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設計
① 設計與人文文化的關系
拿服裝來舉例吧 中國的文化偏含蓄 內斂,在服裝設計方面特別是中年服裝方面,在領口 袖子方面都要注意。
② 人文與藝術設計系都有什麼特點啊
藝術設計系是以學院的舞蹈文化優勢為依託,以歌舞劇設計為主導,以大舞美專業概念為基礎,強調專業實踐平台,構建英才教學模式。
教師隊伍以老、中、青結合為特色,系主任韓春啟是有著豐富舞台經驗的舞台美術家。現共有專業教師13人,其中碩士學位8人。本系聘請國內眾多舞台美術教學領域的知名專家教授授課,如刑大倫教授、馬維麗教授、孫家銓教授、張秉堯教授、趙偉月教授、白栻本教授、酈子柏教授、羅錦鱗教授、王以中教授等任教,並聘請社會知名的設計家、學者孫天衛、陳岩、高廣健、汪又絢、宋立、程鈞、張柏源等來院講學,直接參與教學,使我系的師資配備更加充實完整。
藝術設計系目前開設了舞台造型設計、舞台服裝設計、服裝表演三個專業。10個自然班,在校生143人。開設的主要課程有:素描、色彩、舞台與服裝設計、服裝表演、編導、舞台與服裝技術、服裝工藝、印染、雕塑以及設計構成、燈光、電腦、化妝設計等。 人文系堅持面向市場辦專業,依據需求育人才,強化素質教育,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秉承「技能人文並舉」的教育理念,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該系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地方區域發展為目標,在注重學生思想道德,職業道德教育的同時,把教學重點放在知識能力、素質培養提高上。積極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推進教學信息化建設,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輔導員老師幫助學生繪制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督促學生落實行動,實現目標。人文科學系針對本專業的特點,指導學生開展學術文化活動,舉辦模擬法庭,進行法律知識競賽,開展英文演講比賽,組織徵文和優秀作品評選等活動,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③ 誰說說現代人文風格如何設計好看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60、70年代盛行於美國的一種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最終目的,推崇人的個性和諧發展;著重強調培養人的整體性、全面性和創造性;提倡在教育過程中應用人本化的課程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開創一種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對美國以及世界的教育實踐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盛行的一種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歷史悠久的人文主義教育傳統,推崇人的個性和諧發展,深受20世紀復興的各種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以現代人文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著重強調培養人的整體性、全面性和創造性;提倡在教育過程中應用人本化的課程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創一種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對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義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總體來看,它經歷了古典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教育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產生及影響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產生及影響的,主要是針對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課程改革中,只重視學生的知識結構,忽視學生的身心發展。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繼承了西方人文主義教育傳統,尊重學生的價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提出了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教學方法。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學生的需要為核心,注意課程內容的統一性,使學生的情感發展與自我認知發展協調統一。 我國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使學生不僅具有專業的學科知識、專業技能,而且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適應瞬息萬變社會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揮、高尚道德的培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這就要求教學必須適應人的需要,強調以人為本,而不是人去適應教學過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等為我國現階段教育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借鑒。
④ 人文是什麼文化是什麼設計思考是什麼
「人文」,「人類文化」之簡稱。
「文化」之定義,聽嬋釋禪給下的版定義是:所謂「文化」,就是權一個龐大的系統或是非系統的「思想理念」的多元化體系。
設計思考:這個概念專指學技、技能、技術、應用等方面理念、技巧、技藝、方案等這類的考量。
⑤ 室內設計的人文因素具體是哪些
包含了社抄會因素和文化因素
社會因素包括歷史因素和人文因素兩大類。歷史因素中有時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這些因素比較穩定,不是經常變化的。人文因素是社會因素中最活躍的也是經常變化的因素。人文因素包括人的習俗性格、宗教信仰、文化素養、審美觀念等。
凡屬於意識形態方面的、非物質技術方面內容的、都屬於文化因素范疇。如制度(如禮制)、宗族、還有藝術方面的小說、詩歌、繪畫、音樂、戲曲、雕刻、裝飾、裝修、服飾、圖案等都屬於文化范疇。以建築類別來說,則多著重在制度、習俗、審美觀以及藝術處理等方面。
⑥ 什麼是人文藝術設計
人文藝術專業培養培養適應國家文博事業和上海地區文物相關行業回發展需要的,具有較好的答藝術修養、良好的文物基礎知識和文物鑒賞能力,掌握文物鑒定、紙質類文物修復 保護和文物復制的傳統方法與現代科學的新技術、新方法,能夠在與文物相關的行業從事鑒賞、修復和復制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⑦ 星傑國際設計在人文內涵這方面做的如何
星傑設計在人文內涵這方面,可以說是遙遙領先其他品牌。我是很喜歡中式風專格的,星傑屬設計在初期溝通上就能深刻理解我的需求,最後呈現出來的也是穩重而有內涵的中式設計。另外星傑在大膽調整方面也是很有一套,星傑設計師為改變我家地下室原空間布局不合理、空間利用率低的弊端,做了創新改建,在施工方面也是穩扎穩打,品質很高的,如將盤旋樓梯拆除重建增加了空間面積,讓房型更規整;戶內戶外互相調整借位,設置了門廳和健身區; 利用挑高空間設置夾層,增加空間利用率,這些都贏得了我們全家的一致好評。
⑧ 關於人文設計和綠色設計得資料
人文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新興的建立在現代環境科學基礎之上的綜合性學科,是有功能的空間藝術設計,設計著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人的思維:陶冶著人的感情。所以有專家說:「這不是關於製造火箭的科學,這是社會科學。理解人們的需要和它們與藝術、文學、歷史、音樂、工作、哲學、交流、技術和心理學獨特的聯系的科學。設計的行為就是建構和創造這種平衡。」這種認識很有道理,他說明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專業性質。
環境藝術設計對外部空間環境進行規劃、整理及再創造,對建築提供的內部室內空間進行再創造,專業內容涵括了城規建築設計、園林廣場設計、景觀藝術、壁畫、雕塑藝術品的配置、室內設計、以及各類公共設施的設計。設計的對象涉及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的各個領域,是一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的專業。也是與一個國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的專業。
環境藝術設計的開發、建設與人的生存、生活息息相關,從世界范圍看,專業和行業的發展進度很快,大規模的環境藝術設計開發成果引人注目,各國設計師都在積極探討摸索,運用已經掌握的高新科技探求人類生存、生產和生活環境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已被國際社會承認的設計原則可歸納為三條:
1.有利於保護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
2.有利於使用者身體健康
3.有利於使用者的精神和諧,身心愉悅。
這三條被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設計原則都是有利於「人」這一主體的從使用功能到精神需求的最根本的人性要求和生存要求。因此環境設計中的人性化主題一一「人文關懷」必然是今天廣大設計師面對的最重要的課題。
二、關於設計中的人文關懷
①有關「人文」的概念
「人文」一般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
「人文」在東方傳統哲學概念里有兩層意思:1)代表一種理想的人性,就是什麼樣的人是理想的人;什麼樣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這是指根本的人的理想和人性。2)用什麼辦法和途徑達到理想的人性和理想的人生。
在字典里「人」是指人本身,中文的「文」的意思是指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又有美化修飾之意,如同「文雅」詞意中美化的含義。
「人文精神」是指關愛人、尊重人,提升人的生存能力、發展人的生存意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追求人類美好幸福的生活。
好的環境藝術設計師應是「人文精神」的體現者、貫徹者,在他的設計中體現對人的關愛和尊重,通過設計改善提高人的生存環境質量,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②設計中的人文關懷
是指以人為主體的設計宗旨。其核心是「設計」其目的是「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在設計中主要表現在人性化的設計方面,就是要設計出更符合人性、使用更便利的室內、外空間環境,這是現代社會設計師的重要目標。在信息社會,快速的工作節奏使人們感到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希望能夠在公共空間里得到更多的人性化關懷,在私人空間的家裡生活得更為舒適和放鬆。
另一重要方面是將中國數千年以來的人文成果滲透在設計中。使設計充滿中國人文特性,創造一種中國人文境界,以體現對中國人的精神關懷和尊重。
對於環境設計來說:
●設計中的人文含量越高,其設計成果就越有特色,越能反映一個民族燦爛的文化傳統,使設計獨具魅力,是使用者身心愉悅,在環境的潛移默化中陶冶人的高尚情操。
●設計中的人文內容越多,其設計成果就越能滿足使用者的文化需求,產生環境與人的對話,增加環境認知度和和諧度,產生環境對人的集聚效應。
●設計中的人文滲透越深刻,越能提高設計的文化品位。滿足使用者的審美需求,精神需求,增加使用者的自豪感。其設計成果也同時展現了設計師貫徹世界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設計能力和水平。
具體到環境藝術設計上;
1.設計師在對使用對象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使用者的生活習慣、空間功能要求、文化層次、心理需求、消費方式、對色彩、造型等的愛好)做好設計定位,並在前期充分調研基礎上深入設計,反復研究。不僅解決好使用功能配置和空間整體設計,而且重視細部設計。有人說:「上帝在細部」是很有道理的。好的空間功能設計以及有好的細部設計才會使使用者感到體貼入微的關懷。
2.重視對特殊人群的設計關懷。我們的設計既要考慮到為正常人提供便利、舒適、體貼的室內外環境,還要考慮到使用這些環境的特殊人群。即過去常常被忽視的群體,如殘疾人、老年人和兒童,要在設計中考慮他們的特殊要求和他們特殊的消費心理,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懷和溫暖。世界設計聯盟在1995年就提出了「整體設計」的立場文件:「最初的消除障礙以方便殘疾人的概念是無意的,但是這些概念歡迎為每一個人的利益改善環境。
整體設計包含並且拓展的這一目標。
整體設計為整個人的一生,從兒童到老年,看待設計。
整體設計服務於與環境相聯系的所有設計原則。
整體設計確信,盡管人們可能有暫時的或永久的殘疾,他們卻不必然受到其環境的阻礙。
因此,國際設計聯盟提倡:
設計師應對所有人的需要敏感並作出反應。
設計應該用最安全、最具功能性、舒適的方式服務於最多的人,不排除任何人。
3.提高設計的文化含量,通過多元化和更寬廣的視野獲得設計個性化,體現對人的精神關懷。
結論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單單靠技術並不能造就一個更好的社會,文化的延續才是人類社會最有價值的東西。設計尊重民族文化傳統和地域風格特點是體現設計文化的重要方式,在這樣的設計里,傳統的文化被蘊含在新的設計中而得以繼承和流傳。設計師應當把設計一個能夠尊重傳統和當地文化特色的室內、外空間環境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充分考慮對於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使設計體現出較高的文化含量和藝術水平,同時反映出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和素養。
綠色設計:如果說19世紀末的設計師們是以對傳統風格的揚棄和對新世紀的渴望與激情,用充滿生命活力的新藝術風格來迎接20世紀,那麼20世紀末的設計師們則更多地以冷靜、理性的思辯來反省一個世紀以來工業設計的歷史進程,展望新世紀的發展方向,而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創新。實際上,進入20世紀90年代,風格上的花樣翻新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後現代已成昨日黃花,解構主義依舊是曲高和寡,工業設計需要理論上的突破。於是不少設計師轉向從深層次上探索工業設計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力圖通過設計活動,在人---社會---環境之間建立起一種協調發展的機制,這標志著工業設計發展的一次重大轉變。綠色設計的概念應運而生,成了當今工業設計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綠色設計源於人們對於現代技術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體現了設計師的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回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工業設計在為人類創造了現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加速了資源、能源的消耗,並對地球的生態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特別是工業設計的過度商業化,使設計成了鼓勵人們無節制消費的重要介質,"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就是這種現象的極端表現,因而招致了許多的批評和責難,設計師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工業設計的職責與作用。
綠色設計著眼於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系,在設計過程的每一個決策中都充分考慮到環境效益,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對工業設計而言,綠色設計的核心是"3R",即Rece、Recycle和Reuse,不僅要盡量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而且要使產品及零部件能夠方便地分類回收並再生循環或重新利用。綠色設計不僅是一種技術層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一種觀念上的變革,要求設計師放棄那種過分強調產品在外觀上標新立異的做法,而將重點放在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上面,以一種更為負責的方法去創造產品的形態,用更簡潔、長久的造型使產品盡可能地延長其使用壽命。
對於綠色設計產生直接影響的是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他就出版了一部引起極大爭議的著作《為真實世界而設計》(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該書專注於設計師面臨的人類需求的最緊迫的問題,強調設計師的社會及倫理價值。巴巴納克認為,設計的最大作用並不是創造商業價值,也不是在包裝及風格方面的競爭,而是一種適當的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元素。他強調,設計應認真考慮有限的地球資源的使用問題,並為保護地球的環境服務。對於他的觀點,當時能了解人不多。但是,自從70年代"能源危機"爆發,他的"有限資源論"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就象現代主義所追求的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現實難以協調一樣,綠色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理想主義的色彩,要達到舒適生活與資源消耗的平衡以及短期經濟利益與長期環保目標的平衡並非易事。這不僅需要消費者有自覺的環保意識,也需要政府從法律、法規方面予以推進。當然,設計師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盡管綠色設計並不注重美學表現或狹義的設計語言,但綠色設計強調盡量減少無謂的材料消耗,重視再生材料使用的原則在產品的外觀上也有所體現。在綠色設計中"小就是美"、"少就是多"具有了新的含義。從80年代開始,一種追求極端簡單的設計流派興起,將產品的造型化簡到極致,這就是所謂的"減約主義"(Minimalism)。法國著名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Philip Starck, 1949-)是減約主義的代表人物。菲利普是一位全才,設計領域涉及建築設計、室內設計、電器產品設計、傢具設計等等。他的傢具設計異常簡潔,基本上將造型減化到了最單純但又十分典雅的形態,從視覺上和材料的使用上都體現了"少就是多"的原則。斯塔克設計的路易20椅及圓桌。椅子的前腿、座位及靠背由塑料一體化成型,就好像靠在鑄鋁後腿上的人體,簡潔而又幽默。
1994年,斯塔克為沙巴法國公司設計的一台電視機採用了一種用可回收的材料----高密度纖維模壓成型的機殼,同時也為家用電器創造了一種"綠色"的新視覺。
在不少國家和地區,交通工具不僅是空氣和雜訊污染的主要來源,並且消耗了大量寶貴的能源和資源。因此交通工具,特別是汽車的綠色設計備受設計師們的關注。新技術、新能源和新工藝的不斷出現,為設計出對環境友善汽車工辟了嶄新的前景。不少工業設計師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努力解決環境問題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穎、獨特的產品形象。綠色設計不僅成了企業塑造完美企業形象的一種公關策略,也迎合了消費者日益增強的環保意識。
減少污染排放是汽車綠色設計最主要的問題。以技術而言,減少尾氣污染的方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提高效率從而減少排污量,二是採用新的清潔能源。另外,還需要從外觀造型上加強整體性,減少風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EV1是最早的電動汽車,也是世界上節能效果最好的汽車。它採用全鋁合金結構,流線造型,一次充電可行駛112-114km。進入21世紀,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將是一項極為緊迫的課題,綠色設計必然會在重建人類良性的生態家園的過程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