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扣稅標准
『壹』 請教問題!!!勞務報酬怎麼扣稅
級數
含稅級距
不含稅級距
稅率%
速算扣除數
1
不超過20000元的內
不超過16000元的
20
0
2
超過20000元至容50000元的部分
超過16000元至37000元的部分
30
2000
3
超過50000元的部分
超過37000元的部分
40
7000
注:
1、本表所稱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依照稅法第六條規定,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減除20%的費用後的余額。
2.應交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公式:
應交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貳』 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要扣稅嗎
需要交稅。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明確規定:
一、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徵個人所得稅;
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規定,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
二、個人領取一次性補償收入時按照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定的比例實際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可以在計征其一次性補償收入的個人所得稅時予以扣除。
三、企業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宣告破產,企業職工從該破產企業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費收入,免徵個人所得稅。
本通知自2001年10月1日起執行。以前規定與本通知規定不符的,一律按本通知規定執行。對於此前已發生而尚未進行稅務處理的一次性補償收入也按本通知規定執行。
對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所以,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要交稅。
(2)勞動合同扣稅標准擴展閱讀:
2019年開始,起征點進行調整:
2018年6月1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這是個稅法自1980年出台以來第七次大修。
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勞動性所得首次實行綜合征稅;個稅起征點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萬元);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較低檔稅率級距。
新個稅法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點和稅率。
新個稅法規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以及專項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依照個人所得稅稅率表(綜合所得適用)按月換算後計算繳納稅款,並不再扣除附加減除費用。
『叄』 勞動合同每月扣百分之幾的稅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合同,那麼勞動者月工資超過3500元以上,那麼按個人所得稅規定按比例就 所得稅的。
『肆』 勞動合同要交稅嗎
不一樣的,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員工工資收入按照個人所得稅標準是遞增的(3500元免稅)與勞務費適用稅收20%(免徵額800元)
『伍』 2017年工資扣稅標準是多少
工資扣除標準是復3500元/月,應納個人所製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而應納稅所得額=扣除三險一金後月收入-扣除標准。
工資標準是工資等級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表明各等級職工的標准工資水平。
日工資率的計算方法是:日工資率=月標准工資÷平均每月法定工作天數(一般星期六、日有的單位是不計算在內)。
工資標准通常是企業參考國家有關最低工資的標准,考慮到市場對該崗位人才的需求而制定的,同時參考員工的工齡、職稱、業務水平、工作崗位等等級不同設定。
標准工資是計算加班工資、假期工資、病傷假期工資停工期間工資等的基數,是加班工資等勞動權益的計算基數,所以,作為勞動者掌握什麼是"標准工資"相當重要。
勞動合同約定你的基本工資是1200元,崗位工資為500元,技術津貼為1000元,則你的標准工資是2700元(1200+500+1000),而不是1200元,很多用人單位僅僅以基本工資作為勞動者加班工資的基數,這顯然是錯誤的,是不按照勞動法支付延長工作時間勞動報酬的違法行為。
『陸』 勞務合同的個人所得稅是按工資薪金扣稅,還是按勞務報酬扣稅呢
勞務合同的個人所得稅是按按勞務報酬扣稅。
以每次取得的勞務報酬收入,扣除費用標准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減除費用標准:
1、每次所得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每次所得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20%。
2、對個人提供勞務過程中所支付的中介費,如能提供有效合法憑證的,允許從其所得中扣除。
3、對個人取得的董事費收入,允許扣除有合法憑證證明其按規定上交派遣單位部分。
(6)勞動合同扣稅標准擴展閱讀
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1年的個人,是居民納稅義務人,應當承擔無限納稅義務,即就其在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勞務報酬所得指個人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新聞、廣播、翻譯、審稿;
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濟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
『柒』 勞動合同 稅
忽略可扣除的社保公積金
稅後最多得到的工資為:4500-(4500-3500-0)(社保、公積金,,假設為零)專*3%=4470元
但我估計 因為扣掉屬個人承擔的社保、公積金 應該也就沒有什麼個稅了
也就是說 所得可能低於3500元
關鍵看單位給你申報的公積金與社保。。你要承擔多少
計算的方式 告訴你了
『捌』 兼職人員簽勞動合同了,需要交個人所得稅交多少怎麼計算的
勞動合同只能與非兼職簽訂,個人所得稅按照國家規定實行階梯計算。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後,明確各自權利和義務的協議,也是勞動爭議發生後處理爭議的重要依據。因此,在簽訂合同前,勞動者至少應具備以下三方面的常識:
1、提前准備。在勞動合同訂立前7天,可以要求用人單位提供合同文本,一邊對合同文本內容又充分的了解,特別是對於雙方協商約定的條款,尤應引起高度重視。
2、把握內容。從全面保護個人利益出發,應盡量了解《勞動法》的內容,這一點雖然對大眾來說又很大的難度,但從合同本身出發,應清楚勞動合同的條款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法律規定的條款,包括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內容、勞動保護條件、勞動報酬、勞動紀律、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違反勞動合同應負的責任共7方面的內容;二是雙方認為有必要明確約定的條款,應明確寫明。
3、重點了解。在把握合同條款的基礎上,還應該清楚了解事關自身利益的兩部分內容。
一是在什麼情況下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可以獲得經濟補償以及補償標准。關於這一點,《勞動法》列出了7項內容,可向勞動部門查詢。
勞動合同簽訂後,還應積極做好善後工作。明目張膽的不公正合同比較好防範,即使在簽訂比較正規的合同時,也要洞察蛛絲馬跡,以防上當。
1、附加條款要看清。在聘用合同中,一般都是會有一些附加條款的,求職者在簽訂前一定要讓企業拿出原文,仔細審看無異議後,還要蓋章留存,作為依據。要認真檢查有無遺漏的約定事項或者附加說明,需要立即補齊的絕對不可拖延。
2、當面簽字,蓋章不可少。求職者拿到合同,應該讓企業及其負責人同自己一起當面簽字蓋章,以防某些企業利用先後簽字的時間在合同上做手腳(更改數字、時間等)。同時,仔細鑒定單位所蓋公章,看其是否與自己即將進入的單位一致。因為事後往往發現,在同一法人單位下,會存在許多分公司、下屬單位或營業部門,不少勞動者是不願意進入所有的部門的。
3、數字一定要大寫。合同簽字後,有些企業會抓住時間空隙,將合同上的數字更改讓求職者吃啞巴虧,所以,求職者在簽訂合同涉及數字時,一定要用大寫漢字。
4、合同生效的條件和時間。有些合同需要登記才能生效,而時間涉及權益期限和合同續簽等問題,這些都需要予以充分的注意。
另外,要注意合同生效的必要條件和附加條件(如簽證、登記);合同至少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妥善保管;雙方在簽訂時如有糾紛,應通過合法方式解決。
『玖』 員工工資扣稅標準是多少
員工工資扣稅標准:
1、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內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容後);
2、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
3、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1、工資、薪金所得;
2、勞務報酬所得;
3、稿酬所得;
4、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5、經營所得;
6、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7、財產租賃所得;
8、財產轉讓所得;
9、偶然所得。
(9)勞動合同扣稅標准擴展閱讀:
1、個稅的計算方式如下:
應納稅所得額 = 工資收入金額 -各項社會保險費-起征點(5000元)應納稅額 = 應納稅所得額 x 稅率 - 速算扣除數。
2、個稅免徵額是3500,使用超額累進稅率的計算方法如下:
繳稅=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
實發工資=應發工資-四金-繳稅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應發工資-四金)-3500
扣除標准:個稅按3500元/月的起征標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