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太網協議介紹
⑴ 乙太網的通信協議不是tcp/ip協議那是什麼
TCP/IP是互聯網協議。乙太網是網路層下面的東東。
以太專網有標准,比如屬IEEE802.3。
http://ke..com/view/848.htm
⑵ TCP/IP EtherNet/IP Modbus TCP 協議到底怎麼區分
首先要弄清楚幾個概念,TCP/IP EnterNet指的是乙太網應用層通訊協議,常見的區域網和互聯網版都採用這種協議進行數權據交換。MODBUS 是一種工業數據交換協議,屬於數據對話協議,也就是說向工業控制前端發送正確MODBUS指令,控制前端按照指令返回寄存器數據或者執行某一個動作。MODBUS協議既可以在串口通訊使用,也可以在乙太網上使用,在乙太網上進行MODBUS通訊就是MODBUS TCP。如果是使用PLC控制機器人,並使用MODBUS TCP,就需要PLC和機器人同時具有乙太網物理介面,以實現乙太網信道的搭建。歐姆龍PLC,本身沒有以太介面,需要加裝以太通訊擴展卡或者擴展模塊,PLC程序也需要增加MODBUS協議程序模塊,機器人已經具備以太介面,並支持MODBUS TCP,這樣就可以建立以太信道,並且通過MODBUS進行機器人控制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在歐姆龍的485串口上,加裝一個MODBUS TCP網關,也可以實現同樣的功能,就是數據通訊速度不如PLC通訊介面卡。
⑶ 簡述乙太網CSMA/CD協議的工作原理
CSMA/CD的基本原理是:
每個節點都共享網路傳輸信道,在每個站要發送數據之前,都會檢測信道是否空閑,如果空閑則發送,否則就等待;在發送出信息後,則對沖突進行檢測,當發現沖突時,則取消發送。
可以藉助於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解釋:假設有這一層樓,兩旁住了幾十戶人,中間只有一條僅供一人同行的走道。我們看情況會怎麼樣:
1、當這些住戶要經過走道出來時,首先探出頭來看看走道上有沒有人(這就是載波監聽),如果沒有,就通過走道出來;
2、如果走道上有人走,那麼就一直盯著走道,直到走道上沒人時再出來(1-堅持監聽演算法);
3、如果有兩人同時看到走道上沒有人,而同時走向走道(沖突檢測),則兩個人發現時就馬上回到自己屋裡。在整個協議中最關鍵的是載波監聽、沖突檢測兩部分。
(3)乙太網協議介紹擴展閱讀:
CSMA/CD協議的特點:
CSMA/CD是一種爭用型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它起源於美國夏威夷大學開發的ALOHA網所採用的爭用型協議,並進行了改進,使之具有比ALOHA協議更高的介質利用率。主要應用於現場匯流排Ethernet中。
另一個改進是,對於每一個站而言,一旦它檢測到有沖突,它就放棄它當前的傳送任務。換句話說,如果兩個站都檢測到信道是空閑的,並且同時開始傳送數據,則它們幾乎立刻就會檢測到有沖突發生。
它們不應該再繼續傳送它們的幀,因為這樣只會產生垃圾而已;相反一旦檢測到沖突之後,它們應該立即停止傳送數據。快速地終止被損壞的幀可以節省時間和帶寬。
⑷ 區域網中乙太網採用的通信協議是什麼
區域網常用的三種通信協議分別是TCP/IP協議、NetBEUI協議和IPX/SPX協議
⑸ 乙太網採用的通信協議是什麼
乙太網採用的通信協議是CSMA/CD,即具有碰撞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方法,它需要對沖突進行檢測。一旦發現沖突,它將等待一段時間,然後再發送。
⑹ 乙太網的通信協議不是tcp/ip協議那是什麼
乙太網是一種形式,tcp/ip是一種協議。這就是明顯的區別。。乙太網中有應用tcp/ip協議
。
⑺ 簡述乙太網CSMA/CD協議的工作原理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rect),即載來波監聽多路訪源問/沖突檢測方法是一種爭用型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它起源於美國夏威夷大學開發的aloha網所採用的爭用型協議,並進行了改進,使之具有比aloha協議更高的介質利用率。
乙太網中的協議過程是:
1,所有主機首先檢測線路是否被佔用,需要一個往返時延。
2,當沒有主機佔用時,主機開始發送信息,同時繼續監聽線路,看是否發生沖突。
3,如果發生沖突,主機立即停止發送當前信息,並且採用指數退避策略進行等待。
4,等待結束後,循環到第一步重新執行這個過程。
打了這么多,親,記得給分哦
⑻ 乙太網的通訊協議是什麼!
CSMA/CD是載撥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協議
乙太網用的是TCP/IP
2題答案是D
⑼ 乙太網採用的通訊協議是什麼
現在比較通用的乙太網通信協議是TCP/IP協議,TCP/IP協議與開放互聯模型ISO相比,採用了更加開放的方式,它已經被美國國防部認可,並被廣泛應用於實際工程。TCP/IP協議可以用在各種各樣的信道和底層協議(如T1、X.25以及RS一232串列介面)之上。確切地說,TCP/IP協議是包括TCP協議、IP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01)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01)協議和其他一些協議的協議組。
(9)乙太網協議介紹擴展閱讀:
TCP/IP協議並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層參考模型。傳統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是一種通信協議的七層抽象參考模型,其中每一層執行某一特定任務。該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種硬體在相同的層次上相互通信。而TCP/IP通訊協議採用了四層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路來完成自己的需求。這四層分別為:
(1)應用層:應用程序間溝通的層,如簡單電子郵件傳輸協議(SMTP)、文件傳輸協議(FTP)、網路遠程訪問協議(Telnet)等。
(2)傳輸層:在此層中,它提供了節點間的數據傳送服務,如傳輸控制協議(TCP)、用戶數據包協議(UDP)等,TCP和UDP給數據包加入傳輸數據並把它傳輸到下一層中,這一層負責傳送數據,並且確定數據已被送達並接收。
(3)網路層:負責提供基本的數據包傳送功能,讓每一塊數據包都能夠到達目的主機(但不檢查是否被正確接收),如網際協議(IP)。
(4)介面層:對實際的網路媒體的管理,定義如何使用實際網路(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來傳送數據。
⑽ 乙太網協議的介紹
乙太網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區域網技術。由於其簡單、成本低、可擴展性強、與IP網能夠很好地結合等特點,乙太網技術的應用正從企業內部網路向公用電信網領域邁進。乙太網接入是指將乙太網技術與綜合布線相結合,作為公用電信網的接入網,直接向用戶提供基於IP的多種業務的傳送通道。乙太網技術的實質是一種二層的媒質訪問控制技術,可以在五類線上傳送,也可以與其它接入媒質相結合,形成多種寬頻接入技術。乙太網與電話銅纜上的VDSL相結合,形成EoVDSL技術;與無源光網路相結合,產生EPON技術;在無線環境中,發展為WLAN技術。