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A. 在《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8.0.5中,「小區內」和「居住區內」有什麼區別
城市居住區規劃人口30000——50000,小區規劃人口7000——15000。與此對應,配建比較完善的、能夠滿足該區居民基本的物質與文化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務設施。
B.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我幫您查詢了這個標准,給你一個鏈接,我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不過希望能幫助到版你!
《工標網》也有這權個標准!
標准編號:GB 50180-1993
標准名稱: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標准狀態:現行
英文標題: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 design
實施日期:1994-2-1
頒布部門:國家技術監督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內容簡介:本規范適用於城市居住區的規劃設計。
http://hi..com/ahearn/blog/item/116fc537a20453d7a2cc2b79.html
C.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准》GB50180-2018中約定1000-3000人為居住街坊,5000-12000為5分鍾生活圈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准》GB50180-2018中約定1000-3000人為居住街坊,5000-12000為5分鍾生活圈,介於中間的3000-5000的可以往內上下容靠,建議5分鍾生活圈。
D.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1.0.3 如何理解
1100戶就是2個組團吧,叫一個小區規模小了點,不過應該也可以。小區規模3000-5000戶是指3個-5個組回團的規模是一個小區。答給分級的目的是為了合理的配套,配置水平主要依據人口規模。你看小區的配套服務半徑及其他設施都沒問題就可以。做1100戶或許是因為地塊的限制或者容積率限制的因素,現狀可能改變不了。或許它也是周邊居住區或者居住小區中的一個小組團也說不定。
E.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裡面,對居民區的人均用地規劃大概是多少平米
規劃人均單項城市建設用地面積標准望採納
F.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2012 什麼時間實行
現行的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是94年2月起實施的。
G.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下稱《規范》)的規定:「大城市住宅日照標准為大寒日≥2小時,冬至日≥1小時,老年人居住建築不應低於冬至日日照2小時的標准;在原設計建築外增加任何設施不應使相鄰住宅原有日照標准降低;舊區改造的項目內新建住宅日照標准可酌情降低,但不應低於大寒日日照1小時的標准。」
H. 《城市居民區規劃設計規范》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93(2002 年版)
8 道路
8.0.1 居住區的道路規劃,應遵循下列原則:
8.0.1.1 根據地形、氣候、用地規模、用地四周的環境條件、城市交通系統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應選擇經濟,便捷的道路系統和道路斷面形式;
8.0.1.2 小區內應避免過境車輛的穿行,道路通而不暢,避免往返迂迴,並適於消防車、救護車、商店貨車和垃圾車等的通行;
8.0.1.3 有利於居住區內各類用地的劃分和有機聯系,以及建築物布置的多樣化;
8.0.1.4 當公共交通線路引入居住區級道路時,應減少交通雜訊對居民的干擾;
8.0.1.5 在地震烈度不低於六度的地區,應考慮防災救災要求;
8.0.1.6 滿足居住區的日照通風和地下工程管線的埋設要求;
8.0.1.7 城市舊區改建,其道路系統應充分考慮原有道路特點,保留和利用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道;
8.0.1.8 應便於居民汽車的通行;同時保證行人、騎車人的安全便利。
8.0.1.9 (取消該款)
8.0.2 居住區內道路可分為:居住區道路、小區路、組團路和宅間小路四級。其道路寬窄,應符合下列規定:
8.0.2.1 居住區道路:紅線寬度不宜小於20m;
8.0.2.2 小區路:路面寬6m-9m,建築控制線之間的寬度,需敷設供熱管線的不宜小於14m;無供熱管線的不宜小於10m;
8.0.2.3 組團路:路面寬3m-5m;建築控制線之間的寬度,需敷設供熱管線的不宜小於10m;無供熱管線的不宜小於8m;
8.0.2.4 宅間小路:路面寬不宜小於2.5m;
8.0.2.5 在多雪地區,應考慮堆積清掃道路積雪的面積,道路寬度可酌情放寬,但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
8.0.3 居住區內道路縱坡規定,應符合下列規定:
8.0.3.1 居住區內道路縱坡控制指標應符合表8.0.3規定;
8.0.3.2 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行的道路,其縱坡宜按非機動車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機動車道要求控制。
8.0.4 山區和丘陵地區的道路系統規劃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
8.0.4.1 車行與人行宜分開設置自成系統;
8.0.4.2 路網格式應因地制宜;
8.0.4.3 主要道路宜平緩;
8.0.4.4 路面可酌情縮窄,但應安排必要的排水邊溝和會車位,並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
8.0.5 居住區內道路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8.0.5.1 小區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出人口;居住區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方向與外圍道路相連;機動車道對外出人口間距不應小於150m。沿街建築物長度超過150m時,應設不小於 4m×4m的消防車通道。人行出口間距不宜超過80m,當建築物長度超過80m時,應在底層加設人行通道;
8.0.5.2 居住區內道路與城市道路相接時,其交角不宜小於75°;當居住區內道路坡度較大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相接;
8.0.5.3 進入組團的道路,既應方便居民出行和利於消防車、救護車的通行,又應維護院落的完整性和利於治安保衛;
8.0.5.4 在居住區內公共活動中心,應設置為殘疾人通行的無障礙通道。通行輪椅車的坡道寬度不應小於2.5m,縱坡不應大於2.5%;
8.0.5.5 居住區內盡端式道路的長度不宜大於120m,並應在盡端設不小於12m×12m的回車場地;
8.0.5.6 當居住區內用地坡度大於8%時,應輔以梯步解決豎向交通,並宜在梯步旁附設推行自行車的坡道;
8.0.5.7 在多雪嚴寒的山坡地區,居住區內道路路面應考慮防滑措施;在地震設防地區,居住區內的主要道路,宜採用柔性路面;
8.0.5.8 居住區內道路邊緣至建築物、構築物的最小距離,應符合表8.0.5規定;
8.0.5.9(取消該款)
8.0.6 居住區內必須配套設置居民汽車(含通勤車)停車場、停車庫,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8.0.6.1 居民汽車停車率不應小於10%;
8.0.6.2 居住區內地面停車率(居住區內居民汽車的停車位數量與居住戶數的比率)不宜超過10%;
8.0.6.3 居民停車場、庫的布置應方便居民使用,服務半徑不宜大於150m;
8.0.6.4 居民停車場、庫的布置應留有必要的發展餘地。
至於徵求意見嘛,據我所知有和沒有區別不大,都是走走過場。
I. 做城市住宅區規劃設計需要參考哪些規范
《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准》GBJ137
《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
《村鎮規劃標准》GB50188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
《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CJJ75
《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282
《城市電力規劃規范》GB50293
《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范》GB50289
《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范》CJJ83
《城市規劃工程地質勘察規范》CJJ57
《市政工程勘察規范》CJJ56
《城市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范》CJJ16
《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J13
《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J14
《給水排水工程結構設計規范》GBJ69
《城市熱力網設計規范》CJJ34
《城鎮直埋供熱管道工程技術規程》CJJ/T81
《城鎮燃氣設計規范》GB50028
《城市公共交通站、場、廠設計規范》CJJ15
《地下鐵道設計規范》GB50157
《城市橋梁設計荷載標准》CJJ77
《城市橋梁設計准則》CJJ11
《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准》CJJ14
《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准》CJJ27
《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標准》CJJ17
《城市糞便處理廠(場)設計規范》CJJ64
《公園設計規范》CJJ48
《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CJJ75
《民用建築設計通則》JGJ37
《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
《民用建築節能設計標准》JGJ26
《城市道路和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程》JGJ50
《建築設計防火規范》GBJ16
《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
《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
《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50038
《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
《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50052
《10kV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范》GB50053等其他專業設計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