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後人侵權
Ⅰ 一人自稱「孔子後裔」,為何卻被視為孔家「敗類」,並拒絕承認他的存在
自稱孔子後裔的人叫做孔有德,他對於明朝來說絕對是一個背叛者,所以被稱為孔家的敗類。
Ⅱ 孔子後裔為何會慘遭滅門
中國有著千年的歷史是受著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影響的,所以孔子影響著世世代代中國人的思想。這位被後世稱之為「聖人」的先賢,即使去世了上千年,他的後代仍舊享有一些極大的特權。但在唐末五代時期,孔家後人竟然慘遭滅門,其真相直到近代才被揭開。
但這些事跡,卻被一座古墓徹底推翻,幾年前,曲阜的文物部門在修復孔仁玉的陵墓時,意外的在墓中發現了一篇墓誌銘,上面明確的記載了孔仁玉的生平經歷,他的父親並非是被逆賊所殺,而是因病去世。這就證明了,史籍上的這些記載,都只是後世文人的添油加醋,並非真實歷史。
Ⅲ 為什麼古代每當外族入侵時,孔子後人衍聖公總是俯首稱臣呢
問題題面都這么有指向性,似乎批孔成為政治正確。
所有的批孔,會獲得高度認同,高贊,似乎孔子以及儒家學說真的給你本人帶來了多大的挫折磨難。
那細細剖析下外族入侵時,孔子的後人衍聖公是如何總是「第一個」俯首稱臣的。
孔子之前的歷代不提,從孔子開始,傳世兩千五百餘年。到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民國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孫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至此,延續了八百多年的衍聖公封號被廢除。
孔子及其弟子創立儒家思想,春秋百家爭鳴時期,影響就已經非常大。
及至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被提上政治高度,儒學正式興起,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隨著儒學的繁榮,孔子也逐漸被後世推崇,各朝代帝王追封孔子謚號,賜孔子後人爵位,到宋仁宗時期,被封為「衍聖公」,孔子謚號「文宣王」。
宋至和二年(1055年),太常博士祖無擇上書仁宗皇帝:「按前史,孔子後襲封者,在漢魏曰褒成、褒尊、宗聖,在晉宋曰奉聖,後魏曰崇聖,北齊曰恭聖,後周、隋並封鄒國,唐初曰褒聖,開元中,始追謚孔子為文宣王,又以其後為文宣公。不可以祖謚而加後嗣。」----《宋史·禮志·賓禮四》
「遂詔有司定封宗願衍聖公,令世襲焉。」
宗願,即為孔宗願,是孔子的四十五代孫。此時,孔子後人才被封為衍聖公,世襲。
靖康之變後,北宋被金所滅,康王趙構在臨安府稱帝,為南宋第一任皇帝。孔子四十七代孫孔端友於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隨高宗南遷。被高宗封為衍聖公。孔端友為嫡子嫡孫。但是孔端友無後,過繼了其弟孔端操的長子孔?為嗣。
孔端友南遷之後,曲阜這邊,就由其弟孔端操負責祭祀等事,劉豫偽齊政權建立後,孔端操的二兒子孔?被偽齊皇帝封為衍聖公,主持曲阜孔廟祀事。偽齊政權被推翻後,金熙宗於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繼封孔?為衍聖公。其後有孔拯、孔?ā⒖自?氳認?庋蓯ス??俏?弊凇?/p>
金攻佔汴京之後,孔元措隨金政權遷往汴京,曲阜孔廟則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蒙古族佔領曲阜,先後以孔元用、孔之全父子為衍聖公。
此刻,就是三個衍聖公,分別為南宋,金及蒙元。
有點亂,畫個圖看看。
這是蒙元時期的衍聖公。嫡子嫡孫隨宋政權南下,但家族裡的其他人留守祭祀,當戰亂波及到的時候,剩下的那些人以及孔子居住之地,怎麼辦?
朝局動盪,戰亂不堪,作為繁衍五十代的大家族,在面臨生死抉擇的時候,該怎麼做?
是自己忠於氣節忠君而死,繼而可能導致全族滅絕,還是為了整個家族全部上上下下數百口人的繁衍而苟活?或者也不能稱之為苟活,因為朝代的更迭是正常的,但是家族的繁衍是繼續的,更何況,作為被後世尊崇的孔子後人,本就在風口浪尖,被大家所關注,更被朝堂領導者關注,不管哪朝哪代,都會推崇孔聖人以獲取天下文人士大夫的輔佐。
繁衍兩千多年的大家族,還有一些,這些人為什麼不提出來批判一下呢?在政權更迭的時候,他們肯定也選擇接受新政權了,為什麼就單獨拎出孔子一家來批判?
如果換成你,處在這么個位置,會怎麼辦?
歷代衍聖公,面臨朝代更迭進行抉擇的時候,選擇家族利益,又有什麼可羞於啟齒之處?至於現在被提起來就一頓批,不單單批判孔子的儒家思想,連孔子後世人的生死抉擇也淪為批判點?
孔子的思想及儒家學說,批判的接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宜,但一棍子打翻一船人這事,做起來有什麼意思么?
滿清政權入主中原的時候,無非也是朝代的更迭而已,真正的敵人是什麼?八國聯軍啊,倭寇啊!
這些人侵略中國的時候,衍聖公也「叛變」去投倭寇或者八國聯軍了?孔家之外的人,做漢奸的少了么?
再說,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氣節之詞一直存在,殊不知南宋文天祥,明朝於謙么?文人氣節,依然存在。
有糟粕,該批判,但請不要全面否定,沒意義。
感謝閱讀。
Ⅳ 小說中寫到某一個歷史人物,會否這個歷史人物的後人告作者侵權
如果你寫的不是H書,或嚴重誹謗的話,
死了50年以上的作古之人的後代未必有工夫和你打官司。
死者作古至今時間和其身份 從現實層面考慮 確實是要注意分寸的。但是這沒有絕對。
具體的 還涉及到你是否寫的是嚴肅文學 ,比如你寫的小說 是寫孔子求仙證道,得道後一身壞毛病,這樣的書別人後人看了也懶得和你扯淡
最高法院在回答「因文學作品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應如何認定是否構成侵
權?」時,一般解釋說:「撰寫、發表文學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為描寫對象,
僅是作品的情節與生活中某人的情況相似,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描寫真
人真事的文學作品,對特定人進行侮辱、誹謗或披露隱私損害其名譽的;或者雖
未寫明真實姓名和地址,但事實是以特定人為描寫對象,文中有侮辱、誹謗或披
露隱私的內容,致其名譽受到侵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第5條規定:「死者名譽受到損害的,其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
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
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定:「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
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
當依法予以受理:(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
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二)非法披露、利用死
者隱私,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Ⅳ 為何孔子後人被封為衍聖公那誰是最後一代衍聖公
衍聖公,為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始於1055年(宋至和二年),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直至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國民政府改封衍聖公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止。[1]
冊封孔子後裔始於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孫孔騰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長孫便有世襲的爵位,之後的千年時間里,封號屢經變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為衍聖公[1] ,曾一度改為奉聖公,後又改回衍聖公,後世從此一直沿襲封號。公元11世紀中國宋王朝皇帝宋仁宗的“衍聖公”封號,官職品級雖不高,但文化含金量甚足。與以往的褒成、褒尊、宗聖、奉聖、崇聖、恭聖、褒聖等封號相比,“衍”寓意聖裔持續衍展、世代繁衍無止境,代表了封建帝王尊孔崇聖的至高境界。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民國政府取消衍聖公稱號,改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 孔子第77代孫,襲封31代衍聖公孔德成,成為末代衍聖公,首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衍聖公是中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後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聖公府(今孔府),是全國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歷代帝王追封賜禮,譜系井然,世受封爵。
衍聖公因得益於先祖孔子榮耀,成為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世代騰黃、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與朝廷互相依偎,故而經久不衰。[1]
Ⅵ 大陸為何不封孔子後人
古代帝王封孔子後人是因為做官的或者說社會管理者大部分都是儒家子弟,封孔子後專人一開始是為屬了收買人心,之後歷朝歷代為了顯示比前朝更好越封越大
我國的管理階層學習的是馬克思主義,用不到儒家,甚至為了徹底摧毀儒家觀念曾經批孔斗孔讓新一代人來學習馬克思主義,十年文革不是笑話,這種類似教義思想上的爭端對比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狀況就知道了。
Ⅶ 孔子的後人現在有沒有受到國家特殊的待遇
沒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並沒有特殊待遇。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7)孔子後人侵權擴展閱讀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
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Ⅷ 孔子的後人衍聖公面對改朝換代的外族入侵時會怎麼做
君子見機達人知命,當然是好好配合,為傳播文化不得已而為之,畢竟有教無類嘛
Ⅸ 歷史中,孔子後人究竟為什麼會被封為衍聖公
孔子的後人之所以能被封為衍聖,其實是有很多原因,不過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有3點的,正是因為這3點原因,才能夠讓孔子的後人,在所有的朝代當中,都能夠被當時的統治者,奉為座上賓,並且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要知道從漢朝到清朝,甚至到民國的23年,孔子後人衍聖公這個稱號,整整流傳了800年,這可以說是一個歷史上的奇跡。
第3個原因,孔夫子的思想,是極為符合,封建帝王治理國家的思想,打著儒家的旗號,來治理整個天下,更方便於這些君主的統治,既然你都打著人家的旗號去管理天下了,你還不善待人家的家人嗎?衍聖公這一個榮譽稱號,自然而然要每一代的孔子後人的嫡長子來繼承,這也是歷代君王,表示自己尊重儒家思想的,一種具體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