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面協議有哪些
Ⅰ 請問介面協議是什麼意思
PS/2介面協議是現在大多數鍵盤、滑鼠與PC機通訊的標准協議。其中滑鼠對PC機的通訊更為簡單,只是傳輸數據的內容不一樣而已
EPC ALE[2] 協議是EPC 中間件與閱讀器模塊和客戶應用程序之間的介面協議. 該協議定義了客戶可以如何過慮和整合來自多個閱讀器的EPC標簽
NetBIOS協議是一種在區域網上的程序可以使用的應用程序編程介面(API)
GSM的無線信令介面協議是指GSM 的Um介面上信令及其傳輸所應遵守的規定
Ⅱ 介面測試都有哪些協議
協議主要是HTTP為主,特別是對外的介面,而對外的介面又是bug重災區,所以比較重要。
但以後也不排除還會出現比如websocket等協議,甚至很多內部使用的協議都是開發自己定義的,並沒有名字
Ⅲ 2、物理層介面與協議有哪些
1、物理層考慮的是怎樣才能在連接各種計算機的傳輸媒體上傳輸數據比特流,而不是指連接內計算機的容具體的物理設備或具體的傳輸媒體。現有的網路中物理設備和傳輸媒體種類繁多,通信手段也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物理層的作用正是要盡可能地屏蔽掉這些差異,使數據鏈路層感覺不到這些差異,這樣數據鏈路層只需要考慮如何完成本層的協議和服務,而不必考慮網路具體的傳輸媒體是什麼。物理層的重要任務是確定與傳輸媒體的介面的一些特性。
2、:
(1)機械特性
指明介面所用的接線器的形狀和尺寸、引線數目和排列、固定和鎖定裝置等等。
(2)電氣特性
指明在介面電纜的各條線上出現的電壓的范圍。
(3)功能特性
指明某條線上出現的某一電平的電壓表示何意。
(4)規程特性
說明對於不同功能的各種可能事件的出現順序
Ⅳ 單片機通信介面與通信協議有哪幾種
232居多,變體的232會有RS485,RS422等,有的也有spi,iic等串列以及列印機支持的並行介面,高端的會有專CAN工業匯流排介面、乙太網絡接屬口、IDE介面、和usb介面等等。
通信協議通常會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來選擇。大型介面的網路有專用的結構完整功能強大的介面協議。很多初期的單片機應用只需幾條指令即可完成通信需要,所以都是自己設計通信協議的。
Ⅳ 常見的網路協議有哪些
第一章 概述
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 三網合一
TCP/IP是當前的網際網路協議簇的總稱,TCP和 IP是其中的兩個最重要的協議。
RFC標准軌跡由3個成熟級構成:提案標准、草案標准和標准。
第二章 計算機網路與網際網路體系結構
根據拓撲結構:計算機網路可以分為匯流排型網、環型網、星型網和格狀網。
根據覆蓋范圍:計算機網路可以分為廣域網、城域網、區域網和個域網。
網路可以劃分成: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兩個部分。
網路協議是通信雙方共同遵守的規則和約定的集合。網路協議包括三個要素,即語法、語義和同步規則。
通信雙方對等層中完成相同協議功能的實體稱為對等實體 ,對等實體按協議進行通信。
有線接入技術分為銅線接入、光纖接入和混合光纖同軸接入技術。
無線接入技術主要有衛星接入技術、無線本地環路接入和本地多點分配業務。
網關實現不同網路協議之間的轉換。
網際網路採用了網路級互聯技術,網路級的協議轉換不僅增加了系統的靈活性,而且簡化了網路互聯設備。
網際網路對用戶隱藏了底層網路技術和結構,在用戶看來,網際網路是一個統一的網路。
網際網路將任何一個能傳輸數據分組的通信系統都視為網路,這些網路受到網路協議的平等對待。
TCP/IP 協議分為 4 個協議層 :網路介面層、網路層、傳輸層和應用層。
IP 協議既是網路層的核心協議 ,也是 TCP/IP 協議簇中的核心協議。
第四章 地址解析
建立邏輯地址與物理地址之間 映射的方法 通常有靜態映射和動態映射。動態映射是在需要獲得地址映射關系時利用網路通信協議直接從其他主機上獲得映射信息。 網際網路採用了動態映射的方法進行地址映射。
獲得邏輯地址與物理地址之間的映射關系稱為地址解析 。
地址解析協議 ARP 是將邏輯地址( IP 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的動態映射協議。
ARP 高速緩存中含有最近使用過的 IP 地址與物理地址的映射列表。
在 ARP 高速緩存中創建的靜態表項是永不超時的地址映射表項。
反向地址解析協議 RARP 是將給定的物理地址映射到邏輯地址( IP地址)的動態映射。RARP需要有RARP 伺服器幫助完成解析。
ARP請求和 RARP請求,都是採用本地物理網路廣播實現的。
在代理ARP中,當主機請求對隱藏在路由器後面的子網中的某一主機 IP 地址進行解析時,代理 ARP路由器將用自己的物理地址作為解析結果進行響應。
第五章 IP協議
IP是不可靠的無連接數據報協議,提供盡力而為的傳輸服務。
TCP/IP 協議的網路層稱為IP層.
IP數據報在經過路由器進行轉發時一般要進行三個方面的處理:首部校驗、路由選擇、數據分片
IP層通過IP地址實現了物理地址的統一,通過IP數據報實現了物理數據幀的統一。 IP 層通過這兩個方面的統一屏蔽了底層的差異,向上層提供了統一的服務。
IP 數據報由首部和數據兩部分構成 。首部分為定長部分和變長部分。選項是數據報首部的變長部分。定長部分 20 位元組,選項不超過40位元組。
IP 數據報中首部長度以 32 位字為單位 ,數據報總長度以位元組為單位,片偏移以 8 位元組( 64 比特)為單位。數據報中的數據長度 =數據報總長度-首部長度× 4。
IP 協議支持動態分片 ,控制分片和重組的欄位是標識、標志和片偏移, 影響分片的因素是網路的最大傳輸單元 MTU ,MTU 是物理網路幀可以封裝的最大數據位元組數。通常不同協議的物理網路具有不同的MTU 。分片的重組只能在信宿機進行。
生存時間TTL是 IP 數據報在網路上傳輸時可以生存的最大時間,每經過一個路由器,數據報的TTL值減 1。
IP數據報只對首部進行校驗 ,不對數據進行校驗。
IP選項用於網路控制和測試 ,重要包括嚴格源路由、寬松源路由、記錄路由和時間戳。
IP協議的主要功能 包括封裝 IP 數據報,對數據報進行分片和重組,處理數據環回、IP選項、校驗碼和TTL值,進行路由選擇等。
在IP 數據報中與分片相關的欄位是標識欄位、標志欄位和片偏移欄位。
數據報標識是分片所屬數據報的關鍵信息,是分片重組的依據
分片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分片盡可能大,但必須能為幀所封裝 ;片中數據的大小必須為 8 位元組的整數倍 ,否則 IP 無法表達其偏移量。
分片可以在信源機或傳輸路徑上的任何一台路由器上進行,而分片的重組只能在信宿機上進行片重組的控制主要根據 數據報首部中的標識、標志和片偏移欄位
IP選項是IP數據報首部中的變長部分,用於網路控制和測試目的 (如源路由、記錄路由、時間戳等 ),IP選項的最大長度 不能超過40位元組。
1、IP 層不對數據進行校驗。
原因:上層傳輸層是端到端的協議,進行端到端的校驗比進行點到點的校驗開銷小得多,在通信線路較好的情況下尤其如此。另外,上層協議可以根據對於數據可靠性的要求, 選擇進行校驗或不進行校驗,甚至可以考慮採用不同的校驗方法,這給系統帶來很大的靈活性。
2、IP協議對IP數據報首部進行校驗。
原因: IP 首部屬於 IP 層協議的內容,不可能由上層協議處理。
IP 首部中的部分欄位在點到點的傳遞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只能在每個中間點重新形成校驗數據,在相鄰點之間完成校驗。
3、分片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分片盡可能大,但必須能為幀所封裝 ;
片中數據的大小必須為8位元組的整數倍,否則IP無法表達其偏移量。
第六章 差錯與控制報文協議(ICMP)
ICMP 協議是 IP 協議的補充,用於IP層的差錯報告、擁塞控制、路徑控制以及路由器或主機信息的獲取。
ICMP既不向信宿報告差錯,也不向中間的路由器報告差錯,而是 向信源報告差錯 。
ICMP與 IP協議位於同一個層次,但 ICMP報文被封裝在IP數據報的數據部分進行傳輸。
ICMP 報文可以分為三大類:差錯報告、控制報文和請求 /應答報文。
ICMP 差錯報告分為三種 :信宿不可達報告、數據報超時報告和數據報參數錯報告。數據報超時報告包括 TTL 超時和分片重組超時。
數據報參數錯包括數據報首部中的某個欄位的值有錯和數據報首部中缺少某一選項所必須具有的部分參數。
ICMP控制報文包括源抑制報文和重定向報文。
擁塞是無連接傳輸時缺乏流量控制機制而帶來的問題。ICMP 利用源抑制的方法進行擁塞控制 ,通過源抑制減緩信源發出數據報的速率。
源抑制包括三個階段 :發現擁塞階段、解決擁塞階段和恢復階段。
ICMP 重定向報文由位於同一網路的路由器發送給主機,完成對主機的路由表的刷新。
ICMP 回應請求與應答不僅可以被用來測試主機或路由器的可達性,還可以被用來測試 IP 協議的工作情況。
ICMP時間戳請求與應答報文用於設備間進行時鍾同步 。
主機利用 ICMP 路由器請求和通告報文不僅可以獲得默認路由器的 IP 地址,還可以知道路由器是否處於活動狀態。
第七章 IP 路由
數據傳遞分為直接傳遞和間接傳遞 ,直接傳遞是指直接傳到最終信宿的傳輸過程。間接傳遞是指在信
源和信宿位於不同物理網路時,所經過的一些中間傳遞過程。
TCP/IP 採用 表驅動的方式 進行路由選擇。在每台主機和路由器中都有一個反映網路拓撲結構的路由表,主機和路由器能夠根據 路由表 所反映的拓撲信息找到去往信宿機的正確路徑。
通常路由表中的 信宿地址採用網路地址 。路徑信息採用去往信宿的路徑中的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表示。
路由表中的兩個特殊表目是特定主機路由和默認路由表目。
路由表的建立和刷新可以採用兩種不同 的方式:靜態路由和動態路由。
自治系統 是由獨立管理機構所管理的一組網路和路由器組成的系統。
路由器自動獲取路徑信息的兩種基本方法是向量—距離演算法和鏈路 —狀態演算法。
1、向量 — 距離 (Vector-Distance,簡稱 V—D)演算法的基本思想 :路由器周期性地向與它相鄰的路由器廣播路徑刷新報文,報文的主要內容是一組從本路由器出發去往信宿網路的最短距離,在報文中一般用(V,D)序偶表示,這里的 V 代表向量,標識從該路由器可以到達的信宿 (網路或主機 ),D 代表距離,指出從該路由器去往信宿 V 的距離, 距離 D 按照去往信宿的跳數計。 各個路由器根據收到的 (V ,D)報文,按照最短路徑優先原則對各自的路由表進行刷新。
向量 —距離演算法的優點是簡單,易於實現。
缺點是收斂速度慢和信息交換量較大。
2、鏈路 — 狀態 (Link-Status,簡稱 L-S)演算法的基本思想 :系統中的每個路由器通過從其他路由器獲得的信息,構造出當前網路的拓撲結構,根據這一拓撲結構,並利用 Dijkstra 演算法形成一棵以本路由器為根的最短路徑優先樹, 由於這棵樹反映了從本節點出發去往各路由節點的最短路徑, 所以本節點就可以根據這棵最短路徑優先樹形成路由表。
動態路由所使用的路由協議包括用於自治系統內部的 內部網關協 議和用於自治系統之間的外部網關協議。
RIP協議在基本的向量 —距離演算法的基礎上 ,增加了對路由環路、相同距離路徑、失效路徑以及慢收斂問題的處理。 RIP 協議以路徑上的跳數作為該路徑的距離。 RIP 規定,一條有效路徑的距離不能超過
RIP不適合大型網路。
RIP報文被封裝在 UDP 數據報中傳輸。RIP使用 UDP 的 520 埠號。
3、RIP 協議的三個要點
僅和相鄰路由器交換信息。
交換的信息是當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按固定的時間間隔交換路由信息,例如,每隔30秒。
4、RIP 協議的優缺點
RIP 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當網路出現故障時,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將此信息傳送到所有的路由器。
RIP 協議最大的優點就是實現簡單,開銷較小。
RIP 限制了網路的規模,它能使用的最大距離為15(16表示不可達)。
路由器之間交換的路由信息是路由器中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隨著網路規模的擴大,開銷也就增加。
5、為了防止計數到無窮問題,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技術。
1)水平 分割 法(Split Horizon) 水平分割法的基本思想:路由器從某個介面接收到的更新信息不允許再從這個介面發回去。在圖 7-9 所示的例子中, R2 向 R1 發送 V-D 報文時,不能包含經過 R1 去往 NET1的路徑。因為這一信息本身就是 R1 所產生的。
2) 保持法 (Hold Down) 保持法要求路由器在得知某網路不可到達後的一段時間內,保持此信息不變,這段時間稱為保持時間,路由器在保持時間內不接受關於此網路的任何可達性信息。
3) 毒性逆轉法 (Poison Reverse)毒性逆轉法是水平分割法的一種變化。當從某一介面發出信息時,凡是從這一介面進來的信息改變了路由表表項的, V-D 報文中對應這些表目的距離值都設為無窮 (16)。
OSPF 將自治系統進一步劃分為區域,每個區域由位於同一自治系統中的一組網路、主機和路由器構成。區域的劃分不僅使得廣播得到了更好的管理,而且使 OSPF能夠支持大規模的網路。
OSPF是一個鏈路 —狀態協議。當網路處於收斂狀態時, 每個 OSPF路由器利用 Dijkstra 演算法為每個網路和路由器計算最短路徑,形成一棵以本路由器為根的最短路徑優先 (SPF)樹,並根據最短路徑優先樹構造路由表。
OSPF直接使用 IP。在IP首部的協議欄位, OSPF協議的值為 89。
BGP 是採用路徑 —向量演算法的外部網關協議 , BGP 支持基於策略的路由,路由選擇策略與政治、經濟或安全等因素有關。
BGP 報文分為打開、更新、保持活動和通告 4 類。BGP 報文被封裝在 TCP 段中傳輸,使用TCP的179 號埠 。
第八章 傳輸層協議
傳輸層承上啟下,屏蔽通信子網的細節,向上提供通用的進程通信服務。傳輸層是對網路層的加強與彌補。 TCP 和 UDP 是傳輸層 的兩大協議。
埠分配有兩種基本的方式:全局埠分配和本地埠分配。
在網際網路中採用一個 三元組 (協議,主機地址,埠號)來全局惟一地標識一個進程。用一個五元組(協議 ,本地主機地址 ,本地埠號 ,遠地主機地址 ,遠地埠號)來描述兩個進程的關聯。
TCP 和 UDP 都是提供進程通信能力的傳輸層協議。它們各有一套埠號,兩套埠號相互獨立,都是從0到 65535。
TCP 和 UDP 在計算校驗和時引入偽首部的目的是為了能夠驗證數據是否傳送到了正確的信宿端。
為了實現數據的可靠傳輸, TCP 在應用進程間 建立傳輸連接 。TCP 在建立連接時採用 三次握手方法解決重復連接的問題。在拆除連接時採用 四次握手 方法解決數據丟失問題。
建立連接前,伺服器端首先被動打開其熟知的埠,對埠進行監聽。當客戶端要和伺服器建立連接時,發出一個主動打開埠的請求,客戶端一般使用臨時埠。
TCP 採用的最基本的可靠性技術 包括流量控制、擁塞控制和差錯控制。
TCP 採用 滑動窗口協議 實現流量控制,滑動窗口協議通過發送方窗口和接收方窗口的配合來完成傳輸控制。
TCP 的 擁塞控制 利用發送方的窗口來控制注入網路的數據流的速度。發送窗口的大小取通告窗口和擁塞窗口中小的一個。
TCP通過差錯控制解決 數據的毀壞、重復、失序和丟失等問題。
UDP 在 IP 協議上增加了進程通信能力。此外 UDP 通過可選的校驗和提供簡單的差錯控制。但UDP不提供流量控制和數據報確認 。
1、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的任務 是向用戶提供可靠的、透明的端到端的數據傳輸,以及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機制。
2 「傳輸層提供應用進程間的邏輯通信 」。「邏輯通信 」的意思是:傳輸層之間的通信好像是沿水平方向傳送數據。但事實上這兩個傳輸層之間並沒有一條水平方向的物理連接。
TCP 提供的可靠傳輸服務有如下五個特徵 :
面向數據流 ; 虛電路連接 ; 有緩沖的傳輸 ; 無結構的數據流 ; 全雙工連接 .
3、TCP 採用一種名為 「帶重傳功能的肯定確認 ( positive acknowledge with retransmission ) 」的技術作為提供可靠數據傳輸服務的基礎。
第九章 域名系統
字元型的名字系統為用戶提供了非常直觀、便於理解和記憶的方法,非常符合用戶的命名習慣。
網際網路採用層次型命名機制 ,層次型命名機制將名字空間分成若乾子空間,每個機構負責一個子空間的管理。 授權管理機構可以將其管理的子名字空間進一步劃分, 授權給下一級機構管理。名字空間呈一種樹形結構。
域名由圓點 「.」分開的標號序列構成 。若域名包含從樹葉到樹根的完整標號串並以圓點結束,則稱該域名為完全合格域名FQDN。
常用的三塊頂級域名 為通用頂級域名、國家代碼頂級域名和反向域的頂級域名。
TCP/IP 的域名系統是一個有效的、可靠的、通用的、分布式的名字 —地址映射系統。區域是 DNS 伺服器的管理單元,通常是指一個 DNS 伺服器所管理的名字空間 。區域和域是不同的概念,域是一個完整的子樹,而區域可以是子樹中的任何一部分。
名字伺服器的三種主要類型是 主名字伺服器、次名字伺服器和惟高速緩存名字伺服器。主名字伺服器擁有一個區域文件的原始版本,次名字伺服器從主名字伺服器那裡獲得區域文件的拷貝,次名字伺服器通過區域傳輸同主名字伺服器保持同步。
DNS 伺服器和客戶端屬於 TCP/IP 模型的應用層, DNS 既可以使用 UDP,也可以使用 TCP 來進行通信。 DNS 伺服器使用 UDP 和 TCP 的 53 號熟知埠。
DNS 伺服器能夠使用兩種類型的解析: 遞歸解析和反復解析 。
DNS 響應報文中的回答部分、授權部分和附加信息部分由資源記錄構成,資源記錄存放在名字伺服器的資料庫中。
頂級域 cn 次級域 e.cn 子域 njust.e.cn 主機 sery.njust.e.cn
TFTP :普通文件傳送協議( 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
RIP: 路由信息協議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OSPF 開放最短路徑優先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協議。
EGP 外部網關協議 (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
BGP 邊界網關協議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DHCP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Telnet工作原理 : 遠程主機連接服務
FTP 文件傳輸工作原理 File Transfer Protocol
SMTP 郵件傳輸模型 Simple Message Transfer Protocol
HTTP 工作原理
Ⅵ 請問什麼是介面協議
這個介面是很多的,要看是哪個介面啦,TD的四大介面IU.UU.IUR.IUB.還有很多介面的,找個相關的資料看看。
Ⅶ 系統介面,有哪一些協議,具體實現方式有什麼區別,例如http
摘要:在電子商務中,SSL協議得到了廣泛的協議,而SET協議則是今後的發展趨勢,本文在分析這兩種協議原理的基礎上,對兩者的特點進行了比較。 關鍵詞:電子商務;SSL協議;SET協議 1 SSL協議 1.1 SSL協議概述 SSL(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套接層協議 是Netscape公司1995年推出的一種安全通信協議。SSL提供了兩台計算機之間的安全連接,對整個會話進行了加密,從而保證了安全傳輸。SSL協議建立在可靠的TCP傳輸控制協議之上,並且與上層協議無關,各種應用層協議(如:HTTP,FTP,TELNET等)能通過SSL協議進行透明傳輸。 SSL協議分為兩層:SSL握手協議和SSL記錄協議。SSL協議與TCP/IP協議間的關系如圖一所示: HTTPSFTPSTELNETSIMAPS等 SSL握手協議 SSL記錄協議 TCP傳輸控制協議 IP網際網路協議 圖一SSL協議與TCP/IP協議間的關系 SSL協議提供的安全連接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 (1)連接是保密的:對於每個連接都有一個唯一的會話密鑰,採用對稱密碼體制(如DES、RC4等)來加密數據; (2)連接是可靠的:消息的傳輸採用MAC演算法(如MD5、SHA等)進行完整性檢驗; (3)對端實體的鑒別採用非對稱密碼體制(如RSA、DSS等)進行認證。 1.2 SSL握手協議 SSL握手協議用於在通信雙方建立安全傳輸通道,具體實現以下功能:(1)在客戶端驗證伺服器,SSL協議採用公鑰方式進行身份認證;(2)在伺服器端驗證客戶(可選的);(3)客戶端和伺服器之間協商雙方都支持的加密演算法和壓縮演算法,可選用的加密演算法包括:IDEA、RC4、DES、3DES、RSA、DSS、Diffie_hellman、Fortezza、MD5、SHA等;(4)產生對稱加密演算法的會話密鑰;(5)建立加密SSL連接。一般的握手過程如圖二所示: 圖二SSL協議的握手過程 握手過程分為4個階段: (1)初始化邏輯連接,客戶方先發出ClientHello消息,伺服器方也應返回一個ServerHello消息,這兩個消息用來協商雙方的安全能力,包括協議版本、隨機參數、會話ID、交換密鑰演算法、對稱加密演算法、壓縮演算法等。 (2)伺服器方應發送伺服器證書(包含了伺服器的公鑰等)和會話密鑰,如果伺服器要求驗證客戶方,則要發送CertificateRequest消息。最後伺服器方發送ServerHelloDone消息,表示hello階段結束,伺服器等待客戶方的響應。 (3)如果伺服器要求驗證客戶方,則客戶方先發送Certificate消息,然後產生會話密鑰,並用伺服器的公鑰加密,封裝在ClientKeyExchange消息中,如果客戶方發送了自己的證書,則再發送一個數字簽名CertificateVerify來對證書進行校驗。 (4)客戶方發送一個ChangeCipherSpec消息,通知伺服器以後發送的消息將採用先前協商好的安全參數加密,最後再發送一個加密後的Finished消息。伺服器在收到上述兩個消息後,也發送自己的ChangeCipherSpec消息和Finished消息。至此,握手全部完成,雙方可以開始傳輸應用數據。 SSL握手協議在通信雙方建立起合適的會話狀態信息要素,如下表所示: 會話狀態信息要素 描述 對話標識 伺服器選擇的用於標識一個活躍的、重新開始的對話標識 對等證書 對等實體的X509證書 壓縮方法 所採用的數據壓縮演算法 加密說明 所採用的數據加密演算法和MAC演算法 會話密鑰 客戶端和伺服器所共享的會話密鑰 可重開始 標識此對話是否可以用來初始化新的標志 1.3 SSL記錄協議 SSL記錄協議從高層接收到數據後要經過分段、壓縮和加密處理,最後由傳輸層發送出去。在SSL協議中,所有的傳輸數據都被封裝在記錄中,SSL記錄協議規定了記錄頭和記錄數據的格式。 每個SSL記錄包含以下信息:(1)內容類型:指SSL的高層協議;(2)協議版本號:指所用的SSL協議版本號,目前已有2.0和3.0版本;(3)長度:指記錄數據的長度,記錄數據的最大長度為16383個位元組;(4)數據有效載荷:將數據用SSL握手階段所定義的壓縮方法和加密方法進行處理後得到的結果;(5)MAC:MAC在有效數據被加密之前計算出來並放入SSL記錄中,用於進行數據完整性檢查,若使用MD5演算法,則MAC數據長度是16個位元組。SSL記錄協議採用了RFC2104中關於HMAC結構的修正版,在HASH函數作用之前將一個序號放入消息中,以抵抗各種形式的重傳攻擊,序號是一個32位的遞增計數器。 2 SET協議 2.1 SET協議概述 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安全電子交易協議是1996年由MasterCard(維薩)與Visa(萬事達)兩大國際信用卡公司聯合制訂的安全電子交易規范。它提供了消費者、商家和銀行之間的認證,確保交易的保密性、可靠性和不可否認性,保證在開放網路環境下使用信用卡進行在線購物的安全。 2.2 SET協議中採用的數據加密模型 SET協議採用的數據加密模型如圖三所示。 圖三SET協議採用的數據加密模型 該模型具有以下特點: (1)交易參與者的身份鑒別採用數字證書的方式來完成,數字證書的格式一般採用X.509國際標准; (2)交易的不可否認性用數字簽名的方式來實現。由於數字簽名是由發送方的私鑰產生,而發送方的私鑰只有他本人知道,所以發送方便不能對其發送過的交易數據進行抵賴; (3)用報文摘要演算法來保證數據的完整性; (4)由於非對稱加密演算法的運算速度慢,所以要和對稱加密演算法聯合使用,用對稱加密演算法來加密數據,用數字信封來交換對稱密鑰。 2.3 SET協議的數據交換過程 SET協議的購物系統由持卡人、商家、支付網關、收單銀行和發卡銀行五個部分組成,這五大部分之間的數據交換過程如圖四所示。 圖四SET協議的數據交換過程 3 SSL協議和SET協議的對比 SSL協議和SET協議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戶介面:SSL協議已被瀏覽器和WEB伺服器內置,無需安裝專門軟體;而SET協議中客戶端需安裝專門的電子錢包軟體,在商家伺服器和銀行網路上也需安裝相應的軟體。 (2)處理速度:SET協議非常復雜、龐大,處理速度慢。一個典型的SET交易過程需驗證電子證書9次、驗證數字簽名6次、傳遞證書7次、進行5次簽名、4次對稱加密和4次非對稱加密,整個交易過程可能需花費1.5至2分鍾;而SSL協議則簡單得多,處理速度比SET協議快。 (3)認證要求:早期的SSL協議並沒有提供身份認證機制,雖然在SSL3.0中可以通過數字簽名和數字證書實現瀏覽器和Web伺服器之間的身份驗證,但仍不能實現多方認證,而且SSL中只有商家伺服器的認證是必須的,客戶端認證則是可選的。相比之下,SET協議的認證要求較高,所有參與SET交易的成員都必須申請數字證書,並且解決了客戶與銀行、客戶與商家、商家與銀行之間的多方認證問題。 (4)安全性:安全性是網上交易中最關鍵的問題。SET協議由於採用了公鑰加密、信息摘要和數字簽名可以確保信息的保密性、可鑒別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性,且SET協議採用了雙重簽名來保證各參與方信息的相互隔離,使商家只能看到持卡人的訂購數據,而銀行只能取得持卡人的信用卡信息。SSL協議雖也採用了公鑰加密、信息摘要和MAC檢測,可以提供保密性、完整性和一定程度的身份鑒別功能,但缺乏一套完整的認證體系,不能提供完備的防抵賴功能。因此,SET的安全性遠比SSL高。 (5)協議層次和功能:SSL屬於傳輸層的安全技術規范,它不具備電子商務的商務性、協調性和集成性功能。而SET協議位於應用層,它不僅規范了整個商務活動的流程,而且制定了嚴格的加密和認證標准,具備商務性、協調性和集成性功能。 總結: 由於SSL協議的成本低、速度快、使用簡單,對現有網路系統不需進行大的修改,因而目前取得了廣泛的應用。但隨著電子商務規模的擴大,網路欺詐的風險性也在提高,在未來的電子商務中SET協議將會逐步占據主導地位。
Ⅷ 串口通信協議有哪些
一、UART
UART是一個大家族,其包括了RS232、RS499、RS423、RS422和RS485等介面標准規范和匯流排標准規范。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其各自的電平范圍不相同。
嵌入式設備中常常使用到的是TTL、TTL轉RS232的這種方式。常用的就三根引線:發送線TX、接收線RX、電平參考地線GND。
1.1 電路示意圖
1.2 通信協議
將傳輸數據的每個字元一位接一位地傳輸。
https://img-blog.csdn.net/20170719232822650」 alt=」串口數據傳輸示意圖.png」 title=」」 />
起始位:先發出一個邏輯」0」的信號,表示傳輸字元的開始。
數據位:緊接著起始位之後。數據位的個數可以是4、5、6、7、8等,構成一個字元。通常採用ASCII碼。
奇偶校驗位:數據位加上這一位後,使得「1」的位數應為偶數(偶校驗)或奇數(奇校驗),以此來校驗資料傳送的正確性。
停止位:它是一個字元數據的結束標志。可以是1位、1.5位、2位的高電平。
空閑位:處於邏輯「1」狀態,表示當前線路上沒有資料傳送。
波特率:數據傳輸的速率。有以下幾個檔位:300、600、1200、2400、4800、9600、19200、38400、43000、56000、57600、115200.當然也可以自定義。在數據傳輸和接收雙方,需要預先統一波特率,以便正確的傳輸數據。
二、I2C 匯流排
2.1 電路示意圖
I²C (Inter-Integrated Circuit)。其擁有一根數據線SDA和一根時鍾線SCL。其匯流排通過上拉電阻與電源相連接。每個接到I2C匯流排上的器件都有唯一的地址。其中,主動發起操作的一方為主機,另外一方為從機。
2.2 數據傳輸
當沒有數據傳輸的時候,兩根匯流排都為高電
Ⅸ 幾種存儲介面協議全面比較(一)
硬碟介面是硬碟與主機系統間的連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碟緩存和主機內存之間傳輸數據。不同的硬碟介面決定著硬碟與控制器之間的連接速度,在整個系統中,硬碟介面的性能高低對磁碟陣列整體性能有直接的影響,因此了解一款磁碟陣列的硬碟介面往往是衡量這款產品的關鍵指標之一。存儲系統中目前普遍應用的硬碟介面主要包括SATA、SCSI、SAS和FC等,此外ATA硬碟在SATA硬碟出現前也在一些低端存儲系統里被廣泛使用。 每種介面協議擁有不同的技術規范,具備不同的傳輸速度,其存取效能的差異較大,所面對的實際應用和目標市場也各不相同。同時,各介面協議所處於的技術生命階段也各不相同,有些已經沒落並面臨淘汰,有些則前景光明,但發展尚未成熟。那麼經常困擾客戶的則是如何選擇合適類型陣列,既可以滿足應用的性能要求,又可以降低整體投資成本。現在,我們將帶您了解目前常見的硬碟介面技術的差異與特點,從而幫助您選擇適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 ATA,在並行中沒落 ATA (AT Attachment)介面標準是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硬碟的特定介面標准。自問世以來,一直以其價廉、穩定性好、標准化程度高等特點,深得廣大中低端用戶的青睞,甚至在某些高端應用領域,如伺服器應用中也有一定的市場。ATA規格包括了 ATA/ATAPI-6 其中Ultra ATA 100兼容以前的ATA版本,在40-pin的連接器中使用標準的16位並行數據匯流排和16個控制信號。 最早的介面協議都是並行ATA(Paralle ATA)介面協議。PATA介面一般使用16-bit數據匯流排, 每次匯流排處理時傳送2個位元組。PATA介面一般是100Mbytes/sec帶寬,數據匯流排必須鎖定在50MHz,為了減小濾波設計的復雜性,PATA使用Ultra匯流排,通過「雙倍數據比率」或者2個邊緣(上升沿和下降沿)時鍾機制用來進行DMA傳輸。這樣在數據濾波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採集數據,就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濾波頻率。這樣帶寬就是:25MHz 時鍾頻率x 2 雙倍時鍾頻率x 16 位/每一個邊緣/ 8 位/每個位元組= 100 Mbytes/sec。 在過去的20年中,PATA成為ATA硬碟介面的主流技術。但隨著CPU時鍾頻率和內存帶寬的不斷提升,PATA逐漸顯現出不足來。一方面,硬碟製造技術的成熟使ATA硬碟的單位價格逐漸降低,另一方面,由於採用並行匯流排介面,傳輸數據和信號的匯流排是復用的,因此傳輸速率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要提高傳輸的速率,那麼傳輸的數據和信號往往會產生干擾,從而導致錯誤。 PATA的技術潛力似乎已經走到盡頭,在當今的許多大型企業中,PATA現有的傳輸速率已經逐漸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人們迫切期待一種更可靠、更高效的介面協議來替代PATA,在這種需求的驅使下,串列(Serial)ATA匯流排介面技術應運而生,直接導致了傳統PATA技術的沒落。
Ⅹ 什麼叫做API協議
API:應用程序介面(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
應用程序介面(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是一組定義、程序及協專議的集合,通過屬 API 介面實現計算機軟體之間的相互通信。API 的一個主要功能是提供通用功能集。程序員通過使用 API 函數開發應用程序,從而可以避免編寫無用程序,以減輕編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