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軟體設計 » 設計師眼中

設計師眼中

發布時間: 2021-01-24 09:05:04

Ⅰ 在設計大師眼中,哪些東西是好設計

做設計不難,難的是讓很多人使用它,為其買單。德國工業之父 Dieter Rams 提出過著名的設計十戒:創新、實用、唯美、讓產品說話、隱晦、誠實、堅固難用、細致、環保、極簡。這是金科玉律嗎?是,但不局限於此。
在「設計單品」系列短片中,Tom Dixon、Marcel Wanders、Gijs Bakker等全球頂尖的產品設計師通過焊槍、玻璃杯、鉛筆等告訴你,好設計的通關密碼就藏在你的日常用品里。
Famous Designers on Their Favorite Objects
01
「好的設計在於完善」
Tom Dixon

從切爾西藝術學院輟學,投身樂隊當貝斯手,交通意外終結樂手生涯之後轉而經營酒吧,並開始研習焊接工藝,又因為焊接作品而在設計界展露頭角,完成這一連串的人生經歷時,Tom Dixon 才20歲出頭。作為英國設計界的領航人物,他的身上散發著滿滿的老牌工業強國的工業感。
「我第一次拿起焊槍的時刻,是要去修理一輛老式摩托車,」談到這一至關重要的工具時,Dixon 回憶到,「那時我就意識到對它的熱愛」。點燃火焰,金屬融化,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我每天醒來,將不同的東西焊接在一起,到了晚上將其賣掉,如果沒有火,我不會成為一名設計師。」
對我而言,焊槍就好比一種神奇的膠水,
將破銅爛鐵轉換為黃金。
金屬風格是 Tom Dixon 的一張名片,但絕不僅限於此。「工業精神」是一切的創作前提,而將工業技術與手工藝結合,就會更具情感。從最初的傢具,到廣受歡迎的文具系列,再到與 Adidas 的合作和之後的各種跨界,這些未曾嘗試過的領域,都被 Dixon 作為目標。

▲ 吊燈系列

▲ 文具系列

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於 Tom Dixon 在商業運作上的成功卻又不失自己的風格。在他看來,好的設計在於完善。不僅完善產品本身的設計、細節和工藝,也要完善運營、管理、團隊概念等商業鏈條知識的積累。 他毫不避諱,且一直迎頭向前。
02
「用好設計喚起親密感」
Ilse Crawford

如同很多演而優則導的偉大演員,Ilse Crawford 原先是名建築記者,之後作為英國《ELLE Decoration》 雜志的創始編輯,在設計行業內歷經十幾年。帶著極為強烈的「將人們的需求回歸設計本質」的願望,她在2001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很多人形容她為親切,然而隱藏在設計背後的關懷才是 Crawford 的厲害之處。早在2016年成為 Maison & Objet 的年度設計師之前,她就已經是行業中的佼佼者,且是為數不多、多元跨界的女性設計師。

站在設計行業的觀察者角度,Crawford 認為人們過多地、甚至盲目地關注高聳的建築、時髦的椅子,在我們日常使用、經常接觸的物件上,卻甚少用力。
03
「懂得並感受材料」
Gijs Bakker

如今,大家可能對模特身上出現「爐灶管」走秀習以為常,但在1967年,荷蘭先鋒首飾設計師 Gijs Bakker 就已經用一場顛覆性的走秀來詮釋他心中的設計。他不局限於所謂的功能性、商業性,始終扮演著拓荒者的角色。

▲ Gijs Bakker 1967年設計的首飾
而 Bakker 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是 Droog Design 的創始人。1993年,他聯合藝術史藝評家 Renny Ramakers 創立了這個荷蘭最重要的設計品牌。比起品牌的定位, Droog Design 更像是一個設計平台,它將荷蘭的設計師、品牌相互連結,通過設計對文化、生活提出批判和反思,同時將荷蘭推向了國際設計舞台。設計鬼才 Marcel Wander 的成名作繩結椅便是從這里走向國際。

▲ 由 Tejo Remy 設計的 Chest of Drawers (1960),是 Droog collection 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對他而言,來自過去的物件,如同從孩童到大學接受的手工藝教育,讓 Bakker 樂此不疲。它們貯存在你的大腦中,卻又似乎無跡可尋。
如果具備了一項技能,
能夠懂得並感受材料,
與材料進行交流並隨心所欲地掌控它。
提到手工藝設計的本性,Bakker 有著自己深刻的體會,他感到自己受過的傳統訓練如同一場循環:「我的人生可以簡單分為三部曲:受教於手工藝、排斥手工藝以及置身於這個被電腦統治的世界——現在我們需要回歸,去專研工藝的製作技巧。」
04
「激發想像力和好奇心」
Marcel Wanders

無論在哪裡,這位來自荷蘭的鬼才設計師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早年他曾被世界首屈一指的設計院校 Design Academy Eindhoven 逐出校園,並被認為是「不可教的」。特立獨行的他甚至在個人網站上發出「設計已死」的聲明。直到33歲那年,Marcel Wanders 為 Droog Design 設計的繩結椅(Knotted Chair)將他帶到了世界的舞台。

▲ 繩結椅, Droog, 1995

▲ 鼻涕花瓶,2001
無人機讓我覺得我又回到了童年,
讓我覺得我可以穿越宇宙,
可以到達原本到不了的地方,
可以看到原本看不見的東西。
超前的洞察力和好奇心,是 Wanders 能持續高產的原因。也許你對他的乖張不感冒,覺得他的噱頭大於本質,但不可否認的是,Wanders 總是在不斷地追問和持續推進。鉤針技藝製作的茶幾如同蕾絲般輕盈卻十分堅固;流鼻涕的花瓶、等比例大小的馬燈、三人沙發調轉90度成為單人座椅,這些瘋狂的想法都在他的世界裡,一一實現。
05
「原生想法的突破」
Edward Barber & Jay Osgerby

同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畢業的 Edward Barber 和 Jay Osgerby 成立的事務所 Barber & Osgerby 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設計了火炬,總重量僅為800g,堪稱史上最輕盈的火炬之一。兩位設計師也自此蜚聲國際。

▲ 由 Barber & Osgerby 設計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火炬

▲ 為義大利瓷磚品牌 Mutina 設計的 Puzzle 系列

▲ Map table, 2011

鉛筆是讓人將心中想法
轉移到紙張上的終極工具。
06
「人與物品之間的微妙關系」
Konstantin Grcic

來自德國的設計師 Konstantin Grcic,早在很多年前就憑借為 Magis 設計的「Chair One」一舉成名,並在之後榮獲諸多國際獎項。他如同一位恪守信仰的教徒,在日漸紛雜的設計界里堅持自己的原則——一種將實用性完美融入人文主義理念中去的設計風格。

▲ Chair One
精品設計與普通產品之間的一線只差,
就在於你和這個物品之間的微妙關系。

▲ MEDICI chair
「其實,座椅有知覺,同時又一無所知」,當設計師在創作一個產品時,需要學會在完美之時放手,以免為了賦予所謂的風格或者美麗,而毀了產品。

Ⅱ 一張圖 將程序員 產品經理 設計師眼中各是什麼樣的

當然不一樣啦,要不就只設置一個崗位了,二者的著眼點完全是不一樣,產品設計師的職業發展方向就是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只是一個過渡而已。

Ⅲ 設計師眼中的大氣到底是什麼

對「大氣」的簡答理解,好的設計要多從細節入手,即使簡約的設計風格也要謹慎處理細節。比如小的陰影,光澤,質感等等。把握好全局,才能控制你的風格。試圖和需求人良好的溝通,表達設計師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Ⅳ 專業設計師眼中,什麼是優秀的設計

其實在我國大陸的市場中,談風格這件事類似的血淚還有很多。然而這並不是因為設計師的專版業知識匱乏權,而是現如今的軟裝市場,風格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一間房子的設計裡面可能會含有多種風格內容,這也是為什麼專業的設計師在和客戶溝通上往往不直接談風格的原因。
於是這就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很多客戶往往不了解實際情況,一味地追求所謂的風格。很多設計師和軟裝相關行業的人也很為難:「難道客戶問我們什麼是XX風格時,我們就說『那都不重要』嗎?」
所以如何跟客戶就風格的事情上面溝通,同時還顯得非常專業,就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我們就開篇設計師遇到的新古典風格為例,細聊一下問題的解決方案。
風格的演變往往適應著消費者審美的變化
提到新古典風格,很多人會想到「美式」、「歐式」,但其實這是非常籠統的稱呼,從專業層面上講很不合適:美式到底是美式鄉村還是美式經典;歐式就更加劃分不細致了,是法式、德式還是意式,又或者是西班牙式?即便說得清美式與歐式的區別,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

Ⅳ 國外設計師眼中的中式是什麼樣

何為中式?就是源於中國,具有代表性中國風格的藝術和造型元素。

Ⅵ 設計師的思路和眼中的風格是什麼

不少設計師在和客戶溝通的時候都會很頭疼,因為設計師眼中的風格和客戶眼中的風格往往是不一樣的。這就造成了設計師和客戶之間的矛盾。因為從專業設計師的角度來看,設計師的思路和客戶是不一樣的。

到底是設計師不會設計還是客戶不懂風格?

入行時間久的設計師會發現,無論什麼風格,就算自己搞懂了,和別人溝通起來還是會發現沒什麼意義。因為風格就是很籠統的說法,客戶也未必真的懂行,所以當和客戶確定要什麼風格時,還是直接用圖片來得容易。

專業的設計師不談風格

其實在我國大陸的市場中,談風格這件事類似的血淚還有很多。然而這並不是因為設計師的專業知識匱乏,而是現如今的軟裝市場,風格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一間房子的設計裡面可能會含有多種風格內容,這也是為什麼專業的設計師在和客戶溝通上往往不直接談風格的原因。

於是這就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很多客戶往往不了解實際情況,一味地追求所謂的風格。很多設計師和軟裝相關行業的人也很為難:「難道客戶問我們什麼是XX風格時,我們就說『那都不重要』嗎?」

所以如何跟客戶就風格的事情上面溝通,同時還顯得非常專業,就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我們就開篇設計師遇到的新古典風格為例,細聊一下問題的解決方案。

風格的演變往往適應著消費者審美的變化

提到新古典風格,很多人會想到「美式」、「歐式」,但其實這是非常籠統的稱呼,從專業層面上講很不合適:美式到底是美式鄉村還是美式經典;歐式就更加劃分不細致了,是法式、德式還是意式,又或者是西班牙式?即便說得清美式與歐式的區別,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

比如從尺寸上來講,一個法式的床頭櫃做到了600也不能就變成美式了。

此外,「新古典」是個很具有「中國特色」的說法,為何如此說呢?隨著軟裝行業的發展,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大陸的新古典風格大都迎合了本土審美的流行趨勢,幾乎變了樣。很多設計師也很無奈,「客戶的要求,我們又不能完全不滿足。」風格的演變繁多,那麼如何和客戶談風格,就要對風格有深層次的了解。

風格的背後是文化

要了解一個風格首先要了解風格背後的文化背景。因為不論是何種裝飾風格,追根究底都是對一種生活態度的概括,在某個時期,某種生活方式風靡一時,而後才被人稱為「風格」。知道了前因後果,才明白為何這種生活方式會受人追捧。

如果清楚的知道美式風格的元素、材質和想表達的意境,它和歐式那種決定性的區別就自然顯現了。這是一種類似「民族精神」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內設計師人做國外的風格形似卻神不似,說到底是沒意識到本質的問題。就連國外的知名設計師們都花大量精力去研究前人的作品精神,我們想真的了解,更是得刨根究底才可以。

我們在和客戶解釋風格時應該這樣說

還是拿新古典主義說例。新古典主義的設計風格其實是經過改良的古典主義風格。始於18世紀50年代,出於對洛可可風格輕快和感傷特性的一種反抗,也是對古代羅馬城考古挖掘的再現。這一風格多運用曲線、曲面,追求動態變化,到了18世紀90年代以後,變得更加單純和樸素莊重。

從簡單到繁雜、從整體到局部,精雕細琢,鑲花刻金,一絲不苟。新古典主義既保留了材質、色彩的大致風格,又可以感受到傳統的歷史痕跡與渾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摒棄了過於復雜的肌理和裝飾,簡化了線條。

設計要把握客戶實際需求

即便覽盡所有設計思想、所有設計風格,你會發現它無外乎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而已。設計師在設計方案時,除了為業主設計適合居住,功能性強、造型優美的風格時,還要敏銳地把握客戶實際需求,這對設計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家居行業的從業者要不斷去提高自身的素養,才能既做得出客戶需要的方案,又答得上客戶專業性的問題。有時候,介紹方案要比設計重要的多!這也是當今設計師的一個通病:空有一身本領,卻「無力可發」。所以關於軟裝的學問,你還需要學的有很多!

不少設計師在和客戶溝通的時候都會很頭疼,因為設計師眼中的風格和客戶眼中的風格往往是不一樣的。這就造成了設計師和客戶之間的矛盾。因為從專業設計師的角度來看,設計師的思路和客戶是不一樣的。

到底是設計師不會設計還是客戶不懂風格?

入行時間久的設計師會發現,無論什麼風格,就算自己搞懂了,和別人溝通起來還是會發現沒什麼意義。因為風格就是很籠統的說法,客戶也未必真的懂行,所以當和客戶確定要什麼風格時,還是直接用圖片來得容易。

專業的設計師不談風格

其實在我國大陸的市場中,談風格這件事類似的血淚還有很多。然而這並不是因為設計師的專業知識匱乏,而是現如今的軟裝市場,風格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一間房子的設計裡面可能會含有多種風格內容,這也是為什麼專業的設計師在和客戶溝通上往往不直接談風格的原因。

於是這就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很多客戶往往不了解實際情況,一味地追求所謂的風格。很多設計師和軟裝相關行業的人也很為難:「難道客戶問我們什麼是XX風格時,我們就說『那都不重要』嗎?」

所以如何跟客戶就風格的事情上面溝通,同時還顯得非常專業,就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我們就開篇設計師遇到的新古典風格為例,細聊一下問題的解決方案。

風格的演變往往適應著消費者審美的變化

提到新古典風格,很多人會想到「美式」、「歐式」,但其實這是非常籠統的稱呼,從專業層面上講很不合適:美式到底是美式鄉村還是美式經典;歐式就更加劃分不細致了,是法式、德式還是意式,又或者是西班牙式?即便說得清美式與歐式的區別,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

比如從尺寸上來講,一個法式的床頭櫃做到了600也不能就變成美式了。

此外,「新古典」是個很具有「中國特色」的說法,為何如此說呢?隨著軟裝行業的發展,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大陸的新古典風格大都迎合了本土審美的流行趨勢,幾乎變了樣。很多設計師也很無奈,「客戶的要求,我們又不能完全不滿足。」風格的演變繁多,那麼如何和客戶談風格,就要對風格有深層次的了解。

風格的背後是文化

要了解一個風格首先要了解風格背後的文化背景。因為不論是何種裝飾風格,追根究底都是對一種生活態度的概括,在某個時期,某種生活方式風靡一時,而後才被人稱為「風格」。知道了前因後果,才明白為何這種生活方式會受人追捧。

如果清楚的知道美式風格的元素、材質和想表達的意境,它和歐式那種決定性的區別就自然顯現了。這是一種類似「民族精神」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內設計師人做國外的風格形似卻神不似,說到底是沒意識到本質的問題。就連國外的知名設計師們都花大量精力去研究前人的作品精神,我們想真的了解,更是得刨根究底才可以。

我們在和客戶解釋風格時應該這樣說

還是拿新古典主義說例。新古典主義的設計風格其實是經過改良的古典主義風格。始於18世紀50年代,出於對洛可可風格輕快和感傷特性的一種反抗,也是對古代羅馬城考古挖掘的再現。這一風格多運用曲線、曲面,追求動態變化,到了18世紀90年代以後,變得更加單純和樸素莊重。

從簡單到繁雜、從整體到局部,精雕細琢,鑲花刻金,一絲不苟。新古典主義既保留了材質、色彩的大致風格,又可以感受到傳統的歷史痕跡與渾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摒棄了過於復雜的肌理和裝飾,簡化了線條。

設計要把握客戶實際需求

即便覽盡所有設計思想、所有設計風格,你會發現它無外乎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而已。設計師在設計方案時,除了為業主設計適合居住,功能性強、造型優美的風格時,還要敏銳地把握客戶實際需求,這對設計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家居行業的從業者要不斷去提高自身的素養,才能既做得出客戶需要的方案,又答得上客戶專業性的問題。有時候,介紹方案要比設計重要的多!這也是當今設計師的一個通病:空有一身本領,卻「無力可發」。所以關於軟裝的學問,你還需要學的有很多!

Ⅶ 設計師眼中的設計和普通人到底有什麼不同

設計師眼中的設計:
1、系統的吃透了設計理論
2、深刻理解設計理論
3、在這專兩點基礎上通過長期創作屬形成了個人的設計風格
普通人眼中的設計

1、沒有系統的了解過設計,更扯蛋得是一大堆以為學了PS,CDR設計軟體操作就是設計。
2、對設計理論等相關內容,不願去吃透去理解,更熱衷於速成的方法論,大師案例之類對設計一點幫助都沒有的投機取巧法子。
3、沒有系統的框架,更沒有基於系統框架而形成得個人設計風格,所謂的設計就是憑個人為了追求所謂的創意進行得天馬行空,胡思亂想進行的軟體操作。一種沉溺於個人創意思維包裝中的偽設計行業,有點像設計的外形,毫無設計的實質。很像而已,可惜是假的。

Ⅷ 在外人眼裡設計師是不是很廉價

應該跟你設計的東西有關 設計的東西越小越普通 設計本身就變得廉價
另外不知道你是不是想走設計這條路 多說一句 設計師很辛苦熬心血 謹慎考慮

Ⅸ 以我心目中的設計師是什麼樣子為題寫一篇

我的書架有四層。復 天氣冷的制時候我希望我的房間像溫暖的南方,第四層是我媽媽的了,有時候我希望我的房間跟現在的不一樣,還要跟小企鵝一起玩,我的書有大有小,這一定比安裝了空調的房子還要涼快,就能看見那神秘的宇宙和許許多多的星球,月亮上有沒有嫦娥和玉兔,有水星。我希望我的房間像火箭一樣能飛上天空。媽媽幫我收拾得乾乾凈凈、土星,我希望我的房間跟南極一樣、地球等,真叫人目不暇接,只要把頭往窗外一探。 但是,爸爸常常在這里教我做功課、天王星。我愛我的房間,我最盼望的就是想看到太陽有多大。天氣熱的時候,我要乘著它環游宇宙、畫畫設計我的房間 我的房間是一間有窗戶,在這里我可以看書、火星,第一層是我的,花花綠綠的。 想完這美麗的情形後,我還是喜歡我自己的小房間,這樣、小床和寫字台的房間,第三層是放我的書法作品的。 我有一個大書架、學習,第二層是我爸爸放CD碟的,而我是一隻過冬的燕子。我更希望我的房間是一顆海藍色的海王星、金星

Ⅹ 別人眼裡的UI設計師是什麼樣的

很多時候,當別人問及你是做UI設計,會隨口說:「哦,美工!。」像這樣的稱呼很多,當然現在大多公司都已經改變了認識,但現實生活中卻存在諸多對UI設計的工作的誤解和輕視。

在此僅舉例談一點日常生活中對UI設計誤解的現象,並給出說明來,目的在於能更好的與軟體開發的各部門協調。


自己的認識

一個做UI設計的新手,當參與產品前期的策劃時,面對產品經歷或者策劃師的構想,幾乎插不上嘴,理解這些構想就很困難,更不用說提煉出自己的任務。

一個做UI設計的新手,當與程序員溝通時,發現自己完全不懂編程原理,以至於認為自己根本不懂軟體,只好任由程序員擺布,甚至嘲笑。自己也懊惱不如程序員,程序員對軟體什麼都懂!自己後悔不會編程,甚至產生要做程序員的想法。

一個做UI設計的新手,只為了作圖而作圖;大部分的UI新手讓大家感覺UI的蒼白無力!

老闆眼中的UI設計師

當前很多老闆談及軟體開發,認為編程序才叫開發,UI設計就是畫皮罷了,根本不把UI設計納入開發流程。但開明的老闆開始意識到UI設計好壞直接關繫到產品在商業上的成功,於是開始注重UI設計,但很少有了解到具體工作的,只是直觀地說就是設計的好看,好用。老闆嘛,開明就很不錯了!

策劃、產品經理眼中的UI設計師

策劃和產品經理很少關注編程的質量,他們用業務邏輯和形象描述來表現產品,進而實現商業模型;他們關注的是軟體使用效果及軟體的形象;雖然他們自身並不做具體的軟體交互及GUI的具體工作,但把大部分的期望都交給了UI界面設計師。所以在做軟體交互之前策劃師和產品經理會把業務邏輯及產品的樣子描述出來,隨後便對UI設計體現充滿童憬!

程序工程師眼中的UI設計師

入門級程序員說,我要實現軟體,要編程序,讓美工(指UI界面設計師)配合我畫幾張來。在與UI界面設計師的溝通中,認為UI界面設計師,太弱智,不懂程序,於是就根據具體的實現隨意竄改UI設計,到頭來認為自己很牛氣!殊不知自己顛倒UI設計的程序序,UI設計應該來指導或者約束編程才對。

高級程序工程師在做編程之前會找UI溝通,索要需要的UI元素,實現時盡量減少產品和設計的誤差。產品獲得用戶的喜歡,程序工程師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大家是協作的不可分割的團體。

UI在工作中給同事的感覺

因為UI的工作結果基本上不是文檔就是設計圖,所以給不太了解UI的同事感覺UI就是畫圖,也沒什麼的嘛!編程序多牛!UI也就是畫幾張圖給程序用。同事都直觀的認為UI是畫圖的,那麼在社會上流傳起來難免會認為UI=美工了。

用戶眼裡的UI

對於用戶來說,UI是他接觸的全部。因為UI是前台表現,所以用戶看到的只有圖形界面。使用軟體的過程實際就是根據UI表現與計算機交互,以達到操作軟體的目的。用戶會根據使用的感受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而不去關注代碼是否寫的優化,實際根本看不到代碼,也看不懂。一般意義上,很多用戶認為圖形界面也是編程,會忽略設計的過程。但不管怎樣,只能看到界面、體驗界面。

雖然UI設計總是遭遇各種尷尬,但是親愛的UI設計師們千萬別懊惱,你我都知道UI設計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1、UI設計是用來平衡用戶需求與產品實施之間的矛盾的,它在開發的工作中貫穿整個過程。

2、UI設計表現了策劃師的構想,編程實現並支撐著UI表現。

所以,UI界面設計師們,走自己路讓別人說去吧。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