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協議
⑴ 什麼是互聯網網路協議又是什麼
互聯網(英語:internet),又稱網際網路,或音譯網際網路(Internet)、英特網,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這種將計算機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結構。互聯網並不等同萬維網,萬維網只是一建基於超文本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互聯網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
網路協議為計算機網路中進行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的集合。例如,網路中一個微機用戶和一個大型主機的操作員進行通信,由於這兩個數據終端所用字元集不同,因此操作員所輸入的命令彼此不認識。為了能進行通信,規定每個終端都要將各自字元集中的字元先變換為標准字元集的字元後,才進入網路傳送,到達目的終端之後,再變換為該終端字元集的字元。當然,對於不相容終端,除了需變換字元集字元外還需轉換其他特性,如顯示格式、行長、行數、屏幕滾動方式等也需作相應的變換。
⑵ 互聯網協議的IP協議
規定網路地址的協議,叫做IP協議。它所定義的地址,就被稱為IP地址。
目前,廣泛採用的是IP協議第四版,簡稱IPv4。這個版本規定,網路地址由32個二進制位組成。
習慣上,我們用分成四段的十進制數表示IP地址,從0.0.0.0一直到255.255.255.255。
互聯網上的每一台計算機,都會分配到一個IP地址。這個地址分成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代表網路,後一部分代表主機。比如,IP地址172.16.254.1,這是一個32位的地址,假定它的網路部分是前24位(172.16.254),那麼主機部分就是後8位(最後的那個1)。處於同一個子網路的電腦,它們IP地址的網路部分必定是相同的,也就是說172.16.254.2應該與172.16.254.1處在同一個子網路。
但是,問題在於單單從IP地址,我們無法判斷網路部分。還是以172.16.254.1為例,它的網路部分,到底是前24位,還是前16位,甚至前28位,從IP地址上是看不出來的。
那麼,怎樣才能從IP地址,判斷兩台計算機是否屬於同一個子網路呢?這就要用到另一個參數子網掩碼(subnet mask)。
所謂子網掩碼,就是表示子網路特徵的一個參數。它在形式上等同於IP地址,也是一個32位二進制數字,它的網路部分全部為1,主機部分全部為0。比如,IP地址172.16.254.1,如果已知網路部分是前24位,主機部分是後8位,那麼子網路掩碼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寫成十進制就是255.255.255.0。
知道子網掩碼,我們就能判斷,任意兩個IP地址是否處在同一個子網路。方法是將兩個IP地址與子網掩碼分別進行AND運算(兩個數位都為1,運算結果為1,否則為0),然後比較結果是否相同,如果是的話,就表明它們在同一個子網路中,否則就不是。
比如,已知IP地址172.16.254.1和172.16.254.233的子網掩碼都是255.255.255.0,請問它們是否在同一個子網路?兩者與子網掩碼分別進行AND運算,結果都是172.16.254.0,因此它們在同一個子網路。
總結一下,IP協議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為每一台計算機分配IP地址,另一個是確定哪些地址在同一個子網路。
TCP協議
UDP協議的優點是比較簡單,容易實現,但是缺點是可靠性較差,一旦數據包發出,無法知道對方是否收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高網路可靠性,TCP協議就誕生了。這個協議非常復雜,但可以近似認為,它就是有確認機制的UDP協議,每發出一個數據包都要求確認。如果有一個數據包遺失,就收不到確認,發出方就知道有必要重發這個數據包了。
因此,TCP協議能夠確保數據不會遺失。它的缺點是過程復雜、實現困難、消耗較多的資源。
TCP數據包和UDP數據包一樣,都是內嵌在IP數據包的數據部分。TCP數據包沒有長度限制,理論上可以無限長,但是為了保證網路的效率,通常TCP數據包的長度不會超過IP數據包的長度,以確保單個TCP數據包不必再分割。
⑶ 什麼是互聯網協議
互聯網協議(IP)是互聯網協議群(Internet Protocol Suite ,IPS)中眾多通信協議中的一個,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專家們一般將IPS解釋為一個協議堆棧,它可以將應用程序的信息(比如電子郵件或者網頁傳輸的內容)轉換為網路可以傳輸的數據包。
互聯網協議(IP)特指為實現在一個相互連接的網路系統上從一個源到一個目的地傳輸比特數據包(互聯網數據包)所提供必要功能的協議。其中並沒有增加端到端數據可靠性機制、流量控制機制、排序機制或者其它在端到端協議常見的功能機制。互聯網協議可在其支持的網路上提供相應服務,實現多種類型和品質的服務。
⑷ 互聯網的核心協議是什麼
互聯網的核心協議是
tcp/ip
⑸ 互聯網協議包括哪些
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 網路上的計算機之間又是如何交換信息的呢?就像我們說話用某種語言一樣,在網路上的各台計算機之間也有一種語言,這就是網路協議,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必須使用相同的網路協議才能進行通信。 網路協議是網路上所有設備(網路伺服器、計算機及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等)之間通信規則的集合,它定義了通信時信息必須採用的格式和這些格式的意義。大多數網路都採用分層的體系結構,每一層都建立在它的下層之上,向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定的服務,而把如何實現這一服務的細節對上一層加以屏蔽。一台設備上的第n層與另一台設備上的第n層進行通信的規則就是第n層協議。在網路的各層中存在著許多協議,接收方和發送方同層的協議必須一致,否則一方將無法識別另一方發出的信息。網路協議使網路上各種設備能夠相互交換信息。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在區域網中用得的比較多的是IPX/SPX.。用戶如果訪問Internet,則必須在網路協議中添加TCP/IP協議。 TCP/I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路協議)協議, 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間協議)是一種網路通信協議,它規范了網路上的所有通信設備,尤其是一個主機與另一個主機之間的數據往來格式以及傳送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礎協議,也是一種電腦數據打包和定址的標准方法。在數據傳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為有兩個信封,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傳遞的信息被劃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個TCP信封,並在該信封面上記錄有分段號的信息,再將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發送上網。在接受端,一個TCP軟體包收集信封,抽出數據,按發送前的順序還原,並加以校驗,若發現差錯,TCP將會要求重發。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幾乎可以無差錯地傳送數據。 對普通用戶來說,並不需要了解網路協議的整個結構,僅需了解IP的地址格式,即可與世界各地進行網路通信。 IPX/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Network System(XNS)協議,而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SPP(Sequenced Packet Protocol:順序包協議)協議,它們都是由novell公司開發出來應用於區域網的一種高速協議。它和TCP/IP的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它不使用ip地址,而是使用網卡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在實際使用中,它基本不需要什麼設置,裝上就可以使用了。由於其在網路普及初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很多廠商的支持,包括microsoft等,到現在很多軟體和硬體也均支持這種協議。 NetBEUI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或NetBios增強用戶介面。它是NetBIOS協議的增強版本,曾被許多操作系統採用,例如Windows for Workgroup、Win 9x系列、Windows NT等。NETBEUI協議在許多情形下很有用,是WINDOWS98之前的操作系統的預設協議。總之NetBEUI協議是一種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廣播型協議,安裝後不需要進行設置,特別適合於在「網路鄰居」傳送數據。所以建議除了TCP/IP協議之外,區域網的計算機最好也安上NetBEUI協議。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一台只裝了TCP/IP協議的WINDOWS98機器要想加入到WINNT域,也必須安裝NetBEUI協議。
⑹ 以後的互聯網會採用哪種協議
TCP/IP協議在互聯網上應該會一直使用,10年後應該亦如此。除非有新的技術革新,否則變化不大,因為TCP/IP本身就很好。
⑺ 互聯網的概念是由誰提出的還有TCP/IP協議是誰創立的
互聯網發展史:
網際網路始於1969年的美國。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於軍事連接,後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TCP/IP協議的歷史和發展過程 :
TCP協議最早由斯坦福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於1973年提出。1983年TCP/IP被Unix 4.2BSD系統採用。隨著Unix的成功TCP/IP逐步成為Unix機器的標准網路協議。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最初使用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協議由於TCP/IP協議具有跨平台特性。ARPANET的實驗人員在經過對TCP/IP的改進以後規定連入ARPANET的計算機都必須採用TCP/IP協議。隨著ARPANET逐漸發展成為InternetTCP/IP協議就成為Internet的標准連接協議。
TCP/IP協議的產生背景故事:
當時的主要格局是這樣的,羅伯茨提出網路思想設計網路布局,卡恩設計阿帕網總體結構,克萊因羅克負責網路測評系統,還有眾多的科學家、研究生參與研究、試驗。69年9月阿帕網誕生、運行後,才發現各個IMP連接的時候,需要考慮用各種電腦都認可的信號來打開通信管道,數據通過後還要關閉通道。否則這些IMP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接收信號,什麼時候該結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通信「協議」的概念。1970年12月制定出來了最初的通信協議由卡恩開發、瑟夫參與的「網路控制協議」(NCP),但要真正建立一個共同的標准很不容易,72年10月國際電腦通信大會結束後,科學家們都在為此而努力。
「包切換」理論為網路之間的聯接方式提供了理論基礎。卡恩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認識到只有深入理解各種操作系統的細節才能建立一種對各種操作系統普適的協議,73年卡恩請瑟夫一起考慮這個協議的各個細節,他們這次合作的結果產生了在開放系統下的所有網民和網管人員都在使用的「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和「網際網路協議」(IP,Internet Protocol)即TCP/IP協議。
通俗而言:TCP負責發現傳輸的問題,一有問題就發出信號,要求重新傳輸,直到所有數據安全正確地傳輸到目的地。而IP是給網際網路的每一台電腦規定一個地址。1974年12月,卡恩、瑟夫的第一份TCP協議詳細說明正式發表。當時美國國防部與三個科學家小組簽定了完成TCP/IP的協議,結果由瑟夫領銜的小組捷足先登,首先制定出了通過詳細定義的TCP/IP協議標准。當時作了一個試驗,將信息包通過點對點的衛星網路,再通過陸地電纜,再通過衛星網路,再由地面傳輸,貫串歐洲和美國,經過各種電腦系統,全程9.4萬公里竟然沒有丟失一個數據位,遠距離的可靠數據傳輸證明了TCP/IP協議的成功。
1983年1月1日,運行較長時期曾被人們習慣了的NCP被停止使用,TCP/IP協議作為網際網路上所有主機間的共同協議,從此以後被作為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則被肯定和應用。
⑻ 互聯網採用主要協議的英文縮寫
互聯網的英文縮寫為:internet(又稱國際計算機互聯網)
我們常說的萬維網(全球資訊網)全稱是world
wide
web,縮寫均取每個單詞的首字母,即:www
還有就是綜合業務數字網,英文: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縮寫:isdn
⑼ 互聯網協議的相關區別
數據包和數據報的區別
當討論IP協議時,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會混淆packet 和 datagram 這兩個術語,因為這兩者的定義非常類似(有些人認為二者完全相同)。RFC 1594 對於數據包和數據報的共同定義如下:
「一個獨立的數據實體,攜帶從數據源主機到目的主機所需的足夠信息,而不依賴於源主機和目的主機之前建立的網路連接或者交換。」
既然定義是一樣的,為什麼還有這兩個術語是否相同的討論呢?實際上是一些專家對於packets和 datagrams有不同的定義,從而導致了疑問的產生。這些專家在討論有關可靠數據傳輸協議,比如TCP/IP時,會使用packet數據包這個術語,而在討論UDP 這樣的最大努力交付協議時,會使用datagram數據報這個術語。 在我們討論IP時,使用哪個術語都是可以的,但是我傾向於使用數據報(稍後你們會知道為什麼我要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