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停戰協議
『壹』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如何結束的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發動攻勢,遭到失敗。8月8日,協約國軍隊在福煦的指揮下,開始反攻,把德軍攆出法國和比利時國境,德軍主力已開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亞的軍隊被擊潰,29日向協約國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奧匈帝國於11月3日投降。
1918年11月11日,德軍正式投降。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
(1)一戰停戰協議擴展閱讀:
一戰的戰爭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
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消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摧毀了地處歐洲東部的基督教東正教國家俄羅斯帝國、地處歐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國家德意志帝國、地處歐洲中部和巴爾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國奧匈帝國等歐洲古老的封建帝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的奧斯曼帝國也宣告解體。
戰爭後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羅斯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羅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第一次世界大戰
『貳』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德國停戰協議
《中德協約》
德國應支付中國戰俘收容費,賠償戰事損失,彼此發還收管私產,過去簽專訂條約、合同均歸無效屬,德國聲明膠州灣任日本處置俾日本依其宣言交還中國,德國允中國備價收回山東鐵路礦產,雙方訂約時放棄治外法權、協定關稅及最惠國待遇,放棄天津漢口租界,中德完全平等自由相待。
『叄』 一戰雙方停戰的一次戰役
一戰中的聖誕停火事件
1914年12月,歐洲迎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一個聖誕節。雖然教皇本篤十五世曾「以神的名義」請求交戰各方臨時停火,但無論德軍還是英軍均不予理睬。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平安夜到來時,整個西線數百萬部隊卻全部自發停火。
<口哨吹出停火奇跡>
據德軍軍官策默米奇在秘密日記中的記錄,平安夜到來時,德軍有人吹了聲口哨,對面的英國佬也立即吹口哨呼應,隨後「我部某連士兵默克爾立即用英語向對面陣地的英軍喊話,很快就跟對面的英國佬隔著陣地聊起天來」。
沒過多久,有幾個膽大的士兵走出陣地,直奔陣地間的「無人地帶」。先是互祝「聖誕快樂」,然後勾手指發誓在第二天絕不相互開槍。策默米奇稱,他指揮的團里有很多士兵戰前在英國打工,有幾個英國兵還管一名德軍叫「服務員」,因為他們戰前是這名德國軍人服務過的餐館的常客。
<英德兩軍戰場踢球>
在比利時伊珀爾鎮的戰場,英國第一皇家沃里克郡團的指揮官漢密爾頓上尉,與德國部隊同等級別的軍官也舉行了歷史性的「會晤」。雙方確定了48小時的休戰協議,士兵紛紛走出戰壕,並且一起歌唱聖誕頌歌。之後,德軍拿出福利茲蠟燭、蛋糕和雪茄,英軍拿出聖誕布丁互相交換。雙方還用錫罐當足球,用挖戰壕的鎬當門柱辦起足球賽。
據德軍記載,德軍在停火期間的絕大多數比賽中占據優勢,只有一場比賽以英軍獲勝告終。為此,德軍為英軍頒發了獎杯--一個德國啤酒馬克杯。啤酒杯上的銘文寫著:「老兄請端起你的酒杯,預備役軍人萬歲!」這個杯子最後被收藏在倫敦戰爭博物館。
<人性光輝閃耀百年>
局部地區的休戰氣氛立即感染了周邊其它的防線,並迅速擴散到一千多公里長的整個西部戰線,數百萬大軍停止射擊,一同歡度聖誕。當然,也有人對這樣的氣氛感到不滿意,德軍一個下士曾批判地說:「還在打仗呢,怎麼能這樣不分敵我。」這個下士名叫阿道夫.希特勒。
可惜快樂總是短暫的,聖誕過後,雙方士兵在各自長官的命令下,又回到戰壕重新成為了敵人。為了紀念「聖誕停火事件」,英國人創立「惦記足球」紀念活動。紀念日當天,英超、英冠等各級聯賽球隊,以及英國業余和學界球壇都會在比賽前拍攝氣氛和諧的兩隊合影,對百年前的「奇跡停火」致敬。
『肆』 一戰,德國簽訂停戰協定時為什麼要交出火車頭和火車車廂
列車炮。。。
另外鐵路系統還可以快速的調運物資,兵力,有巨大的戰爭潛力。還可以限制德國的工業運輸。
『伍』 在一戰結束後說了那句著名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停戰」的人是誰
法國元帥福煦
說這句話的背景是在凡爾賽和約後。1918年11月德國一簽訂停戰協定,協約內國就違背協議,拒不容解除對德封鎖,希望由此造成飢荒,作為榨取巨額賠款的手段。列寧在很多場合譴責過《凡爾賽和約》,稱它將迫使德國「屈居殖民地附屬地位,陷於貧困、飢餓、破產、無權的境地,今後世代都要受條約的束縛,這種遭遇是任何文明的民族未曾有過的。」他在條約里看到的是強盜、屠夫和高利貸者對戰敗國的欺凌,「千百萬人都在思考著昨天的戰爭的起因和行將到來的明天戰爭的問題」。實際上,《凡爾賽和約》是另一次戰爭的先導。貌似停戰了,一次大戰結束了,但這僅僅是暫停,休戰。更激烈的戰爭、爭奪還將繼續。對這份和約最著名的批判是英國經濟學家、布魯姆斯伯里文人團體成員凱恩斯的《和約的經濟後果》(1919)。凱恩斯對殘酷敲詐德國的政策深惡痛絕,預言「復仇之心將不會淡化」。德國勉強履行賠款義務後馬克迅速崩潰,德國中產階級淪為無產者,魏瑪共和國的夭折勢所必然。所有這一切為納粹黨的上台作了鋪墊。
望採納!!
『陸』 一戰中德國投降,為什麼不選擇在柏林簽訂協議
大多數人都認可《凡爾賽和約》,戰勝國對德國的過於苛刻,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但很少有人知道,協約國對德國軍事打擊的不徹底性,是導致其戰後軍事力量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不完整的戰爭。
一戰中的德國投降,主要是政治和經濟的崩潰所致,並不是真正的軍事失敗。因為在德軍投降的那一刻,依然占據著法國、俄國、比利時等國的大片土地;更因為柏林沒有被攻佔,才使得一戰看起來,更像是“停戰”,而不是德國投降。
當然,單從軍事實力看,協約國軍隊的軍事素養與德軍還有不小的差距,繼續進攻,誰都沒有把握能夠戰勝德軍,更何況進攻就意味著傷亡,民眾的呼籲,士兵的厭戰,迫使各國盡快結束戰爭,哪怕是一絲的希望,他們都要努力爭取之。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柒』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戰役、會議、條約)
一、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英、法、比等國的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羅斯軍隊同奧匈帝國、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是主要戰線,其中,西線的戰線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二、戰役
1、凡爾登戰役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1916年初,德意志帝國統帥部決定把戰略重點西移,德軍總參謀長埃里希·馮·法金漢將打擊目標定在法國境內著名要塞凡爾登。
凡爾登是英法軍隊戰線的突出部,它像一顆伸出的利牙,對深入法國北部的德軍側翼形成嚴重威脅,德、法在這里曾有過多次交手,但德軍皆未能奪取要塞。
2、索姆河戰役
索姆河戰役在1916年7月1日爆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參戰雙方傷亡約134萬人,其中英軍45萬餘人,法軍34萬餘人,德軍約53.8萬人。英、法軍未達到突破德軍防線的目的,但鉗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進一步削弱了德軍實力。
三、會議
1、華盛頓會議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英、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由美國建議召開的國際會議。
亦稱太平洋會議。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華盛頓舉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國北洋政府的代表團參加。
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會議的繼續,其主要目的是要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彼此間關於海軍力量對比及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會議最後簽訂三個條約。
2、巴黎和會
巴黎和會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會。
27個戰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作為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
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妥協,6月28日,各戰勝國終於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
由於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凡爾賽和約》的這些條款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實記錄。
四、條約
1、《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又稱:《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
1918年11月11日,雙方宣布停戰,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之後(也即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這項條約得到了國際聯盟承認,並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這也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中國代表因對會上歐洲列強處理中日青島問題時故意偏袒日本,無視中國利益,憤而離席(轉而與德國另簽和約),這一事件進而引發了震動全國的五四運動。美國在國會表決時多數反對,也未簽署凡爾賽條約。
2、三國協約
三國協約(英語:TripleEntente)是英、法和俄三國在1907年簽訂的互相諒解和互相支持的協議。Entente是法文字,意指諒解。1904年的摯誠協定及1907年的英俄條約簽訂後,英法、英俄的各種糾紛已經平息。
這兩個協約,加上法俄同盟便促使三國家走在一起。此外,他們皆因為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不斷上升而警醒。因此,他們便結盟,名為「三國協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世界大戰
『捌』 第一次大戰停戰協議英國人簽了嗎
你好,朋友。作為一戰戰勝國,英國主導簽署了停戰協議。
『玖』 第一次世界大戰怎樣結束的
,從1918年3月份開始,先後向巴黎、瓦茲河右岸等發起強大攻勢。但是此時德國的回進攻答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協約國很快打退了德國的進攻。協約國的軍事力量也在戰爭中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光在法國,就有3000輛坦克和3000多架飛機。
從3月到8月,德軍在西線遭到了重大損失,兵力損失了近80萬。9月29日,保加利亞簽署停戰協議。10月,德軍退守比法邊境。此時,德軍兵力已經銳減,而且士兵士氣極其低落。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
1918年,奧匈帝國國內經濟更加困難,前線士兵有時候三四天才吃上一頓麵包。因此,前線士兵開始大量逃離,有的甚至暴動,使得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兵力更加減少。國內則出現了多次革命高潮,宣布脫離奧匈統治。例如,捷克宣布獨立,加里西亞宣布和波蘭合並,克羅埃西亞也宣布脫離奧匈統治。奧匈帝國分崩離析,被迫於11月3日簽訂了停戰協議。
隨著保加利亞、土耳其和奧匈帝國的投降,德國只能孤軍作戰。11月4日,德國爆發了十一月革命,基爾、慕尼黑、柏林等地紛紛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1月11日,德國在無奈之下和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議,延續了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拾』 一戰停火協議生效時間
1918年11月11日,德軍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