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評價方法
A. 機械結構設計的評價方法是什麼求大神的詳解。
經驗告訴我,評價機械結構方法大體應該是:結構安排的合理性,製件加工的可能性,裝配流程的可靠性。非書本載錄,供參考!
B. 教學評價設計的教學評價設計的方法
1:量規的設計
2:檔案袋評價
3:檔案袋的設計
4:問卷調查法
5:調查問卷的設計
6:訪談法
7:訪談的設計
8:觀察法
9:觀察法的設計
10:作業與測驗法
C. 設計評價體系內容包括哪些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主要體現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及所採用的科學方法等方面。在理論上要站得住腳,同時又能反映評價對象的客觀實際情況。
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時,首先要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使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在基本概念和邏輯結構上嚴謹、合理,抓住評價對象的實質,並具有針對性。
同時,評價指標體系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無論採用什麼樣的定性、定量方法,還是建立什麼樣的模型,都必須是客觀的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質的和最有代表性的東西。對客觀實際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簡練、越符合實際,科學性就越強。
(二)系統優化原則
評價對象必須用若干指標進行衡量,這些指標是互相聯系和互相制約的。有的指標之間有橫向聯系,反映不同側面的相互制約關系;有的指標之間有縱向關系,反映不同層次之間的包含關系。同時,同層次指標之間盡可能的界限分明,避免相互有內在聯系的若干組、若干層次的指標體系,體現出很強的系統性。
1、指標數量的多少及其體系的結構形式以系統優化為原則,即以較少的指標(數量較少,層次較少)較全面系統的反映評價對象的內容,既要避免指標體系過於龐雜,又要避免單因素選擇,追求的是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最優或滿意。
2、評價指標體系要統籌兼顧各方面的關系,由於同層次指標之間存在制約關系,在設計指標體系時,應該兼顧到各方面的指標。
3、設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方法應採用系統的方法,例如系統分解和層次結構分析法(AHP),由總指標分解成次級指標,再由次級指標分解成次次級指標(通常人們把這三個層次稱為目標層、准則層和指標層),並組成樹狀結構的指標體系,使體系的各個要素及其結構都能滿足系統優化要求。也就是說,通過各項指標之間的有機聯系方式和合理的數量關系,體現出對上述各種關系的統籌兼顧,達到評價指標體系的整體功能最優,客觀的、全面的評價系統的輸出結果。
(三)通用可比原則
通用可比性指的是不同時期以及不同對象間的比較,即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
1、縱向比較。即同一對象這個時期與另一個時期作比。評價指標體系要有通用可比性,條件是指標體系和各項指標、各種參數的內涵和外延保持穩定,用以計算各指標相對值的各個參照值(標准值)不變。
2、橫向比較。既不同對象之間的比較,找出共同點,按共同點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對於各種具體情況,採取調整權重的辦法,綜合評價各對象的狀況在加以比較。對於相同性質的部門或個體,往往很容易取得可比較的指標。
(四)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指的是實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指標要簡化,方法要簡便。評價指標體系要繁簡適中,計算評價方法簡便易行,即評價指標體系不可設計得太繁瑣,在能基本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全面性的條件下,指標體系盡可能簡化,減少或去掉一些對評價結果影響甚微的指標。
2、數據要易於獲取。評價指標所需的數據易於採集,無論是定性評價指標還是定量評價指標,其信息來源渠道必須可靠,並且容易取得。否則,評價工作難以進行或代價太大。
3、整體操作要規范。各項評價指標及其相應的計算方法,各項數據都要標准化、規范化。
4、要嚴格控制數據的准確性。能夠實行評價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即對數據的准確性和可靠性加以控制。
(五)目標導向原則
評價的目的不是單純評出名次及優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導和鼓勵被評價對象向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發展。績效考評是管理工作中控制環節的重要工作內容,採用「黑箱」
D. 如何設計評價指標體系
一、確定評價對象和評價目的 企業人員績效考評的評價對象是企業中各個層次、各種崗位的人員的工作成果。既可以是高層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基層管理人員,也應該包括技術人員和現場操作人員。評價目的是評判他們對企業的貢獻程度後運用評價的結果,提出有效的激勵措施,使得企業人員繼續為企業做出貢獻。對於管理人員來講其業績多半體現在所管轄的組織的整體業績。那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企業經營者的業績則體現在所經營的企業所取得效益以及與企業相關的各種關系的處理狀況。從評價結果來決定經營者的年薪、榮譽或承擔損失。
二、 擬定評價指標和指標體系
1、 收集企業內部或與企業相關的資料,進行體系輪廓設計。按層次結構分析法,評價指標體系的目標層是經營業績。
一級指標 A1=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 A2=市場地位 A3=對公眾顧客關系 A4=同國家的關系 A5=員工關系及能力發展 A6=股東關系
二級指標 B11=生產要素的利用 B12=優質產品率 B13=商品銷售率 B14=資金利稅率 B15=成本利稅率 B21=市場佔有率 B22=增長率 A31=環境污染狀況 A32=產品對消費者的滿足性質 B30=對公益事業的貢獻 B31=污染狀況 B32=產品滿足性質 B33=服務 B34=對公益事業貢獻 B41=稅收 B42=國有資產的保值 B51=員工的報酬水平 B52=員工的發展 B61=股東的報酬率 B62=股票的走勢 B63=資本金的利潤率
三級指標 對應於 B11 C111=全員勞動生產率 C112=原材料利用率 C113=生產能力利用率 C114=成本費用利潤率 評價指標體系說明如下:
以上指標中,既有財務數據為基礎的硬指標,又有一些主觀判定或市場調查的資料為基礎的軟指標,從而全方位的對經營效益做出評價。
2、 建立相應的統計指標系統。統計指標系統是根據評價指標體系的需要而設計的,是為評價指標體系服務的。它將評價指標體系各項指標所需要的統計數據清晰的、系統的、有層次的表示出來。統計指標體系是評價指標體系的輔助系統。
E. 設計方案的評價方法主要包括( )。
正確答案為:C選項
答案解析:設計方案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多指標法、單指標法以及多因素評分法。
F. 什麼是教學設計的評價方式
顧名思義,即對教學設計的評價。包括對教學設計形式、邏輯結構、內容、方法等的評價。
G. 如何評價的設計
評價設計的好壞可從如下幾點入手:
布局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交通線設置是專否合理。
用色是否符合色彩屬學原理。
用色是否符合色彩心理學原理。
設計風格是否統一,設計造型是否配合。
人工照明設置是否合理。
自然採光是否優化。
材料使用是否符合現實要求,配搭是否合理。
個體設計是否具有技術上的可實施性。
設計是否在真實的預算范圍。
設計是否符合現行的技術規范與安全規范。
設計個體的關系、尺度的把握是否合理。
興趣中心的營造。
設計元素的應用。
設計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