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mp協議
❶ 物聯網關鍵技術的書籍目錄
1.1物聯網概述
1.2物聯網對通信網路的需求
1.3物聯網總體架構
1.4智慧網路
1.5物聯網核心技術
1.5.1二維碼及RFID
1.5.2感測器
1.5.3無線感測器網路(WSN)
1.5.4近距離通信
1.5.5無線網路
1.5.6感知無線電
1.5.7雲計算
1.5.8全IP方式(IPv6)
1.5.9嵌入式技術
1.6物聯網與泛在網概念的差異
1.7物聯網的行業應用
1.8物聯網應用場景
1.8.1城市安全管控
1.8.2城市環境管控
1.8.3城市能源管控
1.8.4家庭數字生活
1.9影響物聯網發展的因素
1.10物聯網發展的步驟 2.1無線感測器網路簡介
2.1.1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發展歷史
2.1.2無線感測器網路體系結構
2.1.3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特點
2.1.4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典型應用
2.2無線感測器網路協議棧
2.2.1無線感測器網路物理層協議
2.2.2無線感測器網路MAC協議
2.2.3無線感測器網路路由協議
2.2.4無線感測器網路傳輸層協議
2.2.5無線感測器網路應用層協議
2.2.6協議棧優化和能量管理的跨層設計
2.3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
2.3.1面臨的安全挑戰
2.3.2安全需求
2.3.3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攻擊
2.3.4無線感測器網路加密技術
2.3.5無線感測器網路密鑰管理
2.3.6無線感測器網路安全路由
2.3.7無線感測器網路入侵檢測
2.4無線感測器網路模擬平台
2.4.1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模擬特點
2.4.2無線感測器網路模擬模擬的發展狀況
2.5nesC語言
2.5.1nesC語言簡介
2.5.2nesC基本設計思想
2.5.3nesC語法
2.6TinyOS操作系統
2.6.1TinyOS操作系統簡介
2.6.2TinyOS 2.x組件命名規則
2.6.3TinyOS平台與硬體抽象
2.6.4TinyOS安裝
2.6.5TinyOS調度機制
2.6.6TinyOS 2.x消息通信機制
2.6.7TinyOS 2.x能量管理機制
2.7無線感測器網路與電信網結合
2.7.1接入控制
2.7.2安全
2.7.3認證和授權
2.7.4計費
2.7.5業務和應用場景
2.8無線感測器網路與Internet結合
2.8.1融合方式
2.8.2接入技術
2.9IPv6無線感測器網路 3.1ZigBee簡介
3.1.1ZigBee聯盟簡介
3.1.2ZigBee應用領域
3.2ZigBee網路拓撲
3.2.1星形拓撲構造
3.2.2對等網路構造
3.3網路功能簡介
3.3.1超幀結構
3.3.2數據傳輸模型
3.3.3幀結構
3.3.4健壯性
3.3.5功耗
3.3.6安全性
3.4ZigBee協議棧
3.5ZigBee物理層
3.5.1工作頻率和信道分配
3.5.2信道分配和編號
3.5.3發射功率
3.5.4物理層協議數據單元(PPDU)結構
3.5.52.4GHz頻帶無線通信規范
3.5.6868/915MHz頻帶無線通信規范
3.5.7無線信道通用規范
3.6ZigBee MAC層
3.6.1幀結構概述
3.6.2幀結構
3.6.3信道訪問機制
3.6.4MAC層功能
3.7ZigBee網路層
3.7.1網路層數據實體(NLDE)
3.7.2網路層管理實體(NLME)
3.8ZigBee應用舉例 4.1M2M技術特性
4.1.1M2M業務特徵
4.1.2M2M基本業務需求
4.1.3M2M端到端分層架構
4.2M2M技術標准
4.2.13GPP進展
4.2.2ETSI進展
4.2.3ITU進展
4.3M2M應用通信協議
4.3.1M2M應用通信協議
4.3.2WMMP
4.4M2M應用
4.4.1智能抄表
4.4.2CDMA無線抄表解決方案 5.1RFID基本工作原理
5.1.1標簽
5.1.2讀寫器
5.1.3天線
5.1.4工作頻率
5.1.5空口協議
5.1.6讀寫距離
5.2RFID技術標准
5.2.1ISO/IEC標准
5.2.2EPC Global標准
5.3防沖突技術
5.4RFID的干擾
5.5RFID安全問題及對策 6.1NFC技術要點
6.1.1NFC工作原理
6.1.2NFC防沖突技術
6.1.3NFC技術標准
6.1.4VLC-NFC技術
6.2NFC在手機中的應用
6.2.1移動支付
6.2.2其他應用
6.2.3NFC手機架構 7.1藍牙技術
7.1.1低功耗藍牙技術概述
7.1.2射頻基帶與信道配置
7.1.3網路結構
7.1.4鏈路層
7.2低能耗藍牙協議棧
7.2.1L2CAP
7.2.2HCI
7.2.3SDP
7.2.4LMP
7.2.5藍牙的安全架構
7.3低能耗藍牙的應用
參考文獻
❷ WMMP協議是什麼呢
WMMP協議概述
本協議為實現行業終端與M2M平台數據通信過程而設計。協議建立在UDP協議之上版。如下圖所示。
由於權GPRS網路帶寬較窄,延遲較大,不適於採用TCP協議進行通信。而採用UDP協議無連接方式傳輸,其優點是效率高,流量小,節省網路帶寬資源。缺點是沒有確認機制,有可能引起丟包,根據實際經驗發現,採用UDP方式傳輸,丟包率能控制在1%以下,通過在UDP的上層應用層協議實現類似TCP的包確認和重傳機制,從而提高通信效率及可靠性。
WMMP協議通信方式
行業終端與M2M平台共有兩種連接方式:長連接和短連接。所謂長連接,指在一個過程中可以連續發送多個數據包,如果沒有數據包發送,需要行業終端發送心跳包以維持此連接。短連接是指通信雙方有數據交互時,就建立一個WMMP過程,數據發送完成後,則斷開此WMMP過程。
長連接過程中採用了心跳作為維持、監測鏈路的手段。而短連接由於數據的交互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可以不需要心跳包來維持鏈路,但仍然需要通過心跳包告知M2M平台它的運行狀態,以便進行監控和故障報警。
這不是現成的嘛。。。。。
❸ M2M的體系結構,協議,工作內容分別是什麼
一、M2M的體系結來構包括機器源、應用、中間件、通信網路和M2M終端,具體:
三、M2M的工作內容:結合感測器及其網路技術、通信網路技術、專用晶元、模塊、終端技術和M2M平台技術,將數據從一台終端傳送到另一台終端,實現業務流程、工業流程更加趨於自動化。
四、簡介:M2M是一種以機器智能交互為核心的、網路化的應用和服務。M2M是人與機器連接的手段與方式。
❹ 宏電7710中如何選擇透明協議
宏電的DTU都有遠程管理功能。
7710和7118可以通過宏電的DDP協議來進行管理,這個協議主要是對傳專輸的數據進行封屬裝,在此基礎上包裝一些參數配置、啟動控制等功能。用DDP協議時中心端的開發要用宏電提供的動態庫,動態庫比較簡單。
7210在上述基礎上增加了簡訊配置和移動公司的WMMP管理協議,其中簡訊支持明文輸入,比較方便。
最近他們還出了個DTU專用的平台軟體,可以通過更簡單的動態庫實現對接,就4個函數,這個平台實現了所有的管理功能,都不用自己開發了。比較好用的是可以提供多個埠的接入了,以及DTU分組管理,通過WEB頁面來訪問,很方便。
有興趣可以去他們主頁看看,網路搜索宏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