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勞資糾紛
㈠ 教育對我國人口問題的重要作用
教育對我國的人口問題有很大的作用,具體如下:
1.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口出生率會很低,其中高學歷高薪酬人群更甚如此,這點已經在歐洲,在日本,在韓國,得到了驗證,因此,推行教育廣泛化普及化,增加高學歷人數,對降低人口出生率有一定的幫助。
2.可以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當今的世界是以高科技和高素質人才取勝,同時,我國的人口優勢也逐漸被印度、越南等一些國家所取代(人口福利所帶來的高污染問題勞資糾紛問題過於嚴重),我國也正嘗試走集約化路線,所以,提高教育質量,增加高素質人才數量,這些高素質人才也會注重其子女的教育,對我國未來的發展很是重要。
㈡ 尋找100種適合非洲市場的產品,大家給個建議吧。
《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概述
美國的《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Africa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以下簡稱《法案》),於2000年5月4日和11日分別在眾、參兩院獲得通過,5月18日由柯林頓總統簽批,並於10月1日起生效,期限至2008年9月30日。2002年 8月1日,《法案》修正案,即《法案》第二期獲得通過。
《法案》為48個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以下簡稱"黑非洲")國家提供了單方面貿易優惠條件,符合該法案條件的黑非洲國家在8年內可按普惠制(GSP)向美國免稅出口460種商品。其中在《法案》安排下受益最顯著的是紡織品和服裝,而且其中5類可免關稅、免配額口
黑非洲國家普遍對《法案》表示歡迎。美國政府則表示,該法案可以加快非洲改革,促進非洲獲得美國的專業技術、信貸和市場,以及在貿易和投資方面開辟高層對話等途徑,給美國和非洲長期關系帶來變化,並幫助非洲實現繁榮。可以說,該法案的簽署和實施,是非洲與美國雙邊貿易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2003年1月,在模里西斯舉行的第二屆美非經濟論壇上,美國總統布希通過電視錄相向大會宣布,他將建議美國國會將《法案》的有效期延長。該建議一旦獲得美國國會批准,未來《法案》新的有效期將超出2008年。非洲國家對布希總統的動議表示歡迎,並希望能將它延長至2015年。因為自該法案實施以來,黑非洲各國進入美國市場的紡 織品服裝數量大增,一些國家藉此大力投資,興建棉紡和服裝廠,預計今後幾年輸出到美國的紡織品還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法案》的主要內容
(一)受益國的標准
《法案》對受益國提出下列標准:(1)必須已經建立或在建立市場經濟,明確保護私有財產,保證促進經濟自由化;(2)完善的法制體系和政治多元化,已經制定或在制定消除貧困政策;(3)取消對美國貿易和投資的壁壘,建立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保護知識產權;(4)反對腐敗,實行民主民政;(5)改善環境,加強衛生保健,注意食品安全, 增加教育機會;(6)採取措施,不侵犯國際認可的人權,保護勞工權利,消除童工現象;(7)反對國際恐怖主義,不能參與危害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利益的活動。目前有38個黑非洲國家已成為《法案》的合格受益國。
(二)適用零關稅的商品。
美國確定的非進口敏感性的黑非洲國家商品,都可在普惠制下免稅進人美國市場,這類商品約有460項,包括 石油等戰略性資源。2000年12月21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將可享受免稅待遇的商品增加了1800項,包括鞋類、行李、 手包、表、扁平餐具等。
(三)服裝條款
1.《法案》取消了對非洲紡織品和服裝的進口配額。
2.《法案》的合格國家不一定能享受服裝條款的優惠待遇。該法案的標準是:必須能建立起有效的出口簽證體制;調查和杜絕非法轉口與假造文件;建立符合要求的服裝條款實施和認證程序,或正在此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同意 與美國進行海關合作,全力協助美國海關確認產品原產地。對具體國家的簽證體制及認證程序的要求,由美國駐這些 國家的使館根據情況提出。目前有《法案》19個合格國家成為服裝條款受益國。
3. (1)用美國不產的紗線和織物等原料加工製作的服裝;(2)用美國產的紗線和織物等原料加工製作的服裝; (3)以美利奴羊毛和開司米為原料的毛衫;(4)以絲綢、絨、亞麻等其他美國沒有商業產量的原料製成的服裝等,進入美國市場免關稅、免配額。
4.《法案》第一期規定,用黑非洲當地出產的紗線和織物為原料加工製作的服裝可有條件地享受免稅、免配額待遇,即免關稅、免配額進入美國市場的數量不超過美國當年全部服裝進口額的1.5%,且在8年內這個比例將逐步增至3.5%,這個限量之外仍使用最惠國關稅口
而《法案》第二期將上述比例提高了1倍,即到2008年,黑非洲國家按免關稅、免配額出口至美國的服裝佔美國服裝總進口的比例上限由3.5%提高至7%,黑非洲國家對美國服裝出口的年增長率由1.5%上升至3%。
5.對欠發達受益國的特殊政策:對於1998年人均國民收入低於1500美元的欠發達國家,其生產的服裝無論原料產地,即使用任何國家原料生產的服裝出口到美國,可在2004年9月30日前享受免關稅、免配額待遇,數量上限同以上第四條。目前共有32個黑非洲國家符合這一條件,即在原來的38個受益國中除去了6個,即:波札那、納米比亞、加彭、模里西斯、塞席爾、南非。如果這32個國家能達到服裝條款的其他要求,即可享受該項"特殊政策" 但事實上,波札那和納米比亞兩國可以例外地不受該條款限制。
6.美國商務部長將每月監督服裝進口,防止失控。如果進口嚴重影響或威脅到美國服裝工業,總統可下令中止某種產品的優惠市場准人。
7.《法案》對紡織品服裝的原產地規則按照產品必須在受益國"生長、生產或製造"的原則,一般都需要當地海關出具的原產地證,並且監督執行非常嚴格。目前,肯亞、波札那和模里西斯已加入該法案免審進入美國市場簽證系統。
《法案》的實施和作用
非洲是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大陸,黑非洲地區尤甚。迄今為止,非洲在政治和經濟上被重視的程度遠遠不夠, 2002年非洲向美國出口也只佔美國全部進口額的2%。《法案》則為非洲提供了一個與產品廉價的亞洲國家、與地理位置優越的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國家進行競爭的機會。
《法案》實施三年來,黑非洲國家普遍從《法案》中得到了實惠,盡管程度有所不同。目前自黑非洲國家進口的服裝已佔到美國服裝進口總額的1.5%。其中賴索托對美國出口增長了7倍,已取代模里西斯成為非洲第一大對美國服裝出口國;馬達加斯加的服裝出口增長速度也很快,連續兩年翻番;肯亞2002年對美國出口增長119.5%,創造了5 萬個就業機會;南非擁有非洲最發達的紗線和紡織品工業,2002年對美國服裝出口增長174%,此外,南非通過大力發展製造業(主要是對美國汽車出口),就業人數增加了9萬。
但必須看到,在對美國貿易中,黑非洲國家對美國的依存度遠遠大於美國對非洲的依賴程度。美國是非洲最大的單一國別市場,理論上《法案》涉及的產品雖然有6則多種,但執行的只有紡織品服裝、石油、礦產品(鑽石、鉛)、汽車等少數幾種,其中最主要的是紡織品服裝。
1.非洲資源豐富,尤其是近些年來一些國家相繼發現石油,使美國對黑非洲的關注度加大。非洲原油已佔到美國原油進口總值的18%,奈及利亞、安哥拉分列美國的第五和第八大原油供應國。黑非洲石油供應地位的上升,可使美國減輕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對美國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利用《法案》保證黑非洲對美國的資源出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法案》同時也起到靈活調整美國與黑非洲貿易投資戰略,促進美國對黑非洲出口和投資的作用。黑非洲是世界上最後一塊未開發的大市場,長期以來,黑非洲國家與其在歐洲的原宗主國關系密切,經濟貿易多依賴歐洲,美 國作為後來者欲搶占黑非洲市場,《法案》是個得心應手的工具。
3.《法案》是個非互惠協議,但它不僅有利於非洲國家,更有利於美國自身。首先,《法案》所列產品基本上都是美國需要進口的,擴大產品來源,使其多樣化,對美國消費者有好處。而且,由於目前很難尋找到高品質的非洲織品和紗線,非洲紡織服裝廠商很可能不得不轉向美國購買自己生產所需的原材料。美國公司可能從中找到新的機會,或者與非洲企業達成默契,並在一些基礎設施項目上進行合作。
4.掌控黑非洲的發展方向。《法案》的優惠條件絕不是元償享受的,美國附加了許多條件,其中一些要求根本與經濟貿易無關,如受益國要實行多黨民主政治、放開經濟、進行私有化改造和反腐敗等。
5.《法案》對促進黑非洲向美國出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石油等資源性商品方面。而作為美國夕陽工業的紡織業,《法案》條款非常苛刻,且審定程序繁瑣,絕大部分黑非洲國家難以真正享受該法案賦予的優惠條件。此外,該法案賦予合格國家的普惠制僅到2008年9月30日,而黑非洲國家目前的生產和出口能力極其有限,因此即使產品免關稅、免配額,也很難想像在此期限前,黑非洲國家的產品會沖擊美國市場,威脅美國國內工業。相反,美國則通過《法案》要求的開放市場條件,逐步擴大對黑非洲的出口,優化商品結構,搶占黑非洲市場。
我國企業如何利用《法案》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和出口國,而黑非洲紡織服裝業的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開發,雙方開展合作的前景廣闊。在非洲投資建紡織服裝廠,不僅符合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帶動出口的政策要求,而且如果在非洲投資獲得成功,投資回報率也是非常可觀的。
1.充分利用東南非共同市場、東非共同體、南部非洲關稅同盟等自由貿易區的優惠條件,在非洲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2.充分利用非洲國家與歐盟、特別是與其前宗主國的傳統合作關系,開拓歐洲市場。
3.在黑非洲選擇紡織服裝投資國的基本條件是:政局穩定、基礎設施較好、外資政策和法律環境完善、交通便 利、有原料或方便原料進口、具備一定技術水平、人工成本較低。鑒此,肯亞、納米比亞、馬達加斯加、賴索托、南非、奈及利亞和衣索比亞7個國家可以作為優先考慮的國家。
4.非洲國家棉紡紗及面料普遍缺口較大,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應是鼓勵投資的重點。
5.由於黑非洲各國情況不同,風險不一,可靈活採用直接投資辦廠、合資合營、技術合作、租賃、人股、技術改造、託管經營等多種投資方式。
6.隨著《法案》的實施,非洲各國會充分利用該法案的優惠條件,制訂相關配套政策,大力發展本國紡織服裝業,擴大對美國出口。但由於非洲大多數國家紡織工業基礎薄弱,設施陳舊,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無法跟上國際紡織服裝市場的潮流,它會對具有豐富經驗的中國技工有大量需求,同時也會進口中國物美價廉的紡織服裝設備。這就為我國擴大對非洲勞務輸出和成套設備出口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一些問題
1.非洲國家投資環境比較一般:(1)基礎設施。除南非、模里西斯、納米比亞等幾個國家外,多數非洲國家的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均不夠完善。(2)外匯風險。匯率波動和外匯管制是最主要的兩個問題。(3)社會治安問題。由於非洲國家貧富差距懸殊,失業率高,警力及其裝備有限,甚至存在貪污腐敗現象,致使非洲各國犯罪率較高。(4)工作簽證問題。非洲國家失業率高,各國均嚴格控制外國人在當地長期居留和就業,限制發放工作簽證, 條件苛刻,程序繁復。(5)勞工問題。黑人員工勞動技能較低,勞動積極性差,但工資水平不低,影響了企業生產效率。非洲各國均有詳細的勞動法對本國工人予以保護,且執行嚴格。此外,非洲工會通常勢力強大,工會組織健全, 經常組織罷工,要求提高工資,勞資糾紛較多。
2.由於《法案》紡織品服裝條款苛刻,且有一定的時效性,在短期內似乎更適合手中有定單、有客戶的國內企業。而且從現在算起到該法案規定的期限,我國企業的時間已經不多,有必要抓緊時機採取實際行動。3.要防止非法轉口問題。美國實施《法案》,對非法轉口問題非常重視,監督檢查也非常嚴格。 4.2005年後美國將取消對華紡織品配額限制,而《多種纖維協定》也將於2005年1月終止,非洲國家紡織服裝業面臨同中國、印度、越南等國家同類產品的激烈競爭,由於雙方在技術、設備、勞動力熟練程度、銷售等方面的差距,非洲恐怕很難享受到這個政策的好處,這妨礙了非洲國家擴大紡織品生產的積極性。
㈢ 印度法院傳喚馬雲,這樣符合法律程序嗎
印度法院傳喚馬雲,存在符合法律程序的情況。
在印度法律中起訴人可以指定任何人為被告,但需要由法庭決定其是否符合法律標准。若法院認為起訴被告的理由無法成立,則不會對其發出傳票。
本案是由印度法院受理,在法律程序上應適用印度的法律,即原告可以指定馬雲作為被告,然後由印度法院對馬雲作為被告的資格進行審查,若認為有正當理由,印度法院是有權傳喚馬雲出庭的。
(3)印度勞資糾紛擴展閱讀:
根據《印度民事訴訟法》規定,在原告按照傳票通知的日期按時出庭,而被告沒有按時出庭之情形下,如果印度法院認為傳票合法送達,則法院可以下達裁定進行缺席審判。基於該規定,即使中國公司或個人不去應訴,印度法院也會缺席開庭並作出判決的。
本案中,若雙方當事人已正式並合法收到傳票,但被告仍然沒有親自出庭或通過其律師出庭,則法院可以通過「不發表意見」(No Say) 或「不予書面陳述」 (No Written Statement) 的命令,該命令將影響被告今後提交書面陳述進行辯護的權利。在實操中,法院會嚴格遵循程序正義的原則,若任何一方未出庭,都會額外發送 3 - 4 次的通知/傳票要求其出庭。
但若一方無論如何都堅持不出庭的情況下,法院才會頒發上述「不予書面陳述」的命令。但該等命令可通過向上級法院上訴的程序進行申訴要求駁回。當然,若一方無任何充分理由不應訴,不出席聽證會,法院可依據法律缺席審判並做出法律判決。
㈣ 前些日子我看到「同方知網cnki內幕」文章
靠~~現在的老總都是想方設法賺取剩餘價值~
對員工福利 又差~
需要然我還沒工作
ps 一向就沒有法制~ 收買法官一切ok
㈤ 印度國家的企業的工人是否有勞動合同
好像是叫僱傭訂立合同
㈥ 美國康明斯公司的發展史
企業的創立 1919年2月3日,康明斯發動機公司正式成立。美國印第安納州哥倫布市一名成功的銀行家兼投資家威廉 ·格蘭頓·埃爾文先生提供了創業資金。與公司同名的創始人,克萊西·萊爾·康明斯,是一位自學成材的機械發明家。克萊西在很小的時候就對機械,特別是發動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08年,埃爾文先生雇他做司機並負責汽車的維修保養,隨後幫他建立了自己的修車行。一戰期間,克萊西經營了一家機械車間,得益於與聯邦政府的合作,克萊西先生的業務發展十分迅速。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魯道夫·迪塞爾發明了一項發動機技術,其燃料經濟性和耐用性比一般發動機要好很多,克萊西對此很感興趣,並計劃將其投入大規模生產。
艱苦的創業階段 1919年,康明斯生產出第一台6馬力、4氣缸Hvid型發動機,用於固定動力。在一名前Hvid發動機工程師努德森的協助下,克萊西開始自行設計發動機。很快,他就發明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單盤燃油系統。他非常清楚,要開發一種燃油發動機不僅需要大筆經費,而且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不出所料,公司很快出現了財政赤字。康明斯對這種發動機進行了一些改進,但它依然有很多缺陷。農民們把機器買回家,又在零售商承諾的退款期前把機器退了回來。2個月後,席捲美國的大蕭條導致了經濟的大幅度衰退,康明斯的主要業務-船舶發動機市場受其影響開始萎縮。
開創柴油發動機汽車的先河 然而,正是因為克萊西獨特的創造力才將公司從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他把一台柴油發動機裝在了一輛舊帕卡德高級轎車上。1929年的聖誕節,他開著這部美國首輛柴油汽車帶著埃爾文先生去兜風,試圖用柴油轎車的良好表現來說服埃爾文繼續投資。這種下賭注式的做法挽救了康明斯公司。隨著埃爾文先生新資金的注入,克萊西決心推廣柴油發動機汽車這一新的概念。他和迪森貝格一起在戴頓海灘創造了柴油發動機汽車時速的最高紀錄。1931年,康明斯車隊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連續行駛13,535英里,再次創造了一項新的耐力記錄。
這些原型機的燃油經濟性和耐久性得到一些卡車司機和車隊管理者的青睞,他們開始在車輛上改裝康明斯發動機。
獲得事業成功的基礎 1933年,康明斯推出H型發動機。這種發動機馬力強勁,適合運輸業的需求,它成為康明斯最成功的發動機系列。同時,康明斯聘用了優秀的管理人員,包括約翰·尼文,一位經驗豐富的經理人;帕里斯·萊特辛格,他一手創建了康明斯以客戶和代理商為導向的營銷體系;V.E.麥克馬倫,他使公司的運營走上現代化的軌道;約瑟夫.埃爾文·米勒,埃爾文先生的曾外甥,他於1934年起擔任康明斯總經理。在隨後的40年間,埃爾文·米勒先生領導康明斯公司成為知名的國際性大公司。通過高質量的產品,加上其特有的全國性服務體系,康明斯公司於1937年首次贏利。1940年,康明斯公司推出10萬英里保修服務,在發動機行業首開先例。
二戰和戰後的重型卡車市場 二戰期間,康明斯發動機公司主要為美國陸軍和海軍部生產發動機。康明斯的發動機經受了從熱帶到北極圈的艱苦的戰爭考驗。在歐洲、非洲和其它戰區,盟軍的軍需用品的相當一部分是靠裝備了康明斯發動機的軍用車隊運送的。
50年代,美國開始了一個修建州際高速公路的龐大工程。大部分用來修路的設備都使用了康明斯發動機,包括後來行駛在這些公路上的成千上萬的重型卡車。貨車司機要求發動機經濟省油、馬力強勁、安全可靠,而康明斯發動機完全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將實驗室研究成果和實際應用結合在一起——包括印地500 賽車場上獲得的寶貴經驗,康明斯不斷取得技術突破。1954年,康明斯發明了具有革命性的PT(壓力-時間)燃料噴射系統。到50年代後期,康明斯的年銷售額已超過1億美元,成為了生產重型卡車柴油發動機的領先企業。
拓展全球業務,不斷取得技術優勢 康明斯在美國國內成功之後,便把目光投向了新興的國際市場,計劃在美國本土以外籌建製造廠。1956年,康明斯在蘇格蘭的肖茨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工廠。60年代初,康明斯又在歐洲其它地區,以及巴西、澳大利亞、印度、墨西哥和日本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或許可證生產廠。到60年代未,康明斯的銷售和服務網已擴展到全球98個國家,擁有代理商2,500多家。通過這些努力,康明斯比大多數美國公司更早地實現了國際化。
與此同時,康明斯在美國國內遇到了新的挑戰。美國卡車工業不斷進行整合,越來越多的發動機製造商與卡車製造廠合並(1963年康明斯也曾嘗試與懷特汽車公司進行合並,但是最終康明斯還是放棄了這種努力)。康明斯堅信過不了多久重型柴油卡車需求將得到恢復。康明斯的管理層將資金投入正在成長的小型發動機市場。1961年,在康明斯推出了V系列發動機,這是一種結構緊湊的發動機,不久就開始在英格蘭和克萊斯勒公司合作製造這種發動機。康明斯公司在這個 10年裡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是,在塔爾先生的領導和約瑟夫·埃爾文·米勒的鼓勵下,於1968年在哥倫布市建成了耗資兩千三百萬美元的的研發技術中心,這是當時全球同類研發中心中最先進的。該中心擁有88個試驗室以及最現代化的儀器設備,它進一步強化了康明斯不斷追求技術創新的承諾,奠定了康明斯未來發展的基石。
迎接70年代的挑戰 康明斯公司對技術中心的投資很快得到回報。1970年,美國政府通過了《清潔空氣法》,該法案對柴油機的尾氣排放制定了新的嚴格限制標准。得益於其先進的研發技術,康明斯發動機不僅能夠達到,而且優於這些標准,同時還提高了發動機的燃油經濟性和可靠性。70年代初期,全球范圍的能源危機和「經濟停滯」席捲美國,康明斯公司也受到影響,收益下降,哥倫布市柴油機工會的工人們在康明斯公司歷史上第一次漫長的勞資糾紛中開始罷工。但是通過這次罷工提高了工人的責任感,發現了新的靈活市場方法並帶來了其它勞工管理的變化,這一切引起了工業界的注意。但是,公司投資在其它不相關領域的幾項業務的擴張沒有取得成功;康明斯在幾年內賣掉了這些合資廠,重新投入到其核心業務-柴油機上來。
1977年,享利.沙赫特接替埃爾文·米勒出任康明斯公司的董事長,詹姆斯.享德森接任總裁。他們和其它的康明斯管理者繼承了公司成功的老傳統:在技術上保持領先地位,以提高產品質量,進行革新;積極投身國際化發展;以及以顧客為導向的市場策略,同時為公司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提出解決方案。
80年代及其後期:為未來作新的調整 同美國其他主要產業一樣,康明斯公司在80年代也遇到了激烈的全球競爭。為了迎接各種新的挑戰,康明斯管理層出台了一系列的公司重組計劃,並斥資13億美元用於建造新的工廠,增添新設備和開發新機型。
到了80年代中期,康明斯已形成了以大量全新機型為特色的產品系列。在北美,L10發動機加強了公司在重型汽車發動機市場中的地位,同時新的B和C 系列則取得了非車用和輕型車輛市場的大量份額。在海外,康明斯為顧客提供新的設備,並在韓國、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和其它地區簽定了新的許可證生產協議。
90年代初,康明斯開始向其它國際市場拓展,先後在日本、中國和印度建立了主要生產廠。當然,80年代昂貴的投資和競爭性的降價使利潤大幅減少,但公司保住了市場,並為下個世紀的更加激烈的競爭作好了充分准備。
康明斯發動機公司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壯大。現在它已是一個全球性的大企業。但今天的康明斯仍會象其在跌盪起伏的創業時期那樣,繼續致力於保持技術領先和為顧客提供終生服務。
㈦ 印度製造智能機面臨那些問題
據北京時間10月2日報道,業內高管稱,受缺乏熟練工人和元器件供應鏈,以及稅制復雜的影響,印度成為智能手機製造強國的夢想正在逐漸破碎。
印度總理莫迪在大力推動製造業發展,並提出了「印度製造」的口號,以提振疲軟的經濟,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就業崗位。其中受到廣泛關注的一項計劃是,實現蘋果iPhone「印度造」。
但3年過去了,印度現在仍然只能利用進口元器件組裝手機。
根據印度政府的「分階段製造計劃」,廠商將從2016年開始在印度製造手機充電器和電池,2020年開始生產高端元器件。
桑德拉加說,政府還在努力給予投資者「合理水平的確定性」,同時應對對產業的顛覆。
業內高管警告稱,但在習慣了中國的可預見性的手機廠商看來,印度需要做的工作還有許多。
一家中國智能手機廠商在印度的一名高管稱,一些中國廠商對於勞資糾紛很是不滿,其中包括今年早些時候屬於OPPO的工廠的罷工。
這名高管稱,「勞動法相當於稅收,印度在建設元器件生態鏈和物流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動作,運輸仍然是個大問題。沒有人投資生產手機所需要的熟練工人。」
㈧ 論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社會關系的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包括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構想,又包括相應的執政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所指的「社會」,應是一個具體的發展領域,與經濟、政治、文化相並列。「和諧社會」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社會關系的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包括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構想,又包括相應的執政黨的執政能力、社會治理方略和社會運行機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針對這些情況提出來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和奮斗目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把握好和諧社會建設的著力點。
和諧社會,即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用社會運行論的術語來說,就是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社會學不是別的,在我看來,就是研究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科學。對當代中國社會來說,和諧社會就是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村、東中西部不同區域、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些關系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的社會。從這一視角看,我們也可以說,社會學是研究社會和諧或和諧社會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科學。這是從正向說的。從反向來說,社會學則是研究如何減少不和諧因素,把不和諧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和限度之內的學問。
從社會互構論的角度看,和諧社會意味著多元社會主體——個人、集體(群體、組織、階層、階級等)、社會,以及作為整體社會的代表——國家,經由行動意義效應的互構過程,在認同和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持久的行動協同。換言之,和諧社會是社會主體間行動關聯及其模式化結構的最佳狀態,這種狀態是以社會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基本前提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和諧社會的制度性結構性質和價值取向,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新型現代性理論的一種富於創意的表達。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提出「和諧社會」的概念也有其特定的時代含義,它已不同於傳統社會中那種原生性、自發性的和諧秩序。這是因為,現代性完全改變了個人、社會和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社會掙脫了自然生長、緩慢進化的韁繩,在跌絆震盪之中向未來疾馳。原生性、自發性的和諧秩序不復存在。現代社會世界面對著種種悖謬:困境與希望同在、風險與機遇共生、毀滅與創造相互輪回。顯然,對於現代社會而言,和諧的意涵遠遠超越了傳統的范域。應該說,社會和諧是現代性過程所凸顯出來的問題,是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成為焦點、越來越迫切需要解決的時代性課題。
一、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在思想上樹立幾個深層理念
第一,雙贏互利的理念
為什麼要樹立雙贏互利的理念,因為貫穿和諧社會的理念就是雙贏互利的觀念。和諧社會,也可以通俗地說,就是雙贏互利的社會。具體說來,也就是使構成我們社會的各方、參與我們社會發展的各方,例如,我們的城市和鄉村、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經濟和社會、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參與發展的各方,都能獲得雙贏互利,而不是通過犧牲一方來使另一方得益獲利。雙贏互利,這是和諧社會的要旨,同樣也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持續的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旨;通過犧牲一方來使另一方得益獲利,則是與和諧社會背道而馳的,是不可能達到社會和諧的,同樣它也是社會發展問題上「零和游戲」,是片面的、不協調的、不可持續發展舊式發展觀的集中體現。
如果更深入一點,我們還可以發現,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所包含的雙贏互利的深層理念,符合現代性從舊式到新型的世界潮流和發展趨勢[2]。
所謂舊式現代性就是那種以征服自然、控制資源為中心,社會與自然不諧調,個人與社會不和諧,自然和社會付出雙重代價的現代性。上世紀與本世紀的轉折期間,全球社會生活景觀呈現出重大轉折的種種跡象:人類對自然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綠色懲罰」;人慾的激發和資源的匱乏所引發的對資源控制權力的爭奪,導致了價值尺度的扭曲、倫理准則的變形。於是人類「向地球發動的戰爭」變成了人類「走向自我毀滅的戰爭」[3]。舊式現代性已經進入明顯的危機時期。
所謂新型現代性,是指那種以人為本,人和自然雙盛、人和社會雙贏,兩者關系協調和諧,並把自然代價和社會代價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現代性。當代國際社會的一系列巨變,進一步推動了對舊式現代性的質疑、批判和反省。人們越來越省悟到,人類對自然的擄掠和人類的自相奴役,是與人類的自我解放不相容的;現代性就其實質和目的而言,不是科學技術的解放而是人類自身的解放,科學技術作為一種巨大的生產力,是實現人類解放的必要手段;科學技術之所以在現代性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應當取決於它能夠服務於人的完善、社會的進步和人類解放目標的實現,否則,它的任何成就都是可疑的。這樣,在世界,在中國,探索新型現代性便成為一種勢在必行的世界潮流和趨向。
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雙贏互利的理念,不僅符合符合現代性在當代進展的趨勢,而且也是對我國優秀文化傳統中精華的東西的繼承和弘揚。中國有著世界上最為豐富的文化學術遺產,其中關於「和諧」、「和合」的思想同樣十分豐富。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張岱年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講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兩個最主要的基本思想:一是人倫和諧;二是天人協調。人倫和諧是說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天人協調是說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關系。[4] 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立文還出版專著,論述「和合學」。
總之,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雙贏互利的理念,說明執政黨對新型現代性的日益自覺。
第二,「增促社會進步、減縮社會代價」的理念
迄今人們看到的每一個社會進步,都是伴隨著社會代價的。純粹的進步、理想狀態的進步,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找不到沒有社會代價的社會進步。也許這是黑格爾的名言「歷史是惡」的含義之一吧!現代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取得社會進步,同時又不斷付出社會代價的歷史。據此,社會學,得出了自己學科的深層理念:增促社會進步,減縮社會代價。這里,增促社會進步,就是增加和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成員個人的全面發展;減縮社會代價,就是指社會代價盡管是不可避免的,但人們可以研究如何把代價減少到最低限度、縮小到最小范圍的途徑和辦法。
我國社會正處在由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化社會快速轉型的過程中。快速轉型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社會優化與社會問題並生、社會進步和社會代價共存。20多年來,以社會轉型形式出現的社會巨大變化,不管是利益格局、社會關系、次級制度的變化,還是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會控制機制、社會承受能力等等的變化,都表明,一方面,上述各個社會領域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優化,另一方面,又引發了、出現了大量問題,有些問題還十分嚴重;一方面,20多年的進步和成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舉世矚目,全球公認,與此同時,也付出了種種代價,一些代價還非常沉重。特別是隨著人均GDP進入1000-3000美元時期,我國社會進入了不協調因素的活躍期和社會矛盾的多發期。這是世界各國同期歷史所表明的,也是任何一個治理國家治理社會的政黨所不得不面對的。中國也不能例外,它們也考驗著中國共產黨的智慧。
處在這樣一個時期,中國社會事實上有兩種前景。一種是活躍的不諧調因素和多發的社會矛盾,由於種種原因,得不到正確處理,導致沖突加劇,經濟停滯,社會動盪,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受損。這是一種黯淡的前景。國外已有先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一些主要國家如巴西,在上世紀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情況就是這樣。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編寫的《全球工業發展報告1996》稱這些國家是「失去的十年」。另一種是活躍的不諧調因素和多發的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在改革發展的同時,社會保持穩定、充滿生機,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綜合國力迅速提升。這是一種光明的前景。我們中國人值得自豪的是,由於鄧小平理論及其改革開放政策,中國在同期超過了初始條件比自己好的許多國家,爭取實現了光明的前景。《全球工業發展報告1996》稱中國的這個十年是「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大受益」的十年。這種結果,令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羨慕不已,讓海外的炎黃子孫振奮不已。
從新世紀開始的我國戰略機遇期,大體上與人均GDP進入1000-3000美元時期相一致。實踐已經表明,中國社會轉型兼具雙重使命,即從前現代性向現代性的轉變,和由舊式現代性向新型現代性的轉變。進入新世紀,後一轉變日益突出。在這一過程中多種因素同時並存、相互交織,形成了種種復雜的社會效應。隨著社會風險化和經濟全球化在世界范圍的擴展,中國社會中各種不和諧因素也進入了新的活躍期和多發期。各種新舊的不和諧因素頻頻展現在人們面前:由人為因素而加劇的自然災害、城鄉區隔、區域差距、貧富分化、失業、刑事犯罪、生產事故、勞資糾紛、族群沖突、新型傳染病、人口結構變化、高新技術沖擊、道德滑落、規范虛化、信任缺失、心理疾病、邪教、恐怖主義、生態危機、金融危機等等。我國社會仍然存在上述兩種前景、兩種可能性。這些問題要求我們現行的社會政策、政治體制、服務和管理系統做出新的回應。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也是執政黨對中國社會進入不和諧因素新的活躍期和多發期的新的回應。
既然從客觀上說,和諧社會的提出是以我們國家的社會優化與社會問題並生、社會進步和社會代價共存為背景的,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增促社會進步,減縮社會代價的過程,那麼我們在主觀上必須自覺地樹立這樣的深層理念,並在行動上自覺地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縮社會代價。
第三,現代治理的理念,特別是善治的理念[5]
任何和諧社會都不可能自動到來,它憑借的只能是對社會治理,特別是善治的不斷嘗試和努力,而由國家力量和社會力量、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政府、社會組織與公民共同治理一個社會同樣是對現階段構建和諧社會所作出的最佳嘗試性選擇。
要了解現代治理的理念,特別是善治的理念,不能不回到當前國際國內社會科學中一個非常流行的概念「公共性」。近代由國家與社會相分離且社會分化為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所引致的國家職能分解為統治和管理兩大職能。公共性問題再次得到彰顯。公共性在現代已經成為公共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制度經濟學等眾多學科研究的重大課題。公共性從其初始意義和其發展至今的當代涵義中都與和諧社會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關於新型公共性的內容,有學者將之概括為五點:(一)作為一種描述現代政府活動基本性質與歸宿的重要分析工具的公共性。指政府作為人民權力的授予者和委託權力的執行者,應按照社會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從保證公民利益的基本點出發,制定與執行公共政策。(二)作為一種現代行政公共精神的公共性。包括民主的精神、法的精神、公正的精神、公共服務的精神四個方面。(三)作為價值理念的公共性。強調了政務公開和公民參與,強調公共部門運作要體現人民主權和政府行為合法性,克服追求私人利益和部門利益,強調政府行為的制度公正性。(四)作為一種公平與正義的公共性。這既作為一種價值倫理,又是對公共行政的要求。要求政府盡量響應公眾要求,負有社會責任感,讓公民有平等的參與權與機會,體現社會公平與正義。(五)作為一種理性與法的公共性。把公共性作為一種理性和道德,強調公共輿論的監督和批判作用。[6]我們認為公共性在現代社會的核心內容和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公共理性即「屬於秩序良好之憲政民主社會的一種構想。」[7]對公共事務的治理、公共服務,即用現代公共理念管理國家與社會則是公共性最重要的環節和它的核心內容在實踐中的體現,同時它也催生了一種能改變現代社會結構的領域,即不同於傳統公共權力領域的公共領域。
這種新型公共性,在政府和市場都失靈的領域,便承擔起另外一重角色。它在本質上屬於私人領域的市民社會中離析出一種公共領域。這種公共領域它可動員和汲取大量社會資源,處理各種公共事務和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促進社會公正與社會公平,在市場和政府都無法有效配置資源的地方承擔起有效的角色功能,並在制度創新和社會治道變革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在市場與國家失靈的處所,都會潛伏一種不安定、不和諧因素,嚴重的可能導致社會動盪不居、惡性運行。若不出現一有效機制進行角色安排,建構和諧社會則是空中樓閣。新型公共性是建構和諧社會的重要調節手段和基礎保證。
公共性與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的內在聯系則充分體現在公共性的核心內容公共事務的治理包括善治與和諧社會的關系之中。
治理「是統治方式的一種新發展,其中的公私部門之間以及公私部門各自的內部的界線均趨於模糊。治理的本質在於,它所偏重的統治機制並不依靠政府的權威或制裁。」[8]全球治理委員會給治理所下的定義是: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9]治理與統治的本質區別有三點:一是統治的主體只能是公共權力部門,其權威來源只能來自政府。而治理的主體可以是公共權力部門,也可以是私人部門,還可以是二者的合作,其權威來源依仗的主要並非是政府,而是合作主體之間的持續性互動;二是管理過程中權力運行的向度不同。統治的權力向度是自上而下的單向度運作過程,而治理則是多元的、上下互動的過程,它通過合作、協調及對共同目標的確定等手段達致對公共事務的治理;三是統治遵循的是正式規則、制度與程序,而治理則以信任為基礎,遵循的是由主體間協商與同意的規則與程序。由此可見,治理較統治更適合於復雜性、多樣性與動態性的快速轉型期社會,那種多元的、上下互動的權力運作過程更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善治是世界銀行提出的最新口號,業已成為世界銀行向第三世界提供貸款政策的主導思想」。[10]善治的提法按辛西婭.休伊特.德.阿爾坎塔拉的說法是便於對許多國家的計劃和官僚機構進行改革更具技術性而較少政治色彩。[11]俞可平將善治界定為「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善治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12]他將善治視作為治理的理想狀態。接著他又將善治的基本要素概括為六點。[13]總之,「善治實質上是國家的權力向社會的回歸,善治的過程就是一個還政於民的過程」。[14]善治只是治理的一種狀態。
從上述公共治理的基本特徵中我們可以發現,公共治理是一種過程、一種模式,而這種過程與模式本身就是謀求建構和諧社會的嘗試與努力。善治,它幾乎就是當前所構劃的和諧社會的一體兩面,善治是和諧社會的治理過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條件與機制的最佳實施過程。
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體研究和諧社會的條件和機制
具體說來,就必須從人際關系、資源配置、社會認同、社會結構,也即個人、群體、社會等方面來具體研究和諧社會的條件和機制。這里只說一些要點。
第一,就人際關系方面看,要形成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就要加速和諧社會的主體培育,這主要是通過人的社會化和人的個人化機制[15],把我們的社會成員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通過不斷的繼續社會化,使社會成員能夠恰當地扮演自己的角色,能夠以自己的辛勤合法有道地從社會獲取自己應得的一份,從而能夠各盡所能、各得其所;通過社會化和個人化的主要手段學習,把社會成員培養成一個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人員,以適應現代學習型社會的要求。
第二,就資源配置方面看,這主要是通過社會階層體系這一社會激勵機制的的建立,在合理的社會差別的基礎上,激發社會的活力,把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盡可能公平地分配給社會成員;通過社會流動機制,使社會成員都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從較低的階層上升為較高的階層。所有這些,都使社會成員能夠多贏互利,使社會利益關系得到協調處理。
第三,就社會認同來說,它是社會團結和社會整合的思想心理基礎,必須處理好社會成員的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關系,要特別重視文化認同、價值認同、目標認同、多元一體的民族認同等認同類型的作用,充分發揮它們的正功能,在當前,還要十分注意全球化和信息化對中國社會認同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必須說,一個社會認同有嚴重問題的社會,不可能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第四,就社會結構方面看,合理的社會結構是社會和諧的基礎[16]。它以社會根源的形式決定著社會的穩定、和諧、協調與否。社會結構還以路徑依賴的方式制約著各類社會主體的社會行動,以中介條件的樣式規定著行動主體活動的范圍、能夠達到的限度。一句話,社會結構總是這樣那樣地建構著、塑造著社會行動。同時,我們也要強調,按照當代社會學的觀點,也包括我們提出的社會互構論的觀點,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又是相互建構的。社會行動,反過來,也以自己具有能動性的實踐活動,例如,發展理念的形成,發展戰略的制定,社會政策的出台,體制改革的進行,影響著、重組著種種社會結構。換言之,社會行動也總是這樣那樣地建構著、塑造著社會結構。在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的相互建構中,何者的建構作用是主要的,要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社會發展來說,一般地講,社會結構的作用是基本的。但是,一個社會在不改變原有的結構,就不能發展時,改變原有社會結構的社會行動,就起著主要作用。例如,我國「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後,就面臨這樣的形勢,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這樣的社會行動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同樣,兩個社會在差不多相同的社會結構的條件下,何者發展得更快,社會行動的作用也能是主要的。例如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收益,取決於兩個條件:初始水平和經濟政策。在初始條件上,中國與前蘇聯東歐國家相比,差距很大;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相比,相差也不少。但是,中國卻能在全球化進程中大大受益,收益程度大大超過這些初始條件比自己好或差不多的國家,真正是創造了奇跡。中國能夠這樣,主要要歸功於實行了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即主觀因素。
正是根據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相互建構的觀點,我們提出建構合理的社會結構,以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而社會更加和諧的實現,則又進一步促進合理的社會結構的形成進程,兩者良性循環。
三、構建和諧社會,在實踐上從抓和諧社區入手是可行的
和諧社會與和諧社區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從大小看,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是大社會,整個社會,社區是小社會,部分社會。整個和諧社會,是由眾多的和諧小社會構成的。就社會的部門看,整個社會由三大部門組成,第一部門,政府組織,第二部門,經濟的盈利組織,第三部門非盈利的社會組織,社區,總的來說,屬於第三部門。整個和諧社會,要由這三大部門的每一部門的和諧以及這三大部門之間和諧來實現。從發展趨勢看,正如我上面在介紹公共性、治理和善治時所說,和諧社區將減輕政府的管理成本,並在政府和市場都失靈的地方,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從抽象程度看,社會是高度抽象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社區則是具體的,看得見、摸的著的。所以構建和諧社會,從構建和諧社區切入,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社區有不同的類型,情況各個不同。例如農村社區是社區發展問題,而城鎮社區則是社區建設問題。所以和諧社區的建設要區分不同的情況。現在還出現了網路上的虛擬社區,情況就更加復雜。這里著重談談城鎮社區,特別是城市社區的問題。
我考慮,當前我國城市和諧社區的建設,涉及到一個目標的問題。也就是社區布局的問題。
最近參加北京市社區調查的四個課題的結題評審,看到有關這方面的最新成果。例如,其中一個成果,在實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在目前北京市城市的發展中,同時存在社區階層化和社區混合化這兩種趨勢。所謂社區階層化,就是社區分化現象,出現了富人階層社區和窮人階層社區的鮮明分野。所謂社區混合化,就是富人階層和窮人階層雜居在一個小區中。並由此進一步把社區分為地位同質,身份同質、地位異質,身份異質這四種理想類型。根據實證調查和理論分析,該成果分別對不同類型的社區的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議。這個課題本身做得不錯。
但是,這個課題和其他幾個課題一樣都使人產生這樣的感覺,似乎這種發展是自然的、合理的,因此也使人產生這樣的問題:我們的社區發展的結果會怎樣,依我看來,很快會形成社區的美國式的布局——富人階層社區和窮人階層社區的鮮明分野,弄不好會使印度式的布局——富人階層社區和窮人階層社區的尖銳對比,這與我們的和諧社會的目標一致不一致?這裡面有沒有一個我們的社會政策引導的問題。我們可以客觀地想一想,富人階層社區和窮人階層社區、也就是強勢群體社區和弱勢群體社區這樣尖銳的對比,一個城市能否有和諧的氣氛,必須明白,當窮人階層、弱勢群體將自己的不如意境遇歸結為獲益群體的剝奪時,社會中就潛伏著沖突的危險,他們的敵視和仇視指向也會擴散蔓延。社會風險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會群體身上爆發,從而構成危及社會穩定、影響社會發展的一個巨大社會隱患。我們也應該想一想,這樣的布局是能夠幫助社會弱勢群體減輕來自經濟、社會和心理的巨大壓力,反而增加他們的壓力?這方面應該吸取國際上的經驗教訓。
我認為和諧社會建構、和諧社區的建設與社區的和諧布局是不可截然分開的。這也涉及到我們中國特色的社區究竟是什麼的問題。
制定適當的社會政策,在體制上保證社區合理的布局,我看是應該認真考慮的時候了
㈨ 新加坡審判制度
加坡、香港法院運行機制考察報告
2002-10-28
洋浦中級法院考察團
2002年6月9日至18日,為了學習亞洲先進國家和地區法院的審判經驗和管理經驗,我們洋浦兩級法院的審判骨幹一行九人前往新加坡、香港進行了學習考察。在新加坡,我們先後聽取了新加坡著名企業家、南洋理工大學客座講師林永瑞碩士講授的《新加坡法律體系》,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曹勇博士講授的《WTO的相關貿易法律問題:傾銷與反傾銷》,FOOANDQUEK律師行黃德林律師講授的《新加坡法院內部設置及運作》;參觀了新加坡高級法院、初級法庭,旁聽了推事庭、家事法庭、小額索償法庭的庭審;訪問了新加坡最大的律師行——盧與那比亞法律服務有限公司。在香港,我們旁聽了香港高等法院的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庭審,與香港本地法官協會顧問、原上訴法官、香港特區金紫荊星章獲得者廖子明先生座談,訪問了胡關李羅律師行。十天的時間雖短,但我們收獲頗豐。
新加坡、香港法院的組織機制及審判特點
香港和新加坡都有被英國殖民的歷史,因此,它們的政治法律文化打下了濃厚的普通法烙印。
(一)新加坡、香港法院的設置
1.新加坡法院的設置
依據新加坡共和國憲法第93條的規定,新加坡的司法權力是賦予最高法院以及在任何有實效的成文法下設立的初級法院。案件實行三審終審。法院執行法律時是完全獨立的,不受政府和立法各部門牽制。司法的獨立性由憲法捍衛。最高法院由高等法庭和上訴庭組成。大法官和兩位上訴庭法官組成上訴庭。最高法院一共有11名法官,包括大法官和上訴庭法官。同時,最高法院還有司法委員的職務,具有跟高院法官相同的權力和豁免權,他們的任期由總統酌情決定。目前,最高法院共有5名司法委員。大法官和最高法院的其他法官是由總統在聽取總理意見後委任的。總理向總統推薦委任大法官以外的任何法官及司法委員之前,必須先和大法官商議。此外,高院還有主簿處。總統根據大法官的推薦,委任一名主簿,副主簿和多名助理主簿。只有符合新加坡律師法令第2節的規定的合格人士才能受委任擔任這些職位。他們兼具司法與行政職能,分別兼任最高法院的執行吏、副執行吏及助理執行吏,擁有與英國最高司法法院主事、刑事審判庭書記官,以及主簿和同類官員相同的管轄權、權力和職責。隸屬新加坡最高法院的職員還有監誓員、通譯員、書記、傳票送達員和其他職員。從任命程序看,新加坡法院的法官及司法和行政人員都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最高法院的上訴庭是終審法庭,行使民事和刑事上訴管轄權。其民事管轄權是審理不服高等法庭在任何民事案件或事項中所作的判決或庭令而提出的上訴;刑事管轄權則表現在審理不服高等法庭所作的任何裁決而提出的上訴。當然,上訴必須符合最高法院法令或其他有關的成文法規定。上訴庭的民事和刑事管轄權由三名或更大奇數的上訴庭法官行使,其中包括以上訴法官身份主審的高等法庭法官。這有點類似我國上級法院借調下級法院法官辦案的情況。上訴庭由大法官主持審訊。在大法官缺席時,則根據最高法院法官的排名次序,由副庭長、上訴庭法官或以上訴庭法官身份主審的高等法庭法官主持審訊。
最高法院高等法庭由大法官和高等法庭法官組成,行使民事和刑事案件的無限原審管轄權和上訴管轄權。高等法庭審理的上訴案件來自於地方法庭、推事庭和其他裁判庭的上訴案。除非另有法律規定,在高等法庭進行的每一項程序和處理的一切事務都由一名法官單獨聆審與辦理。高等法庭也可委任一名或多或對所審理程序所涉及的事項具有豐富經驗與專長的人士充當陪審顧問,以協助法庭。
新加坡的初級法院又稱初級法庭,包括地方法庭、推事庭、少年法庭、驗屍庭、小額索償法庭、家事法庭、勞資糾紛仲裁中心、伊斯蘭法庭等。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法官、推事、驗屍官、小額索償法庭的仲裁人皆由總統在大法官的推薦下委任。因此,從條塊的管理角度來分析,新加坡法官是實行的條條管理。
2.香港法院的設置
香港設有終審法院、高等法院、區域法院、裁判法院四級法院。
高等法院由上訴法庭及原訴法庭組成,具有原訴及上訴司法管轄權。此次考察,我們參觀了高等法院大樓。上訴法庭聆訊來自原訴法庭、區域法庭及土地審裁處的刑事及民事上訴事宜。而原訴法庭具有刑事、民事的上訴及原訴管轄權。原訴法庭審理最嚴重的刑事罪行,如謀殺,誤殺、強奸、持械行劫、販運大量危險葯物、以及復雜的商業詐騙。這類案件,由原訴法庭一位法官同7人組成的陪審團會審。在必要的情況下,法官可決定由9人組成陪審團。原訴法庭可審理所有民事案件。需要指出的是,當事人如是有限公司,則其在原訴法院進行訴訟時,除非經法官同意不請律師外,必須聘請律師。原訴法庭作為上訴法庭,審理裁判法院的刑事上訴案件,也審理勞資審裁處、小額錢債審裁處、淫褻物品審裁處及小額薪酬索賠仲裁處的上訴案件。
區域法院具有刑事和民事管轄權。區域法院審理各裁判法院移來的可起訴罪行的案件,並可審理嚴重刑事案,但謀殺、誤殺及強奸案除外。區域法院可判處最高七年的徒刑,審理刑事案件時沒有陪審團。區域法院審理的民事案件類別最常見的有合約、准合同、侵權、收回地塊、樓宇,及有關土地所有權的申索、按衡平法提出的申索,如管理死者的遺產、信託、按揭、強制執行、幼稚人的撫養費,合夥的解散,針對欺詐行為或過失而尋求濟助等,還有封租、雇員賠償案、性別歧視、殘疾、家庭崗位歧視、婚姻案件。從案件的管轄權看,區域法院審理的合約、准合約或侵權糾紛所涉標的額必須在5萬港幣與60萬港幣之間,不在這個范圍內的,則由小額索償法庭或高等法院的原訴法庭審理。
此外,香港還有裁判法院、家事法庭、死因裁判法庭等。
有意思的是,香港有兩種不同的上訴機制。一種是高等法院、區域法院及土地審裁處的上訴機制,即當事人不服區域法院、土地審裁處或高等法院原訴法庭的裁決的,應向高等法院上訴法庭上訴,對上訴法庭的裁決仍不服的,則向終審法院上訴。從這一機制看,是三審終審。另一種是裁判法院及各審裁處的上訴機制,即不服裁判法院及各種審裁處的裁決的,可逐級向高等法院原訴法庭、上訴法庭、終審法院上訴。從這一機制看,是四審終審。
(二)新加坡、香港法院司法的特點
新加坡、香港均受普通法的影響,因此在法院設置和司法方面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時由於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所調整的社會經濟文化關系不盡相同,所以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
1.共同點
(1)嚴懲藐視法庭的行為,維護法庭的絕對權威。無論在新加坡或香港,法官的尊嚴和法庭的秩序得到絕對維護。當事人、檢察官或律師發言或回答法官問題的時候,必須站立。在法庭上,律師稱呼法官時,用法官閣下
㈩ 年銅供需形勢分析
一、國內外資源狀況
(一)世界銅資源狀況
盡管世界每年礦產銅金屬規模均超1000萬噸,但是隨著新一輪礦業經濟周期中全球銅礦勘查投資的不斷增加,世界不斷地有新的銅資源被發現,使得世界銅資源儲量總體呈增長態勢,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向好,但由於2008年第四季度經濟危機的出現,銅礦勘查投資減少,使得2009年世界銅資源儲量略有下降。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2009年世界銅資源儲量54000萬噸,比上年減少1.8%。銅儲量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儲量最多的國家是智利,2009年佔世界總量的29.6%;其他儲量較多的國家還有美國、印度尼西亞、秘魯、波蘭、墨西哥、中國、澳大利亞及俄羅斯等(表1)。
表1 2007~2009年世界銅礦資源儲量分布情況單位:萬噸(銅)
圖5 2007年以來上海金屬交易所銅價變化情況
六、結論
(一)世界銅供需趨勢
無論是2003年世界經濟復甦的驅動,還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銅產品生產與消費並沒有顯著增長,而是以緩慢的速度在微增長。目前,礦山銅產量與冶煉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供需差距,但是如果考慮廢雜銅回收情況,則銅原料不僅能滿足世界銅正常的冶煉需求,而且還有一部分銅精礦富餘而需要庫存(近幾年,世界銅精礦的庫存量基本在10萬~20萬噸之間波動);另外,世界精煉銅生產與消費也都在微增長,之間基本可以達到供需平衡。因而總體來看,世界銅資源供需是健康平衡的。
(二)我國銅供需趨勢截至2009年底,全國銅儲量為1461.4萬噸(銅),在不考慮采礦損失的情況下,以目前年生產能力約90萬噸計,我國銅資源靜態供應保障能力大約為16年,支撐能力比較脆弱。我國銅礦資源特點是中小型礦床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少,這一特點使得我國銅礦山建設規模普遍偏小,雖然國家花大氣力發展銅礦業,但成效並不顯著,因此目前國內銅礦產量與實際消費量不匹配;另外,我國銅冶煉及消費規模還在不斷擴大,而國內銅礦山增產潛力有限,導致我國銅資源自給率進一步降低,並使得銅礦業成為我國銅工業健康發展的約束環節。
(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