誰設計的
李冰啊! 都江堰(Dujiang yàn),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遊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I.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誰設計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於公元前256年,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現存的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