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1.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寓言兩則教案怎麼寫
寓言兩則
教學目標 1.會認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後悔、勸告、把式、盤纏、硬要」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具准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有關教學課件
導 學 過 程 二 次 備 課
預習提綱
1、查找關於寓言的資料。
2、初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
2、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麼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託、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4、「寓言二則」的「則」是什麼意思?(相當於「篇」)
5、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我們先學習第一則寓言。看老師寫課題:《亡羊補牢》。指名讀,齊讀。
二、熟字新解,理解課題。
1、板書「亡、牢」:
你能說說你知道的關於亡和牢的詞嗎?通過這些詞,你知道它們通常表示什麼意思?
2、板書「羊、補」:
在亡羊補牢中,「亡、牢」又是什麼意思呢?認真讀書,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交流體會,明了寓意
(課件:出現一個羊圈,上面有一個窟窿)話外音:現在,一個養羊人的羊圈上出現了一個窟窿,夜裡,狼從窟窿里叼走了一隻羊(板書:少了一隻羊)養羊人是怎麼做的?
1、請同學們自己閱讀這個故事,注意讀准生字的字音。
2、分節朗讀課文,檢查自學情況。
3、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問題,討論解疑。
⑴「街坊」(提示:指名一個學生回?你家住在哪裡?「誰家和他住在同一條街上(或小區)?」「街坊」就是什麼?
⑵「後悔」出示課文中的原句。理解:
他後悔什麼?為什麼會後悔?
回答後,給課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會對他說些什麼?你是養羊人,聽了街坊們的勸告後,會怎麼想?(如果他像你一樣就好了,可惜這個養羊人 _______)(板書:不聽勸)(課件:有個窟窿的羊圈前,養羊人與一個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對讀對話。
⑷誰知夜裡,狼又從這個窟窿里叼走了一隻羊(課件)(板書:又少一隻羊)
現在,你有沒有理解「後悔」的意思呢?(板書:後悔)
「不該不接受」早知道,當初就________,「不該不」,兩個「不」說明他真的很後悔。
羊連丟了兩只,你是養羊人,心裡也會__________,試試看,將養羊人心裡的話讀出來(指名讀、齊讀)
(引讀)轉念一想,__________。於是,他是怎麼做的?__________。結果怎樣?__________。
結合理解「從此」:「此」表示「此時、此地」,「從此」就是從「__________」開始。他怎麼補的?補得怎麼樣?(課件: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的)
(板書:堵上窟窿;羊再也沒有丟失)再朗讀這段話,注意突出這些詞。
⑸結合板書理解「亡羊補牢」。
5、齊讀課文。
6、(課件:養羊人站在修補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著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結結實實的,羊兒一隻也沒有少,養羊人此時會想些什麼?
四、回顧全文,揭示寓意
1、齊讀全文。
2、(課件:再次出現剛上課時出現的那些物件)剛剛上課的時候,老師給大家看了這些畫面,它們上面出現了窟窿,該怎麼辦?
如果,這些窟窿就像是我們同學身上的缺點,又該怎麼辦呢?
五、指導書寫,識記生字。
(一)識字
1、把你認識的生字卡找出來,貼到黑板上,並讀給大家聽一聽。
2、一起給生字擴詞,看誰想出來的多。
3、在小組內以游戲形式讀一讀,考一考。
(二)寫字
1、觀察。仔細觀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認為難寫的地方,提醒大家來注意。
2、指導,就小朋友們提出的難點,老師進行指導,其他字學生對照田字格自己寫。
3、評價,自評,互評相結合。
六、總結
《亡羊補牢》這個寓言故事,情節簡單。它使我們明白了,做錯了事或出了問題,及時改正或補救,還不晚。所以人們常說:「亡羊補牢,為未晚也!」
第二課時
一、游戲導入。
吸引學生,請一名學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學生們會立即發現老所指方向有誤,追問為什麼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時候也有這樣的一個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現在我們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課題。
二、 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一)初讀課文
1、自讀。輕聲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利用工具書掌握它。
2、正音,指名讀,注意聽准字音。
3、互檢,同桌互相讀,檢查字音。
(二)識字
1、把你認識的生字卡找出來,貼到黑板上,並讀給大家聽一聽。
2、一起給生字擴詞,看誰想出來的多。
3、在小組內以游戲形式讀一讀,考一考。
(三)寫字
1、觀察。仔細觀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認為難寫的地方,提醒大家來注意。
2、指導,就小朋友們提出的難點,老師進行指導,其他字學生對照田字格自己寫。
3、評價,自評,互評相結合。
三、自由閱讀,個人質疑。
1、可質疑詞句意以及個人想了解的問題。
2、個別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閱讀。
3、學生說問題,教師歸納問題。
詞義:盤纏 硬要
問題:「南轅北轍」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南轅北轍》中那個坐車人是怎麼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麼想的?誰想法對?為什麼?
四、討論解疑
1、隨機閱讀,結合課文,聯系實際理解詞義。
盤纏(路費)硬要(一定要)
2、通讀課文,進一步認知課文。(讀中思考問題)
3、學習小組組織討論。
⑴組長負責組織組員。
⑵針對問題討論,組長歸納小組意見。
⑶選代表作答。(可以把這個機會讓給膽小的同學,讓他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五、小組匯報、講讀課文
1、組員匯報形式(自由選):讀文作答、口頭說答、自由表演
2、評點講析
⑴動畫演示故事梗概。(結合演示評析學生作答內容,加深對課文的了解。)
⑵自由閱讀、分角色閱讀,理解問題。
A角色:坐車人
B角色:朋友
⑶結合課件動畫、生活實際,認知「坐車人」和「朋友」誰對誰錯。
課件片段說明(動畫展示)北▲
結果:離楚國越來越遠
南▼(楚國)
3、引申闡發道理
⑴總結故事內容,復述故事。
⑵講說道理,理解「南轅北轍」詞義。
本來要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
⑶結合實際、課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訴我們做事要明確方向,如果方向錯了,無論條件多好,也不能到達目的。
六、興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閱讀,指名復述。
2、小組結合,導演故事。
3、總結小評,啟發教育。
做事要明確方向不能背道而馳,要聽取別人善意的意見。
2. 小學六年級語文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寓言」這一文體了。
2.學習第一則寓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過去學過寓言故事,哪位同學還記得什麼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寓言兩則」又是什麼意思?(課文一共有兩個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兩則。)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則寓言,看看它們又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通過預習,誰能說一說「矛」和「盾」各指什麼?(矛,古代一種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槍頭。盾,盾牌,古代作戰時遮擋刀箭用。)
2.自由讀短文,藉助注釋理解詞句,然後思考,本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大概說出即可。)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l.先自己說一說每句話的意思,然後同座討論:每句話意思是什麼?
2.交流。(學生說,師生評議)
教師應講解以下有關知識,幫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國有一個賣盾和矛的人」。②「譽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沒有什麼……」意思。意思是:「沒有哪一種東西能夠穿透它。」「也」語氣詞,表示句子說完。④「其人弗能應也」。「其人」,那個人。「也」,語氣詞,表示句子終結。)
3.把每句話意思連起來說一說。譯成現代白話文,要把上下文說通順。(學生練說)
4.交流。(能說出大體意思即可。)
(楚國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耀他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哪一種東西可以穿透它。」他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說:「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回答不上來了。」)
5.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後要一致,以免鬧出笑話。)
6.指導朗讀。(讀出買盾人的自誇炫耀語氣,人們的質問語氣。)
四、總結
那個楚國人說話前後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你從中應吸取什麼教訓?
五、布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熟讀課文,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則寓言。
2.學習生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背誦《矛與盾》全文。
2.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3.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則寓言《鄭人置履》。(板書課題)誰能解釋一下題目的意思?有一個鄭國人買鞋。那他又是怎樣買鞋的呢?讓我們來看看課文。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結合注釋,了解每句話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哪些詞句不理解?提出來討論。
2.檢查自學情況。
①指讀短文。(要讀通句子)
②本文講什麼事?(有個鄭國人去買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腳而相信尺碼,最終沒有買到鞋的事。)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詞句和短文內容。
2.交流:教師應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理解:「鄭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一雙鞋」或「有一個打算買鞋的鄭國人」均可。「已得履」,「已經拿到了鞋」。「乃曰」是「於是說」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來」,「人曰」即「有人說」。「何」是「為什麼」。
譯成白話文。(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發現忘了拿尺碼。他拿到了鞋說:「我忘了拿尺碼了」,於是,返回家裡取尺碼。等到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因此他沒有買到鞋。有人問:「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那個人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什麼地方?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具體情況下應採取具體的辦法。)
4.指導朗讀。背誦短文。(讀出買鞋人的可笑。)
四、總結
鄭國那個買鞋人和楚國賣矛和盾的人同樣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舉例說一說。
五、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提示「寓」、「譽」、「遂」字字形,「寓」字第10筆是「豎」。「譽」上半部不能少一點,「遂」裡面「點、撇」不要丟掉。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學生依據注釋自讀短文,理解詞句,了解全文內容,理解寓意。教師講解有關古漢語知識,幫助理解句意。學生列舉生活中實例,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動
召開一次古代寓言故事會。
1.講故事,明事理。
2.學習文言文。
3.根據故事,想像意境,繪制圖畫,幫助理解。
回答者:青蛙掃帚星承德 - 魔法學徒 一級 5-15 20:14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矛與盾》全文僅四句話,分兩層意思,前兩句講這個人如何誇耀他的盾和矛,後兩句寫他如何被人問住,無言以答。《鄭人買履》也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准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兩則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給讀者留出思考的餘地。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而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
選編這兩則寓言的意圖是,在第十一冊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一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供藉助,
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經驗。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不要講語法知識。教材中的注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句,還可讓學生從中逐步體會古今詞義、表達方法的不同。要啟發學生善於充分利用,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注釋。
2.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每課時可以集中學習一則寓言。兩則寓言除具體內容不相同外,有許多相同之處。現以《矛與盾》為例,建議如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范讀,讓學生藉助注釋試讀課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著,指導朗讀,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在反復讀文中進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後,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最後,討論、理解寓意,並聯系實際談談感受。
3.指導朗讀和背誦是教學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現在的學生閱讀古文的障礙在於古文詞語、句式運用與現代文存在差別。這種障礙的消除,對小學生來說,不能講古漢語的詞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讓學生參考注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後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兩則寓言的朗讀,除了須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奏。
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噓自己的盾和矛的兩句話,要適當突出對應的部分,語氣語調比較張揚;後面部分「其人弗能應也」則語氣改緩變沉,與之形成對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應讀出問句的語氣(尾音稍上揚)。還可以設想是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語氣、節奏:年輕氣盛者問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問得舒緩些……都可表現一定的幽默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4.「思考·練習」第二題「讀一讀,說說句子的意思。」此題目的在於將文中較難的句子列出來重點理解。引導關注文言文的詞句運用特點,領悟用現代漢語表達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這一練習,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注釋理解句意並結合指導朗讀進行,也可以安排在讀好課文、理解寓意之後進行。但無論在什麼時候進行這項練習,都宜採用整體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萬不要講文言虛詞、實詞及句式的知識。以下是列出的五個句子的大意,供參考。
(1)「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別)堅固(結實),沒有什麼東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堅固得很,什麼東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別,非常,很)鋒利,對於物體(東西)沒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鋒利得很,什麼東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會怎麼樣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時候,卻忘了拿尺碼。
(5)「何不試之以足?」意思是: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5.「思考·練習」第三題,意思是通過「用自己的話說說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和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裡」,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啟發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關鍵在於熟悉寓言講的故事。所以,進行這一步教學,應安排在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之後,先讓學生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講講寓言故事,然後組織討論:寓言中人物說話、辦事可笑在哪裡,為什麼可笑,從中悟到了什麼道理。為使人人參與思考,可先小組交談,再全班討論。學生感悟不準、不到之處,教師要作適當引導、點撥。
6.課後選做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從學習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想開去,舉出生活中遇到的這類現象,學以致用。這一環節很重要,因為只有能辨識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7.本課生字大多數都可以通過與學過的字比較,來識記字形,區別字義,練習書寫,例如,矛—予、譽—謄、履—復。
四、參考資料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於秦。他的著作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
3. 四下29寓言兩則優秀教學設計 什麼是寓言
寓言是用假託的故事來說明某種道理,達到勸誡、教育或諷刺目的的文學體裁.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語言凝練,結構簡單卻極富表現力.
2.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
4. <<古代寓言兩則>>教案
楚國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耀他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哪一種東西可以穿透版它。」權他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說:「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回答不上來了。
(自己的言行前後要一致,以免互相抵觸。)
從前,有個鄭國人,打算到集市上買雙鞋穿。他先把自己腳的長短量了一下,做了一個尺子。可是臨走時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賣鞋的地方。正要買鞋,卻發現尺子忘在家裡了,就對賣鞋的人說:"我把鞋的尺碼忘在家裡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來再買。"說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裡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張張地跑到集市。這時,天色已晚,集市已經散了。他白白地跑了兩趟,卻沒有買到鞋子。]
別人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卻說:"我寧願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腳。"
寓意:不顧客觀實際而墨守成規的人,常常會做出荒唐可笑的事來。
5. 寓言兩則二年級下冊教案
本課本是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兩則寓言故事內容,語氣都符合兒童的口味,作些簡單的點撥,寓言、童話也是文章的一種體裁。但本課的學習效果很不好,本人課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備,由於學校今天正在演練突發事故的演習,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會兒失火警報拉響了,一會兒地震前照學習警報響了,一會兒房屋倒了……老師、學生都搞得像真有那麼回事。繞亂了所有的教學程序與教學思路,只好順其自然,乾脆改變教學思路,零時出示了閱讀要求,讓學生完全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因為演習的干擾,學生難以靜下心來,最後本人乾脆從課文內容的表面結束了新課內容。
但在改變教法的過程中,閱讀感悟寫法,本人並沒有忽視。本文是兩則寓言,通過短小的故事,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使人們受到教育,那麼又如何寫寓言呢?(學文致用這是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精神)。點撥(寫寓言一般有如下幾種方法。一般方法。寫寓言時,一般先確定寓意,也就是確定要諷刺和勸誡人們什麼。然後從生活中選取能夠表達寓意的材料,再寫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藉此喻彼,或借遠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會出來。例如,《龜兔賽跑》。誇張法。就是用誇張的方法寫,或把事情誇大,或把事情縮小,藉此,給人以勸誡或諷刺。例如《刻舟求劍》。擬人法。就是用擬人的方法。動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寫寓言時,給它們賦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動和情感等,把它們當作人來寫。例如、《小槐樹和小柳樹》
鼓勵把文中故事講給別人聽,並自編一則寓言。積累寓言故事,借鑒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主要抓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的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課文的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提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教。(如、1、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長高。2、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3、種田人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三個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詞後,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樣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沒有長高的意思,與原句違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達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 」種田等待的時間就不具體了。)為了突破文本難點,最好引導學生參與動作,加以肢體語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為什麼會枯死?(結合生活實際,植物的生長規律,突破難點,點出主題,不能違背禾苗的生長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