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設計 » 建築抗震設計

建築抗震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1-28 05:09:19

❶ 建築的抗震設計類別 分為哪幾類分類的作用是什麼

抗震設計中,建築根據其在地震時產生的後果及在抗震救災中所起的作用分為四類。

甲類建築:特別重要的建築。如遇地震破壞會導致嚴重後果的建築等,必須經過國家規定的批准許可權批准。

乙類建築:重要的建築。如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建築和地震時救災需要的建築,應按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確定或經有關部門批准。

丙類建築:甲、乙、丁類以外的一般建築等。

丁類建築:次要的建築。如遇地震破壞不易造成人員傷亡和較大經濟損失的建築等。

探討建築物於地震中受損倒塌的原因,並加以防範,從工程上建造經得起強震的抗震建築是減少地震災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建築物抗震性能,是提高城市綜合防禦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時也是防震減災工作中一項「抗」的主要任務。

(1)建築抗震設計擴展閱讀

設防標准

1、甲類建築

地震作用應高於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其值應按批準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措施,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為9度時,應符合比9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

2、乙類建築

地震作用應符台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況下,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為9度時,應符合比9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礎的抗震措施,應符合有關規定。

對較小的乙類建築,當其結構改用抗震性能較好的結構類型時,應允許仍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採取抗震措施。

3、丙類建築

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應符台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

4、丁類建築

一般情況下,地震作用仍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應允許比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適當降低,但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不應降低。

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除規范有具體規定外,對乙、丙、丁類建築可不進行地震作用計算,但仍採取相應的抗震措施。

❷ 建築抗震設計的標准,步驟是什麼

1、重力荷載代表值對於底層就是基礎上部到2層一半高度的柱牆梁構件的重量
對於標准層內就是一層的柱容牆梁構件的重量
對於頂層就是樓頂(包括保溫、防水、保護層、女兒牆等)和頂層半層的柱牆梁構件的重量
上面說很清楚了,因此按體積算了來加就是了,鋼筋混凝土重度是25
2、主要就是依據結構的重要性乘以不同的結構重要系數(好象不是這個名字,一下又想不起叫什麼了),以此來加強結構對地震的抵禦能力。

❸ 為什麼要進行建築抗震設計

為貫徹執來行國家有關建築工程、防震減源災的法律法規並實行以預防為主的方針,使建築經抗震設防後,能有效地減輕建築遭遇地震破壞,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設防目標,避免造成人員傷亡、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則需進行建築抗震設計,以提高建築抗震設防、抗倒塌變形能力。

❹ 抗震設計三個標準是什麼 答案

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根據我國國家標准(《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GB50011-2010》)要求,建築抗震以『三個水準』為抗震設防目標, 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全球范圍內採用裝配式建築的國家,房屋抗震能力都能滿足抗震性能要求。不同國家的設計地震加速度、房屋高度、結構體系等不一樣,採用的裝配式建築抗震設防理念也不盡相同。

(4)建築抗震設計擴展閱讀

我國的抗震設計:

總體來看,我國在抗震法律法規、國家標准上做得比較充分。

我國發布有《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准》、《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管理規定》等國家標准,對建築物抗震設防分類、責任劃歸、防災規劃均有具體劃分。

《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管理規定》第八條規定:當遭受多遇地震時,城市一般功能正常;當遭受相當於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時,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線系統基本正常,重要工礦企業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復生產;當遭受罕遇地震時,城市功能不癱瘓,要害系統和生命線工程不遭受嚴重破壞,不發生嚴重的次生災害。

❺ 建築抗震設計的《建築抗震設計》(科學版)

書名:建築抗震設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作者:薛素鐸//趙均//高向宇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191779
開本:16開
頁數:370頁
出版時間:2007-07-01 第2版 本書按《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編寫,主要闡述建築抗震設計理論與方法。全書共分十章,主要內容包括:地震與抗震概論,建築場地與地基基礎,地震作用與結構抗震驗算,結構非彈性地震反應分析,多層及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設計,多層及高層鋼結構房屋抗震設計,砌體結構房屋抗震設計,單層廠房抗震設計,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基於性態的抗震設計方法簡介。為便於學習,每章均給出學習提要、習題及思考題。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工程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地震與抗震概論
1.1 本課程的目的與任務
1.2 地震與震害
1.2.1 地震基本知識
1.2.2 地震震害
1.3 地震波、震級和地震烈度
1.3.1 地震波
1.3.2 地震動的三要素
1.3.3 震級
1.3.4 地震烈度
1.4 建築抗震設防要求
1.4.1 三水準設防目標
1.4.2 兩階段設計方法
1.4.3 建築抗震設防分類和設防標准
1.5 建築抗震概念設計
1.5.1 場地、地基和基礎
1.5.2 建築結構的規則性
1.5.3 抗震結構體系
1.5.4 結構延性的利用
1.5.5 非結構構件
1.5.6 結構材料與施工
習題及思考題
第二章 建築場地與地基基礎
2.1 概述
2.2 建築場地
2.2.1 場地土類型
2.2.2 場地覆蓋層厚度
2.2.3 土層等效剪切波速
2.2.4 建築場地類別劃分
2.2.5 場地的卓越周期
2.3 地基基礎抗震驗算
2.3.1 一般原則
2.3.2 地基抗震承載力
2.3.3 天然地基抗震承載力驗算
2.4 地基土的液化
2.4.1 液化的概念
2.4.2 液化的判別
2.4.3 液化地基的評價
2.4.4 地基抗液化措施
習題及思考題
第三章 地震作用與結構抗震驗算
3.1 概述
3.2 單自由度彈性體系的地震反應
3.3 單自由度彈性體系地震作用計算的反應譜法
3.3.1 單自由度彈性體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3.3.2 地震系數、動力系數
3.3.3 地震影響系數和抗震設計反應譜
3.3.4 建築物的重力荷載代表值
3.3.5 利用反應譜確定地震作用
3.4 多自由度彈性體系的水平地震反應
3.4.1 多自由度彈性體系的運動方程
3.4.2 多自由度彈性體系的自振頻率與振型分析
3.4.3 頻率、振型特點
3.4.4 地震反應分析的振型分解法
3.5 振型分解反應譜法
3.5.1 多自由度體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3.5.2 地震作用效應的組合
3.6 底部剪力法
3.6.1 底部剪力法的基本公式
3.6.2 底部剪力法的修正
3.7 結構基本周期的近似計算
3.7.1 能量法
3.7.2 頂點位移法
3.7.3 基本周期的修正
3.8 平動扭轉耦聯振動時結構的抗震計算
3.9 豎向地震作用計算
3.9.1 高層建築的豎向地震作用計算
3.9.2 大跨度結構的豎向地震作用計算
3.10 結構抗震驗算
3.10.1 結構抗震計算的一般原則
3.10.2 截面抗震驗算
3.10.3 多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彈性變形驗算
3.10.4 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彈塑性變形驗算
習題及思考題
第四章 結構非彈性地震反應分析
4.1 概述
4.1.1 非彈性地震反應分析的必要性
4.1.2 非彈性地震反應分析的方法
4.2 結構計算模型
4.2.1 按離散方式劃分結構計算模型
4.2.2 按結構體系劃分結構計算模型
4.3 時程分析法
4.3.1 時程分析法的概念
4.3.2 地震波的選取與調整
4.3.3 結構恢復力模型
4.3.4 根據時程分析結果對結構抗震性能進行評估
4.4 結構靜力彈塑性分析
4.4.1 建立荷載-位移曲線
4.4.2 結構抗震能力評估
4.4.3 推覆分析法技術要點
習題及思考題
第五章 多層及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設計
5.1 震害及其分析
5.2 抗震設計的一般規定
5.2.1 不同類型結構體系的適用高度及高寬比要求
5.2.2 抗震等級的劃分
5.2.3 結構平面和豎向布置
5.2.4 一般性抗震措施
5.2.5 結構材料
5.3 框架結構的抗震設計
5.3.1 多遇地震下的水平地震作用計算及變形驗算
5.3.2 多遇地震下的框架內力計算
5.3.3 豎向荷載下的框架內力計算
5.3.4 內力組合
5.3.5 框架樑柱和節點的抗震設計計算與驗算
5.3.6 罕遇地震下的薄弱層彈塑性變形驗算
5.3.7 框架結構的抗震構造措施
5.3.8 框架結構計算實例
5.4 抗震牆結構的抗震設計
5.4.1 牆體布置及其抗震性能
5.4.2 水平地震作用下抗震牆結構的結構分析
5.4.3 牆體的內力計算和內力組合
5.4.4 抗震牆截面抗震驗算
5.4.5 抗震牆結構的抗震構造措施
5.5 框架-抗震牆結構的抗震設計
5.5.1 框架-抗震牆結構的性能特點和抗震設計要求
5.5.2 框架-抗震牆結構抗震計算的簡化方法
5.5.3 框架-抗震牆結構抗震構造措施
5.5.4 框架-抗震牆結構計算實例
習題及思考題
第六章 多層及高層鋼結構房屋抗震設計
6.1 鋼結構房屋的震害與抗震性能
6.1.1 鋼結構房屋的震害
6.1.2 鋼結構房屋的抗震性能
6.2 抗震設計規定
6.2.1 鋼結構房屋結構類型的選擇及所適用的結構尺度
6.2.2 結構平、立面布置以及防震縫的設置
6.2.3 支撐、加強層的設置要求
6.2.4 樓蓋的選擇
6.2.5 地下室的設置
6.3 鋼結構房屋的抗震計算
6.3.1 結構計算模型的技術要點
6.3.2 結構抗震設計要點
6.4 鋼結構房屋的抗震構造要求
6.4.1 鋼框架構造措施
6.4.2 鋼框架-中心支撐結構抗震構造措施
6.4.3 鋼框架-偏心支撐結構抗震構造措施
6.5鋼結構抗震技術的新進展
習題及思考題
第七章 砌體結構房屋抗震設計
7.1 震害及其分析
7.2 砌體結構房屋抗震設計的一般規定
7.3 砌體結構房屋抗震驗算
7.3.1 計算簡圖
7.3.2 水平地震作用和樓層地震剪力計算
7.3.3 樓層地震剪力在各牆體間的分配
7.3.4 牆體抗震承載力驗算
7.3.5 計算實例
7.4 砌體房屋抗震構造措施
7.5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牆房屋抗震設計要點
7.5.1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牆房屋抗震設計的一般規定
7.5.2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牆抗震計算
7.5.3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牆房屋抗震構造措施
習題及思考題
第八章 單層廠房抗震設計
8.1 震害分析
8.1.1 屋蓋體系震害
8.1.2 鋼筋混凝土排架柱系統震害
8.1.3 圍護結構震害
8.1.4 其他震害
8.2 單層廠房抗震設計的一般規定
8.2.1 廠房結構的總體布置
8.2.2 屋蓋結構布置
8.2.3 排架柱和柱間支撐
8.2.4 圍護結構與隔牆
8.3 鋼筋混凝土柱廠房抗震設計
8.3.1 計算模型的選擇與抗震計算的主要內容
8.3.2 橫向抗震計算
8.3.3 縱向抗震計算
8.3.4 截面抗震驗算
8.4 鋼結構廠房抗震設計要點
8.4.1 結構計算模型和地震作用計算方法的選擇
8.4.2 抗震計算要點
8.4.3 構件截面抗震驗算
8.5 抗震構造措施
8.5.1 屋蓋系統的抗震構造措施
8.5.2 鋼筋混凝土排架柱的抗震構造措施
8.5.3 山牆混凝土抗風柱配筋構造
8.5.4 混凝土柱廠房柱間支撐抗震構造措施
8.5.5 混凝土柱廠房的結構連接構造
8.5.6 鋼結構廠房柱的抗震構造措施
8.5.7 鋼結構廠房的其他抗震構造措施
習題及思考題
第九章 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
9.1 結構振動控制概述.
9.2 隔震設計
9.2.1 隔震的基本原理及設計要求
9.2.2 隔震裝置簡介
9.2.3 隔震結構的適用范圍
9.2.4 隔震結構的設計與計算
9.2.5 隔震結構的構造要求
9.3 消能減震設計
9.3.1 消能減震原理
9.3.2 消能減震裝置與部件
9.3.3 消能減震結構的設計
9.4 結構的被動調諧減震控制
習題及思考題
第十章 基於性態的抗震設計方法簡介
10.1 概述
10.1.1 抗震設防的經驗教訓及對工程建設的最新需求
10.1.2 基於性態的抗震設計方法的背景及發展現狀
10.1.3 本章的主要內容及目的
10.2 基於性態的抗震設計概念
10.2.1 幾個基本概念
10.2.2 性態水準
10.2.3 設計地震水準
10.2.4 抗震性態目標
10.2.5 抗震性態目標的選擇及對應的設計准則
10.2.6 抗震性態目標的檢驗方法及性態目標決策
10.3 《建築工程抗震性態設計通則(試用)》概覽
10.3.1 建築按使用功能和重要性的分類
10.3.2 建築使用年限與最低抗震性態要求
10.3.3 建築抗震設計類別
10.3.4 場地類別評定
10.3.5 設計地震加速度
10.3.6 建築場地地震影響系數與場地設計譜
習題及思考題
附錄I 中國地震烈度表
附錄Ⅱ 我國主要城市的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地震分組
附錄Ⅲ D值法計算用表
附錄Ⅳ 函數φ(ξ)計算用表
附錄V 框架-抗震牆協同工作內力系數、位移系數計算圖表
參考文獻

❻ 建築抗震設計的《建築抗震設計》(建築版)

本書來是按照新發布的《建自築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01)編寫的。本書主要介紹了建築結構在地震作用下動力反應新的計算方法,以及建築結構抗震計算原理。內容包括:建築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要求,場地、地基基礎,地震作用和結構抗震驗算原則,以及常用建築的抗震設計。書中特別對二階段設計法和反應譜理論,以及雙肢牆的內力、位移和等效剛度新的計算方法作了重點介紹,並給出了計算用表。
為了便於讀者學習新《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的主要內容及掌握書中的基本理論和計算方法,本書列舉了一些典型例題和思考題,供讀者參考。 主要符號
第1章 抗震設計原則
1 構造地震
2 地震波、震級和烈度
……
第2章 場地、地基與基礎
1 場地
……
第3章 地震作用與結構抗震驗算
1 概述
2 單質點彈性體系的地震反應
……
第4章 鋼筋混凝土框架與框架-抗震牆房屋
1 概述
2 震害及其分析
……
第5章 多層砌體房屋
1 概述
2 震害及其分析
……
第6章 底部框架-抗震牆、多層內框架磚砌房屋
第7章 單層鋼筋混凝土柱廠房
附錄A 我國主要城鎮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地震分組

❼ 高層建築的抗震設計

80年代,是中國高層建築在設計計算及施工技術各方面迅速發展的階段。各大中城市普遍興建高度在100m左右或100m以上的以鋼筋為主的建築,建築層數和高度不斷增加,功能和類型越來越復雜,結構體系日趨多樣化。比較有代表性的高層建築有上海錦江飯店,它是一座現代化的高級賓館,總高153.52m,全部採用框架一芯牆全鋼結構體系,深圳發展中心大廈43層高165.3m,加上天線的高度共185.3m,這是中國第一幢大型高層鋼結構建築。進入90年代中國高層建築結構的設計與施工技術進入了新的階段。不僅結構體系及建築材料出現多樣化而且在高度上長幅很大有一個飛躍。深圳於1995年6月封頂的地王大廈,81層高,385.95m為鋼結構,它居目前世界建築的第四位。 建築結構抗震規范
建築結構抗震規范實際上是各國建築抗震經驗帶有權威性的總結,是指導建築抗震設計(包括結構動力計算,結構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內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個國家經濟與建設的時代水平,又反映了各個國家的具體抗震實踐經驗。它雖然受抗震有關科學理論的引導,向技術經濟合理性的方向發展,但它更要有堅定的工程實踐基礎,把建築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點冒險和不實。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現代規范中的條文有的被列為強制性條文,有的條文中用了「嚴禁,不得,不許,不宜」等體現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須,應該,宜於,可以」等體現不同程度靈活性的用詞。
抗震設計的理論
1、擬靜力理論。擬靜力理論是20世紀10~4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它在估計地震對結構的作用時,僅假定結構為剛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結構或構件的質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當於結構的重量乘以一個比例常數(地震系數)。
2、反應譜理論。反應譜理論是在加世紀40~60年代發展起來的,它以強地震動加速度觀測記錄的增多和對地震地面運動特性的進一步了解,以及結構動力反應特性的研究為基礎,是加理工學院的一些研究學者對地震動加速度記錄的特性進行分析後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
3、動力理論。動力理論是20世紀70-80年廣為應用的地震動力理論。它的發展除了基於60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技術和試驗技術的發展外,人們對各類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線性與非線性反應過程有了較多的了解,同時隨著強震觀測台站的不斷增多,各種受損結構的地震反應記錄也不斷增多。進一步動力理論也稱地震時程分析理論,它把地震作為一個時間過程,選擇有代表性的地震動加速度時程作為地震動輸入,建築物簡化為多自由度體系,計算得到每一時刻建築物的地震反應,從而完成抗震設計工作。 (一)高層建築抗震措施
在對結構的抗震設計中,除要考慮概念設計、結構抗震驗算外,歷次地震後人們在限制建築高度,提高結構延性(限制結構類型和結構材料使用)等方面總結的抗震經驗一直是各國規范重視的問題。當前,在抗震設計中,從概念設計,抗震驗算及構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將抗震與消震(結構延性)結合的基礎上,建立設計地震力與結構延性要求相互影響的雙重設計指標和方法,直至進一步通過一些結構措施(隔震措施,消能減震措施)來減震,即減小結構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築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經濟的抗震性能是當代抗震設計規范發展的方向。而且,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和強節點弱構件在提高結構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認可。
(二)高層建築的抗震設計理念
中國《建築抗震規范》(GB50011-2001)對建築的抗震設防提出「三水準、兩階段」的要求,「三水準」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當遭遇第一設防烈度地震即低於該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時,結構處於彈性變形階段,建築物處於正常使用狀態。建築物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因此,要求建築結構滿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載力極限狀態驗算,要求建築的彈性變形不超過規定的彈性變形限值。當遭遇第二設防烈度地震即相當於該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時,結構屈服進入非彈性變形階段,建築物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因此,要求結構具有相當的延性能力(變形能力)不發生不可修復的脆性破壞。當遭遇第三設防烈度地震即高於該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時,結構雖然破壞較重,但結構的非彈性變形離結構的倒塌尚有一段距離。不致倒塌或者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從而保障了人員的安全。因此,要求建築具有足夠的變形能力,其彈塑性變形不超過規定的彈塑性變形限值。
三個水準烈度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個不同超越概率(或重現期)來區分的: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2%,重現期50年;設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50年超越概率10%,重現期475年;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2%-3%,重現期1641-2475年,平均約為2000年。
對建築抗震的三個水準設防要求,是通過「兩階段」設計來實現的,其方法步驟如下:第一階段:第一步採用與第一水準烈度相應的地震動參數,先計算出結構在彈性狀態下的地震作用效應,與風、重力荷載效應組合,並引入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進行構件截面設計,從而滿足第一水準的強度要求;第二步是採用同一地震動參數計算出結構的層間位移角,使其不超過抗震規范所規定的限值;同時採用相應的抗震構造措施,保證結構具有足夠的延性、變形能力和塑性耗能,從而自動滿足第二水準的變形要求。第二階段:採用與第三水準相對應的地震動參數,計算出結構(特別是柔弱樓層和抗震薄弱環節)的彈塑性層間位移角,使之小於抗震規范的限值。並採用必要的抗震構造措施,從而滿足第三水準的防倒塌要求。
(三)高層建築結構的抗震設計方法
中國的《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對各類建築結構的抗震計算應採用的方法作了以下規定:1、高度不超過40m,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均勻的結構,以及近似於單質點體系的結構,可採用底部剪力法等簡化方法。2、除1款外的建築結構,宜採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方法。3、特別不規則的建築、甲類建築和限制高度范圍的高層建築,應採用時程分析法進行多遇地震下的補充計算,可取多條時程曲線計算結果的平均值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的較大值。
關於高層建築防火安全問題
人類的高層建築的火災已經成為重大的災害,它涉及的范圍較廣,業主的財產以及人身安全受到重創。預防高層建築的防火安全性問題已成為重中之重。現代高層住宅建築的高度不斷延伸,往往是一層受災殃及整體建築。如何解決高層建築的火災防範問題是當今建設者們首當其沖面對的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近年來,由於住宅小區火災的防範不到位,導致火災事件數量逐年攀升,對於人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也逐步擴大。消除這一安全隱患,應當是政府和建設部門的頭等大事。
一、高層建築的火災因素
(1)天然氣設施氣體泄漏造成的火災蔓延。
(2)家用電器使用不當而引起的火災。
(3)人為的火災因素。
(4)煙花爆竹燃放引起的火災。
(5)民用電線短路造成的火災。
(6)間接引發的火災。
二、高層建築防火材料及其技術規范問題:
(1)高層建築牆體的防火材料有質量問題。
(2)室內防火安全監控裝置失控,產品的技術性能不達標。
(3)建築材料的防火設施擴展使用問題沒有得到建設部門的支持。
(4)沒有建立高層建築自動滅火裝置的設計性規范條文。
(5)施工單位對於住宅裝飾材料的選型沒有統一的定性標准。
(6)沒有頒布完全禁止高層建築以及住宅小區煙花燃放法令。
(7)天然氣終端使用設備的安全性檢查不到位。
(8)沒有設立預防天然氣泄漏的安全監控裝置。
(9)季節性的安檢宣傳工作不到位。
三、關於高層建築的火災防範措施
(1)健全高層住宅火災的防範網路安全自動控制系統。
(2)縮減住宅建築的高度,以減少財產及生命的損失及傷害。
(3)降低高層建築的密集度。
(4)完善建築材料的防火性措施,加快研製新型的防火塗層材料和建築材料。
(5)研製新型的民用防火產品,加大推廣使用家用防火材料生產力度。
(6)防火安檢期的不定性檢查和教育宣傳。
(7)加快研製家庭民用快速自動滅火器材。
(8)制定社區防火責任人制度並落實到位。
四、建設預防火災的新型高層智能建築
建議設計院校以及建委的相關部門盡快設計出完全能夠防範火災的高層智能住宅建築。
(1)居民住宅應當安裝自動滅火裝置。
(2)門窗以及玻璃採用抗高溫防火材料。
(3)家用電氣設備的外殼使用防火材料製成。
(4)禁止使用木地板材料,加快研製新型的防火保溫地板材料。
(5)民用電路所使用的電線絕緣層必須採用耐高溫防火材料。
(6)嚴格要求住戶安裝天然氣泄漏報警裝置。
(7)加快研製小戶型的高壓滅火簡易裝置,做到每戶安裝一部滅火設備。
(8)做到群策群防,建立防火安全員安全監察宣傳責任制度。
(9)地方政府設立預防火災安全委員會。
(10)設立小區消防安全救災小組,由火警轄區統一領導指揮。
(11)門窗牆外的上方設立防火隔離延伸罩,防止火苗竄到上一層建築。這項可納入建築設計規范。
(12)加大電力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天然氣能源的高層住宅引入,或禁止城區使用天然氣。
(13)加快新型安全的綜合性能源開發。
如果按著上述建議進行火災防範,基本上高層住宅的火災防範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和諧社會一定要建立在群策群防基礎上。火災可防,關鍵在於政府的執政保障和人民的全力支持。
關於高層建築墜落物體的安全防範問題
現代樓宇建築高度不斷提升,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高層建築密度不斷加大,防範高層建築墜落物體對人身的傷害,應當納入設計安全規范。高層住宅戶外附加物體安裝工程的安全標准、安全防盜網欄、門窗玻璃等都應當規定使用年限。物體緊固裝置的使用期限、材料的選擇、防老化工藝等一定要有嚴格的規定。不然,一旦發生高空物體墜落事故,會危及行人的人身生命以及財產安全,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一、高層建築的主要戶外設施
隨著現代化大都市的高速發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斷增長,建立高層建築墜落物體對人身造成傷害的安全防範措施已迫在眉睫。城市高層住宅建築外加附屬物體包括:
(1)居民使用的戶外空調主機。
(2)防盜門窗護網。
(3)門窗玻璃。
(4)企業的戶外廣告、招牌匾額。
(5)戶外照明及通訊裝置。
(6)戶外門窗遮陽遮雨用具。
二、易碎易墜落物品
(1)門窗及玻璃。
(2)戶外照明燈具。
(3)戶外廣告的照明燈具。
(4)企業招牌匾額的易老化針織類物品。
(5)易老化遮陽遮雨材料。
三、戶外施工過程中易墜落的物體
(1)戶外空調以及固定金屬架。
(2)戶外廣告金屬架。
(3)企業戶外廣告招牌匾額的金屬框架。
(4)施工過程中的攀爬吊裝以及裝修設施。
(5)施工過程中起吊的戶外工程物體(戶外空調,防盜門窗護欄,戶外廣告金屬結構架)。
(6)戶外遮陽遮雨金屬架。
四、高層建築頂端的通訊發射接收設施
(1)企業通訊專用設備。
(2)信息產業收發信息設施。
(3)衛星通信接收設備。
(4)戶外民用天線。
五、高層建築的水暖設備
(1)原高層建築供暖系統的終端設備。
(2)冷卻塔,高水位水箱。
六、高層建築所安裝的太陽能裝置
(1)民用以及企業用太陽能供暖設備。
(2)民用及企業用太陽能供電裝置。
二、高層建築戶外物體墜落的主要因素
關於高層建築附加物體的高空墜落安全防範措施問題,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沒有納入高層建築的設計規范。大自然的風災和人為的事故以及氧化作用是導致高層建築附加物體墜落的主要原因,包括:
(1)高等量級別的颶風災害,可導致高層建築的門窗玻璃以及廣告匾額墜落。
(2)戶外空調系統的主機,由於固定結構在長時間的氧化學反應下失去作用,從而造成物體墜落事故。
(3)高層建築外加附屬設備的金屬部分,在大自然有害氣體的侵蝕下,產生老化損壞墜落。
(4)由於施工質量低劣而造成的人為物體墜落。
在自然災害中,風災所造成的物體墜落是主要因素。
高層建築戶外附屬設施墜落的安全防範措施
(1)設立高層建築戶外附屬設備安裝標准。
(2)加強高層建築玻璃幕牆以及門窗玻璃的安全防護規范措施。
(3)在高層建築最底層的四周,增加預防高空物體墜落的外延結構,或增加每一棟高層建築的底層四周防墜落物體的金屬結構設施。
(4)將用於戶外附屬設施固定的金屬防腐材料納入高層住宅設計規范。
(5)增加空調外掛主機的預留外延建築結構平台或體外凹式牆體空間。
(6)設立高層建築地面的牆體四周外延防護欄,建築牆體與外延防護欄的安全距離標准為3米。
(7)在可能的情況下,統一實施中央空調製冷採暖系統。
(8)設立城區高層建築物體墜落安全防範巡查機構,制定高空物體墜落安全防範條例。
(9)城市居民社區委員會實施高層建築物體墜落安全防範責任制度,健全施工企業檔案登記工作。
根據調查,中國在高層建築設計標准中,還沒有制定出有關高層建築附屬設施墜落安全事故的防範措施。隨著人類住宅建設的不斷增高,預防高層建築附加設施墜落的安全事故問題已迫在眉睫。國家建委、房管機構、設計院所、人防工程委員會等相關部門應當盡快制定出關於中國城區高層建築預防墜落物體的安全應急方案和設計標准,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將高層建築物體墜落安全因素納入建築設計規范,或納入城市安全管理防範監理系統。

❽ 建築抗震設計的內容與要求有哪些

提高建築結構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設計思想與方法
工程結構的抗震能力是社會抗震防災系統的第一道防線。建築物的倒塌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建築物在地震中的破壞程度,大體決定了震害的嚴重程度。
因此,建築結構的抗震能力,特別是抗地震倒塌能力,是地震區抗震防災能力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文中運用系統科學的思想,介紹了提高建築結構整體抗震能力的設計思想,結合汶川地震中建築震害的教訓,重點針對建築結構抗地震倒塌能力,討論了建築結構抗震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和改進建議。
研究結果表明:建築結構系統的安全儲備分為基本安全儲備、整體安全儲備與意外安全儲備三個層次。結構的整體抗震能力和抗地震倒塌能力取決於整體安全儲備和意外安全儲備,意外安全儲備不足是汶川地震建築結構震害嚴重的主要原因。結構系統的意外安全儲備主要來自其魯棒性、整體穩定性和整體牢固性。目前對於結構系統的整體安全儲備和意外安全儲備的研究很不夠,結構設計規范的相關規定和要求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九品論文網,論文發表的首選平台!更多資料請進九品論文。

❾ 建築抗震設計原理是怎樣的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1(2016版)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發布家標准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局部修訂公告

現批准《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GB 50011 - 2011 局部修訂條文自 2016 起實施經修改原條文同廢止
局部修訂條文及具體內容刊登我部關網站近期版《工程建設標准化》刊物
華民共住房城鄉建設部
20167月7
關於發布家標准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公告
現批准《建築抗震設計規范》家標准編號GB 50011 - 2011 自 2011 12 起實施其第1. 0.2 、1. 0. 4、3.1.1、3.3.1、3.3.2、3.4.1、3.5.2、3.7.1、3.7.4 、3.9.1、3.9.2、3.9.4、3.9.6、4. 1.6、 4. 1.8、 4. 1.9、4. 2.2、 4. 3.2、 4. 4. 5、5. 1. 1、5. 1.3、 5. 1.4、 5. 1.6、 5. 2.5、5.4.1、 5.4.2、 5.4.3、 6. 1.2、 6.3.3、 6.3.7 、6.4.3、 7. 1.2、7. 1.5、 7. 1.8、 7.2.4、 7.2.6 、7.3.1、 7.3.3、 7.3.5、 7.3.6、7. 3. 8、7. 4.1、 7.4.4、 7.5.7、 7. 5.8、 8. 1.3、 8.3.1、 8.3.6、8.4.1、 8.5.1、 10. 1.3、 10. 1. 12、 10. 1. 15、 12. 1.5、 12.2.1、12. 2. 9條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原《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 - 2001 同廢止
本規范由我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組織建築工業版社版發行
華民共住房城鄉建設部
20115月 31
前言
本規范系根據原建設部《關於印發 〈2006 工程建設標准規范制訂、修訂計劃(第批) 〉通知》(建標 [2006J 77 號)要求由建築科研究院同關設計、勘察、研究教單位《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GB 50011 - 2001 進行修訂
修訂程編制組總結 2008 汶川震震害經驗災區設防烈度進行調整增加關山區場、框架結構填充牆設置、砌體結構樓梯間、抗震結構施工要求強制性條文提高裝配式樓板構造鋼筋伸率要求繼續展專題研究部試驗研究調查總結近內外震(包括汶川震)經驗教訓採納震工程新科研考慮我經濟條件工程實踐並全范圍內廣泛徵求關設計、勘察、科研、教單位及抗震管理部門意見經反復討論、修改、充實試設計經審查定稿
本修訂共 14章 12 附錄除保持 2008 局部修訂規定外.主要修訂內容:補充關於7度 (0. 15g)8度(0.30g) 設防抗震措施規定按《震參數區劃圖》調整設計震組;改進土壤液化判別公式;調整震影響系數曲線阻尼調整參數、鋼結構阻尼比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隔震結構水平向減震系數計算並補充跨屋蓋建築水平豎向震作用計算:提高氓凝土框架結構房屋、底部框架砌體房屋抗震設計要求;提鋼結構房屋抗震等級並相應調整抗震措施規定;改進層砌體房屋、混凝土抗震牆房屋、配筋砌體房屋抗震措施;擴隔震消能減震房屋適用范圍;新增建築抗震性能化設計原則及關跨屋蓋建築、建築、框排架廠房、鋼支撐-混凝土框架鋼框架-鋼筋混凝土核筒結構抗震設計規定取消內框架磚房內容
本規范黑體字標志條文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本規范由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管理強制性條文解釋建築科研究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解釋執行程請各單位結合工程實踐認真總結經驗並意見建議寄交北京市北三環東路 30 號建築科研究院家標准《建築
抗震設計規范》管理組(郵編: 100013 , E-mail: GB 50011-cabr@163. com)
主編單位:建築科研究院
參編單位:震局工程力研究所、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標准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電工程設計院、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建築東北設計研究院、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南
建築設計院、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建築設計研究院、雲南省設計院、四川省建築設計院、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建際(深圳)設計顧問
限公司、冶集團建築研究總院、機械工業集團公司、元際工程公司、清華、同濟、哈爾濱工業、浙江、重慶、雲南、廣州、連理工、北京工業
主要起草:黃世敏 王亞勇(按姓氏筆畫排列)
丁潔民 泰 鄧 華 葉燎原 馮 遠 呂西林 劉瓊祥 李 亮
李 惠 李 霆 李軍 李亞明 李英民 李強 楊林德 蘇經宇
肖 偉 吳明舜 辛鴻博 張瑞龍 陳 炯 陳富 歐進萍 郁銀泉
易民 羅海 周華 |周炳章 周福霖 !周錫元 柯華 委 宇
姜文偉 袁金西 錢基宏 錢稼茹 徐 建 徐永基 唐曹明 容柏
曹文宏 符聖聰 章萍 葛禮 董津城 程才淵 傅怡 曾德民
竇南華 蔡益燕 薛彥濤 薛慧立 戴瑩
主要審查:徐培福 吳敏 劉志剛 (按姓氏筆畫排列)
劉樹屯 李 黎 李蘭 陳義 侯忠良 莫 庸 顧寶 高孟譚
黃坤 程懋堃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1(2016版)[附條文說明] 共526頁建築抗震設計規范自載看才知答說明白

❿ 建築結構的抗震設計包括哪些內容

建築結構抗震設計主要有如下幾點:
1 .選擇對建築抗震有利的場地,宜避開對建築抗震不利的地段,不應在危險地段建造 甲、乙、丙類建築。對於不利地段,結構工程師應提出避開要求,當無法避開時,應採取有 效措施,這就考慮了地震因場地條件間接引起結構破壞的原因,諸如地基土的不均勻沉陷、 地震引起的地表錯動與地裂。
2..建築的平立面布置應符合概念設計的要求,不應採用嚴重不規則的方案。不規則的 建築,在結構設計時要進行水平地震作用計算和內力調整,並應對薄弱部位採取有效的抗震 構造措施。借鑒國際的通行做法,參考外國規范,使我們的設計更加完善合理。
3..結構材料選擇與結構體系的確定應符合抗震結構的要求。採用哪一種結構材料,什 么樣的結構體系,經技術經濟條件比較綜合確定。同時力求結構的延性好、強度與重力比值 大、勻質性好、正交各向同性,盡量降低房屋重心,充分發揮材料的強度,並提出了結構兩 個主軸方向的動力特性 (周期和振型 )相近的抗震概念。4.盡可能設置多道抗震防線。地震有一定的持續時間,而且可能多次往復作用,根據 地震後倒塌的建築物的分析,我們知道地震的往復作用使結構遭到嚴重破壞,而最後倒塌則是結構因破壞而喪失了承受重力荷載的能力。適當處理構件的強弱關系,使其形成多道防線,是增加結構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單一的框架結構,框架就成為唯一的抗側力構件,那麼採用「強柱弱梁」型延性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的屈服先於柱的屈服,就可 以做到利用梁的變形消耗地震能量,使框架柱退居到第二道防線的位置。
5.具有合理的剛度和承載力分布以及與之匹配的延性。提高結構的抗側移剛度,往往 是以提高工程造價及降低結構延性指標為代價的。要使建築物在遭受強烈地震時,具有很強 的抗倒塌能力,最理想的是使結構中的所有構件及構件中的所有桿件都具有較高的延性,然 而實際工程中很難做到。有選擇地提高結構中的重要構件以及關鍵桿作的延性是比較經濟有 效的辦法。例如上剛下柔的框支牆結構,應重點提高轉換層以下的各層的構件延性。對於框架和框架筒體,應優先提高柱的延性。在工程設計中另一種提高結構延性的辦法是結構承載 力無明顯降低的前提下,控制構件的破壞形態,減小受壓構件的軸壓比 (同時還應注意適當 降低剪壓比 ),提高柱的延性。
6.確保結構的整體性。各構件之間的連接必須可靠,符合下列要求 :1 )構件節點的承 載力不應低於其連接構件的承載力,當構件屈服、剛度退化時,節點應保持承載力和剛度不變。2 )予埋件的錨固承載力不應低於連接件的承載力。3 )裝配式的連接應保證結構的整體 性,各抗側力構件必須有可靠的措施以確保空間協同工作。4)結構應具有連續性,注重施 工質量,避免施工不當使結構的連續性遭到削弱甚至破壞。
建築抗震概念設計是根據地震災害和工程經驗等所形成的基本設計原則和設計思想,進行建築和結構總體布置並確定細部構造的過程,是一種基於震害經驗建立的抗震基本設計原則和思想。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