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詐
❶ 合同欺詐怎樣處理
你可以先去報警,如果確實是合同詐騙的話,對方已經涉及到刑事責任。對方是否涉及到合同詐騙,應當看對方在訂立合同時是否就已經有不履行合同的主觀意識。最終還要看警方的偵查結果。如果警方認為對方涉及到合同詐騙,並且立案偵查,那麼應當由檢察院提起公訴,人民法院於判決。
如果不涉及到合同詐騙。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民事違約,你可以按照《合同法》的規定,讓對方履行合同,並承擔違約責任。
❷ 合同欺詐怎麼認定
對於客觀行為方面,即否屬於虛構或誇大病情、過度醫療等行為的問題,需要結合所在醫院的醫療水平和能力來考慮,在實踐中發生醫療診斷不一致,患者懷疑院方醫療欺詐時,可以採取類似於司法鑒定的形式,雙方共同選擇向有資質的醫療單位申請醫療鑒定,達不成一致意見的可以通過訴訟方式解決。如果糾紛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則按照司法鑒定程序處理。鑒定方向主要包括醫療診斷的真實性、與初始醫療機構醫療水平和能力的契合性。對於主觀方面是否是以取得患者財產利益為目的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客觀行為得到認定的基礎上,需要探究主治醫生是否直接獲得財產利益其他財產性利益。比如分紅、考評中獲益。同時,醫生在診療過程中的行為是否符合診療規范也是考慮的主要因素。
❸ 合同欺詐怎麼要求賠償
欺詐合同導致合同無效或者合同被撤銷,因為除了賠償對方的損失之外,還要支付違約金,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所以,違約金具有懲罰性的特徵,它不以非違約方遭受損失為前提。一般來說合同違約金上限是不超過實際損失的30%。但是如果過高或者過低是可以請求法院給予減少或者增加的。違約金是當事人雙方在訂約時對一方違約後可能造成的損失的一種預先估算,與違約後守約方的實際損失不可能完全相符,故此可交由法官自由裁量。
❹ 遭遇合同欺詐怎麼辦
一、合同欺詐的責任 合同欺詐包括合同的民事欺詐,也包括合同的刑事欺詐。合同的民事欺詐應當根據民法關於欺詐性合同的規定承擔合同欺詐的民事責任。合同的刑事欺詐雖然也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更主要的是承擔合同欺詐的刑事責任。 合同欺詐的民事責任的主要內容:《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對合同欺詐的民事責任做了具體規定。根據法律的規定,其主要內容: 1、合同無效。當事人一方採取欺詐手法,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從而在對方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情況下雙方所簽訂的合同,是無效合同。無效合同不受國家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對當事人雙方沒有法律約束力。 2、返還財產。指合同當事人在欺詐性的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對已交付於對方的財產享有返還請求權,而已經接受財產的合同當事人則不論是否具有過錯都負有返還財產的義務。返還的范圍,法律規定是\"因該合同而取得的財產\",包括實物、貨幣和按有關規定折價的勞務或者利益等。 3、賠償損失。欺詐性的合同往往造成受欺詐方經濟利益的損失,欺詐方應當賠償受欺詐方因欺詐行為的實施所遭受的損失。賠償損失的范圍一般應包括:一是訂立合同的費用;二是履行合同的費用;三是合理的間接損失。 合同欺詐的刑事責任的主要內容:《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的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1、 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2、 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3、 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4、 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財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 5、 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二、遭遇合同欺詐的補救措施 無論是合同的民事欺詐還是合同的刑事欺詐都是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根據民法和刑法關於合同欺詐應當承擔的責任的規定,在問題發生時,可以採取以下補救措施: 1、協商變更和解除合同。協商變更,包括對合同的內容進行修改或者補充。協商解除,是雙方當事人通過協商,在合同關系有效期限尚未屆滿前提前終止合同。協商變更和協商解除這種補救措施有其局限性,欺詐方往往予以拒絕,在這種情況下,被欺詐方應當採取其他措施。 2、不予履行。不予履行適用於被欺詐方發現已簽訂的合同不符合法律的規定,對方有欺詐嫌疑,雙方簽訂的合同可能為欺詐性的無效合同的場合。在這種場合,被欺詐方應暫不履行合同規定的內容,如不予發貨,不予付款,以免造成財產無法返還。 3、中止履行。中止履行適用於被欺騙詐方已經開始履行,但尚未履行完畢,發現合同可能為欺詐性合同,對方有欺詐嫌疑的場合。在這種場合,被欺詐方應當暫時停止履行。 4、請求合同管理機關確認合同無效。如果被欺詐方在履行前或正在履行這中發現合同可能為欺詐性的合同,對方有欺詐嫌疑的場合,且雙方在合同中訂有仲裁協議的,可以提請合同管理機關即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仲裁委員會對合同進行審查,確認該欺詐性合同為無效合同。 5、請求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如果被欺詐方在履行前或正在履行中發現合同屬於欺詐性的合同,對方有欺詐嫌疑的場合,且雙方沒有訂立書面仲裁協議,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確認該欺詐性的合同無效。在請求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的過程中,應當注意:發現對方有欺詐嫌疑的,要及時起訴;在起訴前做好充分准備,包括收集證據、寫好起訴狀等;在發現欺詐方可能處分或轉移已經履行的財產的,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訴訟財產保全。 6、及時向司法機關報案。合同欺詐的案件有許多都是觸犯刑律的,欺詐方應負刑事責任。
❺ 什麼是合同欺詐行為
通俗來說,合同欺詐就是指訂立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利用對方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故意採用欺專騙的屬方法,如故意陳述虛假事實、隱瞞真實情況等,使對方當事人陷於認識上的錯誤,從而違背自己的真實意識而作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從而達到獲取不正當利益的目的。
合同欺詐行為,主要有兩種:
1、一種是積極的合同欺詐行為,即故意陳述虛假事實的行為,比如對自己的產品作不切實際的宣傳,誇大自己產品的功效等。
2、另一種是消極的合同欺詐行為,即故患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比如故意隱瞞己方提供的合同標的物的固有缺陷和瑕疵,或者故意隱瞞某些對合同對方當事人明顯不利的重要事實和信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