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logo
A. 祖國版圖上的世界之最有哪些
1、世界最長的城牆:中國萬里長城
錢塘江位於我國浙江省,最終注入東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為錢塘潮,天下聞名,每年都有不少遊客前來觀看這一奇景。海潮到來前,遠處先呈現出一個細小的白點,轉眼間變成了一縷銀線,並伴隨著一陣陣悶雷般的潮聲,白線翻滾而至。
幾乎不給人們反應的時間,洶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嘯而來,潮峰高達3—5米,後浪趕前浪,一層疊一層,宛如一條長長的白色帶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勢。詩雲:「錢塘一望浪波連,頃刻狂瀾橫眼前;看似平常江水裡,蘊藏能量可驚天。」潮頭由遠而近,飛馳而來,潮頭推擁,鳴聲如雷,
噴珠濺玉,勢如萬馬奔騰。觀潮始於漢魏,盛於唐宋,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中也。
B. 貴州有什麼標志性建築或者自然景觀嗎貴州什麼最出名
1、標志性建築:遵義會議會址、青岩古鎮、鎮遠古鎮,西江千戶苗寨,黎平侗家鼓樓,侗族風雨橋等;
2、自然景觀:黃果樹瀑布、梵凈山自然保護區;
3、溶洞:織金洞等;
4、峽谷:馬嶺河峽谷、南江大峽谷等;
5、最出名要看從哪些方面:喝的有茅台酒、吹的有簫笛、游的有黃果樹瀑布等。
C. 喀斯特這種地貌類型岩洞和石鍾乳成因分別是什麼裡面的地下河成因又是什麼溶洞的邊槽分布位置標志著什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kras)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裡有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為岩溶地貌的代稱。
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蝕作用和伴隨的機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如石芽、石溝、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窪地、溶洞、地下河等。在喀斯特地貌發育地區,地面往往奇峰林立,地表水系比較缺乏,但地下水系卻比較發達。中國的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廣泛分布有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
自下向上生長的是石筍,從上往下生長的是石鍾乳。石筍和石鍾乳是怎樣形成的?由於地殼不斷運動,海水退去,出現了綿延不斷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灰岩山峰。這些露出來的石山,長期受雨水風霜沖刷,頂部變成刀山劍石狀了。石峰底座,由於地史時期地下水的長期溶蝕,河水的長期沖擊,漸漸地形成了溶洞。溶洞繼續被溶蝕擴大,而溶於水中的石灰岩溶液,從洞頂往下滴,甚至往下流,促進二氧化碳進一步擴散,同時溶液受蒸發作用,形成飽和,剩餘的碳酸氫鈣沉澱,就形成了自下而上生長的石筍。石鍾乳的形成,同石筍形成的過程是一樣的。只不過石鍾乳從上往下長就是了。那些頂天立地的「靈芝柱」,就是石筍和石鍾乳對接起來之後形成的。據說,石筍和石鍾乳,每百年才長高一厘米,長一米,就是一萬年了
D. 地貌標志
新構造運動復在地貌上的反映是非常直觀制的,在野外可進行直接觀察與測量。有些地貌標志可從地形圖和遙感影像上分析,如水系的彎曲、洪積扇的遷移等。地貌標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層狀地貌的變形和變位,如夷平面、階地、溶洞、扇形地等; ②新鮮的斷層崖、陡坎、三角面、埡口或鞍部、山脊等呈直線狀分布; ③濕地、池塘、凹坑、冰丘、冰錐、泉等呈直線狀斷續分布; ④倒石錐、滑坡、沖洪積扇在斷層一側有規律地斷續沿斷層方向延伸很遠;⑤沖溝沿斷層一側發育,且切割很深; ⑥河床出現裂點(排除岩性因素); ⑦沿河流走向的階地發育程度不同; ⑧河床兩岸階地發育不對稱; ⑨兩側支流與主谷匯合處,呈有規律地偏轉;⑩放射狀支流(隆起)與向心狀支流(坳陷)。
E. 我國的旅遊標志是什麼
中國旅遊標志圖是根據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銅雕塑銅奔馬確定的。圖中的鳥是古代傳說中的風神龍雀,其速神奇,無與倫比。然而,騰空賓士的天馬更是神速非凡。它頭戴瓔珞,馬尾打結,昂首飛躍,輕輕鬆鬆地超越了風神龍雀。整個圖形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它象徵著中國旅遊事業的飛速發展。
我國新開發的著名旅遊點有哪些
近年來,我國新開發了一些較為著名的旅遊點,很值得前去一游。
1、張家界游覽區,位於湖南大庸、桑植、慈利三市縣交界處,距大庸市區34千米,為我國第一座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為11933萬平方米。全境奇峰連綿,怪石高聳,溝壑幽深,溪水潺潺。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很多。其自然風光為其他各地所罕見。
2、九寨溝,在四川南坪縣境內,是岷山山脈萬山叢中一條縱深40餘千米的山溝谷地。因周圍有9個藏族村寨而得名。從山間至河谷,遍布茂密的原始森林,因景色特異,美麗如畫,被譽為「神話世界」。整個范圍原始森林達200多平方千米,稀有珍貴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小熊貓、羚牛等。
3、九龍漈瀑布群,深藏在福建省周寧縣城南約10千米的大山腹部。在1500米的水道間,共有13級大小不等的瀑布,最佳觀瀑期為每年的4~10月份。
4、凌霄岩,在廣東陽春縣城東北60千米處。總共有3.5萬多平方米的溶洞。岩內外有河流交錯,可乘遊艇穿游其間,別有情趣。5、黑龍江省德群縣北部,訥漠爾河支流白河上游的火山公園——五大蓮池。1719~1721年間,因火山熔岩堵塞白河河道,形成五個相連的火山堰塞湖得名。
6、浙江天台山的四座千年古剎和天台奇景也均已對遊人開放。
F. 地圖中代表溶洞的標志是什麼樣的
溶洞在地形圖里一般用紅點,也有用特殊符號的,但必須都有說明的。
G. 古岩溶識別標志
(一)岩溶儲集空間類型與劃分標准
塔河地區奧陶系碳酸鹽岩中普遍發育有孔、洞、縫,由於其形成機理、形態特徵、發育規模的差異較大,特別是對油氣富集與運移的貢獻大小不一,故本次研究對各種儲集空間類型採取如下界定標准(表4-1)。
1.原生孔隙
它是指亮晶顆粒灰岩中顆粒之間的粒間孔和生物化石的體腔粒內孔,直徑數μm至數十μm,因其對油氣儲集的意義不大,不作為本次研究的重點。
2.次生孔隙
(1)晶間孔:為晶粒之間的孔隙,形態呈多邊形,直徑數十μm至數百μm。
(2)晶間溶孔:為晶間孔溶蝕擴大而形成,直徑數十μm至數百μm。
(3)晶內溶孔:晶粒內部溶蝕形成,直徑十幾μm至數十μm。
(4)鑄模孔:為礦物晶屑或生物晶屑經選擇性溶蝕形成的孔隙,主要有膏模孔、鹽模孔等,長數百μm,寬數十μm,大者達數mm。一般形成於埋藏岩溶作用期,充填程度差,發育密度較低,可成為較好的油氣儲集空間。
(5)粒模孔:由選擇性溶蝕作用形成,砂屑顆粒被溶蝕後留下的砂屑外殼,直徑數百μm。
(6)溶蝕孔:由溶蝕作用形成的較大規模的不規則孔隙,直徑0.01~2mm,肉眼能夠觀測到。
(7)溶蝕洞(小溶洞):為溶蝕作用形成的較大規模不規則孔洞,直徑0.2~20cm。
以上原生孔隙(粒間孔和粒內孔)和次生孔隙(晶間孔、晶間溶孔、晶內溶孔)共同構成碳酸鹽岩的「基質孔隙」。由於塔里木盆地奧陶系碳酸鹽岩經歷了加里東期一喜馬拉雅期多期強烈的成岩改造作用,基質孔隙被壓實或充填較為嚴重,致使基質孔隙度偏低,基質平均孔隙度1.049%,小於1%的概率為62%,小於2%的概率為90%,而滲透率一般也小於1×10-4μm2。
3.溶洞
參照現代岩溶研究劃分標准,將直徑大於20cm的洞體統稱為洞穴。塔河地區古岩溶縫洞系統鑽遇率為86.67%(古溶洞系統鑽遇率為62.22%),古岩溶縫洞系統發育較強烈。
4.裂縫
依據不同的分類原則和標准可劃分為不同類型,宜根據研究工作的需要合理選擇,避免混淆。
表4-1 奧陶系儲集空間類型與劃分標准
按成因可分為構造縫、溶蝕縫和成岩縫。構造縫指直接由構造作用形成的裂縫,包括張裂縫、剪裂縫等。研究區構造縫的形成主要有兩期,早期構造縫形成於加里東—早海西期,有效性較差;晚期構造縫形成於海西—喜馬拉雅期,充填程度弱,是主要的有效縫。溶蝕構造縫是指經歷了溶蝕作用改造(擴溶和充填)的裂縫。其特點為縫面沒有原始構造縫平直且,張開寬度大,具有鈣泥質充填或半充填現象。成岩縫包括干縮縫、垮塌縫、壓溶縫等,均可成為油氣滲濾通道和儲集空間。
依據裂縫的隙寬、延伸長度、隙間距(發育密度)可將縫隙分為3級。微裂縫,隙寬數μm至0.01Hm,延伸長度一般小於10cm,隙間距10cm左右。中等裂縫,隙寬0.01~0.10mm,延伸長度一般10~30cm,隙間距20~30cm。大裂縫,隙寬0.10mm至數mm,延伸長度一般大於30cm,隙間距大於30cm。
按產出狀態與組構關系可按如下分類:
垂向縫——裂縫近垂直發育。一些是構造成因,其特點是延伸長,有時延伸長度超過2m;一些是風化溶蝕成因,一般位於風化殼的頂部,由風化殼期岩溶作用引起的垂向劈裂及機械風化作用形成,其特點是縫面不平直,呈微波狀,有時數條縫組合成一束破裂。
斜交縫——裂縫成組交叉分布。與層面有一定交角,傾角一般40°~50°。以早期及晚期構造成因的「X」型剪破裂為主,縫面平直,斷面有時有擦痕和階步。
順層縫——指平行層(理)面發育的裂縫。其成因一是由風化剝蝕卸載,引起地應力減小,造成地層回彈,沿地層中的原生力學薄弱帶形成破裂;二是由構造應力作用,在層理、紋層面產生滑脫而形成。至於取心卸載形成的「餅裂」,大多屬於非天然破裂或僅代表一定的應力環境,當其在地下天然狀態下時一般不存在破裂,故不應作為裂縫看待。
網狀縫——裂縫不規則分布,無組系,發育程度較高。一類由表生期風化作用形成,如岩溶坍塌、岩溶角礫化、機械物理風化作用等;另一類為構造作用成因,發育於應力集中破碎帶。由於網狀縫密集發育,相互連通,且與孔洞的連通性好,對油氣儲集、運移的意義較大。
碎裂縫——常見於岩溶角礫岩中,比網狀縫更為雜亂,為構造或岩溶強烈發育的標志。
枝狀縫——指不規則分布的微裂縫,延伸較短,延伸長度一般1~5cm,相互不交叉。有時一端較寬,另一端較細,呈尖滅狀。由埋藏期的壓裂作用或溶蝕、充填作用引起的脹裂作用形成。
枝狀交叉縫——比枝狀縫延伸稍長,延伸長度1~10cm,相互之間有一定交叉。其成因除岩溶作用與風化作用外,還有構造作用成因。
(二)岩心古岩溶識別標志
塔河油田地區奧陶系碳酸鹽岩遭受長期的風化剝蝕與淋濾溶蝕,岩溶特徵十分明顯,主要古岩溶現象有:長期的沉積間斷,古侵蝕面上普遍發育鋁土質泥岩、鋁土礦、黃鐵礦或褐鐵礦層等風化殘積物,存在與侵蝕面伴生的覆蓋角礫灰岩、崩塌角礫岩、填隙角礫岩、灰質粉砂岩、泥質粉砂岩等。
岩心描述中,古岩溶識別標志主要有:與原岩岩性不一致的沉積充填物,如高角度溶蝕縫被紅色、灰綠色泥質、方解石等充填(圖4-1);被泥質充填或半充填的中小型溶蝕孔洞;具有洞穴崩塌角礫岩和洞穴沉積岩則為大型溶洞,若沉積物具沉積層理或流水痕跡,則多為岩溶管道系統。
(三)古岩溶縫洞系統的地質錄井識別標志
在風化殼岩溶發育段,鑽進過程中常有鑽速加快、放空,並伴有井漏、井涌現象,泥漿槽面常見油花、油膜,岩屑有熒光顯示。氣測油氣顯示明顯,全烴、重烴、烴組分明顯提高。如BK472井鑽進入奧陶系14m,鑽遇溶洞發育段累計放空3.0m;BK448井5391.5~5399.48m,有4次放空(空洞),累計4.43m,嚴重井漏,累計漏失油田水2795m3。
(四)古岩溶縫洞系統測井響應特徵
1.溶蝕裂縫
在測井曲線上,奧陶系緻密灰岩段的雙側向電阻率較高,一般為2000~20000Ω·m;3條孔隙度接近骨架值;自然伽馬7API左右,變化幅度較小;井徑較規則。在裂縫發育地段,電阻率明顯降低,降低程度取決於裂縫和溶洞的發育程度、分布狀態、幾何形態和其中填充物性質等;中子孔隙度在裂縫發育層段明顯增大,聲波時差值增高,密度降低;當裂縫中沉澱或吸附有放射性物質或充填泥質時,會導致自然伽馬值增高;井徑曲線也顯示出不規則的擴徑和縮徑(表4-2)。
表4-2 塔里木盆地奧陶系碳酸鹽岩古岩溶縫洞系統測井響應特徵統計表
圖4-4 BT313溶蝕裂縫發育段測井響應特徵
如BT313井,位於丘峰窪地內的窪地邊緣,其垂向滲濾溶蝕帶厚度64m,發育有4個溶蝕裂縫發育段(以高角度溶蝕裂縫為主),每段的厚度10~15m(圖4-4);溶蝕裂縫發育段在測井曲線上表現為:深、淺側向電阻率變化幅度較大,RD50~1000Ω·m、RD>RS, 「雙軌」特徵明顯;自然伽馬<15API;聲波時差、密度接近基岩,有較小幅度起伏。
2.溶蝕孔洞
小型溶蝕孔洞的測井伽馬值低—中等;深淺雙側向差異不明顯;井徑在孔洞較為發育段擴徑明顯;中子、密度、聲波曲線變化較大;溶蝕孔洞隨著泥質充填程度的增加,伽馬值增加;深淺雙側向、微側向數值低;局部有擴徑現象;中子、密度、聲波曲線變化較大。BS147井在5366~5371m處溶蝕孔洞發育(圖4-5),深、淺側向電阻率變化幅度大,RD50~1000Ω·m、RD>RS,「雙軌」特徵明顯;自然伽馬<15API;聲波時差、密度略小於基岩。
3.大型溶洞
大型溶洞的深、淺側向電阻率明顯偏低,一般小於40Ω·m;井徑擴徑嚴重;中子孔隙度明顯增大;地層密度明顯降低,一般小於2.35g/cm3;隨著充填程度逐漸增高,自然伽馬值增大。泥質充填的溶洞,其電阻率為低值,自然伽馬為高值,常有擴徑現象;因此在識別出溶洞後,可以利用自然伽馬相對值判斷其充填程度(圖4-6)。
圖4-5 BS147井溶蝕孔洞發育段測井響應特徵
圖4-6 溶洞發育段測井曲線特徵
(據中石化西北石油分公司內部資料,2009)
H. 刺客信條兄弟會 游戲地圖里有一個黃色的狼頭的標志 那個標志代表的是一筆寶藏
6個羅穆盧斯巢穴的任務都玩完就得到鑰匙了,黃色狼頭是藏套裝的地方,拿著鑰匙去黃狼頭領裝備。寶藏是狼皮套裝和一把全五星匕首
I. 鑽井錄井上的岩溶作用標志
鑽井錄井過程中出現嚴重井漏、井涌和放空現象是識別岩溶型儲層的標志,同時也是認識版岩溶作用的標權志(表5.5)。埋深較大的溶溝洞縫多未充填,空間較大的溶洞、溝、縫可使鑽具放空,鑽進中常有鑽速加快、放空、蹩跳鑽,並有井漏、井涌現象發生。如太康地區奧陶系風化殼顯示了良好的儲集性能,溶孔、溶洞鑽遇率達33.5%,平均孔隙度達4.0%。在太參3井1974~1976.6m和2204~2208.2m段出現大縫、大洞儲層,錄井有放空、井漏和井徑擴大現象。上馬家溝組上部(1899.55~1960m),岩溶發育段,岩溶縫、洞、角礫多,實測孔隙度3%~5%,電測孔隙度最高可達10%。1972~1988m段,其井徑擴大20cm;1973.88~2111m段,漏失泥漿l03m3、水6589m3;馬三段2203~2208m,井徑擴大15cm,有溶洞。
表5.5 南華北地區上寒武統—奧陶系鑽井漏失統計表
J. 體系域邊界及其識別標志
對應於層序演化的四個階段,存在四個特殊的轉換界面:最大下降面(Maximum fall ing surface)、初始湖泛面或首泛面(First flooding surface)、最大湖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初始下降面或始降面(First falling surface)。其中最大下降面為快速下降階段與低位相對穩定階段的分界面,實際上其相當於層序頂界面(Sequence boundary);首泛面為低位相對穩定階段與快速上升階段的分界面;最大湖泛面為快速上升階段與高位相對穩定階段的分界面;始降面為高位相對穩定階段與快速下降階段的分界面(圖3-9)。且此四個界面也分別構成了低位域、湖侵域、高位域和下降域的底界面或頂界面(圖3-9)。因此,在確定了層序界面以後,首泛面、最大湖泛面、始降面的識別是進行體系域劃分的基礎,也是確定層序內部結構的基礎。在此,結合濟陽坳陷古近系層序地層學研究,對首泛面、最大湖泛面、始降面的識別特徵進行總結。
圖3-8 湖平面變化與層序、體系域的關系
圖3-9 湖平面變化特徵與層序地層界面、體系域的關系
1.首泛面
首泛面為低位相對穩定階段與快速上升階段的轉換界面,也是低位域與湖侵域的分界面,當層序中缺失低位相對穩定階段形成的低位域沉積時,首泛面與層序界面(或最大下降面)重合。其識別標志主要有:
(1)沉積學特徵。界面之下為紅色、灰綠色河流相砂岩、泥岩,界面之上為灰色、深灰色湖平面快速上升沉積的生物灰岩、白雲岩、泥岩及油頁岩等(圖3-10)。電阻率曲線上,界面之上為中、高阻響應,界面之下為平緩的低阻特徵。
圖3-10 惠民凹陷唐6井層序地層劃分(部分井段)
(2)古生物組合。界面之下一般發育淺水、狹鹽性、乾旱條件下的生物組合,界面之上變為較深水、廣鹽性、濕潤條件下的生物組合,且生物豐度、分異度也要比界面之下的高。
(3)准層序組類型。界面之上發育退積式准層序組,界面之下為加積式准層序組,反映沉積水體由相對穩定到快速上升的變化過程。
2.最大湖泛面
最大湖泛面指湖盆水體快速上漲至最大限度時湖平面所處的位置,是湖侵體系域與高水位體系域的分界面。由於此時新增可容空間速度快,陸源碎屑物質供應不足,湖盆整體處於欠補償沉積狀態,在界面附近形成特徵的CS(condensation section)段。在層序地層中,最易識別的是凝縮段沉積,其形成於湖侵晚期和高位早期。在實際研究中,由於凝縮段沉積具有分布廣、岩性細、地震反射特徵等特點,一般作為湖侵域與高位域的分界面。其識別標志主要有:
(1)地震反射響應。地震剖面上,凝縮段沉積一般表現為2~3個強振幅、連續性好、中等頻率反射,且全區分布穩定和廣泛,易於追蹤對比。如濟陽坳陷中T7、T6、T′6、T4、T2等反射為地震剖面解釋中特徵性的標志層,分別對應於層序0(沙四段頂部)、層序1(沙三下底部)、層序2(沙三中底部)、層序3(沙三上頂部)、層序4(沙一段底部)的凝縮段沉積。
(2)沉積學特徵。岩石類型有:①褐灰色的頁岩,水平紋理(頁理)發育,有機質含量高。②灰質粉晶雲岩,呈灰色、褐灰色,具水平層理,夾於油頁岩中或與之互層,緻密堅硬,有時有小的溶洞,在顯微鏡下為灰質紋層與雲質毫米級微薄層互層。球狀黃鐵礦分別廣泛,方解石紋層中的方解石呈泥晶狀,白雲石紋層中的白雲石呈泥—粉晶狀,半自行—他行,成分為白雲石及鐵白雲石。
X衍射全岩分析結果表明,濟陽坳陷沙河街組T6標志層所對應的沙三下部為緩慢沉積段。其中,石英為28%,方解石17%,白雲石3%,長石8%,黃鐵礦5%,菱鐵礦7%,粘土礦物32%;粘土礦物中伊利石65.8%,伊/矇混層34.2%,蒙皂石混層比20%;微量元素中Fe為3%,Mn為9.31%,Ni為4.2%,Sr為31.15%,Ba為9.34%,Ca為10.18%,Mg為0.97%,Li為1.84%,Rb為0.92%,K為2.04%,Na為0.75‰,B為4.8‰,Co為1.75‰。
(3)古生物和有機地球化學標志。緩慢沉積段中含有豐富的生物化石和遺跡化石,化石種屬以廣鹽性為主。緩慢沉積段具有很強的生油能力,乾酪根具較高的腐泥組分,屬典型的I型乾酪根。例如,濟陽坳陷東營凹陷牛38井生油岩層的地震T6反射標志層所對應的沙三段下部沉積,有機碳含量為2.68%~3.35%,氯仿瀝青「A」為0.50%~2.28%,總烴含量為(3.368~12.482)×10-3,乾酪根中腐泥組分高達91.66%,其中無定形佔89.84%,屬典型的I型乾酪根。
(4)測井響應。緩慢沉積段在電阻率、感應、自然電位、自然伽馬等測井曲線上均有特徵性的反映。自然伽馬能譜測井Th/U比值低,自然伽馬多為高值,視電阻率多為低值或梳妝或剪刀狀。
(5)古地磁標志。通過緩積段的古地磁分析,該段具有低的沉積速率。如濟陽坳陷牛38井沙三段下部緩積段沉積速率為1.4×10-5m/a;沙三段中部三角洲前緣砂體沉積速率為9.1×10-4m/a。這反映沉積速率是非常低的。
3.始降面
始降面指湖平面開始快速下降時所形成的沉積界面,為湖平面高位相對穩定階段向快速下降階段的轉換界面,是高位域與下降域的分界面,也是高位正常湖退沉積體與下降強制湖退沉積體的分界面。其識別標志主要有:
(1)沉積特徵。湖盆邊緣地區,在湖平面快速下降以前湖盆以「廣盆廣水」為特徵,並且氣候潮濕,常處於欠補償狀態,始降面以下沉積以深湖—半深湖為特徵,沉積物粒度細,僅在湖盆邊緣地區發育小規模的三角洲沉積,若沉積物供給充足時,可形成正常湖退式的三角洲沉積體;快速下降沉積期,湖盆岸線逐漸向湖盆中心推進,沉積水體也逐漸變淺,因此始降面以上濱淺湖、三角洲沉積發育,此時的三角洲沉積體表現為強制湖退式的進積體(圖3-11)。
(2)准層序組疊加模式。界面上下常由加積式變為退積式准層序組,反映了湖盆水體由相對穩定到快速下降的變化過程。
(3)地球物理特徵。地震反射始降面以下沉積地層地震相以平行、亞平行為特徵,連續性好;始降面以上常具前積反射結構,特別在湖盆邊緣沉積區前積現象更加明顯,多表現為斜交型前積(圖3-11)。
圖3-11 埕島東斜坡649.8測線的層序地層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