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合作框架協議
㈠ 香港紀念回歸13周年時,香港有什麼活動國內有什麼活動
香港回歸祖國13周年特區政府舉行系列慶祝活動(圖)
2010-07-02 03:17:00
本報香港7月1日電 (記者黃拯)五星紅旗迎風招展,紫荊盛放歡慶回歸。今天是香港回歸祖國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3周年紀念日,香港特區政府和各界群眾舉行系列活動,熱烈而隆重地慶祝這一節日。8時整,香港特區政府在維多利亞港邊的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儀式,伴隨著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伴隨下冉冉升起,全場嘉賓肅立,高唱國歌,對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行注目禮,迎來香港回歸祖國13周年。大批香港市民和遊客,也從四面八方趕到金紫荊廣場,揮動手中的國旗和區旗,觀看升國旗儀式,親身感受這一庄嚴肅穆的時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周俊明,解放軍駐港部隊司令員張仕波、政委劉良凱,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律政司司長黃仁龍,特區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等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以及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市民代表2500多人出席了儀式。
升旗儀式結束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13周年慶祝酒會在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社會各界人士1100多人出席了酒會。
曾蔭權在酒會上致詞時表示,立法會剛剛通過了香港回歸以來最重要的議案,修正了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產生辦法。這是香港民主發展上重要里程碑,更是許多香港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是慶祝香港回歸紀念的一份最好禮物。
曾蔭權說,過去一年香港充滿了機遇和挑戰。香港克服了金融海嘯帶來的影響,經濟恢復增長;香港與內地日漸融合,與廣東簽訂了「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在我們面前,仍然有很多經濟民生議題需要齊心解決。政府會用心聆聽市民大眾的訴求,令施政更切合市民所需。只要每個香港市民都用心做好每件事,堅守崗位,香港的未來充滿希望!」
今天上午,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還舉行了「同心發展齊步向前」慶祝回歸13周年大巡遊,超過5000名香港市民參加。此外,全港多個團體,也在今天舉辦了各種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
㈡ 如何申請辦理粵港通兩地車牌
1,粵港兩地車牌申請條件對於司機和車主的身份有什麼具體的要求:
如果要辦的是一個FV的黃牌,那麼車主和司機就需要是內地人,有內地的身份證,車也需要在大陸購買。如果要辦理的是黑牌,那麼車主和司機就需要是香港人,有香港的永久身份證。粵港兩地車牌辦理條件中對於不同身份的車主有不同的要求。以下我們再詳細說明。
(2)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擴展閱讀:
粵港兩地車牌相關新聞:
1,對比其他口岸港珠澳大橋口岸車輛指標大幅降低了申請條件,取消了投資額限制,降低了納稅額要求;擴大了申辦對象范圍,由原來的境外公司、個人增加了其他經濟組織(含醫療機構、學校),並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更寬松的申辦條件。
2,羅湖蓮塘口岸不僅新,它還很「特別」!它將會是首個採用人車直達措施的口岸!這就意味著盆友們可以直接開車到大樓下再登客檢大堂過境!以後去香港可就方便多啦!
3,王明凡認為,粵港兩地車牌申請辦理條件及流程。在建的蓮塘口岸已先後列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等重要計劃,項目於 2013年開工,截至目前總工程量累計僅完成70%,進展緩慢。工程目前遇到一些問題,如蓮塘口岸外部接駁交通建設嚴重滯後。
㈢ 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歷史意義
《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粵港合作不僅成功走過了一段重要的歷史征程,而且大闊步邁上了一個嶄新起點,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為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粵港雙方於2009年初商定研究起草《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經過一年的努力,《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於2010年3月獲得國務院批准。
《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是我國內地省份與香港特別行政區之間簽署的一份綜合性合作協議,翻開了粵港緊密合作的新篇章。框架協議既明確了各合作領域的宏觀策略,又制定了具體政策、措施和項目,是一份操作性比較強的粵港合作指導性、綱領性文件。
框架協議提出了粵港區域發展的共同願景——「攜手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率先形成最具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的世界級新經濟區域」。這是面對未來發展,粵港雙方關系更加緊密,「誰也離不開誰」的具體體現。
框架協議提出了粵港合作六個發展定位:「世界級新經濟區域」、「金融合作區域」、「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現代流通經濟圈」、「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世界級城市群」,這是區域共同願景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區域共同願景的重要支撐。
框架協議提出了五條合作原則:「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平等協商、相互開放」、「先行先試、重點突破」、「協調規劃、合理對接」、「市場主導、政府推動」。這是以「一國兩制」方針為指導,遵循市場經濟和區域合作基本規律,結合粵港合作實際提出的,為成功推動粵港合作提供了基本保證。
框架協議還以「國家'十二五'規劃」和「本世紀二十年代」為期,提出了近期和遠期的兩大階段性目標,符合粵港實際和時代要求、符合兩地人民的期望。
框架協議包括了八方面政策的新突破,為粵港合作開辟了新空間。
一、金融合作取得新突破。
二、醫療服務合作取得新突破。
三、教育培訓合作取得新突破。
四、交通合作取得新突破。
五、口岸通關合作取得新突破。
六、製造業及科技創新合作取得新突破。
七、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合作取得新突破。
八、區域專項規劃合作取得新突破。
五個重點合作領域 促廣東進一步深化改革
跨界基礎設施、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國際化營商環境、優質生活圈、重點合作區等五個領域,是框架協議的重點內容。
一、跨界基礎設施建設。
二、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
三、國際化營商環境。
四、優質生活圈。
五、重點合作區。
落實合作事項要靠合作機制保障。按照《規劃綱要》提出創新合作方式要求,粵港雙方建立健全更緊密、多層面、更具協調力的合作機制。同時,粵港雙方高度重視民間合作,搭建民間合作平台。政府民間兩大合作平台的建設,將促進「政府搭台、業界唱戲」良性互動,形成推動合作的強大合力。
《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既是社會各界對粵港合作的主要訴求和願望,也是粵港雙方政府承擔的重要工作。隨著有關政策措施和項目的落實,粵港合作成效將切實惠及民生;隨著有關先行先試政策的實施,兩地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㈣ 《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是如何支持大灣區發展的
通過合作重點領域的開展:
(一)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內地與港澳交通聯系,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優勢,帶動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優化高速公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網路布局,推動各種運輸方式綜合銜接、一體高效。強化城市內外交通建設,便捷城際交通,共同推進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粵澳新通道等區域重點項目建設,打造便捷區域內交通圈。建設穩定安全的能源和水供應體系,進一步提升信息通信網路基礎設施水平、擴大網路容量。
(二)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及其系列協議,促進要素便捷流動,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促進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推動擴大內地與港澳企業相互投資。鼓勵港澳人員赴粵投資及創業就業,為港澳居民發展提供更多機遇,並為港澳居民在內地生活提供更加便利條件。
(三)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統籌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完善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優化跨區域合作創新發展模式,構建國際化、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不斷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水平和效率,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四)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充分發揮大灣區不同城市產業優勢,推進產業協同發展,完善產業發展格局,加快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產業合作發展平台,構建高端引領、協同發展、特色突出、綠色低碳的開放型、創新型產業體系。
(五)共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加優質公共服務和生產生活產品供給,打造國際化教育高地,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加強人文交流、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推進區域旅遊發展,支持澳門打造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共建健康灣區,完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作機制,建設綠色低碳灣區。
(六)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充分發揮港澳地區獨特優勢,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金融、生態環保及人文交流領域的合作,攜手打造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支持粵港澳共同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和聯手「走出去」,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平台,更好發揮歸僑僑眷紐帶作用,推動大灣區在國家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中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七)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設。推進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重大粵港澳合作平台開發建設,充分發揮其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合作中的試驗示範和引領帶動作用,並復制推廣成功經驗。推進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建設。支持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中山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等合作平台建設。發揮合作平台示範作用,拓展港澳中小微企業發展空間。
㈤ 文錦渡口岸的項目特點
1.政治影響大
文錦渡口岸作為我國十大內陸口岸之一,是密切香港與內地經貿聯專系的「屬國門」,也是《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重要內容。自開工之日起,本項目就受到中央及省市領導及社會的高度關注,這既給建設各方增添了動力,又無形中帶來了巨大壓力。
2.協調工作量大
本工程建設涉及到國檢、邊檢、海關等多個查驗單位,使用單位的需求調整、現場的交叉作業等均需要一一進行協調,協調難度極大。
3.工期壓力大
本工程合同工期為673天,由於受前期工作推進緩慢影響,實際總工期只有553天,減少了120天。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要保質保量按期完工,工期壓力極大。
4.技術難度大
聯檢綜合樓主體結構呈倒「八」字形,並含有大跨度預應力梁。從第三層到屋面,從下往上逐層增加懸挑,最大懸挑跨度7.7m,支架搭設最大高度30.23m,高支模搭設危險系數高。
5.地下管線遷移難度大
該項目涉及到軍事光纖、高壓電纜等改遷,不僅協調難度大,而且改遷難度也大。
㈥ 提出創建粵港澳大灣區的時間
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
㈦ 南沙的新區建設
2011年8月20日,中國社科院、廣州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共同發布社科院完成的《廣州南沙發展定位與戰略研究》課題成果。
南沙的總體目標是,用40年左右的時間,在本世紀中葉,建設成為國際智慧濱海新城、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國家級新區、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新樞紐。課題組為此建議中央將南沙上升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國家級新區。依據該規劃,南沙新城初定規劃范圍為沙灣水道以南,總面積803平方公里,空間布局將以中、北、西、南四大城市組團鋪開。審查會認為,南沙依託廣州進行開發建設,遠期可與廣州現有市中心形成雙中心,該規劃若通過,南沙或將「擴容」。南沙現有面積為527.65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339.5平方公里。工作組提交的方案顯示:初步確定南沙的規劃范圍為沙灣水道以南,總面積80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57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33平方公里。 廣州市強調南沙的總體概念規劃需要反復琢磨、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時下,正圍繞幾個環節做南沙新區開發建設戰略規劃:總體定位上要把南沙新區上升為國家級新區來規劃;在產業優化上要著重點考慮以先進製造業、臨港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
規劃范圍為沙灣水道以南
南沙現有面積為527.65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339.5平方公里。根據《規劃》顯示:初步確定南沙的規劃范圍為沙灣水道以南,總面積80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57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33平方公里。
雖然規劃面積擴容,但南沙新區「其建設面積將控制在300平方公里,以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未來南沙的人口規劃將控制在240萬人左右,也不會「蔓延式」發展,而是四大城市組團式、緊湊式的空間布局。
張廣寧在發言時強調堅持「鑽石理念」:「南沙開發將從容建設,按照適度規模、預留空間的要求,合理確定開發時序和近期重點開發地區,想好一片,啟動一片。我們寧可慢一點,也要做得好一點。」
打造嶺南水鄉之都
張廣寧說,南沙新區開發首先抓好示範區建設,大力推進城市生活配套設施和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結合南沙水網密集、有山有水的特點,著力做好「水」文章,打造嶺南水鄉之都,建設「東方威尼斯」,「將來還可以開通水上巴士」。
萬慶良也表示,「南沙建設要著重突出嶺南風格、水鄉特色,如果照搬香港、澳門或者珠江新城的風格,那就失去了意義。」他說,南沙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四道相通」的做法,即綠道、軌道、水道、城市慢行道相通互聯,通過綠道串聯軌道、水道、城市慢行道。
或建跨江通道和商務機場
交通方面,未來南沙新區將有不少新動作,包括首次提出跨江通道、商務機場的建設等。
《規劃》提出,要推進珠江灣區東西兩翼跨江通道建設,建設珠江口交通環線和城際鐵路線,並加快西部沿海鐵路通達廣州火車南站,構建通達珠三角灣區城市半小時交通圈。建設南沙港疏港鐵路工程,打造珠三角重要的樞紐港,在三民島建設商務機場。
創新將是南沙開發主調
四大城市組團鋪開
南沙新城800多平方公里空間布局
北部組團:
約13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約50平方公里。由汽車製造基地,高新技術園區三大子功能區組成;
西部組團:
約19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約30平方公里。由裝備製造業區,嶺南小鎮文化旅遊區,生態農業觀光區三大子功能區組成;
南部組團:
約26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約70平方公里。由南沙國際保稅港區,海洋高新技術區,嶺南水鄉示範區三大子功能區組成。
中部組團:
約22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約為90平方公里。由中心灣區,灣區交通樞紐商務區,城市綜合服務區,鑽石水鄉示範區和合作配套區五大子功能區組成;
按照《規劃》,南沙新城800多平方公里的空間布局將以中、北、西、南四大城市組團鋪開。此外,《規劃》為核心灣區的城市設計提供了兩種方案。分別是包含粵港澳合作特別政策區的「鑽石灣」和珠江自由經濟區自由貿易區的「嶺南國際水都「兩個方案。
參與南沙方案審查專家:不贊成省政府遷南沙
對於此前中國社科院《報告》提出的「省政府搬遷至南沙」建議,現場會上透露,參與南沙方案審查的國內外知名規劃專家否定了這一建議。
據透露,上月底,國際咨詢委員會就南沙方案召開了國內外知名規劃專家技術審查會,專家們不贊成把省級行政中心搬遷至南沙。南沙應該是廣州市的一個分區中心,近期依託廣州進行開發建設,遠期可與廣州現有市中心形成雙中心。
定位 廣東省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在會上的匯報中介紹了南沙新區規劃方案。方案將廣州沙灣水道以南、原屬番禺區的大崗、欖核和東涌三鎮劃歸南沙新區管轄,規劃人口規模200萬人左右。這一方案未將東莞兩鎮和中山四鎮納入,與最早透露的方案相比瘦身不少。調整後,南沙新區規劃總面積為80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57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33平方公里。據稱,這一區劃調整尚需爭取國務院批准。
規劃方案將南沙的功能定位為「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的示範區、探索新型城市化模式的先行區、創新社會管理的試驗區、率先形成與港澳營商環境接軌的融合區、建設珠三角城市群綜合服務的共享區」。未來,南沙新區將大力發展商業商貿、科技創新、教育培訓、航運物流和信息會展等現代服務業,以及高端臨港工業和海洋產業。 目前,南沙新區建設已列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和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廣州南沙新區將成國家級新區,並賦予省級許可權,提出要站在「珠江三角洲建設成世界級的城市群」的高度規劃。建設成新型的濱海新城。
㈧ 前海CBD的戰略優勢
這里緊臨香港國際機場和深圳機場兩大空港,深圳-中山跨江通道、深圳西部港區和深圳北站、廣深沿江高速公路貫通其中,未來可在10分鍾內抵達深港兩地機場,半小時內抵達香港中環。廈深鐵路和機荷高速將在前海附近延伸至珠江東岸,廣深沿江高速公路、南坪快速路、海濱大道等高快速公路穿過該區域,穗莞深城際線、深港機場連接線、深圳地鐵1號線、地鐵5號線、前海樞紐站等鐵路、地鐵交通設施將在這里與整個珠三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可以說,前海具有良好的海陸空交通條件和突出的綜合交通優勢,在粵港澳區域內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帶來廣闊的輻射空間。」最早關注前海片區的我國城市規劃專家趙燕箐認為,前海地區在珠三角有著無可比擬的最佳區位優勢,假以時日這里會成為深圳的中心,也必將成為珠三角最為耀眼的明珠。
深港合作成為前海發展最鮮明的主題,令前海更具備了一個不可復制的優勢。
從政策環境上看,國務院此前陸續批準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均明確要求深圳加強與香港更緊密合作,加快推進前海的規劃建設和體制創新。而《粵港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確定前海作為粵港重點合作區。
值得關注的是,深港兩地政府均意識到了前海合作的重要性,不僅簽署了《關於推進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的意向書》,而且成立了前海專責聯絡機構和協調機制,兩地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環境保護、要素流動等方面相繼簽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已初步形成了前海深港合作的政策框架。
再看產業環境。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是全球服務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服務業佔GDP比重92.3%,服務業貿易出口總值位列全球城市前10名。而深圳服務業發展迅猛,服務業的基礎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53.2%,已具備了和香港在較高水平上合作發展的能力。深港兩地的服務業發展優勢和珠三角世界級製造業基地的巨大需求,為深港合作發展現代服務業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在法律環境上,前海同樣具有巨大優勢
人們注意到,在國務院正式作出批復的前10天,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李飛專門率隊來深圳,就前海發展調研,表示全國人大支持深圳以法制推進前海片區開發,特別是支持深圳利用特區立法權,就前海開發在相關立法上先行先試。耐人尋味的是,在國務院的批復中,也強調「深圳要進一步健全民主法制,充分利用全國人大授予的經濟特區立法權,為前海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創造優良的法制環境。」
有專家認為,深圳根據全國人大授予的經濟特區立法權,在金融、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領域已率先進行了立法探索,積累了不少立法經驗。前海可充分利用經濟特區立法權,進行先行先試和制度創新,營造適合服務業開放發展的法律環境。
參考資料:前海規劃方案全圖:政績重地與其受益樓盤
㈨ 為下面一則新聞擬一個標題。(4分)本報香港4月8日電 (記者黃拯)7日,《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在北京簽署。
香港輿論高度評價粵港合作框架協議。(香港輿論(「香港媒體」也可):1分;高度評價(答「評價」得1分):2分;粵港合作框架協議:1分)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