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將簽全國停火協議
⑴ 緬甸內戰最新消息
緬甸近抄日內戰升級:襲隨著緬甸的變革持續推進,緬甸政府軍和少數民族武裝克欽獨立軍的停火談判問題日益突出。自去年年底以來,緬甸政府已經先後同撣邦軍、克欽民族陣線、克倫民族聯盟和新孟邦黨等簽署了停火協議。
緬甸新政府2011年3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重啟與少數民族獨立武裝的談判。2012年1月20日,緬甸政府表示,恢復和平是當務之急。緬甸政府和平工作組表示,將竭盡全力推動與少數民族武裝達成協議,「在雙方都沒有限制的前提下,通過協商和談判,盡一切可能實現和平」。緬甸總統吳登盛2011年12月下令單方面停火,停止對克欽獨立軍的進攻,除非在受到克欽獨立軍的進攻後採取自衛行動。但克欽獨立組織說,緬甸軍隊並未能嚴格執行這一命令,仍在發起進攻。
⑵ 2015年一月分聽說緬甸克欽軍又和政府軍沖突了嗎
是的
緬甸克欽軍圍攻政府軍 中國公民困境有所緩解2015年01月19日08:41 環球時報
【環球軍事報道】北京時間18日19時30分,克欽帕敢地區的戰事發生逆轉:1月15日至16日期間被緬甸政府軍主力66師攻佔的帕敢克欽獨立軍門灑崗、瓦界、蘇峒陣地、丹貢陣地全部被克欽獨立軍所奪回。從18日上午10時30分起,克欽軍聚集兵力欲報2年前之舊恨,開始圍攻緬軍66師前線指揮部所在地庚昔據點。該據點曾是克欽獨立軍第6營舊總部所在地,2013年下半年為緬軍主力66師攻佔。截至18日晚23時,雙方仍在此地激戰。消息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於氣候和地理因素,緬軍空軍、空降兵、裝甲兵、重炮部隊無法緊急有效救援66師前線指揮部,緬軍66師因此陷入困境,而被戰事所困的克欽當地民眾及中國公民2000餘人的困境因此有所緩解。【環球時報記者 邱永崢】
背景資料:緬甸政府軍攻打中緬邊境城鎮 引發中國居民擔憂
在休戰17年後,政府軍與克欽反政府武裝的沖突於2011年爆發,至今已導致超過10萬當地平民無家可歸。由於反政府武裝近期不斷丟失領地,戰火逼近緬中邊境。18日,緬甸政府軍攻打中國怒江州瀘水縣六庫鎮對面的克一旅七營陣地,引起六庫鎮居民的擔憂。
據美聯社報道,緬甸政府已與14支反政府武裝達成臨時停火協議,但克欽武裝仍持續抵抗。自2014年10月起,帕敢鎮傲巴雷村的克欽獨立軍就一直處於政府軍66旅的壓力下,當地形勢持續處於緊張狀態中。
緬北戰事緊張之時,恰逢美國高級軍政代表團訪緬。消息人士向《環球時報》記者透露:此次美國代表團陣容堪稱「豪華」,成員包括美國助理國務卿馬利諾夫斯基、美軍太平洋總部副司令克拉奇菲爾德、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哈維等。這個代表團原計劃1月11日至15日在緬甸活動,結果延長到17日。據透露,人權對話和民主改革是美國代表團訪問緬甸的兩大議題,16日至17日意外延長的行程則是美緬最高級軍官間的秘密會晤,討論與緬甸鄰國的關系、南海問題等「亞太敏感問題」。
緬甸Eleven媒體集團17日報道稱,超過1000名農民、學生和政治活動家16日在曼德勒舉行示威,抗議吳登盛政府在處理農民、學生和工人權益方面的做法,也對其處理民族事務不滿意。在仰光,昂山素季也對少數民族事務部長緩和民族沖突不力表示不滿。事實上,緬甸各界非常擔心的是,如果緬北的戰事持續下去,那麼緬甸總統吳登盛原定於2月12日號召全國簽署停火協議的計劃將成泡影。
⑶ 緬甸至今是否已停戰
同盟軍的堅持抗戰更鼓舞了緬北大地的各族人民。克欽、德昂、若開等兄弟部內隊在各容自戰場上到處打擊著敵人,其他兄弟民族則在全國停火協議的談判桌上與緬軍傀儡政府鬥智斗勇,「文斗」與「武鬥」此起彼伏交相輝映。匪軍的殘酷鎮壓與反復無常也警醒了各族人民,人民不再祈求「假和平」,他們需要「真民主」,任何虛假廉價的協議再也無法欺騙他們。放眼世界,各大國也對緬匪暴行予以譴責,減少了對軍政府的政治及軍事支持。
可以說,果敢及緬北民族民主革命經過了戰略防禦,目前已經進入了相持階段,緬匪軍則是強弩將末,力衰勢竭。
⑷ 緬甸內戰的雙方沖突
克欽邦首府密支那市市民鈕興8日向記者透露,這兩天在距密支那80公里的邊境地帶確實發生了沖突。鈕興還告訴記者,2012年1月以來,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的沖突次數在減少,規模也比以前小,但仍給沖突地區尤其是靠近緬中邊境地區的緬甸百姓的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克欽新聞社主編諾丁表示,克欽持續不斷的戰事不僅讓中緬邊境口岸無法正常運轉,而且造成大量難民湧入邊境地區,給緬中邊境的安全形勢帶來重大隱患。
緬甸新政府2011年3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重啟與少數民族獨立武裝的談判。2012年1月20日,緬甸政府表示,恢復和平是當務之急。緬甸政府和平工作組表示,將竭盡全力推動與少數民族武裝達成協議,「在雙方都沒有限制的前提下,通過協商和談判,盡一切可能實現和平」。緬甸總統吳登盛2011年12月下令單方面停火,停止對克欽獨立軍的進攻,除非在受到克欽獨立軍的進攻後採取自衛行動。但克欽獨立組織說,緬甸軍隊並未能嚴格執行這一命令,仍在發起進攻。
克欽獨立軍是仍未能與緬甸政府簽署停火協議的主要的少數民族武裝。2011年6月,由於緬甸軍隊整編克欽獨立軍的最後期限到來,雙方長達17年的停火協議作廢。但雙方沒有就如何整編克欽獨立軍達成一致,武裝沖突開始增加。
自2011年年底以來,緬甸政府已經先後同撣邦軍、克欽民族陣線、克倫民族聯盟和新孟邦黨等簽署了停火協議。2011年11月和2012年1月,緬甸政府和克欽獨立組織代表舉行了兩次談判,但沒有就停火達成協議。緬甸媒體透露說,雙方將在2月中旬再次進行談判。
「克欽新聞網」8日報道說,克欽獨立軍一位領導人在最近的公開會議上重申,他們想和緬甸政府進行正式的「政治對話」,而不是就簽署「停火協議」進行談判,希望緬甸政府關切克欽族人的強烈政治願望。緬甸撣邦、克欽邦的一些主張民族獨立的社會團體人士表示,他們擔心緬甸政府進行停火協議談判可能只是一個姿態,以換取西方解除對緬甸的經濟制裁,而不會給予克欽等少數民族一直謀求的政治上的平等權利和自治權利。
緬甸政府軍同少數民族武裝之間仍缺少互信,簽訂的停火協議只是原則性協議,具體實施細節沒有細化,最重要的是,該協議沒有觸及如何進行政治談判這一根本性問題。因此,即便停火協議已經簽署,緬甸政府軍與民族獨立武裝之間的沖突仍會時有發生。撣邦軍日前發布的一份聲明稱,如果政府軍不能確保不再對撣邦民眾施壓,「停火將毫無意義」。
⑸ 最新消息2017,3月6日緬甸果敢戰況
正義黨、同盟軍2017第1號聲明
自2017年1月19日以來,緬軍先後集結77師、55師和野戰16旅,兵分多路圍攻同盟軍解放區,每天炮襲量少則幾十發,多則數百發,且從無間斷。
第三次邦康峰會結束之後,緬軍方發言人隨即公開表態「民族組織若不簽署NCA就沒有參加21世紀彬龍會議的資格」徹底否定邦康峰會為尋求和平政治對話所做的一切努力。
眾所周知,「全國全面停火協議」NCA是登盛政府時期由軍人利益集團炮製的一份不平等協議。然而,緬軍方至今卻頑固地以簽署NCA為先決條件,強迫各民族革命武裝組織簽署布滿政治陷阱的NCA。其真實意圖就是要切斷「民革武」與民盟政府尋求平等的政治對話之路,防止當局政府用政治對話來解決政治問題和民族矛盾。
近二年來,緬軍方首先是對同盟軍宣布的單方面停火置之不理,後是對中方積極調停的真誠呼籲置若罔聞。正當民盟政府極力籌備召開21世紀彬龍大會第二次會議之際,緬軍方為了阻撓同盟軍等兄弟民族革命武裝組織加入和平進程,蓄意在緬北各地挑起戰端,並瘋狂增兵果敢加大了對同盟軍防區的軍事擠壓和圍攻,企圖消滅我軍主力。為了緩解紅岩解放區的軍事壓力,3月6日凌晨我軍在兄弟聯軍的配合下,被迫同時向果敢老街、米線溝、酒房、東城、金象城、楊龍寨等緬偽守敵據點及哨所進行了自衛反擊,給予破壞聯邦國家和平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緬軍狠狠痛擊,望國際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知曉真相後對同盟軍的武裝革命事業給予理解和支持。
緬甸民族正義黨中央委員會 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軍事委員會
2017年3月6日
⑹ 緬甸內戰是什麼情況注意,是最近的內戰,別把冗長的歷史復制過來謝謝。
緬甸試圖達到的目的明眼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緬甸最終的目的是要消滅國內地方割據武裝,達成其統一國家的目的。
至於起因我用一個詞來說吧:國無二主。緬甸中央政府不會允許國內有不服從中央命令的勢力出現的。
要說西方的影子,可能牽扯到美國的破冰訪緬的事情吧。
危及中國?可能性不大。中國雖說有炮彈打入國境,造成一定慌亂,但中國更願意把這次事件看成中緬改善關系的契機,所以危機不太現實。
希望能幫到你。
⑺ 最近的緬甸內戰是怎麼回事又為何升溫
這個問題非常復雜,除了緬甸民族的矛盾,剩下的就是大國博弈。(引用國際問題專家的分析—)
1:解釋緬甸內戰:
最近愈演愈烈的緬北戰事就在中國雲南省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臨滄市等地境外發生,有些戰場距離中國邊境僅幾十公里,鄰國的和平與穩定同樣會影響到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寧,因此,緬北戰事也引起了國內及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截止到2015年2月4日,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和德昂民族解放軍的戰事已全面升級,戰火已蔓延至接近緬甸古都也是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緬甸政府軍陸軍差不多一半的兵力已經投入到緬北戰場上,其精銳部隊33師、66師等已全部投入戰斗。
僅剛剛在抹谷、孟密、瑙丘、皎邁、莫湄等地區與德昂民族解放軍爆發的大規模武裝沖突中,緬甸政府軍參戰部隊就有:明布駐軍重裝88營、曼德勒駐軍重裝95營、莫湄駐軍機動223營。
到目前為止,雙方交火仍在繼續中。
其它在克欽邦密支那、八莫、帕敢等地,撣邦還有如棒賽、蠻崗、大勐穩、南帕嘎等很多地方的武裝沖突也仍在繼續中。
現在緬北地區,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解放軍之間的激烈武裝對抗交火仍持續不斷,且有擴大蔓延的趨勢,武裝沖突尚未看到有趨緩和停止的跡象。
中緬兩國接壤並有著長達2000多公里的國境線,中緬邊境國境線南段全部在雲南境內,北段在西藏。
緬甸自獨立以來,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從未曾得到過真正的和解。
所謂的緬北戰事其實由來已久,如果對緬甸的國情沒有一定的了解,只是看新聞是弄不明白緬北戰事究竟是怎麼回事的,追根溯源就要回到緬甸的民族問題上去。
一些朋友在媒體上看到了關於緬北戰事的報道,近日來已經不止一次被問到緬北戰事的情況,但多數朋友可能並不清楚緬甸國內民族矛盾的來龍去脈,因此現特將祝湘輝先生關於介紹緬甸民族矛盾的一篇文章整理如下。
看完這篇文章或許就能對緬北戰事的由來和成因略知一二。
《緬甸政府軍與克欽60年的恩怨纏斗》
——作者:祝湘輝
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作為緬甸主體民族的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民族矛盾和較深的隔閡。
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戰火綿延半個多世紀,少數民族武裝(國內習慣稱之為民地武)數量之多也屬罕見,民地武與緬甸政府對抗之激烈,持續時間之長,不僅在東南亞獨一無二,在全世界也屬獨一份。
緬甸各少數民族與緬甸政府沖突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等背景,想要弄明白這一切就要追朔到緬甸獨立之前甚至更久遠的歷史。
2:升溫原因:
簡單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下。
一、殖民地時期:埋下禍根
緬甸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
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之間形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緬族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在十一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建立了蒲甘、東吁、貢榜三個封建王朝。
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也曾分別建立起過自己的政權或曾一度統治過緬族。
由於地理原因,加之緬甸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距,並因此演變成為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彼此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地區只是形式上處於中央政權的統治下,但在中央政權出現危機時,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就會反抗緬族統治,積極謀求擺脫緬族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
十九世紀,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建立了對緬甸的殖民統治。
英國殖民者為維護殖民統治,制定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緬族集聚居住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並先後啟動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改革。
1942年日本入侵緬甸,取代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禍根。
二戰初期,被譽為「緬甸聯邦之父」的昂山將軍選擇了與日軍合作,試圖依靠外部力量謀求緬甸獨立,而克欽、克倫和印度選擇效忠英國。
在隨後發生的戰爭中,50萬印度人被迫離開緬甸,同時克倫族在與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的沖突中,也造成1800名克倫人的死亡。
雖然昂山此後努力加強民族關系和解,但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不信任這時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二戰結束後,昂山將軍來到緬北,說服了撣族、欽族和克倫族一起聯合建立國家。
1947年9月24日,各民族力量經過較量並利益均衡後,共同制定了緬甸聯邦憲法。
憲法規定給予各民族上層很大權利,包括保留了各民族的世襲特權,還規定了撣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後通過投票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
但1947年的憲法並未能最終解決克倫族問題。
二、吳努時期:打開潘多拉盒子
緬甸獨立後,以吳努為首的自由同盟開始執政。
緬甸中央政府開始嘗試從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實現全國統一,對緬甸獨立前許諾給予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特權採取了限制、削弱和剝奪的措施。
中央拒不兌現1947年憲法賦予撣邦和克耶邦可以通過公民自決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利,同時在各民族中推廣佛教、推行緬語、著緬服等各方面對各少數民族進行其統一緬甸的措施。
接著在1961年緬甸聯邦議會通過憲法第三修正案,這一舉措激發了各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
1949年1月,克倫族為謀求民族獨立,正式與緬甸中央政府決裂,開始了克倫族與緬甸政府間曠日持久的武裝沖突。
戰火迅速蔓延開來,點燃了其它少數民族要求獨立或謀求更大自治的熱情,一時間緬甸烽火四起,大大小小的戰爭此起彼伏,硝煙彌漫。
在克倫族聯盟的支持下,以蘇貌雷為首的克倫族民族武裝不斷壯大,他們要求實現民族獨立,成立克倫國。
在撣邦,由於上層失去了傳統特權,而緬甸政府軍以追剿國民黨殘軍為由進入撣邦,引發當地撣族的不滿,最終形成武裝對抗。
與此同時,各少數民族紛紛揭竿而起,雖然各少數民族的訴求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自治權,有的是要求獨立建立自己的民族自治邦,反對緬甸政府幹預少數民族內部事務,盡管各少數民族政治訴求五花八門,但都是以反對聯邦政府為目的。
這一時期,緬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裝對抗持續不斷,延續至今。
三、奈溫時期:壓制與反抗
1962年3月2日,在緬甸民族問題日趨嚴峻的形勢下形勢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奈溫將軍領導的軍人集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了國家政權,組成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行使國家的行政權和立法權。
軍事政變之後,奈溫立即宣布中止1947年憲法,並解散了聯邦議會和地方議會。
在民族政策上,奈溫監禁了多名撣邦和克耶邦的領袖及其它少數民族上層首領,還加大對少數民族武裝的軍事打擊力度,企圖減少或消滅民族自治權。
奈溫政府還採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許販賣毒品為條件,要求各地的自衛隊效忠緬甸政府,並協助緬甸政府打擊其它少數民族武裝。
奈溫政府迷信武力征服,就在政府軍人數不斷增多的同時,少數民族武裝也像滾雪球一樣日益壯大起來。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上個世紀80年代末,緬甸共有29支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這些少數民族武裝主要有:克倫、撣、克欽、克耶、孟、若開、勃歐、崩龍、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裝,總人數超過4萬人。
奈溫政府統治時期,其中實力最強的一股反政府武裝是緬共人民軍,緬共人民軍鼎盛時期總兵力曾經達到1.5萬人,緬共人民軍其中大部分士兵就是來自於少數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溫政府越採取高壓政策,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地方政府間的矛盾就愈發尖銳。
在奈溫執政的20多年間,民族武裝沖突一直是緬甸國內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因為緬甸中央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連年戰亂,使得緬甸的社會經濟發展嚴重受阻,甚至倒退。
四、新軍人政府時期:國中有國
在經歷了長期的經濟凋敝,緬甸的生活物資嚴重匱乏,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1988年3月開始,緬甸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政府遊行,迫於反政府運動的壓力,奈溫辭職,但隨後上台的領導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國內局勢。
1988年9月18日,以國防軍總參謀長兼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高級軍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政權,對緬甸實行軍事管制。
新軍人政府對少數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和改革,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軍事鎮壓和政治強權的做法,轉而採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軟硬兼施的策略。
從1989年以來,新軍人政府先後與脫離緬共的4支少數民族武裝進行和談並達成停火簽署了停火協議。
對於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裝的少數民族地區,軍政府繼承了奈溫時期的堅壁清野的戰略,將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驅趕到政府劃定的居住區,換句話說,也就是把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遷移至政府控制區內居住,想以此切斷少數民族武裝與當地群眾的聯系。
軍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所產生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經過新軍人政府的一系列行動,直至上個世紀末,共有17支少數民族武裝與新軍人政府簽訂了和平或停火協議,由此,與新軍人政府簽訂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在形式上成為了「特別行政區」,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長達50多年的對抗關系開始得到逐步緩解。
停火協議和特區自治模式雖然為緬甸換來了20年的相對和平,緬甸經濟在此期間也得以復甦,但卻因此形成了「國中有國」的尷尬割據局面,實際上緬甸並未能實現真正的統一,也沒有真正解決緬甸國內的民族矛盾。
為了在2010大選前徹底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為未來的民選政府執政鋪平道路,2008年4月開始,新軍人政府分別與克欽獨立軍、撣邦軍和佤邦聯合軍等少數民族武裝進行了談判,要求他們將自己的軍隊改編為邊防警衛部隊,並安插政府軍官實行雙重領導,但槍桿子是緬北民地武(緬甸少數民族武裝的簡稱)安身立命的保障,因此,由新軍人政府提出的方案遭到各少數民族武裝的斷然拒絕。
2009年8月,新軍人政府對果敢特區發動了軍事攻勢,驅逐了彭家聲政權,扶植了聽命於中央政府的白所成,並持續向佤族特區和克欽特區增兵。
在新軍人政府的高壓下,部分民地武如克欽新民主軍(丁英部,原緬共101軍區)和克倫尼各少數民族人民解放陣線逐步接受了政府的改編,但新軍人政府與佤邦聯合軍、克欽獨立軍、撣東同盟軍的談判卻陷入了僵局。
五、吳登盛時期:推動和平進程
2010年11月7日,緬甸舉行了20年來的首次大選,但第二天在泰緬邊境妙瓦底地區就爆發了民主克倫佛教徒軍第五旅與政府軍的軍事沖突。
2011年上半年,撣邦、若開邦、克倫邦、克耶邦、克欽邦等幾個地方武裝較多的邦基本開始處於戰爭狀態,戰爭一觸即發。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民主同盟軍等武裝則與政府軍沒有爆發大規模正面沖突,但雙方也斷絕了政治關系與對話,自此與政府軍形成對峙。
2011年2月,12支少數民族武裝在泰國清邁成立了聯合民族聯邦委員會,開始共同對抗中央政府。
時間進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發出與民地武和解的信息,吳登盛於2011年8月18日發表了與緬甸各少數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並向各民地武提出停戰談判的邀請。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同盟軍與緬甸政府在撣邦東部的景棟進行了談判,會後簽署了初步和平協議。
直至2012年底,先後有欽民族陣線、南撣邦軍、克倫民族聯盟等10支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議或和平協議。
但非常吊詭的是,緬甸政府一方面與主要民地武進行和談或達成停火、和平協議,另一方面卻又與克欽獨立軍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來,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雙方發生了多次大規模武裝沖突,使得整個緬北局勢嚴重動盪。
⑻ 緬甸內戰停火協議筌了嗎
還沒有 但是緬甸被困伐木工沒收的木材是不是不會歸還了
⑼ 誰想了解現在緬甸什麼情況
2015年3月16日消息,2月9日,以彭家聲為首的果敢民族自治武裝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果敢同盟軍)與緬甸政府軍爆發沖突,其後戰事不斷升級。
2月17日,緬甸總統吳登盛簽署總統令,在果敢地區實施為期90天的緊急狀態並軍事接管當地一切權力。
據法新社2月22日報道,緬甸軍方21日表示,在政府軍同果敢武裝之間日益加劇的戰斗中,已有130人死亡,現在尚不清楚有多少人仍被困在戰區。
3月13日下午,緬甸軍機炸彈落入中方境內,造成雲南省孟定鎮大水桑樹村無辜平民5死8傷。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表示,中方對此事件表示嚴厲譴責,敦促緬方嚴懲肇事者。中國空軍發言人申進科表示,中國空軍13日組織多批戰機起飛,警告外逼緬甸軍機。
3月17日至23日在仰光舉行的緬甸第七輪全國停火協議談判被各方寄予厚望,因為它可能成為緬北,尤其是果敢戰火平息與否的風向標。21日,緬甸全國停火協調委員會主席乃漢達對媒體說,全國停火協議如能簽署,那麼果敢地區就能實現和平。他說,等6天的談判結束後,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將與緬甸政府舉行果敢議題專題討論。聯邦實現和平工作委員會成員吳拉貌瑞21日在談判後舉行記者會稱,談判進展「順利」,22日有望完成協議草案全部內容的談判。全國停火協議將擇日正式簽署。
⑽ 「緬北問題」到底是咋回事
「緬北問題」的由來
緬甸的和平進程,首先要理解緬甸的民族問題,鳳凰網曾對此進行過梳理:炎熱的下緬甸、乾燥的中部與涼爽的北部山區,其實是差異巨大的不同世界。這里不僅居住著不同的民族,而且在語言、宗教、生活觀念上也存在巨大差異。」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儲毅曾這樣描述,「中部向南主要居住著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以及高度緬化的孟族、撣族,他們信奉佛教,生活觀念比較現代化;而北部山區高地里則主要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其上層多有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者,而民眾多信仰鬼神,生活方式比較傳統,甚至還有一些仍在刀耕火種,每年3到4月,緬甸少數民族居住區燒山的嗆人煙霧,甚至已經成為困擾泰國等鄰國的環境問題。
19世紀末,英國殖民緬甸,採取了對少數民族和和緬族分化的政策,對少數民族部落領袖懷柔拉攏,從山地民族中招募殖民政府的警察與軍人,直到今天,緬甸民族地方武裝依然受此影響。
而自上世紀50年代緬甸軍政府成立之後,在國內民族問題上採取了高壓策略,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少數民族武裝割據的長期內戰局面。
長期的膠著讓軍方也頗為頭痛,上屆吳登盛政府也致力於同各個民族地方武裝簽署「全國停火協議」。但長期矛盾造成少數民族武裝對軍方缺乏信任,**小小的戰火往往突如其來,真正的停火遙遙無期。
而去年大選中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獲勝,終於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契機。與軍方偏向於武力解決的方向不同,昂山素季主張和解,她提出召開「21世紀彬龍會議」。
說來彬龍會議也是一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