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設計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2-01 11:04:23

Ⅰ 小班社會科學教案大自然真美妙

[教材簡解]
大班主題活動《大自然的語言》是孩子非常喜歡的一個主題,因為大自然奇趣盎然。藍天白雲,風霜雨雪,日出日落,大自然規律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條件,為人類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幼兒生活在絢麗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們感到新奇:"天上為什麼會下雨?""風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雲會有各種形狀?""樹林里有什麼秘密?"等等問題層出不窮,本節活動我將孩子們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各種感官來探秘自然、了解自然。
[目標預設]
1.引導幼兒運用感官探求自然之謎,並能用語言大膽表述自己對自然的了解和感受。
2.在游戲過程中感知自然與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
3.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各種感官探究自然,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
難點:通過游戲等形式與幼兒共同探秘自然,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設計理念]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讓我們給孩子多一些參與機會;多一點參與的空間;多一點實現需要的滿足!
[設計思路]
孩子天生是個探險家,與其在教室內帶領孩子觀看各類圖片,不如讓孩子置身於自然之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六大解放",促使我利用一次郊遊,帶領孩子通過"摸摸大自然"、"聽聽大自然"、"記錄大自然""呼吸樹的游戲"等環節,引導幼兒關注大自然現象。在體驗和想像空間的同時,為幼兒創設更為廣闊的自由表現和表達的空間,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感觸大自然的神奇,傾聽大自然的語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體驗大自然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從而讓他們了解自然現象與人類的關系,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智慧的種子。
[活動准備]
1.與家長共同為幼兒准備野外生活所須攜帶的物品,每人一個背包。
2.彩紙、筆若干。
[教學過程]
一、摸摸大自然的身體找一塊安全地帶,幼兒自由結伴二人一組,一位用布蒙住眼睛,由另一幼兒帶他去摸摸大自然里的東西,感覺一下大自然中各種東西是乾燥的還是潮濕的;是硬的還是軟的,然後互換角色。(當不用視覺時,觸覺會更加靈敏,小花小草青苔石頭樹根等都能給幼兒帶來不同的感受。)集體討論:你摸到什麼東西?是什麼樣感覺?請幼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游戲:猜猜我摸的是什麼?請幼兒描述觸摸大自然的感覺,讓同伴猜測物體。
二、聽聽大自然的聲音。
在較清靜的地方,教師和幼兒一起坐下來,將眼睛閉上一兩分鍾,讓心慢慢靜下來,讓幼兒仔細聽周圍有什麼聲音,用語言表達個人感受。(風聲、鳥鳴、水聲……)三、印下大自然的痕跡1.帶幼兒尋找各自喜歡的樹,每選擇一棵用彩筆把樹皮和紋理拓印在白紙上。每位幼兒可拓印出獨一無二的作品。教師可以鼓勵他們來尋找不同種類的樹干或樹葉來拓印。
2.找一棵大樹。教師可以讓幼兒討論,一共要多少人才能把樹圍住?還可以仔細找找看,有哪些動物是把這棵樹當成"家"的?樹上樹下有小鳥、螞蟻、毛毛蟲等居住嗎?讓幼兒表達觀察這棵樹的感想:大樹有多大年紀了?身旁可能發生什麼故事?最後,教師讓幼兒用白紙把樹圍住,各自拓下樹的一部分紋理,這些紙可以帶回去後平排連結起來,向幼兒展示樹的圓周長度。
四、呼吸樹的游戲1.讓幼兒在大樹蔭下作深呼吸,自由地與幼兒討論樹的功能:它可以供人們遮蔭遮雨、供給人們食物,也是許多動物的家;樹根又可以使泥土固定,吸收水分,天下雨時,才不會造成洪水和山崩。另外,樹還可以使空氣清新。"呼吸樹"的游戲,就是讓幼兒了解,樹林對於我們的呼吸是何等的重要。
2.在空地上由部分幼兒扮演樹木,以各種姿勢站立;另一部分幼兒扮演各種動物,教師則當砍樹的樵夫。
3."動物"們只有站在"樹"的旁邊才能呼吸5秒鍾(既慢數五下),然後要用手捏住鼻子與閉氣直到跑到另一棵樹旁才能呼吸(因為每個數釋放出來的"氧氣"有限)。當幼兒在大樹之間移動時,教師開始"砍樹",被砍倒的"樹"要假裝倒下,這樣動物就不能再靠近那棵樹呼吸了。
4.游戲過程中,樹逐漸減少,幼兒會感到"呼吸"愈來愈不容易,當"樹"全被砍倒時,"動物"們也就會昏倒了。
5.游戲結束後,教師可讓幼兒說說自己的感覺,並進行小結。
[活動反思]:
《探秘美妙大自然》從一次郊遊入手,在引導孩子看看、摸摸、找找、玩玩的過程中,融入了科學、語言、健康、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孩子們在整個活動中興趣很高,整個過程都是在具體有趣的活動中實現的。幼兒在活動中觀察能力、思維表達能力、表現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孩子們在活動中的體驗是快樂而滿足的!

Ⅱ 大自然的文字公開課教案

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
一、由「文字」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1、同學們,提到文字,我們首先會想到書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們要講的文字卻與我們書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麼它是什麼樣的文字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課件展示課題)
2、看到這個課題,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哪些問題呢?(大自然的文字是什麼樣的?怎樣去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從大自然的文字中我們能讀懂些什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文,從中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做簡單評價。
3、每讀完一個自然段,指正學生讀音中的錯誤,並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做簡單交流,疏通文本。
(1)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即使、立即、聳立、預兆、鐵砧、花崗石
(2)指導生字寫法:熊、聳、兆
(3) 理解下列詞語:羅盤、星座、鐵砧雲、石灰石、花崗石(課件展示相關圖片)
三、品讀段落,感悟重點。
1、提問導向:課文主要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怎樣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呢?
2、詳細講解第二自然段:
(1)自讀這一自然段,想一想:主要描寫了哪一種文字?認識這種文字有什麼作用?
(2)抓住重點句子「即使沒有羅盤,也照樣不會迷失方向」體會認識這種大自然文字的作用。
(3)交流概括:星星——辨別方向
3、以第二自然段為例,自主學習其餘幾種大自然的文字,完成表格。

大自然的文字 從中了解的信息
星星 辨別方向

石灰石
花崗石
4.請學生從中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某一段文字,講給大家聽,看誰講得好,可以按照這種形式敘述:文字-情態-破譯的內容。
5、知識拓展: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你是怎樣知道的?(學生交流發言)
四、拓展延伸,回歸主題。
1、大自然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有趣,認識它的文字,我們會收獲意想不道的財富。怎樣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呢?讓我們一起來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2、淺談認識,歸納總結:觀察 尋找 請教
3、課堂小結,結束全文:同學們,大自然豐富多彩,大自然奧妙無窮,讓我們熱愛大自然,積極探索大自然。只有這樣,我們人類才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也只有這樣,我們人類才會有一個溫馨安寧的家園。最後讓我們一起來讀這首小詩。(課件展示戴巴棣的詩歌《大自然的語言》,在音樂伴奏下齊讀。)
五、板書設計:
星星——辨別方向
24 大自然的語言 雲 ——預兆天氣
石灰石——地質變化 (多去走走、學會觀察、不懂就問)
花崗石——地質遷移

Ⅲ 《大自然的語言》的資料

為什麼稱物候現象為「大自然的語言」?作 者用「大自然的語言」來做文章標題,有什 么好處? 語言,是人們用來交流思想,調節各項活 動的重要工具。它本來是人類所獨有的。 但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發現,大自然 中的許多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 花香鳥語等,也能向人們傳遞某種消息, 預報各種農事。如杏花開了,要趕快耕地 ;桃花開了,應趕快種穀子;布穀鳥叫了 ,該割麥插禾。這就好像是大自然也在用 一種特殊的語言與人交流思想一樣,因此 ,本文的作者,就用了「大自然的語言」來 做這篇介紹物候學常識的文章標題。這個 題目,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不但生動形象 、貼切風趣,而且比起其他的「簡介物候 學」一類的題目來,新穎別致,更富有吸 引力。 4.《大自然的語言》語言有什麼特點? 本文語言准確,同時也十分生動傳神。除 了前邊說到的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使語言形象生動外,還注意運用恰當的詞 語進行形容和描繪,如第一段,說立春過 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漸 漸」,說明春天來臨有個漸變的過程。「沉 睡」、「蘇醒」對比使用,把大地人格化。 花的「次第」開放,讓人眼前展現出一幅從 「一枝紅杏」到「春色滿園」的融融春光。以「 翩然」狀寫燕子歸來,燕子輕捷、灑脫、 優美的體態躍然紙上。以「籟籟」狀寫秋葉 落地,以「銷聲匿跡」寫昆蟲的隱沒,以「 衰草連天」寫深秋的荒冷,以「風雪載途」 寫嚴冬的酷寒,都很恰當傳神。 5.舉例說明《大自然的語言》運用擬人 手法的特點。 這篇文章的擬人手法更有特色,說得更加 生動。為了說明物候現象對於安排農事的 意義,把物候說成「大自然的語言」。所舉 的三個例子都用了擬人手法。植物舉兩個 例子,用對偶句使之相映成趣:杏花開了 ,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 開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 。前句說「傳語」,後句說「暗示」顯得生動 活潑,極有情趣。布穀鳥的例子,說法更 有變化。如果前兩句湊成一組排比,改寫 成:「布穀鳥來了,又好像大自然在唱道 要趕快割麥插禾」,那就嫌呆板無味,傳 情達意差遠了。 6.《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的標題有 什麼特點? 《大自然的語言》標題新穎別致,富有吸 引力。在生產實踐中,勞動人民發現大自 然中的許多現象,能向人們傳遞某種消息 ,預報各種農事。如杏花開了,要趕快種 地;布穀鳥叫了,該割麥插禾……這就好 象是大自然也在用一種特殊的語言與人們 交流思想一樣。因此,本文用這個題目( 採用了比喻的手法),不但生動形象,貼 切風趣,而且比起其他「什麼叫物候學」等 一類題目,更富有感染力。 7.分析《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明順序。 物候學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對於農業的重 要性是首要的。說明物候學的起源與發展 ,必然要說到人們觀測物候的動機,這很 自然的接下去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至於物候學的其他意義,放到文章最後 部分作補充說明。一個部分裡面段落的安 排也講究條理性。如第三部分說明決定物 候現象的來臨有四個因素。四個因素的影 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在地球上位置不同 ,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 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因素則是時 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 間方面的因素,這是一種條理。又如第一 部分,先從具體的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 接著說明物候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然後 引出物候和物候學的概念,由現象到聯系 到概念,是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一種條 理。 8.《大自然的語言》一文運用了哪些說 明方法? 《大自然的語言》一文運用舉例子、打比 喻、擬人等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文章在 說明有關問題時,舉出不同的事例。如說 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時,舉出了196 2年沒有注意到根據物候觀測農業季節來 得較晚,結束春初種的花生遭受了低溫損 害。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 時,都舉出了典型事例。有的不僅舉出了 一般情況下的事例,還舉出特殊情況下( 如逆溫層的情況)的事例。這樣舉例,具 體而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在舉例時往 往又和作比較結合在一起。如說緯度的差 異對物候現象來臨的影響時,舉出「在春 天,早春跟晚春也不同」,「如在早春三四 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二十天,但 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時間只比 北京早十天。」 9.《大自然的語言》一文進行舉例說明 時,有舉一例的,有舉數例的。文章在說 明緯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為什麼要舉 兩例? 自然界的現象是復雜的,大的規律中有時 還包含有小的規律,這就需要用相應的例 子加以說明,以使問題說得更准確。在說 明緯度差異對物候影響時,第一例用來說 明物候現象中緯度的南北差異。第二例用 來說明這種差異中還有季節差別的影響。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