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logo
㈠ 請知道農工黨的標志或黨徽
農工民主黨是八大民主黨派之一,是參政黨。但尚無該黨標志、黨徽的公開信息。肯定沒有。
㈡ 淞滬鐵路的設立紀念性標志
淞滬鐵路的前身吳淞鐵路,是從吳淞碼頭到上海的窄軌鐵路,因吳淞江蜿蜒流過得名。該鐵路由英國怡和洋行為首的英國資本集團修建,1876年建成通車,全長14.5公里。翌年清政府贖回拆除。20年後(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再建淞滬鐵路,線路大體循原來走向,終點延至河南北路,全長16.09公里,1898年恢復運行。
經歷了百年滄桑的淞滬鐵路,沿線曾是上海軍民頑強抵抗日軍入侵的戰場。然而隨著運輸功能的逐漸喪失,它也正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2005年是抗日戰爭六十周年。民革虹口區委調研後遞交提案,建議為淞滬鐵路建立紀念性標志和場景博物館,讓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歷史,銘記在心。
2005年8月17日下午,記者在明珠線江灣站附近,尋到了一段地圖上已無標識的淞滬鐵路。空曠的軌道卧在高高矮矮的民房中。記者在道口等了約1個小時也未見到火車經過,頗顯蕭條。
虹口區政協金委員告訴記者,據查閱的史料記載(申報、江灣鎮志等)淞滬鐵路的前身是我國最早的鐵路———吳淞鐵路,1876年7月3日江灣段正式通車時,由於此前中國從來沒有過鐵路,鐵軌兩旁觀眾「立如堵牆」。此後的100多年間,淞滬鐵路見證了上海開埠後的榮辱興衰,也經受了淞滬會戰炮火的洗禮。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上海城市交通的發展,這條中國鐵路的「前輩」,正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記者從虹口區了解到,2000年明珠線開通後,原淞滬鐵路南段(老北站———江灣)和北段(何家灣———吳淞大橋)已拆除。只有中段江灣———何家灣部分作為滬寧鐵路的支線,仍在「發揮余熱」。
在政立路及逸仙路兩旁的居民小區,記者隨機詢問了幾位中年居民,是否知道這條是淞滬鐵路。居民或是搖頭不知,或是一臉茫然。
相比之下,政立路道口的工作人員盧師傅則顯得格外激動,他甚至掏出筆記本,向記者大聲朗讀起淞滬鐵路的歷史來。然而問及這條鐵路的現狀,盧師傅的眼神黯淡下來。他告訴記者,而今的淞滬鐵路,承擔的只是少許支線貨運任務,多的時候每天也僅有五六趟列車經過。隨著浦東鐵路的建成,這段鐵路的運輸功能將進一步衰落。聽說在未來的五年內,淞滬鐵路可能會徹底廢棄掉。
民革虹口區委建議,能否在東江灣路與寶山路交界處———原淞滬鐵路的天通庵站舊址,豎立一塊紀念性標記牌,以紀念在此犧牲的抗日烈士。
同時結合虹口足球場綜合交通樞紐改造工程,在原天通庵站出口的廣場上,豎立一座由鐵軌和車輪組合的紀念性雕塑。而在江灣鎮尚未拆除的路段,在原站台位置建一座永久性,開放式場景博物館,布置老式蒸汽機機車和候車站景,使其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記者從虹口文史館了解到,關於豎立紀念牌和雕塑的事情,他們正在考慮之中。而於Last year建成開放的上海鐵路博物館,已經收藏了淞滬鐵路的諸多珍品遺物。
㈢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的帽徽是什麼標志
自解.放戰爭初取消國.民革.命軍帽徽到年上半年,我軍都沒有帽徽。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為鑲有金黃.色邊之五角紅星,中嵌金黃.色「八一」兩字。
帽徽,是近代以來軍.隊的重要標識,在軍服的各種識別標志中處於首要地位,也代.表著一支軍.隊的性質。在人.民軍.隊的發展歷程中,出現了具有不同特點的帽徽,見證著人.民軍.隊的不斷壯.大。
紅軍的紅五星帽徽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以紅五星作為帽徽。電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在竹排上拿出一枚紅軍留下的紅五星。其實,這是一枚65式鋁質帽徽,當時紅軍的紅五星帽徽主要為布質,也有硬紙、油氈、樹皮、獸皮等材料製成的。
不過,紅軍也有一些金屬帽徽,大多為銅質、錫質,個別為銀質,形狀為圓形、橢圓形,一般都有凸起的斧頭、鐮刀和五角星圖案。1930年龍州起.義後,紅八軍等部.隊就佩戴過銅帽徽。當然,受根據地經濟條件制約,金屬帽徽並不常見。
八路軍、新四軍的國.民革.命軍帽徽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統.一佩戴國.民革.命軍陸軍帽徽,即「青.天.白.日」帽徽。
有觀點認為,「皖南事變」後,八路軍和新四軍便取消該帽徽。歷.史上,確有新四軍官兵在事變發生後,出於義憤不戴國.民革.命軍帽徽的情況,但八路軍、新四軍領.導機.關並未明令取消。因為,八路軍、新四軍在當時已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帽徽是我軍合法化標志之一,不取消帽徽,就不會給國.民.黨造成口實。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通.過「政協決議」,規定中.共武.裝納入「政.府軍」,八路軍、新四軍此時也未取消國.民革.命軍帽徽。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後,八路軍、新四軍番號相繼取消,國.民革.命軍帽徽在我軍中也陸續被取消。
以軍徽作帽徽的49式帽徽
自解.放戰爭初取消國.民革.命軍帽徽到1949年上半年,我軍都沒有帽徽。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為鑲有金黃.色邊之五角紅星,中嵌金黃.色「八一」兩字。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以軍徽為帽徽,稱為49式帽徽,1949年下半年開始配發。由於執行作戰任務,不少部.隊在當年底才配發。
1997年8月11日的《解.放軍報》曾刊登一篇署名「惠彤」的文章,談到1949年11月,他和兩名戰友奉命去上.海購.買文化用.品,在大街上因未佩戴帽徽而被請到軍管會。當時,他們所在部.隊在浙東南,尚未配發帽徽。他們在軍管會領.取了3枚帽徽綴在帽子上。
三軍不同的50式帽徽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全軍裝備50式軍服,佩戴制式帽徽和胸章。50式帽徽式樣與49式相同,為鑲有金黃.色邊的紅五角星,正中嵌金黃.色「八一」字樣。但海軍軍官所戴大檐帽沿用傳統桃形帽徽,圖案是「八一」軍徽加藏藍色底襯和銀灰色鐵錨,海軍戰士所戴水兵帽則佩戴和陸軍一樣的「八一」紅五角星帽徽。
1951年,空軍軍官帽徽改為與本軍種軍徽樣式相同,即「八一」軍徽加金黃.色飛鷹雙翼。至此,陸、海、空三軍都有了各自的帽徽。空軍所戴解.放帽仍佩戴「八一」紅五角星帽徽。
三軍均為圓形的55式帽徽
1955年,全軍換裝55式服裝,佩戴新式帽徽、肩章和領章。55式帽徽有大小兩種,均為圓形。大帽徽用於大檐帽、冬帽,小帽徽用於無檐帽、解.放帽。
陸軍帽徽主體圖案為「八一」紅五角星,外圍為齒輪、麥穗,海、空軍帽徽分別加鐵錨和飛翅圖案。防空軍、公.安軍帽徽與陸軍相同。存放於原總後勤部軍需生產技術研究所的55式三軍大帽徽標樣,也只有陸海空軍3種。
除大、小帽徽外,還有船形帽帽徽,圖案為「八一」軍徽底襯草綠色。1957年後,船形帽帽徽改為與陸軍大帽徽同樣的圖案,「八一」軍徽底襯海藍色,外圍有齒輪麥穗。中.國人.民志願軍因其特殊性,帽徽五角星里沒有「八一」兩字。
「一顆紅星頭上戴」:65式帽徽
1965年6.月1日,全軍取消軍銜制,統.一更換新帽徽、領章。65式帽徽、領章不分軍種、不分等級,全軍上下無論男女官兵,一律佩戴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將之稱為「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從而體現官兵一致的革.命傳統。65式紅五星帽徽材質分鋁質和塑料兩種,尺寸相同,鋁質較為多見。
恢復55式形制的85式帽徽
1⑨85年我軍裝備85式服裝,取消紅五角星帽徽,恢復以「八一」軍徽為主體、底襯金黃.色飛翅的圓形帽徽。85式帽徽也分大小兩種:大帽徽用於大檐帽、冬帽,小帽徽用於無檐帽、解.放帽。
85式陸軍、海軍、空軍帽徽,與55式帽徽圖案相同,但區別是55式帽徽五星的角在麥穗內.側,而85式帽徽五星的角在麥穗外側,即整個帽徽外側。
實行新軍銜制的87式帽徽
1⑨88年為配合新軍銜制,全軍裝備87式服裝。87式帽徽分大小兩種,大帽徽用於大檐帽、冬帽,小帽徽用於作訓帽、女軍人無檐帽。大帽徽主體為「八一」紅五角星,周圍、下部有金黃.色麥穗、天.安門、松枝葉和齒輪圖案,海軍帽徽底襯藏藍色和金黃.色鐵錨,空軍帽徽底襯天藍色和金黃.色飛翅。小帽徽為圓形,中.央有「八一」紅五角星,周圍有金黃.色麥穗和齒輪,海空軍底襯色和標志與大帽徽相同。
97式和99式帽徽
1997年和199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和駐澳.門部.隊,先後裝備97式服裝。97式大檐帽帽徽,樣式為桃形,主體圖案為「八一」紅五角星,周圍、下部有金黃.色麥穗、天.安門、松枝葉和齒輪圖案,總體尺寸比87式大帽徽大1厘米,陸軍底襯海藍色,海軍底襯藏藍色和金黃.色鐵錨,空軍底襯天藍色和金黃.色飛翅。
2000年5月1日,全軍裝備99式夏服。99式貝雷帽所配貝雷帽帽徽,圖案與97式大帽徽相同。
新一代07式帽徽
2007年建軍80周.年之際,全軍裝備07式服裝。07式帽徽是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第7代帽徽。帽徽品種包括金屬帽徽、貝雷帽帽徽和作訓帽帽徽3種。外形為桃形,圖案為松枝葉、天.安門、齒輪、麥穗環繞「八一」軍徽。
金屬帽徽,分大帽徽和小帽徽兩種,男軍人.大檐帽、水兵帽、栽絨帽和皮帽配大帽徽,女軍人卷檐帽、栽絨帽、皮帽綴配小帽徽。貝雷帽帽徽與金屬帽徽形制、圖案相同,背景按陸、海、空分別襯以松枝綠、深藏青、深藍灰底色。作訓帽與金屬帽徽形制、顏色相同,綉片顏色陸軍為灰綠色、海軍為藏青色、空軍為藍灰色,帽徽圖案為黃.色。
2017年8月1日,全軍統.一換發佩戴夏常服帽,夏常服帽帽徽形制與貝雷帽帽徽相同。
㈣ 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的是 [ ] A.國民黨一大B.中共三大C.國民
選 第一一個。國 民 黨一大。
㈤ 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民革旗幟的標志
顯而易見,是的。。 中國民革旗幟的標志是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