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設計
⑴ 如何進行高中歷史創新教學設計 博客
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從單純地講授知識,轉變為設計教材,啟導學生學習;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自主學習,開拓智力,發展能力。因此如何運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也成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研究的主要課題。為此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的探討:1、營造歷史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進一步運用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的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初中時期正是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施教時必須把握住這一良機,將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為課堂設計的首要目標。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設計講授了《科技、教育和史學研究的成果》一節課。在這節課上,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新中國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背景,接著插入了一段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場面的影視資料,隨後就將媒體展示的重點放在了傑出的科學家鄧稼先身上。為此,我向學生展示了「兩彈元勛」鄧稼先和他的同學、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青年時代和中年時代的兩幅對比照片,讓學生在這種歷史氛圍中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世界諾貝爾獎和中國「兩彈元勛」的稱號孰輕孰重?如果是你,你將作何選擇?這個似乎無法准確、圓滿回答的問題,對學生的心理構成了很大的沖擊波。一時間,活躍的課堂頓時變得沉寂了,上課後一直處於激昂狀態的學如今卻相繼沉入深深的思考狀態之中。這一段沉寂,是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也是學生對人生價值取向的選擇!作為教師,我同樣無法對這個問題下准確的結論也不可能下准確的結論。最後,我只能以楊振寧在鄧稼先逝世後所講的一段話作為這個問題的回答與總結—「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途徑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和品質」。這節課後,「兩彈元勛」鄧稼先便成了學生談論的熱門話題。在諸如此類輸入情感信息這些方面,歷史教學有其獨特的優勢--過去的歷史給我們留下豐富的多媒體素材。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多媒體素材營造歷史氛圍、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將歷史知識通過歷史體驗轉化為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使之服務於課堂教學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和完善學生人格的目標。2、創設學習情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英國大哲學家培根在比較了各學科的不同作用後認為:「歷史給人以智慧」。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來看,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里,他們開始大量地接觸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規律這些抽象的概念。這些僅憑教師的口頭講解讓學生完全接受是比較困難的。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的條件下,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素材創設學習情境,在歷史思維的層面上實現一種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溝通,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如在講「英國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一結論時,我就根據學生的實際將側重點放在生產關系的調整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上。在這里,我首先選用一幅似乎與歷史教材沒有聯系的圖片:由於法官的秉公斷案--原告、被告在法官的笑盈盈的目光下握手言和;隨著圖片的展示,我接著向學生提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如何相互促進這一問題。經過短暫的思考,學生即能結合生產關系的內涵得出「生產關系的調整對生產力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等結論。這樣,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增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擴展學生的思路,實現了抽象知識的深度直觀,深化了學生的認知過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是復雜而多樣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地選擇和使用多媒體素材,將多媒體放在最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的時刻和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思維方向、引導學生的思維進程的方面。這樣,才不至於使學生在復雜多樣的歷史事件的聯繫上不至於偏離思維軌道。如講授《難忘九一八》這一節,如果將多媒體的重點放在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的過程上,勢必將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引到如何捉著蔣介石的情節上。我在製作這節課的多媒體課件時,採取了口頭講述這個過程、用多媒體素材展示蔣介石被扣壓以後國內外各派政治力量的反映上,讓學生據此分析、討論如何處置被扣壓的蔣介石?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刻理解了西安事變的歷史地位和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偉大歷史意義,而且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培養了他們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3、倡導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現代教育的任務主要不在於向學生傳遞知識,它的本質是引導學生的精神發展,知識主要起載體作用。在學生的精神發展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事實上,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類的創新史。歷史學科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首先要考慮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中,然後引導學習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最後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進行創造性思維。不難想像,當學生可以通過欣賞一段音樂去體驗一段流逝的歲月、可以通過觀察一幅圖像去解釋一種歷史現象、可以通過觀看一節影片來了解一段艱難的生活並為其制訂出行之有效的治國方略時,我們的多媒體歷史課堂將會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學生的參與意識會是何等的踴躍,那麼,在我們的多媒體課堂上學生對歷史的體驗便成了一種創造性實創新活動。我在講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首先讓學生根據中國歷史上唐朝的開放和清代的閉關導致的兩種結果的對比資料,與我一起共同探討中國為什麼要開放、怎樣開放和在開放時如何吸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堅持什麼原則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再利用多媒體分層演示我國《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講述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的形成過程;最後,我又向學生提供了表現我國改革開放後出現巨大成就的幾幅圖片,讓學生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意義。就這樣,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他們認真思考、各抒己見,表現出了良好的參與意識。從長遠看,這樣做對學生將來適應社會和在社會中發展有很大的啟發性,也可以說,這樣做更接近現代教育的本質。綜上所述,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於教學效果的提高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然而,在我所做的關於我校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反饋表上,還有近5%的學生提出了精力不夠集中、多媒體課堂秩序不如傳統課堂等問題。經過分析,我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的原因一是教師在製作課件的過程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技術上,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為多媒體所興奮,難以迅速實現思路的轉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成敗與否,關鍵在於教師教學設計水平。而教學設計水平的高低,則取決於教師的綜合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樹立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觀念以及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觀念,科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建構新的教學模式,給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正確定位。只有這樣,才能以全新的觀念、全新的視野對現代化教學手段深入中小學課堂這一新事物加以審視,才能科學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探索和實踐
⑵ 高中歷史教學設計與說課稿一樣嗎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型性,不回要事無巨細答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