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協議書
❶ 請問市場主體幫扶到戶協議書怎麼寫請提供樣本
就是把幫扶的內容寫下來就好了,主要是協議雙方都認可開可以。
特別是提供的幫助方法。
❷ 如何寫三下鄉安全協議書
深情系山區人,真心架希望橋
——北京交通大學機電學院研究生赴山西靜樂社會實踐回顧
山西靜樂縣地處呂梁山革命老區,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592個貧困縣中最貧困的30個縣之一,信息閉塞、農民貧窮、師資不足是制約老區教育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自1997年開始,北京交通大學機電學院就有老師參與團中央的扶貧接力項目,奔赴山西靜樂扶貧支教。而後,我院對靜樂縣康家會中學開展過一系列的扶貧助學「手拉手」活動。2001年,機電學院團委與靜樂縣康家會中學正式簽署共建協議書。此次我機電學院研究生赴靜樂縣康家會中學進行社會實踐,目的是為了向老區的孩子送去我們的一份愛心,播種一份希望,盡當代學子的一份義務,同時把雙發業已存在的合作推向新的階段。
一、准備工作
本次社會實踐,在機電學院黨委的直接領導下,在團委的指導下,經過統籌規劃,精心實施。我們成立了以研究生會骨乾和優秀研究生代表共8名成員組成的北京交通大學機電學院研究生社會實踐隊,為了順利完成既定的目標,社會實踐隊全體隊員全力以赴,用近一個月時間,做了如下幾方面的籌備工作:
1.聯絡基地。機電學院與山西靜樂縣康家會中學的合作與對口扶貧助學活動由來已久,本次社會實踐得到了山西省靜樂團縣委的大力支持,在靜樂團縣委書記的直接過問下,我們聯繫上了康家會中學校長、靜樂縣教育忠臣、優秀共產黨員張俊富同志,重疾纏身的張校長對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給予很高的認可和支持,表示將盡最大的熱情為我們一行提供各方面的方便。
2.愛心捐衣。為了表達交大學子對老區孩子的深情,盡我們一份綿薄之力,7月初,機電學院研究生會在全校范圍內組織了一次「愛心捐衣,真情支教」的捐衣、捐物活動。得到廣大同學的積極響應,累計募集到捐贈衣服327公斤,通過中鐵快運郵寄往山西靜樂。
3.購買文具。為了禮數周到,我們從有限的活動資金中拿出近千元為山區孩子購買了筆、練習冊、便箋、圖書等各類學習文具近百公斤。
4.收集紀念冊。為了向靜樂的孩子們宣傳北京交大,讓他們立志考上大學,立志報考美麗的紅果園,我們向學院團委收集到僅存的製作精美的學生畢業紀念冊三本,准備贈送給靜樂康中圖書室,作為永久的紀念供孩子們翻閱,讓更多的康中學生了解交大,傾情交大,讓走出大山、報效家鄉的夢想和希望永遠激勵著他們。
5.安全預案。社會實踐是一項組織性、紀律性很強的群體性的活動,而安全是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生命線。鑒於許多隊員第一次深入革命老區,還要繞經盤山公路,以及要克服氣候、生活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們多次開會強調安全和注意事宜,並指定安全負責人制定相關的預案。
二、具體活動內容
我實踐隊圍繞「寄交大深情,架希望之橋」的主題,在山西省靜樂縣康家會中學開展了為期七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帶著交大師生的愛,把它播撒到康家會中學的每個角落;走進農家村戶,宣講知識和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康家會鎮領導的親切接見,著重了解了當地落實「普九」和「兩基」情況以及山區中小學教育的辦學模式和特色;到特困班的學生家裡和家長交流,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知識對孩子一生乃至對家庭狀況好轉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青春活躍,積極向上的形象和至真至純的深情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給鄉親們帶去了實惠和希望,所到之處,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和好評,激勵和鼓舞著山裡娃走出山區,擺脫貧窮、報效家鄉的志向和理想!教育就是希望,知識就是力量。我們微薄的觸動希望能給他們前進的路上點燃一絲亮光!
1. 綠葉對根的情意——康家會中學親密接觸
2005年央視二套的《小丫跑兩會》播出了康家會中學特困班的標本意義,一群特困班的山裡娃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2001年,康中張俊富校長為代表的老師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無私的愛為特困班的學生撐起了一片藍天,免除特困班學生的所有上學費用,還適當補助他們生活費,此舉在靜樂、在山西均屬首創,比國務院今年提出貧困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兩免一補」 (免雜費、免課本費、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提前了四年。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了康中,在康中開展了四項活動:
1)走進特困班學生,進行聽課 、座談、宣講
7月30日我們剛到康家會,就受到了康中高校長、團委楊書記等老師的熱情接待。
我們隊員很快與學生「打」成一片,分別在學生宿舍、教室、操場跟學生開展了宿舍座談、宣講等活動,針對一些特困生存在的心理,學習等問題進行了心與心的交流。我們向他們介紹了交大的概況、大學的生活、成才的道路……,我們與他們一起演算習題、朗讀課文、哼著歌謠,我們從他們的目光中看到了對未來的憧憬,看到了嚮往,看到了希冀。他們刻苦學習、積極進取、力克萬難的求學精神也深深打動著我們。「知識改變命運」,在作為國家級的貧困縣——靜樂,由於種種原因,總有適齡兒童上不起學、中途輟學,有天災人禍原因的,有經濟條件所迫的,也有自身厭學畏難情緒的,一道道山樑像一根根繩索,束縛著他們。康中給了他們難得的機遇,為他們解除了後顧之憂,在這片希望的土地上,每個特困班的學生都艱難地播種心中的希望,放飛遙遠的夢想!
2)與康中領導、老師們座談
身患重疾的張俊富校長在臨去省城醫院檢查的前晚也從靜樂縣城趕回學校,親切接見了我們一行,目前張校長由於教育管理得當以及康中的示範作用,被縣教育局委任為三所中學的校長。他和高校長等康中老師的話深深地感染了每一個人,當我們談及張校長的貢獻時,他卻說:「感謝外界對我們山裡娃的幫助,這些都是外界搞的,教學樓、計算機等設備現在都有,現在正新建一座學生宿舍樓,想上學的娃娃們太多了……,展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育就是答案」。其他老師也嘆息地說:「山裡的孩子很艱苦,有的地方根本喝不到水,挑一擔水要走兩個小時山路,更別說洗澡了,有些人甚至一輩子可能才洗一次澡喔;有些村子裡至今還通不上電;有的地方吃不上白米飯,一天煮二兩黃餃面吃,放點少量的鹽巴;這里就是靠天吃飯,今年乾旱,莊家都旱死了,沒有收成,老百姓是一點兒子法也沒有喔。……」當談到特困班的情況時,高校長說:「今年特困班考上70多人,高中就上不起了,家裡更拿不起學費,他們怎麼上高中成了我們全校老師的一塊心病……你們的到來給我們的學生很大的觸動,特別是精神層面上的,看著你們走進山裡來,娃娃們就會以你們為榜樣,就想著自己以後也能走出大山去。」
3)舉行北京交大——靜樂康中愛心捐贈儀式暨文化娛樂活動
我們在康家會中學禮堂舉行了簡朴而熱烈的「北京交大——靜樂康中愛心捐贈儀式」,康中校方領導和全體在校學生參加了該儀式。會上,王京茹同學代表實踐隊簡要說明了此行的目的和捐贈的意義。為了表達交大學子的一份愛心,為革命老區的教育事業盡綿薄之力,解決貧困山區學生的實際困難,機電學院研究生社會實踐隊通過募捐、收集、購買等方式,向康中學生捐贈了衣物327公斤、紀念冊3本、文具若干,還有隨身聽和復讀機等等。康中高校長用朴實的語言對自己的學生諄諄教誨:「你們一定要以大哥哥、大姐姐為榜樣,考上重點高中,爭取考上大學,考上研究生」。主持人潘顯鍾同學代表我實踐隊作了深情的總結發言:「我們把北京交大學子的一份愛心留在了這里,帶走的卻是山西靜樂人民,特別是康中師生的善良、熱情和朴實,也帶走了一份沉甸甸的依戀和思考。懷念握過的每一雙手,那其中傳遞著真誠和淳樸,懷念邂逅過的每一道目光,那其中包含著人生的心酸和無奈……」。捐贈儀式後,我們和初一學生進行了娛樂活動,游戲、唱歌、說笑話、猜謎語……整個禮堂內頓時歡聲笑語。最後,同學們在愛心條幅上寫下了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字字感人肺腑,句句情真意切。與此同時,我們為康中校園出了一期黑板報,寄託著我們無限的希望和祝福!
4)簽署共建協議書與合作備忘錄
北京交大機電學院作為最早參與靜樂扶貧助學相關活動的單位之一,自1997年開始,雙方就進行了密切的交流和對口幫扶。經過8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北京交大的影響力已深深紮根於靜樂康中師生的心中。本次社會實踐是為了繼續表達交大人對貧困山區的愛心,把雙方的合作推向深入。8月3日,雙方舉行了簡單的簽字儀式。經機電學院團委授權,潘顯鍾同學代表北京交大機電學院與靜樂康家會中學簽署《共建協議書》與《合作備忘錄》兩個文件,進一步確定了雙方在開展社會實踐、捐贈助學等方面互相提供便利的意向,使雙方業已存在的良好友誼和合作長期化,制度化。這兩個文件的簽署,標志著雙方合作關系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也表明雙方共同致力於為發展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的義舉。
2. 點點嘀嘀總關情——走訪康家會鎮和婆娑鄉陽寨、硯灣兩村
8月1日-2日,我們一行在康家會中學老師的陪同下,先後走訪了康家會鎮和娑婆鄉的陽寨、硯灣兩村,深入農戶、教師、學生家長的家裡,促膝談心,了解困難,尤其對孩子們上學和受教育情況做了深入的調查。
在康家會鎮,我們欣喜地看到鎮的主幹道已經鋪上水泥路,鄉親們說這是去年山西省委組織部定點扶貧資助的。鎮里的小娃娃們用清純的笑容迎接我們這些陌生的面孔,蹲坐在路邊的老人們投以我們贊許的目光,中年人則向我們頻頻招手點頭,「來自首都北京的」他們議論說。交談中我們了解到,98年至今,由於經常的乾旱造成農作物減產,許多已經脫貧的農民又開始返貧,這種現象在2000年的時候還比較普遍,這幾年才稍有好轉。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意識制約著靜樂的整體發展,閉塞的交通、信息,陳舊的意識形態使他們安於現狀,最大的艱苦連接著最低的消費,憨厚的靜樂人沒有怨言,他們無法想像除了反復折騰腳下的黃土外還有什麼其它過日子的方式,而對於這些乾燥的黃土又能有什麼更高的要求呢?天災人禍是靜樂人的一大頑疾,許多家裡青壯年外出打工,出了意外,全家失去了勞動力,還有一些孩子先天或後天的疾病,如腿疾、耳朵失聰、脊椎蛇行等等,於是醫葯費高昂、沒錢看病、順其自然、貧困加劇……這些我們極不願意使用的詞彙始終拉扯許多艱難的家庭以至於惡性循環,難以走出怪圈,那一刻我們心情沉重。
我們乘坐的小麵包車在崇山峻嶺間經過近兩個小時艱難跋涉才到達了娑婆鄉,陪同的老師說,這是離康家會鎮還算比較便利的一個鄉了。沒有像樣的公路,只是走的車多了,在黃土地上碾出了一條小道,貧困山區的交通由此可見一斑。在陽寨村,到處還都是窯洞或是年代久遠的土房,擺設非常簡陋,沒有像樣的傢具,似乎在這里的藍天白雲下,只有單調土坯房、窯洞、毛驢和土豆是全部的風景線;在硯灣村,我們看到「放牛管飯名單」,許多村民只能靠給人放牧勉強生計,以無奈的方式維持的無奈的生活。硯灣村黨支書請求我們給村裡的一位八十多歲處於病重的老紅軍戰士拍照片,說是作遺照,因為方圓幾十里之內,還找不到照相館,望著暮年麾麾的老志願軍戰士和所展示的紀念勛章,我們心情凝重了,他們曾獻身革命、戰功卓越,卻終老在一個偏遠的山區,沉寂於一個貧困的鄉間。
在康家會鎮和娑婆鄉,我們也高興地看到,幾戶人家正沉浸於喜悅之中,他們的孩子在高考激烈競爭中金榜題名,山區落後的教育條件能使他們鯉魚跳龍門,圓了夢想,實屬不易。雖然上大學的費用對於絕大數家庭來說還是捉襟見肘,但是光明的前程即將在他們面前鋪就。我們向他們宣講了有關國家助學貸款的政策和大學里獎學金制度的情況,讓這些困難的准大學生們吃了一粒「定心丸」。但願榜樣的力量能帶動更多的貧困孩子走出大山,從絕望中尋找希望。
3.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與康家會鎮領導座談
8月2日下午,康家會鎮領導在鎮會議室接待了我們一行,就康家會鎮乃至靜樂縣落實貧困農村義務教育情況與鎮領導進行了親切座談。分別就以下幾個問題展開提問和作答:
1)問:特困班的標准之什麼?
答:家庭貧困,父母殘疾或無父母的,另外還要取決於成績。
2)問:像周旺旺等特困班的優秀學生上高中的學費如何解決?
答:鎮裡面想辦法解決一部分,另外還要社會好心人的支持和高中學校的相關優惠政策。
3)問:對考上大學的學生有沒有一些相關的措施幫助他們?
答:一方面民政部門將給予一定的撥款;另一方面讓學生申請貸款,政府可以為他們擔保。
4)問:針對普遍存在的復式教育,您認為還會存在多少年?
答:這個要根據當地的經濟情況來定,我們也都是從復式教育出來的。而且很多村戶少、孩子少,各個年級的學生也少,只能把幾個村子各個年級的孩子集中在一個教室里,由一個老師代課。不然,一個班養不起幾個老師,況且也沒有那麼多老師。
5)問:康家會鎮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適齡兒童的普及率是多少?
答:小學有大概98%的孩子可以上學,而到初中升高中的時候只能40%能上,大部分回家務農或出外打工,因為鎮上的年均年收入是1080元/人,而每個學生一學期學費、課本費和生活費開支就高達2000-3000元/人,很多家庭都供不起,只能輟學在家。
6)問:鎮領導怎樣考慮全鎮人民的經濟收入來源?
答:我們目前不能靠天吃飯了,必須引進外來資源來開展一些有本地特色的產業,比如果樹產業等,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帶動其他人共同致富。今年天旱,農作物都給乾死了,靠天吃飯不行了。
……
在場的康家會中學的團委書記楊玉軍老師也提出了幾點疑惑:1)教育城鄉不平衡。所有課本編制都是針對城裡的,沒有針對鄉村的,孩子們反映對已知的東西連篇累牘,未知的知識卻隻字未提,比如:有一年考題居然是問節約水資源的措施,而答案有利用家庭廢水沖馬桶。對城市孩子來說,是顯而易見的,而山裡的孩子根本沒見過這些東西,根本就不可能答對的;2)大學學費高昂,每年至少4000元的學雜費把不但自己家搞窮了,把親戚朋友家也搞窮了,對貧困地區來說考上大學是一個家族負擔,這是實際情況,而不是一種觀念。孩子考上大學申請國家貸款,往往是學校第一學期不給貸,而且並不是每個學校都能有這種傾斜政策,絕大部分的貧困家庭還是難以為繼,孩子們只能輟學在家。有時連勤工儉學的機會也有較大的限制。作為一名康中的團委書記,楊老師將全部的愛給了康中學生和這片貧瘠的土地,也真情地表達了對貧困山區教學的憂慮。
我們注意到,就靜樂全縣而言,康家會鎮的教育狀況算是中上,而康家會中學的教學水平和升學率也可以與縣城的中學相媲美。康家會鎮領導提出「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決心讓我們看到老區教育的一絲希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貧困地區的政府官員已經意識到唯有教育方可興鎮,唯有教育才是出路。脫貧系於教育,國運系於教育,一個理性的民族,一定是重視教育的民族!
三、感悟和思考
人生匆匆,緣起緣盡。當我們離開靜樂時,汽車在山間公路蜿蜒而行。面對蔚藍的天空,面對蒼翠的大山,人顯得如此渺小和脆弱。世間的功名、事業終將化為塵土,只有思想和精神能像火種一樣生生不息。我們在靜樂所做的也許不能改變什麼,但是,教育脫貧的疾呼聲在這里不會停止,立志成才、報效大山的感召力在這里也不會削弱。全社會正越來越關注靜樂,關注貧困地區,一股愛的暖流在呂梁山區延伸。
「脫貧」仍將是維系著靜樂乃至全國貧困地區一個重大的攻堅任務。而這都有賴於教育的發展。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善良、純朴的山區人民已經逐步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我們呼籲:讓更多的人關注貧困山區,關注孩子教育。
讓深情永存我們心中,讓希望的橋梁在靜樂乃至全國貧困地區繼續延伸……。
(撰稿人:潘顯鍾、盧艷玲)
❸ 江西科技職業學院的相關設置
該學院設有:電子信息工程、機電工程、建築工程、經濟管理、外語外貿、藝術等六個分院及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
1)外語外貿分院 :
英語翻譯外貿英語 商務日語 涉外事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
2) 建築工程分院 :
建築工程技術 工程造價 房屋建築工程
3) 藝術分院 :
廣告裝潢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 電腦藝術設計 攝影與動畫設計
4) 經濟管理分院 :
注冊會計師金融與證券電子商務市場營銷與廣告策劃工商企業管理行政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 旅遊與酒店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
5) 機電工程分院 :
汽車製造與裝配技術模具設計與製造機械設計與製造數控技術 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
6) 電子信息分院:
電子商務計算機網路技術軟體技術 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應用技術 1 法律事務
2 日語
3市場開發與營銷
4 國際經濟與貿易
5 應用英語
6旅遊管理
7 物流管理
8 金融
9 工商企業管理
10 工程造價
11 工程監理
12 建築工程技術
13汽車製造與裝配技術
14 模具設計與製造
15 機械設計與製造
16 數控技術
17機電一體化技術
18 應用電子技術
19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
20 通信工程
21 電子商務
22 計算機網路技術
23 軟體技術
24 計算機信息管理
25 計算機應用技術
26 音樂教育
27 環境藝術設計
28 服裝設計
29 裝潢藝術設計
30廣告設計與製作
31 電腦藝術設計
32產品造型設計 學院教學設備精良齊備,塑膠運動場等運動設施齊全。
學院實訓中心擁有各學科教學所需的實驗室及多媒體教室、教學實驗室和學生實訓基地。實訓中心擁有計算機類、工科類、建築類、外語類、經管類、藝術類各學科教學所需的各類實驗室和實訓場地。
學院圖書館藏書近10萬余冊,擁有中外文期刊528種。
學院與南昌航空大學合作辦學根據江西省教育廳贛教社管字[2008]26號《關於建立公辦本科高校與民辦高校對口幫扶機制的通知》精神,為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推動江西省高等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形成公辦與民辦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經過雙方認真細致的協商,江西科技職業學院與南昌航空大學於2008年6月16日簽署結對幫扶協議。
根據協議,南昌航空大學(以下簡稱南航)將於選派一名教學管理經驗豐富、江西省教學名師來我院擔任副院長,並抽調南航高職學院院長、教務處副處長、工程訓練中心副主任具體指導和協調我院抓好評估工作。
為加強我院的教學管理水平,根據協議精神,南航將安排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到我院任教,並根據我院需要,幫助培養學科帶頭人或骨幹教師,以提高和改善我院師資隊伍的水平和結構,負責挑選和推薦退居二線的管理人員和教師到我院從事教育管理、學生管理和教學工作。
專業建設也是此次幫扶的重點。為此,南航決定由相關對口專業的院長和教學副院長組成專業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以指導和幫助我院的專業建設和發展。同時,南航將利用他們的優勢學科,加強我院特色專業和精品課程的指導與建設,幫助我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及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在實訓和圖書等方面也將對我院提供大力幫助。根據協議,南航將與我院在實驗室、實訓基地、圖書資料等方面實行資源共享。南昌航空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將承擔我院學生的全部實訓任務。
2008年6月4日,南昌航空大學校黨委認真落實省教育廳的指示,黨委書記王國炎教授、校長余歡教授親自帶領黨政領導對我院進行了實地考察,很快達成了共識,並於6月16日雙方簽訂了《對口幫扶協議書》。接著,8月29日兩校又簽訂了《合作舉辦獨立學院意向書》,兩校在創新發展合作辦學結為戰略性的合作夥伴。8月又派出了大批專家教授進駐我院,對我院實行真正的對口幫扶,為今後合作舉辦獨立學院奠定了基礎」。
2009年12月17日,江西科技職業學院和南昌航空大學簽訂了合作舉辦獨立學院的協議。合作進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