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合同協議 » 糾紛的古義

糾紛的古義

發布時間: 2021-03-15 08:18:02

㈠ 爭議的名詞解釋

解釋:

1、爭辯;爭論。

2、因不一致而無結論。

讀音:zhēng yì

出處:曹禺《王昭君》第二幕:「甘露元年,在龍庭上,全匈奴的王公大臣爭議了多少天;我決定了歸順長安。」

示例:時代真是不同了,這部當年引起軒然大波的電影,如今重新上映,卻風平浪靜,無人有所爭議。

筆畫

(1)糾紛的古義擴展閱讀

爭議的近義詞:爭論

讀音:[ zhēng lùn ]

意思:各執己見,互相辯論:~不休。

引證: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一:「他也想起了昨兒下晚縣委的爭論,他是完全同意 張政委 的說法的。」

示例: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要再爭論了,事實勝於雄辯,還是讓事實來說話吧。

㈡ 沖突的古義和今義

詳細解釋
1.
亦作「沖突」。猛沖。
《清平山堂話本·老馮唐直諫漢文帝》:「﹝ 匈奴 ﹞長驅番兵,奮力沖突。」
2.
沖襲;突擊。指近戰。
《後漢書·劉虞傳》:「 瓚 乃簡募銳士數百人,因風縱火,直沖突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 操 與 馬超 隔 渭水 ,每渡 渭 ,輒為 超 騎所沖突。」 宋 葉適 《開禧二年上寧宗皇帝第二札子》:「臣伏覩 建炎 、 紹興 渡 江 之後,非不欲固守兩 淮 、 襄 、 漢 ,而虜人沖突無常,勢不暇及。」 劉揆一 《黃花崗之役·黃興傳記》:「戰至距離相去二百米達時,敢死隊伏而不動;及 清 軍追至一百米達,乃奮起沖突, 清 軍死至三千餘人。」
3.
水流沖擊堤岸;亦謂水流奔突。
唐 元稹 《重誇州宅景色》詩:「為問 西州 羅剎 岸,濤頭沖突近何如?」 宋 蘇軾 《晁錯論》:「昔 禹 之治水,鑿 龍門 ,決 大河 ,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唯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所,是以得至於成功。」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黔游日記一》:「橋下水涌流兩崖石間,沖突甚急,南來大溪所不及也。」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鹹水沖突而起,如 濟南 之 趵突泉 然。」
4.
直闖。
宋 何薳 《春渚紀聞·罵胥詩對》:「郡有胥魁,其性剛悍,素為郡人所惡。偶以年勞出職,既府謝而出,躍馬還家,道逢道人,沖突而過。」《東周列國志》第一回:「 宣王 在玉輦之上,打個眼眯,忽見遠遠一輛小車,當面沖突而來。」 清 昭連 《嘯亭雜錄·李壯烈戰績》:「官船釘疏板薄,不能沖突波濤。」
5.
碰撞;沖撞。
《魏書·劉潔傳》:「此等習俗,放散日久,有似園中之鹿,急則沖突,緩之則定。」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世途昏險,擬步如漆,左低右昂,鬭冒沖突。」 魯迅 《且介亭雜文·隔膜》:「核其情罪,較沖突儀仗為更重。」
6.
指冒犯。
《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 司馬貌 ﹞八歲縱筆成文,本郡舉他應神童,起送至京,因出言不遜,沖突了試官,打落下去。」
7.
爭執;爭斗。
胡適 《在上海》:「我在 西一齋 做了班長,不免有時和學校辦事人沖突。」 老舍 《月牙兒》:「看她那個樣兒,她不想跟我吵鬧,我更沒預備著跟她沖突。」
8.
猶矛盾。
瞿秋白 《海上述林》卷上:「他們要求文學之中對於這種斗爭的描寫,要能夠發露真正的社會動力和歷史的階級沖突。」 趙樹理 《表明態度》:「近幾天村裡會議過多,因為時間沖突,武裝會議還沒有召開。」
9.
文藝理論術語。指現實生活中由於人們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理想願望及利益等的不同而產生的矛盾斗爭在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反映。既包括人物與周圍環境的沖突,又包括特定環境下人物自身的沖突。沖突是作品構成情節的基礎,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
10.
心理學名詞。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對立的需要同時存在而又處於矛盾中的心理狀態。有內部需要與外部限制的沖突,外部需要之間的沖突和內部需要之間的沖突等。
11.
向前突出。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古榆關》:「墩台守望,雖鱗次櫛比,而柳柵沙溝,沖突道側,行旅患之。」

㈢ 糾紛風波的最佳古詩句有嗎有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㈣ 古代「訴」和「訟」各自的涵義

「訴,告也」;「訟,爭也。
從字面上看,「訴」﹦「言」+「斥」,可以指提出或發出排斥對方的言論,即控訴、告發、控告對方;「訟」﹦「言」+「公」,可以指將彼此間各執一理而相持不下的爭辯、糾紛等提交公共權力機構,以求在公共權力機構就彼此間爭辯、糾紛等的是非曲直,並得到公平、公正的裁斷,而「言」則是訴訟各方對所爭辯事物(原型)所作的語言文字表達(模型)。
雖然早在元朝法律《大元通制》中就已有稱為訴訟的編名,但其所表達的內容卻與現代意義上的訴訟仍有一定距離。據資料顯示,訴訟是日本古代從中國學去並賦予現代意義,而中國於清朝末年又從日本的法律用語中轉引回來的。從此,中國法律上明確用訴訟來表示「打官司」,即由一方告訴、告發或控告,由國家的權威機構(官府)解決控方與被告方的爭議或糾紛的活動。

㈤ 風波的古今異義

風波的今義是糾紛和亂子。
風波的古義:
1、風浪。
例句:先秦 屈原《楚辭·九章·哀郢》:「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
白話譯文: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順著風波隨著江流漂泊吧,於是乎飄流失所客居他鄉。
2、猶潮流,比喻變動的形勢。
例句:東漢 范曄《後漢書·馮衍傳下》:「棄衡石而意量兮,隨風波而飛揚。」
白話譯文:有放棄權利的氣度,隨著變動的形勢放縱。
3、比喻動盪不定或艱辛勞苦。
例句:戰國 莊子《莊子·天地》:「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
白話譯文:即使讓天下人都非議他,非議使其名聲喪失,他也無動於衷不予理睬。天下人的非議和贊譽,對於他們既無增益又無損害,這就叫做德行完備的人啊!我只能稱作心神不定為世俗塵垢所沾染的人。
4、比喻糾紛或亂子。
例句:唐 鮑溶《行路難》詩:「入宮見妒君不察,莫入此地生風波。」
白話譯文:沒有覺察到自己入宮見到了容易嫉妒的人,到了這個地方以後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亂子。
5、指風波亭。
宋 佚名《牛皋扯旨》:「『莫須有』三字罪名無分曉,可憐他父子被害在風波。」
白話譯文:「也許有」三個字的罪名使得罪名無法確定,可憐他們父子被害死在了風波亭。

㈥ 在古代沒有「矛盾」這個詞語的時候,人們是怎麼表達「矛盾」這意思的呢

1、首先我們應當承認,在抽象的層面上,不同的語言很難進行完全的翻譯。在形象的詞彙方面,sun可以直接等於太陽,不會有任何歧義。但抽象的概念就可能會出問題。

2、在漢語里的一個詞,到另的語言裡面可能需要一句話來說明。同樣的,在英語里的一個詞,在漢語里可能需要一句話,或者生造出一個詞來說明。

3、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有著很大的不同(雖然使用的漢字是共同的,但語言的要素已經改變)。簡單的比方:古人說「電」,是指天空的閃電;今人說「電」,更多的是指一種能源了。

4、那麼同樣的,【在今天意義上的】矛盾這個詞,在古代是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彙的。最簡單的道理,中國古人不從純理論上講唯物主義,也不從純理論角度講辯證法。

5、古人一般用【抵牾】這個詞來表示矛盾。它既可以表示邏輯矛盾,也可以表示武力上、觀念上的沖突。

6、這個詞最接近於今天的矛盾,除了辯證法中說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這個意義上的矛盾。

㈦ 有關沖突的古文有哪些

掩耳盜鈴

㈧ 是的古義是什麼

◎ 是 shì

〈形〉

(1) (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

(2) 同本義 [right]

是,直也。——《說文》。按,十目燭隱曰直,以日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體。——《禮記·玉藻》。疏:「謂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濟》

(3) 對的,正確的 [correct]

王弗是。——《國語·楚語》。注;「理也。」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荀子·勸學》。注:「謂正道也。」

立是廢非。——《淮南子·修務》。注:「善也。」

彼人是哉。——《詩·魏風·園有桃》

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清· 林覺民《與妻書》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窩);是非渦(矛盾糾紛的中心);是非場(矛盾糾紛場所)

(5) 概括之詞。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猶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處(到處;處處)

詞性變化

◎ 是 shì

〈代〉

(1) 此,這 [this;that]

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漢· 賈誼《論積貯疏》

(2) 又如:是日(此日,這一天);是夕(這天晚上);是處(這里;此處);是長是短(這樣長這樣短;如此這般);是月(這個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動〉

(1) 贊同;認為正確;肯定 [praise;justify]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劉開《問說》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貶低現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指評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訂正 [correct]。如:是正(訂正;校正)

(4) 遵從,以為法則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楊柳橋詁:「《爾雅》:『是,則也。』」

(5) 關系詞。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be]

正是四國。——《詩·曹風·鳲鳩》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覺民《與妻書》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節;只能是他來電話

(7) 表示兩種事情同一,或後者說明前者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宋· 沈括《夢溪筆談》

(8) 又如:他不是學生

(9) 表示陳述的對象屬於「是」後面所說的情況。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說的幾樁事物互不相干。如:對是對,錯是錯,不能混為一團

(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場

(12) 表示讓步 [be…,but]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宋· 柳永《雨霖鈴》

(13)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貴了點

(14) 表示適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 嘗試。用同「試」 [try]。如:是猜(試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語(似說非說;旁敲側擊)

◎ 是 shì

〈副〉

(1) 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務必);是須(必須,務須);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買的票;他手藝是高明,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2) 「是」不重讀時,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問問,沒有別的意思

(3) 用作虛詞,在回答問題、命令或要求時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興同你一起進午餐

(4) 很,非常 [very]。如:是處(極為緊張處;到處)

◎ 是 shì

<連>

(1) 表示讓步,有雖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則(雖然,雖則);是則是(是即是。雖則是)

(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詞。如:他瘦是瘦,可從來不生病

(3) 有雖然的意思。用於轉折句。如:他早走了,趕是趕不上了

(4) 表示原因、目的。「是」後可加「因為、由於、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錯誤是[因為]平時太驕傲了

(5) 選擇問句的格式是:「還是…還是…?」「是…還是…?」「…還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誰值班?還是你還是小王?

(6) 或者 [or]

(7) 回答選擇問句,要重復問句的一部分,一般不連「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還是慢?——快

(8) 有時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還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 回答也可能超出問句的范圍。如:你的表走得快還是慢?——不快也不慢

◎ 是 shì

〈名〉

(1) 商業、職業或政府的事務、業務或國務 [affairs]

君臣不合,則國是(國家正確的方針大計)無從定矣。——范曄《後漢書》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國是

(3) 姓

◎ 是 shì

〈助〉

幫助賓語提前

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清· 劉開《問說》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㈨ 民事訴訟法中的訴和訟在古代的涵義是什麼

「訴,告也」;「訟,爭也。
從字面上看,「訴」﹦「言」+「斥」,可以指提出或發出排斥對方的言論,即控訴、告發、控告對方;「訟」﹦「言」+「公」,可以指將彼此間各執一理而相持不下的爭辯、糾紛等提交公共權力機構,以求在公共權力機構就彼此間爭辯、糾紛等的是非曲直,並得到公平、公內正的裁斷,而「言」則是訴訟各方對所爭辯事物(原型)所作的語言文字表達(模型)。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