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式沉澱池設計計算
㈠ 平流式沉澱池沉澱基本原理是什麼
平流式沉澱池由進、出水口、水流部分和污泥斗三個部分組成。水池表面呈長方形,進出口位於水池兩端。進氣道通常使用浸入式進氣道。水通過均勻分布的進水孔流入水池。進水孔後設有擋板,使水流均勻地分布在水池的橫截面上。
出口多採用溢流堰,以保證沉澱後的澄清水可沿池寬均勻地流入出水渠。堰前設浮渣槽和擋板以截留水面浮渣。水流部分是水池的主體。
池寬和池深應保證水流沿池溢流段均勻分布,並按設計流速緩慢、穩定地流動。污泥斗用來積聚沉澱下來的污泥,多設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1)平流式沉澱池設計計算擴展閱讀:
平流式沉澱池主要設計參數為水平流速、沉澱時間、池深、池寬、長寬比、長深比 等,設計有關要點如下:
(1)沉澱出水濁度,當作化學水處理進水水質時應不大於5NTU,作為冷卻水水質時濁度不大於20NTU。
(2)池或分區的數量一般不少於2座。
(3)沉澱時間一般為1.0-3.0h,處理低溫、低濁度水或高濁度水時,應適當增加沉澱時間。
(4)沉澱池平均水平流速一般為10-25mm/s。
(5)有效水深一般為3.0-3.5m,超高一般為0.3-0.5m。
(6)水池長寬比不小於4:1。每個單元的寬度或導流牆之間的距離應為3-9m,最大為15m。
(7)池長深比不小於10:1。用吸泥機排泥時,池底為平坡。
(8)平流沉澱池進出口形勢及布置對沉澱池出水效果影響較大。正常情況下,取水口端部設有多孔壁時,從池底泥沙面以上0.3-0.5m至池底,多孔壁內不設孔,以避免沖擊性泥沙淤積。當沉澱池出口流速較高時,可考慮在出口池前加手指槽的措施,以降低出口堰的負荷。
㈡ 平流式沉澱池再設計時需要注意什麼啊
對 注意表面負荷 也就是水力負荷 不能過大
㈢ 平流式沉澱池的工作流程是什麼樣的
平流式沉澱池的原理,平流式沉澱池表面形狀一般為長方形,水流在進水區經過消能和整流進入沉澱區後,緩慢水平流動,水中可沉懸浮物逐漸沉向池底,沉澱區出水溢過堰口,通過出水槽排出池外。其基本要求如下:
(1)平流式沉澱池的長度多為30-50m,池寬多為5-10m,沉澱區有效水深一般不超過3m,多為2.5-3m。為保證水流在池內的均勻分布,一般長寬比不小於4,長深比為8-12。
(2)採用機械刮泥時,在沉澱池的進水端設有污泥斗,池底的縱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於0.01,一般為0.01-0.02.刮泥機的行進速度不能大於1.2m/min,一般為0.6-0.8m/min。
(3)水平流速是只水流在池內流動的速度,平流式沉澱池作為初沉池時,最大水平流速為7mm/s,表面負荷為1-3m3/(m2*h);作為二沉池時,最大水平流速為5mm/s。
(4)入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入流方式有溢流堰-穿孔整流牆(板)式、底孔入流-擋板組合式、淹沒孔入流-擋板組合式和淹沒孔入流-穿孔整流牆(板)組合式等四種。使用穿孔整流牆時整流牆上的開孔總面積為過水斷面的6%-20%,孔口處流速為0.15-0.2m/s,孔口應當作為漸擴形狀。
(5)在進出口處均應設置擋板,高出水面0.1-0.15m。進口出擋板淹沒深度不應小於0.25m,一般為0.5-1m;出口出擋板淹沒深度一般為0.3-0.4m。進口處擋板距進水口0.5-1.0m,出口出擋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澱池容積較小時,可使用穿孔管排泥。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內,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沉澱池採用多斗排泥時,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似方形的矩形,排數一般不能超過兩排。大型平流式沉澱池一般都設置刮泥機,將池底污泥從出水端刮向進水端的污泥斗,同時將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澱池非機械排泥時緩沖層高度為0.5m,使用機械排泥時緩沖層上緣應高出刮泥板0.3m。
㈣ 在平流式沉澱池的設計過程中達到要求去除率的水利停留時間是不是就是沉澱時間急在線等
設斜管沉澱池池長為L,池中水平流速為V,顆粒沉速為u0,在理想狀態下,L/H=V/ u,水回力停留時間HRT=池容Q/流量答Q1=(HxLxW)/Q1=H/(Q1/LXW)=L/V流速=H/u。所以在理想狀態下,水力停留時間就等於顆粒最大沉降時間(即沉澱時間)。
㈤ 平流式沉澱池設計數據有哪些
平流式沉澱池設計數據:
1.
長寬比以3-5為宜;
2.
長與有效水深比一般採用8-12;
3.
池底縱坡一內般採用0.01-0.02,機械容刮泥時不小於0.005;
4.
初次沉澱池最大水平流速為7mm/s,二次沉澱池為5mm/s;
5.
進出口處擋板位置
1)
高出池內水面0.1-0.15m;
2)
進出擋板淹沒深度一般為0.5-1.0m;
3)
出口擋板淹沒深度一般為0.3-0.4m;
4)
擋板距進水口0.5-1.0m,距出水口0.25-0.5m;
6.
非機械刮泥時,緩沖層高度0.5m,機械刮泥時,緩沖層上緣宜高出刮泥板0.3m;
7.
刮泥機行進速度一般為0.6-0.9m/min;8.
排泥管直徑為<
200mm;
9.
入口整流牆的開孔總面積為過水斷面的6%-20%;
10.
出水鋸齒形三角堰,水面宜位於齒高的1/2處。
以上內容均根據學員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而成,供參考,如有問題請及時溝通、指正。
㈥ 格柵+隔油池+平流式沉澱池+調節池+氣浮池對SS COD BOD的去除率大致上是多少我想算ABR的設計
格柵對上述三種的去除率不是很大,只能起到去除大固體的作用。
隔油池主要回作用是去除水中的浮答油,針對你這種水質,大概能去除上述三種物質的20%左右。具體的最好能做個試驗,測得的數據比較准確。
沉澱池其實是對比重大於水的部分SS起到作用。對SS能起到去除60%以上的作用。對COD和BOD,估計在10-20%左右吧。准確的數據還得試驗得出。
調節池對上述三種數據沒什麼影響。
氣浮池SS/COD/BOD能去除40%左右吧(主要能去除前面剩下的較小的物質)。
以上工藝整體的去除率能達到60%左右吧。
這只是大致的估算,你要想得到准確的數據還得試驗才行。
這些都是物化的方法去除污染物,只能做為預處理工藝,要想達標排放必須上生化工藝。同時,上述的工藝也可以用其它工藝代替或者優化。
希望能幫到你,祝你早日完成畢業設計(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試驗才是最好的基礎,你會學到很多東西)。
㈦ 平流式沉澱池如何計算尺寸
可以在網路查一下,也可以看看下面的公式,謝謝樓主第一方法按照表面負荷計算
沉澱池表面積:A=Q/u
池長:L=VT
池寬:B=A/L
㈧ 平流式沉澱池沉澱基本原理是什麼
平流式沉澱池由進、出水口、水流部分和污泥斗三個部分組成。水池表面呈長方形,進出口位於水池兩端。進氣道通常使用浸入式進氣道。水通過均勻分布的進水孔流入水池。進水孔後設有擋板,使水流均勻地分布在水池的橫截面上。
出口多採用溢流堰,以保證沉澱後的澄清水可沿池寬均勻地流入出水渠。堰前設浮渣槽和擋板以截留水面浮渣。水流部分是水池的主體。
池寬和池深應保證水流沿池溢流段均勻分布,並按設計流速緩慢、穩定地流動。污泥斗用來積聚沉澱下來的污泥,多設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8)平流式沉澱池設計計算擴展閱讀:
平流式沉澱池主要設計參數為水平流速、沉澱時間、池深、池寬、長寬比、長深比
等,設計有關要點如下:
(1)沉澱出水濁度,當作化學水處理進水水質時應不大於5NTU,作為冷卻水水質時濁度不大於20NTU。
(2)池或分區的數量一般不少於2座。
(3)沉澱時間一般為1.0-3.0h,處理低溫、低濁度水或高濁度水時,應適當增加沉澱時間。
(4)沉澱池平均水平流速一般為10-25mm/s。
(5)有效水深一般為3.0-3.5m,超高一般為0.3-0.5m。
(6)水池長寬比不小於4:1。每個單元的寬度或導流牆之間的距離應為3-9m,最大為15m。
(7)池長深比不小於10:1。用吸泥機排泥時,池底為平坡。
(8)平流沉澱池進出口形勢及布置對沉澱池出水效果影響較大。正常情況下,取水口端部設有多孔壁時,從池底泥沙面以上0.3-0.5m至池底,多孔壁內不設孔,以避免沖擊性泥沙淤積。當沉澱池出口流速較高時,可考慮在出口池前加手指槽的措施,以降低出口堰的負荷。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沉澱池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平流式沉澱池
㈨ 平流式沉澱池的長度計算式是L=3.6vt, 此決定二因素,即是v=流速和t=停留時間,若設1000噸每小時處理污水量.
有區別啊。過水截面一定時,流量大,長度長。
還有一個是過水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