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責任法案例分析
A. 用侵權責任法分析以下案例
1.該媒體侵犯小蘭的隱私權2.本例雙方均無過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應根據雙方經濟情況分擔損失3.本例乙的人身損害只能由該小偷負責4.本例雙方按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責任
B. 侵權法案例分析:五月花餐廳案(網上很多,百度搜一下就有很多),幫忙回答幾個問題
能寫來N篇論文自的內容···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4886 有一定水平,看去吧
C. 侵權責任法案例分析 甲 乙。 乙因在河道中取沙後未及時回填,也沒有設立警示標志來警告他人。
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九十一條可以用在本案
具體條文您可以網路,我就不粘貼了
D. 侵權責任法案例分析
1、由具體行為人承擔責任。
2、若雇員系一般過失,由僱主承擔責任;若雇員系故意或重大過失,由僱主和雇員承擔連帶責任。雇員造成僱主傷害的,直接向雇員主張侵權損害賠償。
3、甲和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
4、原則上為甲。
5、皆為甲的扶養人。
6、乙承擔適當減輕的主要責任,丙的父母承擔次要責任。
E. 侵權責任法案例分析題目
酒店對賓客負擔安全保障義務,包括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本案中,酒店保專安不制止,對甲的屬損害構成間接侵權,應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具體先由乙對甲進行賠償,若甲無法賠償或沒有完全賠償能力,酒店就應在它未盡的義務范圍內對甲進行賠償。
F. 《侵權責任法》案例分析 陸某是某小學三年級學生(9歲),一日趁體育課自由活動時,溜出學校大門。
一、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盜竊、搶劫或者搶奪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版造成損害的權,由盜竊人、搶劫人或者搶奪人承擔賠償責任。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的,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 所以該機動車的車主並不承擔責任,應由盜竊人王某承擔責任。
二、根據《侵權責任法》地四十條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在本案中,學校未盡到管理職責,應當承擔補充責任
三、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 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本案中,此事肯定會給九歲的陸某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希望我的答案令您滿意,張亮律師為您提供最優質的法律服務。
G. 求助一道侵權責任法案例分析題~~高手來回答一下吧~~
1、A醫院承擔侵抄權責任
2、按照襲上海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萬元計算,共計為200萬元。
3、另外還包括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等,因此,算完後,就幾乎是天文數字了。
H. 侵權責任法,案例分析
該案駕駛員承擔主責,韓某承擔次責,大約是四六開。
原因是這樣的駕駛操作超出了車輛正常運用范疇,屬不安全作業;其次駕駛員在這種情況下,沒有採取切實的安全監控,有放任危險因素存在的客觀過失。而韓某在車輛行進過程中攀爬拖車,屬於明顯知道危險情況下抱著僥幸心理而作為,也是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方面。但是,駕駛員是車輛的操作方,負有對乘員安全的監管責任。因此駕駛員要承擔主要責任。
但其中要注意一點,如果乘員的意圖不為駕駛員了解,駕駛員誤以為乘員跳車是等待車輛上坡停車後再上車的話,那麼這個責任可能為對開,或倒四六開(即乘員承擔主要責任)。這需要駕駛員充分舉證證明自己。
這里不存在「意外傷害」問題。意外傷害屬於無法預見的范疇,而本案的發生可以預見並明顯違反安全駕駛和安全乘車的共識。
I. 什麼是侵權責任法上的不真正連帶責任 順便舉幾個例子
不真正連帶債務是指多數債務人就基於不同發生原因而偶然產生的同一內容的給付,各負全部履行之義務,並因債務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體債務人的債務均歸於消滅的債務。 從債法的意義上說,不真正連帶債務不履行的後果,就是不真正連帶責任。
侵權法上的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多數行為人對一個受害人實施加害行為,或者不同的行為人的基於不同的行為而致使受害人的權利受到損害,各個行為人產生的同一內容的侵權責任,各負全部賠償責任,並因行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體責任人的責任歸於消滅的侵權責任形態。
例如,在侵權行為法的產品侵權責任中,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的責任就是不真正連帶責任,不論受害人向法院起訴生產者還是起訴銷售者,只要生產或者銷售的產品有缺陷,造成了損害,就應當由被起訴的被告承擔責任,如果起訴的是銷售者,而產品缺陷又是生產者造成的,那麼,銷售者在承擔了侵權責任之後,可以向生產者求償。
[案情] 張某和李某於2002年10月1日結婚,婚後由於性格不合,自2003年3月12日起分居。2004年1月1日,李某回家看望兒子時,順手拿走張某抽屜里一張10萬元A銀行定期存單,次日憑本人身份證和結婚證將存單提前支取。張某遂起訴。[幾種觀點] 1、李某的行為構成表見代理,張某的損失應由李某承擔,A銀行不承擔責任,張某應向李某主張侵權責任。
2、李某對張某構成侵權,A銀行對張某構成違約,按責任競合,張某隻能擇一行使其請求權。
3、A銀行行為既具有違約行為性質,又具有侵權行為性質,其民事責任屬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張某對A銀行可以擇一行使其請求權。只有在認定李某、A銀行均構成侵權的基礎上,張某才可以張某、A銀行為共同被告。
4、本案應按不真正連帶債務處理,李某、A銀行應對張某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分析] 1、李某的行為是否構成表見代理?
李某在未得到張某授權的情況下,擅自以張某的名義支取存單,構成無權代理。《合同法》第48條規定了無權代理合同的效力。無權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他人訂立合同,是一種效力待定的而不是絕對無效的合同,因為此類合同盡管因代理人缺乏代理權而存在瑕疵,但此種瑕疵是可以修補的,也就是說,因為本人的追認可以使無權代理行為有效。然而,本案中,張某並沒有也不可能事後追認李某的無權代理,這就涉及到李某所實施的無權代理行為是否當然無效的問題,也就是說李某的行為是否構成表見代理。
所謂表見代理,是指被代理人的行為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無權代理人具有代理權,基於此項信賴與無權代理人進行交易,由此造成的法律效果法律強使被代理人承擔的代理。表見代理制度之設,旨在保護善意第三人的信賴利益與交易的安全,對疏於注意的被代理人,令其自負後果。構成表見代理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件:一是主觀上存在使善意第三人相信無權代理人擁有代理權的理由;二是第三人善意且無過失;三是無權代理人與第三人所為的法律行為,合於法律行為的一般有效要件和代理行為的表面特徵。本案中,A銀行工作人員的過錯是顯而易見的,而且A銀行存在明顯的違約行為(下文將對A銀行的違約作詳細分析)。《儲蓄管理條例》第29條規定,「未到期的定期儲蓄存款,儲戶提前支取的,必須持存單和存款人的身份證明辦理,代儲戶支取的,代支取人還必須持有其身份證明。」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執行〈儲蓄管理條例〉的若干規定》第三十四條對身份證明作了明確界定,即「居民身份證、戶口簿、軍人證、護照、居住證」,同時明確「辦理提前支取手續,出具其他身份證明無效。」因此,本案李某必須出具張某的居民身份證(戶口簿、軍人證、護照、居住證)、存單和自己的居民身份證(戶口簿、軍人證、護照、居住證),A銀行才能為其辦理提前支取手續。A銀行工作人員在李某未能出具張某上述規定的有效身份證明的情況下,以結婚證作為張某的居民身份證明,違反《儲蓄管理條例》規定,顯然存在過錯。上述分析表明,本案A銀行因其工作人員的過錯,不能主張李某的行為為表見代理。
2、本案是否存在責任競合?
李某對張某的侵權和A銀行對張某的違約在本案中是很明顯的。
(1)李某的行為構成對張某債權的侵害。所謂侵害債權,是指債的關系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實施或與債務人惡意通謀實施旨在侵害債權人債權的行為並造成債權人損害。侵害債權的侵權行為具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侵權主體主要是債的關系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當第三人與債務人惡意通謀、實施旨在侵害債權人債權的行為時,債務人亦可以成為侵害債權的主體。二是侵權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這就是說,侵權行為人不僅明知他人債權的存在,而且具有直接加害於他人債權的故意。對於債權人來說,他要向第三人主張侵害債權的賠償,也必須證明第三人在實施某種行為時具有損害其債權的故意。如果他不能證明行為人具有損害債權的故意,而僅能證明行為人具有侵害其他權利的故意(如侵害債權人的其他財產的故意),或者侵害債權的主觀狀態為過失,均不能構成侵害債權。本案中,張某持有的存單是對A銀行享有債權的憑證,李某作為儲蓄關系(張某和A銀行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之外的第三人,未徵得張某同意擅自從張某家中拿走其存單(債權憑證)並支取,主觀上李某不僅具有違法的故意,而且客觀上李某的違法行為造成了張某債權(以存單為表現形式)的滅失,符合侵權債權的構成要件,李某的行為構成了對張某債權的侵害。至於李某實際佔有了應由張某取得的10萬元存款及利息,李某的行為並不構成對張某財產權的侵害,而是侵害A銀行現有財產的行為。因為,A銀行的行為只造成了對張某合同債權的侵害,並未造成對其現有財產所有權的侵害,因而不存在侵權的客體。張某的存款由於A銀行的過錯被他人支取,張某的損失是其合同債權不能實現的損失。存單作為合同憑證,所記載的是一種合同債權而非所有權。儲戶到銀行存款,將其貨幣交付給銀行,這將發生貨幣所有權的移轉,這一現象正是由貨幣的特殊性決定的。貨幣作為一種特殊的種類物,在交易上可以互相替代,貨幣所有權與佔有是合一的,隨佔有的移轉而移轉。貨幣的佔有人即推定為貨幣的所有人,故貨幣所有人將其一定數額的貨幣出借或委託他人管理或在銀行存款,可推定借用人、管理人、銀行即時取得貨幣所有權,在借用、管理、儲蓄期間,借用人、管理人、銀行使用這些貨幣並不構成違約和侵權行為。因此,本案中,張某基於存單所享有的權利只是一種合同債權,即請求A銀行按存單支付本息的權利,因李某的侵權行為,直接侵害的是張某的合同債權而不是貨幣所有權。利息是根據儲蓄合同所產生的,如果雙方沒有合同關系,利息的取得無法律根據,只有在合同得到正常履行的情況下,張某才可能取得利息,而請求A銀行支付利息也是合同債權的組成部分,利息的損失當然也是合同債權不能實現的損失。李某實際佔有10萬元及其利息財產之前,財產權(10萬元及其利息財產的所有權)屬於A銀行。由於李某對上述財產的佔有是沒有法律根據的,因此對銀行而言,李某構成不當得利。
(2)違約行為是指違反合同債務的行為,亦稱為合同債務不履行。這里的合同債務,既包括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義務,又包括法律直接規定的義務,還包括根據法律原則和精神的要求,當事人所必須遵守的義務。儲蓄合同是一種格式合同,A銀行簽發的存單便是合同的表現形式。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有關儲蓄章程和規范(見上述關於存單提前支取的有關規定),也就是規定存儲蓄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條款。這些條款雖然只是銀行單方的意思表示,但如果儲戶自願地把錢款存入銀行,便是儲戶全部接受了已經擬就的合同條款,儲蓄合同即告成立。《合同法》第8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一般而言,合同義務是指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所負有的應從事或不從事特定行為的義務,當事人只有切實履行其應負有的義務,才能使權利人所享有的權利得以實現,義務人不履行其應負的義務,則應承擔違約責任。合同義務主要是由當事人雙方約定的,但義務的來源又不限於當事人的約定,還包括法定義務和依據誠實信用所產生的注意、保護、忠實、保密、協作等附隨義務。就法定義務而言,當事人可以就法律的任意性規范作出特別約定,但如果當事人未作特別約定,則法律規定的應由合同當事人負有的義務自然構成合同的內容,也就是說,法定義務成為合同義務。
本案即涉及此種情況。張某到A銀行存款,便與A銀行發生儲蓄合同關系。儲蓄合同的內容都是由法規和規章加以明確規定的,除了其中某些任意性規定可以由當事人特別約定排除外,其他內容都應自然成為合同的組成部分。上述存單提前支取的有關規定雖然屬於行政規章的規定,但由於它是國家金融管理機關針對儲蓄合同當事人雙方所作的規定,而不是對銀行內部的工作程序和工作紀律的單方面規定,因此,它當然構成儲蓄合同的內容。任何一方違反該條規定的義務,即構成違約。A銀行在無張某身份證和張某委託他人代取的依據的情況下,未按有關規定為李某辦理提前支取手續,致使張某的存款被非存款人李某支取,顯然已違反上述規定,屬違約行為,並應承擔違約責任。
那麼上述責任是否存在競合呢?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問題是民法學上數百年來爭論不休的著名問題,至今仍無定論。王澤鑒先生認為,相關理論大致分為三類:法條競合說、請求權競合說與請求權規范競合說。合同法第122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從本條規定來看,兩次出現的「要求」即「請求」之謂,其實是承認受損害方可以有兩個請求權,這一點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解釋七」的標題「請求權競合」更是反映得明白無誤。關於責任競合,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內容:(1)責任競合也就是請求權競合。(2)一個事實同時符合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分別發生兩個請求權,這兩個請求權是相互獨立的存在,原則上彼此不生影響。同時基於合同法第122條允許競合的規范目的(保護請求權人而非允許他濫用權利),不允許請求權人分別處分兩個請求權,或讓與不同之人,或自己保留其中一個而將另一個讓與他人。(3)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作出選擇後,在一審開庭以前又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對方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經審查異議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30條)。(4)請求權競合的所有請求權是指向同一給付的,而對這一給付,只能請求一次。如果其中一個請求權得到滿足而消滅,由於它和其他請求權在內容上是重疊的,則其他請求權亦隨同消滅。(5)我國法律承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並不意味著完全放任當事人選擇請求權而不作任何限制。如果法律直接規定在特定情形下只能產生一種責任,排除責任競合的發生,那麼就應遵守法律的這種規定。
上述關於責任競合的分析表明,構成責任競合為:(1)一個具體事實,具備侵權行為與債務不履行的要件;(2)多個獨立的請求權權利主體為同一債權人,多個獨立的請求權共同指向同一債務人。本案雖然李某對張某構成侵權,A銀行對張某構成違約,雖然存在兩個獨立的請求權,但不構成責任競合,因為:(1)兩個獨立的請求權的產生根據不是基於同一事實。侵權責任請求權的發生根據是李某對張某的侵權行為,違約責任請求權的發生根據是A銀行對張某的違約行為。兩個獨立的請求權的發生根據是兩個獨立的事實。(2)兩個獨立的請求權指向兩個獨立的債務人。張某基於李某的侵權行為,從而享有對李某的侵權責任請求權,基於A銀行的違約行為,從而享有對A銀行的違約責任請求權。因此,本案張某對李某的侵權責任請求權和對A銀行的違約責任請求權不存在競合。
3、A銀行是否構成對張某的侵權?
如果A銀行的行為構成侵權,有兩種可能:一是A銀行單獨向張某實施了侵權行為;二是A銀行與李某構成對張某的共同侵權。
(1)A銀行對張某的單獨侵權不能成立。一般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或人身。就侵害財產權的行為而言,其客體主要是指現有財產和利益,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包括合同債權。本案中,A銀行的行為只造成了對張某合同債權的侵害,並未造成對其現有財產所有權的侵害[具體理由見上文2(1)有關分析],不存在侵權的客體,因而不能認為A銀行構成一般侵權。
(2)A銀行不構成侵害債權的特殊侵權行為。從本案來看,A銀行未按規定為李某辦理提前支取手續,乃是一種過失行為,其主觀上並無侵害原告債權、加害於原告的故意,不符合侵權的主觀構成要件,且A銀行是合同關系的當事人,並不是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不符合侵害債權的客觀構成要件[見上文2(1)],因此認定A銀行的行為構成侵害債權的侵權行為,是沒有根據的。張某的債權客觀上受到侵害,是因為A銀行的行為違反債權合同(存單)的約定,所產生張某對A銀行所享有的債權不能實現的後果,A銀行的行為性質屬於違約而非侵權。
(3)A銀行與李某不構成共同侵權行為。一方面,共同侵權行為的行為人主觀上必須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說,數個行為人之間必須具有共同的過錯,正是由於他們之間具有共同過錯,才使其行為聯結為一個整體,並因此成為受害人損害的共同原因。從本案來看,A銀行與李某之間,就非法佔有原告財產而言,既不存在著意思聯絡,也不存在共同的行為指向。A銀行的行為雖有過錯,但其主觀上並不希望他人非法佔有其儲戶的財產,因此認定A銀行與李某之間具有共同過錯,理由是不成立的。另一方面,從客觀上來說,A銀行的過錯行為只是造成了張某合同債權不能實現,並沒有直接實施侵害張某現有財產所有權的行為,由於不能認定A銀行實施了侵權行為,因此,也不能認定A銀行與李某實施了共同侵權行為。
4、A銀行與李某應對張某的損失承擔不真正連帶債務,即前者與後者分別基於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而負同一內容的債務,彼此之間並無連帶關系,但其中之一履行債務後另一方的債務也因債權的滿足而歸於消滅。
不真正連帶債務是判例學說發展而來的民法制度,各國立法並無明文規定,但各國均承認此項制度。即使在理論上存有歧見的國家(如德國),肯定不真正連帶債務的觀點仍為通說。由於不真正連帶債務有著異於連帶債務的獨立存在的價值,且已形成處理此類問題的成熟的精巧的科學方法,這種理論和制度無疑已成為人類優秀民法文化的一部分。民法上的不真正連帶債務理論,迄今為止尚未引起我國民法理論的重視。既然我國廣泛存在著不真正連帶債務的案例類型,借鑒西方國家處理此類問題的成熟做法無疑會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不真正連帶債務是指多數債務人就基於不同發生原因而偶然產生的對同一債權人之同一內容的給付,各負全部履行之義務,並因債務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體債務人的債務均歸於消滅的債務。不真正連帶債務屬於廣義的請求權競合的一種,與狹義的請求權競合不同。狹義的請求權競合是同一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對同一法律後果享有數個請求權,債權人可擇一行使。不真正連帶債務則是債務人就同一給付對於數個債務人分別單獨地發生請求權,因一請求權的滿足而使余者均歸消滅。不真正連帶債務特徵如下:(1)債務必須基於不同的發生原因,即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必須基於不同的法律事實而產生。不真正連帶債務是各個獨立的債務,各項債務均是基於不同的發生原因而分別存在的。本案中,A銀行因對張某構成違約,應對張某負違約責任,而李某因對張某構成侵權,因而應負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二者產生的原因是不同的。在這方面與一般的連帶債務是不同的,連帶債務產生的原因是同一的,如基於合同約定或某種共同侵權行為而產生連帶債務。(2)不真正連帶債務沒有共同目的,只有各自單一的目的,各債務人之間對債務的發生在主觀上也無聯系,給付的相同純屬於相關的法律關系偶然性發生巧合。本案中,A銀行與李某並無共同的故意,亦無任何意思的聯絡,更無共同的約定,其對張某所負的債務聯結在一起,是偶然形成的。(3)數個債務人的給付內容是相同的。本案中,A銀行與李某對張某所負的責任內容是相同的,即返還10萬元存款及利息。(4)債務人為多人,債權人享有數項請求權,如果債權人實現了某一項請求權,就不應再向債務人提出請求。也就是說,在不真正連帶債務中,盡管債權人對各個債務人享有分別的請求權,但因為數個債務人的給付內容是相同的,債權人的一項債權實現後,其利益已得到實現,因而不應再向其他債務人提出請求。所以,在本案中,既然張某對A銀行和李某享有的是不真正連帶債權,因此,一旦張某向A銀行或李某其中任一方請求承擔責任而使其債權完全得到實現以後,其享有的對另一方的債權即應發生消滅。只有在張某向其中一方提出請求後不能保護其利益時,才能向另一方提出請求。
不真正連帶債務人在涉訟時能否作為共同被告?由於債權人與各債務人之間有不同的法律關系,其訴訟標的並非同一,按《民事訴訟法》第53條第1款的規定不能作為必要的共同被告。當債權人與各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為同種類(如同為違約或侵權行為)時,才按非必要共同訴訟處理,債權人同時起訴各債務人時可將其列為共同被告;當債權人與各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不是同種類(如本案中一為違約行為,一為侵權行為)時,如果債權人同時起訴幾個債務人,為簡便程序,也可按非必要共同訴訟對待,因為此時各訴訟的目的在客觀上相同。當然,即使將此類訴訟作為非必要共同訴訟合並審理,也應當對不同的債務人分別作出判決。判決確定後,債務人之一履行判決而使債權得到滿足時,其他判決也因目的達到而喪失執行根據而終止執行。
綜上所述,本案張某可將A銀行和李某列為共同被告同時起訴,請求A銀行和李某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A銀行或李某其中任一方履行債務而使張某債權完全得到實現以後,張某享有的對另一方的債權即應發生消滅。
J. 侵權法案例,2009年1月28日,原告邊某
侵權法案例分析 15
案例:原因競合的侵權中,侵權人的責任應當如何承擔? 案例索引: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法院(2005)思民初字第4034號 2005年5月5日,原告吳文景、張凱逸、吳彩娟與受害人張源等17人參加了由被告康健旅行社組織的牛姆林二日自駕游。吳文景系本案受害人張源之妻,張凱逸系張源之女,吳彩娟系張源之母。當日13時45分左右,被告牛姆林公司的導游帶領該一行人進入景區。當時天色陰沉,有人提出可能會下雨,建議導游調整行程,先就近遊玩,次日再進入林區,但導游稱即使下雨也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堅持帶一行人進入林區。進入迎賓大道後,天色更加陰沉,有人再次建議導游不要前行,但導游借了雨具後仍要求大家繼續往林區走。不久即開始刮風,並下起大雨,導游聲稱往回走有一茶館可以避雨,一行人便折回原路。14時7分,行至距迎賓大道入口約300米處,張源被一棵折斷的馬尾松砸傷倒地。張源受傷後,同伴立即聯系急救中心及景區工作人員實施救援。一段時間後,景區工作人員抬來一張桌子,將張源抬到牛姆林廣場,後又從廣場運至停車場。在救護車到來之前,景區工作人員打電話聯絡景區醫生進行救治,但景區的醫生始終沒有出現,現場未採取任何急救措施。救護車約於15時趕到,15時30分將張源送至醫院,經搶救無效,張源當日下午死亡。經法醫鑒定,張源生前被樹干砸壓至嚴重的顱腦損傷和血氣胸而死亡。牛姆林公司已於案發後支付給張源親屬2萬元,喪葬費2872.2元。 另查明:永春縣氣象局於2005年5月1日發布天氣預報,內容為5月5日至6日有中到大雨天氣,局部有大到暴雨。泉州市氣象台5月4日發布天氣預報為多雲轉雷陣雨。 又查明:牛姆林景區系AAAA級景區,該級別系旅遊區質量等級的最高級別。2002年10月20日,被告牛姆林公司與天湖山醫院簽訂《協議書》,約定:當遇到較大病患及意外,牛姆林公司安排在景區的醫務人員無法醫治時,天湖山醫院願意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協助醫治. 請高手幫我解析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